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今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全面实行科学管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发挥好政府作用,要善于底线思维,注重宏观思考,深入研究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举措和问题;要围绕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要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富裕。要更加注重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让市场主体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来创造财富、发展经济、造福人民。
三、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避免出问题。要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只告诉市场主体不能做什么,至于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由市场主体根据市场变化作出判断。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
第二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范文)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6日 08:00
来源:《求是》作者:郑新立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我要评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合理定位并履行好政府职能,才能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既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经验的总结,也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和重点。
一、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活力,是中国改革的成功经验
经过34年的改革,我们成功地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而释放出潜藏于十几亿人口中的巨大发展能量,创造了中国奇迹。
整个改革历程围绕着调整和改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来进行。旧体制以政府包揽一切为主要特征:在物资上统购统销,在人力上统包统配,在资金上统收统支,投资权集中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由于否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窒息了微观经济活力,实践证明阻碍了经济发展。改革从简政放权、培育市场关系开始。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率先打破了旧体制的束缚。紧接着又向工业、商业领域进军,出现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市改革从破除国有企业的铁饭碗和平均主义“大锅饭”开始,并引发了计划、投资、人事、工资、财税等宏观管理体制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培育和建立市场经济的四大支柱: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法制体系,改革进入了快速、有序推进的新阶段。国有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一样,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开始形成。计划、财税、金融之间相互制衡、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在抑制通胀、扩大内需的实践中逐步完善。与市场经济有关的法律体系迅速建立,对规范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形成之后,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如何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政府与企业密切配合,使市场经济体制经受了新考验,积累了宏观调控的新经验。
实践证明,我们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正确选择。旧体制的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脱离这一基本国情,违背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超越了市场经济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利益
决定于其经营业绩,个人的收入决定于其贡献的大小,从物质利益上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要素主要由市场配置,提高了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发挥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大大增强了经济活力,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仅用十几年时间,就结束了困扰我们几十年的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政府则通过制定规则和宏观调控,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弥补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逐步克服了国民经济周期性的大起大落。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不可偏废,把两者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原则。
二、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当按照十八大的要求,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为了尽快遏止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促使经济回到健康发展轨道,实现到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双倍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而市场是活力的源泉。30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哪个领域市场化程度高,允许生产要素自由进入,哪个领域的发展就快;哪个领域比较封闭,限制生产要素进入,哪个领域的发展就缓慢。目前,在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都有大量生产要素处于闲置状态,而在另一些领域由于限制要素进入,仍然大量存在需求得不到满足、供给严重短缺的现象。
因此,只有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创造更好的条件,才能够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提供重要支撑。当前,扩大市场调节作用重点应从四个方面入手。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释放资本潜力。市场对资源的配置,首先体现在对资本的配置上,资本到了哪里,实物资源就跟着在哪里集聚。我国金融资本存量已经拥有巨大规模,但由于流动性差,资本利用率低,资本配置更易于向国有企业、重点项目、城市和沿海地区集中,农村、小微企业和中西部地区资金供给不足,造成并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金融体制改革应作为下一步整个改革的突破口,由此扩大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能力。2012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包括放宽金融市场准入、组建地方性监管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贷款担保制度、推行利率市场化、建立以用汇为主的外汇管理体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这些设想都非常好,应加快制定实施细则,分步骤地加以推进。其中,允许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应作为一个重点,在总结温州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加以推广。金融体制改革将释放资本潜力,带来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
改革城乡管理体制,释放劳动力潜力。我国劳动力潜力仍然很大。所谓劳动力短缺的说法是因为没有看到农业劳动力的巨大潜力。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仍有2.8亿人,耕种18亿亩土地,人
均6.4亩。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第二、三产业的28%,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31%。土地经营规模小,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和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如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每个农业劳动力的种植规模可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今后20年,可以从土地上再解放出2亿左右劳动力,进入第二、三产业,连同他们的家属在内,部分进入城市,将形成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杠杆,成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未来12年,我国能不能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从目前人均GDP5400美元达到1.2万美元,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取决于此。所以,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制度,鼓励土地经营权的有偿转让,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投资经营主体,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型农民。农户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应确权颁证,长久不变。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全国统筹和转移接续制度,为劳动力自由流动创造条件。
