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舞蹈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论舞蹈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 要:现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21世纪其实就是对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便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舞蹈教育作为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能培养高校学生的想象力,提高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对高校学生的身体力量以及精神力量予以调整。可以说,舞蹈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极具重要性的,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舞蹈教育不仅能提高其艺术修养,同时能培养起审美能力,并对其品格的塑造予以积极的指引,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开发其无限的创造力,最终全面地提升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舞蹈教学;素质教育;重要性
0 引言
在语言以及文字还未出现的时候,舞蹈便产生了。人们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感情,可以说舞蹈是对人身心需要的外在体现。美学家亚奎斯?巴赞认为:之所以进行舞蹈教学是由于艺术是符合人类的本性的。人类的这种本性得到了表现,人便会感觉到快乐。[1]西方人更是注重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文艺美学的倡导者胡经之教授提倡文艺美学,他指出:美育是美化自己本身以及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是美学的基础。[2]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舞蹈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更是有着其独有的作用。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舞蹈的了解,同时还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观赏舞蹈、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艺术素质,同时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舞蹈美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它积极的一面。舞蹈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真正内涵是将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观点以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3]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舞蹈教育则是利用形象化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舞蹈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机环节。舞蹈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人格,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道德观,更重要的是可以推进大学生的良好的人格的树立以及心智的健康发展。[4]舞蹈的训练过程是非常严格的,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此同时,学生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还加强了团队之间的协作,了解到了集体的力量,培养了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舞蹈不仅能让学生的集体得到锻炼,从而变得更加灵活,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必要的。舞蹈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舞蹈教育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美育功能。因此,要让学生在舞蹈的观赏以及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舞蹈的独特魅力。舞蹈通过人体的韵律动作来展现一个个生动、灵活的形象,从而表达人的情感。人们感受的舞蹈之美是从舞蹈的外部动作所直接感受到的。舞蹈中不断变化的动作,美丽的造型,以及舞蹈神韵这些都是由舞蹈动作所展现出来,从而给人带来一种美的感受。
(1)舞蹈的动作美。舞蹈是一种动作化的艺术,动作是舞蹈的语言。在舞台场景、音乐的配合中,舞蹈动作以人的感情为主线,利用舞蹈动作的不停变换来展现人物心里的情感变化,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让舞蹈富有生命力。舞蹈动作要求准确、流畅,且要富有节奏感,这样舞蹈动作才具备美感。(2)舞蹈的节奏美。舞蹈离不开与音乐,舞蹈要求具备极强的节奏感。舞蹈的节奏一般是由舞蹈动作的快慢、舞蹈造型的变化来体现的,而这些表现必须在舞蹈的节奏的律动中进行。舞蹈变动中快慢、强弱、舒张的变化都是应和着节奏的。可以说没有节奏,就没有舞蹈。舞蹈只有具备了节奏感,才能让人得到一种美的感受。舞蹈节奏不是简单地跟着音乐节拍走,而是通过舞蹈的动作、造型体现出音乐的节奏。(3)舞蹈的意境美。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舞蹈的动作,更要体会舞蹈的意境。舞者利用形象化的舞蹈动作,将观众领进一片想象的领域,从而让观众感受到舞蹈的意境之美。任何一个舞蹈作品都要有自己的广度以及深度,拥有自己的舞蹈意境。舞蹈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不同的情感变化,创造出灵活、生动的意象,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舞蹈教育对高校学生心理方面的作用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以及价值取向都开始产生转变。与此同时,人才竞争日渐激烈,社会压力巨大,高校大学生的压力陡增,其心理问题日见增多。高校大学生不仅需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有健康的心理。生理健康是基础,心理健康是关键。高校学生要做健康的人才能把握自己,适应环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亦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任务。
舞蹈教育对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1)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舞蹈中的音乐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的大脑神经产生三种情绪――兴奋、镇静、平衡。这三种情绪可以缓解生活、学习等的压力。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音乐是舞蹈的主体,不仅能推进舞蹈动作以及舞蹈造型的变化,同时又烘托了舞蹈的气氛,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通过舞蹈动作的变化,抒发内心的情感,让人沉醉在舞蹈的节奏美与韵律美之中,从而消除学习、生活所带来的疲劳和压力。(2)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实现自我的同一性。舞蹈动作可以展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以及情感的变化。高兴时欢喜雀跃,痛苦时号啕大哭,成功时手舞足蹈,失败时垂头丧气……利用舞蹈来调整学生的动作,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伴随着音乐节奏的不断变化,舞蹈动作更迭交错,学生的自我感觉也同时在发生着变化,学生的情绪也在进行着调整,感情得以充分地宣泄出来,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充分了解了自我,实现了自我的同一性。(3)完善学生的人格架构。在高校中,学生在初学舞蹈时肯定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学习舞蹈的尴尬感。对舞蹈的学习可以对高校学生予以鼓励,让他们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帮助其树立自信心以及培养起勇气。更重要的是,舞蹈的学习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生在舞蹈学习中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增强了其凝聚力,净化了自己的心灵,舒展了自己的情绪,推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结语
