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分析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分析
【内容摘要】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艺术宝库中的奇葩。近年来,伴随着舞蹈事业的整体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特别是广大高校,更是成为了民族民间舞蹈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但是纵观整个教学过程,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舞蹈表现力的缺乏,成为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最大短板。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舞蹈表现力的含义谈起,并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进行分析。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舞蹈表现力人才培养
一、舞蹈表现力的含义
所谓舞蹈表现力,是指舞蹈者利用自己的肢体,对舞蹈作品的表现程度。这种程度包含多个方面,如舞蹈作品的情感、风格、韵味等,都是表演者需要着力表现的方面。同样的舞蹈,同样的舞蹈动作编排,不同的舞蹈者却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甚至是同一个表演者,在不同时间或心境下,也会有着不同的艺术表现。这种感觉上的差异,就是舞蹈表现力。或者更加通俗地说,我们觉得一段舞蹈跳得好,跳得有味道,跳得有感觉,就是舞蹈表现力强;反之,如果一段舞蹈表演结束后,给人的感觉是干巴巴的,不能给观众以触动,那么其艺术表现力就弱。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来说,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也从客观上造成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丰富性,每一种舞蹈都有其典型的风格特征,如果不能将这些风格特征突出表现出来,也就失去了表演的意义。现实教学中一个常见的情形是,学生对某一种民族民间舞的动作掌握相当熟练,能够流畅地表演完整个舞蹈,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干巴巴的,不但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会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其实少的就是舞蹈表现力,学生们既没有相关的体验作为基础,也没有用心去表现,使得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成为了单纯的舞蹈动作展示。所以说,充分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表现力,已经成为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措施
1.对舞蹈作品进行深入的体验
民族民间舞蹈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产物,要想表现好作品,就要将其还原到民族民间文化中进行体验,每一个舞蹈,每一个动作,都来源于该民族、该地区的生活,对形成该舞蹈生活既没有认知,也没有体验,何谈舞蹈表现?其所起到的是一种根基的作用,根基不牢固,所有艺术表现都是空洞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一个方面,却没有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还是按照舞蹈训练的思路,看看动作是不是熟练和到位,如果能够流畅地表现出整个舞蹈作品,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舞蹈表演只是单纯机械地模仿,丝毫没有舞蹈表现力可言。所以要想获得舞蹈表演质量本质的提升,就要从体验作品入手,将其放置到孕育其产生的环境中,去体验,去考量,去感受和理解这种舞蹈的真谛。比如东北秧歌,很多教师和学生知道,东北秧歌的基本特点是“稳中浪、浪中哏、哏中翘”,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特点,这种风格来源是什么?这就要将其放到民俗文化中去考量。东北秧歌历史悠久,其是以唐代??H民族中的“踏锤”这种舞蹈为原型的,所以东北秧歌中,有很多跺、摆、扭、颤等动作,这些动作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现有的艺术风格。了解到这些内容之后,不用教师多说,学生们自然就会去表现。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之前,不要一开始就是动作的学习和模仿,而是从作品本身入手,对作品进行挖掘,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为充满感情地表现舞蹈打下良好的基础。
2.善于抓住典型的动作和体态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画龙点睛,意思是说,画一只龙时,只有画上了眼睛,这只龙才能有生气。后来比如讲话或者做事情,能够抓住关键点。民族民间舞蹈的表现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能够对某一种舞蹈印象深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每一种舞蹈中总会有一个或几个典型的动作和体态,彰显出该舞蹈所特有的风格,也就是龙的眼睛所在。而对于舞蹈表演者来说,如果能够抓住这些关键的动作或体态,自然也能够获得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如藏族舞蹈,其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屈”的动作特别多,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创作的藏族舞蹈《母亲》中,就有大量双腿弯曲或体态前倾的动作,但是这些动作的大量存在,并没有给观众带来不适应,反而觉得十分自然和亲切。藏族舞蹈家卓玛在表现中,也将这些动作做得扎实到位,获得了感人至深的表现效果。为什么这几个动作如此具有代表性,其成因又是什么?其实这个动作的由来,和藏族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西藏地区海拔较高,气温常年偏低,人们需要穿上厚重的皮袍才能御寒,这样一来,因为厚重的皮袍,使得全身上下只有小腿部较为灵活,所以藏族舞蹈中经常会出现松腰的姿态和弯曲的动作。而且西藏地区藏传佛教盛行,人们的宗教信仰十分虔诚,经常要弯腰、俯身和磕头,这些动作的完成都要靠膝盖的弯曲来实现。在这些原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藏族舞蹈中典型的体态和动作。学生们在对此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就能够在表演中自觉地进行表现,自然也就抓住了舞蹈的关键。
