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

时间:2019-05-12 07:2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

第一篇: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

综合大学舞蹈专业开设采风课的可行性研究

目 录

1、舞蹈采风课程含义与分析...........................................................................................................4 1.1什么是舞蹈采风........................................................................................................................4 1.2舞蹈采风课程的作用...............................................................................................................4

2、舞蹈采风课程的作用....................................................................................................................4 2.1舞蹈采风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2.2舞蹈采风课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5

3、综合舞蹈大学开设舞蹈采风课的优势.....................................................................................5 3.1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参与舞蹈采风课程的必要性....................错误!未定义书签。3.2从教学方案来看,开设采风有何重要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4、综合大学舞蹈教育中的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9 4.1民间舞蹈采风课程开发是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9 4.2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0

5、从民族民间舞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开设采风课..................................................................10 5.1开设采风课和学生学习民间民族舞有何相关性.............................................................10 5.2开设采风课能让学生如何学习民族民间舞......................................................................11 结束语...................................................................................................................................................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一)研究的内容:

1、舞蹈采风课程含义与分析 1.1什么是舞蹈采风

舞蹈采风是对研究对象进行以感受为主并在其间获得舞蹈创作灵感,以参与观察、非结构反弹和模仿复制为主的方式收集舞蹈动作、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其舞蹈动作现象的一种研究方式。舞蹈采风既是采集舞蹈动作素材、了解特定区域人民的民族历史即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获取舞蹈创作灵感、感悟特定民族精神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舞蹈理论建构的方式。1.2舞蹈采风课程的作用

舞蹈采风课程的内容是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到民间中直接感受,而非课堂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为主,而非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是以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学生深入到民间民俗的体验、体会、清楚了解民间舞蹈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方式,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从这里足以看出,民间舞蹈采风课程是与课堂民间舞教学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所以,舞蹈采风课程能够很好的对学生形成能力培养。

2、舞蹈采风课程的作用

2.1舞蹈采风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高校的舞蹈学专业学习而言,除了重视艺术实践以及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外,更加应立足本土,充分发掘和利用各地民间舞蹈的教育资源,在课堂学习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要努力改进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还要更加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创设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2舞蹈采风课程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学习者通过展开调研、收集信息、整理报告等的民间舞蹈采风模式,能够引导学习者深入民间、深入田野调研的民间舞蹈采风课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民间舞的教学与民间舞采风、科学研究相结合,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为他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

3、综合舞蹈大学开设舞蹈采风课的优势 专业采风为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专业采风有目的地为创作、设计收集大量素材;向社会学习,向民间学习;继承、弘扬、民族性的传统文化艺术;艺术设计专业采风是一种集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于一身的开放式、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最佳平台。它兼有专业教学、专业考察和社会实践等多重任务和意义,是学生提高专业素养最有效的艺术实践方式之一。为现代艺术设计积累丰富的民间艺术元素,从而达到课堂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的有机结合。

3.1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参与舞蹈采风课程的必要性

艺术源于生活,作为艺术设计的学生应该将自己的设计灵感深深地植入到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能力。如何使专业采风课程真正成为专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的延伸,用以拓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空间,对于培养学生感悟民间民族艺术和专业设计能力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我国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根基厚实,影响深远,作为专业设计元素,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专业采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面向社会、深入生活,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感悟其文化底蕴,深入体验、学习其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开阔艺术创作视野,为后续课程摄取和积累必要的创作素材。因此,专业采风要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选择带有鲜明传统文化特点以及具有专业价值的民族艺术集中地区进行考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民间民族艺术的设计精华,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捕捉设计灵感,获得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的前提元素。艺术源于生活,作为艺术设计的学生应该将自己的设计灵感深深地植入到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艺术设计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本民族民间艺术的能力。如何使专业采风课程真正成为专业设计与实践教学的延伸,用以拓展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空间,对于培养学生感悟民间民族艺术和专业设计能力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

我国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根基厚实,影响深远,作为专业设计元素,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专业采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面向社会、深入生活,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感悟其文化底蕴,深入 体验、学习其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开阔艺术创作视野,为后续课程摄取和积累必要的创作素材。因此,专业采风要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选择带有鲜明传统文化特点以及具有专业价值的民族艺术集中地区进行考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民间民族艺术的设计精华,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捕捉设计灵感,获得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的前提元素。专业采风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设计品位,使学生在采风过程中不仅亲身感悟到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还能够用全新的视角,更深刻地感悟到其艺术魅力,并最终将民族元素运用于专业设计之中。因此,专业采风对培养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和提高专业设计能力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

