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委分工负责制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常委分工负责制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东风区关于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
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组织部指导科的部署和要求,我区组织专人重点对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主要采取了座谈讨论、征求建议等形式进行了调研。
一、新时期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需要。过去,各级
地方党委通常设置书记、副书记五六名,有的甚至六七名,接近甚至超过常委会成员的半数。党委内部关于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命,书记办公会一旦形成了统一意见,到常委会上通过只是一个形式,出现了书记办公会代替常委会的现象,这就严重削弱了集体领导,违背了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同时过去存在分工不分责现象,遇事推诿,显示政绩邀功请赏的事,争相个人负责,而排忧解难承担责任的事,就强调“集体领导”了。这样的结果也助长了个人说了算和揽功推过的歪风,又与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的领导制度背道而弛。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集体领导和常委分工负责相结合,明确了责权、分工,取消了书记办公会,集体领导制度得到了健全,专断、无约束等问题能得到有效控制,达到了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要求。
二是提高党委工作效率的需要。以往,不少党委常委分工负责的工作,常常还有一位副书记分管,仅在常委会内部就形成了两个工作层次,增加了工作协调的难度,从体制层面制约了执政能力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形成了领导层次过多,领导成员分工重叠、互相扯皮,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力,权力过分集中而又缺乏有效监督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常委可以直接同书记汇报工作,不必通过副书记,减少了领导层次,同时有利于减少党委与政府之间的职能重叠,有效避免了权力运行中的“双轨制”问题,打破一个方面的工作由两个或多个领导平级主管的格局,防止出现下级多头请示汇报和推诿扯皮的现象,进一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是减少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职数和人员的需要。当前,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各级地方党委都在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领导结构,改进管理方式,相应地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科学分工,权责明确、减少职能交叉,缩短工作链条,提高工作效率。这样一来原职能重叠,一份工作多人分管的局面肯定会被打破,同时也就存在着部分领导被分流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也是减少领导职数和人员的需要。
二、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常委分工是否科学的问题。所谓常委分工负责制就是常委之间科学分工并负责任,因此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要注意常委分工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常委的特点和专长进行科学分工,同时在常委分工中尽量解决分工过细或覆盖不全等问题,进而避免工作交叉和管理空白现象的发生。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对待不断出现的新任务,应该由谁负责这个问题应给予重视,做到分清职责。
二是注意不良竞争的问题。常委实行分工负责制后,岗位责任和岗位目标等得到了强化,常委之间的竞争意识增强,都力图追求分管工作的好成绩,进而会出现人、财、物、时间等要素的不良竞争,常委之间的不良竞争将不利于地方党委发展。
三是注意岗位之间协作弱化,调控不够到位的问题。常委工作的分工强调了分而忽略了全,常委之间缺乏协作容易造成工作的忙、乱和低效。分工后各常委做各自己的事,各唱各的调,虽同向但容易不协调或不同步。加以缺乏反馈调控,渐渐会造成封闭独立和失控。因此,地方党委正职在分工后要警惕调控不到位问题,保证分工后的职责权效的动态对应。
三、对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正确处理好党委集体领导与常委分工负责的关系。集体领导是实行分工负责的基础和前提,分工负责是实现集体领导的有效途径和保证,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实质上就是要实行决策权和实施权相分离的原则,在党委讨论决定时,常委都要认真负责地行使表决权,决议形成后,按照常委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常委不能超越集体领导的权力,做到对上“不超权”,同级“不争权”,对下“不揽权”,用权“不专权”。
二是正确处理好正职与副职的关系。党委正职对副职必须高度信任,放手让副职工作,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作为正职一定要有民主作风,平等待人,同副职多沟通,多商量,不搞个人说了算,善意地对待副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副职,不能以个人亲疏、好恶评价副职。作为副职,既要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又要按照集体的决定和分工,认真履行职责,自觉维护领导集体的威信,自觉主动支持正职的工作,副职是协助正职进行工作的,直接向正职负责,要尊重正职,自觉维护正职的核心地位。副职要正确识位,正确定位,工作到位,决策补遗,工作补正,讲话补充,遇事补过,服从不盲从,参谋不乱谋,用权不越权,重情
不滥情,重节不丧节。
三是正确处理好少数人意见与多数人意见之间的关系。少数服从多数,这是党的组织原则,也是每个常委必须遵守的。在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必须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决议。同时,还要考虑少数人的不同意见。这些不同意见往往还会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和正确成分,认真考虑这些意见,可以完善和发展多数人的意见;如果认
定少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或者比多数人的意见更趋于合理,党委书记在党委会议上则不必急于表态,而应积极引导,尽可能使大家的思想转变过来。实在不行,如属非急于决定的,可暂且休会,待下次会议再议。在休会期间,党委书记一方面可做耐心细致积极诱导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也可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开展科学论证,从而争取到大多数同志的赞成,顺利形成决议。
