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少儿舞蹈教学中学生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培养(本站推荐)
论少儿舞蹈教学中学生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培养
郑
丹
舞蹈作为形体动作艺术,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就舞蹈语汇而言,大致可分为外部形体动作和内部情态两个部分。外部形态动作指的是舞蹈的动律、动态、动力等可视性的外化形式;内部情态则指表演者内在的情绪、情感、意识等心理因素。它们互相依存,同时又是互相制约的,二者缺一不可。
在少儿舞蹈的表演中,一个好的舞蹈,除了有好的编导手法外,还必须在用规范动作展现舞蹈的风格、动律的同时,能够通过学生内心对舞蹈内容情绪的体验,用激情把舞蹈的美感充分表现出来,使观众在观赏到有情感的舞姿中,受到情绪的感染而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满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然而,舞蹈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是通过对孩子们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的培养而派生出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就必须注意对学生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的双重培养。
一、外部形态动作的培养
舞蹈艺术是以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而存在的。作为表演者的学生,首先就要有一个灵活、协调、匀称的外部形体。通过基本功和形体训练,充分开发孩子们蕴藏的运动潜力,最大限度地延长学生肢体线条,增强学生肢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扩展他们的舞蹈范围。有了这个基础,舞蹈表现力自然就丰富得多。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的动作规范化。例如:一个简单的擦地动作,该怎么站,怎么擦,使什么劲,到哪压着收回等,教师都应向学生交代清楚。同时通过动作示范,加深学生的感知影响,使学生严格地按训练步骤去做,准确地掌握好每一个动作,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形体训练的过程是一个单调而又艰苦的过程,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活动中,教师亲切的教态,形象的语言,温和而关注的目光,都会给学生带来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的肯定,时时鼓励他们努力进取 的话语和方法,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促使他们训练出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外部形体,无疑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在外部形态动作的培养中,除了使学生有一个灵活自如地表演的形体之外,学生还必须具备掌握各种不同风格、动律的舞蹈的能力,这是舞蹈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环。然而,一周一次的舞蹈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很多舞蹈内容,训练周期也是比较长的。因此,如何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短期内尽快地掌握到更多风格各异的舞蹈动律,以适应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表演,是我们每一个舞蹈老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最近几年,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我在如何缩短训练周期,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到更多的舞蹈动律这一问题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教学活动思路。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总是先从一个个民间舞的“开法儿”(即启蒙)教起,然后再进行一个个舞种单一动作组合的教学活动模式。我认为,我们可以打破这种传统的单一舞种教学活动模式,从众多的舞姿中提取那些动律特征最明显、舞蹈性最强的精华部分,重新组合起来教给学生。例如;《手臂组合》,可以有蒙族、朝鲜族、苗族、彝族的等等。我们还可以把这种多姿多彩的动律精华作为学生的常规训练,使学生在短期内就能学到多种舞蹈动律并掌握其特点。这种多种民族风格的组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但能很快适应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表现,而且还能在舞蹈中深化其动律特点,其外部形态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是不言而喻的。
二、内部情态动作的培养 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闻一多先生也曾在他的《说舞》中谈道:“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由此可见,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把舞蹈作为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舞蹈的感染力,则是来自舞蹈内在情感的动力,如果没有内在情感的表现,任何舞蹈都是将是苍白无力,没有生命的。在历届的中小学生艺术节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舞蹈作品编排得很不错,孩子们跳得也很整齐。但是总是让人感到不够味,不满足,缺了点什么。这就是说,教师只注意了学生外部形态动作的模仿,而忽略了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因此,学生在表演中难免表情淡漠、眼睛无神、内心空荡的,为表演而表演。这样的舞蹈即使编排得再好,跳得再整齐也是缺乏生气的,不能引起观众共鸣。由此可见,教师在要求学生动作规范,风格把握准确的同时,切不可忽略对孩子内部情态动作的培养。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先者,莫先于情”。教师要启发孩子的情感,首先自己被舞蹈所感动,然后,再用有情感的语言和动作去启发学生,打动学生。只有学生有了与舞蹈相应的情感、情绪,才能把他们内心感受化为激情倾注于舞蹈动作之中,给舞蹈注入一种新鲜的活力。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情境和意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受到情感的、美的感染和熏陶。