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质量标准建造优质工程发展与协调

时间:2019-05-12 16:18: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际质量标准建造优质工程发展与协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际质量标准建造优质工程发展与协调》。

第一篇:际质量标准建造优质工程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执行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建造优质工程

为确保工程质量,建造优质工程,高新区工程管理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的概括为建立“ISO9001国际质量保证体系,实行节点控制”、完善“企业自控、监理评估、政府监督、社会评审” 的工程质量管理新机制,充分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舆论等多种手段,使工程质量处于全过程受控之下。

一、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覆盖工程管理全过程,重点部位实行质量节点控制

根据现代工程管理的需要,适应目前政府工程低价中标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工程管理水平和效率,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年初以来规划建设局在工程管理领域率先建立了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并从3月1日开始执行。依照体系标准和质量方针要求,共确定2010年工程管理工作目标14项、22个工作职能。质量保证体系覆盖了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控制、建筑市场管理控制等工程管理方方面面并贯穿工程建设始终。工程质量管理控制其中重要内容为质量节点控制,即对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把关、验收。节点控制的有效途径实行报验制,即重要分项、分部工程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程序,对于没有经过现场验收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的项目,实行二次成型检测,所用费用由施

工单位承担,并记入一次不良记录。通过上述办法使质量管理纳入工程管理全过程予以控制,同时对重要部位从过程上严格把关,并对结果进行检验。体系运行一年来,受到良好效果。今后的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打破了以往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不良现象。

二、发挥质量监督作用,进行质量跟踪管理

针对不同的建设项目制定相关工程质量监督方案,配备相应的督察员进行质量跟踪管理。一是加强对现场隐蔽工程的检查。在项目开工前,根据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施工计划,凡涉及基础、主体结构、防水、保温等重要隐蔽部位,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检查评估合格后,并经现场督察员确认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施工,隐蔽前通知工程科,以便进行检查。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部位设质量管理点,设专人负责。工程施工过程中,除按质量标准规定的检查内容进行严格检查外,在重点工序施工前,必须对关键的检查项目进行严格的复核。如地基的验槽;建筑物轴线坐标和高程;梁、板、柱混凝土模板的控制尺寸和混凝土浇筑前的验筋等以及其它需要复核的项目。二是加强对现场混凝土同条件拆模试块的管理。混凝土同条件拆模试块能够直接反映出工程是否具备拆模条件,个别施工单位为加快模板周转,抢工期、省资金,用假试块送检,极易导致混凝土强度不够提前拆模而产生裂缝,进而影响混凝土结构安全。为杜绝此类现象发生,要求施工单位在同条试块留置时必须增加一组,由督察人员见证、保存、送检。同条件试块达到设计强度,经督察员审核合格后方可拆模。三是加强桩基础施工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地基基础施工至关重要,目前静压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施工过程中断桩、桩位偏移、承载力检测不达标时有发生,因此对桩基础施工必须进行严格的管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负责人员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督察人员进行抽检,进而保证桩基础的工程质量。四是建立工程档案。对所有新建、扩建、改造项目,高新区规划建设局都建立了工程档案。根据投资规模,留存影像资料。五是加强标前、标后管理。在招标文件中对企业进行严格约束,中标后实行约谈,要求所有参与高新区建设的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必须严格履行投标承诺,配备与投标文件相一致的管理人员或监理人员进行项目管理。对于标后管理,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一经发现有不一致或配备不全的,根据相关规定记入不良行为记录、情节严重的清除高新区建筑市场。通过严格的质量督查,使建设、监理和工程管理部门形成齐抓共管,共筑质量屏障。

三、列支专项检测资金,把好建筑材料准入关

工程质量好坏,材料质量是决定性因素。年初,工程管理部门列支了专项检测资金,对辖区内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进行抽检,对于不合格材料坚决退场。一零年共抽检建筑材料168 批次,涵盖钢筋、水泥、钢筋连接、混凝土、砂石、砌块、塑钢窗、保温材料等,其中查出不合格材料19批次,全部进行了退场处理。并且对采用劣质建筑材料的建设项目以各种途径予以曝光,对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的建材企业综合评定,清除高新区建材市场。这一做法在全市建设系统检查中,受到市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并计划在全市推广。

四、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强化技能培训

管理的过程是不断创新过程,因此要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我们有两个比较好的途径。一是通过中国建设报及相关网站剪辑和下载,集中组织学习;二

是走出去现场观摩学习。几年来在主管领导带领下,通过网络和报刊收集上百条信息,形成专业报刊,组织全员学习讨论并发放到各工地。工程科部分同志集体到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市的建设管理部门和工地现场进行取经,在学到很多宝贵经验和做法的同时,也吸取了对方多年来所产生的深刻教训,对以后的工程管理都有很大的帮助。今年工程科的管理人员及全体督察员接受了市质量监督站组织的黑龙江省工程质量检查员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自己也定期组织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前组织开展了专家研讨会,探讨大庆市工程管理过程中制约质量、安全的瓶颈及解决办法,专家们提出了 20 个问题和相应对策,取得了预期效果。

五、搞好社会评审,打造精品工程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房地产业,针对住宅质量的消费纠纷也逐渐增多。为保证业主入住后的基本生活质量,大庆高新区管委会根据市政府相关要求,对辖区内的所有新建住宅项目进行社会评审,要求小区的供水、供电、供热、燃气及道路等市政配套设施与住宅同步交付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业主的切身利益,对开发商的开发行为和建筑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2010年,辖区内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项目、引嫩办公楼、孵化器1#楼、百湖艺术群落、银座尚品、锦绣华城、百湖影视基地7个项目评为省级结构优质工程;服务外包产业园的2个项目评为甲级省优质工程,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大庆高新区工程管理不断探索,动力源于一贯遵循的工作宗旨,那就是:以人为本,热情服务,严格执法,与时俱进。本着创新发展的理念,针对高新区实

