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4 06:2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改革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改革情况汇报》。

第一篇:课程改革情况汇报

《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情况汇报

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 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问题  课程的整体设计  一体化课程设计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这个要求把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区别开来。“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个要求,就把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区别开来了。

我们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应当能够从职业岗位的第一线起步。从第一线起步时,不会在思想认识上或职业技能上产生阻力。所谓起步,就是在第一线工作不但能够愉快胜任,还能迅速脱颖而出,展示自己学习和工作的潜力。我们的学生要能解决职业岗位上的实际问题,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应当具有创新和创业的能力。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是“高技能人才”,并不满足于仅在第一线充当一个劳动力。

从工作领域看,我们的学生主要从事技术、营销、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而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的开发、设计工作。

我们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的人才。

这样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就把高职与普通高校区别开来,又把高职与中职区别开来。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的问题

普通高校中的理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研究型人

才。他们以发现自然规律为己任,要依据自然规律创造新的专业理论和学科体系。这类院校承担着在基础科学领域里攀登科学高峰的光荣任务。这种院校培养的是科学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社会对这类人才质量的要求是很高的,但需求数量却是很少的,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普通高校中的工科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他们以某个工程领域的设计工作为己任,要根据现有学科体系和理论系统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工程项目,开发出新的设计规范和模式。这种院校培养的是工程设计型人才。在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社会对这类人才要求的数量比较多。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还要求大量的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些人主要不是从事科研,也不是从事工程领域设计,而是从事生产、营销、管理、服务类的工作。例如,生产工艺设计、在生产线上从事制造工作,特别是高技能操作、制图,小型产品开发、设计、生产,产品营销、生产管理,设备运行(网络运行,、设备维修;经济管理事务的操作、运行(如报关、跟单,、管理、辅助管理(如秘书、翻译,等工作。他们在整个科研、设计、生产链条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他们需要做事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需要具备熟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本专业中的高级技能。当前以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社会对这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非常大,这类人才就由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负责培养。

可见,三种高校的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人才定位不同,所以课程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就应该不同。传统大学课程教学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设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开设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然而,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课堂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不适当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种做法无视职业教育的职责和定位,把传统高校的一套做法直接搬到职业教育课堂申,形成普通高校课程的“压缩饼干”。

采用错误教学模式的后果不是理论上的,而主要是实践上的。首先是学生反感。由于“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不同,许多高职学生尚不具备上普通大学所需的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推理能力。如果按照普通高校的要求,学生就会认为名师总是讲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东酉,讲一些没用的东西,讲一些没趣的东西。为了得到毕此证书,学生不得不勉强应付。学生的态度又引起教师的反感,老师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回报。“生源”的质量太差,许多高职学生根本不具备上大学的基础,没法教。于是师生之间形成恶性互动,彼此不买账。这样的现象在高职院校中比比皆是。

作为职业技术院校的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领导者,我们的任务是:在了解学生短处的同时,更要我出学生的长处,要了解学生的兴奋点,51导学生的兴趣,建立学 生的自信心。为此必须研究和宣传职业教育(教育,的新观念:多元智能观、多元人才观、多元成功观、建构学习观、行动引导教学法、工程思维方式等。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以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目前的职业教育院校教师受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影响很深,总是希望在学校里把尽可能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没有考虑建立《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结果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上手快,上岗竞争时有优势。但是基本功(数学、外语、自学能力,不足,随着形势的变化、技术的更新,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自我学习时,可能落在别人后面。这就叫做”好用、不经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在高职院校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强调”自我学习能力“是形势的迫切需要。

为了达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还需要为职业教育课程寻找恰当的教学目标。上述”培养目标“是院校教学的宏观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则是教师和课程具体的微观目标,也是以下重点研究的内容。

下面我们来谈谈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

掌握知识。这是大家公认的课程教学目标,但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知识目标仅仅是第二位的目标。当前职业教育院校申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知识的盲目传授和盲目积累。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能力目标。按照职业教育的定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可以细分为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两种。

掌握单项技能。例如电子专业中的焊接技能、某种仪器的使用技能等。传统的”单项实训“是训练单项技能的常用方式。最好的训练方式是在完成实际任务过程申对各种单项技能进行实训。

掌握综合技能。可以在仿真的任务(项目,环境中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项目是能力训练的载体,课程中是否有恰当的项目和任务,成为课程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之一。