教师在教授舞蹈时应该先把舞蹈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印象。如果是民族舞蹈,还应该介绍民族风情、地域文化等。然后播放舞蹈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舞蹈的韵律,酝酿舞蹈的情绪。同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根据舞蹈内容自由地即兴舞蹈,在这种热烈地气氛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学习进度快。避免了单纯外部动作的模仿,感悟舞蹈内在的个性和韵味。训练了学生内部情态动作。例如:我在排练彝族舞蹈《节日里的小阿依》时,先找来了几张西南少数民族过节日时热闹情景的照片,用讲故事的方式,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让孩子们回忆学校开运动会时热闹紧张的场面,并启发孩子们想象把自己当作一个彝族孩子投入到当地过节的欢乐气氛中去。舞蹈中有一处两个孩子互相扭打斗牛,其他孩子看热闹、起哄的场面。因为有了前面的引导,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兴奋、紧张、焦虑、野性和热烈的情绪动作,既生动又自然,为舞蹈增色不少。事实证明,借助一些有益的辅助手段,使学生忘记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是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的。综上所述,学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动作的综合培养。只要我们努力探寻少儿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发展规律和发展途径,那么,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就不会是一句空话了。(此文获1999年东城区教育系统论文评选三等奖)郑丹
中学高级老师。在少年宫从事舞蹈教学活动十几年,培养了大批舞蹈人才幼苗。她创编的舞蹈作品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学生应邀赴加拿大、泰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她的论文多次获奖。她曾多次被评为东城区优秀教师和先进个人。
第二篇: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研究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研究
【摘要】我们都知道,要想做好舞蹈表演,除了有良好的舞蹈基础外,舞蹈表现力也对一个好的舞蹈表演有很大的影响。舞蹈表现力是舞蹈表演的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进行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中对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必要性及如何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 舞台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9-02
随着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教育也已经上升到了新的水平。学校教育已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知识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一部分的体育舞蹈教学也是这样。在体育舞蹈教学中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舞蹈表现力就是舞蹈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也是做好舞蹈表演的重要前提。因此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段好的舞蹈除了有优美、规范的舞姿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感情在里边。只有这样观众才能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从欣赏舞蹈的过程中得到享受,而这离不开舞台表现力。舞台表现力应是外在舞蹈和内在情感相结合。
一、舞台表现力包括的内容
1.丰富的想象力
舞蹈是一门艺术,艺术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在舞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表演者进行舞蹈创新和舞蹈表演的重要手段。学生对于舞蹈的想象力包括多个方面。有对舞蹈主题的理解,有对音乐的想象,还有对舞蹈表演的想象。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可以更加容易的对舞蹈主题和情感进行理解,就可以对舞蹈表演具有更加详细的想象。
2.舞蹈自我创造能力
自我创造能力是学生在对舞蹈进行深刻理解基础上对舞蹈进行再次创作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创新将感情和自己对舞蹈的理解更好的投入到舞蹈中,使舞蹈更具魅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老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促进学生自我创造能力的提高。
3.良好的思维能力
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学生进行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对舞蹈有深入的理解,并且将舞蹈动作很好的表现出来,还可以对舞蹈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可以使舞蹈动作更加细致化,更加能充分表达情感。
二、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台表现力的建议
1.对学生舞蹈的培养
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是进行舞蹈表演的基础。因此对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培养舞台表现力的根本方法。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柔韧性和体能。柔韧性提升以后学生在表演时可以表演出更好的效果,使观众可以得到更好的视觉享受。提升学生体能,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有挑战性的动作和耗费体力的舞蹈动作,其体能可以提供支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使学生明白基本功训练是进行舞蹈表演的基础。只有做好基本功的训练,才有可能实现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应注重基本功训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基本功进行训练。
