第一篇:当前工商登记工作难点分析及对策
前不久,广东**县大兴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造成123名矿工遇难。经查,该煤矿既无国土部门的采矿许可证,也无工商营业执照,是一种典型的无照经营行为。矿难的发生,向工商部门发出了又一次警示:工商登记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并履行相应的监管责任。近年来,煤矿、公众聚集场所等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工商部门也因此多次受有关部门的调查与责任追究,一些负有
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的工商干部受到了行政的、甚至是刑事的处罚。这些惨痛的教训,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工商部门是市场主体的发照机关,对经济安全、社会稳定负有重要责任。在当前各级政府都提倡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形势下,如何严格履行登记职责、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是我们当前应当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登记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
1、登记过程复杂,准入成本较高。
企业登记注册工作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法定条件进行。根据国家工商总局《企业登记程序规定》第七条第二款规定:“涉及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发布的决定确定的企业登记前置许可项目的,申请人应当提交法定形式的许可证件或者批准文件”。在具体登记工作中,涉及企业经营项目前置审批事项多达100多项,常见的许可项目主要有卫生许可证、消防安全、环评报告、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成品油经营许可证、特行证、煤炭经营许可证、文化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棉花收购加工经营资格证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前置审批事项涉及行政许可部门多达40多个,例如卫生、环保、消防、公安、质监、安监等。由于前置审批的原因,造成了目前工商登记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关卡多,申办一个项目,往往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批许可。如《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未经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审核合格,并领取营业执照,不得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因此,根据该条例及相关规定,从事娱乐场所的经营,要持“四证一照”(即文化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治安许可证、消防安全许可证、营业执照)才能从事该经营活动,类似的还有网吧、印刷等多个行业。二是手续繁,在到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前,到多个部门提出申请,并严格依照每一个部门的要求和办理程序,提交相应的文件和资料,过程复杂。三是时间长,由于涉及的部门多,即使各部门在行政审批过程中严格遵循《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办理时限,也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四是收费高,一些部门在办理前置许可时,少则上百元,多则上万元。如一些个体经营户反映,在办理卫生许可证时,有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竟然要收取800元的办证费;棉花收购加工经营资格证书则更甚,质监部门收取检测费、培训费等名目不同的费用,总计近万元,让一些经营者难以承受。这些特点,客观上造成了工商部门办照难、服务质量差的不良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工商部门的办事形象。
2、登记法规分散,程序条件不一。
从现行法律体系来看,既有以责任形式为基础的立法,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又有以所有制形式和地域为基础的立法,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乡镇企业法》,还有以投资人身份为基础的立法,如三个外资企业法,也有以公益性质为基础的立法,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更有以行业为基础的立法,如《印刷业管理条例》、《旅行社管理条例》、《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
上述法律位阶无序,内容庞杂,既有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又有部门和政府规章、司法和行政解释等,直接调整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就达到300多个。由于涉及市场主体的法律法规多而杂,造成市场准入的条件、程序、标准以及提交的文件资料各不相同。如《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除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企业设立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1)有100万元以上的注册资本;(2)有4名以上持有资格证书的房地产专业、建筑工程专业的专职技术人员,2名以上持有资格证书的专职会议人员”。有的申请人须同时符合多个法律法规的条件,让申请人无所适从。另一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同规定和要求,造成工商部门提供的申请表格、文书格式不一,要求不同,不便于统一管理。
3、涉及各方利益,权利责任不符。
工商登记是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最后一道关卡。只有相关前置许可办理完毕方可申请办照。各职能部门为各部门的利益,采取一些扩大本部门权限,减少或降低本部门责任的措施。如:对电子游戏厅,文化部门在按规定收取费用后,不发放文化经营许可证。工商部门因其不具备前置条件未办理营业执照。在清理整顿时,文化部门将有关未办理文化经营许可证的情况通报工商
部门,请工商部门按无照经营予以取缔,将监管的责任全部推向工商部门。类似的情况发生在网吧、采矿等行业。由于各有管辖权的职能部门都向后转移监管责任,处于最后关口的工商部门承担的责任与自身的权利极不相称。
二、原因分析