培养学生对专业资料、信息的搜集整理能力任何艺术设计与创作都离不开与专业相关的资料搜集,丰富的资料信息不仅是专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还可以能动地激发创作灵感。现代社会人才能力结构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和知识的创新能力上。因此,专业采风课程正是基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考虑,要求指导教师应根据专业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收集、整理素材,研究、挖掘生活和传统中的文化艺术资源。通过访问民间艺人,走进艺术作坊进行实践操作,参观考察各种民俗活动,让学生从中

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有效手段获取专业素材,教会学生如何整理与归纳信息,以及如何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合理恰当地利用信息。学生要对获取的资料、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出不同民族特定的服饰造型、结构、惯用的色彩和形式特征,发掘和体味出它的意蕴、美感和其中的民族审美习惯,并形成图文并茂的考察报告。由此可见,专业采风让学生对搜集、归纳整理资料、信息的意义有一定的认识,锻炼了他们分析提炼资料、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并使之能够服务于专业学习与实践。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和工作能力,团结是各项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同学们能不能团结协作,将直接关系到专业采风课程是否能够顺利完成。因此,专业采风不但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还应强调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团队精神以 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抓住专业采风同学们需要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学习这个有利时机,建立了一系列的培养措施。首先,要求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建立起和谐的信赖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其次,建立多交流、多沟通,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和谐融洽氛围的机制。在专业采风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同学有高原反应、水土不服和身体不适等情况,此时大家都会发自内心地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充分体现出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与此同时,在专业采风的过程中教师还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处事能力,引导他们增长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的意识。例如在办理购买火车票、租住旅馆、联系车辆、洽谈参观访问等事宜的时候,让学生学会和各方面人打交道。而且当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时,同学们都会共同出主意、想办法,处处凝聚集体的力量。实践证明,专业采风课程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它可以有效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来培养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友爱、互助的美德,自理自立的能力,个体对集体的适应能力,与他人之间进行交往和协调的能力,调整、控制和改变同学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成果展示设计能力。专业采风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表现与交流的平台,全面展示专业采风成果。当专业采风课程结束后,同学会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以采集的各地风土民情为素材精心制作参展作品,其中包括创作实物、摄影作品、绘画作品、手工艺品以及幻灯和录像等多种作品形式。在他们的作品中除了可以捕捉到最新的时尚信息,还充分显示以民族服饰文化为根基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方法,很好地将民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时尚设计当中,使设计作品传递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底蕴和深藏其中的民族精神。通过他们所展示的作品让人看到了成功的服装设计能力培养源于根基作用,而这个根基就是重点突出和透析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的内涵。是专业采风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民族资源的丰富多彩,而这宝贵的资源必将成为他们今后职业生涯设计与创作的灵感源泉。

3.2从教学方案来看,开设采风有何重要性

民俗采风这门课程在艺术设计学科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学校都会强调培养学生在民俗采风中的观察、感悟与体会以及表达的能力。由于民 俗采风的最大特点是深入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浓郁的地方进行实地和现场考察和学习,这远比书本上和网络上获得的知识更具直观性。所以舞蹈采风能够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获得现场的经验的。而在教学内容上更不能仅限于动作原理和技巧的范畴,还要注重在美学、民俗学、工艺美术理论方面对学生进行讲解,这有助于学生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表达,更重要的是这些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了民俗采风课程实地考察的价值。作为造型基础内容的课程,可以在民俗采风课之前设置一定数量的风景写生课程,让学生提早进入能熟练表达风景对象的状态,避免占用采风过程中大量时间解决造型基础问题。

民俗采风课程设置避免了学生因为技巧的不熟练必然占用大量时间来学习这些技巧,根本无暇顾及这门课所涵盖的其他内容和知识点的优势,同时使学生保持轻松自信的学习状态,也有利于激发兴趣,更好地发挥细致观察研究的能力和创作力。其次,在民俗采风课程的前期安排相关地域的工艺美术史论课程和相应地域的民间艺术理论课程。作为民俗采风,民间文化和艺术形态是重要的考察内容,学生如果不做足相关的功课,对当地文化和艺术形态一无所知,无疑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会形成巨大的障碍。民俗采风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与文化,置身于美之中,这是游学式的教学模式所特有的优势。舞蹈采风还能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力。民俗采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僵硬的书本理论中跳脱出来,真正走进现实鲜活的民俗艺术形态中,学会在现实中去融会贯通书本里的艺术规律,更要训练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和提炼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是一门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极高的课程,对于目前此课程的教学定位、理念和方式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民俗采风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课程中实实在在地受益。

