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送温暖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送温暖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瓦房店市总工会
送温暖工程,是工会顺应新形势,履行工会维权职能, 帮扶困难职工的一项品牌工程。工会实施送温暖工程,是在党的领导和政府支持下,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用各种具体形式送到那些生活困难的劳动模范、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患大病或遭大灾害致贫的职工、农民工等家中,为困难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
一、几年来送温暖工程的具体做法
瓦房店市工会实施送温暖工程以来,各级工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好困难职工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和“第一帮助人”,多种形式地为职工排忧解难,从而把全总提出的“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到了实处。通过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大力开展工会促进再就业和困难职工子女金秋助学等活动,使送温暖工程的实效性增强、影响力不断扩大、工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地位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一)、创造条件,夯实工作基础。
为了把实施送温暖工程这项品牌工作做好,我们进一步夯实送温暖工作基础,提高服务能力,以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为依托,1
基层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站,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组织网络,形成了领导有力、各部门全力、全会上下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夯实了实施送温暖工程的基础。在“硬件”建设上,先后投资50多万元,建成了面积300多平方米帮扶中心服务大厅,内设办事大厅、就业服务大厅、爱心超市和技能培训室等4个功能区,并在五楼多功能厅设有300多平方米的职工培训室。在工作“软件”建设上,依托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立了市总工会工作服务帮扶一体化办公体系,设立了生活救助、就业服务、技能培训、信访接待、法律援助、主席接待、助医助学、女工维权、劳模服务、农民工帮扶等10个服务窗口,并建立了《工作人员守则》等4项工作制度。
(二)、创建机制,规范工作原则。
为不断丰富全市送温暖工程内容,我们开展了金秋助学、结对帮扶等帮困助贫活动,通过元旦春节的送温暖活动为特困职工家庭进行钱、物帮扶,这些帮助形式都不同程度地为困难职工解了燃眉之急。为了发挥工会在社会帮困体系中救急济难的作用,我们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将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纳入全会的整体工作中,去安排、去部署、去落实、去检查,同时,注重总结、选树帮扶工作的先进典型,先后推荐了6名在困难帮扶工作中业绩突出的企业负责人为瓦房店市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受到瓦房店市委、市政府的表奖。二是将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纳入了我市的社会救助体系之中,市政府将市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资金
列入了财政的预算,根据帮扶工作的需要,按实拨付帮扶资金。2006年以来,市总工会先后争取、筹措发放帮扶资金达192.8万元,救助2831人次。仅今年春节前,市政府就一次性拨付帮扶资金15万元。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健全帮扶工作网络。构建了以市级帮扶中心为窗口,乡镇街、工业园区帮扶站为基础的工会帮扶工作网络,实现困难职工帮扶网络建设的全覆盖。建立了6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安臵基地和8个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优先培训和安臵困难职工家庭需要就业的人员。
(三)、创新模式,提升工作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升送温暖工作水平,我们不断探索新模式,寻找新突破,切实把送温暖工作做好。一是坚持打送温暖工作品牌。送温暖活动已经成为工会组织为困难职工排扰解难的一个“品牌”,连续5年举行了全市工会组织送温暖工程春风行动启动仪式,向困难职工代表发放救助资金,向特困劳模代表发放生活补助资金,向基层工会组织发放送温暖活动走访资金,创业带头人发放小额无息借款。同时,坚持定期帮扶与临时帮扶相结合,坚持重大节日帮扶与日常帮扶相结合,把送温暖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成效。二是实现对困难职工帮扶全覆盖。创新送温暖工作方式,拓展工作范围,扩大了帮扶工作的覆盖面,坚持哪里有职工,温暖就送到哪里,哪里有工会,送温暖网络就建到哪里,将帮扶触角延伸到全市的企业、事业和机关团体的困难职工中,把困难农民工全部列入了帮扶对象。目前,市总工会对全市393名困难
职工实行了微机录入,统一建档,动态管理。三是落实五个“百分之百”工作目标,即“政策扶持,使困难职工“百分之百”应保尽保;送岗助业,使困难职工家中“百分之百”不留闲臵劳动力;爱心助学,使困难职工子女“百分之百”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生活救助,使困难职工得到“百分之百”入户走访办实事;医疗救助,为困难职工“百分之百”办理医疗爱心卡”。四是开设职工信箱,畅通服务困难职工渠道。在总结推广基层单位开设职工信箱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市工会组织中全面开设职工信箱。工会组织通过职工信箱了解职工的愿望和要求,按照职能范围给予职工最大限度的帮助,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由工会向企业负责人转达职工的建言献策,推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增加效益,惠及广大职工。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瓦房店市工会实施送温暖工程以来,为瓦房店市的困难职工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但也同时表现出一些问题,如救助范围有待扩大,救助对象有待核实,还有图形式、走过场的倾向,当亟须改正,应努力向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等方面完善。经过调研,笔者认为工会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送温暖工程的长效机制。