舞蹈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不提升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艺术素质,同时还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舞蹈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是极具重要性的。
参考文献:
[1] 刘桂芳.转型中的中国舞蹈教育[J].艺术教育,2004.[2] 资华筠.科学理念与舞蹈美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3).[3] 赵巍.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2006.[4] 王国宾,平心,焦立森.关于舞蹈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兼谈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6).
第二篇:论幼儿舞蹈在幼儿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论幼儿舞蹈在幼儿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今,教育体系已将延伸至幼儿教育阶段。幼儿园教学体系成为影响还在发展状况中的关键环节。而在幼儿园教学体系中,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要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就需要从成长的实际出发,结合成长特点,制定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培养计划。幼儿舞蹈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深受幼儿喜欢,毫无疑问成为幼儿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入手,进而结合幼儿舞蹈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从而阐述幼儿舞蹈教学的重要性,为有效开展幼儿舞蹈教育提供一定教育指导意义。
【关键词】幼儿舞蹈 幼儿园教学体系 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6517(2014)07-0127-01
幼儿舞蹈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深受幼儿喜欢,其作为幼儿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幼儿进行舞蹈培训,不仅能够让身体的机能达到有效提升,还能够在享受舞蹈乐趣的同时,充分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幼儿得到全面健康成长。舞蹈是人类最直观的活动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最直观表达自己态度、表现自己心里感受的活动方式。而整个舞蹈表现过程也是一个人语言、行动、心思最综合、最协调的活动方式。而这一活动也是所有儿童在语言学习前期和初期的最好表达形式。无论是短期成长,还是长远发展,幼儿舞蹈教育都是整个幼儿园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因此,要想确保整个幼儿教育过程行之有效完成,就要充分发挥幼儿舞蹈的作用。
一、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分析
1.舞蹈教育对幼儿成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幼儿成长在一生成长过程中都有重要影响力和作用,成长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就是幼儿发育和智力塑造。对幼儿来说,在语言功能和表达功能尚未成熟的初期,简单的肢体表达无疑是最直接、最简单的表达方式。而在一系列舞蹈练习过程中,能够锻炼幼儿身体,促进身体发育。通过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训练过程的参与,能够促进幼儿实现良好成长发育。而舞蹈教育则能够实现幼儿良性成长、更好发育。
2.舞蹈教育能够实现幼儿综合素质全面成长
舞蹈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参与广泛的娱乐游戏。舞蹈活动也是音乐、画面、动作协调等一系列因素汇总在一起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幼儿反应能力、思考能力有所要求,同时对孩子成长性格也有帮助,通过舞蹈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活波开朗的性格。实质上舞蹈自由奔放的形式特点和幼儿成长的自然天性相吻合、相统一。舞蹈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增强幼儿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同时激发和挖掘自我表达的潜能,在培养幼儿感知能力的同时,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幼儿综合素质全面成长。
二、幼儿舞蹈在幼儿园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表现
1.提升幼儿各项能力成长
幼儿舞蹈是综合培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观察能力、还是模仿记忆能力、联想能力都能够有效提升。而幼儿舞蹈对幼儿学习和智力开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功效。任何有效学习和技能掌握都离不开对比、观察思考、模仿等一系列手段。而幼儿舞蹈教育则是这一系列能力成长的关键环节。舞蹈是四肢并动的协调过程,加上各种形体动作、姿势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这一系列环节对提升幼儿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有直接影响。
2.培养幼儿对美和艺术的热爱
舞蹈实质上是一种艺术,这是舞蹈教学不可忽视的一点。而有效的舞蹈教育实质上是培养幼儿艺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优美的音乐配曲、变化多样的舞蹈姿势将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幼儿对艺术的热爱和关注。舞蹈也是一种美。美是给幼儿最直观的感受和表现,通过舞蹈对真善美进行最好阐述,从而有助于提升幼儿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3.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培养团结意识
