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塘坪镇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调研报告
塘坪镇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调研报告
塘坪镇中心小学
2012年3月
塘坪镇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调研报告
塘坪镇中心小学
为加强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促进我镇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幼儿园中小学机构编制调研工作的通知》(粤机编办函〔2011〕901号)要求,2011年10月下旬,我塘坪镇中心小学对公办幼儿园开展了机构编制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幼儿园情况。截止2011年9月(下同),我镇公办幼儿园共3所,在园幼儿165人,基本是小学附属公办幼儿园。
2、编制及使用情况。
我镇公办幼儿园在编教职工数13人(都是占用小学的编制)。没有针对性的幼儿教师专门的配置。
3、教职工人员情况。我镇公办幼儿园有教职工16人,其中园长1人,专任教师13人,保育员0人,保健员0人,勤杂人员3人。获国家小学教师资格证书13人,幼儿教师师范毕业生1人。
4、经费保障情况。2003年以来,我镇幼儿园都按照阳东县物价局核定的保教费每生每月90元收取,并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保教费收入基
本投入到办学条件的建设项目,未能用到所属学校教职员工的福利中。
二、办学体制状况
1、现状:
我镇办园体制都由教育部门所辖的学校以附设形式举办,其校舍建设以及设备添置经费全部由所属学校承担,经费供给体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保教费全额上交财政,返还后支出由所属学校按预算开支。虽有一定经费保障,但投入单一,收取的保教费除支付编外人员工资及日常办公经费外,幼儿园建设和发展的经费不足,如湾龙幼儿园到现在只有不到20名幼儿,可是欠债经营。幼儿园通过向家长收取保教费,来解决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和发展,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幼儿园除初始投入外,多数上级财政对幼儿园“零”运行经费投入,又缺乏行业指导,其教学质量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成因:
①在公益性方面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短缺。学前教育资源过分向县镇,乡镇公办幼儿园发展滞后,一些社区公益性缺失,布局不合理。如目前整个塘坪镇只有塘坪镇中心小学这间附设的幼儿园,下面村委会的只有长乐幼儿园和湾龙幼儿园,财政的投入为零。这样的体制机制方面不完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②没有明确地方编制标准。87年颁发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全日制幼儿园1:6—1:7,班级规模为小班20—25人、中班26—30人、大班31—35人。《标准》规定的主要教职工是园长、专职教师、保育员、炊事员、医务人员、财会人员一并纳
入编制管理,造成公办幼儿园的编制规模较大,如按规定的标准实施,配置标准将超过义务教育标准,显然不合理。
③经费保障方面投入不足,地方财力有限。我镇公办学前教育经费主要是由举办者和家庭分担,公办幼儿园主要依靠保教费来维持正常运转,幼儿园办公经费、设施设备添置经费普遍不足,没有扩建的资金和空间,造成了“入园难”的现象;公办幼儿园改制引起的公退民进,又造成了“入园贵”的现象。近年来,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的实施,我镇地方财政负担重,经费难以保障较为突出。作为非义务教育的幼儿园在此情况下很难受到有效投入。
④师资队伍方面不够健全、队伍结构失衡。我镇长期以来不设幼教编制,大多数幼儿园教职工中,都是占用小学的编制。一直以来除了镇中心幼儿园偶有个别幼儿师范毕业的教师分配到园任教外,其余的两所幼儿园镇中心小学从来没有特别分配指定教师到幼儿园,都是由所在学校自行指派或年纪大或什么的教师任教,但大多数教师都是“被自愿”去幼儿园的。原因是幼儿园人员配置缺乏,都是一个人负责一个班,加上中午还要对幼儿“陪睡”,故而“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教师大有人在。
三、解决建议:
1、现有幼儿园建议不再改制,而是划入转教育部门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幼儿园的布局调整。
2、可按批准办园年限,服务范围,生源来源,现有规模,预计年限规模等方面去量化打分,对各幼儿园进行科学的统筹编制。
3、对幼儿园教师,可按规定的比例配置,保教人员可考虑从现有代
课教师中招聘,纳入编制。或按照编制或办学规模条件等,由上级教育部门统筹安排培训一批幼儿教师,特别是撤点并校后的“富余”教师,经培训达标后,优先分别充实到各镇的幼儿园当幼儿教师。经费可采取由办园单位、所在地或镇级财政等各负责。可参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相当的待遇。幼教经费全县统筹,在编教师工资纳入县级统发,幼教建设项目由县统一规划安排,并在教育附加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幼教发展,编外人员工资、保险、福利等由幼儿园自筹解决。
4、经费保障方面。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设立幼教专项经费。建议对幼儿园根据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劣,划分普惠制等级,对于少数优质的热门幼儿园,应该降低惠制等级。这样既满足低收入家庭对学前教学的基本需求,还可以满足高收入家庭对学前教育质量的需求。