四是正确处理好交流、沟通和竞争的关系。竞争与合作是一对比较难以统一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常委之间关系紧张,破坏团结和谐的氛围。在党委工作的管理中,单方面突出某个常委分管工作的职能作用是不正确的,党委负责人应该努力营造整体协作机制,适度淡化竞争。党委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和谐地发展,党委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合作,才能促进地方党委整体发展。针对分工后常委之间的无序竞争和缺乏协作,地方党委负责人要认真做好分工后的宏观调控工作,不断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组织相关人员多进行对话交流,加强信息沟通,召开必要的会议,以使整个组织以最高效率正常运转。
四、对改进和完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议
1、加强“三会”建设
实行党代表常任制。健全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代表常任制是树立和维护党的代表大会作为党内最高领导机关的权威地位和扩大党内民主的现实需要。为此,一是建立完善党代会年会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大会;二是适当调减党代表职数,科学确定结构比例,确保代表素质;三是组织代表开展经常性的视察调研活动;四是建立党代表意见、建议提案制度,充分发挥党代表的作用。
强化全委会决策权。健全和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充分发挥全委会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作用,关键是要确保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一是适当增加全委会召开次数,一般应每季度召开一次,同时严格控制参会范围,不宜把全委会开成全委扩大会;二是明确全委会的决策职责范围,凡是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和重大额度资金使用以及其他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都应由全委会研究决定;三是实行全委会对重大决策票决制和决策意见书备查制,充分发挥每一位委员的作用,确保决策民主化。
推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优化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避免职责交叉、分工重叠,做到权责明确。即,党委只设书记一职,不设副书记或只设1名专职副书记岗位,人大、政协的主要领导进常委班子,党委设分管组织、宣传、纪检、政法、群团工作的常委。统战工作由担任政协主席的常委分管;政府除常务副职进常委班子外,再进一名副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或分管经济、或分管农业、或分管稳定工作;同级军事机构的主要领导进常委班子。
2、理顺三种关系
理顺党与国家机关的关系。一要明确党委与政府的职能分工。党委的职责主要是进行科学决策,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委的决定、决议,抓好工作落实。因此,凡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党委不再直接干预政府施政过程,实现党对经济工作和社会事务从直接领导向更注重发挥协调作用与间接领导转变,使党委总揽而不包揽,协调而不取代。二要支持人大依法行使权力。加强人大领导班子建设,减少人大领导班子中的安置性干部,推进人大与党政干部的“双向交流”,明确规定到人大任职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要把资历深、能力强、有威信的党政领导交流到人大任职,同时,实行新提拔党政领导干部到人大挂职锻炼制度,增强依法执政理念,努力改变党委、政府是“一线”,人大是“二线”的状况,使人大的干部队伍充满活力,为人大依法行使权力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理顺党委与国家机关中党组的关系。加强对同级国家机关中党组自身建设的领导既是党委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手段,各级党委要理直气壮的实施对同级国家机关中党组自身建设的领导。制定《国家机关党组工作条例》,进一步规范党组的地位、职能和作用。国家机关中的重大问题,包括向党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应由党组讨论决定,防止以行政会议代替党组会议,或少数人决策重大问题。建立党组定期向党委报告工作制度,主要报告国家机关中党的建设情况、党委决定决议贯彻等情况,接受党委对工作的考核、评议和监督,确保党委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在国家机关得到正确贯彻落实。
理顺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的关系。一是推进党的执政行为法律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虽然已经写进了宪法,但法律条文还比较抽象,应在宪法中增设相应条款,并在有关法律、党章和政协章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对党的执政地位、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作出明确规定,为党的执政活动提供法律保障,确保党能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执政,充分体现一党执政的国情。同时,党要善于把自己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遵循的行为规范。特别要确保通过法律规定和程序,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员,为实现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坚持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要按照法定权限、法定程序实施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实现以政策为主向以法律为主的领导方式转变,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严格依法办事紧密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强化权力必须接受法律监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违法就要受到追究的观念,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尤其在干部选任管理工作中,对由人大任命或选举产生的领导干部,任期未满,党组织一般不能对其调整,确保民主的权威性和法律的严肃性。
3、健全三项机制
健全和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以完善决策程序、扩大决策民主、确保决策落实为目标,建立一整套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科学有序的决策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党内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决策前必须深入基层和群众中广泛征求意见,上级党组织作出的与下级组织有关的重要决定、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必须征求下级组织的意见,必须组织党员进行充分讨论。二是建立和完善专家咨询及听证会制度。聘请专家学者组成常设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从社会各阶层、各方面聘请一批优秀代表组成听证团体,在重大事项决策前要召开专门的专家咨询论证会和社会各界人士听证会征求意见。三是建立和完善政协民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的优势,党委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前听取政协党组和政协常委会的意见,决策后向政协通报重大决策及意见的采纳情况,调动其为决策出谋献计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和完善决策过程备案制度。规定决策的必备程序,明确各个决策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对决策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每一项重大决定的出台都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资料,以备查阅。同时,对决策失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根据备案资料追究相关责任,确保决策科学。