练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只有在实际岗位上,学生顶岗实习才能训练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不是单纯掌握专业知识体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技法的仓库“,甚至不仅是掌握单纯的专业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知识,去完成某种指定的工作活动。这里不但要有人的主动性、目的性,运用技术技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勇气、意志等)。总之,我们今天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的高技能的企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的博学的读书人。所以,结合上面讲到的课程评价标准,新的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就有以下几项: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训为手段,设计出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在高职院校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申,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以保证学生走上社会之后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课程的整体设计

过去上课从来都是按课本讲,顶多对实例、内容有所增删,从来没有“整体设计”过。什么叫课程的整体设计?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我们按照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提出的一个教学改革新概念。按照系统理论,一个系统的每个单元都好,整体不一定好。对于一间课的教学尤其如此:每一堂自身合理的课,整体上未必是最优的。要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

体现先进职业教育观念的课程教学,基本原则总共六项①职业活动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项目载体;④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⑤以学生为主体;⑥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反映旧的课程教学观念的相反原则是以下这六

项:①以知识系统为导向;②突出知识目标;③课堂活动、问答、习题、巩固知识;④用逻辑惟导来训练思维;⑤以教师为主体;㈥知识理论实践分离的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基本情况汇报

A、构建“学习小组捆绑式评价”管理体系

(一)、概念阐释

所谓“学习小组捆绑式评价”管理体系,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自主管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的评价体系。

它具体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业成绩、课堂表现、生活养成、特长发展

4(二)、操作流程与方法

1、学业成绩:“周周清”、“单元测试”、“期末考试”后,均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均分评价学生,对于优秀学习小组公开表彰,颁发奖状。

2、课堂表现:在全校推行了《小组合作课堂教学评价表》,提出“要什么、评什么;评什么、有什么”的12字诀,搭建一个量化激励的平台,实现“堂堂登记、日日汇总、周周表彰、月月奖励”,要求用广告色画好表格,由小组专人、班级专人负责更换堂堂登记,在正前方黑板左侧,评价内容当堂教师自定,每次奖励在1-5分之间。旨在盘活课堂,促进个性解放,提高效益。

3、生活养成:班级内的一切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值日值周、个人卫生、言行举止、生活纪律等均量化小组捆绑式评价,每月进行一次总结表彰。

4、特长发展:为培养合格加特长学生,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选择一项特长,根据发展情况与成果进行评价,小组成员的平均成绩为本组成绩。

注:每月汇总,年终大奖,颁发“成功小组”锦旗

B、推行“双线分层导学案”备课模式

(一)、概念阐释

所谓“双线分层导学案”备课模式,是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以学习为主线、以学习小组为载体的备课模式。

其中“双线”是指“教师”与“学生”两条线平行备课、“集智”与“个性”两线结合备课。教师备课时,使用“教师平台”与“学生平台”两部分。

“分层”一是指在集智研讨时,根据教师自身素质,确定主备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师分层”。二是指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生分层”练习设计、学习活动设计。(二)、备课流程与方法

1、周一教研时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对下下周教学内容进行研讨,确定学习目标。然后分工执笔主备不同教学内容,下周用一周时间查阅资料、研讨精备。

2、主备流程:体现“以学定教”、“学为主线”.(1)、学生平台:周一教研拟定目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合作分工拟定“自学导航”习题------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合作分工拟定“巩固训练”习题-------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合作分工拟定分层“反馈测试”。

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导•展•练•测”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自学导航(围绕教材)——展示交流(师生互动)——巩固训练(连线中考)———反馈测试(了解学情)

(2)、教师平台:设计导语、创设情境-------设计自学方法、提供学习帮助------设计小组交流方法------设计展示交流方式方法------设计难点重点突破方法、归纳知识点-------设计巩固交流部分师生互动方法------设计反馈测试方式方法

3、周一集智研讨由备课组长组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对主备导学案进行研讨修订完善。

4、复印分发至各教师,进行个性化修订补充完善,对学生施教。四、一体化课程设计的特点

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方式是高效率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方式。一体化的教学,对于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同样适用。

1、一体化教学方式

·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时间、地点、内容、教师的一体化。

·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常见问题:分离的安排。单元教学申,先讲后用。整体教学中,先集中理论,最后综合实践。大型实践课中没有知识、理论的配合。这些都是常见的非一体化安排。