要进一步完善困难职工档案制度,做好特困职工信息收集和动态管理。工会要深入一线进行调研,摸清困难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要完善送温暖资金筹集机制。“众人拾柴火焰高”。除各级工会自筹资金、争取政府拨款外,还要通过职工和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把工会帮扶与社会化帮扶救助结合起来,让越来越多的人士和社会力量,投入到困难群体的帮扶中来,形成社会共同关爱困难职工的良好氛围,扩大社会影响。要建立完善扶贫帮困的工作机制,困难职工子女助学机制,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工作机制,在制度上保障困难职工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提高帮扶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创新工会送温暖工程的内容。
工会送温暖工程要从送资金、送物质向送思想、送文化技能、送岗位、送法律援助、送亲情、送安全等方面拓展与延伸。一是送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困难职工在困境中往往思想波动大,表现出悲观、消沉、甚至厌世情绪。工会要在开启困难职工头脑上下功夫,用真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明白受一次挫折,则前进一步,同时又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二是送文化技能。“科技既是财富,科技又能创造财富。”工会要在“扶知”上下功夫,用先进文化、科技知识教育困难职工,丰富他们的头脑,让他们掌握真知,开启智慧大门;同时为他们开设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困难职工的实践操作和技能水平,让他们拥有扎实的本领,成为真正的“蓝领”。三是送岗位。利用劳动就业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为下岗职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较好地实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与企业就业
工作的衔接,从而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撑起“一片蓝天”。四是送法律援助。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困难职工学习、领会、掌握《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有关的法律法规,使他们既守法又能用法律保护自己,提高自我维权能力。五是送亲情。工会要从精神上贴近职工,用亲人般的情怀鼓励、安慰、关爱困难职工,让他们感受到工会干部亲人般的温暖,增加对工会的信任度,把工会当成自己的“娘家”。六是送安全。工会要在部门协调上下功夫,要会同安监、劳动、公安等部门,深入厂矿、企业检查作业环境及安全生产情况,对存在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进一步监督检查,关爱职工的生命安全。
(三)、扩大送温暖工程覆盖面。
要积极推动政府完善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困难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帮助困难职工做好生活救助同时,把工作重心从保障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转向帮扶困难职工群体摆脱贫困,变“输血”为“造血”,提高困难职工的自主脱贫能力。要拓展范围,加大对农民工的帮扶和服务力度,帮助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困难,协助政府开展农民工追讨欠薪行动,联系有关部门开展农民工春节平安返乡行动,叫响“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
(四)、要唱响工会帮扶工作品牌。
要为困难职工办实事、解难事,让他们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一要通过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知、扶贫与扶持和扶贫与扶资相结合,让困难职工尽快摆脱困境,获得新生。二要协同劳动、安监、卫生等有关部门深入企业、车间、班组一线解决困难职工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工会牵头、部门协作、困难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唱响工会帮扶品牌,使送温暖工程真正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深受职工认可、社会欢迎的民心工程。
第二篇:贵州省城市送温暖工程的调研报告
贵州省城市送温暖工程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0:40 来源:《求是》 期号:2005.3 作者:中央党校2004年秋季半年制中青年班三支部课题组
胡锦涛同志指出,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扶贫帮困工作来说,即使有百分之一的疏漏,也会给被疏漏的那部分群众造成百分之百的困难。为了深入研究城市扶贫特别是送温暖工程的实施情况,2004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课题组赴贵州省进行专题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做好城市扶贫工作特别是实施好送温暖工程有了一些认识与思考。
城市贫困问题不容忽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至2002年的2900万人,比例从31.6%下降到3.6%。但是,在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后,城市贫困问题则日益凸显出来。
