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建筑艺术观后感

时间:2019-05-12 16:3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巴黎建筑艺术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巴黎建筑艺术观后感》。

第一篇:巴黎建筑艺术观后感

巴黎建筑艺术观后感

在一次城市规划课上,我们观看了有关巴黎建筑的视频,让我们了解了巴黎的建筑风格设计的改造历程。让我们领略了巴黎的建筑之美。那么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法国之都巴黎建筑风格的改造者。豪斯曼男爵,法国第二帝国时代的塞纳省省长。1852年,新即位的拿破仑三世委任豪斯曼男爵负责大规模的巴黎改建工程。豪斯曼的改造包括拓宽巴黎街道、修建大型房屋和豪华旅馆、修缮下水道和城市供水系统等。1832年的巴黎霍乱流行病为启动长期争论的巴黎重建工作提供了动力。1852至1870年之间,在豪斯曼策划下的改造工程让巴黎“改头换面”,从一个布满小巷、形状不规则、陈旧的中世纪小城,改造成了一个街道宽阔豪华、空间疏落有致的工业革命时代的现代都市。豪斯曼也成为后人改建城市效仿的典范。

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之后,大量人流涌向巴黎—一个从中古时期就再没有翻修过的逼仄小城。拥堵的人群导致肮脏、嘈杂,流行病也相继而来。拓宽街道是豪斯曼最大的项目,他规划了城市的南北中轴线,并且用东西南北的主干道将中古时期的巴黎分成不同板块,第一次将几何对称的理念带入城市规划中。豪斯曼翻新了巴黎的每一个街区,拓宽后的街道分散了拥堵的人群,减少了流行病的发生,他还巧妙地在街道两旁种上栗子树,很好地衬托出街道的几何美感。

豪斯曼的第二大计划是重塑巴黎的建筑,让它们和新建的街道显得般配和谐。他把沿街的房屋都加了一层,这样看起来就气派多了。不仅如此,豪斯曼还修建了歌剧院、名人纪念碑、火车站和政府大楼,而这些建筑都融入了他所钟爱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豪斯曼还将巴黎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他围绕赛纳河由内而外把巴黎划分成20个不同的区域。从中心的1区开始,以顺时针螺旋状依次排列,仿佛一只大蜗牛静静地卧在法国北部。巴黎“进化”成为“蜗牛”,不是因为法国人爱吃蜗牛,而是因为巴黎通过几次大改造,逐渐“进化”而成。让我们看看这只“蜗牛”的“进化”过程。同时,由于中世纪的下水道和供水设施已远远不能满足新增区域居民的要求,豪斯曼决定进行大幅的改建,他不仅新增下水管道,让原本臭气熏天的城市变得洁净起来,还把废物管道和污水管道分离,从而把废物用作有机肥灌溉农田,经济节省。

在绝对君权鼎盛时期,路易十四改造了卢浮宫,建设了旺道姆广场、胜利广场、林荫大道,在郊外兴建了凡尔赛宫;路易十五又建设了协和广场。这些工程均体现了君权的强大和建设、改造城市的能力。这一时期的城市设计与建筑受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市建

设实践的影响,巴洛克式的手法广泛应用于体现君权思想的构思之中,以体现秩序、组织、永恒、至上的王权。同时,大量的巴洛克风格为巴黎奠定了浪漫的文化基础。

至此,巴黎“进化”成为一只“蜗牛”,一只浪漫的“蜗牛”。

豪斯曼的巴黎大改造的功与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巴黎大改造中的巴洛克式城市设计,包含了传统城市规划所不具备的特点:强调城市的功能、环境与效率。例如:铁路站房、百货店、歌剧院等城市节点,既是视觉中心,也是功能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新兴资产阶层及普通市民。更具意义的是,政府通过对私人建设活动的控制,来实现统一的规划目标,如:由民间资本来建设道路两侧的建筑物。此外,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对道路建设用地的过量征用也体现出近代城市规划中公权优先于私权的思想。