2、一体化课程整体设计特点

·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

·把课程从以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成以完成项目任务为载体。·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课程评价标准从教师讲好为准,变成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为准。

·把课程评价从“老师讲过”、“老师讲得好”、“老师完成了教学进度”为准,变成以学生有兴趣、学生的能力明显提高为准。遂师可以不讲或少讲知识,但带领学生做事,在做事过程中,学生自己学到了知识,这是真正的“好课”。高级的好课,不是老师“讲”得如何好,而是学生“学”得如何好。正如孙子所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高级统帅的标志。

教师要树立新的观念:知识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练”会的。

3、一体化课程单元设计特点

·目标明确。每个单元课程都要有明确目标,特别突出能力目标。

·案例引人,间题驱动。教师举案例,不是为了引向“新概念、新知识”,而是为了引向任务、问题。

·正反实例,操作示范。能力的形成必须有正反两方面的实例,通过对比才能真正形成做事的能力。目前的教学中,通常只有正面实例,而缺乏反面实例。对于相对复杂的操作,教师要做解决问题的操作示范。

·实例模仿,改造拓宽。教师以实例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可以先模仿,然后将实例的功能进行提升,将实例的结构进行改造,由学生试着独立完成。

·讨论消化,归纳总结。事情做完之后,对其申使用的知识进行消化总结。注意,不是先学后用,而是结果是实训课程的效率极低,这是教学管理观念上的重大误区。实 训课,特别是大型实训课(例如毕业设计等)必须有明确的(能力)目标、必须有精心的安排,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必须有完整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要实现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在大型实训课中,应当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配合。

4、两种课程教学设计的比较

传统的知识体系课程,以抽象的知识概念问题引入。教师讲解新概念、定义、定理,进行逻辑推导与证明,然后学生用实验对知识理论进行验证。知识讲解完毕,验证完毕,轮到教师介绍知识的应用实例了。“先学后用”在这里得到充分表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手段是问答、习颧和练习,所以用大量题目巩固知识,练习解题技巧,归纳解题方法。

这种课的特点是,给学生讲书(课本):围绕通用知识体系、知识点、重点、难点讲书。理论课与实践课通常是分离的。

职业技术课程是以直观、具体的职业活动导向的案例引人。从案例引出实际的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试解、演示。学生可以先模仿,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是理论推导,更多的是行动引导。问题初步解决之后,对知识进行归纳:系统知识、类型问题、解题模式。要知道,实验与实训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实验的功能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实训是用实际任务训练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实验的课程并不是理想的职业教育课程。

更进一步,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可以抛开传统的知识体系,而是以职业岗位活动为依据。也就是说,课程内容保持了职业活动的完整性,打破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只有在任务完成之后,d将活动过程中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得到相对完整的系统知识和定量理论。

传统的课程到此已经可以结束了,但职业教育课程还要引用大量案例,进行实例功能的扩充。让学生在许多新的任务中,对能力进行反复训练。

职业技术课程的特点是,领学生做事:围绕知识的应用能力、用项目对能力进行反复实训,课程教学要一体化设计。

5、课程整体(宏观)教学设计常见的问题

·课程面向学科体系,教师不了解职业岗位要求、不会进行能力需求分析、不熟悉实际项目、举不出课程案例、找不到实训项目。

·完全受课本内容和顺序的局限,不会补充实例。·单一知识考核,缺乏能力考核,没有全面考核。

·内容/过程非一体化。缺少实践项目背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线索;理论与实践分离;缺少单项/综合实训。·课程以老师为主体、缺少互动,缺少学生的积极参与,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与实训不分,教学活动与实训不分,以为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和课本习题就是职业教育中的“实训”了。

·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各环节(实训、知识、理论)都有,但不相互支持。·信息量太小、效率太低。教师讲的东西学生不喜欢,学生喜欢的东西教师不讲。·课程只重视专业内容,缺少自觉的“自我学习能力的训练,学生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缺少三维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往往只有知识一项。只教书,不育人。

6、教学工作问题与教师思维误区

高职院校中,教师思维中的误区通常表现为课程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现将常见的这类问题罗列如下: ·教师从校门到校门,不了解市场竞争形势,不习惯严格管理,对教改缺乏动力,对全校的整体发展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感。

·教师缺乏本专业实际应用经验,缺乏实践、缺乏前沿知识。

·教师不熟悉教材,上课缺乏精品意识。教研室缺乏交流互动,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梯队。