从贵州省的情况来看,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相当困难。一是生活难。贵阳耐火材料厂多年来生产难以为继,在2000年就已列入破产计划,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实施,又没有救济措施,导致一些职工家庭生活困难,温饱得不到保障。二是住房难。林东矿务局的一些关闭矿区和166厂的一些职工仍然住在20世纪60年代修的“干打垒”平房或危房中,贵州省冶金建设公司住危房的职工也有980户。三是子女上学难。困难家庭子女“考不上学愁,考上学也愁”,有少数职工子女因家庭困难而含泪辍学。四是看病难。遵义纺织厂已在近几年中拖欠职工医疗费高达百万余元,有些职工有病硬扛着,无钱进医院。五是再就业难。职工进再就业服务中心后一般很难出中心实现再就业。2004年中央财政下拨90多亿元作为低保资金给城市贫困居民,但每人每天也只有1.13元。
送温暖工程在城市扶贫方面的作用
为解决城市扶贫问题,党和政府组织社会各界力量,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如共青团实施的希望工程,妇联实施的“母亲水窖”工程,人口福利基金会与计划生育协会实施的以扶助贫困母亲脱贫为宗旨的幸福工程等活动,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城市扶贫工作,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而由工会组织发起的送温暖工程,12年来,在保障贫困职工基本生活、为职工排忧解难等方面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城市扶贫的重要载体。
一是送温暖工程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送温暖工程在制度保障、资金筹措、动态管理、实施载体等方面,逐步探索形成了救助与帮扶结合、重点与一般兼顾、治标与治本统一的工作机制。在贵州,省总工会每年从会议费中节省50多万元用于送温暖活动,初步建立起送温暖基金的筹措、管理、使用和监督制度,规范对基金的申请、审批、发放、统计、公示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各基层工会对困难职工家庭进行走访调查,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家庭收入清、思想状况清、困难程度清、技术特长清,为每一个特困职工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工会还对帮扶特困职工承担“第一责任人”(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的职责,坚持两节慰问与平时帮扶相结合,重点做好元旦春节送温暖工作。
二是送温暖工程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据全国总工会统计,全国各帮扶中心2003年共发放帮扶资金近3.2亿元,帮扶救助困难职工256.9万人次。2003年贵州省各级工会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8万余名,介绍就业3.2万名,实现再就业2万余名。贵州省总工会和各市、州、地及县地方工会全部成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截至2004年6月,已帮扶困难职工73165人次,款物1485.7万元;接待来信来访3101人次。2004年他们发起的以“团结、帮扶、共同发展”为主题的“贵州百万职工五月温暖行动”,1个月就募集资金近3000万元。贵阳市工会仅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就筹集资金近420万元,向50户困难企业和340个企业的12110名困难职工发放慰问金415.24万元。工会还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帮困、“医疗帮困”、“助学帮困”及领导机关联系困难企业、机关干部联系困难职工的“双联活动”。遵义市直属机关工委和市工会联合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开展对口帮扶活动,每个单位选择认助3—10户帮扶对象,共有73家市直机关、事业单位认助特困职工491户。六盘水市不少企业成立医疗互助基金,帮助职工解决因重大疾病花费大的困难。贵阳、遵义、六盘水市工会还开展了为贫困家庭助学援助工作。
三是送温暖工程已成为各级工会组织实施城市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扶贫具有社会性、系统性、广泛性等特点,做好城市扶贫工作,需要把送温暖工程作为重要载体来抓,送温暖工程也要拓宽领域,纳入城市扶贫整体部署之中,确保扶贫帮困的效果最大化。为此,贵州省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参与制定社保方案,构筑城市互助补充保障机制,协助处理下岗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有关问题。许多地方实行了由工会集体申报、联合审查、集中审批的办法,为特困职工进入低保开辟了便捷通道。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送温暖工程是各级工会组织实施城市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贵州省各级工会组织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
送温暖工程面临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来,送温暖工程由小到大,从少到多,不断深入人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须研究解决。
一是在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方面还不够。在送温暖工程中,往往重视重大节日的慰问,经常化的、长效的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城市扶贫主体、扶贫对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职工的分散化、流动性越来越明显,以组织系统为主、面向单位的送温暖工程暴露出诸多不足。
二是开展扶贫帮困的资金不足。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总量不断增加,需要扶助的人员也不断增多。从资金的来源看,主要靠工会自筹、政府一次性拨款和社会捐助。像贵州这样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受财政状况的制约,扶贫资金投入少,而工会又不具备社会募捐的主体地位,企业向工会捐助的行为处于“不合法”的地位,这就限制了扶贫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三是与社会保障等不够协调。城市扶贫需要民政、劳动、工商、税务、工会等部门齐抓共管,但现在存在帮扶对象重复、环节交错、力量分散、缺乏统筹等问题,影响了效果。工会开展的各类培训,有的缺乏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再就业难度较大。
几点对策建议