际探索高效、实用的管理模式。对域内工程质量、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市场按照全面质量体系实施全过程控制,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服务。

在管委会正确领导下,高新区的工程管理工作在不断努力的同时,下一步根据体系要求,结合一年来的工作实际,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完善管理体系,充实相关内容。ISO9001标准的管理模型是螺旋上升型,要求管理水平必须逐年有所提高。对法律、法规的时效性、过程控制管理内容的有效性进行评审,根据近一年来实际工作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增加或删减相关内容,使体系趋于完善;制定2011年管理工作目标和指标,确定未来工作走向。二是抓好落实,保障体系顺畅运行。体系的运行和实施是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必须要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工作产生实效,保障体系顺畅运行。

三是培育精品工程,打造优质品牌。实施ISO9001标准,严格控制高新区在建工程质量,注重优质品牌的培育。今年开发建设的新城枫景住宅项目是管委会投资建设的生态小区,从设计到施工,完全按照龙江杯的标准在开展,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捧回奖杯。

第二篇: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

就发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

近日,经国务院批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实施。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银监会融资担保业务部)有关负责人就《办法》发布施行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什么是融资性担保?为什么要制定《办法》?

答: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办法》是根据当前融资性担保业规范发展和防范风险的需要,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研究制定的。《办法》的制定实施,将对融资性担保业的规范和发展产生现实和长远的积极影响。制定《办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健康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担保行业缺乏相对统一的准入要求和经营规范,也没有建立持续的日常监管制度,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仅作为普通的工商企业进行注册管理,导致行业市场定位不清、机构发展无序、经营管理失范,融资性担保的专业优势和增信功能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

挥,进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办法》正是要通过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条件、业务规范、监管规则和法律责任,明确其性质、市场定位和基本的运作规则,促使其按照审慎经营原则,确立可持续经营的业务模式,增强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融资性担保业规范经营、加强监管的需要。十几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下,我国融资性担保业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广大小企业、微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融资性担保业不断暴露出业务运作规范性差、内部管理松弛、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不足,以及违法违规抽逃资本金和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担保行业的整体形象,也扰乱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造成了不利的社会影响。十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不进行行业规范,不实施持续的监督管理,融资性担保业是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甚至会危及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制定《办法》,可以为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运作,加强持续有效的监管提供制度依据。

(三)是防范和化解融资性担保业风险的需要。融资性担保业经营的是信用、管理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融资性担保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增信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具有金融和中介两重属性,是一个高杠杆率、高风险的行业,其核心竞争力直接取决于担保机构自身的资本实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办法》,加强对担保公司资本金、杠杆率、拨备、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高管及从业人员资格管理

等方面的审慎监管,促其提高风险意识,及时处置风险,尽快步入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

问:《办法》的起草遵循了哪些原则?

答:制定《办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前融资性担保业发展和监管实际,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防范化解融资性担保风险,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健康发展,为发挥担保机构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作用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办法》的起草确立了以下原则:

一是紧密联系实际。立足当前担保业实际状况,着重总结担保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规范管理和促进发展并重的理念。比如,在资本金准入门槛的设置上,充分考虑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现状,授权地方监管部门在人民币500万元以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又如业务范围、担保放大倍数以及有关审慎指标等,都充分考虑了担保机构现状和扶持发展的要求。

二是尊重市场规律。市场能管好的,办法不作过多、过细的限制。比如,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评估和选择,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市场对担保公司的监管,可以通过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约束和指引,引导担保机构加强风险控制,审慎经营。在具体监管指标设置上管住主要方面和突出风险点,重点对准入、经营规则、监管要求以及资本金管理、准备金管理、集中度控制、为关联方担保、信息披露

等主要风险控制措施做出规定,对于其他问题则主要由地方监管部门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通过制定实施细则或另行制定具体办法等进行规范。

三是着力规范管理。对担保机构违背基本经营规则的严重不规范不审慎行为,比如一些脱离主业、专干副业,打着担保名义,实际从事放贷、骗贷等行为的担保机构必须进行规范整顿,净化融资性担保市场。

第三篇:实施农业质量标准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实施农业质量标准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绵阳农校 绵阳市农业局陈建 李仕忠 何松

[摘要]本文通过我市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必然性分析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的阐述,提出了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与措施。为新形势下,加强农业质量标准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工作中的新思路、新途径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农业质量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技术规程

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的需求由追求温饱型向追求质量型转变,农业生产已经到了产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与效益优先的关键的时刻,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必须同国际接轨,首先是农业质量标准的接轨。为此,迫切要求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特别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以利于加快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中的竞争力。

1、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过去,为解决人口众多与食品短缺的矛盾,农业生产的目标是围绕数量来开展,解决数量问题是紧迫任务,农药、化肥、动植激素等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的不断增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农产品生产对它们的依赖,导致一些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目前,农业已实现了农产品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彻底告别了量的短缺而步入追求高质量的农业发展阶段。