·教师不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兴奋点、兴趣、积极面,只看到学生的缺陷。·教师只知道学科体系,不知道按课程的能力目标重组教材。

·教师只了解专业内容,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课程的进程缺乏认识论指导。学生反映课程内容枯燥无味,老师认为学生缺乏专业素养。

·教师不注意授课方法。上课只介绍专业内容,只训练专业能力,不训练学习能力,课程内容缺少”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方面。

·教师单凭经验上课,只会按照课本上课。课程缺乏整体(宏观)设计和单元(微观)设计。

·教师只会知识讲授,不会行动引导。

·教师备课只备理论、知识、课本、专业;不了解学生实际、不备操作、实训、设备、工具、德育、外语。

·教师举不出实例、找不到项目(案例、课题、任务、实务)。·教师只教书,不认识学生、不了解学生,不育人。·教学内容单一(知识、概念),缺乏市场、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教师只注重教学进度,不顾教学效果。

7、怎么知道你的课程是否符合要求? 教师可以用下列问题,检查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和教学能力水平,检查自己的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的指导思想。

(1)教改自检问题

课上有没有精彩内容吸引学生? 课上有没有丰富的补充实例? 课上有没有操作,包括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独立完成的操作? 课上有没有提供成败、正反两方面案例和经验? 课上有没有重点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程有没有贯穿的综合项目(案例、实务)和相应实训? 课程有没有单项实训? 课上有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课程内容有没有尽量与学生感兴趣的考试和求职联系? 课程有没有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有没有精讲多练、小步快进? 教师是”力求讲全“、力求”完成进度“,还是”力求引起兴趣,让学生自己产生动力学全学好“? 课程有没有全面考核、综合评价,特别是对能力的考核评价? 课程有没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课上课下有没有用过程控制规范学习进程,培养新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课程有没有规范的教学文件: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课程设计、课程教案? 教师有没有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研讨? 教师有没有全面准备实践教学内容,项目设计、项目实践?还是只有习题解答、公式推导? 教师的实践经验够用吗?是否应安排自己的专业实践(在实训室)、企业实践? 教师对专业和课程的前沿状况了解吗?是否应安排专业进修?(2)职业教育教材问题

职业教育课程为什么缺少适用教材?因为我们的培养目标与别人(理科、工科高校)不一样,没有人为我们写教材。”职业教育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教材不可能是”全国统一"的,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参与课程开发,必须参与自己课程的教材建设过程。真正适用的教材只能靠自己在教学实践申创造。但眼前没有适用教材怎么上课?只有进行课程设计!适用的职业教育教材是从哪里来的? 教师只能先使用现有最好的教材,但一定不能照本宣科。要进行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分析,首先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

根据课程的能力目标,对现有教材进行实践内容补充、教法改造。对所有课程进行单元(微观)设计和整体(宏观)设计。

将课程改造成综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师自己必须对课程所选的实践项目进行操作,自己积累了实际经验,然后才有资格上讲台。

按照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改革课程模式,实施并取得经验。

从教案开始,先整理成讲义,再开发新教材。事实证明,在观念没有改变、改革经验没有积累之前,不可能先改教材。教师按照过去的经验,从网上、书上东拼西凑的教材,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完全无济于事。

教师:孙喜玲 2015.6.26 11

第二篇: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2008年以来,在全县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校教师积极学习实践,转眼间已经第四个年头。在教育局和教委的正确领导下,课程改革现已步入正规,正向成熟迈进。现就我校课程改革做如下汇报:

一、我校的做法

本学期初,我校根据上学期改革程度制定了本期的计划,也确立了本期的目标。本学期我们要全面实现“一师一风格”。在第一轮的研讨课中发现,我校老师改革皮毛化。教师未能彻底改变照抄学案的弊病;未能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未能完全展现出自己的风格。对这些问题,我们只是讨论了,但没能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时过不久,机遇来了。我们全员有幸去皇甫学校学习一天。回来之后,教师反响很大,改变也很大。经过一番思考,我发现我校在前面提出的“六字法”即细、实、活、督、研、学,模式中,学校管理方面的因素太多。经过反复调研、思考、揣摩,我校新的模式诞生了。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校的课程改革124模式。1即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预习,预习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能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预习做铺垫,新的模式就不能操作。2即两个重点:①学生必须掌握本课重点。以一般语文课文第一课时为例,学生就必须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会划分课文段落。②必须突破难点。4即四个改变。①改变照抄学案。学案就是我们教师手中的教案与作业