根据各地特别是贵州省的实践经验,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整合资源,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做好城市扶贫帮困工作,是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政部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要进一步提高对城市扶贫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形成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主抓,共青团、妇联、侨联、慈善组织等团体和个人广泛参与的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形成强大的扶贫工作合力。
二是面向城市全体居民,努力扩大扶贫帮困范围。根据城市人口特别是职工流动性、分散性增加,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固定工向流动工转变,非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增加,以及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等新形势,要适时拓宽城市扶贫领域和扶贫对象,尽可能把需要帮扶的对象都包容进来。
三是加快立法和政策制定,为扶贫帮困工作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适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完善《扶贫法》、《救济法》、《捐赠法》等法规,使扶贫工作有法可依。劳动、民政等有关部门,要制定和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尽快使包括送温暖工程在内的城市扶贫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课题组成员:韩光宇 吕国泉 盛松成 赵红英 周溯源 曹永煜 郭卫民 朱建平王海东)
第三篇:工会送温暖工程有关规定
工会送温暖工程有关规定
为进一步落实和推动“送温暖工程”,维护员工的权益,保证和促进员工身心健康,建立和完善制度,经工会委员会讨论,制定制度:
一、慰问情况及对象
1、员工遭遇大灾难;
2、员工本人或直系亲属去世;
3、员工生病住院;
4、员工结婚、退休;
5、员工思想有情绪或家庭有矛盾;
6、员工计划内生育;
7、员工分流、转岗、待岗或下岗;
8、离退休员工有特殊困难。
二、慰问标准:
1、员工因生病住院,工会对住院患者给予慰问,慰问金标准200元左右。内多次住院,可根据患者病情适当控制掌握;
2、为员工祝寿(60岁及以上)送生日蛋糕,子女(初中以下)六一儿童节送牛奶一箱。
3、员工生小孩,工会给予慰问,慰问金标准280元。
4、员工结婚,工会给予祝贺,贺礼标准380元。
5、员工乔迁新居,工会给予祝贺,贺礼标准380元。
6、员工直系亲属去世,工会给予慰问,慰问金标准280元。
7、员工本人因病故,工会给予慰问,慰问金标准500元。
8、员工家属因病住院或家庭出现重大意外事故,造成重大损失,工会给予补助,慰问金标准500元。
9、离退休员工因病或其他特殊困难,工会给予慰问补助,慰问金因情况而定。
10、员工退休,纪念品300元以内。
11、离休员工慰问金300元,退休员工春节慰问金300元。注:慰问金根据情况使用现金或者相当价值的礼品
三、人员安排
参加慰问的人员有工会根据情况负责安排。
第四篇:实施公务员法调研报告
实施公务员法调研报告
在建立公务员法学习长效机制上还不够完善。在今后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抓好、抓实,做到常抓不懈。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实施公务员法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实施公务员法调研报告
《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公务员队伍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迈进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规范实施,充分发挥《公务员法》的指导和规范功能,努力建设一支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公务员队伍。
一、把握特点,深入学习宣传
国家出台的《公务员法》既借鉴了国外先进经验,又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公务员法》是在充分总结我国近二十多年干部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该法涵盖公务员管理的各个环节,吸收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符合我国公务员管理的特点和规律。
(二)管理制度有所创新。《公务员法》既保持了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如:调整扩大了公务员范围,将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均列为公务员;实施分类管理,将公务员职位类别划分为综合管理、专业技术和行政执法三大类。
(三)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公务员法》规定进入公务员队伍和职
务升降实行公开考试、考核,坚持竞争、择优原则,考试录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项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从法律上保证任何符合条件的公民都有资格参与竞争,拓展了公务员的来源和途径,确保了公务员队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从公务员权益保障制度来看,《公务员法》除明确规定了公务员的晋升、奖励、培训、工资福利保险、申诉控告等权利保障制度外,还建立了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为解决因履行聘任合同而产生的争议提供了解决途径。
二、抓住关键,强化规范管理