另一方面,巴黎大改造其实就是一场阶级之间的斗争,一场在为金钱、权力与愉悦所进行的冷酷斗争,在斗争中,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着混乱的竞争关系,所以巴黎的形成,其实就是阶级力量对抗与撞击下的产物。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之下,豪斯曼势如破竹地圈占被改造地区的商业用地,摧枯拉朽地推倒传统居住区,将大批工人、手工业者、小商贩和小业主这些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拆毁了大片传统街区,把这个中世纪狭窄迂回的、被称为街垒战和造反温床的市中心,进行了彻底的空间改写。

巴黎大改造从1853年持续到1870年,部分实现了近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成为19世纪欧洲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最主要代表,也成为城市规划史上的重要事件,不仅为今天的蜗牛形态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来许多城市效仿的范例。

通过观看巴黎建筑的改造设计视频,对我们的设计观念有一个很好的启发和灵感。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城市的拆迁改造,从来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也不可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目前我国城市化加速阶段,也正经历着同样的过程,因为无论是在生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进化”永远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篇:巴黎卢浮宫建筑艺术鉴赏

巴黎卢浮宫建筑艺术鉴赏

经过一学期的欧洲艺术的熏陶后,我很喜欢老师讲课的方式和上课的内容。特别是那些介绍那些欧洲建筑艺术的视频,很喜欢很喜欢。在这里,我想对巴黎的卢浮宫作一个比较粗略的鉴赏,文字功底不深,再找了一些资料结合自己的感想。

先来对巴黎卢浮宫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我觉得卢浮宫的建筑设计无不体现出当地文化的一种融合,特别是里面的一幅画—蒙娜丽莎。从很小的时候我就有听说过这幅画,虽说没有亲眼看过它,但在视频的介绍里看到她的神秘的微笑,十分的迷人。卢浮宫里面还有很多很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例如绪利馆(SULLY)7一楼第12厅“米罗的维纳斯”也是许多游客趋之若骛之地。维纳斯充满生命活力身姿和失去的双臂引人遐思,使她本来就矜持的美貌更加不可接近。

卢浮宫的设计无不体现出超前的设计理念和文化风格,是一种基于人本的设计理念。卢浮宫是一座伟大的建筑物,视频里放到在博物馆地厅搭乘电梯上地面广场的时候,看着在广场中央的金字塔形透明顶棚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很奇特的力量,是一种文化的渲染,我打心里佩服设计者,如果有机会去法国,一定要亲自去领略一次。

这就是经营的文明,每一个到卢浮宫参观的人,都不知不觉地享受了这种文明。每天,从世界各地涌向卢浮宫的人数也数不尽,但是整个参观游览的过程非常的畅通,没有在中国节假日的那些景点被挤爆的现象。这归功于这里独特的建筑构思和功能布局。

卢浮宫博物馆是一座巨型建筑,由新建的现代化建筑和古老的建筑相连而成,新的建筑物藏在旧的建筑地底下。参观的人流,从地下入口穿过那里的地下走廊到达宽阔的中央地厅,中央地厅里有很多出口,这样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进口往上一层层的走进古老的建筑物,这样就可以疏散人流,使整个建筑物不至于会被挤爆。还有一点,走廊的两边全是用玻璃墙体构成的店铺,在这些店铺里你可以看到很多与博物馆里有关的艺术品和纪念品,可以在这里买纪念品。沿着这样的路径,人们在感受过博物馆里收藏的艺术品的魅力之后,又被引回到地厅。从这里,可以到地廊店铺选择自己心仪的纪念品,也可以乘电梯升上地面的广场,一览卢浮宫的整体外貌,是多么的壮观雄伟。

很显然的,这样的建筑构思和功能布局,是基于“人本”的思想理念,以参观者的舒适度和行为需求作为一个重要目标,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非常注重人的需求,以人为本是建筑物景点参观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方面可以让参观的旅游者更加舒适和方便的浏览全部景点,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人流拥挤的情况出现,损坏博物馆里面的构架。

卢浮宫博物馆新建筑的设计者、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新建筑的设计,不但要着眼于文物的展示,还必须考虑到给参观者创造怎样的环境条件和氛围。我认为他说得很好,巴黎的卢浮宫不仅仅展示出了很多很珍贵的艺术品,而且它还代表了巴黎,它的建筑艺术体现了巴黎的文化,以人为本的建筑文化。