设计。我觉着,教案的设计应与自己的模式配套,否则教案就成了一个摆设,只是一种任务罢了。②改变盲目模仿。部分教师在改革中,通过学习之后,就完全模仿这种模式。这样就扼杀了自己的风格,也忽略了所带学生的情况。③改变“满堂问”的陋习。最先的“填鸭式”教学也可以称为“满堂灌”,我觉得满堂问和满堂灌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应严格遵循20+20或30+10的有效模式。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尽一切努力培养学生我要学、我想学、我会学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平时的教导和有效的课堂模式来逐步实现。124模式操作性强,对改革中存在问题抓的准,能有效提高我校的新课程改革进程。

二、课改成功的经验

1、典型带动,全面提高

教师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方法,也取得了不少经验。但是,观看别人的课堂操作模式,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与别人产生共鸣、可以有效的激发其他老师。让改革有成效的教师讲师范课,可以达到全面提高的良好局面。

2、百花齐放,主题不变

在研讨课听评课中发现,教师的方法五花八门,学到的方法都展现了出来。但是,个别教师在学生对新课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新授。这样,课堂操作就有了一定的阻力。我觉得,无论怎样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这个先决条件不可逾越。否则,教学中用着新方法,但是却走着老路子。

3、教研结合,逐步提高

教指课堂教学,研指研讨。边教边研,教师才能明白自己不足的地方,才能逐步提高,最终创出名字响亮、操作性强的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通过听评课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听课教师,还可以提高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我校在课程改革突现的典型

1、张旭东语文教学三加一展模式

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就课本教课本。忽略了语文中很有必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的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长期坚持修辞、阅读、积累的教学。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前提,加入以上三点的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三加:①加入修辞。

教师在所上课文中选择有关修辞的句子,进行讲解。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②加入阅读。

阅读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个标志。阅读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字词关和修辞,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文章理解水平。无论是学生基础发展还是能力发展,阅读教学都是首当其冲的。

③加入积累。

教学中,可以每天让学生积累名言名句、名词佳句、谚语、歇后语等。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就会芝麻开花---节

节高。

一展:即展示,教师将学生自己在课前自学的知识通过习题形式展示出来,达到未教先掌握。在课堂中加上小组比赛,学生积极性很高。

2、马伟强语文教学二段七步模式

第一段:整体感知

分四步:①导入。

②试读课文,初步感知内容。

③出示教学目标,明白任务。

④出示自学指导。

第二段:深化理解

分三步:①抓住关键,细读课文。

②精读课文,深化提高。

③达标测试,检查效果。

3、胡君数学教学2+2模式

一是:基础+技能

以自学为前提,出题解答,总结讨论,掌握基础知识和做题技巧。此段为20分钟,通过学生自学和教师讲解,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和技巧。

二是:拓展+展示

通过习题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拔高练习,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学中可采用兵教兵方式全面提高。

新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学校:马峡镇大岭小学

汇报人:张旭东

第三篇:课程改革汇报

课改实验学校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各位专家、领导莅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

我校创建于1980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发展成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融成人高等教育和各类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学校。2000年创建成江苏省重点职业高级中学,2003年创建成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2006年创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被转评为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2008年5月实施“三校联动”职教中心易地新建,2009年6月学校一期工程完工,整体迁入新校园,2010年3月二期工程开工,2010年5月27日到29日我校顺利接受了省教育评估院组织的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现场考察评估。目前,校园占地204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达1.5亿元。全日制在校生3553人,专任教师190人,本科达标率100%。开设了以第二产业为主的8大类专业,其中机电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为省级新一轮示范专业。建有数控、服装省级紧缺型人才培训基地。学校要做大、做强、做优,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加强各类专业课程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我就我校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汇报,敬请指导:

一、推进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近十年来,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以三倍于GDP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及与IT应用相关的行业吸纳的劳动力占我国城镇就业劳动力的6.7%。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该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是高邮市的支柱产业,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该行业对中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在质和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与现代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建立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课程改革是必 经之路。

(一)以文件精神为指导,宏观把控专业课程改革

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树立科学前瞻的职业教育人才观、求真务实的课程改革质量观。组织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开发理论。邀请专家进校开办讲座,带领教师外出观摩学习,组织各类培训,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意识,提升课改能力,积累课改经验。