培养学生表演的形象性。舞台表现力中舞蹈的形象性是不可缺少的舞蹈是一门肢体语言,表演者的思想自己舞蹈中包含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舞蹈的形象性表现出来的。表演的形象性是舞台表现力的反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表演形象性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音乐舞蹈的训练来提升学生表演形象性。
2.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
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舞蹈和音乐是相辅相成的,好的舞蹈离不开好的音乐,音乐使舞蹈更具美感。表演者要想将舞蹈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就必须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表演者需要对音乐有透彻的理解。同时,表演者也因为音乐才能更好的进行舞蹈。因此,音乐与舞蹈是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教师应该让学生听不同类型的音乐,增强学生对不同音乐的理解力,使学生在听到音乐时可以迅速对舞蹈进行想象。
训练学生情感体验能力。表演者要想把通过舞蹈把舞蹈中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使观众能够体会到这种情感并从中获得享受,就必须对舞蹈的情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就与表演者的情感体验能力分不开,因此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至关重要,这是学生理解舞蹈的前提。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用有效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如老师可以假设一种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对舞蹈进行自己的想象。另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使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机会,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将感情融入到舞蹈中。
注重学生的实践。舞蹈相对于其它科目来说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科目,需要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练习,因此实践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实践,学生的基本功才会得到锻炼。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表演机会。通过学生的实践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实践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教师和学生应该抓住相应的机会,多进行表演,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身问题,在对问题进行改进的同时学生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使自己在实践中获得进步。
三、小结
舞蹈是一门语言艺术,其所包含的思想不能经过语言表达出来,而是要通过表演者的表演表达出来。表演者通过舞蹈表演要向观众传递出舞蹈中包含的感情,使观众得到得到美的享受。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表演者有很强的舞台表现力,因此,舞台表现力对好的舞蹈是非常重要的,而舞台的表现力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培养,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注重培养舞台表现力,教师应以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舞台表现力,学生应也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提升自己的舞台表现力。
参考文献:
[1]朱海蓬.高中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2003(10).[2]肖莉.如何在舞蹈中提高艺术表现力[J].大众文艺,2010(20).[3]薛鳗.谈舞蹈专业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
第三篇: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纲要》的艺术领域,在强调幼儿教育的儿童化、整体化与生活化的同时,敏锐地抓住了艺术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即感受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艺术教育观。幼儿舞蹈教学综合了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感受;舞蹈动作的控制和把握,以及表演时的情感表达。
幼儿由于舞蹈知识、生活阅历浅薄,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将大部分注意力都花在怎样模仿好这个动作上,常常舞蹈时有动作无表情。一个舞蹈,即使幼儿的动作模仿得再像,但缺乏感情,整个舞蹈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仿佛一个小木偶在表演。那么,怎样改变这种小木偶式的表演,使每个舞蹈表现得有血有肉,充满生命力呢?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必须提高孩子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感知能力,而这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漫长而细微的过程。让孩子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和渗透;在玩耍中感悟艺术、感悟美,同时让孩子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了解民族历史、文化意蕴,培养人文情怀,才能逐步提高孩子的审美及表现能力。那么,我们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哪些有效的方式培养孩子的情感表现力呢?