健全和完善有力的监督机制。要防止权力滥用,就要采取有效的办法对党的组织、党员和领导干部所掌握的权力进行必要的限制,从当前情况看,一要强化民主监督。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不仅要对自己选出的领导机构的工作报告进行审议,而且要对工作报告、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的满意度进行民主测评,对党委、纪委班子及成员测评的结果在党内公开,对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测评结果面向全社会公开。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人大常委会常委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常委会常委联系政协委员制度,定期听取联系人意见,接受联系人监督,建立联系工作考核办法,确保民主渠道畅通。建立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凡是党委的重大举措,包括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重要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进展情况等,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进行公告和宣传。二要强化对监督机关的监督。解决监督机关缺位、越位的问题,关键是要推行审理案件公开制,把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民检察院受理、立案、审案、结案及处理的依据公开;要推进立案程序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于来自党内外群众的反映或举报,哪些可以立案,哪些不予立案,有据可依,防止少数人说了算;要改革和完善纪委和检察院报告工作的制度,纪委向党代会、检察院向人代会报告工作引入询问、质询的机制,代表有权对监督机关不作为、少作为、难作为的问题提出追究相关责任的要求。三要整合监督资源。改善纪委常委的组成结构,人大、政协的党员常委可以兼任纪委常委,使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民主监督有机结合,形成监督的合力。也可借鉴西方独立检察官制度或香港廉政公署的做法,将职责相近的党委纪检机关,政府监察、审计部门,检察院的反贪部门予以合并,成立专门的监督机关,实行中央直管,增强监督的威慑力。
健全和完善公正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一是完善民主推荐干部制度。当领导职务出现空缺时,在哪些单位推荐?为什么在这个单位推荐?要有充分体现民主的制度保证,有据可依。要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机遇面前人人平等的条件,使多个符合任职条件的人选在民主推荐和竞争中脱颖而出,避免把视野限定在少数符合条件的人选中“矮子里面拔将军”。要全面推行差额考察干部制度,通过对考察对象的全面比较,实现好中选优。二是改进干部考察方法。既要广泛深入地听取知情人的意见,又要增加工作实绩量化考核的内容,还要引进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对干部进行能力素质测试。把民主推荐、工作实绩考核、能力素质测试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以票取人,防止重用“圆滑世故”的干部,防止形成负效应的用人导向。三是推进干部任用决策民主化。全面推行重要干部任用全委会票决制,逐步推行差额票决制,更好地发挥全委会在选拔任用干部中的作用,有效防止干部任用少数人说了算。四是完善干部选举制度。全面推行差额选举制度,适当提高差额的比例;规范候选人产生方式,每一候选人的产生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的程序,杜绝“强弱搭配”,搞事实上的等额选举;改进介绍候选人的内容,既介绍候选人的基本简历,又用纪实的方法介绍体现候选人能力水平的主要工作;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允许候选人向代表作竞职演讲,使代表充分了解候选人,从而较好地扩大和正确地行使对干部的选择权,使干部执政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
第二篇:常委分工负责制问题探讨
集体领导和常委分工负责制是党内的一项组织制度。这次党委换届,领导班子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实施了配备改革,常委分工负责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市委积极适应形势要求,进一步突出市委的领导核心地位,努力创新和完善市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常委会委员在决策、落实中的职能作用,对常委分工负责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有效地促进了领导班子的高效协调运转。
常委分工负责就是在坚持党委集体领导的前提下,就党委的决议、决定的贯彻落实以及党委的其他日常工作,在常委中进行科学合理分工。常委分工负责制度在常委职责、工作规则和常委责任等方面进一步作了规范和明确
只有严格地、科学地实行个人分工负责制,才能切实有效地保证市委决策的贯彻执行,使党委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常委分工负责要围绕党委的中心工作而展开,为完成党委的中心工作服务。
一是明确了常委的职责。主要是: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关心全面工作。在常委会集体决定重大问题时,实事求是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决策;根据集体决定和个人分工,对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敢于负责,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向市委常委会反映。对分管范围内的重大事项组织制定预案,提交常委会集体决策,并根据集体的决定、决策,具体组织实施;临时处置紧急情况、突发事件,并及时向常委会报告;对同级党组织成员和下级党组织及其党员领导干部进行监督,教育、管理和监督分管范围内的党员干部;酝酿副乡(局)级以上干部的任免事项,向组织推荐领导干部,向组织推荐领导干部人选时,必须负责地写出推荐材料并署名;完成其他应由常委会成员负责的,以及上级组织、领导交办的事项。
