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改革热点面对面之二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合集]

时间:2019-05-12 16:3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改革热点面对面之二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改革热点面对面之二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一篇:2014年改革热点面对面之二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改革热点面对面》二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

——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老百姓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市场日趋繁荣、商品极大丰富、生活蒸蒸日上。为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这与我们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密不可分,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密不可分。实践表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科学论断。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核心是处理好“两只手”的关系

经济活动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能够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力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市场的力量,另一种是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主要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功能发挥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看不见的手”;政府的力量,则主要通过制订计划、产业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法律规制以及行政手段,将资源有目的地配置到相应领域,人们通常称之为“看得见的手”。

对这“两只手”的关系,我们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专利,人们谈之色变。改革开放后,我们对市场机制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党的十三大提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市场化改革轮廓逐渐清晰。

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在社会主义旗帜上,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强调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深刻改变中国面貌的一次重大突破。此后,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可以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和探索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过程。

正是对“两只手”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引领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上不断前行。20多年来,我国市场化改革一路披荆斩棘、闯关夺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政府和市场越来越好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市场的活力强势迸发,政府的作为逐渐到位。两者的“协奏”,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实现了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书写了中国道路的辉煌篇章。

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不是依照市场规律投资上项目,而是靠长官意志拍脑袋决策;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依旧盛行,靠“红头文件”隔离要素流通;一些领域仍对民间资本“明开暗禁”,民企转个圈便从“旋转门”黯然撤退;一些部门抱着审批权死死不放,使“跑部钱进”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而所有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市场这只手还没有完全施展,政府这只手还没有收放自如,两者还没有达到“琴瑟和鸣”的最佳效果。

因此,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还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这“两只手”的关系。这个问题能否解决好,不仅直接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也关系整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取向和最终成败。

链接

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

◆1992年,党的十四大强调,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微评

千规律、万规律,市场规律是第一规律。

政府“无为”,不等于无所作为;政府“有为”,不等于随意而为。

左轮是市场调节,右轮是政府调控,两轮驱动的中国经济才能驶入快车道。

在经济活动中,政府不能当“运动员”上场比赛,而是要制定比赛规则,当好“裁判员”。

声音

徐绍史: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认为,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各有千秋,但不是对立的关系,应该优势互补、各扬所长、相辅相成。一方面,要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发挥好“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二 “基础性”为啥改为“决定性”

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的车轮走过了21年;从“基础性”到“决定性”,两字之改对市场作用作出了全新的定位。如何认识这两字之改?为什

么要作出这样的修改?它对中国的发展意义何在呢?

这两字之改,是全会《决定》一大亮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1992年以来,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虽然在表述上有所调整,但主要是对市场作用“量”的调整、程度的加强,没有质的变化。这次改为“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不是别的,只有市场。

这是认识深化的必然产物。过去20多年,我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搏击风浪,对市场的威力、活力、潜力看得越来越清晰、体会越来越深刻。凡是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好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经济发展就充满活力;反之,市场作用受到限制的领域,对资源的吸引力明显偏低,经济发展就如一潭死水。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向。

这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十分紧迫,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这些问题倒逼我们深化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放眼世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各个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表面看是产品、技术、产业的竞争,背后则是体制机制竞争。我们只有建立和完善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

这是新一届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坚定决心的体现。对市场作用定位的“升级”,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就是我们党在推进市场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问题上,是坚定不移的,不动摇、不后退、不停步,而且要有新突破、要上新台阶。这对国内外增强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前景的信心,稳定预期,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基础性”到“决定性”这一重大修改,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得到高度认可;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引起广泛关注。这一重大创新的意义,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将大大增强人们尊重市场规律、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的自觉性;二是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提质增效“第二季”;三是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从“划桨”向“掌舵”转变,从“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四是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减少权力寻租空间,抑制“跑部钱进”现象,铲除滋生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土壤。

声音

林兆木:百姓能从市场与政府的新关系中得到什么实惠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林兆木认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使价格更放开,竞争更充分,资源利用更经济、更有效。这就意味着,作为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百姓能有更多创业、就业、致富的机会;作为消费者,百姓能有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可选择,得到更多实惠。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意味着,作为社会成员,百姓能得到更公平的上学就业机会,更安全的食品药品,更好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以及更干净的水和空气。

三 “看不见的手”怎么起决定性作用

2014年4月30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对相关改革作出具体部署。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就是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中央其他很多部门和各地也已出台或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改革春潮竞相涌动,一场聚焦市场的“精彩大戏”正在紧锣密鼓地上演。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冲破很多藩篱、啃很多“硬骨头”。从中央有关部委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着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正从这样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让“选手”更有活力,给市场主体创造更大发展空间。在这方面,目前实质性的一招,就是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由过去实缴制改为认缴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由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制度,放宽入资的条件。2013年开始,在广东珠海、深圳、顺德、东莞和上海自贸区进行试点,其他地区也采取了简化申办企业手续的措施。2013年全年新增登记注册企业比上年增长了27.63%,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拉开了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大幕。随着这项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给市场主体“松绑”减负、增添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营造就业创业氛围。