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惯、偏爱已经成为家长对待孩子的基本态度。而这种培养方式和理念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而幼儿阶段的舞蹈大多数是以集体形式参与的舞蹈形式。通过在舞蹈教学和排练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能够有效增强幼儿之间的团结意识,从而对幼儿上进心、责任心培养有积极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可否认,想要有效培养幼儿成长,就要重视其综合素质培养的每一个过程。而舞蹈教育作为幼儿园教学体系中的关键一环,要想利用好这一教学形式,就要重视舞蹈教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同时,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舞蹈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更要结合幼儿成长阶段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其具体要求。幼儿舞蹈教育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实质上,都能够在情绪上合理引导幼儿成长,在身体发育上有效帮助幼儿成长,通过多方面的培训和影响,从而促进幼儿养成对艺术的热爱和美、善等一系列积极因素的向往。而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其成长速度和运动量承受力一定限制,因此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要合理控制训练时间,同时有效规范训练动作,最终实现对幼儿成长的有效培养,而幼儿舞蹈教育无疑是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 于得英.浅谈幼儿教育的细节[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4)22-23.[2] 余媛.浅谈幼儿舞蹈教育教学中的体会[J].大众文艺,2013(11)27.
第三篇: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论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海南电大文科部何君陆段翠兰
在上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行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法国巴黎召开大会,会上提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报告指出:21世纪将为信息的流通,储存和传播提供前所未有和手段,并对21世纪的教育提出了双重的要求;一方面,教育应该大量和有效地传授越来越多、不断发展的新的知识技能,同时教育还应该而且必须找到并标示出判断事物(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的标准,使人们不被快速发展的、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弄得晕头转向,脱离个人和集体发展的方向。报告还提出了教育应为人们的一生提供四大支柱:一是学知识的支柱,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二是学会做,即一定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下的工作能力。这一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能力,集体共事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和实际交际的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同生活、即培养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参与、协调合作的社会精神;四是学会发展的能力,注意尊重和发展人的个性,并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即个人的自主性、个人的发展必须对社会负责、对他人和全人类负责,个人的自主性和发展性都必须与社会、与他人同步,不能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害。大会报告中在强调教育必须给人的四大支柱中,虽各有侧重,但其共性是突出教育应使人确立人的社会责任感,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服务和支持的科学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一、正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和经济建设功能
我们知道,自然科学是一个求真的知识体系,它侧重于教人求真,教人掌握自然界产生、进化发展的规律;而人文社会科学即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道德体系,它更多的强调教人求真,求美、求善,教人如何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认识个人对社会、对他人、对全人类和子孙后代的责任。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在自然科学这个求真的知识体系里,其发展速度是惊人的,成果是巨大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的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人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是远远不够的。如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起码有五个方面与现实社会发展是不适应的,一是社会实践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二是自我认识能力、选择和判断能力差,特别是对美与丑,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辨别能力远远不够;三是社会交往能力,与他人合作精神远远不够,一部分大学毕业生过分强调自我,轻视别人,淡薄社会,个人功利思想严重;四是管理、合作、协调能力和抗挫折的心理准备远远不够;五是历史、哲学、中文写作能力跟不上。总之一句就是总体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跟不上。也是由于这些原因,不少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不低,但就是难于适应社会的需要。因为任何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要应用于社会,都必须与他人、与社会、与企业和各方面交往,都得与同事相处,不少大学毕业生就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观,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缺乏选择能力和批判能力,以至不受社会欢迎,不能给自己营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英国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弥顿说过:没有学问的美德比没有美德的学问更有助于人类幸福 1
(张泉君主编《著名教育家演讲鉴赏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已经提出:今后世界第一位挑战的不是技术革命,经济发展,而是人的道德问题。因此,在现代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中,加强人文文化、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的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人文教育,就是培养人们的人文文化、人文意识、人文情感即人文精神。它通过把人类几千年实践的精神智慧、心性精神与历史经验传授给被教育者,传授给当代人和下一代人,以使人们能调查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目光将来,造福社会和全人类。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完善人的心性和灵魂为最高目标,把个人与众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的教育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是塑造人们道德情操和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抽象。我们知道,在一个人的成才过程中,知识是很重要的,没有知识,他将很难成大事,但有了知识不等就有了能力,知识要转化为能力,一靠思索,二靠实践。一个人的知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发挥和发展。而社会实践是众人的实践,任何一个人的知识要转化为能力,还必须与他所处的社会条件和与他周围的环境相统一,即必须被社会条件所接受,被与他相处的人所接受,这就需要尊重别人,尊重社会,要有爱心,积极为社会和众人服务,因为只有关爱社会,关爱众人,并积极为社会和众人服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增长自己的才干。因此加强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重视人文文化知识教育,把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产生和组织,人类
