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招数提高幼儿舞蹈表现力
小招数提高幼儿舞蹈表现力
幼儿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舞蹈课和舞蹈特色班训练中,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舞蹈的表现力,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幼儿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舞蹈课和舞蹈特色班训练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舞蹈的表现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音乐的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幼儿身临其境,在游戏中学。如在教《马跑》的律动时,我让幼儿扮演老马与小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大草原“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一匹老马带着一群小马在草地上吃草”边学老马的口吻来激发“小马”跟我学奔跑。使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真的成了一匹小马,会速度的快慢带来的动作幅度的变化,急的事情,了音乐的感受力和舞蹈的表现力。
“?怎么不高兴呀?”是通过游戏和联想,的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表现兴趣。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可以用人的思却重复出现“这首歌曲拟人化,就非常富有情趣了。尽管这首歌表演的题材极为平所以,教时尽量用形形象的舞蹈动作的特点。例如在教基本动作时,幼儿虽然能使动作显得机械、呆板,不但不具有动作的美感,为做动作而动作,体会不到应该怎样但做不出屈膝的弹性感觉,我把它比喻为用膝盖拍皮球,让幼儿边拍边数,觉得很好玩。在教两脚交替撤步虚点地的动作时,由于是镜面示范,有的幼儿发生方位错觉,后点地做成前点地,我告诉他们:“让我们的双脚来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将一只脚藏在另一只脚的后面,两只脚轮流着藏。”幼儿自觉地表现了这个动作的特点。
以上方法富有浓厚的儿童情趣,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做自己喜爱的动作,从中感受舞蹈的愉快。通过对舞蹈的充分表现,来表现内心的喜悦,享受着音乐的美、动作的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既体现了寓教于玩,寓教于乐,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也体现了老师主导、幼儿主体的教学观点,这样的特殊学习活动,促进了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舞蹈教学质量
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舞蹈教学质量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艺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舞蹈作为一种丰富多彩而富有魅力的艺术表演形式,以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幼儿舞蹈的年龄跨度一般为4-6岁,这一时期的幼儿好动性强,思维方法简单,性格情绪落差大,身体各部机能不协调。因此,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正确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每个幼儿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为此,我对幼儿教学体会和对幼儿舞蹈教学的认识,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幼儿舞蹈是由儿童表演或表现幼儿生活的舞蹈。是对儿童进行德、智、体、美综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舞蹈的特点是边歌边舞,形象直观,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对儿童的身体素质、情感、审美、注意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显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幼儿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
幼儿时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表现是以错综矛盾和身体机能的改变为突出特点的。主要表现在:
1.好奇心与注意力: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处于兴奋和抑制功能不平衡阶段,兴奋占优而抑制较弱,此时期表现出活泼好动且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奇心强但热情持续时间短,学习能力强却易于产生疲劳、厌倦。
2.情绪的起伏与冲动:幼儿时期思想方法较为简单,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易于产生情绪波动,常常因为一点小事而欣喜若狂或痛苦绝望,导致冲动行事,不计后果。
3.他们的身体开始结实,体力较佳,可以步行一定的路程。动作质量明显提高,既能灵活操作,又能坚持较长时间。
4.这个年龄段之间的幼儿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上、空间上、数量上都有一定的判断力。对物体类别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舞蹈作为学前教育课程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单一条件作用的结果,他有着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是多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1.要善于发现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幼儿从小就具备了学习音乐的潜力,如幼儿听到节奏明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歌曲,马上就会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常接触的音乐,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2.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幼儿对舞蹈活动产生兴趣。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要丰富,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要随目的的变化,通过自己的动作来感染幼儿,来促进了幼儿对学习舞蹈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3.在活动中保持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主要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所以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游戏的重要性。如果把动作融入游戏中,这样就能使孩子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从而提高参与舞蹈训练的主动性。