二是明确了工作的规则。常委会委员分工负责制度必须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常委要按各自分工,敢于负责,主动工作。正常工作每月集中汇报交流一次,重要问题注意相互沟通,并向书记报告,重大事项提请市委常委会研究,特别重大问题提交市委全委会讨论决定。根据需要,对一些重要情况可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通报。常委需要提交常委会讨论的议题,由市委办公室汇总,报书记审定;常委分工联系的部门提出的议题,须事先征得分管常委的同意。常委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会议讨论时,主持人应发扬民主、严格遵守会议程序和规定。常委因事请假,其意见或建议,应在会前以书面形式提出,会后由市委办公室或有关部门向其转达常委会讨论决定的事项。市委常委会、全委会的决定决策一旦形成,任何个人无权改变,并由常委会委员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对决策进行重大调整或变更,应由作出该决策的全委会或常委会决定。
三是明确了常委的责任。常委会委员不遵守、不执行集体的决定决策,或未能按照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履行自己的职责,给工作造成损失的,应当追究责任。对于应当经集体讨论决定的事项而未经集体讨论,也未征求其他成员意见,由个人或少数人决定的,除遇紧急情况外,应当区别情况追究主要责任人的纪律责任。市委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违反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的,应当批评纠正,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给予党的纪律处分。对于紧急情况,常委会委员应临机作出处理,但事后要迅速向市委常委会或全委会报告。常委处置紧急情况,贻误时机,处置不当,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应当区别情况,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纪律责任。常委泄露应该保密的会议内容和讨论情况的,应当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必须给予党的纪律处分。常委必须严格遵守《党章》,自觉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等各项规定,带头执行《干部任用条例》,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履行“一岗双责”和廉洁承诺,切实担负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责任。自觉接受党组织、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建立,克服了以往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一些弊端,激发了常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率
一是责权得到统一。按照基本不交叉的原则,把党委的工作分工到每位常委。书记主持市委全面工作,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副书记分别分管政府工作和市委日常工作。每个常委都分工负责一条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每个常委都是分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在各自分工的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处置权,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常委抓落实的责任感。
二是活力得到增强。以前一项工作既有一名副书记分管,也有一名常委分管,往往使常委陷入“过问多了越权、过问少了失职”的两难境地,在体制和机制上限制了常委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常委分工负责制实现了责权的统一,极大地激发了常委放开手脚干事、全力以赴负责和坚持不懈抓落实的工作热情。
三是效率得到提高。过去,我们对重大问题的决策,都是先由书记办公会酝酿讨论,再提交常委会决策。书记办公会由书记、副书记和分管常委参加,人数已接近或超过常委半数,书记办公会形成的意见,事实上已经主导了常委会的决策。副书记显然成了一个领导层次,常委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了程序性的过程。这虽然有利于减少工作中的失误,但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决策效率。党的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书记办公会不是一级决策机构。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以后,我们取消了书记办公会,加强常委会前的相互沟通和酝酿,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常委分工负责制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还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把握好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决策与落实、常委之间、党委与政府之间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正确把握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之一。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不是要削弱集体领导,而是要在决策上扩大集体领导的覆盖面,在落实上增强个人分工的责任感,真正做到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把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引向不同的广度和深度。常委不但在参与决策时要畅所欲言,而且自己分管工作的重要事项、重大决策要及时提交常委会集体决策。常委会集体决策时,充分尊重分管常委的意见,同时也要防止一人说了算。
二是要正确把握书记、副书记、常委及与政府副职之间的关系。书记主持市委全面工作,应当善于总揽全局,把握方向,对常委会委员进行科学合理分工,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模范地执行民主集中制,听取和采纳各种意见,重大问题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支持副书记、常委做好工作,经常交换意见,沟通思想。副书记分别主持政府全面工作、负责市委日常工作。副书记、常委不仅要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切实履行职责,而且要关心全局,胸怀全局,把分管工作放在市委工作大局中通盘考虑,积极参与集体领导,自觉接受书记的检查和指导,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并做好与其他常委分管工作的协作。专职副书记既负责市委日常工作,又分管一定的与其他常委不交叉的工作,明确了其副书记与常委的双重身份。在处理党委与政府关系上,市委抓大事、谋全局、作决策,政府主要是抓好各项决策、决定的贯彻落实。我市有2名常委兼任副市长,分工基本与政府分工一致,比如农业和农村工作由1名常委副市长直接抓在手上,较好地解决了党政班子成员分工交叉的问题,但在有些工作上,常委与副市长分工交叉的现象还不能完全解决,常委坚持做到分工不越位,联系不取代,主要帮助推进工作,协调矛盾,营造环境,把握方向。
