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课程改革复习题[最终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4题,共12分)
1.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饿课程形态。
3.幼儿园课程目标:幼儿园课程目标一般较特定地表述为幼儿园要求的教育成果,它指引幼儿园教师或课程编制者计划课程方案,也反映着一个幼儿园系统的教育取向。
4.五指活动课程:五指活动课程是由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立的。他以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5题,共40分)
1.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答:(1)幼儿园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部分——基础性。
(2)幼儿园课程是非义务教育课程。
(3)幼儿园课程是适宜发展性课程。
(4)幼儿园课程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
2.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设计教育活动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在活动过程中综合体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
B.要能体现出各类教育活动结构的特点。
C.要为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留有余地,为教师的再创造提供条件。
3.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A.互动性原则
B.效用性原则
C.特异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4.幼儿园课程评价包括哪些内容?
答:(1)对照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检查和评估已经拟订的课程计划在目标、内容、组织与方法等方面的适宜性。
(2)在课程实施中及时记录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行为反应,并以此定期对照教育教学计划中预定目标,检查评估该目标本身以及所实施的教育内容、组织、方法和手段等的适宜性。
(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定期对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指导思想几各项要求,检查评估教师的行为、态度、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和互动方式是否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4)对照课程目标,测查评估幼儿身心诸方面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
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答:A.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不以解决幼儿园全部幼儿的发展问题为目的,它应该有针对性地指向某一部分幼儿。
B.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必须具备帮助幼儿身心发展的正面价值。
C.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理必须以幼儿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中的相关理论观点为基础。
D.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应包括短期和长期两种目标。
E.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完成必须经由系统的方法。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2题,共30分)
1.论述几次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答:第一次改革:20世纪20——30年代幼稚园课程的改革特点表现在:
(1)第一次制订并颁发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2)幼稚园课程中国化与科学化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3)课程的指导思想深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
(4)幼稚园课程内容的范围以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
(5)课程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产生了一些重要的著作,如:张雪门的《幼稚园的研究》、《幼稚园课程编制》、《幼稚园组织法》;梁士杰的《幼稚园教材研究》等。
第二次改革:20世纪5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特点表现为:
(1)课程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具有了统一性。
(2)课程“苏化”,实行分科教学分科课程模式。
(3)初步确立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
第三次改革: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特点在于:
(1)改革范围扩大,课程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初步形成。
(2)改革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不断加强。
(3)改革力度增大,不断深入教育实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产生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
(4)课程以“教育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并把游戏确定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5)更新和优化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6)潜在课程被引入幼儿教育领域,其作用受到广泛重视。
从上述我国三次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启示:
第一,坚持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中国化。
第二,坚持幼儿园课程发展独立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一。
2.瑞吉欧教育方案在课程和教学中体现出了哪些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其特色在于:
(1)弹性计划
(2)合作教学
(3)档案支持
(4)小组工作
(5)深入研究
(6)图象语言
四、应用题(18分)
运用幼儿园课程相关理论设计一个中班科学领域的教育活动。
答案(略)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复习题
一、单选(15题 30分)
1.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方针是(D)P21
A.“三个面向” B“三个代表” C.倡导“五讲四美”
D.培养“四有”新人
2.课程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
(B)P3
A.教学内容
B.教科书
C.教学计划
D.教学大纲
3.控制着课程功能的广度和深度,节制着课程的时间效应和情绪效应的是(A)
A.课程目标
B.课程功能
C.课程结构
D.课程理论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是(D)P43 A.学生B.教师C.班主任D.教师和学生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大纲超越之处的是
(A)P66
A.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B.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课程标准还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C.课程标准以迎接考试为主要目的
D.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创造空间
6.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是
(A)P98
A.教育自身的需求
B.学生的需求
C.家长的需求
D.教师的需求
7.我国课程标准的内容是: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和(A)P81
A.实施建议部分
B.过渡部分
C.总结部分
D.理论部分
8.不属于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的是
(B)P107
互动性、互补性
A.自主性
B.问题性
C.评价的自主性
D.互助性
9.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相对的是
(B)P102
A.探究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
C.创新学习
D.自学
10.教材的基本特质是典型性和()A.协调性
B.重要性C.具体性D.综合性
11.不是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的是(B)P140 A.激发学生动机 B.要根据经济水平发展C.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D.要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
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
12.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
便构成教材管理的(C)P145
A.范围
B.性质
C.范围和性质
D.范围或性质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是
(C)P171
A.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化B.课程评价过程的动态化C.课程评价标准的统一化D.课程评价主体的互动化
14.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是(D)P172 A.综合性课程评价体系B.考核性课程评价体系C.肯定性课程评价体系D.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
15.对教科书的评价将服务于一系列目的,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
(A)P186 A.为国家评审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B.为基层单位选择教科书提供参考依据
C向教科书编写单位提供改进教科书的参考意见D×.向社会公布最适合学生需要的教科书
二、判断改错题(4题
24分)
16.探究性学习要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P105 17.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P62 18.学生档案袋,又被称为“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档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P160 19.教师专业发展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过程。P246 三.简答题(3题
30分)
20.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P7 一国际背景:1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2国外课程改革的现状二国内背景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客观必然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3课程改革的成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现实基础 21.简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22.简述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P134 1 正确处理知识、儿童和社会的关系,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2必须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3必须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层次性的关系4正确处理加强领导与分级管理的关系,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四.论述题(16分)