4.在活动中增强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教学道具要突出主题,一物多用,充分利用,出示教具要适时,并要不停地变换教具演示的方式和顺序,不断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来增强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舞蹈活动的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既要发挥幼儿的主体,又要发挥教师的主体。
总之,在舞蹈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并不断地激发、保持、增强幼儿对舞蹈的兴趣,才可以调动幼儿?W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对舞蹈活动的兴趣不断强化,兴趣水平不断提高。
(二)激发幼儿学习的能动性、领悟力、创造力
幼儿舞蹈教学一般采用模仿性学习方式,即示范―模仿―练习的模式。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幼儿必须记住舞蹈的律动、节拍以及流动路线等。这种学习方式效率较低,时常需要教师采用其他手段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保证幼儿参与舞蹈活动的延续性。比如,教师让幼儿提出舞蹈学习中的问题,并对幼儿提出的问题进行加工处理,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又如,当幼儿不能表现舞蹈动作或表现不充分时,教师可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进行启发,让幼儿根据教师的启发进行联想、回忆、理解,从而用形体表现出来。
舞蹈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不能为形式而形式,要把握好舞蹈教学形式的主动权。教师要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学习舞蹈,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挖掘教材中可创编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舞蹈进行创编,力求舞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同时,教师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每一名幼儿的创造都给予肯定,用多种形式来帮助较弱的幼儿获得成功,让他们感受自我表达和自我创造的乐趣。
(三)对幼儿的尊重和自信心的树立
对幼儿的点滴进步,只要教师用点赞许的眼光或口吻进行鼓励。如点头、微笑、拍手、伸拇指等,对幼儿都能起到极大的鼓励作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舞蹈水平编排相适应的舞蹈组合,在教学上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手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这样,既能保持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又让他们不会因太简单而感到乏味,也不会因太复杂而感到缩头缩脚。
总之,舞蹈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只有在教学中很好地运用各种策略、方法,给幼儿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舞蹈的氛围,幼儿的舞蹈水平会大大的提高。同时对于幼儿的表现力、节奏感欣赏能力的培养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能陶冶他们的美好情操。促使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舞蹈教学虽然有难度,但是重视生活的积累,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进行加工锤炼等,教师要用幼儿喜欢的生活形式表现自己,让舞蹈成为幼儿展示自我才华的场所,并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因此,幼儿教师要大胆表达感情和想法,重视幼儿积极参与舞蹈动作的创编,重视音乐节奏和基本功的训练,并加强教学铺设,让舞蹈教学更加简单而轻松,提高舞蹈教学的能力。
第三篇: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纲要》的艺术领域,在强调幼儿教育的儿童化、整体化与生活化的同时,敏锐地抓住了艺术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即感受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艺术教育观。幼儿舞蹈教学综合了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感受;舞蹈动作的控制和把握,以及表演时的情感表达。
幼儿由于舞蹈知识、生活阅历浅薄,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将大部分注意力都花在怎样模仿好这个动作上,常常舞蹈时有动作无表情。一个舞蹈,即使幼儿的动作模仿得再像,但缺乏感情,整个舞蹈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仿佛一个小木偶在表演。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小木偶式的表演,使每个舞蹈表现得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呢?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提高孩子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感知能力,而这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漫长而细微的过程。让孩子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和渗透;在玩耍中感悟艺术、感悟美,同时让孩子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意蕴,培养人文情怀,才能逐步提高孩子的审美及表现能力。那么,我们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哪些有效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情感表现力呢?