(二)以科学发展为方略,稳步推进专业课程改革

首先,强化组织建设。建立了学校和专业部两级专业课程改革领导组织,形成了上下求索、共同推进、互相协助的专业课程改革机制。

其次,重构课程体系。整合专业课程,建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再次,提高教师素质。通过主题式和问题式等培训形式,提高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加强产教结合,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建立以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促进专业课程改革

一是实行专业负责人责任制。专业负责人全面负责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建设等项目。

二是实行课改团队协作制。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课程开发团队携手合作,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结合。

(四)以课程评价为抓手,保证专业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专业课程改革评价实质是一个检查评估的过程,以“三以一化”为主要标志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性的改革。我校树立了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突出评价的教育功能,全面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习者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充分反映学生不同智能类型和水平;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 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方法记录、自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法,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

(五)以长远规划为指南,保证专业课程改革的长效发展 一是做到: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相结合。修订校本教材中与技能实训紧密结合的操作类内容;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保证师生在各项大赛中取得佳绩。

二是做到:课程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结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引进一批教师(有行业岗位一线实践经验的),送出一批教师(到企业顶岗或出国培训),打造一支上得了讲台、下得了车间(岗位)的各方面都过得硬的师资队伍。

三是做到:课程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学校结合高邮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理论先导、点上实验、面上推广”的工作方针,确立了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数控方向)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建设为先导,其它专业课程改革逐步推进的方案。

二、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任务

学校坚持“人本为先,乐业为天”的办学理念,改革现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构建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符合学生实际的“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更多适应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主要内容

1.按照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加强项目课程的开发,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2.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加强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素质和能力训练,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提高实验实训的针对性。积极借鉴杜郎口等先进教学模式的精髓开展日常教学,使教学更多地贴近学生实际,更好地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服务。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 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4.组织开发编写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体现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求的专业校本教材、教案、讲义。

5.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强化校企合作,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了解企业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要求,听取行业、用人单位对专业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保证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6.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的评价方式,使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7.强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教学设备的投入,按照足够、配套、先进的原则更新和充实实习实训设备,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障。

(二)重点任务 1.公共基础课改革

按照“有用、够用、实用”原则,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优选教学内容,突出公共基础课的基础性、服务性、应用性与发展性的功能。

2.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改革

重构课程体系: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构建“三以一化”的新型课程体系,建立本专业的培训方案。

重组课程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重新构建和设计课程内容。

改变实施方式:实施以行动导向为主要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整个课程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完成工作任务的行动顺序为线索,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

改造教学情境:打破传统教学环境,形成与企业紧密合作的“教学工厂”,推进课堂即车间的教学环境,实现学习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需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改革评价方法:建立项目教学的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对课程学习水平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职业态度与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三、专业课程改革保障体制

(一)组织保障

成立了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课程开发团队,并确保这些组织能正常有效地开展活动。

(二)经费保障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设立专业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职业岗位调研、职业工作分析、实验实训设备购置、课程分析、课程开发、课程计划制定、教材开发、双师型教师培训等。

(三)制度保障

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将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制定《课程改革方案》,统领本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制定本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推进各项具体工作;建立课程改革实施情况的交流、检查、评估制度,根据本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进度、实施情况、实施效果分为立项、中期评估、总结三个阶段进行检查评估。

(四)硬件保障

学校已经建成电子与信息技术示范专业。建有1.2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拥有多个实验实训室,为师生的正常教学、实训、教研需要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做法

(一)分析专业现状,明确总体设想

传统的课程体系多数是沿袭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模式,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选择较为重视知识的传授,课程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多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缺乏主动性,学科之间缺乏沟通,加上学生的基础素质普遍下滑,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专业教学陷入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按照《课程改革行动计划》的要求,从本着实际出发,稳步发展的原则,创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教学中采用“区别化”教学思路,实施了文化、德育模块循序渐进,专业模块推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重视实践操作,加大实验实训设备投入

项目课程实习实验实训设备充足,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求:建有1.2万平方米的实训大楼;本专业拥有电工、电子、计算机、PLC、电子测量、电力拖动与控制、光机电等相关实验室;设备选型与配套做到先进性、仿真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相结合。