二是让“规则”更趋完善,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这方面主要是做到“两个统一”,即统一的市场准入、统一的市场监管。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使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以外的领域,特别是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各种隐性壁垒。2014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推出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营运的示范项目,涵盖能源、铁路、公路、通信等领域。伴随各地混合所有制的落实,民间资本将迎来越来越多的市场机遇。同时,将改革市场监管体系,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比如低地价甚至零地价招商引资、对外地企业设置进入壁垒等。做到这“两个统一”,所有市场主体就能在公平的环境中角逐。

三是让“信号”更加灵敏,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价格是市场运行的指挥棒,引导着资源流向。2014年以来,价格改革的步子在加快,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放开、调整了13项商品和服务价格,此外,环保电价监管办法出台,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顺利推进。下一步,将重点推进资源性产品和交通、电信、医药、医疗服务等价格改革,进一步减少政府定价项目,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同时,建立差别化价格政策体系,通过价格这个杠杆,促进资源节约、节能环保,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问与答

问:什么是负面清单?

答:负面清单,是指政府列出禁止和限制进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清单,只规定企业“不能做什么”,清单之外的领域都可以自由进入,这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间,大幅度收缩了政府审批范围,有助于实质性推动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自由裁量权和相应的寻租空间。

问与答

问:什么是网络型自然垄断?

答:网络型自然垄断,是指因网络独占性导致的天然垄断。在我国,主要是指电力、通信、水务等因占有全国性投资巨大的覆盖网络而形成的自然垄断。这些网络铺设具有全覆盖、高投资、广占地等特点,如果重复铺设将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四 “看得见的手”如何更好发挥作用

2014年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将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这是新一届政府组建一年多来,第五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凸显了“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魄力,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重大举措。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这只手同样不可或缺。没有市场这只手或没有政府这只手,经济发展都会“孤掌难鸣”。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怎样更好发挥作用。

回顾历史,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从制订生产计划、下达生产指标到调配资源、安排就业,政府基本上无所不管。应该看到,政府强势有为,有利于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带来负面作用,或者手伸得太长,管得太多太死,抑制市场的活力;或者在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顾不上、管不好。

总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多年的实践经验,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概括起来,就是要“定好位”“防越位”“补缺位”。

“定好位”,就是把政府职能界定好。政府和市场不是谁大谁小、“有你无我”的对立关系,而应“各就各位”,成为优势互补的“黄金搭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政府的职能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就明确了政府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为政府更好发挥作用划定了边界,为转变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形象地说,就是要求政府当好国民经济的“掌舵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防越位”,就是把该放的坚决放开。为此,国务院采取了三项重大举措。一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到2014年6月底,已取消和下放468项行政审批等事项。今年全年将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含金量高、能够激发市场活力的行政审批事项,更多释放改革红利。二是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2014年4月国务院专门下文,要求一年内将面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取消或依法调整为行政许可。三是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清单,防止边减边增、明减暗增,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目前,浙江等地已晒出省级权力清单,行政权力大大“瘦身”。

“补缺位”,就是把该管而没管好的事坚决管好。现在,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

等很多领域,都亟待政府来补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在2014年的改革重点任务中,提出了很多这方面的任务。比如,严厉惩处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全部常住人口的时间表,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比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等等。为引导各级政府在这些方面有更好作为,2013年年底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不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而把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这就为各级政府补足“短板”提供了强有力的指挥棒。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行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大路上,有了持续释放的市场活力,有了科学有效的政府治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必将“化茧成蝶”,一步步实现瑰丽动人的中国梦想。

问与答

问:什么是权力清单?

答:权力清单,就是要把政府所掌握的各项公共权力进行全面统计,并形成列表清单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这就是界定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与权力边界,让民众都知晓权力的“家底”。2014年2月20日,国务院决定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并形成了1235项审批事项的总清单。

深阅读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正确发挥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4年5月28日日。

第二篇:热点辨析|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热点辨析|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作者:何自力 核心要点

■ 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必由之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融合,关键是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 我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我们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主要是通过收入分配形成的动力激发出来的。市场调节初次分配,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要政府无所作为,而是要政府更好地作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和确定宏观调控的任务,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调控框架。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基本定位。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统一 将社会资源有效分配到社会生产不同部门,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首要任务。社会资源的分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调节,一种是政府调节(或计划调节)。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或政府调节配置资源均属于特例,通常情况是政府与市场结合在一起共同进行资源配置。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自然禀赋的不同,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并由此派生出形态各异的经济体制,产生了不尽相同的资源配置效果。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市场调节的结合体,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生产多少及怎么生产都是在利润最大化动力驱使下由私人资本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可能改变私人资本的支配地位,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因而会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削弱政府干预,导致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制造业严重衰竭,金融业过度膨胀;中产阶级没落,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依赖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极端轻视和削弱政府干预的直接后果。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严重扭曲了政府与市场关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并不像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里描述的那般美妙。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计划调节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形成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东欧国家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实行这一体制。该体制以快速实现工业化为目标,实行单一公有制,主要利用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只起形式的和辅助的作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在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初步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该体制的缺陷也很突出:片面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探索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新形式。党的十四大创造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我国探索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新的科学定位指明了方向。此后,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正是通过不懈地改革探索,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它实现了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二