3.创造切题的教学情景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民间,更确切地说是起源于该地区人民的劳动生活中,由劳动人民创作和表演,田间地头和村寨之间,就是表演场地,其他劳动人民就是观众,有着强烈的环境性特征。但是高校的舞蹈教学中,没有了这个真实环境,所以在舞蹈表现力上就会有所欠缺,而且其表演多是在舞台上,也从客观上给舞蹈表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舞蹈环境的创设,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的弥补。首先是将课堂舞台化。现代教学技术可谓高度发达,各种多媒体技术也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施,营造出一个类似于舞蹈真实场景的课堂,当学生感受到了这种风情和韵味时,舞蹈表现力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如藏族舞蹈中,很多学生面对左右摇摆这个动作,都会出现节奏不均匀的现象,很多动作做得不够扎实。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手段,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藏族地区优美的风光景色,将其用投影仪播放出来,并同时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藏族音乐。学生们眼前是秀美的风光,耳边是动听的音乐,自然将自己想象成了一个藏族同胞,做起动作来也是格外扎实,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其次是课堂的生活化。民族民间舞蹈来源于生活,对其最好的表现方式,莫过于将其还原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当条件允许的时候,将舞蹈课堂还原到生活中去。比如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多是在村寨的空地上表演,对此教师可以利用“三下乡”等机会,带领学生来到农村地区进行表演,感受农民群众的热情和质朴。在这种环境下的舞蹈表演,一定是充满艺术表现力的。
4.提高教师的科研和示范能力
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高,一个关键环节在于教师,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示范表演能力。首先是科研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主动学习各类民族民间舞蹈知识,特别是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门类众多,博大精深,更需要教师做广泛的收集和细致的整理,要求对常见的十几种民族民间舞蹈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必要的时候,还要深入舞蹈的发源地进行采风,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发展、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审美习惯等,通过实地实景地观察,验证自己的理论研究。
其次是表演示范能力。教师标准、投入的示范,能够帮助学生对该舞蹈有最直观的认识,并不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多么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而是重在一种情感、神态、动率的投入和对“风格性”的追求。举例来说,同样是东北秧歌的教授,有的教师是双手抱胸,在舞蹈队伍中走来走去,对动作不到位的同学予以纠正。而有的教师则是站在队伍的最前排,带领学生一起舞动,将东北秧歌那种泼辣、开朗和豪放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两者相比,显然是后者教学效果更好,所以说,教师要让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然会被激发,从而提高舞蹈表现力。
结语
综上所述,《毛诗序》有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这种突出的艺术表现力,早在千年之前就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但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舞蹈表现力的缺失却成为了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最大短板,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而且作为民族民间舞蹈来说,因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特征,所以对这种舞蹈表现力的要求更高,没有了舞蹈表现力,也就没有了舞蹈风格可言。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多个方面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教师对这一课题的充分关注,使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得到充分提高,将民族民间舞蹈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韩琳.高校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研究[J].成功(教育).2010(11).[2]张亚琳.舞蹈艺术中的情感表现[J].青年文学家.2011(05).[3]马虹.舞动真情[J].大舞台.2011(01).[4]汪超.浅析舞蹈表演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鞠向玲)
第二篇: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探讨
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探讨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我国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高校要重视舞蹈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本文首先分析了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接着提出了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舞蹈事业的蓬勃发展,舞蹈理论方面在不断的创新,舞蹈教育教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事实上,过分强调技术难度的舞蹈教学评价标准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舞蹈的审美标准逐渐回归到艺术本身的特质中来,开始注重舞蹈的美感和思想性,也开始注重舞蹈的表现力。
一、舞蹈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性
(一)艺术表现力是衡量舞蹈演员质量的重要指标
公众在评判一个舞蹈演员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不是看其是不是能够完成一些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而是要看这个舞蹈演员是不是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我们以前苏联著名舞蹈艺术家巴普洛娃为例,她所塑造的白天鹅这个艺术形象深入人心,至今受到很多人的模仿和追捧,主要的原因就是巴普洛娃塑造的这个艺术形象给观众很深的震撼,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演员的舞蹈动作就像文字一样,一篇好的文字要透露出精神,不能随意的堆砌。舞蹈动作是舞蹈的语言,不能简单的把动作当做肢体在空间的简单的摆设和舞动,这样只能称作是肢体运动,而不能称作是语言,舞蹈动作要成为语言就需要具备很强的表达性,这就是舞蹈艺术表现力的体现。
(二)艺术表现力是传达舞蹈作品精神内涵的保障
舞蹈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的目标就是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来传递作品的精神内涵。舞蹈作品的优秀与否,一项主要的指标就是有没有传达出精神内涵。一个同样的作品让不同的舞蹈演员来演绎,就可能取得不一样的效果。好的舞蹈演员能够发挥出舞蹈作品的内在精神,否则舞蹈作品就只能停留在技术编织的层面之上。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措施