结语

专业采风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延伸和拓展的一个广阔空间。专业采风作为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探索获取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并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实践证明,有效利用专业采风的教学功能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增强艺术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是一门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综合性强且实践性要求极高的课程,对于目前此课程的教学定位、理念和方式方法都需要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民俗采风这门课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学生在课程中实实在在地受益。

4、综合大学舞蹈教育中的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 4.1民间舞蹈采风课程开发是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所以舞蹈采风课程就是立足于学生实践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发的民间舞采风课程,在课程形式上已经不再遵从课堂民间舞教学的组织形式,而寻求与民间舞学科课程截然相反的组织形式。舞蹈采风课程的开发,既促进了学生本土民间舞的学习,也丰富了舞蹈学专业实践课程,拓展了舞蹈专业课程体系的外延。因而民间舞采风课程的开设是舞蹈学专业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舞蹈学课程方案的重要改革。

4.2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课堂的民间舞教学注重的是学习前人,提炼、总结已有的动作知识技能,其主要在于使学生学习继承前人提炼总结的文化遗产。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要培养这样一个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运用、转化创造的能力。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理性的支撑,还要有情感作为动力。这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培养过程,民间舞蹈采风课程作为一门将身体动作、思维、情感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不同层面和谐结合在一起的课程,对人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民间舞教学中,主要采用言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高效快捷地掌握民间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动作技能。这对舞蹈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具有这三方面的素质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当把所学的知识有所应用、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时,才是最有效的知识。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开发的民间舞采风教学与课堂民间舞教学相反,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民间采风调研,这种课程形式恰恰弥补了民间舞课堂教学的不足。

5、从民族民间舞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开设采风课 5.1开设采风课和学生学习民间民族舞有何相关性

民间舞蹈采风,能够让学生及时捕捉到民间舞蹈的相关性知识。在采风课中同学能够感受到民间舞蹈的艺术魅力,对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的实践学习提供很大的方便。学生在采风活动中能够感受到特色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强了他们感受艺术内涵的能力。5.2开设采风课能让学生如何学习民族民间舞

我国民族艺术和民间文化不仅丰富,而且根基厚实,影响深远,作为专业设计元素,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专业采风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面向社会、深入生活,从传统文化民族艺术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感悟其文化底蕴,深入体验、学习其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开阔艺术创作视野,为后续课程摄取和积累必要的创作素材。因此,专业采风要根据专业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外出,选择带有鲜明传统文化特点以及具有专业价值的民族艺术集中地区进行考察,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民间民族艺术的设计精华,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进行了解,捕捉设计灵感,获得第一手资料作为设计的前提元素。专业采风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构建了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充分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设计品位,使学生在采风过程中不仅亲身感悟到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还能够用全新的视角,更深刻地感悟到其艺术魅力,并最终将民族元素运用于专业设计之中。因此,专业采风对培养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和提高专业设计能力而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开设着力引导学习者深入民间、深入田野调研的民间舞蹈采风课程,以学习者自主提出问题,深入田野展开调研、收集信息、整理报告等的民间舞蹈采风模式,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民间舞的教学与民间舞采风、科学研究相结合,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为他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专业采风作品汇报展的整个过程由学生自行设计策划、制作完成,指导教师只是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感受、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通过专业采风作品汇报展,显示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范,并从中深刻体会到专业采风不仅可以满足对专业知识和技艺的学习愿望,还提升了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通过作品汇报展,学生学习的热情被激发调动起来,他们不再拘泥于一门课程范围的限制,而是将传统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工艺美术文化以及山水之间获取的设计灵感,变为自己所用的素材,从而使设计构思更加丰富,设计方法更加多样化。由此可见,专业采风不但能够为培养高层次的艺术设计人才起到有益的引导作用,而且还将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例如,采风方法的培训、采风相关问题的文件查询、采风方案的设计、采风活动的实施、采风信息的处理、采风总结等。确定这种组织形式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主体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民间舞蹈有关动作、队形、服饰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的关系等各种经验,以及资料收集、调研、记录、信息、加工、处理的直接经验,基于这种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开发,既促进了学生本土民间舞的学习,也丰富了舞蹈学专业实践课程,拓展了舞蹈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外延。因而民间舞采风课程的开设是舞蹈学专业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舞蹈学课程方案的重要改革。了解舞蹈和当地民族的文化关系以及对采风的信息处理等这几个阶段,不仅有益于学生对课堂上福建民间舞所学的动作技能的消化理解和风格的掌握,更能极大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其中包括:获得收集信息能力,民间调查访问能力,舞蹈拍摄记录能力,动作形态分析能力,处理收集信息能力,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意志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在采风中,这一情况激起了学生对其家乡传统舞蹈文化继续探索研究的热情和传承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民间舞采风过程能够促使学生逐步建立有效的应用分析能力、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这三个层次的智力结构,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与情感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层面和谐在一起进行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有效地开发这门课程又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采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齐心合力在实践过程中作深入持久的探索,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舞蹈人才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致谢

