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司法行政工作社会和谐社会基础
苏家屯区创新“三位一体”司法行政工作新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苏家屯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司法行政工作,建立健全了宣教、调解、援助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2007年全面实现了“民转刑”案件为零、公证投诉案件为零、法律援助案件无作为为零、当年重新违法犯罪为零、法律宣传死角为零的刚性指标,为苏家屯区成功获得省级平安区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全市正在开展的信访稳定“百日会战”和“三大战役”提供了有力支持。区法律援助中心荣获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了司法部和民政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大淑村、省级先进司法所八一司法所等先进单位。
一、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构建和谐苏家屯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普法宣传教育的创新,不仅使法制宣传覆盖面得以扩大,而且使全民法制意识得以增强,为构建和谐创造出良好的法治环境。
1、构建普法宣传大格局。全区有专兼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1000人,常年为基层法制实践活动提供法律服务。在区乡机关健全普法领导机构,在乡村建普法专栏,为每户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在社区建普法长(画)廊;在学校建普法园地和法制校长;在企业培训普法骨干;在城乡集贸市场开
设普法宣传栏。今年上半年,结合沈阳市委、市政府开展的信访稳定百日会战和三大战役活动,深入开展了“法律下乡进村入户”“人文奥运.法治同行”、处置蚁力神,浑河大市场问题等维护稳定宣传活动;共举办法制讲座56场,大型专项法制宣传活动5次,涉及法律法规20多部,发放各种宣传资料4000多份,受教育达2万多人。
2、建立普法宣传新载体。针对农村常发生的婚姻家庭纠纷、土地承包纠纷、征地拆迁纠纷、计划生育纠纷等诸多问题,把欣赏性和法律性、宣传性和常识性、纪念性和服务性融为一体,设计印制了图文并貌、涵盖21部涉农法律法规内容的精美普法年画7万张,免费送入农户家,这一全国首创的做法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既欣赏了年画,又足不出户学到了法律知识。精选、编撰了学生自己动手创作的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内容的213幅连环漫画,免费发给青少年,改变了单纯说教的惯例,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
3、创新普法宣传新形式。举办了全国首家县区以“弘扬法制理念,构建和谐新城”为主题的法制专题大型文艺汇演,讴歌法治精神,宣传法制文化,深受百姓喜爱。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中,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宣教活动,发放“北京奥运、市民法律知识手册”1500本,各种宣传资料2万份,解答法律咨询3000人次。法制宣传教育摆
脱了过去死气沉沉的被动局面,法制宣传的覆盖率、普及率、受教育率明显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氛围日臻浓厚,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二、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为构建平安苏家屯创建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和谐、保稳定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首要任务,苏家屯区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和优势,加大安置帮教力度,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努力维护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一是加强司法所建设,夯实基层法治基础。通过乡镇党委政府推荐,配齐、配强了司法所工作人员,10个乡镇建立了司法所,全部达到120平方米,四室一卫(所长室、接待室、调解室、档案室、卫生间)相对独立、配套齐全的标准,在接受国家、省、市司法部门验收中受到了高度评价。同时,狠抓乡镇调解中心建设。结合基层法律服务力量较强的实际,把各乡镇法律服务所纳入乡镇调解中心成员单位,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聘为兼职调解员,从而使司法行政力量进一步得到有效整合,增强了调解力量,提高了调解质量。
二是强化人民调解工作,减少不稳定因素。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和队伍建设,全区220个调委会中,规范化调委会达到85%以上,1137名调解员中,人均累积培训时间在15天以上,合格率达到100%,有468名参加了等级评定;加大资金投入,按照人均0。5元的标准,区财政将人民调解工作专项经费纳入专项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了“防、疏、调”三位一体维稳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去年10月,在全省首创开展了“真实案例模拟大比拼”竞赛活动,提高了基层调解人员素质。为进一步做好稳定工作,从2008年2月25日始,在全区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以为农户排忧解难为出发点,真诚化解民间纠纷、真心援助弱势群体、真情帮助释解人员、真心提供法律服务、真诚普法为民所需为内容的 “法律下乡进村入户”系列活动。进一步延伸工作触角,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为做好信访稳定“百日会战”和三大战役工作,集中开展了“迎奥运、保稳定、促和谐”为主题的“万人大调解”活动。采取了逐户排查、预警预报、联合调解、签定责任状等四项新措施,全区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98件,调解成功292件,矛盾纠纷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8%以上,防止矛盾激化4件7人、群体性械斗1件、群体性上访8件213人,有效避免了6起命案的发生。
三是抓好安置帮教工作,控制重新违法犯罪。建立健全区、乡镇、社区(村)帮教安置工作组织网络,形成了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层层有人抓,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做的良好工作局面。采取社会帮教和家庭帮教相结合,把帮教工作延伸至大墙内。春节前夕,对全区三年内886名释解人员
开展“一封信”活动。组织开展对刑释解教人员调查摸底、走访和谈话教育工作,特别是对蚂蚁养殖户的排查、走访,重新确定帮教重点人,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结合奥运防恐维稳工作,帮教小组在做好帮教工作的同时,及时了解帮教对象的思想动态、生活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避免问题的严重化。为7户劳教服刑人员家庭办理低保,为9户解决帮扶资金4万余元,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67人,安置率达91.8%。