(一)抓好配套政策研究工作。制定配套政策是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重点。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积极做好《公务员法》的地方配套政策的研究制定工作。同时做好现有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该修改的修改,该完善的完善,该废止的废止,为《公务员法》的贯彻落实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要在深入调查研究 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我市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在制度创新、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方面取得的经验和好的做法,重点研究我市实施《公务员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把配套政策准备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二)抓好公务员职位设置工作。开展公务员职位设置工作是贯彻《公务员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先行一步,抓紧落实。职位设置是公务员登记和定职定级的前提,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职位和职务作了较大的调整,因此要根据新的法律规定和中央的统一部署,规范我市各级机关的公务员职位设置。同时,还要在开展公务员登记工作的基础上,对违规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人员、超编人员、超职数配备人员依法依规进行清理。
(三)抓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要加强对《公务员法》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公务员法》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公务员 的岗位责任和行政行为,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坚持从严治政、赏罚分明,促进公务员忠于职守、勤勉尽责、遵纪守法。通过行政执法监督,加强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及时发现、揭露和纠正执法违法行为,保障《公务员法》的贯彻落实。
三、突出重点,加强素质建设
要按照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公务员队伍的要求,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作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公务员队伍建设力度。
(一)把思想政治建设贯穿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始终。思想政治素质是公务员素质的灵魂。要始终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始终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公务员队伍,不断提高广大公务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
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把能力建设贯穿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始终。能力建设是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重点。要按照《公务员法》提出的加强公务员队伍能力和素质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五种本领,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即:不断提高促进发展、推动改革、维护稳定的本领,不断提高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本领,不断提高善于学习、善于调查研究、善于自主创新的本领。
(三)把弘扬公务员精神贯穿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始终。首先,要狠抓公务员精神的学习培训,在全体公务员中树立和强化公务员精神意识。公务员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要组织全
体公务员认真学习公务员精神,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公务员精神,使每一个公务员都真正成为公务员精神的实践者和体现者。其次,要努力在实践中培育公务员精神。广大公务员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走出机关、重心下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断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再次,领导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公务员精神的培育做出表率。各级领导干部既是公务员队伍中的一员,又是公务员队伍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要带头培育公务员精神,自觉用公务员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促进公务员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推动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建设。
第五篇:反腐倡廉工程实施调研报告
反腐倡廉6+1工程实施调研报告
**区人民法院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高度重视重视防腐倡廉工作,注重在教育、制度、监督、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深入推进以“四不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惩防体系建设,初步搭建起惩防体系基本框架,惩治与预防腐败工作在总体上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形式化、教育针对性不强,有些制度落实不到位、监督薄弱、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反腐倡廉和构建惩防体系工作中的新问题
(一)惩防体系建设有形式化倾向存在。对《实施纲要》的传达学习的深度不够,存在宣传教育不到位,停留于走过场,工作形式化,少部分干警对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创造性地制定具有自己特点的落实方案。