而且贝聿铭还有个创新的大手笔,就是传统和时尚相结合,将新建筑的地厅的顶棚设计成突起于地面的“透明金字塔”,让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共冶一炉,同时吸引住景仰古老文化与追慕时尚的不同人群。据馆方透露,自从新馆落成使用之后,来参观的人数意想不到地成倍增加,这个效应应该说与上述设计理念不无关系。

我觉得设计师在考虑到建筑艺术体现文化的同时,还考虑了创新与潮流,既不失稳重,也不会说太过陈旧,跟不上时尚。不得不说,卢浮宫是一个很棒的建筑,融合了设计师的理念和当地的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三篇:《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在观看了影片《巴黎圣母院》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那么电影与文学攀缘、结亲就是可预料之举了。有人说过:“年轻的电影正是在古老文学的滋润下勃发出13益旺盛的生命力的。文学似乎成为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错,名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的例子。

既然电影也是一门艺术,那我们就应该抱着美学的思想去感受这部片子。当美丽的爱斯梅哈尔达被绞死之后,真诚善良的加西莫多就消失了,殊不知两年以后他俩竟惊现为两具紧抱在一起的枯骨,可悲可叹之余是可喜和庆幸,虽为“化尘”,但毕竟“同穴”。这在惨烈的真实中岂不流露出具有东方色彩的“圆满”之美。众所周知,东方人很喜欢圆满,从我们喜欢过的春节等节日就可以看出,东方文化中圆满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细看的话,《巴黎圣母院》的结尾是这样的:大约在这个故事结束后的两年或一年里,在隼山墓穴寻找奥利维埃·勒丹的尸体。在可怕的骸骨中发现了两具尸骨其中一具紧紧的搂抱着另一具。有一具是女的,上面还有白布裙的残片,颈骨上挂着串念珠树种子的项链,上面系着一个嵌有绿玻璃片的丝绸小荷包。紧抱着这一具尸骨的是一个男尸骨。他的脊梁是歪的,脑袋缩在肩肿骨里,他的颈椎骨上没有一点伤痕,显然不是绞死的。那男子是自己跑来死在这里面的!人们想把他同他抱着的那具尸体分开,他顿时化作了尘埃。电影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人们的情理之中。原著者雨果以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幻想,安排了“加西莫多的结婚”和“化尘”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同情和对纯真爱情的赞赏。我不禁想到,这和中国电影《梁祝》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它的故事传说大约形成于东晋时代,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梁祝》的结尾,英台出嫁途中到墓前拜祭,痛哭不已。突然坟裂开口,英台纵身跳入,坟合上,两人化作一对美丽的蝴蝶翩然起舞。可见“化尘”和“化蝶”以相似的形式表达了中西文化中殉情的悲剧意象,让人感动,令人沉思。在西方人眼中,悲剧主人公面对命运挑战必须采取大刀阔斧的行为将斗争进行到最大限度,并且要求主人公在结尾时悲壮死去,人只有把生命献出来才算发挥到了最大限度。布拉德雷在《论莎士比亚戏剧》中讲到:“我们觉得悲剧主人

公正是在他最终遭到失败而死去的时候,最能显示出他的伟大和崇高。”西方的悲剧精神通常体现为惨烈而真实的死亡的悲壮结局。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取得一 种中庸的地位,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就会反映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所以中国古典悲剧结局体现出的“中和之美”实际上就是在追求一种心理满足。中国文化中的悲剧精神体现为审美的艺术的和谐氛围。即便是窦娥已死,但“血溅白练”且“六月飞雪”,人们仿佛看到了窦娥那升腾的冤魂。《梁祝》中,主人公虽“生不能同衾”,但作者还是让他们“死亦同穴”,并且化为彩蝶,比翼双飞,永不分离。“化蝶”展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是自然与人格心灵冥合的最高审美境界。蝴蝶已被视为新的生命形象,成为中国人审美意识深层中的“原型意象”,代表了中国人对生命过程生生不息的持久信念。