充分利用专业设备,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规定专业实践课课时不低于总课时的60%,确保实验自开率和开出率为100%。通过制订操作技能目标、布置课余实践作业、开展操作技能竞赛、技能训练培优班等措施,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积极地走进实训中心,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全校呈现出争练技能的良好氛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近几年来参加省市各项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有多名师生获奖。其中金大青老师获扬州市技能大赛维修电工专业一等奖,左金开老师获扬州市技能大赛电子装配专业二等奖。李杰同学“带电指示器开关”、郭新同学“节水型连通器在省创新大赛中获三等奖。

(三)专业课程形式实行模块化组合,课程计划富有弹性 根据电子专业的课程体系,我们将专业课程分为电子装配、电工(电力拖动、光机电等)、PLC控制、专业拓展(电线电缆、电光源等)四大模块。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就业取向、企业需求我们进行选择性组合。

(四)专业课程内容体现 “四新”要求,以实用、够用为度 传统专业课教材存在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内容相对比较陈旧,验证性实验多,联系实际的设计性实验少,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我们便以“实用、够用”为度,整合教学内容,通过增删、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达到“学得好、用得上、有后劲”的效果。

(五)采用“任务驱动”、“行知合一”模式,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循环”机制

我校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集体备课,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按传统的章节进行,而是教师以任务引领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在“做”中“学”的学习机会。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中,我们实施“循环”机制——先“做”后“学”,“学”后再“做”。先感性认识后理性认识、先动手实践后研究规律、先定性了解后定量计算,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六)优化师资队伍,加大“双师型”培养力度

一是实行专业部管理体制。部领导由本专业“双师型”学科负责人担任,全面负责专业建设工作,拟定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学生质量标准和教学计划。学校电子专业名师工作室服务于本专业课程改革工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服务、技术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本专业有多名教师参加了出国培训(李庭秀老师赴加拿大、金大青老师、左金开老师赴新加坡参加专业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黄勇老师、李蓬老师、金玉明老师等)、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四新”培训,丰富了教学理念,提高了专业技能。

积极顶岗锻炼:要求专业教师利用暑假进企业顶岗锻炼;参与开发研究:鼓励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参与生产过程,进行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课题的开发和研究,从事企业生产管理工作,把握专业发展动态。

近3年来,教师开发以项目教学法理念为引领的《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工基础》等多种教材和校本讲义,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论文20多篇。

五、专业课程改革中的几点思考

专业课程改革推行以来,通过全体教师的努力,给我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校各类专业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虽然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践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对学生的评价难以操作。专业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对学生的评价既要看终结性的考核成绩,又要看平时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更要看学生被企业认可程度。现有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探索。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惯性仍然存在。专业课程改革致力构建开放的、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少部分教师 仍然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建设一支精干的,符合课改需要的的师资队伍非一日之功。

(三)实验实训条件滞后于专业发展的需求。专业课程改革强化了实验实训教学,尤其是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验实训的数量,目前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与不断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差距。

面对困难,我们抢抓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探索:

(一)继续扎实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整体推进专业课程改革。要遵循专业课程改革思想,要创新培训和教研形式,要在提高实效上下功夫,增强“造血”功能,促进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的发展。

(二)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结构。学校选配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程改革教学先头兵,继续加强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三)完善专业课程改革评价机制。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在全面性和发展性方面,还缺乏可借鉴、可操作的成熟经验。这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完善。

(四)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要提高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教学设备的利用效率,深化校企合作,资金预算分配上加大对专业课程改革工作的支持力度。

专业课程改革之路任重道远,脚下的路还很漫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会进一步转变观念、丰富理念、坚定信念,把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引向深入!

谢谢大家!二〇一〇年六月四日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建设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本,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教研室的具体指导下,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学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学校特色逐渐彰显,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赢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下面就我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成立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教导处组织、协调全校的课改工作,制定课改的整体规划。

2.全力推进集体备课

为了做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节省时间,减轻压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集体备课。教导处安排好主备课教师轮流表,每次集体备课由主备人主持,其他教师为辅备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3.以全科合格率为抓手

我校注重学生的均衡发展,倡导“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采取“填空式”教学,针对学生的薄弱科目,因材施教。