1.1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治理餐桌无污染的必然选择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工程的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老百姓吃的并不都是“放心菜”、“放心米”、“放心果”、“放心肉”,事实上,国内市场上出售的各类食品,污染已相当普遍且较为严重,并引发多起中毒事件,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农民日报》报道,“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2001年第三季度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共抽查了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发现了47.5%的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也就是说,在我国有近一半的蔬菜属不能食用的“农药蔬菜”。另据《四川日报》报道,2000年8月到12月,成都七中育才中学的同学们,响应由国家科协、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在成都六大蔬菜市场,选择了大葱、芹菜、茄子等27个蔬菜品种,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55.56%的蔬菜存在着有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超标。“2000年江西省发生10起果蔬类及水产品农药污染,导致245人有机磷中毒”;2001年6月15日,我市江油市一名年仅14岁的中学生因吃鲜桃中毒身亡。我市东辰中学也发生了400余师生食物中事件。这些说明一个突出问题,食品安全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要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着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关系着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为此,清除餐桌污染,必须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1.2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

农药在对农作物施用过程中,直接作用于害虫的仅占30%左右,而大部分药液漂浮在空气中和滴落在地面上造成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通过食物链对包括人类的几乎所

有生物产生危害。同时,治病防虫时,也大量消灭了人类生存的朋友。化肥中的营养元素经地表径流和林溶作用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等水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水质恶化,大量鱼虾死亡,化肥的滥用还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团粒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而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又更进一步地加剧了大气、水流、土壤的污染。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等出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为人类生存环境拉响了警钟。

1.3发展优质无公害农 产品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比较效益差,大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而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4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对加入WTO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WTO,入世后既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还带了严峻的挑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出口西欧、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农副产品,由于农药、兽药、重金属含量超过国际通行食品要求标准,被拒收、退货、销毁和索赔、终止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入世后,发达国家只能从农药残留、亚硝酸盐、重金属含量等方面提高技术壁垒,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如果我们不抓紧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我市农产品将难于立足国际、国内市场。

2、我市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主要经验

2.1.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2002年3月,市政府决定成立以董维全副市长为组长,市级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绵阳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绵府函[2002]75号文),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并多次召开协调会,对全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目标、重点和措施进行了安排部署。相关职能部门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工作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实。局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专门工作机构,抽调了得力工作人员,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确保该项工作健康有效地开展。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并开展了很多具体的工作。

2.1.2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得到各新闻媒体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以宣传报道。市农业局牵头专门召开了“绵阳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会暨新闻发布会”,举办了“农业质量标准管理”培训班和“无公害农产品”专题讲座两期。印发《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等9个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收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编著了《绵阳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种植业篇)》一书,利用绵阳农业网站和绵阳农业信息网开设“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专门网页,滚动传播相关动态信息;通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基层发送无公害农产品知识宣传资料1000余份。通过这些工作,增强了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积极关注和热情支持。为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市农业局于今年5月20日—6月2日专门组织部分县(市、县)农业局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8人到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陕西场凌等地考察学习农业质量标准化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维,统一了认识,并形成了专题考察报告,呈

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2.1.3建设基地,开发产品。我市从去年开始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试点,分别在江油九岭和涪城龙门建立了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在盐亭走马岭建立了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此带动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已经省农业厅检测合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个,面积2.35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12个。

2.1.4强化过程,抓好检测。按标准组织生产,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我们认真贯彻省厅制定的4个强制性地方标准和5个技术规程,从环境条件、农药使用、肥料使用等源头加以过程控制,力求实现产品达标。从去年开始,我局和市财政局一直在向省农业厅和财政厅争取在绵阳建立区域性检测中心,负责承担川西北片区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任务,目前已被省厅立项,正在筹办过程中。6月下旬绵阳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已正式挂牌,配备了一定人员和部分检验设备,已对市场和产地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并将及时向社会发布检测结果。

2.1.5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在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试点工作中,我市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产销直挂,发展多种形式的直销、配送等连锁服务。四川绿科高技术有限公司在江油九岭与农户共建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今年先后与成都假日大酒店、锦江饭店、岷山饭店和绵阳富乐山国际大酒店、绵州酒店、二炮招待所、王子大酒店、金海瓦缸寨等九个宾馆、饭店建立了配送无公害蔬菜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成都特菜配送中心,从今年5月1日开始每天供应成都市场800公斤、绵阳市场1000公斤无公害蔬菜,产品供不应求。市农业局还把定点帮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作为重点专项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科站及人头。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已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

2.2存在问题

我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各地发展也不平衡。但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仍处于生产规模小,产品数量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2.1组织机构有待完善,人员力量需要加强。今年,全市各地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但按照省、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统一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地方还未认真按照绵府办发[2001]32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一些县(市、区)的农业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建立和完善,全市现仅有从事农业质量监督管理的人员10余人,这与我市大面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极不相称的,直接影响到该项工作的进程和效果。

2.2.2投入严重不足,工作推进困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是由政府倡导的一项行政型公益性事业,根据外地经验和我市实际情况,建立市政府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并须每年从农业产业化专门资金中拨出一部分用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

2.2.3进一步理顺关系,各司其职。这项工作在我市起步晚,并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涉部门多,相关部门应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事业的顺利发展。

3、我市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与措施

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决定。这标志着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我国农业加入WTO后,将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认识,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完善法规,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

3.2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推行实施农业标准化。农业生产,由于受传统现象的影响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普遍以粗放的生产模式为主,不能充分发挥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增产增收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使优质品种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农业标准化作为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实施国家、行业、地方农业标准,认真组织做好现已正式发布的各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实施工作。