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对自己应持什么态度;人们应该懂得美、丑、善、恶,正义、高尚和庸俗。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使人们懂得一个人对社会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促进人们的民族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宽容大度精神,敬业爱业的精神,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和助人为乐的厚德载物的精神。做人不但要求真,还要求善求美,做到真善美的统一,这是做人的精髓,迷之者挫,逆之者亡。做人应做到不欺人,不骗己,不欺下瞒上,凡事认认真真。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大学教育一项重要任务。
1、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价值观,重视人文文化、人文素质教育
要真正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即教育思
想。教育思想是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价值认识,它包括二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看待教育,为什么要办教育和办什么样的教育。这是要求我们懂得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关系,即教育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二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这是解决教育与社会,与国家,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即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实现这一目标规格所确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原则,教育规范,教育行为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观,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和怎样培养等。关于教育思想的确立,我们党和政府的界定是明确和正确的,即培养有社会主义,有文化的,有知识有社会主义觉悟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拥护党和政府领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劳动者。但这在近几十年来我们有一些高校在教育思想却变
得糊涂了。一是过分强调科学知识,强调技术技能而轻视了涉及德育教育、人性教育和人文伦理的人文素质教育;二是为了短期的,看得见的局部经济效益和小团体利益而忽视了陶冶人们的伦理道德情操、人对社会、对他人应有的责任的人文素质教育,至使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多,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一些大学毕业生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都没有,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当然,我们强调人文素质教育,并不是否定专业技术教育,科技教育,而是
希望把二者放在同等位置。应该明确,科学本身是求真的体系,它要解决的是求真,它属于全党的知识体系,而人文社会科学,是知识的体系,又是价值认识的体系,它不但教人求真,更注重教人求善、求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是人类社会协调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的二个方面,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不可偏废。科学技术教人求真,人文知识教人求善,真是善的基础,善是真的导向,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的技术、技能不是我们的目的。近几十年来缺乏导向的“真”给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带来的负面是多方面的。这不仅对国家、对个人都造成了损失,对社会的稳定和谐也产生消极影响。在上世纪末召开的“21世纪的挑战及教育改革的一次国际性会议上,不少专家就认为:21世纪世界的第一挑战不技术革命,不是经济发展,而是人的道德观,人生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美国《纽约时报》前主编哈里特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60%的人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而且他们都排列首位。从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看,凡成大事者,也是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素质高尚的,包括2000多年前的孔子、孟子、老子,今天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等。在有巨大成就和重大影响的科学家中,人文知识较高的也占绝大部分,如哥白尼、布鲁诺、竺可桢、笛卡尔、李时珍、杨振宁等。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去世后,爱因斯坦在评价她时说:“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的进步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伟大。”大凡出类拨率的人没有一个不把人格,道德精神,价值观放在第一位。总之,不论从理论和实践上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它可以教育人们学会做人,因为人文科学具有体验性,教化性,评价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它能为学生的发展启示方向,对陶冶人的情操,帮助学生了解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应具有的社会责任;认识到一个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二是人文教育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兴衰和个人学业事业的成功。人文科学即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研究对象为价值体系,具有价值的评价和导向作用。大学是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传播、创新的重要场所,更应把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三是进行人文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继而读好书。一般来讲,人文文化教育越宽,人文知识越广越深,融合贯通,适应社会的能力就越强,个人的一生会走得更好;四是人文文化可以提高人的认知力、判断力,可以提高学生辨别真、善、美、丑、假、恶的认识能力,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2、把人文文化、人文知识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给合起来,以陶冶大学