一、感知音乐及舞蹈的背景
(1)引导幼儿感知音乐传递给舞蹈的情感
舞蹈表演中音乐、动作、表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为帮助孩子进入舞蹈的意境,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在教幼儿舞蹈之前,教师要给孩子充足时间,满足他们地聆听的需求。让音乐刺激听觉,产生联想,让孩子体会乐曲的性质,并让孩子说说欣赏乐曲时产生的想象。再以动作来表现音乐,这样可以激起孩子表现音乐的欲望。孩子在把握乐曲的基本基调以后,老师就和孩子们一起拍手、跺脚、拍腿等掌握乐曲的节奏感,同时也为孩子创造及表现动作做好准备。
(2)感知舞蹈的文化意蕴,引发孩子的审美能力
教师首先就要进入状态,充满感染力的示范表演将孩子带入表演的意境。教师也要适当借助媒体教学,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故事,来帮助孩子理解舞蹈内容,感受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学蒙古舞《飞腾》以前,我先给孩子讲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然后给孩子丰富一些有关蒙古民族的知识,熟悉这个民族的奔放、豪爽的特点,我就让孩子欣赏两段比较典型的蒙古舞《骑马》、《摔跤》。舞蹈中,让孩子观察舞蹈者的神态、气势及动作,然后让孩子和着音乐自由的模仿。孩子既欣赏了美的动作和形象,同时对蒙古舞中的提压腕、碎抖肩、耸肩、扭肩等动作有了进一步的具体理解。有了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启示,幼儿就知道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表现舞蹈中的动作。
二、引导孩子善于表达自己的舞蹈情感(1)注重平时点滴的积累与渗透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五颜六色的。由于表演的更多内容源于生活,他们随时拥有旺盛的激情,时刻准备着去发现、去欢呼、去雀跃。要使孩子较准确、细腻地表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为了让孩子轻松掌握这些枯燥的技能,我们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训练。
首先,要靠平时的生活积累与体验。也可借助故事、儿歌、情景表演等来培养孩子对的喜、怒、哀、乐的表达。和老师一起来玩你演我猜的游戏,游戏主要是让孩子猜一些简单的表情或一些日常生活动作。孩子不仅兴趣盎然,而且还掌握了一些表情和动作的表演。如: 受到表扬心情好时,世界是红色的,孩子的表情是眯眯笑。做错事,挨批评时不高兴翘着嘴巴,不服气的样子。当听完故事《卖火柴的小姑娘》的故事心情差时,让孩子琢磨小女孩的悲惨童年是多么的不幸的悲伤感和孤独感。看动画片《猫和老鼠》时,让孩子不受约束的开心的哈哈大笑。这样反复琢磨,积累经验,就为舞蹈的情感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注重舞蹈的情感分析与引导
孩子有了一定的表达情感的基础,教师在教舞蹈时要注意把动作和表情统一起来,避免把动作与表情分开的做法。每一段舞蹈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都应有与其相符合的情绪。舞蹈前老师首先要给孩子讲述舞蹈的情感基调,这样才更便于孩子理解。例如:表演抒情舞蹈时,要求孩子动作要连贯、柔和,表情自然。表演欢快舞蹈时,要求孩子表现出喜悦的心情、眼睛要亮起来,动作要轻快。有些舞蹈在表演时,情绪是变化起伏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孩子根据情节的变化用相应的情感去表达。例如:舞蹈《粗心的小画家》,整个舞蹈的基本特点是夸张、幽默、滑稽、多变的。在整个活动中,老师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内容提示,然后请他们把自己也当作是小画家,去揣摩并讲述自己所感受的情景。这时,孩子情绪激动,讨论热烈,都说着自己的感受,将小画家的表情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创设环境,激发孩子对表演的兴趣。
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要用更多方法激发他们的表演的兴趣。如:多给孩子创设一些活动区,在活动区中我扮演医生,你扮演病人;我扮演王子,你扮演公主;我扮演警察,你扮演小偷;孩子在这个活动区中玩得不亦乐乎。老师也要对孩子的大胆表现进行充分的鼓励。其次,老师也可以给孩子提供材料,孩子自己动手制作表演道具,不仅丰富了表演的色彩,孩子还更带劲了。
总之,这些有趣的活动培养了孩子的舞台表现力,动作协调力和想象力,孩子也掌握了基本的情感表达方式,增强了自信心。孩子们的改变使我明白,舞蹈让他们享受到快乐,快乐的生活会因为他们的舞蹈而更加美好。
第四篇:谈中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
谈中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
【摘 要】舞蹈在我国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喜爱并愿意从事舞蹈事业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因此我国的舞蹈教学事业也正在不断得到发展壮大。作为中学生,想要完美的诠释整首舞蹈作品并充分表现其中的内在灵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舞蹈功底之外还需要拥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因此在中学舞蹈教学当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舞蹈教学;学生;艺术表现力;培养
完美的舞蹈表演离不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也以这么说在舞蹈当中艺术表现力是其内在灵魂。而中学生若能够拥有良好的舞蹈表现力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其舞蹈表演水平,同时还能够深化舞蹈教学效果。因此在中学舞蹈当中,教师格外注重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本文将在此基础下,重点围绕中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一、深入解读舞蹈作品
只有在充分深入了解舞蹈作品,准确感知其中的情感态度把握最真实的感情基调,学生才能够在实际舞蹈表演过程中进发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加强整体的舞蹈表演效果。因此教师在进入正式的形体动作教学前需要对学生进行舞蹈作品的深度解读,比如说在《达坂城的姑娘》中,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解释作品来自于传统的维族歌曲,其次向学生们介绍维吾尔族人的民族风情和生活习惯,若班级中有维族学生可以请他们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维族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的图片或视频,加强学生对舞蹈作品的了解和体会。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多多开设优秀舞蹈作品欣赏课程,例如说在《天鹅湖》的舞蹈作品欣赏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向学生介绍天鹅湖的创作背景,同时引导学生仔细欣赏作品中的音乐、灯光使用以及舞者的服装等,全方位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加深对舞蹈作品内容的理解认识。