23.试述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和意义。P203 基本模式: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意义:1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2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3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4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模拟试题(选择、判断)
一、单选
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C)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
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
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D)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A)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6. 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A)A.加德纳B.推孟C.韦克斯勒 D.加涅
7. 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B)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8. 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C)
A.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
B.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C.都是主体
D.都是客体
9. 探究学习实施的过程是(B)A.计划阶段——问题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B.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
C.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解释阶段
D.计划阶段——问题阶段——解释阶段——研究阶段——反思阶段
10.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B)A.地方课程 B.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D.学科课程
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12.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卡内基金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准备学习:国家的指令》的报告有七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排在第二位的是(A)
A.学校需要家庭的支持
B.学校需要社会的支持 C.学校需要专家的支持 D.学校需要政府的支持
13.教育的中心和灵魂在(B)
A.学生 B.学校 C.教师 D.校长
14.校本教研的主体是(C)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校长
15..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二、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在下列教育评价方式中,属于质性评价方式的有(ABC)
A.档案袋评定
B.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 C.表现展示评定
D.成就测验
3.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有(ABCD)
A.情境 B.协作 C.会话 D.意义建构
4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B.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C.缄默知识对人类的认识有着深刻的影响
D.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5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
A.民主的 B.平等的 C.对话的 D.互动的 6.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7.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
B.综合性
C.选择性
D.平均性
8.“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内容包括(ABCD)
A.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目标 B.校本课程的结构与课程门类C.课程实践与评价的设想 D.保障措施
9.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旗帜鲜明地把课程改革作为一项政府行为,明确了基础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作用是(BCD)A.前沿性 B.全局性 C.基础性 D.先导性
10.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
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11.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
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12.当今世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是(BCD)
A.向学生回归 B.向学校回归 C.向教师回归 D.向教育实践回归
13.教学研究中的行动必须具有以下特征(BCD)A..可操作性 B.验证性 C.教育性 D.探索性
14.现代教育评价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如下几个时期(BCD)
A.教育测验运动时期 B.目标分析研究时期C.多方位研究时期 D.教育评价的兴盛时期
15.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BCD)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三、判断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开始。
(√)2.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3.课程标准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
(√)4.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5.自主学习就是自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6.学校的课程结构中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国家课程应占绝对主导地位。
(√)7.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8.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9.校本教研即师本研究。(√)10.教育测验是一种以追求考察教育效果客观性为目标的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三(精选)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7、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8、新课程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9、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开发者)。
10、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选择题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
A.充分地传授知识 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
2、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设置(C)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3、“关注个体差异”就是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爱好、兴趣和差异(C)A.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B.将学生分按优、中、差分班教学C.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发挥D.大力培养单科独进的尖子生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 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
5、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 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 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益
6、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D)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8、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C)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三、多选
1、新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有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外,还有(ABCD)
A.改变课程功能
B.调整课程结构
C.精选课程内容
D.改进教学方式
2、本次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BCD)A.民主的B.平等的C.对话的D.互动的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ABC)A.均衡性B.综合性
C.选择性D.平均性
4、新课程给教师角色的定位是(AC)A.学习者 B.定向者 C.促进者 D.定论者
5、地方对课程管理的主要方面是(ABCD)A.贯彻国家课程政策 B.制订课程实施计划C.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D.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6.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以外的各种可以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主要有(ABD)A.家庭资源 B.社会资源 C.校园资源 D.自然资源
四、判断题
1、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新一轮的教材改革。(×)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新课程在小学阶段是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初中阶段是以综合课程为主。(×)
4、新课程把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改为“国审制”,形成了教材编写、出版、选用混乱的局面,不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和考试的标准。(×)
5、《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目标,只能在语文、美术、音乐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没有办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但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其他课程也都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7、《纲要》提出的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才能实现,其他课程无法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8、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