西方亦是如此。雨果的“化尘”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表现了拥有纯洁爱情的两个灵魂的升腾和永存。由上可见,电影《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化尘”的爱情悲剧在表现惨烈而真实的西方悲剧精神的同时也表现了“生不能同衾。死亦同穴”的东方审美色彩。同为“化尘”,相与“化蝶”,这两个源于不同文化体系的意象共生着人类一个同样的主题——爱情。在雨果的笔下,爱斯梅哈尔达是美的,纯真的爱情也是美的。雨果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爱斯梅哈尔达的美丽:爱斯梅哈尔达是个迷人的姑娘,长的很漂亮,从不伤害人,唯一的缺陷就是喜欢撅嘴。最后作家又通过反面人物克洛德之口来描写爱斯梅哈尔达的美丽:那姑娘美艳绝伦,举世无双,上帝都会喜欢她。雨果在描写吉卜赛姑娘外貌的同时也刻划了她心灵的美。当诗人甘果瓦夜间误入乞丐王国将要被绞死时,爱斯梅哈尔达挺身而出,愿意与甘果瓦摔罐成婚,从而救了诗人一命,成为他名义上的妻子;当敲钟人卡西莫多因绑架爱斯梅哈尔达未遂而受笞刑时,这位姑娘不记旧恨,反而以德报怨,主动给他送水喝。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永远以不衰的生命力通过各种形式活跃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震撼着人的心灵。雨果赞美纯真的爱情。在小说中他这样写到:这样一位美丽、鲜艳、纯洁、妩媚,同时又那样娇弱的姑娘,却如此虔诚地跑去救助一个这般落魄、丑陋和凶恶的怪物。此情此景到哪里也是感人肺腑的。加西莫多外表丑陋内心真诚善良,爱斯梅哈尔达是雨果塑造的美的化身,秀外慧中。作家以凄凉而真实的“化尘”的形式来表达他的美与丑相和谐统一的美学观点。

第四篇: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电影《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1.剧情简介,并写出其主题(关键词)。

2.剧中人卡西莫多,菲比斯,刚果瓦,神父四人的那些语言说明了他们的性格?

这些语言是怎么样说明主题的?

3.用取景,构图,色彩,拍摄角度等蒙太奇手法说明艾丝米拉达死后,卡西莫

多在圣母院上看到其被拖过广场时的视觉与心理感受。

4.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下艾丝米拉达死时说的一句话“生活多美”的感想。

影片主要讲述巴黎圣母院的一位神父被一位吉普赛姑娘艾斯米拉达的美丽所打动,爱上了她,但是后来由于艾斯米拉达爱上了菲比斯,神父因爱成恨,用小刀刺杀了菲比斯,并陷害是艾斯米拉达所为,妄图把艾斯米拉达推上绞刑架。之间虽有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从中阻拦,但是最终仍旧是没能救下艾斯米拉达。在艾斯米拉达死后,神父被卡西莫多从巴黎圣母院楼扔下,而卡西莫多则挨着艾斯米拉达的尸体一同死去。影片主要是抨击了当时宗教的“禁欲”观念,通过对神父阴暗面的刻画,讽刺了宗教的虚伪,并通过对乞丐和艾斯米拉达的描述,歌颂了位于社会底层的人民的善良和友爱。

在影片中,卡西莫多在救下艾斯米拉达之后,曾对她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死”。这句话说明了卡西莫多善良,诚实的性格。对于菲比斯而言,他曾经对百合子说过“如果我有妹妹,那我爱你而不爱她;如果我有全世界的黄金,那么我将它们全部送给你”,但是一转身,他对艾斯米拉达又说出了同样的一句话。由此可以看出菲比斯卑鄙无耻的性格特点,同时“菲比斯”一词有太阳神的意思,这也从侧面讽刺了宗教的表里不一,两面三刀。对于刚果瓦,这个被艾斯米拉达救下的流浪诗人,即使在艾斯米拉达受难之后,他也一直没出手帮过她,在后来乞丐们去救艾斯米拉达时,他竟然以“如果我死了,那么谁来完成这伟大的史诗。”为理由进行逃避,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怯懦的人。而至于神父,在本片中他一直阴沉着一张脸,自己意图抢夺艾斯米拉达未果之后,但当他发现菲比斯要与艾斯米拉达约会的时候,他向菲比斯劝导“她是个有丈夫的人,她是魔鬼”,由此可以看出神父嫉妒,阴暗的性格特点。通过对神父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其代表的宗教的道貌岸然。