二、全面把握舞蹈音乐
中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想要培养自身的舞台艺术表现力,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之外,还需要全面把握舞蹈音乐。音乐是表现舞蹈情感的重要媒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中学音乐鉴赏课,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捕捉能力,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迅速融入音乐和舞蹈作品当中,并且根据音乐的节奏配合相应的动作姿态表现出应有的情绪情感。比如说在《青花瓷》舞蹈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乐理知识,结合江南音乐的特点完成对舞蹈作品的深入诠释。例如在《青花瓷》舞蹈音乐的前半段以慢板为主,力量柔缓,情感细腻;转至中后段则逐渐由慢板转向快慢板交替,力度时强时弱,表现出舞蹈作品中人物踌躇徘徊的细腻情感;在结尾处时音乐由逐渐转为慢板,力度渐渐减弱,学生在诠释该段时需要尽量舒展身姿,表现出音乐中轻柔婉转、细腻动人的感觉。
三、夯实学生舞蹈基础
夯实学生舞蹈基础是在中学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重要环节,在强化舞蹈技巧的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舞蹈张力。即学生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做到表情、肢体与音乐的三者统一,此时教师可以事先进行舞蹈示范,在示范过程中将学生才需要进发情感的地方进行重点明确;另外教师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舞蹈比赛或是艺术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同时为其创造学习优秀舞者的机会和平台。教师也可以利用艺术活动或舞蹈比赛检验学生的实际舞蹈水平以及其艺术表现力的展示情况,从而在日后的舞蹈教学中能够更加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是教师在舞蹈教学需要格外重视的一大教学内容。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强舞蹈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舞蹈审美意识和舞蹈专业技能。所有的艺术创作均来源于生活,舞蹈也是如此,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舞蹈艺术首先需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并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因此,在中学舞蹈教学当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结合社会和时代的潮流对舞蹈作品进行大胆创新,充分展示出舞蹈的艺术魅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要求学生即兴表演,这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不断积累舞蹈知识和舞蹈技能,在即兴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独特的创造力,展现出极具个性化特征的舞蹈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舞蹈表演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活动,因此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其进行大胆创新尝试,在增强表演效果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舞蹈艺术水平.总而言之,舞者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利用其形体动作向人们传递作品和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而引发观众情感与心灵上的双重共鸣。而良好的舞蹈表演效果离不开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学舞蹈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在形体动作教学前向学生深入阐释作品,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推动我国舞蹈教学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周士淇.试析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舞台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5,07:88.[2]李晓琴.也谈中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5,59:165.[3]王俊丁.浅析中学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现力培养的策略[J].技术与市场,2015.06:387-389.
第五篇:论如何培养学生声乐艺术表现力
论如何培养学生声乐艺术表现力
张舒红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系
摘要: 歌唱是用优美动人的歌声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它要求歌唱者通过“声”把“乐”表现出来,并与听众交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歌唱时很难做到这一点,本文就对如何培养学生这种声乐艺术表现力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字: 歌唱艺术
艺术表现力
艺术修养 表现形式
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说过:“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显然,只有声情并茂,声与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歌唱艺术。然而在声乐教学中,学生往往比较关注歌唱技巧的表现而忽略了歌曲情感的表达,这样学生演唱的声乐作品就缺乏表现力与感染力。声乐者,既要用“声”又要用“乐”,只有“声”而无“乐”就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声乐艺术。那么我们应怎样使学生具有这种表现力呢?