3.3建立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各地要结合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加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扶持一些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开展多种形式的标准化示范,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点带面,层层抓好,开展示范,通过试点示范,树立典型,以增产增收的实效,激发农民自觉贯彻实放农业标准的积极性,使农业标准得到稳步推广,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4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搞活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流通。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解决好农产品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销售批发市场,推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努力搞好蔬菜、茶叶、蚕丝、食用菌等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优质农产品的出品。

3.5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农业名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竞争是商品质量与品牌的竞争,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争创和发展名牌农产品是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全民质量意识,推动全市农产品总体质量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通过名牌战略实施,可使人们认识到,质量是名牌的基础,名牌是效益的化身,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要从质量抓起。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结构调整的创新和突破,是农业质量标准的升化,是农民增收的保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第四篇:评析加班费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探究加班费:剪不断,理还乱——加班费及其计算问题探讨

评析加班费:剪不断,理还乱 ——加班费及其计算问题探讨 作者 龙芝生

加班加点工资(以下简称加班费)是与企业和劳动者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一方面,部分企业和部分劳动者希望加班加点:企业希望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来增加生产,劳动者也希望加班加点来增加收入。但企业在安排加班加点时又想控制工资开支,尤其是实践中有不少企业和劳动者对加班费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不甚了解,更有某些企业愚弄劳动者(尤其是外来打工者)。比如:加班费计算基数打折扣,在加班费中减去工资本数,不更新制度工作时间,不发、少发加班费,强迫劳动者加班加点的恶劣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法律的规定还不健全,虽然国家和地方颁布了不少劳动法律法规,但是关于如何进行加班费的计算,国家、各省、各市标准不统一,难以操作。加班加点问题,真是剪不断,理还乱!

考虑到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劳动安全,加班加点原本就非劳动者所愿,也是政府应该加以限制的。一部关于工作时间立法的斗争史就是缩短工作时间的历史。工作时间立法产生于自由资本主义竞争时期。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和进步的社会政治力量支持下,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制定法律以限制工作日的长度。最早的劳动立法便是从工作时间开始的。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以及产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国家经常颁布法规强迫工人为资本家超限度和超时间劳动。英国在18世纪后半期,工作日竟延长到每昼夜14小时、16小时甚至18小时。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期,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由自发性的运动发展到了有组织和自觉的运动,工人群众强烈要求颁布缩短工作时间的法律。1802年英国政府终于通过了一项纺织工厂童工工作时间的法律《学徒健康与道

德法》。这一法律规定,禁止纺织工厂使用9岁以下学徒,并且规定18岁以下的学徒其劳动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2小时和禁止学徒在晚9时至次日凌晨5时之间从事夜间工作。该法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工厂立法”开端,是一部最早的工作时间的立法,从此揭开了劳动立法史的新的一页。在我国,劳动法出现于20世纪初期。我国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根本没有专门的劳动法规。直到辛亥革命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工人运动的兴起,劳动法才开始萌芽和发展起来。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的劳动立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在调整劳动关系方面,颁发了大量的劳动法规,而1994年7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为《劳动法》)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劳动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劳动法》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对工作时间和加班费作出了规定。另外,国务院和劳动部都陆续颁发了一些相关的条例和规定,明确限制工作时间和加班加点,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我国国务院于1995年3月25日修订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因此,从劳动立法的历史可以看出,工人阶级为劳动立法斗争的目的之一是缩短劳动时间。

然而,现在常见的现象是:有些劳动者为了经济利益想加班加点,有些企业为了生产需要延长劳动时间,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劳动者和企业都与加班加点 “剪不断”了,这些现状显然与当初工人阶级为了缩短工作时间而斗争的初衷背道而驰。虽然如此,但是企业一定要依法执行加班加点制度,并且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这也是对加班加点采取的一种限制措施。按照目前的共识,工作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一昼夜或一周内从事生产或工作的时间,即劳动者每天应工作的时数或每周应工作的天数。劳动者每天应工作的时数叫工作日,每周应工作的天数叫工作周。工作时间作为法律范畴,既包括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也包括劳动者某些非实际工作时间,例如,劳动者工作前的准备时间,下班前后的交接时间,工间歇息时间,排除动力、设备故障的短暂停工时间,女职工哺乳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哺乳时间,依法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时间等。依照法律规定,凡是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的,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延长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的工作时数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时间。延长工作时间包括加班和加点。加班是指职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法定节假日或 2

公休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加点是指职工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标准工作日以外继续从事生产或工作。加班费是指用人单位在劳动者完成劳动定额或规定的工作任务后,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该按照高于正常工资的标准支付的工资,即:按规定支付的加班工资和加点工资。

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对于加班加点,用人单位应当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作出了“貌似明确”的规定: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第一种情形指的是加点,第二、三种情形指的是加班。下面,就《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作进一步解释:

(一)8小时外加点:根据199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 “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因此,如果安排劳动者在每天8小时之外延长工作时间的,就应该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150%的工资;

(二)休息日加班:如果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的,就应该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200%的工资

(三)法定节日加班:根据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270号)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由原来的7天改为10天,即:(1)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2)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

一、初

二、初三);(3)劳动节,放假3天(5月1日、2日、3日);(4)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也就是说,以上日期就是法定休假日,如果在以上日期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就应该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300%的工资。

(四)计件工资时的加班加点: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根据上述规定的原则,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其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应按本规定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实行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劳动者,不执行上述规定。”

(五)综合计算工时的加点:依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0年3月17日颁发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调整为20.92天和167.4小时。”因此,实行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如果月平均工作天数超过20.92天,或者月平均工作时间超过167.4小时的,应该视为加点,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一款支付加班费,即加班费不低于150%的工资。