大学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首人生这段宝贵时光,我真诚的感谢给过我悉心指导和亲切关怀的老师和同学们。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不仅在我的论文选题、提纲确定、写作细节等方面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与指导,同时他渊博的学识、严谨务实的治学及豁达的人生态度,也令我在耳濡目染中受益匪浅。老师不但在学习方法和做事方法上给予我指导,更帮我树立了明确的价值观以及长远的人生发展目标。老师不仅是我学习上的老师,更是我精神上的导师,在此向老师致以我最诚挚的谢意!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同学也给予了极大鼓舞和帮助,在此一并谢过。

最后,我还要对本论文中参阅过的所有文献资料的编撰者们表示深深的敬意与诚挚的感谢,正是他们的工作为本次研究奠定了基础。感谢一直默默支持我的家人,他们的理解与包容是我最坚强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2]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版.[3]滑文革.研究型学习导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4]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第二篇: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

共7页 第1页

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 On The Importance Of Emotion In The Teaching Of

Folk Dance Training

学 生:祝祯祺 指导老师:王晓晖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情感与舞蹈息息相关,特别是民族民间舞表演中如果没有情感也就无艺术性可言,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舞蹈之情含于内,显于外,不管舞者动作多么玄妙,技巧多么突出,都不应忽视本身应具之情。教学中所有内容最终都要在舞台上实践,惟有融情者才能真正领会舞之精髓,舞之精神,从而达到更高的表演与欣赏价值。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如果不带情感的做动作只能称之为模仿,要用从内心迸发出的情感来演绎每一个动作,才能使舞蹈动作带有灵魂。舞蹈教学中不仅是肢体动作的训练,也是感情交流、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还是感受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的重要方式。

Abstract: Emo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dance, especially if there is no emotion in the national folk dance performances there is no artistic statements, cannot cause a rapport with the audience.Of dance contained within, on the outside, no matter how mysticism dancer moves, Tips how to highlight, feeling itself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All elements need to b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n the stage, but the thaw to truly grasp the essence of dance, dance spirit, so as to achieve higher performance and appreciation of value.Without emotion in the teaching of folk do the action can only be described as imitated, to spurt inside of emotions to interpret every gesture, to make the choreography with a soul.Training not only of body movements in dance teaching, are also importa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cultivate feelings, also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feel the custom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风格特点 情感训练 情感表达

Keywords:Folk dance Style features Emotional training Emotional expression

前言

情感是舞蹈最重要的表现特点,而舞蹈的情感表现能力一般由内在感受能力和外在表现能力所构成,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民间舞情感表现能力,就必须注意对学生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态进行双重培养。民间风俗是民族民间舞蹈深刻丰厚的内涵,民族民间舞蹈是民间风俗的艺术性的表现。形态动作上模仿是十分重要的,决定着观赏者对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区分的第一要素。舞蹈艺术的灵魂存在于舞蹈者的内心情感中。人要以自己的内心感觉、理解,去支配外在动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舞蹈以人自身为工具和手段,它能最直接地体现人内在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的内容。这种情绪上的感染可以推动观众情绪的产生,及达到有一种要舞蹈的欲望。在舞蹈教学中一旦脱离了“情”,那么动作就成了