三是要正确把握决策与落实的关系。常委会是决策机构,常委分工负责制是落实机制。常委会的重要职能和工作方法是,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贯彻落实、督查反馈、完善提升。对常委会集体作出的决策,应由分工常委落实的,必须抓好贯彻落实。常委既要严格执行决策,又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开展工作,对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要敢于拍板,敢于负责。我市从实际出发,注重提高常委分工对重点工作的覆盖面,形成了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城市工作、社会事业发展、环境建设和法治**创建六块工作,每快都由市委常委分工负责,并把市委常委、副市长、市人大、市政协领导力量全部整合进来,增强工作合力,加大推进力度,提高落实能力。同时我们还围绕全市五大主导产业和十大产业集群的发展,把重要产业、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分别由市委常委牵头挂钩联系、重点推进,提高了决策和落实的效果。市委还专门成立督查室,加强重要事项的督查和信息反馈。
四是要正确把握分工负责与严格制度的关系。常委分工负责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并不简单是单纯地把工作分工到各位常委,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着力提升常委整体和个体素质,不断完善运行和监督机制。换届后,我们修定了市委中心组学习制度、联系群众与调查研究制度等7个方面的16项配套制度,健全常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建立重大事项通报制度、督查制度、民主生活制度、廉洁自律制度和党务公开制度等,强化权责监督。不断增强领导班子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开拓创新、执行落实的能力,提高班子成员独当一面开展工作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组织领导能力,切实担负起领导和带领干部群众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第三篇:常委分工负责制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常委分工负责制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 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组织部指导科的部署和要求,我区组织专人重点对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主要采取了座谈讨论、征求建议等形式进行了调研。
一、新时期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的重要意义 一是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的需要。过去,各级地方党委通常设置书记、副书记五六名,有的甚至六七名,接近甚至超过常委会成员的半数。党委内部关于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命,书记办公会一旦形成了统一意见,到常委会上通过只是一个形式,出现了书记办公会代替常委会的现象,这就严重削弱了集体领导,违背了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同时过去存在分工不分责现象,遇事推诿,显示政绩邀功请赏的事,争相个人负责,而排忧解难承担责任的事,就强调“集体领导”了。这样的结果也助长了个人说了算和揽功推过的歪风,又与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的领导制度背道而弛。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下的集体领导和常委分工负责相结合,明确了责权、分工,取消了书记办公会,集体领导制度得到了健全,专断、无约束等问题能得到有效控制,达到了更好地贯彻民主集中制要求。二是提高党委工作效率的需要。以往,不少党委常委分工负责的工作,常常还有一位副书记分管,仅在常委会内部就形成了两个工作层次,增加了工作协调的难度,从体制层面制约了执政能力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形成了领导层次过多,领导成员分工重叠、互相扯皮,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力,权力过分集中而又缺乏有效监督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常委可以直接同书记汇报工作,不必通过副书记,减少了领导层次,同时有利于减少党委与政府之间的职能重叠,有效避免了权力运行中的“双轨制”问题,打破一个方面的工作由两个或多个领导平级主管的格局,防止出现下级多头请示汇报和推诿扯皮的现象,进一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三是减少各级党政领导班子职数和人员的需要。当前,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各级地方党委都在进一步转变职能,优化领导结构,改进管理方式,相应地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科学分工,权责明确、减少职能交叉,缩短工作链条,提高工作效率。这样一来原职能重叠,一份工作多人分管的局面肯定会被打破,同时也就存在着部分领导被分流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也是减少领导职数和人员的需要。
二、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意常委分工是否科学的问题。所谓常委分工负责制就是常委之间科学分工并负责任,因此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要注意常委分工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常委的特点和专长进行科学分工,同时在常委分工中尽量解决分工过细或覆盖不全等问题,进而避免工作交叉和管理空白现象的发生。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对待不断出现的新任务,应该由谁负责这个问题应给予重视,做到分清职责。二是注意不良竞争的问题。常委实行分工负责制后,岗位责任和岗位目标等得到了强化,常委之间的竞争意识增强,都力图追求分管工作的好成绩,进而会出现人、财、物、时间等要素的不良竞争,常委之间的不良竞争将不利于地方党委发展。三是注意岗位之间协作弱化,调控不够到位的问题。常委工作的分工强调了分而忽略了全,常委之间缺乏协作容易造成工作的忙、乱和低效。分工后各常委做各自己的事,各唱各的调,虽同向但容易不协调或不同步。加以缺乏反馈调控,渐渐会造成封闭独立和失控。因此,地方党委正职在分工后要警惕调控不到位问题,保证分工后的职责权效的动态对应。
三、对常委分工负责制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正确处理好党委集体领导与常委分工负责的关系。集体领导是实行分工负责的基础和前提,分工负责是实现集体领导的有效途径和保证,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实质上就是要实行决策权和实施权相分离的原则,在党委讨论决定时,常委都要认真负责地行使表决权,决议形成后,按照常委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常委不能超越集体领导的权力,做到对上“不超权”,同级“不争权”,对下“不揽权”,用权“不专权”。二是正确处理好正职与副职的关系。党委正职对副职必须高度信任,放手让副职工作,作为自己的得力助手;作为正职一定要有民主作风,平等待人,同副职多沟通,多商量,不搞个人说了算,善意地对待副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副职,不能以个人亲疏、好恶评价副职。作为副职,既要关心全局工作,积极参与集体领导,又要按照集体的决定和分工,认真履行职责,自觉维护领导集体的威信,自觉主动支持正职的工作,副职是协助正职进行工作的,直接向正职负责,要尊重正职,自觉维护正职的核心地位。
第四篇:班子分工负责制
班子分工负责制
校 长-----舒根海 主持学校党务、行政全面工作。
副校长-----胡积洲 负责党务、后勤、财务、财产、基建、校舍设施和饮食安全等方面工作。分管总务处工作。联系工会工作。