一、正确认识歌唱中的“声”
1、“声”在歌唱中的地位 “声”即歌唱中的技巧。这些技巧,是为我们表现声乐作品而服务的,使作品有血有肉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也就是说表现音乐是第一位的,而歌唱的技巧只是第二位的。因此我们要告诉学生:歌唱者是通过对这些技巧的运用,把词作家,曲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而完美地揭示出来。并且让歌唱者把心灵深处流淌的东西,流进听众的心灵,使他们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唱。
2、“声”的基础 气息是歌唱中基础的基础,是歌唱发声的原动力,它支撑着多种声乐技巧的使用,同时它本身也是常用到的表情表现方法。歌唱中的强,弱,快,慢,欢与悲,怒与惧等音乐和情绪的变化,都与气息的运用与控制分不开。没有气息就无法歌唱,更无法表现作品。因此,我们让学生认识到气息的重要性,并对他们的气息运用做出明确的要求: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达到正确合理地运用呼吸,协调身体的各个器官,从而使我们用最少的气息,获得最美的音色、最大的音量、最宽的音域, 并能最持久地将声音保持住。
二、注重艺术修养
歌唱的表现需要有综合能力,声乐作品本身就有文学、音乐、表演的综合性。把词曲作家的书面无声音乐变成声情并茂的音响作品,需要演唱者细致的二度创作。二度创作不是改原作,也不是原封不动地机械照搬,而是在忠于原作的前提下,溶入歌唱者的理解、感受、想象和表达能力。歌唱者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刻,感受就越强烈;感受越强烈,想象力就越丰富;想象力越丰富,表达的能力则越强,越生动,越完美。艾金认为:情调和含意是解释活动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在音乐中所表达的心灵的情感,另一个就是表示在思想中所包含的诗意。它们是音乐、声音、语言三者结合起来的构成歌曲的一种戏剧性的音像。而歌唱艺术就是歌唱者把自己对歌词和音乐理解、感受和想象用优美动听的歌声表达出来,使人们听到歌声就知道歌曲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这一般称为“解释”。这就需要学生除了有歌唱方面技术与技巧外,还要在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方面狠下功夫。
三、对音乐形式的表现
歌唱是一种综合性活动,除了声乐条件之外,还要有敏锐的音乐感觉和全面的艺术修养,更需要具有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和生动的表现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很重要的。但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进行音乐表现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时,一味地模仿老师,而不去自己发掘作品的内容,缺乏创造性思维;而有的学生则大胆地、过分地处理作品,存在盲目性学习的弊端。鉴于这些问题,对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训练应着重解决以下5个问题:
1、节奏 声乐作品中的语言节奏和音乐节奏是紧密结合的,所以,对节奏 的正确把握,可以准确地表现内容,生动地表达感情,完整地体现音乐的魅力。
2、音准与音色 音准问题对歌唱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而音色 则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嗓音条件都不同,有的亮,有的暗,表现出条件上的差异。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音色,启发学生认识到自身条件的特点及局限性,并根据其自身条件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与表现上根据感情变化的需要,诱导学生处理好自己的音色。
3、强弱变化 强弱变化使音乐富有生命力,也是突出音乐性格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告诫学生,要尊重作曲家在作品中标明的各种记号和表情术语,掌握并合理地运用到歌唱表现中去。
4、歌词的理解 对歌曲内容的理解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反复琢磨歌词的意思,并挖掘其深层的含义,把握情感发展的线索、层次及情境,这样才能把歌曲的内涵表现出来。
5、掌握作曲家的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 作曲家的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但由于时代的变换,作曲家在不同 时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掌握作曲家的风格的同时也要对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必要的了解。这样在增长我们的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声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不意味着轻视或排斥声音技巧的训练。离开了技术、技巧,艺术表现是无法实现的。越是成功的艺术表现,越是需要高超精湛的技术、技巧。声乐艺术是一门充满了创造力的艺术,只有你真正参与其中才能体会到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