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毕业前就业应具备的素质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近年各大高校扩招,全国总体就业压力严峻。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的。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5%的人认为就业形式严峻,就业难。17%的人认为形式正常。看来许多人对这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式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你更好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
“素质”是指“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素质准备既是未来从事职业应有的,也是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的。因此,大学生应具备以下一些素质:
1、具备“全面素质”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仅有科学技术,没有文化素养,人类将失去一种精神。科技与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支柱。工科大学生应具有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全面素质,即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表现出现代高科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不相融合,或是对现代高科技的认识肤浅、幼稚,或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认识欠缺、贫乏。在校学习应试化,工作之后也很难将二者相互运用。这样,就难以适
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承担起发展我国高新技术所赋予的重任。钱学森曾说,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他自己就广泛涉猎于哲学、艺术。因此,工科大学生要全面发展,不但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高贵品质,使自己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2、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生应具有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2)具有管、贸、经、法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3)大容量的新知识信息贮备。及时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为此,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工程人才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及未来世界的变化出发,以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为依据,努力培养高级工程科学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特别是由于许多工程项目都存在内部管理问题,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同样是经济和管理问题。毕业生在求职中,懂市场经济和管理是一个很大优势。
3、锻炼较强的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工类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最受用的一种能力。恩格斯有句名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然而,思维活动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不仅以知识和其他智力因素为基础,还需要非智力因素(兴趣、性格、意志等)的支撑,是综合因素的体现,只有强化思维训练,挖掘思维浅能,才能培养起工科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工科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易犯的思维问题有:不完整思维、惯性思维、主观思维和一次性思维。在学习中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经常思考,学会把握本质、适应变化,养成反复深入思维的习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主动性的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学习的思维训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启发思维。提高独立性和批判性能力。努力培养自己的独创意识,不惟书、不惟上,敢于提出问题,创新除旧。开拓创新能力是人才整体素质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开拓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性能力是指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一个人富有创造力,就能批判地对待一切,打破旧框框,开辟新天地。工科大学生培养创造力,首先要激发好
奇心理,好奇心产生求知欲,再激发出创造力;其次提倡大胆怀疑精神是培养创造力的发展前提;最后,标新立异是在继承基础上的飞跃和独创,也是创造性能力的关键。
4、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工作的基础,充沛的工作精力来源于健康的体魄。新形势下,生活、工作节奏都不断加剧,要能适应这种节奏和变化。身体和体能既能紧张工作,又善于调节放松,使身体和体能始终处于和谐的最佳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三、择业误区和心理准备
大学生由于错误的择业心理和方式,再加上缺少择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常常导致他们走向择业误区。
1、自以为是,期望值偏高。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需求形势看,理科、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相对高一些,文科类相对低一些,工科专业技术领域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要比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好得多。据统计,工科、理科、文科三类学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差距大约是8个百分点。许多工科大学生因此认为,工作难找不是针对自己而言的。对一般工作有“三挑选”:一是挑地点,到大城市,到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挑工作单位,到有住房,工资、奖金、福利高的单位;三是挑选有兴趣的工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互相攀比。
少数工科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由于每个人自身素质、综合能力、社会背景及机遇时机把握程度不同,导致部分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对待,怨天尤人,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同学的就业单位存在少许差别,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
3、缺乏自信,错失良机。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工科大学生或因所在学校不知名,或因自己专
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缺乏自信心,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4、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靠父母或动用关系网。
有部分工科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受社会不良观念影响。有人为了留在大城市提出“要城市不要专业”,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为了顺利地就业及事业上的成功,工科大学毕业生必须对自己存在的心理误区进行调适,做好心理准备。首先要认清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人制度的双向选择,主动“推销”自己,而不能等、靠、要。再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不要把留在大城市、端着“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不要只选择外企、合资企业,而要面向基层、西部,自主创业。“先就业,再择业”。最后要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为“大众教育”。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理想就业。
三、思想准备:“以天下为己任”
保罗·肯尼迪在他的名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供了1750—1900年间中国制造业产量在世界制造业总量(100)中的相对份额。1750年,整个欧洲占23.2%,美国占0.1%,日本占3.8%,中国竟占32.8%,但到1900年中国仅占6.2%。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很大程度上与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老一辈科技人员为我国经济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涌现出“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的历史时期,工科大学毕业生即将活跃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走向社会,回报祖国更要“以天下为己任”。