生的人文道德情操,道德修养
坚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学中,把人文知识、人文精
神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包含着各方面丰富的知识,包括做人、做事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和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讲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还必须结合邓小平等一大批革命家的人生价值观和各方面的知识来讲授。毛泽
东、邓小平、江泽民之所以成功,除了他们有丰富的多方面知识外,重要是他们有一个把国家、把民族、把人民的利益联在一起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努力为国家,为人民而努力奋斗。
把德育课与哲学、史学、文学课结合起来,强化人文文化、人文精神教育。学习教人做人做事的辩证法,人只有为人,人只有为社会,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做人辩证法的具体表述,极端的自私不但被坏了社会的协调和谐,更重要是损害了自身。史学是做人做事的一面镜子。“以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实践中,大凡成功大事者,大都是德智双全的人,如孔子、孟子、汉武帝、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林肯、华盛顿等,而希特勒、东条英机、墨索里尼等虽有才但缺德,而因他们企图扼杀全世界人民,最后自取灭亡;文学即社会学观是人学,它以形象思维来启示人生,歌颂正义光明,批判邪恶,达到启动和教育人的目的。如《封神榜》、《西游记》、《红楼梦》、《史记》、《汉武大帝》和现当代一大批文学作品,都通过文学艺术的形象思维,揭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者祸远离,行恶者福远离”;利民者、民启之,害民者、民闭之,得道者安之,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哲理。文艺作品中羽羽如生的艺术形象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如“青春之歌”、“红岩”等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就陶冶了一代人。
结合现当代英雄人物和反面人物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开展人生价值观教育。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英雄人物由于把社会价值、他人价值当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社会和人民,不但实现社会价值,也实现了个人价值,并为其子女和亲属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文化思想,促进高校德育工作中华传统文化蕴含
丰富的人文文化思想精华,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的好教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表现了伟大的民族主义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德为重精神,务实无华的精神,伸张大义,坚贞不屈,临难不苟,舍生取义,天下为公,勤奋刻苦,淡泊名利,卓绝奋斗,明辨是非,实事求是,不慕虚荣,严己宽人,尊老爱幼,清正廉洁,谦虚谨慎,讲信修睦,相亲相爱,左右和谐,上下有序、关爱自然和创新意识精神。具体是:一是从求善、行善的道德修养,强调人的从众合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天人合一”的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最高道德境界;二是强调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意志在德育中的作用,在立德中要“反求诸已”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也(《孟子、公孙策上》)。”三是主张“内圣外王”的主客体相统一的道德价值观。人要先达到“内圣”,才能“外王”,先得“无为”、“无求”,才能“有为”,才能成大事,“圣者为王”。要求人们在立德中要“修心”、“正心”、“养心”、要“克已复礼为仁”、要“舍生取义”。在我国传统文化著作中,《易经》、《大学》、《论语》、《孟子》、《老子》中的人文文化思想异常丰富,特别是老子、庄子和孔子、孟子的文化思想中人文知识更为丰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侧重于人道,从大众的人性人道出发,强调人与天之间的和谐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指出人要有仁心,“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把“仁义”作为道德的核心。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则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无为,强调人性和天道均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与人和人与人的和谐。老子主张在“无为”、“无求”中达到“有
为”、“有求”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自然观,孔子、孟子则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道德行为在实践中的作用,要求人们在道德行为实践中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和“克已复礼”、“仁者爱人”、“诚则明,明则诚”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辩证法,这些都对德育教学有很大的借鉴启迪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文化在当今世界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它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全面贯彻中央政府确定的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一个和谐人类文明社会意义更大。所以,我们在大学教育中一定要坚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一起抓,坚持实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培养出一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2005年3月26日
第四篇: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素质教育在舞蹈教学中的体现 县功镇第三小学
舞蹈组李军霞
少儿舞蹈是美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真、善、美、心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途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使儿童得到情操方面的教育,从爱祖国、爱社会,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中,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对一切事物能够辨认,增长知识、提高智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儿童心灵美、行为美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规范行为。那么如何把素质教育体现在舞蹈课堂中呢?