5、教职工结构方面。幼儿园应当配备园长、专职教师、保育人员、保健人员和后勤人员。园长、专任教师应纳入编制,保育人员、保健人员和后勤人员等其他人员都可以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形式。园长设置为:三个班以下的幼儿园设一人,教导主任一人。专职教师设置为:全日制幼儿园平均每班配2人;保育人员设置为:全日制幼儿园平均每班配0.8~1人;保健人员设置为:县优质园以下兼任保育员;后勤人员设置为:每100名幼儿配1人。
6、班级规模方面。87年制定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规定的班级规模偏大,建议按小班25-30人、中班30-35人、大班35-40人的标准执行编制。
7、师生比设置方面。公办幼儿园师生比的设定应以小学编制标准和
本地小学实际平均师生比为参照物,考虑幼儿园班级规模小于小学,农村幼儿园师生比应略高于县镇,这样有利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
8、占用小学编制的教师处理方面。占用小学编制教师的去留问题应该权衡利弊。如不退回小学,利在于: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小学富余教师分流,获得进一步的财政支持,避免退回的教师引起不必要的编制资源的浪费。弊在于,小学编制、幼儿园编制、编外人员并存,特别是义务教育实施绩效工资后,工资差距拉大,同工不同酬影响到工作积极性。鉴于历史造成的现状,考虑到幼儿园体制改革后稳定因素,还是建议占用小学编制纳入财政预算的教职工,其事业编制及待遇可暂予保留。
第二篇:机构编制情况调研报告
调
研
报
告
根据地区编办和县编制办的具体要求和相关部署,我乡党委高度重视此次调研工作,乡政府领导牵头,组织得力干部下到机关、学校、卫生院和各村,采取交谈、询问、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查了解。调研组利用了4天的时间,对上级部门要求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形成了调研报告。
调研基本情况
一、高海拔地区工作的特殊性,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及组织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洞措乡平均海拔4600米左右,地广人稀,属于纯牧业乡镇,境内没有企业。国民收入全靠牧业收入及劳务输出,乡政府无财政收入来源。我乡人员机构编制及人员配备直接受到我乡生产方式和财政收入的影响,GDP年增长依靠牧业增收的方式拉动。机构编制中人员配备及组织运行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配备的人员年轻化,人员专业业务技能不足。加之上级部门为丰富自身机构人员,经常抽调乡上多年培养的得力干部,而抽调之后并未及时为乡上补充,导致机构运行中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机构编制改革之后,细化了人员分工,划定了办公室,但是由于我乡政府条件有限,自身资金不足,无法及时的补充办公硬件,导致办公硬件设备不能满足办公需要。
二、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员患病及因病不再岗情况
我乡目前现有行政干部27名,其中汉族干部5名,藏族干部22名;政法人员编制4名,全部为藏族干部;教育部门编制为6名,现在实有正式教师12名,卫生院有医生3名,护士2名,均为藏族;文广影视部门现在有电影放映员1名(公益性岗位),农牧林水类干部4名;机关后勤服务类人员为2名,均为藏族同志,其他民族的干部没有。我乡干部职工最短在高原上工作都超过了2年,均不同程度患有高原型疾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有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其中机关事业单位中30岁以上患病人数为9人,30岁以下患病人数为33人。我乡机关事业单位中,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低,目前还未有因病不在岗人员。
三、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和特殊的发展稳定任务角度,对人员编制配备的建议
自然环境方面。一是地域。我乡辖5个村(分别是洞措村、那木起村、夏龙村、曲登村、次仁果来村),共有5个村委会,11个作业组。2011年总人口为2598人,均为牧区人口,牧户610户。二是海拔。我乡驻地海拔为4400米,高寒缺氧,最低温度达到零下31度,取暖时间长达7个月,年平均氧气含量仅有内地的55%。三是距离。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90公里,乡驻地到每个村平均距离为39.5公里,其中最远的村委会驻地为60公里。社会情况方面。一是我乡是内陆乡,不与任何国家接壤,没有边境线。二是,流动人口方面。今年上半年,来到我乡旅游或路经我乡人流较多,据上半年统计共有游客约2000人次以上,务工经商人员约1000人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三是维稳工作方面。我乡从2008年至今,现有拉康2座,均有通道公路,其中洞措拉康距离乡驻地26公里、罗布拉康距离乡驻地24公里,现有僧尼12名。我乡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安排一名副科及统战干事长期进驻拉康开展工作。经济情况方面。2011年全乡生产总值为19006598.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0元,低于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属于较为贫困的乡。目前,仍有1843人用电困难,2067人没有用上安全的饮水。