1、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司马光:“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在他以后参与的一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起着灵魂、动力和方向作用。工科大学生不单要具有专业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核心。纵观历史,我们大学生是具有光荣爱国传统的,而工科院校的传统更具特色。例如:“交大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概括为:爱国爱民、务实求真、敬业律己,为中华的崛起而献身。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价值取向。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等的向往。如果大学毕业生确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前途与整个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联系起来。职业理想既反映了毕业生人生目标,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他还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学家、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也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这种崇高的择业观,是值得每一个即将进行职业选择的工科毕业生认真学习的。
识,做好就业前的技能准备
结束语
中国经济体的发展壮大,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中国带来了可观的GDP,也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大学生就压苦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不是一两年的事了,是中国长期积累下的问题。经济的壮大,对人力需求增多了,高科技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走上了这座独木桥,在激烈的竞争中失业。严峻的形式依然没有改变,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靠外
界因素是完全改变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是次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
附录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现代素质.
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现代素质.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教学及就业问题,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许多大学生却不能充分把握和利用, 企业招聘时最不喜欢看到的不是没有专业水平的学生,而是那些随性而为,态度有问题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综合分析,本人认为大学生要成功就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综合能力,还必须深入分析社会就业形势,充分把握有利条件,增强个人心理素质和礼仪修养.然而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等综合特征。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涉及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许多方面,每个方面都具有丰富的内涵。5个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是思想意识。思想意识的核心是要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人生观和一个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价值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大学生还应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拼搏进取的意识、惜时守信的意识、质量效益的意识。其次是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再次是道德品质修养。每个大学生都应继承中华民族的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坚毅、廉洁、勤俭、爱岗、敬业;讲究礼仪等传统美德。最后是审美情趣。大学生不仅应做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人,还要会审美、会辨别美、会创造美。
2、文化素质 以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人的生理及心理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形成一种潜在素质。这种潜在素质的培养,根本着眼点在于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达到协调、健康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
3、专业素质 面临新世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科学技术竞争、人才竞争的局面,大学生应时刻准备迎接挑战,在大学时代就要打好专业素质基础。具备好良好的专业素质,为将来踏进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4、身心素质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才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大学生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而且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情绪特征、坚强的意志品质、自主自律的精神、创新进取的意识、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谐相处的交往能力、较高的社会理想。所以,锻炼良好的身心素质对大学生来说,是出社会之前的必修功课。劳动素质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以促进就业为宗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
除此外大学生还需具备的素质:沟通、逻辑、计算等这些通用能力和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提高非知识能力,其中包括的自我管理能力、人际管理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综合起来就是一个职场人的情商。大学生在由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变换里需要提高抗压能力,发挥创新思维和不拘一格的闯劲,取长补短来完成这次转变
第三篇:大学生应具备那些技能和素质.
大学生应具备那些技能和素质?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 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 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 现。(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 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 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 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 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 发展的。(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 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 量。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 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 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 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 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 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 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 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 政治素质。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 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 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 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 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 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 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 素质、人文科刂屎妥ㄒ邓刂省?