(二)廉政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教育的组织形式方面,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一对一”的交流活动较少,批评与自我批评也少,查摆问题没有触及实质,未能真正解决好干警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教育的内容方面,照搬、类推上级的活动方案,结合自身实际少,在教育的组织责任方面,少数中层领导干部对教育的重视不够,偏重于业务。
(三)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特别是对新制度、新进人员学习、宣讲不够;其次是一些制度滞后,可操作性不强,逐渐失去作用;再次是制度的健全完善不及时,导致查漏补缺工作缺乏规范化和实效性;同时对制度本身的贯彻落实不到位,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四)监督力度仍比较薄弱。其一是监督机构、部门过多,内、外部监督主体之间缺乏形成合力的桥梁和默契,反而容易造成监督不力;其二是法院内部监督机制尚不完备。院、庭领导的监督不够,审判监督部门的监督缺乏权威,运行不畅;其三是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纪检监察干部数量偏少,监督检查工作难以正常有序开展。事前、事中监督仍是难点;其四是怕影响单位声誉和评比,违法违纪事件的查处阻力较大。
二、构建惩防体系的工作重点和对策
(一)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整体进展。
1、强化组织保证。要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真正把惩防体系建设与法院各项工作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各部门的组织领导作用,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负起责任,形成合力,确保惩防体系建设的整体进展。必须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司法权的运行规律和违法违纪行为的产生规律,创造性地进行安排部署,真正规范、制约、保证各项权力的公正行使,达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司法腐败的目的。
2、强化目标考核。要根据建成惩防体系基本框架的目标任务要求,把惩防体系建设作为对“一把手”、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进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工作任务考核的重要指标,并科学设定指标体系和完成时限,严格进行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落实“一岗双责”,确保完成任务。
3、注重方法创新。要始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注重预防、惩防并举的指导方针,始终坚持把预防为主的原则贯穿到整个惩防体系工作中,坚持与时俱进,注重工作创新,不断适应法院工作规律的变化。要继续突出领导干部和司法权力两个重点,不断增强主动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不断增强监督效能。
(二)强化教育提高廉政教育的渗透力和实效性
1、要努力构建符合法院实际的大宣教格局。要按照反腐倡廉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努力形成有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协作、积极参与的反腐倡廉宣教工作格局,纪检监察、政工部门要加强检查督促,确保各项教育任务的落实。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教育制度,推动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要结合实际制定学习教育制度,确保教育“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要改进教育的方法方式,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运用传统教育形式的同时,要积极开展廉政谈话教育活动、定期通报纪检监察信访情况、组织剖析法院系统违纪违法典型案件,切实提高教育效果。
2、要在教育中有针对性地解决法官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法官的职业道德,是司法公正的力量之源。当前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提高广大干警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筑牢法官队伍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实现对法官职业道德状况的动态掌握,针对队伍廉政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法官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良倾向,有的放矢,因人施教。要在教育中着重解决好法官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办案的指导思想,增强公正司法理念,增强廉洁办案意识和司法为民意识,自觉接受监督、拒腐防变、廉洁奉公、司法为民。要分别不同的教育对象开展教育。突出抓好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观、群众观教育,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
3、要切实发挥中层干部在教育中的作用,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法院中层领导干部要注重针对管理中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谈心活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等,做到早打招呼,及时提醒,并采取有力的教育措施,督促其及时改正,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防止法官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要注意把握时机,提高教育的及时性。中层领导干部要注意在重大节假日前、新任法官走上岗位或者有信访问题和情况反映时,及时对所在部门的干警开展提醒预防教育。
(三)进一步推进制度落实,巩固规范化建设的成果