对于机构编制人员配备的建议
一、结合牧区工作开展实际,选配专业技术性强,适合牧区经济发展的人才。
二、注重干部的培训,特别是年轻干部的岗前培训和任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让其能更快的融入到牧区基层工作中去,从而更好的为牧区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三、针对干部借调问题,及时的对流失干部进行补充,确保基层工作的开展有人可用。
四、乡财政紧张困难,希望能进一步加强对乡的支持力度,配齐办公硬件,为乡上各办公室正常开展工作提供保障。
第三篇:乡镇机构编制调研报告
关于乡镇机构编制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铁铺乡位于罗山县西南部,面积127平方公里,现辖9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人口1.56万人。下设24个基层党支部,党员518名。目前,该乡行政编制30人,实有人员20人;事业单位编制38人,实有人员35人。
二、职能配置和运作情况
1、职能由“领导”向“服务”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基层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市场规律的要求,应该实现从“领导农民”向“服务农民”的观念转变,把构建服务型与公共型基层政府作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全新目标。乡镇体制建立以后,尽管机构和人员数量一直严格控制,但事实却存在着“编制数量控制了,干事人员减少了”的怪现象。目前,乡镇政权的结构和权力的分配基本上是比照上级政权机关设臵的。人们习惯将乡镇党委、乡镇人大、乡镇政府称为乡镇的“三大班子”。乡镇政府的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至今没有法律规范,有很大的随意性。基层政府的机构与人员编制逐年变动。如我乡国土所归县国土资源局直管,人权、财权在县国土资源局,但服务的对象却仍然是基层,使一些工作人员对乡镇的管理、指导处于应付差事;另一方面,就是一些退居二线人员占用行政、事业单位 1
编制,我乡行政编制30人,退居二线的就有2人,存在着“拿钱不干事,仍然占编制”的现象。
2、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够。在一些重大事情面前,由于体制问题,一些站所人员由于人事管理权在上,业务安排一律由上面指挥,不服从乡镇统一指挥、调度。
3、服务职能配臵混淆不清。目前机构设臵中,部分单位职责不清导致履职不到位。在我乡行政单位编制中的经济发展办,许多工作仅靠三个人是难以完成的,许多业务不是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结果使其成为“虚设机构”。如此等等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机构编制人员配备及建议
乡镇政府是基层政府的最下一层,作为联系“三农”最为密切的基层政府,其职能转变,不仅仅是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实施的要求。我们认为在乡镇机构编制和人员配备上,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推动基层政府转变职能,必须推进以撤改为主要内容的乡镇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政府机构改革要分类实施,分步骤推进,同时完善配套改革。目前,根据工作需要、农民需要和服务需要,要将一些农机、农技、畜牧、市场经济管理人才,通过各种手续、程序层层选拔到乡镇来,充实
一批、淘汰一批,如要加强对文化、卫生、环保、便民服务中心、公益性管理与服务等机构在乡镇的设臵。
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应该按照基层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而进行,服务型与公共型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基层政府的本质要求,基层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后为“三农”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必须依法支持与推动农村及农民建立农合组织,把农合组织打造为激发农民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平台,为此,要求政策允许并保证生产以外的其它农业生产环节对农合组织开放,尤其是要支持农合组织在农村公用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4、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及机构改革中,要赋予基层政府更多的社会政治职能,把更多的经济职能交给市场。为此,必须实行基层政府行为与农民行为的区别。基层政府要尊重农民主人地位,确立“为农民服务”的执政理念,随着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农合组织成为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后为农民服务的重要组织形式。
5、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对现有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进行考核、考试,避免“一朝进机关,永远铁饭碗”。具体考核办法由市、县拿出详细的考核办法,由组织、人事部门具体实施。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调动乡镇干部工作、学习的积极性,真正把权利交给自己的服务对象---群众。