改革科技管理体制,释放技术创新潜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科研投入大幅增加,科技成果开始成批涌现。我国国内申请技术专利数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国际专利申请量同美国相比,2010年为1:6,2011年已变为1:3.6,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到“十二五”末,有可能赶上或超过美国。民营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一支生力军,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67%。目前仍有两大领域的创新潜力亟待发挥。一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等科技资源,国资委制定了关于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的若干规定,提出将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内容,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相信这个文件的贯彻落实,将会激发国有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一个领域是大学。目前全球大学按专利申请量排队,我国尚无一个进入前50名。大学应成为创造技术专利的基地,提高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度。要通过选拔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抓住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扩大国际并购,引进科技人才,相关经验表明利用国际市场科技资源是自主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要拥有自己的技术。目前许多地方都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列为发展重点,存在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政府部门应围绕有关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产业联盟,实行协同创新。落实国家鼓励创新的各项政策,以财政投入的增加引导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形成鼓励技术创新的社会氛围。
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和土地、水资源价格,应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目前由于一些资源价格偏低,助长了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要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促进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努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建设生态文明。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保障食品供给安全,同时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必须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运用市场机制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集约化水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但同时存在着水资源浪费现象。在兴建大规模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在节水工程上也要增加投资,并通过改革水资源定价机制,促进水资源的节约。目前一些地方兴建的“城市矿山”工程,是变废为宝的重要举措,应当大力推广。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的服务型政府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政府。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当前,应重点推进以下方面改革。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实现调控目标与政策手段的机制化。建立计划、财税、金融相互配合、相互制衡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稳定的需要。要完善包括中长期计划、计划和专项计划在内的计划体系,提高计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可行性,使之成为宏观调控的依据。加快改革财税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协调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努力保持总供求的大体平衡,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宏观调控中,常常出现目标与手段脱节问题。如中央早就提出扩大居民消费、提高第三产业比重等,但收效甚微,有的问题甚至更加恶化。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调控手段。十八大提出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减少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干预。许多企业反映对新建项目的审批环节过多,手续过于繁琐;有些行业进入门槛过高,存在着“玻璃门”;不少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解决。应当对现行审批事项认真清理,凡属于市场调节和企业经营决策的事务,都应交由市场和企业来解决。
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市场经济是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法制经济,必须保护消费者利益。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特别是用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的行为,群众深恶痛绝。政府有关部门应从执政为民的高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让广大人民放心消费。要制定科学严格的质量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发挥公众对商品质量的监督作用,在全社会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在税收、信贷、用地、市场准入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应一视同仁,平等获得生产要素,使先进企业充分发展,落后企业得以淘汰。
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应把握好的几个原则
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经济学界,依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答案,形成了不同学派。我国3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握政府和市场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不同,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应从实际出发,按照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采取有效对策,不能照搬一个理论、一个模式。正是由于我们坚持一切改革都要经过试验的原则,才从不断摸索中找到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办法,把政府作用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变化较快,面对新情况,必须采用新办法。所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市场体系、行业组织和社会机构,提高社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政府不能包揽过多。有了更多具有活力的企业,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有了完善的市场体系,就能把潜在生产要素呼唤出来,按市场需求合理配置。行业组织是自律性机构,对各行业的技术进步、道德规范、国际诉讼等能发挥重要作用。各类社会机构在评价、仲裁、维护市场秩序、协调各方利益等方面,具有政府难以发挥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应鼓励发展。
在维护全国统一市场的同时,应赋予各级地方政府适当的管理权限。商品和要素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内自由流动,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应进一步破除地区市场壁垒,鼓励各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央、省、地、县之间,要合理分权,改变中央财政集中过多、转移支付比例过高、地方特别是县级财力薄弱等问题,构建地方税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扩大地方经济管理权限。
要树立全球战略眼光,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寻求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优化进出口结构,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和国外资源。利用我国丰厚的外汇储备,扩大海外投资,通过到海外寻求更多的能源资源的勘探权、开发权,打破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瓶颈约束;通过国际并购,获取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和营销网络,提高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通过到海外发展加工贸易,创造出口需求,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通过到海外承揽工程,带动劳务和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出口。扩大海外投资还有利于规避美元贬值风险。为此,要大力培育跨国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作者: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第三篇: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郑玉群