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系列成功结合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必由之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融合,关键是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经过多年深化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已经实现了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的分离,国有企业成为了市场中独立的法人实体;

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深入推进,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得到加强;

劳动、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经理人市场化选聘机制开始运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普遍建立。

可以说,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已基本得到转换,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总体上与市场经济实现了融合。

释放市场活力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上展开平等竞争,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同时,我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我们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市场活力充分释放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相结合,是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制度原因。

市场激活微观经济与政府稳定宏观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们把放开搞活企业作为改革的抓手,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根据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进行自主决策,谋求最大利益。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而是着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将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同时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建立了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全面调控与精准调控相结合、区间调控与相机调控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框架,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供求在总量、结构上保持平衡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市场提供产业变迁动力与政府引领产业变迁方向相结合。为实现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比例更加协调,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我们强化了市场在产业变迁中的优胜劣汰和激发创新作用,依靠市场力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为经济运行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同时,政府凭借信息掌握充分、资源动员能力强大的独特优势,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产业变迁的方向,比如:促进产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供给能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等。市场激励自由竞争与政府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相结合。市场竞争可以优化生产,增强产品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如果竞争是无序的,则会抵消效率,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我们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依法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和管理,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与此同时,政府还着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促进就业,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为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享发展提供强大保证。

市场提高效率与政府保障公平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主要是通过收入分配形成的动力激发出来的。

市场调节初次分配,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公平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实现的。充分发挥政府的再分配调节功能,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理顺分配关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维护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

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既存在越位也存在缺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给市场主体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为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政府监管部门要继续着力放松对市场主体的准入管制,大大简化企业登记注册程序,有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都应当取消审批,凡是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都应当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提升政府监管意识,落实监管责任,改变重审轻管、有权无责的现象,破除“懒政”“怠政”不良政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相关制度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体系。建立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合理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积极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优化政府组织机构。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着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优化政府组织机构设置,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科学配置行政职责,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要政府无所作为,而是要政府更好地作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和确定宏观调控的任务,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调控框架。着力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以及民生、生态等指标,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

第三篇:政府与市场关系

结合理论演变及我国现实情况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经济学院

2011 级

工商管理一班

摘要: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成为当代中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演进过程的剖析来分析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特性,并在分析了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对其走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政府与市场;新“公共管理”理论;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备受关注。各国实践表明,调整市

场与政府的关系,寻求二者之间的均衡点,已成为当代中西方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探讨市场经济进程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演进,剖析政府与市场各自的特性以及两者关系演进的基本规律,这对我国培育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明确政府功能定位,建设民主、有效、服务的政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进过程

在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基础性体制确立以后,西方学者在政府与市场领域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止过。按照理论取向的不同,可以把他们的观点大致划分为三类:一是主张尽可能少的政府干预;二是主张全面广泛的政府干预;三是主张有选择的政府干预。从经济学说史与政府实践的历史来看,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自由市场——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失灵——互补整合的演变过程。可以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自由主义时期 自由主义时期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主要观点就是强调自由经济,发挥市场经济自身的功能,要求政府尽可能少地干预经济、干预社会。翻开西方经济思想发展史,可见人们对市场机制的崇拜可以追溯到近代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他认为,人们听命于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其结果是无意中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人类需要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亚当.斯密的“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成为政府发展的基本观念。政府在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中的干涉极为有限,仅限于制定维护市场秩序的法规,提供最低限度的政府扶助,履行防御外敌和保卫公共安全等职责直到 20 世纪初, 西方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一直处于主流地位, 政府一直充当着“守夜人” 的角色。然而 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打破了市场力量的神话,市场的种种缺陷都暴露出来,市场失灵使人们开始意识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2.国家主义时期 “市场失灵”之后,人们希望政府能够弥补市场缺陷,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开始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在政府与市场两者之间政府取代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政府在经济领域对市场的广泛干预以及为缓解市场矛盾而逐渐推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政策,使政府职能急剧扩张,政府公共部门的数量和公共支出迅

速膨胀。然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并不像设计者们当初预想的那样完善,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对滞胀束手无策,人们开始正视政府干预失败的恶果。

3.新自由主义时期 面对国家主义的“政府缺陷”或“政府失灵”,人们开始重新怀念自由主义,从而开始了自由主义更高层次的回归,即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理论主张自由竞争、反对政府全面干预。新自由主义学派强调市场的自然秩序,反对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认为只有市场才能有效配置资源。在实践中,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指引国家发展的主导理论,英、美等国政府也回到保守主义政策上来,进行了较大调整。其总体趋势是寻求市场与政府的平衡, 在强化市场机制的同时也肯定政府介入的必要性。

二、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状

新中国建立之后, 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和与此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任何需求的满足基本上都有赖于政府的计划和管理, 政府的职能范围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任何计划外的经济活动都被认为是不道德或非法的,如果说存在着所谓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也只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畸形市场。政府对经济实行超常规严密控制,完全否认和排斥市场的机制和作用。由于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干预,政府的职能也随之分化和扩张,政府的专业经济管理机构就急剧膨胀, 政府实际上就是一个“全能政府”。