9、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
10、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
11、新课程目标取向及精神内核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12、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基本模式,学校课程管理亦需要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13、实现课程管理的统与分的有机整合,是世界课程管理的总的趋势。(√)
五、简答题
1、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3、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4、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5、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6、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
六、论述题
1、请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谈谈你对新课程主张的“尊重学生个性,关注个体差异”的理解。
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2、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
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四、简答
1.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哪几项?
答:有六项具体目标,它包括:改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重建课程管理体系。
2.课改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构建一个新型课程管理体系。(2)建立一支新型教师队伍。(3)探索一套新型课堂教学模式。(4)完善一个新型教育评价体系。(5)建设一个先进的信息化平台。(6)培养一批先进典型。
3.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答: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4. 本次课改中,课程体系走向综合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1)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设置非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新课程还设置了许多“综合性学科”,着意推进课程的综合化,对旧有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造;(3)各分科课程都在尝试综合化的改革,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经验的融合。
5.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的转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P60-62
答:首先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使教材编制过程本身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
其次,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消解了。教材设计要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解读教材。
6.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P94—95
答: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具有初步技术能力。
7.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作用是什么?125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各自权利和责任的划分,①摆脱了过去僵化单一的管理体制`,妥善地处理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②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③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8. 为什么说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141
①首先,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通过自身修养对学生“言传身教”,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这种潜移默化有时比课堂上的传授效果要好;②其次,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再完美的课程也必须经过教师的实施,理想中的课程与教师实施的课程肯定存在一个“落差”,教师能否合理选择课程资源,对于缩小这个“落差”非常重要。9. 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对教师有什么要求?P150
答: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强调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形成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鼓励教师从课程改革的问题和需要出发选择课题,强调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0. 世界各国课程评价有哪些特点.P170
答:
一、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二、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三、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四、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五、论述
1.新课程标准在哪些方面突出体现了“以学为本”的设计思想?P26
答: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新增加的两个维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学生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地位,更多地关注和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反映了课程标准的设计思想是“目中有人”、“以学为本”的现代课程理念。第二,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从“学习领域”、学习主题”、“目标要素”的学的角度,来设计和组织课程内容,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充分感受到课程标准中“学生”和“学生发展”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在课程实施建议方面,从“教”更好地为“学”服务,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从“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建议。为学生形成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学习品质,提供教学环境和教学平台的支撑。
2.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P50
答:首先,辩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既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有“预设”、完全封闭、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现象,又要避免不适当地、漫无边际地“生成”,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减损国家要求及教育“引导”、“塑造”的责任。
其次,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所谓“详”一是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空,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决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再次,在课堂中,教师要“与时俱进”、“与境俱进”,及时抓住并灵活处理具有“生成价值”的问题、回答、细节、情境等,让教学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但是,这种“生成”必须与预设的学习目标、学习主题有某种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不一定局限于本节课或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或是拓展,或是深化,这样才能既保证课堂教学的“开放”与“灵活”,促进学生自主和富于个性化、创造性地学习,又达到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基本要求。
(举例略)
3.谈谈自主学习的实施要点(P67—74)
答:(1)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2)使学生认同学习目标;(3)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5)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结果并优化学习方法;(6)让学生参与课堂管理。
4.试述发展性评价的内涵是什么.P180
答:其基本内涵表现为:
(一)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淡化原有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关注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发展中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内在发展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二)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体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三)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关注全人的发展,强调评价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发展,重视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四)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五)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追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六)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七)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一、单选(20题 20分)
1、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行(C)P20
A.现代教育 B.减负 C.素质教育 D.科技教育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B)P19
A.教育政策 B.“三个面向”“三个代表” C.教育法规 D.素质教育
3、在课程划分上,与实有课程相对的是(A)P29
A.空无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活动课程
4、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实施:一是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二是(B)P56
A.开设活动课程 B.在其他学科中浸透信息技术教育 C.边缘学科的开设 D.开设计算机教育课程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性质的是(D)P61
A.可评估性 B.可伸缩性 C.可完成性 D.家长可参与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的是(A)P43
A.组织复习,认真考试 B.问题牵引,有问必答 C.整体规划,系统设计 D.选取课题,开展研究
7、课程标准中,要明确各门学科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部分是(A)?