(一)夯实基础能力,增强艺术感染力
要具备良好的舞蹈表现力就需要具备准确规范的舞蹈动作,所以,跳舞者的根本动作和反应速度以及相应的协调性是衡量舞蹈水平的重要前提。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舞感,就要有扎实的舞蹈方面的基础,全身的动作都要高度的敏感,还要有很强的协调性。在进行舞蹈基本功训练中,要重点注意改善髋关节、踝关节、胸椎关节和肩带的柔韧性,因为这些部位柔韧度的高低关系着表演动作是否到位,身体能否最大限度的延伸和动作是否显得自然大方,也决定了舞蹈者是不是具有良好的表现力。除此之外,舞蹈表演作为一个演绎类的实践项目,对于动作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很高的身体协调能力。所以,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把握好大脑神经的协调机能,加上自身的平衡机能,还有本体感受能力,训练的时候能够清晰的感知身体各环节在运动中所处的位置,还要有一定的运动节奏,包括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运动感知觉能力,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要注意舞蹈过程中的每个细节,赋予动作强烈的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升艺术表现力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指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让他们进行自主师学习,结合教师的指导能形成一个连续整体。比如,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模仿训练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模仿他们所理解的民族民间舞蹈,让他们说出这些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动率,找出他们所认为的舞蹈节奏。积极估计学生自己去体验这些舞蹈的感觉,让他们用学过的舞蹈知识进行舞蹈的改变,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提高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动率,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的能力。而教师采用自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结合,三人一组甚至自己独立的进行舞蹈的编排工作,把自己的意识与创作在音乐的律动和舞蹈的律动中变现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质疑,对于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积极的提问和猜测,发挥想象力,按照不同的线索去找寻问题的答案。事实上,舞蹈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模式与其他学科不同。这是一门肢体训练加上情感表现的课程,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情感的发挥,积极向上的情感能够辅助舞蹈教学活动的开展,发挥舞蹈的感染力,恰当的增添学生的情感,把对音乐的理解和肢体的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保持舞蹈学习的激情,从不同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并通过自身的感悟表达出来是进行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开展情感教育,能够增加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可以针对舞蹈学生上的问题与老师探讨。找出自身学习的薄弱环节,针对这些薄弱点加强学习和训练,提高舞蹈艺术表现力。
(三)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舞蹈想象力是进行舞蹈创造的重要能力之一,要提高表演者的想象能力,才能更好的激发表演者的表演激情,强化其艺术表现力。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随着舞蹈教学模式的变化,对舞蹈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把舞蹈教学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来,完成从肢体训练向内心情感感悟的升华,这条教学创新之路,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的原型就是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都是在生活的土壤中产生的,舞蹈形象的塑造也是为了再现生活。在开展舞蹈教学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利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启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看到牵牛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想到滴滴答答的军号,看到淅淅沥沥的春雨,就能联想到即将破土而出的小嫩芽等等。通过这些的联想,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让作品中的形象跟自己的情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演绎的舞蹈更具有表现力。
(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艺术修养
新时期舞蹈教学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会他们认真看待自身的情感世界。特别是90后进入校门之后,面对颇多争议,要正确看待这些充满朝气的艺术人才。通过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性情,用优美的旋律来消除学生的拘束心理,让他们变得平静,减少大起大落的心理负面情绪。这是舞蹈教学对素质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接触除舞蹈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音乐鉴赏,古典哲学,社会学等,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来增加对舞蹈这门学科的认识。舞蹈教育在培养学生艺术技能的时候,还要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的能力,艺术评价能力,把舞蹈与其他人文学科结合转化为自身的综合感受能力,即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其他学科,比如美学,哲学,社会学等。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完善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和分析好的作品,帮助他们分析作品,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
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会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准确、生动的开展舞蹈活动,提高他们的舞蹈表现力。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思考教育方式的改革成效,坚守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舞感的开拓,使他们的舞蹈表演风格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第三篇:高中音乐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教案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体态、动律、手位训练)