工商登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与工商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履行法定职责的能力和素质有一定关系。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工商登记与行政审批存在体制性矛盾。在目前国家经济政策下,政府及其部门通过发挥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行政审批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对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样存在负面的影响,与工商登记存在诸多矛盾。一是行政审批过多过滥,特别是涉及工商登记的前置审批比较多,工商登记处于被动的地位,形同橡皮图章,使工商部门的登记效力和作为市场主体监管部门的威信大打折扣。二是行政审批设置不合理。一些需要几个部门审批的项目,由于职能交叉,一个部门的批准是另一个部门批准的前置条件,使申请人在部门之间不知所措。如:食品加工企业申请开业登记时,须事先取得卫生许可证。由于企业还未成立,生产设备、人员没有到位,不符合办理卫生许可证的条件,使整个开办过程无法操作。此类现象不仅存在于卫生部门,而且存在于建设、环保、质监、消防等部门。三是行政审批的设定存在逻辑上的问题。许多行政审批规定,要求企业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才予以审批,包括具备法人资格、具备经营条件等。然而这些审批是企业登记的前置条件,因而造成了行政审批与登记注册互为条件的逻辑上的矛盾。如:《煤炭法》第四十八条规定:设立煤炭经营企业,须进行资格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申请人凭批准文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煤炭经营。而《煤炭经营管理办法》规定申请煤炭经营许可证时,须提交工商营业执照。陷入了一个互为条件的怪圈。另外,由于政府的行政干预,要求工商部门对一些招商引进企业降低准入条件,致使登记时把关不严。四是行政审批的范围不具体。《环境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要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批程序报环保部门批准。而那一些项目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在执行中则难以把握。类似的还有危险化学品,由于种类多,专业性强,工商部门难以具体掌握。
2、法律制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现无照经营行为不予查处,应承担失职、渎职的责任。这一规定,无疑将工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扩大化,加重了工商部门登记监管的责任。一些职能部门特别是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将本部门应该承担的监管责任,以情况通报、联合执法的形式转嫁到工商部门。
3、监管责任与管理权限没有明确界定。
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不具体,一旦发生事故,追究有关部门行政责任的范围随意扩大。工商部门作为各类工商企业的登记主管机关,所有经营单位市场准入的主体资格都是由工商部门确认,但不等于说所有责任都由工商部门承担,特别是企业经营活动涉及前置审批的。各行政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责任追究范围不宜随意扩大化。例如:《消防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公众聚集的场所在使用或开业前,应当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或者开业”,没有明确规定消防检查、验收是否作为企业登记注册的前置审批。对此,国家工商总局明确答复此条款指的是该场所的经营单位在启用该场所时,应先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并经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而非设立该场所经营单位的前置审批。据此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据《公司法》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为企业先行办理营业执照。但在实际工作中,假如一个合法领取营业执照的商场发生火灾事故,在追究行政责任时,工商部门会因该商场的消防条件不达标等原因被列入追究责任的范围。当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一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监督制度,通过核查反映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的情况的有关材料,履行监督责任。工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登记职能,在有关前置审批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工商部门颁发营业执照。对证照齐全的企业,工商部门履行的是一种外部的、主体资格方面的监督,而不是内部的、技术层面的监督。而在发生重大事故后,由于缺乏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工商部门往往因为发给了营业执照而受到责任追究。近日我市一餐饮企业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而该企业卫生许可证等证照齐全。这一事件的发生,说明卫生许可证等行政审批,并不能杜绝和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只有发证机关切实履行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才能达到审批的目的。
三、建议与对策
如何防范登记风险,合理规范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的关系,是当前乃至今后工商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笔者在此提出如下粗浅的建议:
一是合理设置行政审批项目。除涉及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资源配置等重要项目严格实施行政审批外,对其他行业应尽量减少行政审批,减少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建立一个真正的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
二是改革市场主体的前置准入制度。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将一些一般性行业的前置审批予以撤销或改为后置审批。如消防、卫生、治安、环保等,待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进入市场后,以事后监督、备案等形式加强监管。
三是完善市场主体准入法律体系。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将现行的市场主体类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整合,体现市场主体的公平性和国民待遇原则。
四是通过立法明确监管责任。根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市场主体监管存在的责任,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改变责权利不一致的状况,避免工商部门作为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机关而承担不应该的责任。
第二篇:当前班主任工作难点分析及解决对策
当前班主任工作难点分析及解决对策