6、为了控制人员编制膨胀,要建立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相互制约和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没有配套的财政改革,撤改后的乡镇机构也难以运行。
7、政府应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并不断创新扶持方式,从财政拨款转为财政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以钱养人” 转变为“以钱养事”。为保证扶持资金的有效、公开、透明使用,应将其列入公共财政预算,其支出和使用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接受人大等相关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中共铁铺乡委员会
2012年4月12日
第四篇:铁丝塘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关情况调研报告
铁丝塘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关情况
调研报告
一、当前村级运转保障经费面上情况及存在问题
村级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依靠力量。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各项政策的调整,大部分村级组织运转渐趋艰难,捉襟见肘的村级财力、繁重的工作任务和纷繁复杂的农村各类矛盾,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村级组织运行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表现在村级收支平衡难。取消农业税后,村级组织运转资金主要来自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但有限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目前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需要。村级管理资金中除了支付村干部基本报酬和正常的办公经费外,还有开展其他工作如招商引资、疫病防治、粮食直补落实、征兵、选举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农民,连接政府与农民的纽带是村级组织。村级组织的作用发挥,也直接关乎着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和成败。当前我镇普遍存在村级组织的作用发挥不明显,运转困难的局面。一是多数村集体经济薄弱,收入渠道单一。尽管目前村级经费保障水平比往年有明显提高,但与其所承担工作的经费需求相比,收入仍然比较紧张,压力普遍较大。
二是公益事业建设压力大,“一事一议”难落实。普遍反映目前除了类似修路、建桥之类的事还能通过“一事一议”落实外,其他公益事业基本没有搞“一事一议”。
三是村级债务压力大,旧欠新债难消化。村级老的债权债务权责不对等,按规定村民原欠行政村的债务无法清收,而村级债务则要负担,包括各种旧欠;税改后村级收入得到规范,经费来源比较单一,债务难以消化;近年来村级公益事业发展迅速,在一些地方村级建设性债务有上升趋势。
意见建议:
一是鼓励和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发展和自我保障能力。目前不少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来源单一,单靠转移支付资金很难维持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因此,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的自身“造血功能”,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村级组织执政能力。
二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推进村民自治、村务公开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坚持“村民自愿,民主决策,量力而行,上限控制”的原则基础上,充分发挥“一事一议”在农田水利建设、村级道路修建、改水改厕等集体公益性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目前“一事一议”存在的“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问题,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起推动责任,落实奖补政策,对不符合目前农村实际的内容进行修改,积极推进利村利民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加大村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与支出需求及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村级补助增长机制。今后,各地要在确保村干部基本报酬的基础上,按照上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增幅给予递增,并列入预算,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助增长机制。