三、拓展法律服务,推进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律师公证和法律援助工作,是引导和促进社会矛盾的依法解决,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苏家屯区围绕大局坚持执法为民、服务为民,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拓展律师服务工作。实施律师事务所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战略,推动律师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发挥律师法律服务的职能作用,引导律师为区政府、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企业当好法律顾问,从源头遏制领导决策的失误,避免风险,解答法律咨询1050人次,参与司法行政工作200余人次,避免企业经济损失200余万元。根据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的实际,成立了“个体私营经济维权服务中心”,有力地保证我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信访百日会
战和三大战役活动中,指派律师参加区内重大信访问题联席会,有效解决了一批涉法涉诉问题。
二是延伸公证工作领域。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在污水处理厂等到6项大型招商项目中,从项目的谈判到合同的拟定起草提供全程法律咨询及公证服务,为全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积极服务处置蚁力神工作,免费为养殖户办理继承、代理、委托等13件公证事项,接待法律咨询500余人次,涉及金额160余万元,为区“蚁力神”清算小组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并得到采纳。同时提前介入全区重点热点问题,特别是对发生的重特大事故,积极主动的做好证据保全等项工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正确处理提供了法律服务。
三是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把法律援助工作作为政府的“民心工程”来抓,成立法律援助大厅,建立健全了法律援助信息资料库,围绕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老年人,以及突发性灾害等群众和政府关注、社会影响大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法律援助知识进万家和“双百”活动(百家律师司务所与百个社区对接),成立接待、审查、审批、指派一条龙农民工讨薪援助团。上半年,共受理农民工援助案件15件,为农民讨回工资20余万元;创新开展了非诉讼法律援助工作,通过非诉讼解决21件,为最需要法律帮助的困难群体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第二篇:大力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社会管理创新
大力推进司法行政工作社会管理创新
发布日期:2011-05-10 08:42:47 点击数:
来源:互联网
西安区司法局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创新管理方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开创了司法工作的新局面。法律援助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西安区司法局始终把法律援助队伍建设放在工作的首位。全区现有法律援助工作机构11个,实现了法律援助网络全覆盖,做到了哪里有困难群众,哪里就有法律援助工作者的援助。西安区每年大约有4000名外出务工农民,跨区域农民工被侵权问题非常突出,为农民工维权便成了西安区法律援助机构为特殊群体服务的重中之重。西安区法律援助中心印制了法律援助联系卡,发放到每名外出农民工手中,以便他们遇到法律相关问题,随时与律师联系。3年来,共为400余名外出农民工解答相关法律知识。西安区司法局还成立了西安区法律援助工作团,聘请区法律援助中心律师和社会执业律师18人为工作团成员,无偿为全区24户规模以上企业担任常年法律顾问,收到良好效果。
全方位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近年来,在化解矛盾工作中,西安区司法局采取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多种调解方式,重点突出人民调解,始终把握矛盾纠纷调解主动权,使一些矛盾纠纷苗头能够早发现、早控制、早消除。2003年,辽源矿务局泰信煤矿、西安煤矿由于资源枯竭,按照国家政策实施了关闭破产,将近两万名离休、退休、遗属、精减下放、工伤、工残、军残、退养等8个类别的人员分两次移交给地方管理。由于企业政策和地方政策存在接轨的问题,在人员移交到地方的同时,众多矛盾和问题也随即出现。为及时有效地化解近两万名离退休矿区职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西安区司法局成立了辽源市西安区矿区离退休人员人民调解委员会。三年时间,该调解委员会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0余件,退管中心调解委员会年排查各类不稳定因素100余件次,每名调解员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8.4%;避免民转刑案件3件,制止群体性上访、越级上访28件,较好地实现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为维护西安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成功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转型的需要,西安区开展了大面积拆迁工作。此项工作政策性强,一些百姓对相关政策不理解,因此产生了许多矛盾。对此,西安区司法局在区棚户区改造指挥部成立了棚户区改造人民调解委员会。局、各司法所抽调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三年时间,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00余件,保证了全区棚改工作无矛盾激化现象发生,保证了全区棚改工作的顺利开展。
几年来,灯塔司法所被评为省级优秀司法所、省级模范调解委员会、国家司法部“维权示范岗”称号;灯塔司法所、泰安司法所、仙城司法所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西安区司法局荣获省司法厅先进单位;有一人荣获国家司法部“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矿区退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国家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安置帮教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加强领导机构建设,为安置帮教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为了使安置帮教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担任组长,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综治办、法院、检察院、司法、公安、财政、民政、税务、工商、工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西安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为安置帮教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了《西安区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司法所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刑释解教人员报到登记制度》、《刑释解教人员排查制度》,使安置帮教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进一步推进了安置帮教工作。三是加强摸底排查工作,为掌握刑释解教人员变动情况提供信息保障。四是加强安置帮扶工作,为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提供生活就业保障。目前,西安区共有释解人员287人,有111人享受低保待遇。建立四个安置基地,为释解人员提供就业技能培训。
全力提升了社区矫正质量。一是经验借鉴与工作创新相结合。工作中既借鉴外地经验,还结合本区工作实际,逐步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实施、政法各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大力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使社