A.前言部分 B.内容部分 C.评价部分 D.课程目标部分
8、下面不是教学大纲弊端的是(D)P65
A.教学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 B.评价以考试为主,加重学生学习负担 C.不利于教材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D.教学以掌握技能为目的9、与自主性学习类似的说法是(B)P10A.被动学习B.主动学习C.机械学习D.他主性学习
10、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不包括(C)P140
A.激发学习动机 B.要适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C.要便于家长课后辅导D.要促进学生不断探索问题
11、教材管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国家文化出版事业的一部分,二者的重合交叉便构成教材管理的(D)P14A.范围B.范围和性质C.性质 D.范围或性质
12、关于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表述是(B)P157
A.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 B.客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 D.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
13、既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又是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的课程是(B)P218
A.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C.地方课程 D.校本课程
14、学生档案袋最具代表和教育意义的类型是(B)P16A.展示型 B.理想型 C.评价型 D.课堂型
1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内涵的是(D)P116
A.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 B.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C.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D.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基础性课程的是()
A.语文 B.数学 C.政治 D.体操
17、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A)P228
A.内容 B.手段 C.方法 D.程序18、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的文件是(A)P247
A.《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B.《教师培训》 C.《学校质量》 D.《今日之教师》
19、下列说法不符和新课程对教师定位的是(D)P252
A.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C.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D.教师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
20、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性质,是指(A)P263
A.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B.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 C.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 D.教师培训
二、多选题(5题 10分)
21、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取原则是(ABCD)P47
A.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与学生的经验联系 B.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 C.鼓励动手,重视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D.注重综合,注意各科知识相联系 E.便于考试得高分
22、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包括(ABE)P203
A.国家 B.地方 C.农村 D.城市 E.学校
23、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ABCDE)P11A.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深入 B.通识教育培训方面的原因 C.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D.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上角色定位困惑 E.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的标准
24、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征有(ABC)P107
A.自主 B.探究 C.合作 D.默写 E.死记
25、“以校为本” 教研制度的具体实施包括(BCDE)P26A.为实践者的知识保密 B.收集资料和理清情境 C.形成行动策略 D.实施与检验行动策略 E.寻找研究的起点
三、判断改错题(4题 24分)
26、课程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
27、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包括倡导学生的学习由自主学习转向他主学习。×他主学习是转向自主学习的过程
28、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29、学校和家长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决策的主体。×学校和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四、简答题(3题 30分)30、简述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1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蓝图2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3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1、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个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4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
32、简述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1既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定中学会合作 2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3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4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五、论述题(16分)
33、我国对教材管理政策做了哪些改革?