【背景材料】《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
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价值决定价格;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加快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市场配置资源。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市场秩序。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政治生活
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3.哲学生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从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关系,我们一直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我们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
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命题角度】
1.从市场的决定作用角度。
结合当前的金融市场改革,价格改革,特别是资源价格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产能过剩,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等热点问题,运用价值规律、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相关知识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其必要性,或者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知识从《哲学生活》分析改革的原因。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市场秩序、市场规则、诚实守信等知识,为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提出建议、、措施。
2.从政府宏观调控的角度。
《经济生活》角度:主要是结合前面热点问题,分析什么是宏观调控,即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为什么要宏观调控,即市场的弱点和缺陷、宏观调控的意义和作用。怎样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重点要把握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即结合具体事例分析,怎样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
《政治生活》角度:结合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问题,核心关注如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特别是如何发挥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如何打造服务型政府,解决以往存在的政府职能“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从而达到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的目的。
3.从政府和市场关系角度。
从哲学上看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者有同一性,相互吸引相互联结,两者又有斗争性,两者的地位、作用、范围都有不同,相互排斥相互对立。要用辩证的方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既要防止出现否定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倾向,又要防止只讲市场化、忽视政府作用的倾向。
4.从改革的角度。
不管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还是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结合当前的实际都必须通过改革实现。金融市场改革,价格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也是改革。从《哲学生活》角度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目的、内容、作用,从《经济生活》角度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有自己的鲜明特征。
【专题训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回答1-3题
1.《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与以往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有了明显区别。两字之变意味着
①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更加明确
②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微观干预和市场的监管
③将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
④市场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政府作用削弱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对市场的作用的认识由最初的“基础性作用”重新定义为“决定性作用”,体现了
①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界限②发展着的认识是真理
③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④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3.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下列关于政府和市场定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要遵循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
②强化政府职权才能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③要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宏观事务的管理
④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指出,大力推
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政社分开,实现政府由“养人”向“办事”的转变,凡是适宜由社会力量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原则上不再直接举办。2014年,河北省政府共向社会力量购买13个领域的88项公共服务。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有利于 ①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②规范政府直接经营企业的方式
③降低政府行政成本,转变政府职能④减少政府权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5.2014年工信部将深化重点行业改革,开展民资进入移动转售、接入网等竞争性业务
市场试点,完善电信资费市场化形成机制。这一改革
①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②工信部将减少对电信行业的直接干预和市场监管
③使电信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不利于行业发展
④有利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6.2014,资本市场迎来改革年,除市场制度规则的市场化改革外,证监会自身的监管转
型和市场化改革也将紧密贯穿其中。随着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有限的监管资源越来
越难以适应繁重的监管任务,“人盯人”、“当保姆”的模式难以为继。因此,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实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证监会要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必须
A.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树立政府威信
B.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C.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减少市场监管职能D.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政府职权
7.台州,大银行做起“小生意”。当地小微企业贷款申请满足率连续多年达到90%,金融专家认为,台州市委市政府对待专营小微企业服务的小法人金融机构的政策值得借鉴和推广。台州市政府坚持做“有限”政府,在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同时,不派驻董事长和行长、不摊派项目、不干预银行日常经营管理,形成了健康有效、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台州样本”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之困带来的启示有
①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②着力解决政府干预过多,越位问题。
③作为有限政府,做到能不管的都不管。④政府职能应逐步市场化,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8.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自身改革,既要“减”,减政、减行政审批、减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同时也要“管”,把该管的事情管好,为市场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里“减”和“管”的关系是 A.对立统一的关系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
9.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这有利于 ①规范市场秩序、降低交易成本
②避免市场弱点和缺陷,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③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④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0.国务院决定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把企业年检制度改为报告制度,放宽市场