区矫正试点工作方向明、任务清、工作落得实。二是政法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在工作中形成政法专门机关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格局。同时,聘请由社区主任、书记、退休老干部等人员参加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聘请由社区服刑人员家属参加的社会帮教志愿者队伍。通过社区矫正志愿者和帮教队伍的参加,大大提升了社区矫正管控水平。第三是依法矫正与人性关怀相结合。一方面对社区服刑人员依法进行管理,加强法治思想、社会公德教育,让他们悔过自新;另一方面,建立了社区矫正教育基地和心理辅导中心,对社区服刑人员从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帮助,为符合低保条件的矫正对象落实低保政策。目前,全区68名社区服刑人员有17人享受低保待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目前,西安区司法局已初步建成了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多手段齐抓共管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开展了长年法律常识教育活动。全区掀起了数万名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热潮。坚持抓规划、计划制定落实,使普法工作按、季度有序进行;抓普法骨干培训工作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集中学习;抓普法教材落实工作,基本做到干部人手一套;抓经费落实,保证普法宣传需要。目前,全区有两个村被评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有一人被评为全省“五五”普法先进个人,区依法治理办公室荣获省“五五”普法先进集体。
在新的发展时期,司法行政工作所面临的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西安区司法局干部职工将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司法机关的领导下,求实创新、开拓奋进,再创更加辉煌的工作业绩,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我市“三个转型”的顺利实现贡献他们的才智。
第三篇:“32456”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32456”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社会,汉字本意是指特定土地上人的集合。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具体表现为国家等组织形式。社会管理在狭义上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胡锦涛总书记也同时强调,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同时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具体之于司法行政机关,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解决好新时期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应承担的历史所赋予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近年来,清镇市司法局在贵阳市局的关心指导下,通过学习兄弟县区先进经验,坚持从实际出发,将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整个工作始终,不断总结和完善切实有效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把法律援助、帮教安置、社区矫正、法制宣传教育等作为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领域,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严格对法律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在摸索和总结中逐渐形成了以“32456”理念为基础,建设打造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的司法行政理念。
数字“3”是指的是以“三个至上”为清镇市司法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最高原则。
马克思主义未来观认为,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人类将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实现世界大同。不管道路多么曲折,岁月多么漫长,世界发展的这个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的最终目标。而同时,党的事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法的保障,法律是执行国家职能的工具,法律能够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国家制度,有效地维护和巩
固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制度不受破坏。而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以说,所以说坚持三个至上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性准则。
清镇市司法局近年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的学习,不断加强干部职工的党性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工作中深刻领会中央、省、市精神,以“三个至上”为最高准则,从根本上保障了方向正确,思路清晰,不偏不倚,工作能做到坦然无畏。每年年初,我局都立足工作实际与发展要求,制定出详细具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每周一早晨定位固定学习日。学习当前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要求干警认真领会,深入思考,认真总结学习心得。全方位的提高干警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养,从方向上保障干警的工作思路。
数字“2”指的是扎实做好社区矫正、安置帮教这两种司法行政机关的保证性社会管理职能。
一是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组织机构,加强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不断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对象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同时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社区矫正档案管理系统,统一社区矫正工作的文书格式,加强档案管理,确保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同时针对四种人员(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蓄意违法上访的;生活困难或者身体有残疾、疾病等情况的;因务工、就学、探亲、就医等需要短期或长期外出的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突发工作处置预案,确定有效管控措施,随时掌握重点人员动态,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做到全方位管控。