教学版本: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教材 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蹿,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的规范动作。2.通过动律、手位的训练让学生们了解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教学重点:
1.维族舞蹈的体态及动律特点。
2.八个手位所具有的多样化、多层面及富于变化的艺术特色。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维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资料。2.维族音乐的剪辑。
3.VCD、电视机、录音机。
教学方法:
首先放维族的音乐方式引导,通过老师表演让学生产生兴趣,再介绍维族人能歌善舞的特点,最后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达板城的姑娘》
二、欣赏体验
老师表演一段具有浓郁维族节奏的“赛乃姆”,让学生们感受维族的民族风格。
2.介绍维吾尔族人文、地理、风俗。课件展示: 通过播放课前搜集的几个维族舞蹈组合来加深学生们对该舞种的了解。3.提出问题: 维族舞体态、动律有什么特点
讨论得出: ①上身挺拔而不僵,上身撒得开。②微颤而不蹿,脚步不离散。
三、实际教学
1.手位主干动作(八个手位)。
要求:
注意基本手型,四位手至八位手都有反面手位,手位之间替换动作常常用绕腕转换。
2.摇身动律
要求:
摇身动律是一侧肩胛骨带动后背,形成推送慢、收回快的前后摇动,应特别注意摇动的附点节奏与下身点颤动律的协调配合。3.舞姿与脚位
(1)提裙式前点步 做法:
双手自然下垂于体旁,双手捏住体旁的裙边,前方点步位,手腕与后侧上提90度,将裙摆拉开。要求:
提裙式前点步为静止的舞姿动作,可用一侧胸腰。(2)托帽式后点步 做法:
右后点步位,体对8点,左手顶手位,右手在八位手上立腕,手心向上,感觉用右手脱住帽子,眼看8点方向。要求: 提胯立腰,胸腰对8点上方走。(3)
高举火把旁点步 做法:
右脚重心前点步,左手除大拇指外,四指形成捏空心拳于顶手位,右手自然下垂,眼看2点。要求:
高举火把旁点步为固定舞姿,一般配合动律出现。(4)
双手叉腰后点步 做法:
体对1点,右脚重心后点步位,双手虎口叉腰。
四、小结
在维族舞教学当中,动律与手脚的配合协调性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眼、头的表现还没出来
六、作业(编排)
请同学们课后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排六个八拍的小组合(节奏的灵活性)
七、结束语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了维族舞蹈有别与其他民族艺术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格,浑然一体而鲜明独特,也同时领略了维族舞的热情和奔放,只有热爱自己的生活,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喜悦!
第四篇: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研究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研究
【摘要】我们都知道,要想做好舞蹈表演,除了有良好的舞蹈基础外,舞蹈表现力也对一个好的舞蹈表演有很大的影响。舞蹈表现力是舞蹈表演的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中对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必要性及如何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 舞台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9-02
随着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教育也已经上升到了新的水平。学校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一部分的体育舞蹈教学也是这样。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舞蹈表现力就是舞蹈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也是做好舞蹈表演的重要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段好的舞蹈除了有优美、规范的舞姿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感情在里边。只有这样观众才能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得到享受,而这离不开舞台表现力。舞台表现力应是外在舞蹈和内在情感相结合。
一、舞台表现力包括的内容
1.丰富的想象力
舞蹈是一门艺术,艺术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在舞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表演者进行舞蹈创新和舞蹈表演的重要手段。学生对于舞蹈的想象力包括多个方面。有对舞蹈主题的理解,有对音乐的想象,还有对舞蹈表演的想象。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更加容易的对舞蹈主题和情感进行理解,就可以对舞蹈表演具有更加详细的想象。
2.舞蹈自我创造能力
自我创造能力是学生在对舞蹈进行深刻理解基础上对舞蹈进行再次创作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将感情和自己对舞蹈的理解更好的投入到舞蹈中,使舞蹈更具魅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老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自我创造能力的提高。
3.良好的思维能力
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对舞蹈有深入的理解,并且将舞蹈动作很好的表现出来,还可以对舞蹈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可以使舞蹈动作更加细致化,更加能充分表达情感。
二、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建议
1.对学生舞蹈的培养
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是进行舞蹈表演的基础。因此对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培养舞台表现力的根本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柔韧性和体能。柔韧性提升以后学生在表演时可以表演出更好的效果,使观众可以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提升学生体能,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有挑战性的动作和耗费体力的舞蹈动作,其体能可以提供支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明白基本功训练是进行舞蹈表演的基础。只有做好基本功的训练,才有可能实现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应注重基本功训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基本功进行训练。