1改革编审制度2改革教材出版发行制度3加强对教辅材料的管理4降低教材价格5教材版本多样化6国家规定印刷质量标准7贫困地区将免费使用教科书
第三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复习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百问>>复习题
(一)新课程与教师
1.确定课程意识,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课程设计,目标,开发,创新,评价意识)
2.具有反思意识,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3.树立资源意识,由“个体劳动者”转变为“大教育”的合作者,有效开发利用资源.4.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5.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合作者.6.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成学生成长的促进者.7.从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8.从教研关系看,教师是教育的研究者.9.从教学与课程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10.从学教与社区关系看,教师是社区教育的合作者,共建者.1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12.在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1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
1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同事及家长等)
15.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16.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技术;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二)新课程与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发展中的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是独特的人(完整的人,有独特性,与成人有巨大差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的人,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三)新课程下的课程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分科课程为主。2.强调课程综合,设置许多综合学科。如艺术,综合实践等。主要是强调学科整合,三维目标整合。
3.强调课程特别是农村中学课程要服务地方经济。
4.强调思想道德教育。5.均衡科目结构。
6.特别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棵。7.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设置综合课程,增设综合实践活动。8.开放活动课程:观念开放(体验课程观,平等师生观,三维目标观,生成教学观,发现的学习观)教材开放,主体开放,教学过程开放,评价开放。
9.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民主科学的教管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
1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特点:整体性,实际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主要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四)新课程与评价
1.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样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
2.发展性课程评价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促使课程不段改进提高,面向多元。(对话,开放,反思)
3.(1)对学生评价:强调全面发展,质性评价,考试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2)对教师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评价教师,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强调”自评“促反思,建立的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
(3)对课程实施评价:建立促进课程不段发展的评价体系;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实施发展;
(4)考试改革:考试内容重视考察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方式灵活多样,结合分析指导,科学上考虑综合素质。
4.新评价观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评价: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承认学生间有差异,消除“差生”定位,进行个性化评价,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反对否定性评价。
(2)对教师评价:是否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观,学生观,是否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调控能力,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教科研集一身,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建设,具有良好的合作,参与,创新意识,实现从“教师匠”向“教育家”的跨越。(3)对课堂者学的评价:必须考虑学生的所获是什么,怎样得来的,是否充分调动学习热情,积极性等,是否解放了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耳朵,时间,空间,师生,生生的交流合作,各学科的联系,研究综合性学习等。
(五)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新课程与学习方式 1.现代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1)主动学习(2)独立学习(3)无认知监控学习发展性学习: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2。新课程指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3)探究学习:从学科领域或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主题,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等从而获得发展。
3.探究教学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习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5)个性差异观(6)师生合作观,(7)生命发展观 4.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因:
(1)传统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销蚀,要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就必须倡导自主学习。
(2)接受学习,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忽视发现,探究,要让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强调发现,探究,研究学习.(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
(七)新课程与教师专业成长 1.校本教研:
(1)以校为本,是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全新的教育理念;(2)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3)要有专业人员的参与,支持,指导;(4)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研的身体力行者;(5)要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要尊重保护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2.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1)转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培训观。转变校长的观念,学校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场所,校长是培训的设计着和负责人。转变教师观念,教师要主动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要批判地反思;(2)在训培过程中,要注重“查,实,活,新”;
(3)开展教师行动研究。经验加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让教师沿着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专业化水平。
(八)新课程本身 1.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发型的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5)树立终身学习观;(6)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2.新课程的“新”:(1)新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3)课程标准取代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强调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研究学习;(5)改革课堂教学;(6)倡导面向未来,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7)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地方,学校);(8)重视教师的理解与参与;(9)提出“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