副校长-----操云龙 负责行政办公、人事、招生、实习、就业、校企合作、驾校、计划生育等方面工作。分管办公室、招生就业办、天柱驾校工作。
副校长-----金文兵 负责教学、教研、实训、社会培训、见习、教学安全、教师培训等方面工作。分管教务处、实训处、教科室、社会培训处工作。
副校长------张志平负责教育、安全保卫、校园文化、校园卫生、助学金管理等方面工作。分管政教处、保卫处工作。联系团委工作。
第五篇:集体领导下集体分工负责制
党委统一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是党对军队领导的根本制度。在当前公安边防部队深入开展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的前提下,如何正确执行好、处理好党委统一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这一制度,对于加强新时期公安边防部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和促进部队各项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党务工作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对其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深刻理解党委统一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的科学内涵
党委统一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是党委统一领导、集体领导和首长分工负责的有机结合。它规定了部队内部根本性的领导关系和党在部队中的领导方式,实行这一制度,既能保证党委的统一领导,保证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又能充分发挥军政首长的职能作用,保证政令警令和党委决策的贯彻落实。
(一)深刻领会“统一领导”的科学内涵。“统一领导”是指党委的领导范围,即所属单位一切工作、一切组织、一切人员,必须置于党委的统一领导之下。党委对所辖部队的组织、人事、业务等重要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并具有最终的决定权和处置权。全体干部和官兵都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于党委的领导,不能与党委并列,更不允许凌驾于党委之上;所有的组织活动,也必须紧紧围绕党委确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并自觉接受党委的领导和监督,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党委讨论决定,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超越职权、自行其是,对党委的决议和决定都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二)深刻领会“集体领导”的科学内涵。“集体领导”是党委领导的最高原则,即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个人或少数人不能决定重大问题。党委实行共同负责,委员之间地位平等,对于部队重大事项,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表决和落实。各级班子必须严格按照规定,严守十六字方针,正副书记要努力创造能言、会言的良好风气,要做班长不做家长,高人一筹不高人一等,努力创造民主风气,同时党委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倡导政务公开,阳光运作,对于重大事项切实按照民主程序,深入研究和调查,科学决策,提高决策质量。
(三)深刻领会“首长分工负责”的科学内涵。“首长分工负责”是党委决策的执行原则,即党委作出决定后由军政首长分工执行,属于军事业务工作方面的由军事主官负责组织实施,属于政治工作方面的由政治主官负责组织实施。党委作出决议后,主官向党委负责,副职协助主官工作并向主官负责。党委要按照要求,通视全局,抓大议大,抓好对军政主官和委员落实决议的质量和进程的监督和检查职能,同时要明确各自分工和责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强化决策落实。
二、正确处理党委统一集体领导与首长分工负责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好“党委集体与首长个人”的关系,做到党委抓决策、首长抓落实。要处理好这一关系,必须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要弄清党委统一集体领导与首长分工负责的关系。党委统一集体领导与首长分工负责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决策与实施、集体与个人、党和行政的关系,他们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互相不能混淆,不可偏废。二是在实践上要自觉。在实际工作中,党委包揽一切或行政领导代替党委集体领导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从党委角度看,包揽太多,就会出现会多、会长、会杂等情况,甚至办了机关部门该办的事情;从首长角度看,管的太细,变成了上级做小事、下级想大事,就会影响上下级关系和下级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同时,还要防止出现以行政领导代替集体领导的现象。要真正处理好党委统一集体领导与首长分工负责的关系,就必须按照“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自去办,不离原则,工作检查,党委有责”的方针去认真落实。
(二)要正确处理好“军事主官与政治主官”的关系,做到补台不拆台、合力又合拍。《政工条例》指出:军政主官同为所在部队的首长,在同级党的委员会领导下,对所属部队的各项工作共同负责。既然军政主官同为单位首长,就不存在你高我低的问题,那么彼此之间在思想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彼此补台不拆台。切不可把个人尊严、威信放在工作和部队建设全局之上,争谁高谁低、谁当家、谁说了算。如果军政主官都强调各自工作重要,各抓各的,互不通气,即使个人素质很好,也会由于内耗而难以发挥整体力量,影响部队的工作顺利开展。反之,则会形成优势互补,工作效率就会由低变高,由弱变强,整个部队则会出现比、帮、赶、超的良好氛围。
(三)要正确处理好“军政主官与副职部门”的关系,做到分工不分家、放手不撒手。军政主官按照各自分工,组织实施党委的决议,并非事事都要亲自去组织,亲自去处理。这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按照内务条令规定,副职领导是协助主官工作的助手。副职分管的工作是由主官赋予并向主官负责的,属于行政分工而不是党内分工,也可以说是主官职能的延伸和补充;机关是党委的工作机构,也是军政首长组织指挥部队完成各项任务的智囊、办事机构。所以,军政主官落实党委决议,必须通过组织副职和机关部门领导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军政主官应充分尊重和支持副职和机关部门领导人的工作,发挥其作用,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大胆负责地开展工作。总之,只有通过主官、副职和部门领导人的通力合作,才能把党委决议真正落到实处。
三、正确把握党委统一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的基本原则
(一)深化民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适应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确保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重要保证。要坚决落实党委统一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军政主官要带头发挥好党员民主权利,要强民主之“责”,当“班长”不当“班主”;要倡民主之“风”,“领唱”不能“独唱”;要得民主之“法”,“弹好钢琴”不搞“一锤定音”;要守民主之“规”,“一把手”不要成了“一霸手”。研究议事一起听、一起议、一起定,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讲心理话,不搞“家长制”“一言堂”,最大限度地凝聚集体智慧,积极营造和谐团结统一的政治氛围,确保各项重大事项的正确决策。