在实践中, 传统的全能政府所带来的诸多弊端已越来越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首先,政府因为干预经济而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政府以各种公共政策干预经济,但由于政府官员自身的经济人特性以及其他社会要素的影响,使实施公共政策的结果与制订公共政策的意图大相径庭。其次,政府的全面干预会带来行政效率的低下。最后,全能政府会动摇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政府统治基础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认同和信任。公共政策的低效率以及高昂的成本,必然导致经济的落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缓慢,必然会使人民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降低,从而引发统治的合法性危机。

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 80 年代以来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到 1993 年开始实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

到 200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我国经历了一个深刻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了与改革开放前截然不同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篇章。市场经济是一种承认市场主体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性、排除政府对市场行为、企业行为等进行干预的经济制度。它尤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它的政治含义就是政治与经济的分离,其政治前提是政府不直接插手民间的事务。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它恰恰是通过限制政府的作用来创造市场经济所依托的政治环境,市场经济要求政府的最为根本的职能是保障财产和经济自由,政府任何时候都不能, 也不允许他人侵犯这种权利和自由。因此与计划经济下的全能政府不同,市场经济下的政府是有限政府,即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不再试图将国家的经济活动纳入政府计划的直接控制之下,因为政府确信只要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如相关的法律、制度、政策等,市场将会是有效而公平的。此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法律意识的增强,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市场连带整个市民社会都处于一个迅速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这种现状也要求政府交还原本属于社会的权力,退出不应干预的领域,尊重市场、社会自身的力量,逐步培育市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应该是实现有限干预的“有限政府”。

目前,“有限政府”、“ 服务型政府”理念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其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采取经济、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为市场服务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在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主义国家机构中会长期存在着把自己凌驾于一切社会要素, 包括市场之上的弊端,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着政府是市场发展的动力的认识误区;同时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之上,市场发育程度和自我管理水平较低,又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我国现行的政府机构及其管理体制虽然经过若干次改革,但是从总体上说, 仍然是与比较落后的产品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清。

三、

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分析与展望

纵观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可见我国在历史上一直是自然经济的小农社会,新中国也植根于半殖民半封建这样一种社会形态,也就是说中国在历史上并未曾出现过所谓的市场经济,当然也不会有西方社会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市场经济的蓬勃

发展和稍后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在分析政府与市场关系现状时,首先要明确, 我国市场经济内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独立的、统一的、完善的市场,资源使用效率还很低下,竞争尚未充分,市场仍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不存在市场发育完善后带来的所谓“市场失灵”的危机。

那么中国是否也存在着西方社会曾经出现过的政府干预、政府失灵现象呢? 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事实上中国经济走过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首先,西方社会在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后实行的政府干预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发展为基础的,尽管“市场万能”的神话已经破灭,但西方的市场经济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大发展、生产效率提高、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等。西方的政府干预是对市场缺陷的补充,它所面对的社会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其次,西方政府对社会的干预尽管是积极全面的,但相对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干预而言它的干预还是比较宏观的,方式也还是比较多样的,除行政手段外, 还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而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似乎也存在着政府过多干预导致社会经济几近崩溃、政府效能低下、社会全面停滞的所谓“政府失灵”状态,但笔者认为这种状态完全不同于西方社会曾经出现的“政府失灵”状态。我国在上世纪 80 年代以前出现的政府对社会的全面干预是沿袭苏联模式的结果。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对社会、经济实行的干预完全不同于西方“ 国家主义”阶段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它是市场经济没有充分发展基础之上的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的全面干预。

中国政府与市场之间演变的历史是短暂而独特的,没有真正意义的“市场失灵”,也没有在此基础上随后出现“政府失灵”,因此要解决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根据国情,借鉴西方行政制度改革的经验,寻找出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平衡点。

1.以市场为中心,建设服务型政府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市场是社会的基础性的内容,而国家则是从社会产生的上层建筑,尽管国家最终将会消亡,政府的行政权力最终将回归社会,但只要国家政府存在,它就必须履行其作为上层建筑的职能,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因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时,必须首先明确政府职能应该围绕着市场优化,即应该在经济领域中寻求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最佳结合点,其目的在于使

政府更恰当、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面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为政府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2.立足社会及市场需要,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的政府失灵导致的经济滞胀以后,普遍调整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力图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90 年代以后,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政府效能,西方国家普遍开始了新一轮的行政制度改革,西方国家行政制度改革的实践与西方流行的现代行政学理论“新公共管理”不谋而合。所谓“新公共管理”概念具有这样的基本内涵,它提出政府行政部门应引入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追求公共服务的绩效和结果,使政府的决策能够体现社会的反应,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接近公众的实际需求,使决策增加适应性,行政增加效益性。西方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其行政实践为我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

(1)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服务的目的性 市场经济意味着自由、公平和竞争,它需要的是政府的有限干预,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一切的观念,做到“有所为, 有所不为”, 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政府的某些职能,使服务型政府的服务目的更明确,从而提高政府效能。