二是加强部门的协调配合,整合社区矫正工作优势资源。通过联席会议等方式加强与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的沟通交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能够顺利衔接,防止矫正对象出现脱管、漏管、重新犯罪,避免部门间发生推诿、扯皮的现象,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紧密配合公安110联动系统,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突发事件信息,配合公安部门控制平息事态,并协助做好当事人的法制教育工作。今年半年来,全市在册社区矫正人员88人,重新违法犯罪0人。
三是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本辖区刑释解教
人员动向,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对接,做到出来一个掌控一个,帮教一个,并协助相关部门做好了安置工作,刑释解教工作的无缝对接。配合公安机关继续做好本辖区下落不明人员、见档不见人和“三假”人员的查找甄别工作,调查摸底工作不疏不漏,不留死角,在家帮教率达l00%。同时,加强协调,做好市安帮办、乡(镇)安帮办、公安机关掌握信息对接,确保刑释解教人员底数清,情况明。仅今年上半年,就共收到刑释解教人员通知书281份,其中刑释人员241人,解教人员40人,全部登记在册。今年截止目前,我市的刑释解教人员无重新犯罪的情况发生。
四是大力开展帮扶指导工作突出人性化管理,营造和谐工作氛围。立足于我市“阳光家园”基地的资源优势。鼓励刑释解教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包括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工作,逐步实现安置就业市场化、社会化和多元化。为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解决其工作和生活困难,并积极联系劳动社保部门,给符合政策的安置对象落实养老保险,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安置帮教体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稳定其情绪,使他们感受到政府的温暖和祥和,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促进社会的平安稳定。
五是重点抓好对刑释解教、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安排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重点人员进行专门的思想和心理疏导。使之无怨气、无怨言、无报复社会之心里趋势,怀感恩悔过之心,努力回归社会,从新做人。坚持与社区矫正、刑释重点人员不定期谈话、了解情况,制定“防范预案”,做到“五清”,即“基本情况清、突出矛盾清、言行动态清、对策措施清、责任人员清”。并组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与其结成“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帮扶对子,实行思想、制度“双保险”。
六是是不断充实社区矫正工作力量。今年,清镇市司法局通过公益性岗位招聘了20名工作人员充实到各基层司法所,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有力的充实了基层力量,加大的社区矫正工作的投入力度,使社区矫正工作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和高效化。
数字“4”指的是强化法制宣传、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四方面工作,发挥好司法行政机关的社会服务职能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采取多种形式,拓宽宣传渠道,提高群众法律知识水平。近年来,我局紧紧围绕 “三创一办”、“三个建设年”、“拆违专项行动”等活动,结合当前旧城改造、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农民工返乡、环境保护、计划生育、拆除违法建筑等工作实际,广泛宣传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拆违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及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同时大力开展“清镇市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廉政文化、法制宣传六进”文艺巡演”、“诚信和法制教育万人签名誓师大会”“争做学法守法市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各类大型活动,创新宣传方式和渠道,积极配合有相关部门认真开展了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仅今年上半年,我局共举办法制宣传专栏2期,更新普法网站5次,刻录法制宣传光碟100张,出动宣传车102台次,发放宣传资料15.7万余份,受教育群众达19万人次。
2、以“法律六进”为载体,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每年我局以对全市村支两委领导培训为契机,对全市农村普法骨干进行了法律培训,平均每年有600余名法制骨干参加了集中培训。二是认真落实“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在司法行政干警中聘请各类学校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和培训,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观念,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三是开展送法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机关单位、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工作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提高他们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仅今年上半年,就开展“法律六进”及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1017次。
法律援助工作
法援中心以实施“对困难群众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为契机做到“能援则援”、“应援尽援”,最大限度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1、局党组高度重视,制订详细实施计划
局党组高度重视,并精心制订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方案,整合法律援助资源,加大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和事项力度。法援中心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法律援助的申请接待,还组织全县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到法律援助中心轮流值班,受理接待群众的法律咨询;并将法律援助的条件、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和接待、咨询、申请、受理、审批等法律援助办事制度都予以上墙公示,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2、健全工作网络,延伸服务触角
按照市法律援助中心—乡镇(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村(居)委