虽然有上面的这些规定,不少不法企业却无视法律的规定,无视道德和生理界限,任意延长工作时间,不发、少发加班费。而尤为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对于加班费基数的规定在立法上还是混乱不已,没有统一的法律依据,“越理越乱”。加班费是用加班时间乘以每单位工资标准(即加班天数乘以日工资标准,或者加班小时数乘以小时工资标准),再按《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乘以相应的倍数。但从《劳动法》第四十四条里,我们只能知道加班加点相对于正常工资的“倍数”,即: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以及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分别按照工资的150%、200%和300%支付加班工资,而没有每单位工资标准(即日工资标准或小时工资标准)的规定。对于日工资标准或小时工资问题,经查劳动部于1995年5月12日颁发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劳动者日工资可统一按劳动者本人的月工资标准除以每月制度工作天数进行折算。”又依据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0年3月17日颁发的《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调整为20.92天和167.4小时,职工日工资和小时工资按此折算。”由此可知,每月制度工作天数(即月平均工作天数)明确规定为20.92天,月平均工作时间为167.4小时。那么现在的问题是要知道日工资标准,就必须知道月工资标准的规定。但在现行的关于工资支付的法律法规条款中,关于月工资标准,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或限定,也就是说加班费基数如何计算的问题还没有统一。国家、各省、各市标准不统一,难以操作。真是:有了倍数,却没有基数,加班费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正 4

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此的漏洞,给一些不法企业有了钻空子的机会,而大量劳动者却只能吃“哑巴亏”。

说到加班费基数,有必要澄清几个有关工资的概念,这也是目前“理还乱”的根本原因。劳动法律规范中有关工资管理的法规经常出现工资标准、标准工资、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岗位工资、标准工资和职务工资等概念,常使人越看越糊涂,但实际上它们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工资标准(又称工资率)是指按单位时间(时、日、周、月)规定的工资金额,它表示了某一工资等级或工作(职位、岗位)在单位时间上的工资报酬水平,是计算职工应得工资额的基础。职务工资和岗位工资是指某一职务或某一岗位在单位时间的工资标准。标准工资(亦称基本工资)是指职工在法定时间内完成劳动定额(工作量、工作任务)或实际工作时间,按照既定的工资标准计付的实得工资。一般在正常的情况下,标准工资金额与工资标准金额相同。而实际上,这些关于“工资”的名称没有多少意义,应该将这些名称统一并简化。

就算不管概念的五花八门,单就加班费计算基数的规定,国家、各省、各市加班费基数的标准也是不统一的,是叫人无所适从的,用“理还乱”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请看下面各种关于工资(即加班费基数)的规定的摘要:

第一种:根据劳动部于1995年8月4日颁发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3条规定:“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劳动者的以下劳动收入不属于工资范围:(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如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等;(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如根据国家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中华技能大奖等,以及稿费、讲课费、翻译费等。”这里“工资”中包括了“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即加班费,显然《劳动法》第四十四条也适用该条规定,也就是说用包含加班费在内的工资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正如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死循环”,这不是很明显的逻辑错误吗?所以该规定里的“工资”概念不能用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

第二种:根据国家统计局于1990年1月1日发布的《<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若干具体范围的解释》的第五条:“

(一)标准工资是指按规定的工资标准计算的工资(包括实行结构工资制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和工龄津贴)。

(二)非标准工资是指标准工资以外的各种工资。”该解释用“标准工资”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但没有考虑工资变动情况,而实务中,工资变动是很常见的。

第三种:广东省劳动厅关于转发劳动部《对<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规定=的通知:“

三、在法定休假节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当天加班工资按如下办法计算:(1)实行月、周工资制的,根据法定工作时间折算出日工资标准,用日工资标准乘以300%得出当天应发的加班工资。举例:某职工合同规定月工资标准800元,所在企业实行五天工作制,日工资标准为800/21.5=37.2(元)。法定休假节日加班工资是37.2×300%=111.6(元)。”该通知用“合同规定月工资标准”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这个规定同样没有考虑工资变动情况。

第四种:2003年4月1日起执行的《上海市企业工资支付办法》用“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来作计算加班费的基数。该办法第九条规定“劳动者在依法享受婚假、丧假、探亲假等假期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国家规定支付假期工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按以下原则确定:

(一)劳动合同有约定的,按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确定的标准高于劳动合同约定标准的,按集体合同(工资集体协议)标准确定。

(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可由用人单位与职工代表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

(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的,假期工资的计算基数统一按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职位)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第(一)款和第(二)款还可以,但第(三)款真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无任何约定时,计算基数按“正常出勤的月工资的70%确定”!为什么是正常出勤的70%?公然打“七折”的依据是什么?