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面上情况及存在问题。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是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基本阵地,是村级各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活动的物质载体。推进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
在建项目存在三个难题。一是上级扶持资金拔付相对滞后。在调研中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最多的就是资金问题,焦点多集中在上级扶持资金到位问题上。据调查,上级应下拔的资金滞后。由于县一级配套资金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出现了拖欠工程款现象。二是工程建设附加投入数额较大。在工程造价上,由于地区差异而带来了资金缺口问题。另外,由于上级资金只是对主体工程的扶持,数量有限且有强制性规定,但基层在实际操作中还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三是项目管理缺乏刚性约束。调研中有些农村干部提到,上级下发的文件原则性规定多,具体详细的规定少,如对各部门的职责、对项目建设后的规范配套和使用管理,没有明确规定,操作性不强,缺乏刚性约束。
2、现有场所存在四个欠缺。一是硬件建设任务仍然很重。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村虽然有活动场所,但因建设时间早,当时的设计标准太低,房屋、院落狭小,开小型的会议勉强能行,一有大型活动或参加人数较多就非常拥挤。二是软件部分亟需加以规范。突出表现在配套设施不完善,只有一张桌子、几把椅子,还多是一些旧桌子、旧凳子,办公设施也比较落后,报纸图书、电教设备、音响教材等尚未配套。三是维护管理水平滞后。突出表现在没有专
人管理,有的长期闲置或被挪作它用。尽管这些问题是在前几年形成的,有些正在解决,但在经济条件差的村还有可能出现。四是功能发挥不够充分。有的村虽然重视村级活动场所的房屋和配套设施建设,房屋越建越豪华,却不善于利用阵地开展工作,使村级活动场所中看不中用,“功能”很多只是体现在牌子和制度上。
意见建议:
1、加强领导,综合协调,整合各方力量。要层层建立和落实领导责任制,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三级联创”活动的范畴,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考核,促进活动场所建设任务的具体落实。其次,要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任务,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党委组织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组织协调,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限要求等,并及时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注意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加强监督检查和具体指导。
2、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保证资金来源。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要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各级各部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举措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二是要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各级财政、党费投入的建设资金,以及其他渠道筹集的建设资金,要统一纳入专户,制定管理使用办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虚报套取、截留、挪用、侵占。
3、严格标准,加强督查,保证工程质量。首先,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政策办事,防止偷工减料。其次,要抓好各个环节,全面
提高活动场所建设质量。抓好工程方案的制定,就活动场所的面积、造价、建筑方案、选址等问题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需要;抓好工程的招投标工作,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公开透明,慎重选择施工单位,并与其签订建筑合同;抓好施工监管工作,成立质量监督小组,不定期对活动场所建设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有建设项目的村,选出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对工程项目实行全程监督。
4、配好软件,经常活动,提高利用效率。配套建设方面,要以村级组织活动阵地为依托,做到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服务便捷。开展活动方面,以创“五好”为总抓手,组织广大农村党员深入开展党员服务承诺制、“设岗定责”等各种主题实践活动,把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成党员的温暖之家;建立和规范村“两委”议事决策规则,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和联席会议,讨论研究村级重大事务。