4.注重德育过程,增强育人效果

学生德育工作一直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校以“勤奋学习,快

乐生活,健康成长”为中心,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各年级

学生的德育工作重点。

5.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年宫活动

结合学校实际,立足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少年宫设置成立

了德育类、球类、棋牌类、书画类、剪纸制作类、舞蹈类等十八个活

动兴趣小组,并有组织、有秩序地开展活动。

6.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新课程的评价与现行的应试教育的两重性越来越明显,使教师面

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造成教师身心疲惫,给教师自身和学校工作带

来影响。

通过这次检查,我们将紧抓机遇,凝心聚力,扬长补短,力争上

进,打造农村中学的品牌。

第五篇:2017.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辽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小教部课改调査 普化小学学科实践活动汇报材料

一、学科实践活动的实施

1.制定学科实践活动计划。开学初,学校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要通览教材,梳理本学期本学科实践活动。学校印制学科实践活动计划表下发给教师填写,要求各学科明确10%课时的实践课节数,同时确定开展实践活动课的时间、主题内容、实践活动的形式。学校要求任课教师积极开展展示活动,学生活动的作品、影音资料上交学校。

2.确定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关于跨学科实践活动,本学期我校确立了“走进国庆”主题,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现在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已经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国庆节到来前夕,有的班级已经行动,学生制定了国庆出行的计划,学生收集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并自制了剪报,有的班级开展了国庆知识我知道汇报会,有的班级收集并诵读了有关国庆的各种诗歌,有的班级汇报有关国庆的各种数据,纷繁多样。

二、学科实践活动中的疑惑

1.学科实践活动开展的形式,怎样做是最科学的,最有效的。2.学科实践活动开展效果的检测,如何操作?

3.关于学科实践活动课课时问题,课中学生要进行体验、尝试、大量交流时间很紧,课前、课后对学生的安排也很重要,教师的工作量是弹性的。

三、学科实践活动中的问题

1.对教师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具有设计规划的能力、创新想象的能力、掌控组织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

2.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具有敬业奉献的精神,用整合的理念,拓展教学空间,创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树立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理念。

3.学科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学生作为主体全员参与,有时会有物质条件的限制。

4.对跨学科实践活动如何开展,还需要专家进行指导和引领。5.有关安全问题的考虑,实践活动课的开展,需要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近大自然,教师有时不敢安排学生去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排出现安全问题,追究责任。

四、学科实践活动今后打算

1.仔细研读新课改文件精神,通过撰写业务学习笔记,领悟新课改理念,促进教师自主实践创造。

2.邀请各级专家、领导到校,倾听专家专题讲座,指导和引领实践活动的开展。

3.在校内开展学科展示活动,每个学科推选一节实践课进行展示,让教师充分体验、操作、观摩、分享,确保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4.跨学科实践活动开展要突出主题。

5.跨学科实践活动与研学旅行结合起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全学科开展活动。

总之,站在新学期新课改的崭新起跑线上,我们的工作还只是起步,我们要担负起课程改革基地校的责任,从实际出发,以创实效为目标,努力把工作向前推进。希望各位领导给予指导!

下载课程改革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改革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汇报总结

    中草药种植专业 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汇报总结中草药种植专业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汇报总结 根据《西宁卫校中草药种植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的计划和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的安排,我们认......

    鞍山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鞍山市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四年,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2004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市内四城区2008年进入新课程改革,高中2006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

    数学科实施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让数学从课堂走向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科实施课程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当课改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我校紧跟时代改革的步伐,积极投身这场基础教育的革命,以创新的精神......

    课程改革汇报材料 Microsoft Word 文档

    小学课程开设情况汇报材料 河津市小太阳学校 2013.5 河津市小太阳学校是经国家教委批准,股份制投资合办的一所民办学校,创办于2005年9月,投资千余万元,建成一所占地面积4820......

    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进程汇报新

    全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 改革经验交流典型材料 创新教学模式强化育人效果培育全面发展人才 莱芜市钢城区颜庄中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还原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本质,关注......

    五间小学课程改革汇报材料(xiexiebang推荐)

    贴地面步行,创五小特色,建卓越课堂 ——五间小学教育重点工作汇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新课改带来的景象,那“贴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舞蹈”便是我们五间小学的步调......

    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皮山县藏桂乡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皮山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2010年11月7日 皮山县藏桂乡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汇报材料 自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学......

    太乙一小课程改革成果汇报材料

    太乙一小课程改革成果汇报材料 太乙一小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学校在籍学生一千二百多人,教学班级20个,教职工61人。在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学校一步一个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