1、要与时俱进地修订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保持制度体系的先进性和生命力。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任何制度都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腐败总是在制度链条的薄弱环节滋生。在法院规范化建设进程中,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法院工作改革实际,紧紧围绕权力运行中容易诱发不廉洁行为和腐败问题的部位、环节、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完善、创新各方面的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的修订解决好因形势发展而导致制度滞后的问题,保持制度体系的先进性和生命力,促进防范机制的完备,努力实现以制管人、以制度保廉,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理的机制,保证令行禁止,使法院反腐倡廉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做到规范化、精细化。
2、要认真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真正发挥制度的效用。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要组织对制度的学习、宣讲,达到人人皆知,为制度的落实夯实基础。要逐级明确责任抓落实,使各项制度有人抓有人管。领导干部要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创造遵纪守法、廉洁办案的良好氛围。对不执行规章制度、工作不规范的庭室和个人,视情况予以处理。
3、要突出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党组要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整个制度落实中的“龙头”来抓,有效带动其他各项制度的落实,不断推进法院系统的反腐倡廉工作。进一步细化量化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责任制的内容,明确落实措施、考核指标、责任追究等内容,以便抓好落实。要完善考核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班子、领导干部以及班子换届、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要坚决落实“一票否决制”,并及时研究解决。
(四)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各项权力的公正行使
1、要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要按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积极落实人民司法原则和司法为民宗旨,综合运用党委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上级法院监督、法院内部监督等多种形式,努力形成严密有效的内外监督制约机制,把审判权、执行权的行使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确保司法公正、廉洁、高效。要进一步强化院长、庭长的监督和合议庭成员之间的监督,抓好法院内部监督管理。要抓好廉政监督员工作,发挥监督员的监督作用。
2、要突出监督重点,增强监督效果。要继续坚持以审判执行权、政务管理权运行为监督重点,坚持法纪的严肃性和监督的原则性,增强监督过程的完整性和实效性,提高监督的权威性。要在不同时期,根据工作实际确定不同的监督侧重点,继续加强对审判质量、执行工作以及人财物管理部门的监督,坚持以点带面,加强监督制约,有效防止法官违纪违法问题的产生。
3、是要改进监督方法,规范监督程序。纪检监察部门要根据地方纪委的统一要求部署,紧密结合司法权的法定性、程序性、权威性、分散性等特点,积极拓宽监督领域,探索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有机结合,找准纪检监察部门对司法权运行监督的切入点,规范监督程序,建立长效机制,使监督工作向深层次延伸。要紧紧围绕法官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和“一把手”的廉洁自律主动开展监督,使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要紧紧依靠党组,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党组、院长要重视并支持纪检监察部门开展监督工作,确保纪检监察职能作用的发挥,在全体干警中形成一个支持监督、接受监督、服从监督的良好氛围。
4、进一步加大查办力度,切实体现惩防体系的严肃性和威慑力。增强查办案件的主动性,只有严肃查办案件,才能确保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要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主动查办违法违纪案件。要提高查办案件的水平。要注重把握案件查办角度和查办艺术,把严肃纪律和关心爱护有机结合起来,尽力在内部环节和萌芽状态解决问题,防止出现被动局面。要切实增强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能力。做到惩治违法违纪行为与维护法院良好形象的有机统一。要深化查办案件的效果。要注重以点带面,深化效果,及时总结通报违法违纪案件的深刻教训,定期通报反映辖区法院违法违纪案件和信访举报动态的发展态势,剖析内在成因,提出严肃要求,促使法院领导班子和广大干警保持经常、高度的警觉性和敏感性,自觉杜绝“侥幸”心理或“随俗”心理,在思想上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不断推进惩防体系的完善。
(五)进一步强化保障机制,积极促进惩防体系的内在完整性
1、要合理解决福利待遇问题。必要的政治待遇和物质保障,是确保队伍稳定、激发工作热情、解除法官后顾之忧的重要措施。院党组要紧紧抓住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的大好时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充分考虑新形势下法院工作面临的特殊压力和特殊需求,下功夫协调解决法官配备、干部职级、经费保障、福利待遇等涉及法院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切实增强法官职业尤其是我们基层法院、人民法庭法官职业的尊荣感和吸引力,逐步解决法官外流、断层等问题,为法院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保障,也为惩防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是要重视解决法官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方面的保障问题。要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司法环境的复杂性和司法活动可能面临的对抗性,对可能出现的暴力抗法等极端行为要有充分的预计、周密的预防和妥善的应急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