主体住所登记条件,经营场所登记由地方政府规定等。国务院采取的这一创新型监管方式
①有利于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
②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民间融资
③有利于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促进企业发展
④目的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材料一:截至1月23日,全国31个省份已有28个省份已召开地方“两会”并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平均每份政府工作报告要提及“改革”约50次。“改革”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自身改革,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等,如上海的“简政放权,重设政府边界”,湖北的“权力清单,减瘦更要减肥”,二是经济方面的改革。
材料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所谓目标价格制度,是指由政府设定农产品的目标价格,当实际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而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则按差价补贴生产者。而目标价格的形成则完全是由市场的供给关系决定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府的职能和政府依法行政有关知识,说明政府要加强自身改革,简政放权、重设政府边界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规律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有关知识,分析如何更好地落实目标价格制度。
【参考答案】
1.B2.C3.D4.C5.D6.B7.A8.A9.B10.A
11.答案(1)①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必须加强自身改革。②政府要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要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应当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避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所以政府要简政放权、重设政府边界。③要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2)①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更好地落实目标价格制度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坚持市场定价原则,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②更好地落实目标价格制度,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宏观调控。③更好地落实目标价格制度,要运用经济手段,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以科学的宏观调控,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权益。
第四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成思危
十八大报告有两句关键的话,第一句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近几年来,确实有人对改革的方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还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十八大报告明确了要坚持这个方向。
简单地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提高效率,用社会主义制度来保障公平。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来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效率。为此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学习其他国家几百年来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组织方式,和好的管理方式,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加以运用。因此我国现在有了股份制公司、股市、期货、风险投资等等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事物。
但是另一方面,要坚持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特别是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此就一定要推进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正在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向努力。从“有法可依”方面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我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十年期间,可以说参与了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立法,包括物权法、破产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反垄断法、公司法(修订),证券法(修订),专利法(修订)等等。
经济法包括三大类别,一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法律,二是规范市场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三是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可以说我国都具备了。但关键是在于执法,而执法的关键是在于政府官员要依法行政,俗话说就是依法治官。如果政府官员不能够遵守法律,不能够认真地执行法律,依法治国就落不到实处。十八大报告里第二句关键的话就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现在有一种误解,有的人说西方就是纯粹的市场经济,甚至有人说是西方经济学家是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是西方最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他在书中就明确指出:所有的社会都是既带有市场经济的成分也带有指令经济的成分的混合经济。从来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纯粹的市场经济(见萧琛主译的《经济学》第18版第7页)。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市场主要应发挥好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政府主要应发挥好保障公平公正的作用。而这两只手之间谁强一点,谁弱一点,各个国家是不一样的。
我们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大体上分三种类型,第一类称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例如美国、英国等,政府对市场管得较少;第二类称为莱茵模式,例如德国,法国等,政府管得稍多一点,第三类称为东亚模式,例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政府管得更多一点。我国政府管得比东亚国家又更多一点,政府对于市场一贯是处于强势的。
由此可见,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配合得好,会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配合得不好,市场的效率就会下降,而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损害。因此十八大报告将这个关系作为核心问题提出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这方面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第一,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就是说尽管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是不应违反市场经济的三个基本规律。第一是不应违反价值规律,政府补贴和限价都只能是必要时的权宜之计,不可能也不应该作为长期的政策。
例如前几年我国对汽油限价,有时比境外便宜,香港、澳门的人开车到深圳、珠海来加油,不但把油箱加满,还把带来的塑料桶加满;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到我国着陆都要求加油。这不仅扩大了需求,使供求关系更加紧张,也造成了经济利益的外流。
补贴也是如此,几年前有一度猪肉涨价,实际上这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中,只要猪肉涨价自然就会刺激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不需要政府大量补贴。在这种情况底下,政府只需要补贴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因为低收入人群对猪肉涨价确实承受能力有限。如果补贴给生产者(养猪的农民),可能会过度刺激猪肉的供应,实际上也等于政府补贴了所有的消费者,包括从外国到中国来吃猪肉的消费者。实际上,补贴给生产者的结果,会促使猪肉供应超过需求,猪肉的价格下降。这时候不但增加了财政的支出,反而使得有些养猪的农民最后受到了较大的损害。
第二是不应违反供求规律,市场需求不是由主管部门的官员主观的预测和臆断来确定的,而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
在这方面也有一个例子,本世纪初我到浙江调研,听那里的同志说,当时他们从市场上感觉到电力缺乏,需要建设新的电厂。但是有关部门的官员说,按照弹性系数计算,我国的电力足够了,不同意建。结果是杭州有的工厂由于缺电只能一周开四天工;有的居民家里空调因没电开不了,夏天只好跑到防空洞里去避暑。这就说明我们官员的主观臆断,有时确实和市场实际需求有比较大的脱节,这样也会造成经济效率的下降。
