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场的手将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
市场的手将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11月13日 新华网)。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至少出现三次。另外两次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足以看出其在这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从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被广泛认知和传播。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升华为“决定性”,虽“三字”之差,但意义却深远和重大。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竞争性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完全竞争和不存在市场不灵的情况下,市场会用其资源尽可能多地生产出有用的物品和劳务。也就是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是最具效率的。他的经典名言是:凭借看不见的手,那些在完全竞争的经济中追求自身利益的人能最有效促进公共利益。
理想的市场经济是指所有物品和劳务都按照市场价格自愿地以货币形式进行交换。这种制度无需政府的干预,就能够从社会上可供
利用的资源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但是,严格意义上说,亚当-斯密应该是微观经济学的鼻祖,也就是说他发明的“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主要在微观经济领域,即:厂商、企业和个人个体的经济行为之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体现的就是上述经济学的精髓。其基础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市场经济是一种主要由个人和企业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制度。过去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主要是指“看不见的手”在供给充分、完全竞争等领域发挥作用,前提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看得见的手”伸向了微观经济活动领域。这也是市场基础性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好的因素之一。市场由“基础性作用”升华为“决定性作用”后,要求市场在所有微观经济领域全面发挥作用,所有要素市场流动、交换、交易都由“看不见的手”完全决定,“看得见的手”完全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
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作用,主要是指决定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流动、交易、组合和配置,这种配置是最具效率,追求效益的。发挥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决定性作用的一个手段或者说传到机制是价格工具,包括商品价格、利率、股价、房地产价格、汇率等。在市场中,是价格在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消费,同时抑
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着平衡的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今后我国的一般商品价格、房价、油价、利率、汇率等都将带来影响。对于一般物价来说,今后控制通胀的手段主要以市场手段调节为主,特别是货币工具的利率为主。过去经常使用的限价措施、价格管制手段不到万不得已情况将不会使用。
对于房价来说,调控房地产的手段将会发生实质性改变。过去使用的限购、限价等行政色彩较浓的调控手段将会逐步淡出。转变为经济手段的收税、信贷调控为主。同时,政府将会遵循市场供求规律,将增加住房供给作为平衡市场、抑制房价的主要手段。再者,政府做好自己的保障房供给任务,商品房市场价格将会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对于成品油价格来说,现在的半市场、半计划定价机制将会逐步由市场定价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前提是放开市场,包括石油开采、运输、进口和零售市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是供给和需求都是多元的,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左右市场供给和价格,而不是垄断的。利率、汇率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下,也将逐步彻底市场化。利率的最后堡垒—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被取缔将为期不远,汇率也将逐步取消上下限浮动管制。利率、汇率分别作为金融资源最重要的价格形成机制也将会逐步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总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升华为“决定性”,是向完善高效的市场经济发起的又一次冲锋号角!
第二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一新的重要论述较之此前一直强调的市场“基础性”作用有了重大改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为进一步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而提出的新指针,是新时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新论述是对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具有重大先导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党的十四大“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 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断,由此可以看出我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就是不断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地位的过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既是我们党对市场化改革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也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国深化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二、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尊重市场运行规律,核心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政府必须明确自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20年过去了市场并没有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市场经济的“半计划、半市场”特征显著——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正如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的“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由于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政府做了许多不该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许多应当做、应当管的事情又没有做好、管好,而这极大束缚了市场潜力和效率的发挥。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
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必须进行自我革命,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李克强总理曾说:“市场是看不见的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我们不能让看得见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这一形象的表述,准确的阐述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创造一切条件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更大程度上、更广范围内,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则主要是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如果政府能够把握好这一定位,就能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质就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要做到这一步,政府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包括尊重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该交给市场解决的完全放开给市场,政府腾出更多精力管好宏观。
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有一定的缺陷。总书记强调“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因此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有效的政府宏观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三、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基础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国内外的事实证明,市场作用的有效性与其完善程度成正比。而市场作用的有效性又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全社会的生产效率,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首先,要继续完善全国统一的市场。市场的统一是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条件。统一市场的覆盖范围有多大,先进的生产力就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取代落后的生产力。在统一的大市场内,先进的技术和资本流向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流向发达地区,这是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根本途径。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革以来,我们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2012年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相当于GDP比重为46%,我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年均已达25%左右,超过美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真正称得上“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在当前我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已达到相当高水平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应当是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要通过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支持经济的持续增长。要提高利用外资水平,重点吸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鼓励外商投资科技研发、服务外包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要重视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安全问题,防范国际经济波动特别是短期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第三,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这是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
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努力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要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在财税、信贷、项目审批等各项政策上,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准入门槛高、贷款融资难等问题。
第四,要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市场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其价值,企业的个别劳动才能转变为被消费者承认的社会劳动。有没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决定着市场的选择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决定着生产质优价廉产品的企业能否得到应有的回报,决定着消费者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