一、感知音乐及舞蹈的背景
(1)引导幼儿感知音乐传递给舞蹈的情感
舞蹈表演中音乐、动作、表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为帮助孩子进入舞蹈的意境,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在教幼儿舞蹈之前,教师要给孩子充足时间,满足他们地聆听的需求。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联想,让孩子体会乐曲的性质,并让孩子说说欣赏乐曲时产生的想象。再以动作来表现音乐,这样可以激起孩子表现音乐的欲望。孩子在把握乐曲的基本基调以后,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拍手、跺脚、拍腿等掌握乐曲的节奏感,同时也为孩子创造及表现动作做好准备。
(2)感知舞蹈的文化意蕴,引发孩子的审美能力
教师首先就要进入状态,充满感染力的示范表演将孩子带入表演的意境。教师也要适当借助媒体教学,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蒙古舞《飞腾》以前,我先给孩子讲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然后给孩子丰富一些有关蒙古民族的知识,熟悉这个民族的奔放、豪爽的特点,我就让孩子欣赏两段比较典型的蒙古舞《骑马》、《摔跤》。舞蹈中,让孩子观察舞蹈者的神态、气势及动作,然后让孩子和着音乐自由的模仿。孩子既欣赏了美的动作和形象,同时对蒙古舞中的提压腕、碎抖肩、耸肩、扭肩等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理解。有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启示,幼儿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表现舞蹈中的动作。
二、引导孩子善于表达自己的舞蹈情感(1)注重平时点滴的积累与渗透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五颜六色的。由于表演的更多内容源于生活,他们随时拥有旺盛的激情,时刻准备着去发现、去欢呼、去雀跃。要使孩子较准确、细腻地表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为了让孩子轻松掌握这些枯燥的技能,我们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训练。
首先,要靠平时的生活积累与体验。也可借助故事、儿歌、情景表演等来培养孩子对的喜、怒、哀、乐的表达。和老师一起来玩你演我猜的游戏,游戏主要是让孩子猜一些简单的表情或一些日常生活动作。孩子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还掌握了一些表情和动作的表演。如: 受到表扬心情好时,世界是红色的,孩子的表情是眯眯笑。做错事,挨批评时不高兴翘着嘴巴,不服气的样子。当听完故事《卖火柴的小姑娘》的故事心情差时,让孩子琢磨小女孩的悲惨童年是多么的不幸的悲伤感和孤独感。看动画片《猫和老鼠》时,让孩子不受约束的开心的哈哈大笑。这样反复琢磨,积累经验,就为舞蹈的情感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注重舞蹈的情感分析与引导
孩子有了一定的表达情感的基础,教师在教舞蹈时要注意把动作和表情统一起来,避免把动作与表情分开的做法。每一段舞蹈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都应有与其相符合的情绪。舞蹈前老师首先要给孩子讲述舞蹈的情感基调,这样才更便于孩子理解。例如:表演抒情舞蹈时,要求孩子动作要连贯、柔和,表情自然。表演欢快舞蹈时,要求孩子表现出喜悦的心情、眼睛要亮起来,动作要轻快。有些舞蹈在表演时,情绪是变化起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孩子根据情节的变化用相应的情感去表达。例如:舞蹈《粗心的小画家》,整个舞蹈的基本特点是夸张、幽默、滑稽、多变的。在整个活动中,老师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内容提示,然后请他们把自己也当作是小画家,去揣摩并讲述自己所感受的情景。这时,孩子情绪激动,讨论热烈,都说着自己的感受,将小画家的表情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创设环境,激发孩子对表演的兴趣。
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要用更多方法激发他们的表演的兴趣。如:多给孩子创设一些活动区,在活动区中我扮演医生,你扮演病人;我扮演王子,你扮演公主;我扮演警察,你扮演小偷;孩子在这个活动区中玩得不亦乐乎。老师也要对孩子的大胆表现进行充分的鼓励。其次,老师也可以给孩子提供材料,孩子自己动手制作表演道具,不仅丰富了表演的色彩,孩子还更带劲了。
总之,这些有趣的活动培养了孩子的舞台表现力,动作协调力和想象力,孩子也掌握了基本的情感表达方式,增强了自信心。孩子们的改变使我明白,舞蹈让他们享受到快乐,快乐的生活会因为他们的舞蹈而更加美好。
第四篇: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探讨
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我国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校要重视舞蹈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本文首先分析了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了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舞蹈理论方面在不断的创新,舞蹈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事实上,过分强调技术难度的舞蹈教学评价标准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舞蹈的审美标准逐渐回归到艺术本身的特质中来,开始注重舞蹈的美感和思想性,也开始注重舞蹈的表现力。
一、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一)艺术表现力是衡量舞蹈演员质量的重要指标