会法律援助联系点(联络员)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建设的思路,依托乡镇司法所和各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基层单元,设立法律服务联系点。近年来,我们先后十一个乡镇等建立了22个法律援助工作站,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推进法律援助向基层、乡村延伸,方便群众快捷便利获得法律援助。另外,我们联合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单位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加大对相应的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工作力度,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给困难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办了实事,有力的缓解了部分社会矛盾。
3、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公众知晓率
通过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乡村)和在街道显眼位置摆摊设点、悬挂宣传横幅的形式,进行《法律援助条例》面对面的宣传,回答群众法律咨询,印发法律援助宣传单三千余份,使更多的群众了解法律援助工作,使群众的法律援助意识不断提高。
4、加强法援案件办理监督,提高法援案件办理质量
坚持法律援助案件无偿性原则,严肃办案纪律。不定期地开展案件质量检查活动,开展法律援助大回访活动,了解掌握法援案件承办人员的服务质量及群众满意度。同时,面向社会公开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由于我们的监督措施到位,有效保证了法律援助的工作质量,不仅没有投诉现象,反而群众好评不断。
截止8月1日,今年上半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3件,办理“12348”法律援助咨询等其他事项400多件,全面完成上级部门分配的具体任务,法律援助的办理结果得到受援人得好评,法律援助工作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律师监管工作
强化对律师监管工作,提升律师队伍形象。一是积极开展全市法律服务市场整顿,同时进一步强调办理敏感性、群体性案件的“三要三不准一报告”规定;组织律师集中认真学习“六条禁令”,并制作单行本发到每位律师手中;引导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文明执业,规范执业,树立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二是为提高办案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对全县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案卷进行了全面检查。三是每周指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律师参与信访接待,深受市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好评。
今年上半年,两个律师事务所共受理各类案件163件,其中:刑事案件29件,民经案件122件,行政案件3件,非诉讼案件9件。
公证工作管理
加强公证工作管理,规范法律服务市场。充分利用网络,将公证、鉴定办理程序、联系方式等信息在网站公开;将公证、鉴定机构的业务范围、工作人员情况等制成宣传展板,挂在全县各司法所、法律服务机构等进行广泛宣传,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在为广大群众提供公证服务的同时,紧紧围绕政府中心工作,在旧城改造、拆违等工作中,积极为政府提供证据保全公证服务。在公证服务中,加强与法律援助中心的合作,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和困难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公证,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仅今年上半年共受理各类公证就有697件,其中,办理经济类公证25件,办理民事类公证672件。
“5”是从5个方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发挥司法行政机关的社会矛盾预防职能。
一是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和规范化建设。结合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实际,重新调整了十一个乡镇及各村居调解员,制作规范化调解文书,并发放到各村居调解组织,各人民调解组织按照“六统一”的要求健全完善了人民调解工作制度和职责,依法调解,规范建档。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为提高全市人民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仅2011年,我局利用对村支换届后的人员开展工作培训之机,请市司法局基层处领导向调整后的人民调解进行培训,共计培训人民调解员就达600余人次。
三是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贵阳市人民调解条例》宣传力度。我局编制《调解法》宣传单1万余份,进村入户深入基层开展宣传工作,最大限度地让让广大群众了解人民调解法。利用人民调解法。
四是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预防社会矛盾缴化。加大调委会的指导工作,各级调委会根据“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五是进一步加强“三调联动”工作。按照《清镇市关于纵深推进“三调联动”工作用大调解保“大稳定”促“大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我局积极发挥人民调解职能作用,将人民调解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农村征地、城镇拆迁、企业改制、工程建设、劳资关系、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调处。“三调联动”工作实施以来,我们着眼于人民调解工作职能,将“三调联动”机制引入轻伤害案件、劳资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等,成功调处20余起医疗纠纷,有力维护了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和医疗秩序,化解一批久拖难解的历史遗留争议纠纷。
仅今年上半年,各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28件,调处率为100%。调处成功1067件,成功率为95%,为全市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6”按照“六化”标准,抓实服务型司法行政机关创建工作
一是“服务人才高素质化”。清镇市司法局一直以“以树立正确的精神信念为先导”为队伍建设思路,切实加强司法行政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尤其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等系列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队伍行风建设。教育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大局观念、服务意识,加强团结协作,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加强培训力度,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参与各种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生态文明讲座、公务员礼仪等培训学习,打造一支纪律严格、行为文明、素质良好的司法行政队伍。同时认真培养、挖掘和宣传局机关、司法所、人民调解、律师、公证中的典型单位和先进个人,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争先进、促先进。通过表彰队伍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先进性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在队伍中树立弘扬正气、爱岗敬业、克己奉公、无私奉献、清正廉洁、服务为名、执法公正的好思想、好作风,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司法行政服务队伍。