二、心理素质结构
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 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 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 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 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 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 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 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 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 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 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 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 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 7、8 岁这一段时 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 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 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 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 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 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 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 般在 17—23 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 18—35 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 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 23—40 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 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 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 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 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 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 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 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
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 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 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 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 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
第四篇: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竞争的白热化,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通过专家对近年来全球劳动力和新职位人才招聘方面的变化、趋势和需求分析来看,全球化、多技能、应变力将会成为考量21世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大趋势和新潮流。大学生不仅要在大学完成自身学业的同时,也要加强打造综合能力来适应职场变化和需求。
首先,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前提条件,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以此为核心,从根本上扭转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大学生有义务为社会奉献出自己的光与热,拒绝冷漠与麻木,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可以伸出自己的手献出绵薄之力,这是我们应该完成的社会责任。在小学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思想品德》,它教会我们对待长辈有礼貌,对待需要帮助的人要有爱心,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应该谨记,不应该被社会不和谐的音符所诱导,忘记了我们最纯洁的本真与品质。
其次,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和人才成长的基础。广博的知识视野是对人才适应社会岗位、应变环境的文化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求适时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拓展所学到的知识,有所创造,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才能适应工作性质的变动及职业结构调整的变化。与此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掌握一技之长,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最后,锻炼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应用实践能力,如适应能力,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要以我们民族善良、诚实的传统美德来善待他人,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实践能力,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大学生并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将理论付诸实践,来获得肯定比光说不练更有说服力;组织管理能力,极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更能够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其中一些隐患,更好的指导各项相关工作的开展,所以大学生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开拓创新能力,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选择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提出新思想的能力。
第五篇:浅谈军校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立足现在,着眼将来
——浅谈军校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我校合并伊始,军委江主席就为我校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全校师生在深受鼓舞的同时,也倍感肩上的责任分外沉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毫无疑问是需要多能复合型人才,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究竟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称得上是多能复合型人才,才能称得上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生?在笔者看来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军事技能素质是一个一流军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
思想政治素质是做一名优秀大学生的基础。我们首先是一个军人,然后才是一个大学生。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特殊的武装集团,必须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对于我们这些刚刚从地方考入军校的“学生兵”来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江主席反复告诫我们“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在思想上保证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才能完成我军的历史任务。
必然要对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产生剧烈冲击,从而使军人为党为人民的利益而奉献一切的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转化为志在部队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的教育变得十分艰巨。在新形势下有效的提高军人政治素质,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已成为军队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军人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代以来的典型战例表明,高技术战争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样式。在新的时期,我军军事斗争的中心转入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由于高技术战争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使战争突发性增强、进展速度加快,来自各方面的高性能武器的运用,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交战双方都力图运用这些特点,注重政治心理方面,使对方屈服。由此可见,高技术局部战争是一场具有典型政治心理特征的战争。我军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具备适应高技术局部战争需要的政治心理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做一名优秀大学生的关键。确立人才培养工程,要有世界意识,要按照未来战争的需要,依据“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从结构、素质、时限等方面系统综合、最优设计,既着眼世纪,培养大批高层次、高水平能够占领世界高科技前沿“制高点”的研究性科研人才,又着眼国家军队当前急需的人才,努力培养大批应用性的科技、指挥人才。那么,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文化素质呢?第一,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从事其他工作的前提条件,工作的顺利进行得益于对数、理、生物等科学知识的准确掌握与熟练应用;第二,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至少能精通某一学科理论,并能运用知识于实际操作中;第三,要有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表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并在作战、指挥上体现出来,不仅能进行定性分析,还能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军事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日益成为现代战争制胜的重要因素,这些充分需要一个睿智创新、掌握全面科学文化知识的军人来保障。
在具备了政治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的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战争已由传统的三维演化成“陆、海、空、天、电”五位一体的战争,高技术局部战争成了主要模式,各种高精尖武器飞速更新,这些新的变化必将加大未来战争的艰苦性和残酷性,从而加大对军事技能的要求。只有具有过硬军事技能的军队,才能在现代战争中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针对现代战争的特点,提高军校学员的军事技能训练已成为创建一流军事大学,培养一流人才的前提条件。邓小平同志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识和睿智,从国家建设全局战略出发,提出了走精兵之路,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江主席的“五句话”总要求更是明确了“军事过硬”,清楚表明了军事技能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性。百万大裁军迈出了精兵合成的坚实步伐,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走精兵之路已成为我军建设的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