公众在评判一个舞蹈演员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不是看其是不是能够完成一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而是要看这个舞蹈演员是不是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我们以前苏联著名舞蹈艺术家巴普洛娃为例,她所塑造的白天鹅这个艺术形象深入人心,至今受到很多人的模仿和追捧,主要的原因就是巴普洛娃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给观众很深的震撼,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演员的舞蹈动作就像文字一样,一篇好的文字要透露出精神,不能随意的堆砌。舞蹈动作是舞蹈的语言,不能简单的把动作当做肢体在空间的简单的摆设和舞动,这样只能称作是肢体运动,而不能称作是语言,舞蹈动作要成为语言就需要具备很强的表达性,这就是舞蹈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二)艺术表现力是传达舞蹈作品精神内涵的保障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的目标就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来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涵。舞蹈作品的优秀与否,一项主要的指标就是有没有传达出精神内涵。一个同样的作品让不同的舞蹈演员来演绎,就可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好的舞蹈演员能够发挥出舞蹈作品的内在精神,否则舞蹈作品就只能停留在技术编织的层面之上。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一)夯实基础能力,增强艺术感染力
要具备良好的舞蹈表现力就需要具备准确规范的舞蹈动作,所以,跳舞者的根本动作和反应速度以及相应的协调性是衡量舞蹈水平的重要前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舞感,就要有扎实的舞蹈方面的基础,全身的动作都要高度的敏感,还要有很强的协调性。在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要重点注意改善髋关节、踝关节、胸椎关节和肩带的柔韧性,因为这些部位柔韧度的高低关系着表演动作是否到位,身体能否最大限度的延伸和动作是否显得自然大方,也决定了舞蹈者是不是具有良好的表现力。除此之外,舞蹈表演作为一个演绎类的实践项目,对于动作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很高的身体协调能力。所以,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把握好大脑神经的协调机能,加上自身的平衡机能,还有本体感受能力,训练的时候能够清晰的感知身体各环节在运动中所处的位置,还要有一定的运动节奏,包括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运动感知觉能力,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要注意舞蹈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赋予动作强烈的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艺术表现力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让他们进行自主师学习,结合教师的指导能形成一个连续整体。比如,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模仿训练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模仿他们所理解的民族民间舞蹈,让他们说出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率,找出他们所认为的舞蹈节奏。积极估计学生自己去体验这些舞蹈的感觉,让他们用学过的舞蹈知识进行舞蹈的改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动率,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而教师采用自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结合,三人一组甚至自己独立的进行舞蹈的编排工作,把自己的意识与创作在音乐的律动和舞蹈的律动中变现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质疑,对于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积极的提问和猜测,发挥想象力,按照不同的线索去找寻问题的答案。事实上,舞蹈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不同。这是一门肢体训练加上情感表现的课程,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情感的发挥,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够辅助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舞蹈的感染力,恰当的增添学生的情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肢体的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保持舞蹈学习的激情,从不同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并通过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是进行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开展情感教育,能够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针对舞蹈学生上的问题与老师探讨。找出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薄弱点加强学习和训练,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