摘 要:班主任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既要负责相关科目的日常课堂教学,还要打理班级各种琐碎事项,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会有很大的工作量。而且,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是难免的。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教师应积极对当下班主任的工作难点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难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17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113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学校的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是传统的关系。即班主任负责班级日常的工作,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学生对班主任有一定的敬畏之心,甚至有些害怕班主任,很难敞开心扉与班主任交谈,分享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有趣的事情。这种关系其实不利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全方面发展。当下正值素质教育推行的关键时期,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要注意改变这种传统的方式,创造一种新的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做到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师生,更是好友,可以在一起互相谈心,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学生可以向班主任提出班级管理的建设性意见。
一、做好班风和学风建设
正如校风和校纪对于一个学校的重要性一样,班风在班级中的建设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很多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忽视掉了这一点,仅仅单方面的督促学生去闷头学习,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压迫下,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为了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主动学习,教师要注意班风、学风的建设,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班内营造一种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竞争学习的气氛。良好班风的形成,并不是班主任一个人或者是某个学生自己就能做到的,它是通过班主任和全体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建设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良好的班风学风中,教师应该在接受一个新的班级时,就制定好相关的班级纪律,必要时也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来警示学生。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如果在学生刚进入一个班级的时候,就对学生严格要求,让每个人都能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学习,那么在1到2个月的时间内,班内就会形成一股良好的学风。而这种学生之间制造自己营造出的氛围与班主任的强制性学习不同,班主任强制学生学习,往往会得到相反的结果,但是学生自己营造出的这种氛围,对于学生的带动力是非常强的。而且,这是一种非常持久的效果,良好的学风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二、师生之间经常沟通谈心
班主任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大家长”,除了督促学生完成平时的学习任务,教师也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生活方面遇到的其他问题,并积极的帮助他们解决。这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平等的关系,打破那种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遵从教师的想法的状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校学习,同时也帮助学生之间建立比较和谐的关系,班主任要及时与本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自己本班学生的优点,并进行表扬,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τ诎嗄谕?学之间产生的矛盾,也要进行积极的调节,从比较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双方之间的矛盾。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是不好意思向班主任说,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状况,并进行及时的疏导。例如,班内某位学生对书法绘画有着非常大的热情,但是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业的压力,不得不利用一些原本用来发展自己兴趣的课余的时间来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这时,学生就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逐渐对在校学习失去兴趣,认为繁重的课业负担阻碍了自己的发展。这时就需要班主任进行积极的开导。班主任需要向学生讲明当下学习的任务和重点,以及学生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做如何的努力,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对于那些家长无法向学生阐明的事情,班主任要向学生解释清楚,让学生更加放心的在校学习,提高学生的在校学习效率。
三、经常召开主题班会