本片中,在艾斯米拉达死后,卡西莫多在圣母院上看到她被拖过广场的场景,是以由上往下的拍摄角度来进行的,以这样的手法能够看到整个广场的景象,并通过艾斯米拉达身上穿着的白色衣裙与周围阴沉的环境相对比,强烈地突出了一种悲情的色彩。此时卡西莫多是什么样的感受?看到心爱的艾斯米拉达死了,我想他应该会感到撕心裂肺的痛苦以及对迫害她的人的愤恨,或许其中还怀有对宗教草菅人命的控诉。

艾斯米拉达死时,说过这么一句话“生活多美”,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艾斯米拉达在受到这么多迫害与不公正的对待之后,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怨自艾,她仍然没有对生活失望,并能够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说出“生活多美”的一句话,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在本片中,艾斯米拉达一直是以一个美丽善良的形象出现的,无论是从将刚果瓦救下绞刑架,还是在卡西莫多受刑的时候帮助他,在她身上都无时无刻体现了一种

人性的美,一种人性的关怀。说实话,在看这部片的时候,我感到有些压抑,里面的很多人和事都太不正常了,或者说有的人的人性扭曲了,无论是自私卑鄙的刚果瓦,还是道貌岸然,心理阴暗的神父,抑或是草菅人命的封建教会,都体现了这种扭曲。而此时,卡西莫多,艾斯米拉达的善良便恰如一弯清泉,极大地舒缓了我们的情绪。现在想起来,片中从头到尾,艾斯米拉达的生活都是围绕着“生活多美”这样一个主题来进行的。她的死,是对封建教会的强烈控诉,以及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第五篇:《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研究综述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

通过阅读整理一些学者关于《巴黎圣母院》的研究,我在此对其进行综述。

一、人性的折射

《巴黎圣母院》中,有一幕十分经典,并令多数人印象深刻,即《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描写的是加西莫多的示众场景。孙艳、张小兵、赵海英都对这一幕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美与丑的看台》一文中,孙艳分析出了加西莫多受刑时,看客的一些心理人性,他们无聊、无知、尽情嘲弄着可怜的加西莫多,却根本连他犯了什么罪都不清楚,也不愿去明晓,而他们又不是麻木的,当美丽的爱斯美拉达上前喂那可怜的人水喝时,看客们又都被感动,并鼓掌喝彩,可见,他们的内心依旧向着善,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而在《穿越时空的“示众”》中,张小兵则是更加尖锐地指出了人性的恶,源于《巴黎圣母院》中的一句话:小孩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加西莫多那时接受的何止是鞭刑,简直是皮肉和灵魂的撕咬,这场撕咬中,最让他受伤的不是别人.而

是一群和他身份、地位并没有多少差别的普通民众,而且孩子和姑娘怎么说都应该是善良和美好的代名词.也是一个需要保护的群体,但他们并没有体现出怜悯之心.更没有丝毫帮助受难人的意愿.取而代之的是“格外”起劲的嘲笑,孩子和姑娘是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掌握者,他们的人性觉醒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大事,而他们的所作所为却让人齿冷心寒。气势汹汹、泼

辣凶悍、颇有力量的人们与“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切无事生非者和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人.立刻现出了人性丑陋的原形。

这一幕难免会让人想起咱们中国曾经的历史,当日本侵略者疯狂的残杀着中国同胞时,围观的那一个个,分明是中国人,那是一种麻木不仁,那时的中国人难怪会令鲁迅起了呐喊的冲动,人性是脆弱的,也是极易动摇的,无论在何时,都有着美和丑两面,我想,我比较偏向这种观点。