(二)加强团结。民主集中制的质量制约着班子团结水平,班子团结的水平又直接影响着民主集中制的落实。当前,党委班子团结状况总体向好,但也存在一些“隐型化”,党内生活“庸俗化”现象,有时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团结质量的高低,军政主官有着极强的示范力和牵动力,要作表率、当模范,以满腔热情帮助和激励同志,以豁达胸襟容人容事,以公道正派的作风催人奋进,营造融洽和谐的内部关系。客观讲就是要做到“四聚”“三量”即:靠共同事业追求聚心、靠积极的思想斗争聚合、靠感情纽带聚气、靠军政主官带头聚力;要有容人容事的肚量、与人为善的雅量、成就他人的气量。
(三)狠抓落实。再好的思路、再好的决策,没有落实到位,没有见诸行动,就不可能有效果。当前,在各项工作任务愈加繁重的情况下,要切实将贯彻部署、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作为抓落实的重要手段,凡是上级部署的任务、地方党委政府指示的工作和本级党委议定的事项,军政主官都必须坚决执行、坚决落实,形成“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干一件成一件”的良好状态,维护政令警令畅通,真正做到雷厉风行抓落实、深入一线抓落实、盯着问题抓落实、振奋精神抓落实
”。在工作实践中贯彻落实好上述要求,切实增强领导干部日常监督的有效性,国组织系统和组工干部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大力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而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要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他们自我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要着力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政治判别力、政治敏锐性,坚定政治立场、党性观念和理想信念;
二、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必须建立严密有效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上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对下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的重要职责,通过开展考核、定期分析干部队伍建设状况等多种途径,及时准确地掌握干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有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及时通报反映干部廉政建设等方面问题的重要举报情况、违纪违法立案审查及治安处罚的情况等。组织部门要把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考察考核、选拔任用和日常管理之中,贯穿于干部工作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强化群众监督,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增强监督合力。
三、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在监督内容上,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民主集中制、依法行政、选人用人、联系群众、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的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确保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在监督对象上,要加大对一把手监督的力度。上级党委要加强对一把手履职情况的监督检查,全面、深入地掌握一把手在政治纪律、选人用人、工作作风、廉洁从政等方面的情况,严格规范一把手的从政行为。同时,认真抓好对掌管人、财、物等关键部门、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的监督。
党的十八大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把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作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部署,意味着我们党的反腐方向从事后惩治转向事前、事中的制约和制衡,对于从根本上提高党内监督工作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就是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和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国际形势的复杂变化,导致我们有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党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一些党员忽视政治理论学习,思想滑坡。这些问题,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迫切地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工作,通过预防教育、提醒诫勉、严肃查处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等多种手段,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纯洁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干部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能不能顺利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我们干部队伍战斗力的强弱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就是要通过建立各种机制,运用各种手段,加强管理,严肃纪律,约束行为,确保广大干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强大的亲和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用实际行动创造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以政治和谐带动经济和谐、文化和谐及整个社会和谐。