很多时候班内的事情琐碎而复杂,班主任可能会出现忙不过来的现象,为了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生,班主任可以按时召开主题班会,班会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一方面向学生阐明近期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进行的鼓励,或者根据某个主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提供一个展现学生才能的舞台。这种主题班会的举行,也会拉近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班主任可以召开一个关于感恩的主题班会。在班会开始时,班主任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讲一讲自己对于感恩这件事情的看法,或者是自己经历过一些关于感恩的事情,班主任要注意积极的引导学生,既要让那些活跃开朗的学生有表达自己的机会,也要给那些性格稍微内向的学生以鼓励,让他们更加勇敢的来表达自己。为了深化班会的主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回家之后做一件感恩父母的事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恩的含义。在这一话题结束之后,班主任也可以借机对整个班级近期的事情做一个总结,并督促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来回报父母。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激励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总之,由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年龄差距,班主任在管理班级、在与学生沟通方面出现很多问题是正常的,班主任一定不要因此而丧失信心,要坚信自己一定可以把班级打理的井井有条,在做班主任期间,一定要尽职尽责,努力解决学生遇到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真正的担任好“家长”的角色。虽然,一个班主任管理的学生人数有限,但是要真正的扮演好好管理者这个角色,也是非常不容易的。班主任要针对班里同学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成琳.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7(14).[2] 刘江琳.选择最合适的角色走近学生――浅谈班主任工作心得[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9).[责任编辑 张翼翔]
第三篇:当前查办案件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当前查办案件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当前查办案件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分析近几年的办案实践,我们认为影响当前查办基层案件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违纪违法人员作案手段趋向隐蔽化和高智能化。一些违纪违法行为并不表现为直接贪占,而是利用职务上的影响为亲属谋取利益。还有一些违纪违法人员熟知政策和法律,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缘找空子钻,与法纪打“擦边球”;有的在体制、管理漏洞上做文章;有的通过暗示、代收、出具“借条”等,明借暗受、假退真收。
2、违纪违法人员反调查、反侦查的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强。当前违纪违法人员的层次向知识化转变,大多具有一定学历、一定知识水平,层次越来越高。即使是一些普通案件,其作案的手段也非常高明,更加狡猾和复杂。如案前精心策划,案中不留痕迹,案后销毁证据,调查期间“零口供问题”日益突出。
3、有部分涉案单位的领导过分强调部门利益,对查案心存顾虑,甚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对查案工作不支持不配合。特别是在查处大要案时,有对立情绪,干扰更大,怕影响本单位形象、声誉及利益。
4、办案人员专业匮乏。一方面,由于机构改革,纪检监察机关整体办案力量相对不足,不能保证办案需要。另一方面,专业办案人员严重匮乏,现在有不少案件涉及金融证券、网络、房地产、期货市场、工程发包等领域,对这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真正懂行的办案人员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案工作的开展。
针对办案中遇到的这些难点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创新办案观念。要强化初核审查,从依赖“两规”、“两指”谈话的正面接触为主向重视前期秘密初查转变;要强化办案谋略,从偏重强攻硬取向智勇结合,以智谋取胜为主转变。二是创新办案思路。要拓宽案源渠道,多角度全方位收集案源线索,不能光局限于群众的信访举报,要善于在纠风、执法等工作中发现案件线索,要敢于参与到一些工作中去,在参与中发现线索;要拓宽办案领域,加大对新领域案件的查办,要主动深入市场经济的新领域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不断增强工作预见性和创造性,实现由被动性工作向主动性工作的转变。三是创新办案方法。要善于把近几年形成的办案经验,加工提炼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为创新办案方式方法提供多种思路,如针对当前违纪违法人员反调查、防调查能力日趋增强,“零口供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要在注重口供获取的同时,更要注重人证物证的延伸,不断强化“零口供定案”意识,把工作做到离开当事人口供也能定案的程度;要立足利用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和策略在突破案件方面的作用,如针对“两规”“两指”措施使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在“两规”管理上,采用对调查对象“全封闭式”看护方式的同时,注意向体现组织温暖的“宽松式”看护方式延伸,注意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政策教育在更大范围延伸纪检监察机关的办案手段,向非“两规”“两指”对象调查取证;要立足装备建设,提高办案方法和手段中的科技含量,如针对违法违纪人员作案日趋智能化、团伙化的情况,注意解决偏重使用“一张纸、一枝笔”等传统方法调查取证,办案手段单一的问题,学会运用录音、录像、微机做笔录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增强案件查办工作的科技含金量,使案件查办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四是创新办案机制。要加强横向协调,形成协同办案的工作机制;要加强纵向协调,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通过横向、纵向协调,整合办案力量,形成查案合力,克服纪检监察机关在办案力量、手段和效率等方面的局限,体现优势互补,变纪检部门单独分散作战为整体作战。五是创新队伍建设。要不断更新办案知识,注意学习纪检监察业务,特别是针对知识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认真学习网络、法律、经济、金融、财会、信息技术等知识,以增强工作的应对性,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要不断优化办案人员结构,吸纳一批懂经济、懂管理、懂纪检监察业务知识以及具有律师、会计师、审计师、资产评估师等任职资格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组成办案人材库,打破办案力量封闭管理状态,实行统一调动办案人力资源。
第四篇:当前扶贫的难点分析
当前扶贫的难点分析
为了抓好落实精准扶贫工作,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驻村工作队,我们队员在领导指导下,重点要求要把全村贫困人口核实好,在核实贫困人口工作中,要把民政部门的低保人口衔接起来,通过认真相对比较,做好贫困农户的识别工作,以便更好的实施报复脱贫工作。在帮扶工作中总结了以下难点