第五种:也就目前最合理的一种,2002年10月广州市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经过广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企业家协会分别代表政府、职工、企业,就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进行了平等协商,最终确定了一个比较有操作性的规定。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于2002年12月5日对外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加班、加点工资计算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穗劳社工[2002]14号)文,对企业职工加班管理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明确企业加班费基数的5种计算原则,其中,劳动者加班费基数不得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或小时工资折算数。这5种原则 6 的具体内容是:

(1)劳动者加班工资基数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协商确定,但应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日工资或小时工资折算数;

(2)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的实际工资额高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额的,加班工资基数应在劳动者本人上月实际工资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范围内商定;

(3)劳动合同无约定工资的、应以劳动者本人上月实际工资为基数;(4)实行计件工资的,以法定工作时间的计件单价为加班工资基数;

(5)加班工资基数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应以日、时最低工资标准为加班工资基数。

当然,各省各市,远不止这五种规定,由国家对此进行统一立法,是十分的必要,也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在目前五花八门的规定中,相对来说第五种规定,即广州市《关于企业职工加班、加点工资计算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广州通知》)的规定是最民主、最科学、最具可操作性的。

首先,《广州通知》的民主特点与它的产生机制有关。该通知由广州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企业家协会分别代表政府、职工、企业进行了平等协商而制定的。从第(2)项原则可以看出该通知是平等协商,互相妥协的结晶。《广州通知》虽然只是个通知,但它却是一个法制社会所必需的,真正体现了“三个代表”,是真正的民主产物。

其次,《广州通知》的科学性在于明确中不泛灵活性。第(3)项原则规定了无约定时的处理办法,以杜绝某些企业不签劳动合同或者拖延签订劳动合同。该通知与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有发生抵触。考虑到低收入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国家法律对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该通知第(5)项原则中明确规定“加班工资基数低于本市当年最低工资标准的,应以日、时最低工资标准为加班工资基数。”

最后,《广州通知》的可操作性在于对各种情况进行了分别规定,而又互为补充,互不矛盾。该通知跳出关于工资构成的复杂性,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为主;无约定时,以上月实际工资为基数;第(4)项原则对实行计件的也进行了规定。其可操作性妙不可言。

美中不足的是第(2)项原则,当“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的实际工资额高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额的”,7

加班工资基数仍需劳动者与企业协商,对劳动者来说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对企业来说,增加了每月的工作负担和矛盾。最好是能事先确定一个比例,比如,加班工资基数定为劳动者本人上月实际工资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平均值。

综上所述,对于目前计算加班费的混乱局面,实有必要推广《广州通知》的作法,最好是通过立法形式予以统一规定,并把对于“工资”构成和名目繁多的“工资名称”的规定予以取消,使复杂的工资统一化、简单化,这样一来,不论是劳动者,还是企业,对加班费问题,就不会感觉“理还乱”了。参考资料:

1.《劳动法》 关怀 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2.《用人单位劳动法操作实务》 左祥琦 编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编注》 纪明 编.—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实用指南》 杨光 主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5.《劳动纠纷法律解决指南》李显东 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8

第五篇:论法院内部监督发展与协调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论法院内部监督

论法院内部监督

作者

毕东升

同任何权力一样,审判权力同样要受到必要的监督才不致被滥用。在我国,根据法律规定,法院各项工作要受到来自许多方面、不同性质的监督。本文拟着重对法院内部监督的构成、各种监督的关系以及在改革情况下如何开展内部监督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一、法院内部监督的构成根据我国司法制度,参照国外法院组织制度通行的划分,我国法院内部监督可做如下归纳:

1从监督的主体来讲,法院内部监督可大致划分为审级监督和行政监督两类。所谓审级监督即法律所规定的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的监督,上级法院通过二审、再审对下级法院案件裁判情况进行的监督,监督主体是上级法院,由合议庭、审委会等审判组织行使此项权力,因此,审级监督也可称为审判组织的监督。所谓行政监督,是指法院内部具有行政管理职责的人员和组织对审判工作或司法行政工作所进行的监督。此处所讲的“行政”,不是从国家权力角度,即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意义上的行政,而是从管理学意义而言。在此意义上,行政监督即管理者的监督。

根据现行法院组织法和法官法、诉讼法和法院有关制度的规定,法院内部的行政监督由院长监督、庭长监督、监察部门对本院和下级法院工作人员的监督、以及其他司法行政部门对司法行政工作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监督构成。内容包括院长发现裁判错误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庭长对审判人员工作情况的督促检查、监察组织的纪律监督、财务部门的财务监督等。

在此需要强调,笔者认为,目前各级法院审判监督庭对本院错判的纠正工作不能称为监督工作,一是因为它无权提起改判,改判只能由院长提交审委会,或者说对本院审判工作的监督权在本院内部只有本院院长才能够行使;二是它不符合国际通行的司法独立最低标准,即:不能有法官之上的法官,一个法官(审判组织)不能接受来自同一审级的另一法官(审判组织)的监督。

2从监督的内容来讲,由于法院工作分为审判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两部分,因此,监督的内容也必然包括审判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两类。法院内部的监督主体、程序虽有不同,但内容不外乎这两项,有交叉或相同之处。从法院组织法、诉讼法、法官法的规定来看,上下级法院间的审级监督,由各级法院的审判组织依诉讼程序进行,监督的内容是案件裁判;法院行政领导或行政部门的行政监督,监督的内容既有直接针对案件裁判情况的监督,也有院长、庭长以及监察部门对审判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纪律情况的监督。