第三是不应违反竞争规律。市场经济是鼓励竞争的,因为只有竞争才有进步,才能最后使消费者收益。显然,已经占有市场的企业是不欢迎竞争的。以前有一种提法是“反对重复建设”,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果单纯反对重复建设的话,就会限制新的竞争者进入。后来这个提法改为“反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就对了。只要新的竞争者合乎条件,又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就有可能迫使较差的、成本高的企业退出市场,最终使得消费者收益。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的关键作用就是要反对垄断,鼓励竞争。反垄断不是一般地反对某个或某些企业占有垄断地位,因为有些行业本身门槛就比较高,不可能让很多企业进入。但关键是要反对这些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这是反垄断法应该加以制裁的。
第二是改革审批制,我国是审批事项最多的国家,近年来虽然做了不少改进,国务院发布了六次减少审批事项的规定。但是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审批事项还是不少,有报道说超过1000项。
审批在不少情况下实际上是政府对市场的不公平。审批的权力在政府手中,批不批都由政府来决定,不批的原因也不一定告诉申请者。民间流传一段俏皮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有人加了一个横批,“不服不行”。后来又有人加了个备注,“说你行的人要行”。
虽然不可能完全取消审批事项,但实际上有很多事项是不需要审批的,对市场自己能调节的,企业能够自主的事项,审批只是加强了政府的权力,限制了市场的效率,同时也滋生了大量的腐败。近年来建设、交通等部门腐败事件频出,当然有腐败分子个人的因素,也有制度上给他们机会的因素。
为此要大力改革审批制,减少审批事项,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审批改为核准或者备案。所谓核准制,就是政府把条件公布出来,在规定的时间里答复申请者核准与否,如果不核准,应当说明原因。所谓备案制就是申请者报备就可以去做,出了问题政府再查处。现在我国有些备案制实际上还有点变味,备案后还要主管部门同意,实际上是变相的审批制。要真正下决心改革审批制,就应当像邓小平说的,政府不应该管那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我国政府机关历经多次精简,还是机构臃肿,人员众多,主要是因为政府管事太多,只“精兵”而不“简政”,肯定达不到精简的目的。
第三,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尽管改革开放以后开始,中央不断强调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从对国民经济有益的补充到必要的补充;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大报告提出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十七大报告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在国务院颁布的“非公经济36条”中提出了对非公有制经济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在十八大报告中有一句话特别明确: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表明应当依照《宪法》和《物权法》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对待非公有制经济。
第一,同等地使用生产要素,就是在土地、资金、包括贷款等等方面,要一视同仁,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过去尽管说一视同仁,但是还是有“玻璃门”现象,国有企业在市场准入、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等方面所得到的支持比非公有制企业要多得多。如果让国有企业与非公有制企业同等地使用生产要素,将会大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根据《物权法》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所有制经济形成的市场主体都在统一的市场上运作并发生相互关系,各种市场主体都处于平等地位,享有相同权利,遵守相同规则,承担相同责任。应该允许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要尊重市场的竞争规律,只有公平竞争才能够使得那些成本低,效益好的优秀企业能够脱颖而出,能够使消费者最终受益,同时也能够在股市中得到投资者的青睐,使得这些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融资,来加速其发展,同时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收益。
第三,平等受到法律保护,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任何企业都不能用违法的手段侵犯其他企业的合法权益,这是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另外十八大报告里还有一条,对非公有制经济讲的,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这一点也是首次提出来的。以前提法是鼓励民间资本参股中小金融企业。这次的提法不仅承认民营金融机构是合法的,而且还应加速发展。
我担任民建中央主席时曾经在2005年做过调研,提出要建立社区银行,因为一方面民间有大量的资金没有投资的出路,另一方面小企业需要资金又借不到钱,大银行不愿意借给民营小企业钱,因为有政治风险,市场风险,交易成本又高。而社区银行就可以为社区内的群众和小企业服务。社区银行最了解社区的情况,又没有历史包袱,要是有人失信了,他在社区里是无法立足的,在美国就有大量的社区银行。
要办社区银行,要有两条政策,第一条,实行存款保险,使存款人放心。在美国1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户是强制银行给以保险的,我国的存款保险从93年开始提出,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因为国有银行认为不愿意因付保险费而增加成本。建议先要求社区银行实行存款保险,大银行不愿意可以暂缓实行。
第二,允许适当提高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这样才能吸引社区的人来存款。2005年时民建中央在国内外做了很多调研,建议在温州和天津先搞社区银行的试点,但是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有关部门没有同意。现在建立社区银行的条件基本具备了,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综上所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确实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我期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能够迅速地将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化为行动,真正促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第五篇:热点辨析|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热点辨析|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作者:何自力 核心要点
■ 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必由之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融合,关键是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 我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我们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
■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主要是通过收入分配形成的动力激发出来的。市场调节初次分配,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要政府无所作为,而是要政府更好地作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和确定宏观调控的任务,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调控框架。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基本定位。科学把握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统一 将社会资源有效分配到社会生产不同部门,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首要任务。社会资源的分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调节,一种是政府调节(或计划调节)。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或政府调节配置资源均属于特例,通常情况是政府与市场结合在一起共同进行资源配置。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自然禀赋的不同,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并由此派生出形态各异的经济体制,产生了不尽相同的资源配置效果。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市场调节的结合体,生产什么、为谁生产、生产多少及怎么生产都是在利润最大化动力驱使下由私人资本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也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不可能改变私人资本的支配地位,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因而会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削弱政府干预,导致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制造业严重衰竭,金融业过度膨胀;中产阶级没落,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急剧扩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依赖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极端轻视和削弱政府干预的直接后果。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严重扭曲了政府与市场关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并不像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里描述的那般美妙。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计划调节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形成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苏联东欧国家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实行这一体制。该体制以快速实现工业化为目标,实行单一公有制,主要利用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只起形式的和辅助的作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在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初步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后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该体制的缺陷也很突出:片面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企业经济效益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探索政府与市场结合的新形式。党的十四大创造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我国探索对政府与市场关系新的科学定位指明了方向。此后,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正是通过不懈地改革探索,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实践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国情的,它实现了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二