四、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去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奇迹,但也带来环境、资源甚至人民利益的牺牲,造成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而今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社会发展等途径实现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它不仅仅是产业、需求和投入等方面的结构调整,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科技、城乡关系等诸多领域。一方面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落脚点,加快关键环节如城乡一体化、金融财政、文化科技、民生发展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形成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技术体系和制度安排,另一方面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市
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经济发展就是要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篇: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深意
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深意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一词之差,不仅凸显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也将有助进一步厘
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尚前名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此次全会还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不仅仅是一个提法的改变,而是强调在经济生活领域实行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改变,体现了中央以更大决心和魄力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推动市场化改革的新突破。
“„基础性作用‟是要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的作用,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仍然要扮演重要角色。而„决定性作用‟则意味着只要是市场能发挥作用的领域都要交给市场,政府的作用仅仅是弥补市场失灵,不再过度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采访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谈到。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看来,关键在于政府,“最重要的还是要规范政府的职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管的要坚定不移地管好、管出水平。政府和市场的合理职能界定,两个方面更好地分工和配合,这是使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不断提高、发展的代价不断减少的基本制度性保障。”
凸显市场化改革决心
从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四大明确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是“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回顾中国的改革,市场化的前进方向一直十分明显。“然而在现实中,行政力量决定资源配置的特点比较突出,由此压抑了市场活力,严重制约了经济转型。”张燕生谈到,例如,在资源配置方面,商品市场由市场配置,但要素价格依然保持一定程度的行政管制,导致投资难以反映资源要素稀缺程度和真实的供求关系,成为多年来助长低成本投资扩张、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几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倾向,即把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的奇迹完全归于政府主导。“事实上,正是市场化改革才形成了35年高速增长的体制基础,才形成了中国经济活力和效力。”迟福林担心,过多强调政府主导作用,有可能误导改革、耽误改革。
因此,在专家们看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比照过去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前进了一大步。
着眼厘清政府市场界限
“„基础性‟这个表述,对市场作用界定比较模糊,尤其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界定比较模糊。”迟福林向本刊记者表示,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场干预过多,或者缺位、错位的情况,在经济驱动转变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客观上就要求在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现在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是给政府与市场划清了界限。”在他看来,这至少包含了三方面内容:
其一,无论是商品(服务)还是资源要素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而非主要由政府管制;其二,消费市场需求决定投资、引导投资,防止因政府干预而导致投资消费关系扭曲,导致低效投资、无效投资和产能过剩;其三,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需要由市场决定成败,在市场平等竞争中获得生产要素和实现优胜劣汰,政府不应当厚此薄彼,干预企业行为。
“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强调在经济生活领域实行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不是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这样才能理顺政府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转型。”他表示。
政府角色转变是关键
“现在,重点和难点是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实质性地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迟福林建议,可以考虑从经济转型的现实需求出发,着眼于培育公平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理顺政府市场关系。
一是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决定资源性产品价格,使资源环境成本反映到企业成本中去。这就需要推进成品油、天然气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全面实行水电气梯级价格制度;建立完善的碳源-碳汇监测与调控机制,逐步扩大碳交易范围,适时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体制,全面开展排污权交易。
二是以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为重点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让市场决定利率、汇率,使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使用金融资源。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逐步放开存贷款利率,实现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获得和使用金融资源。同时,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是以“负面清单”管理为重点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让“非禁即准”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基本原则。总结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相关经验,将“负面清单”管理在未来3~5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四是推动竞争型地方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回归。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围绕做大GDP总量成为竞争主体,不可避免会导致地方政府对市场不适当的广泛、深度干预。竞争性地方政府不改变,尽管在短期内仍然可以拉动GDP的较快增长,但会为中长期发展埋下更大的经济隐患和经济风险。
这就需要以公共服务为导向改革中央地方财税体制,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果断废除GDP导向的干部选拔机制,尽快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社会满意度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选拔机制。在这个前提下,逐步形成对地方政府规范化的制度约束,形成理顺中央地方关系的体制框架。□
第四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表述不仅明确了未来全面改革的关键所在,更对市场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调。
全会明确,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同时,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与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相比,此次市场作用的表述调整为“决定性”。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一转变是此次全会的最大亮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表明党对市场机制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是市场与政府关系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明确了我国未来毫不动摇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同时打消了外界对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质疑。
回顾35年改革开放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十二大提出,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四大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改革的市场化取向逐步明晰。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提到22次“市场”和59次“改革”,是历届三中全会中提到“改革”二字次数最多的一次。
同时,在改革顶层设计方面,此次中央决定增设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两大机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室主任王占阳认为,继上世纪80年代成立体改委之后,现在重新确立关于改革的专门机构,并建立在中央最高层,是一个信号,说明改革不止是说说而已,也是大家多年呼吁和期盼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公报中对新一轮改革还给出了时间表。全会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在王军看来,这次提出明确的改革时间节点表明了政府改革的决心,未来市场、国企、财税、生态等方面改革都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且2020年临近建党100周年,在那时完成改革任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目前只公告明确了一些领域的改革方向,下一步将逐渐公布改革具体内容,值得拭目以待。
第五篇:瓦斯抽放管发挥正决定性作用(范文)
瓦斯抽放管发挥正决定性作用
在煤矿生产中的最大安全隐患就是瓦斯。所以瓦斯的排放工作应该放在重中之重,对于瓦斯抽放管的要求更应该谨慎选购,严格规范。从选购瓦斯抽放管、安装到使用以及维护都需要做好每一个细节。在瓦斯抽放管的安装过程中更应严格按步骤进行,在瓦斯抽放处理过程中工效高局部通风机排放瓦斯是用新鲜空气对高浓度瓦斯进行稀释,使瓦斯浓度降到1.5%以下时,利用风压将其排放出,如果巷道中的瓦斯浓度比较高,同时有不断涌咄的高浓度瓦斯时,那么只单靠局部通风机就很难在预定时间或较短的时间内将高浓度瓦斯稀释或降至《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以内进行排放,假如加大风量进行稀释,又容易将超标准瓦斯直接排人回风巷,留下安全隐患。而抽放则截然不同,它是将高浓度瓦斯利用抽放管直接吸出,不需要稀释,不受瓦斯浓度高低的限制,相比之下,瓦斯抽放比排放速度快几十倍,极大地加快了事故处理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瓦斯抽放的优势所在。瓦斯抽放管发挥正决定性作用,所以对瓦斯抽放管的选择是保证生产安全的最基础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