二、经典的创作特色

《巴黎圣母院》一书中,浪漫主义特色十分明显,且作者行文多处运用了对照手法,使得此书更具可读性。

在张玉枝和汪少明的《略谈〈巴黎圣母院〉的对照描写艺术》一文中,他们认为,雨果的对照描写手法在《巴黎圣母院》创作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创作实践上打破了传统的“悲剧表现崇高、喜剧表现滑稽”这一传统教条.通过悲中有喜、悲喜交融的创作方式.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二是通过对美与丑、善与恶、真诚与虚伪、欢乐与悲伤等对立要素的对照描写.揭示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社会内部不同阶级或阶层之间.各种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复杂性,无情地批判了当时法国社会的反动性。三是通过对人物外表和内心世界的两面性的对照描写.揭示了由扭曲的社会所造成的扭曲了的人的灵魂.批判了那种对人类心灵带来可怕摧残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伍之伦则是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美丑来进行对比,辛瑞是重点通过分析四个男人对爱斯美拉达的爱情来进行对比。而王伏仙则这样说:小说中我们看到两个节日:宗教节和愚人节;两个王朝:封建王朝和乞丐王朝:两个国王: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一和乞丐王国国王克罗班.徒意福;两种法律:

封建王朝和教会所操纵的专门用来镇压穷人的反动法律和乞丐王朝一视同仁的公正法律。这是黑暗与光明的对比,作者通过对比,用毫不掩饰的强烈倾向来鞭挞封建王朝.揭露教会的黑

暗。并把战斗的锋芒直指路易十一本人,突出了主题。除以上所讲之外,程元、岳浩然的《巴黎圣母院》的爱情观解析,实质上也是在对几人的爱情进行对比,因此,五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提到了四个男人的形象与爱情,都将其进行了分析对比。

第一种爱是懦弱的爱,刚果瓦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诗人,靠写作谋生。假如说甘果瓦对艾丝梅拉达也有过爱,那么我们只能认为是因为艾丝梅拉达给他提供了谋生的手段,使他获得了住处和面包罢了。在他看来,有食有宿,有一个名誉上的夫妻关系,这也就够了,这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对爱丝梅拉达没有丝毫的理解,也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爱”了。正如克罗班乞丐王国的国王骂他,是一个无耻的儒夫。

第二种爱是可恨的爱,如果说刚果瓦的爱是懦弱的,那么菲比斯的爱就是可恨的。在这里雨果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在漂亮躯壳的隐藏下有着丑恶肮脏灵魂的美男子形象。可悲的是艾斯梅拉达就像琼瑶小说中的女主角,只要遇到自己所爱的人便会不顾一切地爱上对方。不管这种爱情是否有结果,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爱自己,她都会一往情深地爱着对方,依然对这样虚幻的爱情忠贞不渝。菲比斯是女孩唯一付出爱情的人,可叹的是他只贪恋艾斯梅拉达的美色,却丝毫不爱惜她的生命。就在女主角以谋杀菲比斯的罪名被判处死刑时,他却为了不暴露自己的丑行,竟然不去指证真正的凶手,以解救爱艾斯梅拉达的生命。

第三种爱是可敬的爱,卡西莫多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都寄托在艾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爱,一味地奉献,没有奢望.是最纯真的爱,也是感恩时奉献的爱。他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爱。

还有一种爱,是可悲的爱,若说菲比斯对艾斯梅拉达的爱可恨,那么副主教克洛德的爱则是既可悲又可怕。克洛德的爱情可以说是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大胆挑战。同时克洛德的爱也是极端自私狭隘的,随着一次次的告白被拒之千里之外后,长期的欲望得不到释放,性压抑而变得强烈,甚至达到了一种可怕的程度,那就是:“如果我不能拥有,我就要让她毁灭!”。这才使起初的美好感情变了质,跌进了万劫不复的罪恶深渊。