第四篇:幼儿园课程改革
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更新幼儿园课程观念 新的课程需要新的课程观念的引领和支撑,因此,深化课程改革,客观而迫切地需要我们形成新的幼儿园课程观念,包括新的本质观,新的价值观,新的系统观和新的构成观等。人们普遍地把幼儿园课程看成是一种特殊的活动,但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是:幼儿园课程是一种什么活动?后现代主义指出,课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样的思路,对幼儿园课程观念的更新有什么启示? 2.幼儿园课程怎样合乎幼儿的学习生命 从根本意义上说,幼儿园课程本质上是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幼儿的学习生命存在于青少年具有显著差别,概括起来表现为“四好”的天性,好奇、好想、好问和好动,这分别来自于幼儿的四钟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新的幼儿园课程,必须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好奇、好想、好动和好问的需要,从而实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的目的。3.构建什么形态的幼儿园课程 过去的幼儿园课程受中小学课程的影响,深深地打着“授受式”学科形态的烙印。这样的课程形态把幼儿完全置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状态,从而严重地压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人们普遍提倡构建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化课程实质也就是活动化课程,新的幼儿园课程应该是游戏化课程,还是活动化课程。抑或是其它形态的课程?这关系到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目标选择,是一个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4.幼儿园课程改革怎样为创新教育奠基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呼唤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教育创新,教育创新的核心是课程创新。幼儿园课程是大中小学课程的基础,在创新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里,幼儿园课程改革就面对“怎样为创新教育奠基”的重大问题,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潜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幼儿的特别潜能,使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发掘和发展。5.怎样加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程教育的核心,教师是课程动力,教师的课程动力源自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的成败,决定因素是教师的态度和能力,没有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一直比较落后。一是规模小,二是层次低,三是资源缺乏。导致了幼儿园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不能适应幼儿教育和课程改革飞速发展的需要。在这样条件下,需要研制和实施超常的措施,需要国家、地方、高等学校和幼儿园以及教师本人一起,群策群力,大力发展和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落到实处
第五篇:浅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浅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改革与知识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不可分离性。随着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其主流思想也是不同的,建构主义知识观是在20世纪90年代课程改革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观,它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课程改革建构主义知识观关系发展趋势
课程改革是指“按照某种观点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造,是一种课程变革的形式。包括课程观念的变革和课程开发体制的变革,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以一定的理论基础。”它的具体是指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的诸要素所发生的整体的或是局部的变化,包括课程设计,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等。并且,课程改革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不是全盘的否定,创新。
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内涵: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主体的主动建构,知识不可能由别人传递给主体,主体也不会对别人传递的知识原封不动的全部照收。主动的关键在于主体会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经验来衡量他人所提供的知识并赋予意义。因此传统教学认为的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知识的意义必须靠学生根据个人经验主动建构,强调主动性。知识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而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因为个体先前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我们又是根据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我们也无法确定我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是世界的最终写照。知识不是随意的建构,而是需要与他人协商并不断调整修改,同时不可避免地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并获得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须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因此,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构建意义的能力,而不是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因此,学习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要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这样的知识观能够激活学习者的求知的热情以及创新精神,赋予学习者战胜困难的信心。
瑞吉欧在吸收皮亚杰的认知建构论、维果茨基社会建构论的基础上,走向了社会文化互动的、后现代的知识建构观,从中我们看到:知识不是教师从外部灌输的,而是儿童自我建构的,是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生成的;知识是通过儿童在方案活动中的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经过认知冲突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们最终达共识而逐渐建构的;知识是通过社区中的互动获得的,强调社区文化背景中儿童知识的建构。
关系:课程的变革要基于变革的学术知识的范式、视角和观点。幼儿园课程应该考虑知识的建构性、情境性等特点,鼓励个体化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仅仅作为满足预订目标的尝试。幼儿园改革应该强调幼儿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以建构为导向的课程与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并通过对提示和问题的慎重考虑,使学生对新的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
因此,综上所述,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改革是理念的建构,课程改革不仅仅是编制教材。教师应该是课程决策的参与者,是课程实践的研究者。课程培训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条件,取决与教师培训成效。现在的课程发展方向开始与教师结合。教师不再是被动者,而开始成为参与者。这样加大了教师的活动范围。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
欢和需要探索与学习,他们的认知结构、知识、能力与个性 等是在儿童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我们应当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力。儿童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每种学习方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幼儿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幼儿教育过程的逻辑顺序是在研究儿童与社会需要的基础上,提出幼儿的发展目标,根据发展目标再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幼儿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幼儿的情意活动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要让幼儿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充分发展。教育教学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做到随机教育。幼儿天生好奇、好动、好玩,因此要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愉快地接受教育。幼儿园课程应该更多地从幼儿实际出发,吸纳各种课程理论,创造或选择各种课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