三、乡镇机关办公用房及“五小”设施面上情况及存在问题。乡镇机关办公用房及“五小”设施切实解决了乡镇干部的切身问题,有助于乡镇干部更加全身心投入工作,但也存在“五小设施”的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小食堂作用发挥好,小图书室、小澡堂和小文体活动室的作用发挥还有不够。小图书室阅读条件过于简陋,环境不舒适、所存书籍数量少,书籍较单一,重政策理论书籍,轻体育休闲娱乐书籍,造成乡镇干部到小图书室阅读的积极性难以提高。
第五篇:高坪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6000字)
高坪镇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
高坪镇位于浏阳东郊,风景秀丽的浏阳河中上游,距浏阳市城区仅22公里,距省会长沙88公里,总面积256.8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213个村民小组,3.6万人口。大溪河与小溪河流经全境,在境内双江口汇合成浏阳河,形成发达完整的水系。境内有古风洞、天崖寨、空岗山、浏阳湖、浏阳河第一漂、龙王排等自然风光,李志民将军、张凯同志故居、江大仙人庙等人文景观。2007年4月,经湖南省民政厅、长沙市人民政府、浏阳市人民政府批准,高坪撤乡建镇。2009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7亿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560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3100万元,较上年增长8%;完成地方收入1070万元,较上年增长 14%;引进到位资金6500万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0元,达到6899元。做为靠浏阳市较近的一个乡镇,我镇有其独特的地域优势,也有其特殊的人文环境,如何发挥优势,提升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我们的当前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现将此次经济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紧扣“生态美镇、工业强镇、农业特镇、旅游兴镇、城建树镇、文化活镇”的主题,竭力推进社会各项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个崭新的实力、活力、魅力新高坪正焕发出欣欣向荣的蓬勃生机,经济的规模和效益不断增长,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一)总量持续增加,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1995年撤区设乡以来,以花炮、建材为主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农业、旅游业总量也逐年持续增加。1997-2009年,全区gdp总量由0.75亿元增加到10.7亿元,增长了13倍,其中工业经济总量由0.25亿元增加到7.8亿元,人均收入由673元增长至6899元。
(二)结构明显优化,发展的活力越来越大。一是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农、林、牧、渔、工业、建筑、运输和服务业等诸业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花炮、建材、旅游等产业兴起,二、三产业发展加快,三次产业由“一二三”向“二一三”再到目前的“二三一”转变,使全镇经济得到大幅增长。二是非公制经济蓬勃兴起,迅猛发展,成为我镇最具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逐步形成。截至2009年底,全镇共有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780户,占全镇地方财政收入的90%以上。
(三)支柱产业突出,带动的能力越来越强。一是花炮建材主导地位明显。花炮、建材、夏布是高坪工业经济的三大支柱。全镇有花炮企业共33家,已形成集原材料、鞭炮、烟花的生产、销售、包装为一体的产业布局。作为我省唯一的传统夏布生产基地,我镇现有夏布加工厂5家,产品做工精细,工艺精巧,远销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此外我高坪镇还拥有丰富的石灰岩矿石,现有建材企业10家,其中年产10万吨水泥厂1家,采石企业9家。
(四)产业特色彰显。高坪是一个综合型农业大乡。全镇有耕地2214.8公顷,以蔬菜、小辣椒、小水果、苎麻为主的经济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创造较多的名优特产,其中鞭炮、夏布、小辣椒并称“高坪三特”,誉满三湘,驰名中外、太坪藠头、百合、志民小辣椒、株树桥西瓜,三合水黑三羊,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也逐渐打响品牌。此外我镇的新兴旅游产业也蓬勃发展。近年来,我镇以浏阳河两岸自然山水为依托,引导农民开发以“浏河人家”为品牌的农业休闲产业,目前已形成60农家乐,600万年产值的规模,为境内农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从去年开始,我镇充分发挥山水资源特色,利用一万六千亩油菜春暖花开的平台,精心策划,连续举办了两届“浏阳河乡村休闲观光节”,通过“婚纱摄影大赛”、“浏阳河蒸菜大比武”、“两油产业发展论坛”、“浏阳河上鸳鸯戏水”等系列活动的开展,掀起了省城的人到高坪休闲观光旅游的一波波热潮,扩大了我镇旅游知名度,促进了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高坪作为浏阳河第一湾最美乡村的品牌效应凸显。