(三)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想象力是进行舞蹈创造的重要能力之一,要提高表演者的想象能力,才能更好的激发表演者的表演激情,强化其艺术表现力。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随着舞蹈教学模式的变化,对舞蹈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把舞蹈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完成从肢体训练向内心情感感悟的升华,这条教学创新之路,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的原型就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都是在生活的土壤中产生的,舞蹈形象的塑造也是为了再现生活。在开展舞蹈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利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看到牵牛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到滴滴答答的军号,看到淅淅沥沥的春雨,就能联想到即将破土而出的小嫩芽等等。通过这些的联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作品中的形象跟自己的情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演绎的舞蹈更具有表现力。
(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艺术修养
新时期舞蹈教学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会他们认真看待自身的情感世界。特别是90后进入校门之后,面对颇多争议,要正确看待这些充满朝气的艺术人才。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情,用优美的旋律来消除学生的拘束心理,让他们变得平静,减少大起大落的心理负面情绪。这是舞蹈教学对素质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接触除舞蹈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音乐鉴赏,古典哲学,社会学等,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来增加对舞蹈这门学科的认识。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技能的时候,还要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艺术评价能力,把舞蹈与其他人文学科结合转化为自身的综合感受能力,即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其他学科,比如美学,哲学,社会学等。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完善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好的作品,帮助他们分析作品,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准确、生动的开展舞蹈活动,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力。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思考教育方式的改革成效,坚守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舞感的开拓,使他们的舞蹈表演风格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第五篇: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幼儿的绘画表现力
摘 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始注重,幼儿园五大领域中艺术是其中之一,在艺术中又包含了绘画,可见其重要性。而绘画表现力是绘画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需要被幼儿教师所关注。
关键词:绘画教学;幼儿;绘画表现力
幼儿园绘画教学是一种常态,许多幼儿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没有对幼儿学习绘画的重要性形成认识,所以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常会采用一种省事省力,并且表现出来的“效果”比较好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即为教师打印一些简笔画让幼儿涂色,或者教师给幼儿展示绘画作品让幼儿按照上面的内容去进行绘画,最终就形成了一种现在普遍的方式,幼儿的绘画表现形式单一。例如让幼儿画苹果,大多数幼儿画一个圆形,加几片叶子,很少有幼儿用其他形式来进行表现,这种教学方法失去了绘画教学的意义,作品中缺乏表现力,无法在绘画教学中提升幼儿的各种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运用一些策略来提高幼儿绘画的表现力。
一、利用感官促进表现力的提升
幼儿与成年人不同,在幼儿的世界中他们亲自感受到的东西,幼儿才能赋予其表现力,因此教师要想使幼儿的绘画表现力提升就需要调动幼儿的感官。
1.听觉