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发表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初次接触舞蹈的启蒙阶段,任何一项课堂教学内容都不该让孩子觉得困难,要使孩子觉得学习是一项有趣的事,不抛弃任何一个来参加学习的孩子,让学生和老师能愉快的合作。
初级阶段的舞蹈课应从儿童生活天地取材进行教学,朗朗上口的儿歌结合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是出学儿童所喜爱容易接受的练习,刚接触舞蹈的孩子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动作的模仿上,一节课上完往往只记住动作忘记音乐的基本旋律,儿歌朗诵顺口、好记、比记忆音乐难度小,练习中孩子们又念又做,信息反馈快、形式活泼生动,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并能为每一位来学习的儿童所掌握。如我们上课所跳的《晒太阳》、《摘葡萄》、《采茶舞》等就属于这一类。
在教材选择上,我们以民族舞蹈为基础,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动作和儿童所熟悉的歌曲进行编排。如《泼水歌》的音乐结合维族的进退步、绕腕、移颈;《丢手绢》结合东北秧歌的手绢花;《草原晨曲》则结合蒙古舞中的跑马步、硬腕等,动作有趣、音乐好听、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的快,学的好。
软开度训练是舞蹈身体素质训练基础项目之一。我们过去上课提到的软开度训练,孩子们一听到就害怕,对此,我没有进行强制练习,而是引领着孩子们一步步朝这方面发展,用儿歌结合舞蹈动作和舞蹈小组合的兴趣教学,为身体素质训练进行铺垫。孩子们对舞蹈产生了兴趣,有了学习动力,他们就会与老师合作,努力的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并落实到行动上,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练习。“一切从兴趣出发”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充分发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发挥学生的舞蹈潜能。
奥尔夫认为,语言、音乐和舞蹈是一个不能分离的行为,三者同出一源紧密相连。在儿童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孩子们舞蹈动作,而且让孩子们在学会舞蹈动作的过程中逐步了解音乐世界,因此我寻找机会给他们讲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如节拍、乐句、乐段、速度、力度等,但有别与音乐课堂教学。
一首好的儿童舞蹈音乐,它的旋律流畅、形象生动、乐句整齐、节奏鲜明,有利于孩子们对舞蹈形象的掌握、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每个动作都要选择适当的音乐伴奏,让他们在音乐中寻找感觉、节奏和情绪。上课时,我教会孩子们自己听音乐做动作,必要时给他们讲解、分析音乐。在处理动作节奏时,注意乐句的完整性、音乐的段落和节奏的变化等,使他们的动作与音乐融为一体。例如用进行曲练习有节奏的走步,用快而轻的曲子练习跳跃,用柔和优美的舞曲练习双手的摆动等等。只要音乐与舞蹈动作相适应,符合儿童特点,就易于被他们接受。
2015年10月6日
第五篇: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李建平
太和县大新镇李花园小学
2017年10月10日
内容摘要:
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告诉我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则义不容辞的担当起这一重担,本文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换教师角色,勿忽视非智力因素与个性品质,尊“生”也是重“教”以及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几个角度论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师角色 非智力因素 个性品质 心理指导
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老师,尤其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其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也就是少不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新人,教学中,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
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对教育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素质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然而,思想道德素质的主要承担者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思想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四十分钟,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中实施素质教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理论基本上是:教师是权威,学生更多扮演着“遵从者”的角色,这种不对等的关系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影响了师生间的交往,很容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和独立性,不易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彰显出来,更谈不上解放学生的嘴巴和思想。所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很必要,也有利于学生的德育培养。
1、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课程与教材是客体,教师是主导,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应把这“三体结构”合理应用。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我国古代有很多优秀的师生交往的范例。其中“亦师亦友”的主张启发我们:教师是学生的友伴,和学生的交往还体现在娱乐、生活和思想交流等方面,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学校生活的共同体。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真正体现“良师”与“益友”的角色。从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经验上来看这种教育模式是非常成功的。
从根本上说:教师不是导演,不应该按照设计好的一切进行程序化教学而抹杀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丰富性,从而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性、自主性、能动性。教师更不是“演员”,让你一个人在三尺讲台上唱独角戏,让学生成为你的观众。师生应站在同一个心理平台上,让学生能说、敢说、善说,这不仅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融洽了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其它方面的素质。例如与别人相处的能力、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让学生深刻了解这是一个自我展示的大舞台,不要有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想法,也不要等着伯乐挖掘。