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在看到我镇经济发展较快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结构仍不够合理,发展的后劲不足。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花炮建材产业仍然一枝独秀,且技术不够先进,加之受近两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有所订单减少。而建材产业发展,绝大多数是矿石开采,一方面经济效益低,产能低,另一方面对整个乡村环境的污染较大。此外,当前我镇的生态休闲产业规模小,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当前的农家乐主要是本地老百姓成立,资金实力有限,能提供的服务局限于餐饮、棋牌,少量能提供钓鱼等活动,集现代农业、休闲于一体的体验式的观光农业发展不够,古风洞等景区虽然进行了投资改造,目前仍缺乏吸引游客的特色。另外,我镇虽然一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但从产值和农民收入来看农业相对其他产业而言落后的差距仍然很大。
(二)、企业规模不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全镇现有企业近70家,其中花炮场31家、矿场9家,水泥厂1家。企业整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现有的生产加工企业大都处于初加工水平,产品附加值低。多数企业缺乏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技术人才,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技术落后,资金有限,从而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我镇特产夏布虽然远销海外,但因目前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低下,成本高等原因,销量也无法进一步增长。
(三)、镇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我镇近年来虽然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但目前相对而言仍然薄弱。高坪虽然是离浏阳比较近的乡镇,但因地势地貌的原因多年来一直交通不便,自1995年撤区并乡以来,高坪历届党委、政府致力于打破交通瓶颈,在2006年,形成东至永和,南达澄潭江,西到浏阳,北往古港的“三纵两横”交通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区位优势。但是,目前杨高公路弯多路窄,两坐大桥皆已年久失修,河石公路因多年来受运矿货车碾压,路面受损严重,凹凸不平。古高公路虽然路况较好,但需要绕行很长一段距离。因此自今为止我镇仍然没有一条高宽度高质量的进镇公路,这严重限制了高坪工业经济的发展。此外,虽然政府近年来加大了乡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但受农民的传统思维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的影响,目前我镇的环境卫生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发展思路及措施
从我镇的实际出发,现阶段我镇具备和蕴藏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巨大动力源泉。一是独特的特色产业优势。我镇拥有一定数量的花炮产,借助浏阳花炮的品牌效应完全可以招大引强,扩大再生产。此外我镇有株树桥、双江口、青龙坝等水电站八家,电力充沛。石灰石、金属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还有享誉中外的夏布生产、“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等这些都是发展高坪品牌的特色资源。二是良好的自然山水资源禀赋。我镇自然山水、农业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人文环境优良,镇内浏阳河两岸风景秀丽,古风洞人间仙境、奇骏秀美,这是我们谋求跨越发展、加速赶超的最大资源优势。特别是经过多年来的打基础、快发展,我们的发展思路逐渐清晰、发展雏形已现、发展活力强劲。三是明显的区位优势。高坪镇距浏阳市城区仅22公里,只要有一条高质量高宽度的公路,即可缩短与浏阳市的时空距离,更好地融入浏阳市区大开发的热潮,打造成浏阳市的后花园、生产基地和旅游休闲场地,实现快速发展。四是不容错过的政策机遇。现在正值全国建设新农村示范村的热潮,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此外还有一大批中、省、市重点项目的实施,都为我们加快镇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一)发展思路和重点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工业主导、三产配套、农业承载、品牌带动”的思路,以“发展产业、丰富内涵、夯实基础、改善环境”为重点,着力抓好工业、特色农业、旅游业三大版块,打造生态美镇、工业强镇、农业特镇、旅游兴镇、城建树镇、文化活镇。
1、主攻工业经济。坚定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不动摇,按照“挖潜提质,招大引强”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我镇的花炮、建材、夏布产业,同时鼓励其他产业的兴起,推动我镇工业经济向支柱多元化、产品系列化、加工精深化、生产规模化、能耗最低化的新型工业化方向发展。