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一系列成功结合
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架构,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融合,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必由之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融合,关键是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经过多年深化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已经实现了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的分离,国有企业成为了市场中独立的法人实体;
全国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深入推进,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机构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得到加强;
劳动、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经理人市场化选聘机制开始运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全员竞争上岗和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普遍建立。
可以说,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已基本得到转换,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总体上与市场经济实现了融合。
释放市场活力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上展开平等竞争,市场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同时,我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使我们党和政府拥有强大的集中决策、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有的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市场活力充分释放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相结合,是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制度原因。
市场激活微观经济与政府稳定宏观经济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我们把放开搞活企业作为改革的抓手,让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根据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进行自主决策,谋求最大利益。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而是着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将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同时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建立了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全面调控与精准调控相结合、区间调控与相机调控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框架,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供求在总量、结构上保持平衡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市场提供产业变迁动力与政府引领产业变迁方向相结合。为实现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比例更加协调,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我们强化了市场在产业变迁中的优胜劣汰和激发创新作用,依靠市场力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为经济运行提质增效提供强大动力。同时,政府凭借信息掌握充分、资源动员能力强大的独特优势,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产业变迁的方向,比如:促进产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供给能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等。市场激励自由竞争与政府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相结合。市场竞争可以优化生产,增强产品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如果竞争是无序的,则会抵消效率,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我们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依法对市场主体进行监督和管理,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与此同时,政府还着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努力促进就业,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为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共享发展提供强大保证。
市场提高效率与政府保障公平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主要是通过收入分配形成的动力激发出来的。
市场调节初次分配,适当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激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市场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
公平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再分配功能实现的。充分发挥政府的再分配调节功能,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理顺分配关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维护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
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与市场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政府既存在越位也存在缺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给市场主体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为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政府监管部门要继续着力放松对市场主体的准入管制,大大简化企业登记注册程序,有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是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都应当取消审批,凡是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都应当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提升政府监管意识,落实监管责任,改变重审轻管、有权无责的现象,破除“懒政”“怠政”不良政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相关制度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体系。建立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合理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积极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
优化政府组织机构。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着力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优化政府组织机构设置,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科学配置行政职责,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机制,推动形成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是要政府无所作为,而是要政府更好地作为。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认识和确定宏观调控的任务,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宏观调控框架。着力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以及民生、生态等指标,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