(三)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客观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也是建设高州“七路一桥一中心”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该市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充分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戴和赞誉。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是有个别干部出现了廉洁方面的问题。虽然这些干部只占极少数,但对干部队伍的形象有着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个别干部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其自身思想上的原因,也有组织上管理监督不力等方面的因素,迫切地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力度,提高干部队伍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全面建设高州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干部自我监督认识不足。谁会自我监督?少数干部认为,“只要不违纪违法,组织部门怎么样也管不了我”;“年龄大了,不图升官了,诫勉就诫勉吧”;甚至个别同志认为,如果监督管理力度大了,容易阻碍改革开放,影响发展,容易打击一些干部的积极性,不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等等。
(二)干部审计监督不够健全。目前的干部审计主要是届中审计和离任审计,届终审计和任前审计的相关制度尚未建立健全,尤其是任前审计少之又少,大部分都是任命文件到位后,或者组织部门已到单位宣布某某任命文件后,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派出审计组进行离任审计,其实,这样审计有什么作用呢?尽管离任审计能够有效防止有经济问题的干部,在新的岗位上继续犯错,但不能有效地对干部进行定期监督和事前监督,其监督和震慑作用是有限的。
(三)干部互相监督管理不力。少数单位负责人花钱“一支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拍板”,加上单位的班子成员是组织任命的,并不是自己“组阁”的,班子成员之间,附和的多,监督的少;个别班子成员利用职务之便,乱批乱报、私买公报、插手工程招投标等敏感问题,任意越权包揽,大家相安无事,谁也不愿揭发,相互监督管理落空。从近年来披露的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违纪违法仍然占较高的比例。
三、干部日常监督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手段相对软化。干部日常监督管理的基本手段主要是谈话诫勉、函询回复、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经济责任审计、专项督查等,但对一些领导干部每年的真实收入及其家庭财产情况、配偶和子女是否经商办企业情况、是否利用职权提供便利情况、“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情况等,大家都不知道。比如重大事项报告,表格是领导干部本人填报的,笨蛋就会向组织部门报告自己有几套房!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监督工作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难以与干部监督工作的重大责任相适应。
(二)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方式较为单一。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种形式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断探索出台,现行“出了腐败案后纪委或检察院监督”这单一型的干部监督方式去监督,很难起到有效作用;加之,一些责任追究的政策还不够明朗,比如用人失察、失误界定的标准和责任追究的办法等尚不明晰,任用错误也没有承担责任,从而造成对一些单位用人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难于认定和追究具体人的责任,造成“集体决策、都不负责”。
(三)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对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依法履行职责、在公务和社会活动中遵守社会道德的情况进行综合型的监督和检查,由于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作保障,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导致监督不力。同时,制度之间配套性、互补性也不强,未形成完整体系,比如《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市县党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试行)》等监督制度,条款大多是“不准”、“不许”和“严格遵守”等措词,而对违反了应如何处置等问题,还缺乏明确、具体、量化的强制性规定。
四、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教育机制,切实增强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意识。一是开展现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到监狱参观,进行现成的廉政教育,特别是组织领导干部到抓捕入监狱的老领导、老上司监狱中,让监狱者现身说法,教育现任领导干部或将要提拔的干部,时刻警醒,廉洁从政。二是实行廉政倒逼。组织领导干部进行廉政承诺、发送廉政手机短信、到“红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等形式,使党员干部自觉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三是推行激励约谈。主要领导或组织部长,在干部“受到表彰时勉励谈话、得到提拔时任前廉政谈话、有举报反映时警示谈话、遇到困难挫折时鼓励谈话、干部考察后反馈谈话、存在问题尚未构成违纪时诫勉谈话”,通过“六个必谈”,以经常性的沟通交流对干部“敲警钟”。
(二)完善监督机制,从严规范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一是建立“先审后任”制度。对提拔、调任、转任、轮岗的镇级主要负责人,先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再进行综合考察,查核无经济问题后再下发提调等通知书予以任命。二是完善日常监管制度。修订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制度,如重大事项报告之房产报告制度,要对每一个单位主职或班子成员的房地产进行实地调查,不能任其自我填报就算了事,当前出现的“房叔”、“房婶”、“房嫂”等腐败案件,正是流于形式报告制度造成的。三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通过公布网络举报信箱、开通监督电话等方式,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如干部提拔,要将提拔干部的经历情况公布到电视台、新闻媒体,让群众参与监督,看提拔干部是否有修改年龄、计划生育等欺上瞒下情况,如有的不能提拔。
(三)健全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干部创先争优活力。一是科学运用干部绩效考核办法。根据考核情况,实行“先进奖励制、倒数诫勉制和末位淘汰制”,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奖惩、任用的主要依据,并与单位考核的优秀比例挂钩。二是加强干部交流轮岗。通过乡镇与部门之间干部定期交流、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单位内部定期轮岗,着力破解“中梗阻、庸懒散、低效率”等问题。三是加大干部监督的结果运用。在选拔培养优秀干部的同时,敢于碰硬,对工作不在状态、工作不力的干部进行组织调整,疏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对自觉服从党规党纪约束、届满离任经济上没有问题、生活作风上洁身自好的干部,进行提拔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