(2)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 自由、平等而充分的竞争是市场经济能够提高效率的重要原因。而在西方新一轮的行政改革中,竞争机制已经被引入政府运行过程。政府履行制定政策的职能,而政策的执行则由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和盈利部门共同承担, 这一机制既体现社会公正、防止政府垄断,又有效提高了政府的效能。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出现了许多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的“第三部门”,它们的出现为政府竞争机制的引入提供了前提,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当然也包括面对市场的公共服务。

(3)改变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管理方式 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社会管理职能的消失,事实上政府正是通过管理的方式来实现服务的功能。我国政府以往干预经济的手段比较

单一,主要依靠行政力量对经济实行全面直接的调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培育市场,改直接的微观调控为间接的宏观调控,给市场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我们必须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的方式,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对经济生活进行灵活多变的干预,使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与政府效能的提高能够相互促进。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处于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过程中,因此寻找和确立政府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将是一个动态的艰难的过程,但无疑这一问题的解决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我国政治改革的进程,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 董琦.市场与政府:当代中西方行政改革的基点[J].甘肃理论学刊,2003(5):28-31.[2]黄泰岩,谢瑞巧.经济全球化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4):17-20.[3]曹文宏.论当代行政思维从“全能”到“有限”的转变[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1):94-95.[4]毛道根.论发展中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当代财经, 2000(6):3-8.

第四篇:就业、养老保险、政府市场关系

浅论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目前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样的,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1.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同时,社会缺乏创业氛围。社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优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脱颖而出;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不愿作长期投资。大学生缺乏创业观和市场化观念,如果换个思维,将开辟就业的崭新天地。

2.大学生面试技巧能力有待提高,缺乏求职技巧训练。我们过去的计划经济对“求职技巧”的要求是淡泊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劳动力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有市场存在就会有竞争,而劳动者在竞争过程中,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自我推销”艺术,纵使有一身好“功夫”,也有可能被招聘单位冷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3.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高等教育质量难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4.高校专业设臵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没有市场化。当前,高校在专业设臵、课程设臵及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一些高校的专业设臵过窄过细,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就业面较窄,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机会就少。其次,一些学校的课程设臵,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和教材陈旧,与时代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的需求有着较大差距,使人与职匹配产生错位,形成了结构性就业矛盾,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原因中找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对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这个关系到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针对化的指导工作:

首先,引导职业社会化观念,循序渐进地改变传统就业取向。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职业选择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个人兴趣和志向的转变以及就业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把就业指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任课老师不仅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阐明它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职业方向。同时,各专业学院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号召教授、副教授担任学生导师,带领学生进入项目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并利用自己在做项目和做科研过程中与用人单位建立的联系,积极向有用人需求的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全员促进就业。

第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太学毕业生是

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提高面试成功率。面试一般有较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招聘者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巧妙地向应聘者提出各种不期而至的怪题难题,令你防不胜防,从而使你褪去包装露出“庐山真面目”,迫使求职者临场发挥能力的现显。这时,你不仅要有备而来,更要沉着冷静,不卑不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真实地展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被挑选出来。

最后,大学生要善于自我调适,进行科学职业规划。大学生也应面对市场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在心态和观念上,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技能。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应逐步调整与完善: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臵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断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流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不断加剧,解决好这个问题,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分别从供给、需求和供求匹配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市场进行分析,找出就业难的原因所在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说明,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这一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正在被浪费。

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本质,我们认为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就是合理配臵人力资源,它小到关乎劳动者的发展与提升,大到关乎国家的未来。

二、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岗位增加极为有限。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就业(包括大学生)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大问题。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产品,而大学生就业,则是产品进入消费的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否进入消费过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人力资源的使用主体对产品要有需求;二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主体必须提供符合人力资源使用主体需要的效用,即有效供给。这两个条件,是通过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的。在双向选择选择的过程中,任何双方的需要不能达到协调一致,大学生就业就不能实现。

1、供给方面

大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供给的一个方面,在数量、质量、结构上的供给均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直接原因。

2、需求方面

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如果市场需求能随供给同幅度增长是不会发生失业率下降的(1)经济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大。

(2)私营企业吸纳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3)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不足。

(4)隐性就业人员增多。随着民办高校和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的退而不休、业余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隐性就业以其“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而挤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加重大学生失业现象。

(5)我国的人才分配体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制约了高校学生就业。

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基本途径

1、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2、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

3、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臵,输出合格的人才,提供有效供给。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暴露出了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高校学科建设没有真正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因此改革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构建与时代发展、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课题。

4、加强大学生生涯辅导工作,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市场竞争能力

(1)加强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加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专业素质。

5、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

由于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资本的作用大于人力资本的作用的现象。因此,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监督、健全机构,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长久之计。

6、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尚不够完善,直接为大学生择业提供长期服务的机构很少,大学毕业生流动渠道不畅,制约了大学毕业生的最优化的配臵。因此,构建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就业工作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那问题的有力保障。