二是“服务行为法制化”,主要抓了规范、创新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机制,明确基层司法所的职能、权限和责任,按照法制化的要求提升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水平。
三是在“服务机制效能化”。进一步完善了全程办事工作程序,法律援助工作推行了“五个一”和“三个好”接待制度。引导律师、公证员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对法律负责、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
四是“服务过程透明化”。重点抓了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探索公开形式,保证服务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在办公场所设立了司法警务公开栏。每周定期由司法助理员值班接待村民,或由司法助理员根据工作需要聘请专业律师、法律工作者现场办公,协助村委会调处疑难纠纷,引导村民依法维权。
五是“服务主体廉洁化”。加大了干警依法行政廉洁从政;法律服务
专业人员依法办案廉洁从业两方面的教育考核工作力度。完善了司法所绩效考核办法。各律师事务所按照国家发改委、司法部文件规定,规范了律师所服务收费的标准和程序,公证处推出“公证员十要十不准制度”,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政风行风建设。
六是“服务对象满意化”。法律宣传、律师、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体现司法行政特色的职能工作,自觉服务于和谐房山建设的大局。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目标的实施积极提供法律支持;自觉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邻里和谐”目标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为不断提供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大浪淘沙,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创新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成败之关键法码,社会管理如是。作为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清镇市司法局将继续立足实际,锐意探索。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局的指导下,争取在“十二五”规划之年,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谢谢大家
2011年10月10日
第四篇:司法行政工作浅谈
司法行政工作浅谈
根据“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作为一名乡镇司法助理员,我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谈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是要调配充实人员,满足基层需求。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每个乡镇司法所应迅速配齐2-3名工作人员,从法律院校中招聘一些具有扎实法律理论功底的青年学生增补进司法行政队伍,进一步优化基层司法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工作运转。县财政应将司法所工作经费和人头办公经费纳入预算,使司法所享受与派出所等部门同等待遇标准。司法所办公用房修建后,其办公设备也应由县财政配套解决,保障其达到省、市、县要求的司法所标准“两所一庭”的规范化建设。
三是要完善我国农村调解纠纷机制。提高农村村民对调解工作的认识、可通过向村民发放矛盾纠纷调解服务指南,宣传调解成功的典型纠纷案例等措施,加强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对调解适用的范围、调解的性质,实效等的认识;提高调解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多元化格局的“大调解”机制。建议通过“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面整体联动”的方式形成的集控制、调解,处置于一体的“大调解”机制,从而实现人民调解,基层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等多种纠纷处理机制有机融合,发挥合力。
1四是要扎实推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完善社区矫正工作。首先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加强帮困扶助。最后是要切实加强安帮和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建立安帮和社区矫正经费的全额保障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工作发展的需求,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
第五篇: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司法行政工作职能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 强化司法行政工作职能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主题,也是法治建设领域的重大命题,是司法行政领域的重大课题。在新形势下,要重新探求司法行政的功能作用,真正把握司法行政工作的规律,积极推进司法行政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努力提高司法行政社会管理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才能为更好地推动南开区社会管理创新、加快全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更加坚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一、牢固树立“主动司法行政”理念,为司法行政更有效地参与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障 面对当前全市、全区大发展的新形势,司法行政机关想要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期,关键在于要树立“主动司法行政”理念。具体而言,在指导思想上,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大局服务,为人民服务。在精神状态上,要求具备先行先试、敢为人先的勇气、智慧和胆识,主动作为,提前作为。在工作举措上,要找准工作切入点,融入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设计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在工作实效上,要求司法行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事业,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和谐因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更为优良的法治环境。
二、认真发挥司法行政工作社会服务作用,满足全社会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法律需求
为社会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是司法行政社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司法行政服务性的重要内涵。