一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和初选出本村贫困农户名单及退出贫困户名单。并且通过村级公示初选贫困农户名单。这项工作由于之前贫困户信息不准确,根据贫困户六不评,很多不符合规定的村民退出工作难做。
二是劳动力大量流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增加了贫困识别、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等工作难度。
三是产业扶贫投入不足。目前,村上没有形成优势新型产业,而传统种养殖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且缺少明确的奖补政策,依靠农户自身发展,规模小、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格局,导致工作队为农户制定的发展规划中,涉及到种养殖业的落实程度都相对较差。四是残障、慢病占比大。只能通过低保、五保、残疾救助、社会救助等政府“兜底”政策帮助其维持基本生活。另一方面,由于贫困户中有长期慢性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因而因病返贫。
第五篇: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难点和对策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和尖锐。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是一次利益分配关系的大调整,是在农村问题和矛盾积累很多、积累很深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的环境很不宽松,更加重了改革的难度。从当前改革的现状看,虽然农民负担得到有效减轻,但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基层组织运转难,社会事业发展难,遗留问题解决难普遍存在,改革后,现在中央日子很好过,省里日子可以过,市里日子马马虎虎过,镇村日子无法过,难题都留给了基层。严重影响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全面落实和农村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一镇村运转难。村一级虽然按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从保运转的角度编制了预算方案,但由于支出标准不断提高,全县有40%以上的村仍然收不抵支。少数地方村干部报酬难以保证到位。镇级资金缺口也很大。实施税费改革后镇级农业税净增量为2500万元,而需由镇级财政安排的原乡筹费及教育集资等七项支出需要8800万,收支抵缺的6300万元,上级财政用于镇级转移支付1225万,镇级缺口仍有5000多万元,尽管采取了各种配套改革措施,但缺口仍然难以消化,县财政又无力支持,镇级运转压力很大。
二村级债务化解难,我县村的债务数额大,形成时间长,成因复杂。2001年初,全县村级集体账内外债务余额高达2.7亿元,沉重的债务负担严重影响了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削弱了村级组织战斗力,阻碍了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在2001年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就把化解村级债务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下发了《关于加快化解村级不良债务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具体政策,明确了化解目标,强化领导,周密部署,狠抓落实。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县累计已化解村级集体账内外债务1.7亿元。化解成效较为显著。但债务总量仍然很高,账内债务近亿元,加上账外债务,全县村级债务高达1.5亿元。且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很不平衡。有近30个村债务超百万,零债务村只有45个。今后化解的难度更大。村级债务不是农村税费改革造成的,但税费改革规范了农村分配关系,使这个问题集中暴露了出来,村级债务多,负担重已产生了严重影响,给农村工作带来新的难度。首先,严重影响了农村税费征收。农户以所欠的借款,集资款抵交当年农村税费,使当年农村税费任务难以全额到帐。第二,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正常工作,更无心考虑发展问题。第三、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因村干部无精力,村集体无实力关心实施群众要求办,急需办的事,加之村欠农户的债务不能及时偿还,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威信大大降低,干群关系紧张,极个别地方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对立情绪。第四,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个别地方已出现了农民上访不断。第五,严重影响村干部队伍建设。村干部报酬因债务重而难以得到落实。工作量大,干群关系恶化等挫伤了村干部的积极性,农村基层工作的开展和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定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操作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 是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在本村范围兴办生产和公益事业向农民筹集的资金和劳务。但从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的实践看。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会难开。根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村级范围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的意见》规定,向农民筹资,需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但由于近来外出劳务的农民数量逐年上升,导致村民会议无法正常召开。在推选村民代表时,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不高,未能将群众信得过的群众代表选出来,导致议定的筹资筹劳 项目常常得不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尽管有许多村确实想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但难以顺利组织实施。二是事难议。我县镇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资金压力较大,需要多方筹资解决。但由于 农民增收门路不多,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特别是部分农民对兴办公益事业在认识上存有偏差,热情不高,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部分基层干部也存在消极畏难情绪。导致村内集体公益事业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三是钱难筹。