五、结论

大学毕业生不是社会的包袱,而是社会宝贵的财富。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

对人力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也会影响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会给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这一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社会、家庭和每一个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

养老保险问题

【摘 要】老年人口队伍的急剧增大将会造成社会保障养老财政支出负担的加剧,不仅有可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供给陷入危机,也会因此增加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并进一步阻碍中国社会全面改革的进程。老龄化趋势使中国的养老保险体制正处在一个旧制度变革与新制度选择的关键期。

二、近年来养老保险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现在的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益加剧,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成了越来越重的压力。我国在工业化中期的起始阶段、经济建设资金需求集中的情况下便进入老龄化,使资源配臵陷入困境。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部分平衡方式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时,会造成资金需求的积聚增长,社会负担加重,对国家财政的稳定非常不利。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明显过窄,社会保险的基本定律之一是大致法则,只有当覆盖范围最大时才会最强,目前,就全国而言,除国有,集体企业基本覆盖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大多数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尚游离在养老保险范围外,还有政府机关的公务人员至今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畴,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问题也尚未解决,这一问题不解决,社会保障关于权利保障、普遍性、平等性等基本原则就没落实,部分公民仍未享有相应的养老保险权益。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1.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须进一步扩大。在新制度实施以后,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虽然从国有企业扩大到了非国有企业,参加保险的人数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全国范围来看,养老保险在非国有企业,尤其是非公有企业中覆盖范围仍然比较小。在经济成分多元化,非公有企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养老保险覆盖面过小,将制约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中,应当把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逐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中来。

2.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须不断提高。如果实行省级统筹,在一个省内,基金的共济功能就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3.统一制度规定的缴费比例偏低。许多地区由于养老金支付比例高而出现了个人帐户帐面余额高于实际积累的空帐现象。有人提出解决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非财政途径,即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养老保险费的收缴率,提高统筹层次以缓解国有企业集中、退休人员多、养老保险金支付困难的情况。

4.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在有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企业,退休人员由于能够从国家和企业两方面获得养老待遇而保持与在职期间基本相同的经济地位,而没有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的就业群体,在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情况下,也能获得一定保障。但是,补充养老基金的经办机构没有规定。学者们认为,建立统一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必要的,但是具体经办机构应由企业自主选择,合理的做法是,商业化经营并形成竞争机制。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摘要:市场和政府是调节资源配臵的两种不同机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最终均衡于

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明确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市场是现代化过程中的第一选择

市场经济体制是人类发明的社会制度中最接近大自然的运作机理的制度。因为符合趋利避害、计算得失的人类本性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而具有无可比拟的长期效率、整体效率。世界范围内各国现代化经验也表明,对市场价值的尊重、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往往是一国取得长远发展的基础。因此,新时期,我国政府首先必须尊重市场价值,让市场机制在更广更深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用市场选择来保障我国现代化的基本的、长远的效率。

2、政府干预保障现代化的秩序和速度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分析。原则上讲,市场能够解决的事应全部交由市场去办,但问题是能够体现高效率资源配臵的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纯理论化的抽象,现实的市场机制无法提供完全符合其假的样本,也就是说,市场理应在价格的引导下提供各种劳务,但由于不

完全竞争的存在,市场不一定做得到。此外,市场还存在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外部性问题、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社会分配不公平等固有的缺陷。这就决定了在某一时期当市场的诸多缺陷暴露无遗并联合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秩序混乱,经济衰退的时候,应辅之以适度的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的可能性分析。我认为,政府干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市场确实不能有效的配臵资源;二是政府的干预确实矫正了市场失灵而不是加剧了配臵失效的程度。第一点谈的是该不该干预,第二点谈的是如何做才能有效的干预。只有当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时候,合理有效的干预才成为可能。适度的政府干预能解决市场功能的扭曲,调节市场失灵,使全社会的经济福利最大化;能通过税收、社保和公共部门服务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能通过管理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在宏观层面上,通过财政、货币和其他经济政策来实现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等目标。

3、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相互替。这种替代机制的作用机理是:市场失灵对政府干预产生了需求,当政府干预的预期收益大于干预成本时, 政府干预便替代市场机制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当干预的预期收益小于干预成本时, 政府干预将让位于市场机制, 也就是说政府将放弃干预。当政府干预所带来的边际预期收益等于干预的边际成本, 政府干预就达到了最优水平。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相互替代是一个动态过程。市场失灵和干预失灵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 在动态经济中, 这种行为边界是比较模糊和发展变化的。当出现市场失灵,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规范运行需要政府干预;同时, 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市场结构的动态调整和干预绩效的变化, 政府干预行为也应该相应发生变化。但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市场的经济自由优先于政府的干预并决定政府干预的限度。

二、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是政府干预和市场自由的均衡点

总之,社会公共利益是一种历史沉积下来的“大善”,因此,无论是

提倡市场上的经济自由还是借助政府的干预,都必须遵循保护好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二者在此消彼长中动态的均衡于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1、公共利益是市场主体行使经济自由的边界。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虽然坚持以经济自由为主,但接受政府在一定范围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这一限度就是公共利益,即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不能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否则便会出现“公共地悲剧”、“搭便车”、和外部性等问题,造成社会总福利的减少和不均衡,最终会阻碍社会发展,削弱社会的民主性。