二、审判组织的监督和行政监督的关系

通常,人们一般把对案件的监督称为审判监督。根据以上分析,按照我国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审判监督的主体既有审判组织(如上级法院审判组织对二审或再审案件进行审理),也有行政监督者(如院长发现错误提交审判委员会,院长、庭长决定回避、监督审限、签发法律文书等)。因此,审判监督工作并非只是审判组织的工作。审判组织的监督和行政监督存在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两者的职能、性质有原则区别,互相不能替代。审判组织的监督是依照诉讼法解决裁判的正确与否问题,不针对法官的行为进行监督、处理;而行政监督虽然能够对裁判和审判人员、审判组织进行监督,并有权对审判人员作出纪律和组织处理,但无权对案件作出裁决。在国外的司法体制中,这一点被特别强调,即强调为维护审判的内部独立,法院行政领导和部门不能干预审判,不能有法官之上的法官。审判的独立性使法院的行政监督具有不同于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行政监督的特点:一是行政监督不对案件的是非曲直直接做结论,案件结论由审判组织依审判程序解决;二是为维护审判独立,行政监督多是事后监督,不直接干预尚未作出裁判的案件,多数情况下只对生效裁判提出意见、建议;三是司法行政监督必须严格依法进行,不得违反组织法、诉讼法,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其次,审判组织独立、公正有效的开展监督,依靠行政监督为其提供的环境、条件。这不仅在于审判组织的有效工作离不开行政监督者通过监督管理提高法官的素质并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在于审判组织开展的监督,许多都是通过行政监督而发现和提起的。如院长领导开展的执法检查,发现裁判错误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检察院(某些国家为司法部长)发现裁判错误提起抗诉(司法部、检察院工作属司法行政工作);监察部门发现法官在审判中违法违纪引起的对裁判的复查、重审等。

因此,行政监督者监督案件是必要的,不能把行政监督与审判监督搞成两张皮,更不能人为地把两者割裂开来。特别是由于我国司法工作奉行有错必纠原则,与国外不同之处在于生效判决允许申诉、再审,允许改判纠正,并规定了相应的程序。因而,如果说国外的法院监督中审级监督居于重要位置、行政监督相对弱化的话,那么在我国行政监督则有其特殊存在的价值。

第三,行政监督依赖于审判组织的监督、以审判组织作出的结论为依据。虽然行政监督的内容包括了案件裁判情况,但行政监督只有提起或建议的权力,无裁判的决定权。因此,行政监督并不代替审判组织依审判程序对案件作出裁判。

两者性质、权限、任务不同。由于审判工作的判断性特点,决定了审判奉行独立、中立原则,行政领导、行政人员不能干涉和代替审判组织的法定权力,对案件的裁判必须由审判组织依照法律作出。因此,行政监督必须以审判组织的结论为依据,进而才能达到对审判组织和审判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的目的。

行政监督在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法院都存在,如美国法院有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巡回司法委员会;德国法院有院长以及其他负有监督职责的法官的监督(见《德国法院组织法》、《德国法官法》);台湾有司法院和法院院长的监督(见《台湾法院组织法》)等。

而且这种监督并非只是被动进行,也有主动进行的。针对裁判存在的错误,由行政监督提起审判监督的做法在国外、特别是大陆法系国家更常见,如法国、日本规定,刑事再审可由司法部长或检察长提起等。这种依法进行的监督并非行政干预审判。审判组织的监督与行政监督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法院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脱节和分离,只会带来不良后果。过去法院内部监督机制薄弱,原因之一就是两种监督脱节,导致法院司法腐败的滋长、蔓延。因此,强调审判独立而忽视行政监督对审判工作的监督,以及强调行政监督而忽视审判工作的程序性、独立性都是片面的,必须加以克服。

按照这一理解,根据我国司法制度和最高法院关于监察工作的规定,人民法院监察部门在各级人民法院院长领导下开展监察工作,行使的是各级法院院长授予的权力,与院长对审判工作的监督权一样,同属行政监督的性质,是院长监督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职责在于监督检查审判组织、审判人员在工作中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监察部门根据院长授权,当然有权对审判工作、包括案件裁判情况进行监督(如各级法院开展的执法检查和案件督查)。当然,监察监督是行政性的监督,监督检查的核心是审判组织、审判人员是否有失职、不履行职责、违反禁止性规定的行为,通过对工作、对案件的监督解决对人的监督问题,而不是直接解决裁判的问题。

三、行政监督与司法独立、审判独立的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但同时规定法院院长必须对人大负责、向人大作出工作报告。这就决定了院长必然对法院各项工作有管理、监督权力。这一权力在诉讼法、法官法中均有充分体现。这些法律规定,院长、庭长除履行审判职责外,还应履行与其职务相适应的职责。由此,我们便会遇到行政权力对审判工作进行监督与司法独立、审判独立的关系问题。

审判独立包括内部独立和外部独立两个方面。本文所探讨的监督属法院内部监督,当然不存在影响外部独立问题。虽然我国的司法制度没有明确法官独立审判的原则,但明确了审判组织的权力,审判组织的这些权力院长、庭长不得代理或干预。同时,法院院长对人大负责、向人大报告工作的司法体制,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司法工作原则,也决定了法院内部监督、特别是行政监督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落实和维护审判组织权力的基础上开展内部监督工作,既不违反法院独立审判的宪法规定,也不会影响法院内部审判组织、法官行使依法作出裁判的权力。

即使是在奉行法官独立审判的国家,在不影响法官依内心确认作出裁判的独立性的前提下,法律也规定负有监督职责的法官或司法组织对被监督的法官有权力、有义务就工作效率、责任心、举止、品行等内容提出监督意见、采取纠正措施。

在国外,司法独立、法官独立并不排除法院内部监督存在的必要性。如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夫撰文指出:美国司法独立制度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官享有宪法的保护;二是司法机构独立行使司法

权;三是司法有权对法官的不当行为采取纪律措施;四是发生利害冲突时用适当办法予以解决;五是保证司法判决的有效执行。只有这五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司法独立。”(见美国驻华大使馆《交流》1997年第2期)此处的纪律措施就是内部监督。我国的执法环境、法官的产生条件、公民的法律素质目前与国外有很大差别,采取符合我国审判工作特点的加强监督、强化管理的措施是促进审判独立、维护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