有的因家庭确有困难,有的因村与农户之间存在债务问题,有的因为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有矛盾,村民的一些要求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或对筹资建设项目有不同意见原因,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到位率低。四是乱议事。在实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时,部分村筹资筹劳项目用途模糊,无具体工程项目和预算,有的村干部把“一事一议”看成固定的收费项目。认为有无议事项目都一样,反正都得筹,随便列个名称就开始筹资。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操作。五是监管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应用于本村范围内兴办生产和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资金筹劳的筹集和使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负责。虽然《意见》在资金和劳务的筹集使用上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一些少数在筹资筹劳后,没有全额用于年初议定的项目建设上,而是挪作他用。
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难。农村税费改革后,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虽然能解决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资金来源的问题,但杯水车薪,不仅无能弥补前期兴办公益事业的资金缺口,而且维护村组正常运转的财力也十分拮据,从而导致应当由镇村负担的沟、渠、路、桥等事业发展经费难以足额如数筹集,势必影响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我县农村危桥有1006座,迫切需要改造,需资金亿元
以上,税收后即使想足办法,开足渠道,也只能解决5000万元左右,还有5000万元以上缺口难以到位。同时,农村改水,道路建设等社会事业也资金没有来源,逐步陷入停建,缓建的境地。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加大了村干部的工作难度,基层干部对税费改革的评价是“两头叫好,中间难受”。
五是农村税费征收执法难,农村税费改革后,因农民减负幅度大,深受群众欢迎,对上交新的税费,大多数群众踊跃交款。但仍有极少数农户缴纳税费意识差,农村陈欠款尾巴欠也逐年加大。基层干部在税费征缴中普遍感到依法征收难。向农民应收取的税费都有法律法规、政策依据,但农民拒交后,依法诉讼程序复杂,特别是少数农民不履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义务的,无法依法执行。
六是土地流转推进难。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解决农业效益低下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流转规模偏小,效益不高,与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片面理解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将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与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全对立开来,认为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障碍,只有彻底打破家庭经营才能解决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才能推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两种倾向,一是无所作为,放任自流,把土地流转中所必须遵循的农户自愿原则完全看成农民的自主自发行为,疏于管理和服务,对土地流转情况胸中无数,底数不清,对土地流转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不够,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办法不多,缺乏必要的推动措施,从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处于无序状态。二是行政包办代替,违背农民意愿,无偿或低价强行推动流转,热衷圈地搞政绩,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改革的方法来解决。我们既要正视目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又要振作精神,增强信心,开拓思路,更要以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
1.要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观,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农民增收减负的各项政策措施。
2.要以改革的精神,发展的思路,努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当前的困难和矛盾,主要立足自我。要真正解决思想,拓宽增收渠道,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地区优势,盘活集体存量资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引进和鼓励工商、民间、外间资本发展农业,实现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3.要积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路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在财政支农资金极为有限的条件下,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放在突出位置,增加投入。要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三资”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集体和农民应各尽所能,同时按照谁受益、谁出钱(或出工)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以独资或股份制的形式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市场化管理对已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所变卖的资金,由村委会集中起来就地专门用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滚动发展。解决有人建无人管、坏了无人修的问题,变卖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产权人使用、管护、补偿、受益。
4.要加大对农村基层的支持力度。各级财政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农村基层平稳度过税费改革“磨合期”。要积极向上如实反映当前村级运转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能有更多的财政转移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