2、公共利益是政府干预的正当理由

政府对市场和个人经济自由进行干预,原则上是违背了资本主义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原则的,但若是出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进行,则增加了它的正当性,也会获得人们的许可。因此,西方国家一个常用的原则是,国家或公共部门在发展公益事业的过程中有对私人财 产的最终征用权。理论上,这个权力可以维护公共利益。在使用过程中, 如果得法, 这个权利也可以相对公正地保障个人利益和权力, 有助于实行良好的城市规划,一方面解决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减低公民损失,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长治久安。综上所述,政府干预思想和经济自由思想本身都没有什么错误,都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或是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或是力挽狂澜征服毁灭性的大危机。关键在于在不同时期我们需要对二者进行不同比例的配合使用,是自由多一点还是干预多一点,要根据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形势而定,但不管在哪一时期,不管二者采取何种配合比例,最终都要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结合点。

近年来,为了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正在大力发展、积极促进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处理市场经济这一块,政府坚持监管市场时给市场一定的位臵,以保持效率;同时给市场一定的约束以保持公平,保持二者的协调,以适应当前多元化经济模式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效益。

一直以来,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我国行政改革过程中都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政府职能处于经济、政治的交汇点,任何行政功能的变化,都会受制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并反过来对其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行政体制运作、行政权力行使的起点和依据。我国的发展现状要求政府积极进行职能的转变。此外,市场经济是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规则性的经济,与之相适应建立起来的政府应该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因此,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职能结构应该是以公共服务为主导,以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为重心,同时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一个特殊主体,与其他市场主体在地位上应是完全平等的,同样不能拥有特权。政府的特殊性在于它是规则的制定者、监督者和维护者,为其他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和发展。

为了保证市场的公平公正竞争环境,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时要坚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将自己的行为严格地限定在制订规则和实施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社会提供稳定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确认各类微观经济主体是经济建设的主体,使政府从具体的投资和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解脱出来,集中解决经济社会中重大的矛盾和问题,为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转提供环境。也只有这样,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真实内涵。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市场并不总能达到完全理想的状况,它存在种种失灵的根源。所以在运用市场“看不见的手”作用的同时,需要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功能来纠正市场失灵。在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时,就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即凡是高等教育市场能管的事,政府就不要去管,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应该管的事就是市场管不了的事。政府应该做的是尽力为高等教育管理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市场体系,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大环境,发挥教育资源配臵的市场基础性作用。并且积极做好规划和控制,调控高等教育的方向和进程,保障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此外,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加强评估和外部监督,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政府积极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将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效的结合,才能保证行政改革的顺利进行及经济发展中公平与效率的有效平衡。

第五篇:论文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试论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强烈的问题意识出发,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以达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过程、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与缺陷、现状分析、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市场、政府、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引言: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经济学界,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答案,形成了不同学派。我国3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合理定位并履行好政府职能,才能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既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经验的总结,也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一、我国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化过程

改革开放前, 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国内国际社会政治的影响, 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全能政府模式, 政府主导国家一切经济社会活动。政府的权力无限大, 政府包揽所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社会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政府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按计划进行, 社会资源在国家的统一分配下实行计划配置, 不允许有国家计划外的经济活动, 社会功能完全处于一种被弱化的状态。这一时期, 严格地说不存在真实意义上的商品市场, 只存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品市场, 商品的价格不能反映其价值及市场供求状况。当然,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并且为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和迅速走上工业化道路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社会历史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改革开放后, 在国内国际新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下, 我国的政府与市场的职能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府慢慢从“全能政府”中淡化, 市场机制逐渐在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的政府与社会关系逐步从国家主义模式中走出来开始还权于社会, 政府开始从一些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撤出, 市场机制开始在一些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发挥主导作用。改革开放 30年的伟大成果雄辩地证明了, 在中国, 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合理转换,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显著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 目前的中国还处于一种经济转型时期, 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划分还不十分明确, 同时,还存在市场失灵等诸多问题,这些还有待于在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中进行有效地规避和完善。

二、我国政府与市场的职能以及二者关系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职能及政府干预存在的大量误区 1.政府的职能

政府的职能宏观层面上,主要负责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社会性的义务,进行宏观调控。具体看,保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抑制通货膨胀,制定战略目标与实施步骤;根据社会水平调整产业方向与结构,制定产业规划与产业改革;制定、实施税收与金融政策,并调节个人、地区等经济间形成的非有机性结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国家安全和提供社会服务设施,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和维护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2.政府干预的误区大量存在

①政府越位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实践表明,凡是行政力量过强的地方,市场力量就较弱;政府干预过多的领域,市场作用就难以发挥。政府的越位行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政府与市场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市场机制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资源低效配里和严重浪费。同时, 政府越位给政府自身且滋生了寻租和腐败现象。

②政府缺位问题普遍存在。即应该由政府承担起来的职责, 政府却没有很好地承担或力度不够。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制定市场规则, 提供公共服务等领域, 政府的作用与功能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政府在履行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能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甚至缺位的现象, 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经济问题。