总之,素质教育从根本上彰显了师生、生师、生生之间的多渠道、多方向的互动,课堂不仅完成了教学的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之间的交往技能和团结合作的氛围。一滴水很快就会被蒸发,但是如果很多聚在一起汇成大海的力量就会很强大。在平等的师生氛围里,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2、在民主、和谐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能促进素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这样学生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教师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投入的情感被学生感受后,学生才会排除内心的障碍,坦诚的向教师表述自己的观点,把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来。
在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的第一常规训练,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还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要每事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他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激发和培养,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能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保障,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序的思考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对优生做到“锦上添花”,对差生做到“雪中送炭”。规避“落井下石”。只有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解放头脑,解放双手,在民主、和谐的土壤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的重任是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然而《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发了我,要善于把教师“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器”为“信息器”,“遵从者”为“主动者”,真正做到师生互补,教学相长。
在课堂中,有时我会故装愚昧,而向学生发问,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积极动脑,勤于动手可完成的问题,但要有一定的难度。在此前提下,我会说:“这个问题恰好是我的知识盲点,同学们思考后告诉我。”此时,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脑习惯,大胆发言,而后,我还会说:“在你们的启发下,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观点,又补充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不足,此教法的目的是:在满足学生心理愉悦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心理素质,语言表述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归纳、整合能力等。
三、勿忽视非智力因素与个性品质
人的素质表现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实践中却往往把教学活动局限于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未顾及非智力因素,如:习惯、观念、意志、情感、品格等非智力因素。一般说来,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人们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帮助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具有维持学习的作用等。因此,在挖掘智力因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1、适当煽情,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
2、教会学生“授人以渔”的学习方法。丰富自己的大脑,完善自己的个性。
3、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持之以恒、自强、自立、奋发向上、不怕困难、不畏挫折。
课堂因不同的个性而精彩、丰富、多样,学生通过分工和通力协作,各抒己见,各表其态,进行“互动交流”,学会了如何融入群体,如何与不同个性的同学交往,如何发表与保护自己的意见,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四、重视素质教育,要做到“尊生”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背景(贫困、富有、单亲、重组等),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也得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生是否喜欢一个教师,并不是一定得有超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是需要一个会尊重学生的老师,因而,“尊生”也是“重教”的表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人际交往,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师生的和谐相处,有利于搞好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五、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老师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教学的老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 我的做法是:
1、循循善诱。老师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2、重视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医生”。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针对这些现象,平时我就开展一些有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如“学雷锋、献爱心”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双基,而且要适当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全面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因此,思想品德课中的素质教育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