四、司法改革与加强法院监督

党的十五大指出,要积极推进司法改革、维护司法独立,开展冤、错案件责任追究工作。这一论断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要推进司法改革、维护司法独立,二是要加强监督,开展责任追究工作。这为司法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明确了方向。关于法院改革,《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改革的思路。《纲要》第20条指出:“在审判长选任制度全面推行的基础上,做到除合议庭依法提请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重大疑难案件外,其他案件一律由合议庭审理并作出裁判,院、庭长不得个人改变合议庭的决定”。《纲要》这一规定表明,逐步改变庭长、院长审批案件的做法,落实法律规定的审判员、合议庭权限,是今后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价值取向上审判方式的改革在向着法官独立审判的方向发展。因此,《纲要》的规定也为如何开展法院内部的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法院内部监督工作必须适应这一形势的要求。

在司法改革的形势下,审级监督和行政监督都有许多不适应审判工作特点和规律的问题,值得我们下工夫去改革完善。

1关于审级监督。宪法和法院组织法规定,在审判工作方面上级法院与下级法院是监督关系,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命令和服从的关系。必须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上下级法院在审判工作方面形成的行政化的倾向,如对案件的请示、汇报、批复等行政工作方式。在不同审级之间,监督者和被监督者都是在依法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事先的请示、汇报等领导和服从的行为,都将使事后的监督失去意义。

2在行政监督方面,院长、庭长、监察部门如何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是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搞好监督,必须分清院长、庭长、监察部门的审判职责、管理职责。依照法律规定,院长、庭长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员。做为合议庭、审委会成员时,院长、庭长要依法履行其法律规定的审判职责,如担任审判长、主持审委会。作为管理者出现时,则须履行其管理、监督职责,如分配案件,组织合议庭,决定有关人员是否回

避,审核法律文书与审判委员会、合议庭决定是否一致并签发法律文书,监督审限,发现错案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等。审判职责是院长、庭长作为审判组织成员时履行的职责,此时,其权力、地位同普通法官一样,不能凌驾于其他审判组织成员之上。

在履行管理者职责时,院长、庭长必须充分发挥管理者、监督者的作用。但审判工作的特点同时决定院长、庭长在监督、管理时也不能干涉审判组织的法定职权,个人无权改变审判组织的结论、决定。没有任何国家的法律规定,管理者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决定或操纵审判组织的审判结论,管理者只能依法定程序来使审判组织接受自己的观点、实现自己的意志。

法院内部的监察部门不同于院长、庭长,是单纯的行政监督者,但其监督的性质、方式、内容,与院长、庭长并无实质差别,不过是在院长授权下,代表法院最高行政监督者——院长,专门履行行政监督职责罢了。由于监察部门没有审判职责,从而使其与审判监督庭等负有审判监督职责的审判组织有所区别,但这种区别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如前所述,两者还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综上,笔者认为搞好法院内部监督工作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1要遵循审判工作的规律,掌握审判工作的特点,依法开展监督工作。要认清审判权、监督权的差异,掌握法院行政监督的特点。要制定出明确的法官行为规范作为监督的标准;同时,在维护审判组织依法行使权力的基础上,明确行政监督者的权限,明确监督与干预的区别。既加强监督,又不干涉审判组织依法履行职责。2在推进审判方式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以院长领导下的监察工作为核心的行政监督工作。监察监督是以纪律处分为手段的监督工作,在管理范畴中,其作用和效果是最为有效的。要纠正目前监督部门重叠、分散的缺陷,许多法院都设立了监察室、监督室、督导员以及对本院裁判有再审复查权的立案庭等负有监督职责的部门,这些部门虽工作角度、方式有所不同,但从性质上讲都是院长行政监督权的延伸,都属行政监督范畴。为使监督形成合力,实现法院机构改革精简、效能的目标,完全可以将这些职责归并,形成以院长领导下的监察工作为核心的行政监督力量。

3要将对人的监督与对工作的监督结合起来。要作好两个结合,即审判组织的监督与行政监督的结合、行政监督不同主体之间的结合。审判庭的二审工作、立案庭对本院的再审复查工作、庭长的日常监督工作、监察部

下载际质量标准建造优质工程发展与协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际质量标准建造优质工程发展与协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执行异议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浅论执行异议 钟 琼 执行异议,又称为案外人异议,是指在执行中,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之全部或一部分主张权利,向执行法院提出的异议。执行异议解决的问题是执......

    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行政学院工作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行政学院工作,推进行政学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

    特别行政区制度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 特别行政区的概念 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专门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建工程及其项目的执行模式初探发展与协调

    公司诉 讼理由是什么?在建工程及其项目的执行模式初探梁伟在建工程是一种可以处置的期待物权,在主体完成之前,它始终处于变化状态。只有通过竣工验收、备案,方可形成法律上的完......

    合肥市实施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通知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法规名称】 合肥市实施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通知 【颁布部门】 合肥市教育局 【发文字号】 合教[2010]199号 【颁布时间】 2010-09-02 【实施......

    选举制度:在改革中完善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选举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党中央指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坚......

    国内货物运输协议格式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国内货物运输协议格式 甲方: 乙方:***公路货运站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杨** 地址: 地址:******1号付1号 电话: 电话:****-8146080 依照有关道路运输规定,......

    注册商标转让合同汇总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注册商标转让合同汇总 注册商标转让是指注册商标的所有人依法定程序,将其注册商标转移给他人,并由受让人享有该注册商标的专用权。注册商标的转让,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