③ 政府干预的方式存在不合理性。在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和干预手段,应该采取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宏观调控,间接管理,指导性计划等行政手段。在我国现阶段, 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 呈弱势状况;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角度看, 则呈现出政府的一种弱势状态。可以说,“ 弱政府、弱市场”共存是目前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非理想的状态。

(二)市场的职能和市场的实际状况 1.市场的职能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积极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维护市场秩序。市场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合理配置资源,使其得到充分利用,避免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在市场机制自动配置组合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市场是国家对社会经济实行间接管理的中介、手段和直接作用对象。国家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直接调节市场商品供求总量及其结构的平衡关系,通过市场发出信号,间接引导和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向,从而实现对社会经济活动全面、有效的控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

2.市场的实际情况

现阶段,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和加强, 但市场的弱势表现仍很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市场机制不健全。通过改革,我国在市场机制的完善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就, 但是, 目前总体上仍是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价格信号的逼真度仍然不高, 很难真正反映商品价值和市场供求状况,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现象仍然存在,价格信号的灵敏性仍然不够,不能尽快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②市场法规不完备。首先,体制转换中产生一些新事物、新矛盾, 而经济立法较慢, 于是经济运行中无法可依的情况屡见不鲜。其次,原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需要进一步修订。再次,对市场经济的误解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 加上我国司法制度和法律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往往使法律在实际中难以起到规范、约束、制裁的作用。

③市场体系的残缺。主要表现为: 消费品市场发展较快, 而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缓慢;有形市场发育较快, 而无形市场明显滞后;初级市场发育较快,高级市场发育缓慢;区域市场分割,全国统一大市场还未形成;国内市场与国市场尚未完全接轨。不完善的市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市场机制功能的发挥。

三、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对策

(一)正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功能边界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键在于矫正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错位、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寻找市场决定作用与政府调节的最佳结合点。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有限政府”理念。“法无授权不可为,法不禁止即自由”。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就是稳定宏观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调节分配不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动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政府必须减少其盲目性的干预,增加其服务性、社会性的职能,用 “有形之手”保障 “无形之手”。

(二)以市场为中心, 建设服务型政府

市场是社会基础性的内容, 国家是从社会产生的上层建筑, 只要国家政府存在, 它就必须履行其作为上层建筑的职能,为社会服务, 为市场服务。因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时, 必须首先明确政府职能, 应该在经济领域中寻求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最佳结合点, 使政府更恰当、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 可以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为政府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提供合法性基础。

(三)引入竞争机制, 重视市场内在规律,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

自由、平等而充分的竞争是市场经济能够提高效率的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出现了许多可以提供公共服务的“ 第三部门”,它们的出现为政府竞争机制的引入提供了前提, 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还要重视

市场内在规律,提供公平竞争环境,重视自由竞争环境的创造。

(四)完善市场机制及市场体系的建设

完善市场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其价格能够充分反映供求关系并且真实合理。健全市场的法律法规,填补法律法规的空缺,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加强我国监督机制的作用,使法律真正起到规范、约束、制裁的作用,完善我国的市场体系建设。

(五)采用多种手段, 改变政府管理方式。

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社会管理职能的消失, 事实上政府 正是通过管理的方式来实现服务的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政府必须改直接的微观调控为间接的宏观调控, 给市场以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必须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的方式, 采取行政、经济、法律等多种手段对经济生活进行灵活多变的管理, 使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与政府效能的提高能够相互促进。

结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 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处于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过程中, 因此寻找和确立政府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将是一个动态的艰难的过程。有限且有效的政府,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才有可能实现繁荣富强。市场保障于政府,以市场为基础来界定政 府,用足市场,和谐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把政府能力用在最迫切的事务上,这才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发挥政府的作用,用足市场,也用足政府,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素梅,论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 12月,第6 卷第 4期

【2】尹盼秋,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连日报,2013年12月23日

【3】鲍盛刚,政府与市场的真实关系--中国改革与转型的方向,中国改革网,2011年8月19日

【4】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云南日报,2013年1月8日

【5】沈双逸,从西方经济思想到经济法——浅析 “政府”与 “市场”的地位关系,理论研讨,中国市场2012 年第 26 期(总第 689 期)【6】刘诗凯,丛 阳,浅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 陈铁英,试论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8】郑传璋,赵荣,试析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太原大学学报,2011年 3月,第 12卷第 1期总第 45期

下载2014年改革热点面对面之二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改革热点面对面之二谈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五篇材料)

    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范文)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6日 08:00 来源:《求是》作者:郑新立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我要评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

    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和市场关系

    以下是由 在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各界期待中央推出一揽子改革方案,并明确推进时间表,真正拉开中国第四轮改革大幕。在具体领域上,目前呼声较高包括行政管理、金融体制......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郑玉群 【背景材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

    论文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范文大全)

    试论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摘要:政府和市场作为两种基本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方面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

    尊敬的党组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开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里程,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以通过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理论上的重......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成思危 十八大报告有两句关键的话,第一句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近几年来,确实有人对改革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