2、提升农业经济。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激活民智,凝聚民心,创新机制,开辟渠道,形成农民筹资投劳,政府加大投入,工业积极反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开展农村水、路、电建设大会战,切实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同时要围绕“突出特色,集约经营,强化支柱,按照标准,开拓市场”的思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走集约化经营之路。
3、要做大旅游文化产业。按照“山水旅游带动、生态休闲支撑、政企共同开发、提升服务创收”的发展思路,唱响乡村休闲主题,打造绿色品牌,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着重建设浏阳河两岸人家和天涯寨古风洞旅游专线。
4、发展商贸经济。加快集镇建设,提升集镇硬件水平和环境质量。鼓励个体户发展,特别是要着重发展高坪社区,将其打造为全镇名副其实的核心政治商业区。
(二)主要措施
1、加快推进产业转型。①加快花炮企业挖潜提质。继续以花炮产业转型提质为契机,由政府加大投入或者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对现有小规模企业进行厂房扩改和技改,引进相关的科技人才,提高各厂生产效率和科技含金量,实现由资本、劳动力、扩大设备等来增长经济的粗狂型增长向靠知识、技术、高科技人才增长经济的集约型增长的转型,获得产值、税收“双增长”。同时加大安全监管,形成安全、高效率生产的良好氛围。②突出建材产业产能效益。抢抓新“四路”建设机遇,扩大产出,提高产能,实现产销两旺,全面铺开建材产业发展。继续联系南方水泥产项目,力促项目早日在我镇安家落户。同时利用我镇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招商引资附带开发发展其他建材企业,致力于将我镇的建材产业由单一的原材料出产向原材料加工型经济转变。③做强做大特色农业。继续利用山地资源推进创业富民,采取以奖代补、典型示范等方式,在强化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油茶、小水果等经济作物。在区域布局、品种结构上、加大投入、产销结合,大力推动太坪藠头、百合、志民小辣椒、株树桥西瓜,三合水黑三羊,等“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的发展,以利于形成宏大规模,营造一方气候,创造独特优势。④开发旅游休闲品牌。依托山水资源,借助近城优势,努力挖掘乡村休闲产业潜力,积极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依托浏阳河新农村示范走廊的建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浏河人家发展特色,大力开发天涯寨古风洞景区,打响全国第一个洞穴拓展训练基地的名片,以农业产业作支撑,以浏阳河两岸山水风景和古风洞天涯寨自然景观为基础,带动全镇旅游业的发展,创建沿浏阳河走廊经济产业带,实现镇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打造浏阳河第一湾最美丽的乡村名片。
2、大力进行招商引资。要树立无外不快、无外不活、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的招商引资理念,借助外力求发展。采取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主动出击。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争取上级政策的更大支持。要充分结合区情实际,着力引进一批生产性、财源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在农业产业开发、加工制造、旅游开发等方面招商引资,优化我镇经济产业结构。建立招商引资考核奖励机制,充分调动我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全民招商的强大合力。
3、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目前交通仍然是制约我镇的的瓶颈,要加大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桥梁建设的投入,在2010年完成双江、杨潭大桥两座大桥的加固维修,同时整修并拓宽杨高、河石两条公路。除此之外还要完善水、电、煤气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给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氛围,同时优化发展环境,为招商引资铺好路。要坚持上项目,上大项目。高坪目前经济并不算是富裕,资金困难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要通过上项目,争取资金,解决资金“瓶颈”,并且要力争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做到项目建设不断档。这样,通过几年的努力,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会有一个彻底的改变。
4、营造良好人文环境。认真落实浏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继续深化行政改革,打造服务型政府。积极开展民意调查,严厉整治破坏经济环境的行为。加强舆论引导,广泛宣传加快发展镇域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尊重和保护企业家队伍,奖励和表彰有突出成就的先进典型,支持投资者、关心企业家、尊重纳税人,营造有利于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加鞭。高坪发展有先天的优势,但同时也困难层层,相信我镇一定会更加紧密团结起来、励精图治、攻克艰难、锐意进取、创造辉煌灿烂的明天。
2010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