一是要切实转变职能。对于法律服务行业和法律服务队伍的管理,要从理顺关系、提高效能、改变作风着手,加快从“管理型服务”向“人性化管理”、“服务型管理”的转变,将服务为先的理念渗透到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中,在服务中提升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引导全区广大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切实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心系民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队伍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功能作用,以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
二是要提高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效能。找准律师、公证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结合点,引导广大律师、公证员开拓业务思路,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投身到服务党和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服务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社会管理创新之中。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把促进解决就业、就医、就学、社保、食品药品和生产安全等民生问题作为重点服务领域,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基层法律服务门槛低、起点低的特点,满足基层群众对一般法律服务“请得起、请得到、服务好”的需求。在实现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全覆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快审批、快立案、快审理、快执行,使更多的贫困人群、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等能够平等及时地获得法律帮助。
三是提升人民调解做好群众工作。要以《人民调解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群众性、自治性和民间性的特点通过运用人民调解特有的柔性手段化解民间矛盾,促进社会管理由堵控型向疏导型转变。建立完善以人
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衔接为重要工作机制的大调解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诉调、访调、律调、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调解与法律援助的“五调对接”。积极探索区域性、行业性和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加强劳动争议仲裁调解、物业纠纷调解、医疗纠纷调解、交通事故调解等与人民调解的衔接配合,不断提高矛盾纠纷的调解率、调解的成功率和调解协议的履行率,切实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管理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认真把握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实现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效能的最大化
相比较司法行政的传统职能而言,社会管理创新还是个新生事物,为此司法行政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应当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以服务为中心。它体现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符合新形势下司法行政工作的价值取向。胡锦涛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社会管理以及创新研讨班上讲到:社会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应该说,服务是司法行政机关的立身之本,守土之责。只有行使好服务的职能,司法行政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才有立足点和工作基础。要自觉坚持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要自觉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领导服务、为社会服务。
二是要注重方法创新。创新的根本要求是新颖,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在方式方法上要区别于过去、高于过去,工作必须要有创新点。必须深入分析当前的国情、市情、区情特征和当地的具体情况,掌握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新变化,了解社会各阶层对司法行政公共服务产品真正的需
求,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司法行政工作新的切入点,不断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只有这样,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才会真正收到各方认可的社会效果。
三是要关注长期效果。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既要快速反应,又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慎重决策,稳妥推进,注重长期效果。在采取一项新的方法手段前,必须进行扎实的前期调研和必要的理论准备,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可行性和科学性。要有长远眼光,对工作部署落实动作要快,但不能仓促上阵;要有长远规划,与司法行政近年来的体制改革、队伍建设、基层建设等长远发展思路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关注长效,不能拿一些短期的、临时的常规做法去应付,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四是要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要加强科技及信息化手段在司法行政各项具体工作中的运用,包括继续运用好全区司法行政办公网络平台,实现局机关与各律师事务所、司法所甚至下一步包括各街道法律服务所和社区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以列入全市民心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建成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信息服务平台,24小时提供网上法律咨询服务、受理法律援助申请,实现全区法律援助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建设好人民调解网络平台、公证网络平台、法律援助工作平台、法制宣传工作平台和法律服务综合平台,全面实现系统内信息交互、经验交流、公文流转、档案存储、工作部署、网络视频、数字统计等功能,努力提升司法行政参与社会管理工作精细化、高效化、数字化水平。
总之,当前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司法行政工
作的重要任务,它对新形势下的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司法行政工作中,我们将挖掘潜力,鼓足动力,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对司法行政部门社会管理创新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围绕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进一步创新司法行政管理理念和模式,努力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平安社会进程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