培养学生表演的形象性。舞台表现力中舞蹈的形象性是不可缺少的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表演者的思想自己舞蹈中包含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舞蹈的形象性表现出来的。表演的形象性是舞台表现力的反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表演形象性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音乐舞蹈的训练来提升学生表演形象性。
2.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舞蹈和音乐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舞蹈离不开好的音乐,音乐使舞蹈更具美感。表演者要想将舞蹈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就必须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表演者需要对音乐有透彻的理解。同时,表演者也因为音乐才能更好的进行舞蹈。因此,音乐与舞蹈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教师应该让学生听不同类型的音乐,增强学生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力,使学生在听到音乐时可以迅速对舞蹈进行想象。
训练学生情感体验能力。表演者要想把通过舞蹈把舞蹈中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观众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并从中获得享受,就必须对舞蹈的情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与表演者的情感体验能力分不开,因此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学生理解舞蹈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用有效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如老师可以假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对舞蹈进行自己的想象。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使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机会,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将感情融入到舞蹈中。
注重学生的实践。舞蹈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科目,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练习,因此实践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实践,学生的基本功才会得到锻炼。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表演机会。通过学生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实践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教师和学生应该抓住相应的机会,多进行表演,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改进的同时学生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使自己在实践中获得进步。
三、小结
舞蹈是一门语言艺术,其所包含的思想不能经过语言表达出来,而是要通过表演者的表演表达出来。表演者通过舞蹈表演要向观众传递出舞蹈中包含的感情,使观众得到得到美的享受。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表演者有很强的舞台表现力,因此,舞台表现力对好的舞蹈是非常重要的,而舞台的表现力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注重培养舞台表现力,教师应以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舞台表现力,学生应也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舞台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朱海蓬.高中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2003(10).[2]肖莉.如何在舞蹈中提高艺术表现力[J].大众文艺,2010(20).[3]薛鳗.谈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第五篇:小招数提高幼儿舞蹈表现力
小招数提高幼儿舞蹈表现力
幼儿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舞蹈课和舞蹈特色班训练中,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舞蹈的表现力,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幼儿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和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幼儿舞蹈课和舞蹈特色班训练中,我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舞蹈的表现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音乐的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幼儿身临其境,在游戏中学。如在教《马跑》的律动时,我让幼儿扮演老马与小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大草原“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上,一匹老马带着一群小马在草地上吃草”边学老马的口吻来激发“小马”跟我学奔跑。使幼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自己真的成了一匹小马,会速度的快慢带来的动作幅度的变化,急的事情,了音乐的感受力和舞蹈的表现力。
“?怎么不高兴呀?”是通过游戏和联想,的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表现兴趣。万物都是有生命的,都可以用人的思却重复出现“这首歌曲拟人化,就非常富有情趣了。尽管这首歌表演的题材极为平所以,教时尽量用形形象的舞蹈动作的特点。例如在教基本动作时,幼儿虽然能使动作显得机械、呆板,不但不具有动作的美感,为做动作而动作,体会不到应该怎样但做不出屈膝的弹性感觉,我把它比喻为用膝盖拍皮球,让幼儿边拍边数,觉得很好玩。在教两脚交替撤步虚点地的动作时,由于是镜面示范,有的幼儿发生方位错觉,后点地做成前点地,我告诉他们:“让我们的双脚来玩一个捉迷藏的游戏,将一只脚藏在另一只脚的后面,两只脚轮流着藏。”幼儿自觉地表现了这个动作的特点。
以上方法富有浓厚的儿童情趣,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做自己喜爱的动作,从中感受舞蹈的愉快。通过对舞蹈的充分表现,来表现内心的喜悦,享受着音乐的美、动作的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既体现了寓教于玩,寓教于乐,以游戏为主的教学模式,也体现了老师主导、幼儿主体的教学观点,这样的特殊学习活动,促进了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