不过这只是一家之言,克洛德是个很复杂的人,对于他的性格,有过不少争议,张汉礼的《畸变灵魂 再现肝胆——再论《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中指出,克洛德不仅是个博学的人,而且还是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活生生的普普通通的人,博学而又极富同情心的人。长期的教义并没有使克洛德的思想淳化,反而让他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既然克洛德有责任付出他的爱,那么他同样也有爱的权利.一种爱女人、爱情人的权利。克洛德除了是个神甫之外。同时还是人,是男人— — 有感情的男人。克洛德没有赢得爱斯梅拉达的爱,这是宗教给他带来的悲剧克洛德这种爱的牺牲,既扼杀了自己.又扼杀了所爱之人,他最终成为宗教的牺牲品。然而,这个男人,和福比斯相比,终究是比他坦荡真挚的多,克罗德在黑夜里劫持了埃斯梅拉达,这种手段是不正当的、卑劣的,但是克罗德对她的感情不能说是虚伪的。这只要与弗比斯作一下比较就可明显看出来。弗比斯只是一个徒有虚表的纹绮子弟,他对埃斯梅拉达的感情充其量只是对她外貌的凯觑。,如果不是一种深邃的感情,作为副主教,是不会有勇气剥掉一切面具,抛弃自己的尊严,向一个女囚乞求感情的。埃斯梅拉达在弗比斯的心中是无足轻重的,在克罗德的心中却是举足轻重的!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克罗德感情的真挚成分。最大的罪恶不是克罗德,而是教会。

三、关于爱斯美拉达

关于爱斯美拉达,以上提到的很多文章里大多是持赞美态度,只有一篇意见不一,是辛瑞的《对《巴黎圣母院》爱情对比的分析》,这篇文章中,他提到,爱斯美拉达并非那么完

美。她不爱格兰古瓦,因为他贫穷、懦弱;她不爱克洛德,因为他老气,没有情趣;她也不爱卡西莫多,因为他丑陋且身无长物。她美则美,却不是什么圣女。她像一般的女人一样,选择了外表浮华却虚伪的弗比斯。她也并不是真的善良.她曾感伤地说:“要是卡西莫多的心脏在弗比斯的胸膛跳动该多好啊!”这就是爱情令人心碎的真实。爱斯梅拉达也没有错,错的是所谓的爱情。什么是爱?它太现实,太具体,也太冷酷。

总而言之,关于《巴黎圣母院》,看过、总结归纳过这么多人的研究分析后,我觉得,《巴黎圣母院》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各种形态,然而,却从不谈完美,不同的人从中悟出不同的东西,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主角。

下载巴黎建筑艺术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巴黎建筑艺术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观《巴黎圣母院》后有感 自从初中首次接触到音乐剧之后,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它,记得那时音乐老师给我们播放了《猫》,里面的音乐、舞蹈和表演都让我着迷。最近我又看了同学介绍给......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姓名:杨杰如 学号:201251406220 专业:2021汉语国际教育 美与丑并不是相对的,加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可以说是其丑无比,但是他却有着一......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电影《巴黎圣母院》观后感影片主要讲述巴黎圣母院的一位神父被一位吉普赛姑娘艾斯米拉达的美丽 所打动,爱上了她,但是后来由于艾斯米拉达爱上了菲比斯,神父因爱成恨,用 小刀刺杀......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篇一: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我在周日看了一场电影名叫巴黎圣母院,里面讲的是18世纪法国一场伟大的悲剧性爱情。它的女主角名叫爱丝梅拉达,在这个可怜的以卖艺为生的她竟被黑心的教堂......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看完了,心仍旧颤动着,久久不能平息。 圣母,爱与美的化身。当仁不让的女主角——艾丝梅拉达,拥有了圣母的气质。她有乌黑的长发,明媚的眸子......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之我见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王朝统治下的马黎为背景,以不同寻常......

    情定巴黎观后感

    情定巴黎观后感 喜欢那个梅格 瑞恩,很可爱的短发,很率性的性格,像邻家女孩,而不是那种带侵略性的大多数美国女孩,刚开始她的飞机恐惧症让人失笑,嘿,其实,有些人,胆怯的人,怕这怕那,害怕......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我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被它的音乐与剧情所感动。这部音乐剧被称为当代罕见的旷世巨作,它是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