幼儿在课堂中注意力不集中,与听觉也有关系,许多幼儿常会因为一点点声音就被吸引,教师就可以利用幼儿这一特点来进行教学提升幼儿表现力。笔者在进行大班的绘画教学时就采用过这样的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次课的主题是《雷雨》,笔者没有直接让幼儿画一些乌云、闪电等内容,而是用了录音机播放了一段音频,音频中有雷电的声音,有大雨的声音,还有原本混乱的街道最后只剩下雨声的声音。幼儿听完之后笔者请幼儿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进行绘画,在绘画时笔者看到幼儿大多运用了较深的颜色来表现,并且幼儿呈现出的作品形式多样,有的绘画的是雨中的房屋,有的绘画的是雨中的街道,还有一名幼儿绘画的是自己在屋子中看到的雷雨中的景象。以往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绘画的是雷雨,大多数幼儿的作品就都会是雷电、乌云,而利用幼儿的听觉,幼儿能在听声音时自己去想象,那么幼儿绘画作品的表现力就会更强,能加入更多自己的情感,有助于幼儿情感的表达。
2.动作感觉
幼儿想象力比较丰富,但是许多幼儿拥有想象力,但动手能力较差,例如一些幼儿想象出了他要绘画的内容是小猴吃桃子,但是在进行绘画时,却不知道要怎么绘画,因此幼儿没有将这个内容在绘画中表现出来。那么教师在进行绘画教学时,针对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让幼儿进行动作表演,让幼儿亲自感受动作是怎样表达的,这样幼儿再去进行绘画时表现力就能有效提升了。例如在进行中班小动物的教学中,笔者就是通过让幼儿表演小动物来进行绘画教学的,首先笔者请幼儿确定自己想要绘画的小动物来进行表演,笔者为“小动物们”创设一些情境,见到想吃的食物时、遇到危险时、和好朋友一起玩耍时、睡觉时等等,让幼儿根据笔者给出的条件逐一按照自己要绘画的小动物形象进行表演,最后笔者还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表演,在幼儿表演之后,笔者请幼儿进行绘画。从幼儿的绘画中笔者看到,在画蹦跳的小动物时,幼儿会将小动物的腿画得卷缩;在绘制快乐的情绪时,幼儿会用笑弯弯的眼睛来进行表现;在绘制看到危险时,幼儿绘制的小动物有的用手挡住眼睛,有的蹲在地上。虽然幼儿画的小动物并不像,但是在看幼儿作品时却能看出幼儿要表达的思想,可见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幼儿绘画的表现力。
3.视觉
幼儿接触事物,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视觉,往往幼儿视觉看到的东西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喜好,幼儿园的装修一般都运用明亮的色彩,也正是为了迎合幼儿的喜好。在进行绘画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进行,让幼儿在视觉观察中提高绘画表现力。例如在进行小班有关植物的绘画教学中,笔者就运用了视觉来进行绘画教学提升幼儿绘画表现力。笔者从家中拿了几种花瓣形状不同的花朵带到班级中让幼儿进行观察,幼儿在观察中会说这个是圆形的,这个是长方形的等等,并且笔者还请幼儿进行了远距离观察和近距离观察。在幼儿观赏之后,笔者请幼儿进行了绘画,在幼儿绘画中笔者发现有的幼儿用圆圈来代替花瓣,有的幼儿画的是条形的,最令笔者惊奇的是一名幼儿在花朵中间画了一张笑脸,笔者询问他是哪一朵花,它告诉笔者是花盆上的。幼儿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内容都是在自己最直接的观看下创作的,教师提供的材料越多,幼儿的表现形式就越多,表现能力就越强。
二、问题引导提高表现力
因为幼儿的感知比较直观,他们也会很直观地表达,要想幼儿在绘画中的表现力更丰富就需要教师用适当的问题进行引导,这样幼儿会深入地进行思考,最终在作品中进行表现。笔者在进行“我的家人”教学时,给幼儿展示班级幼儿家人的图片,和幼儿一起进行分析。在说到服饰时,笔者发现幼儿只会表达妈妈穿的是裙子,阿姨们穿的也是裙子,这时笔者运用问题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妈妈穿的裙子和阿姨的有哪些区别呢?这时幼儿又重新观察,有的幼儿说,领子不同,妈妈的是圆领的,阿姨的是三角形的。裙子下面不一样,妈妈的裙子下面是直的,而阿姨的裙子下面像小仙女的裙子。妈妈的裙子上面的图案是小嘴唇,阿姨的裙子上是花朵。在观察表情时,幼儿都在说五官,这时笔者用问题引导幼儿,观察面部特点,幼儿在笔者的引导中发现爷爷的胡子长,爸爸的胡子短等等。在这样引导的过程中,幼儿对家人的特点基本掌握,在进行绘画时,虽然幼儿画的人物并不像,但是通过幼儿的绘画,基本可以看出画的是图片中的哪一位家人。可见适当的引导也能有效提升幼儿绘画的表现力。
三、运用游戏提升表现力
幼儿最喜欢游戏,并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以游戏开展幼儿园的一日活动,那么幼儿教师在绘画教学时,就可以用游戏来进行绘画教学,这样能让幼儿对绘画有兴趣,同时还能提升表现力。笔者在进行绘画教学时曾采用音乐游戏来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欣赏音乐《狮王进行曲》时笔者先组织幼儿玩了一个角色扮演游戏,请幼儿分别扮演狮王和猴子,其他幼儿扮演小动物,并让幼儿带上头饰。在游戏时,教师进行情节指导:狮王走出来、小动物吹号、小动物表演、狮王捉小动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又通过动作加深了印象,幼儿在绘画活动中能很准确地表现出动物们快乐的情绪,幼儿的?L画作品中,动物高兴、狂欢时夸张的表情,吹号、表演的动作都很到位。
幼儿在进行绘画时,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并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等,那么就需要幼儿教师意识到绘画教学对幼儿的重要性,使幼儿能在绘画作品中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幼儿教师还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根据幼儿特点来进行绘画教学,使幼儿的绘画表现力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宾,闵兰斌.3~4岁幼儿的绘画特点及其教学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2(2).[2]林娜.幼儿教师有效绘画教学行为策略研究[J].儿童发展研究,2013(4).[3]俞惠霞.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31).[4]刘瑾.对幼儿绘画教学的调查与分析:以宿州市奥城中心幼儿园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