共7页 第2页

一味的模仿,枯燥乏味。舞蹈课堂教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纯粹的动作模仿。舞蹈教学,是艺术形体个人情感与人类情感的表现,在特定动作中得到合一的一种规范训练。无论是基础训练还是民间民族舞组合以及成品舞的学习,都是具有一定民族性和一定历史背景的,因而不能忽视这一特征,对舞蹈来说也包含其风格韵律,因为这些东西往往是某个民族情感的凝化。舞蹈艺术“情感”语言的“叙述”是通过形体动态实现的。

1、民族民间舞蹈的概况

1.1 民族民间舞蹈的起源与发展

民族民间舞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功能上划分大概可以分为:祭祀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礼仪舞蹈、生产劳动传衍舞蹈等种类,这也可以看出民族民间舞直接反映了社会生活,表现了人们深刻,发展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民间习俗、祭祀传统等各种方面,它借助于身体的形体造型和有节奏的韵律来表达跳舞者的情感。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民族生活与劳动的缩影,也是各民族原始的崇拜的形式。虽然各民族的舞蹈不同,但都是各民族通过舞蹈来反映他们本民族不同程度的民族心理、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居住环境、经济基础等文化现象。而每个民族民间舞蹈的体态特征、节奏特征、风格特征、步伐特征、情感表达特征等都可以深入了解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图腾崇拜,地理气候的不同。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包含了情感、观念、信仰、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现在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因为在原生态舞蹈中加入现在的编舞技法,一定程度上会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味道不再纯粹,而单纯发展原生态舞蹈又不能与时俱进,不够新颖。现在受到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中华民族民间舞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变化。西方的动作、节奏、叙事等手法冲击着中华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及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减弱。

1.2学院派与民间派舞蹈教学训练上的区别 学院派是由编导,舞者将他们的思想,情感注入到舞蹈作品的创作和表现中,将这个加工、美化后的成品呈现在舞台上,给观者以美的享受,在将舞蹈呈现给观众之前,而通过加工这一系列的手法来使得学院派的舞蹈作品更加完整,条理更加清晰,感情更加丰富。学院派呈现的舞蹈作品固然很美,但总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受。然而民间派的舞蹈是完全来源于生产劳动、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元素的,一切朴实姿态,贴近人们生活,日常习俗,完全没有被修饰过的动作,构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原生态舞蹈,是“纯天然”的。学院派的教学过程中,从一开始的组合到后来的舞蹈剧目都是有统一的规格要领,手脚的位置、距离、姿态都是有固定标准的,学院派的舞蹈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规范。比如说,一提及到胶州秧歌,就马上会想到三道弯,而一说起藏族,就要会颤膝,虽然千娇百媚,赏心悦目,但多少会有死板的感觉,可能就是由于固定的格式束缚了舞者的动作。但学院派的教学形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初学者来掌握动作要领,从而使动作更加到位。而民间派舞蹈没有经过加工,纯粹的表现人们的生活思想,例如各个少数民族在自己的习俗节日里会选择自己的舞蹈表达形式,来传达感情,祭祀,生产也是同样。再比如藏族人民生活在高原上由于气压的问题,让生

共7页 第3页

活在高原的藏族人民就自然而然会有向下的动作特点,他们那里有一种活动,一群藏族人民会聚集到一起一直跳一种舞蹈到三天三夜,而且这个过程中,没有变化,总是一成不变,循环往复的。这就是原生态的舞蹈,这就是最单纯,最传统,最原始的舞蹈形式。综上所述,学院派的教学就是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而民间派是只要是合理的就是正确答案。

2、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情感表达

2.1风格韵律与情感表达

从民族民间舞蹈的音乐不同就可以感觉到舞蹈风格的不同,就能体现出各民族的差异性。比如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训练,常用脚位,大八字位昂首挺胸、左手叉腰,右手持鞭由下往前向头上举做扬鞭的动作,头看前方。同时提示眼前是一望无垠的草原,你能看得很远。在介绍民族特点如热情、率直的性格,骠悍有力等风格韵味时,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不如自己想象体会原来所了解的维族的热情能歌善舞,挺胸昂头和蒙族的热情洒脱的区别,自己区分两种风格的不同。其次,就是要很好的运用节奏来触发感情,音乐中的强拍出现时,很容易让人进入状态,自然而然的就把情绪带到舞蹈中,节奏在动作语言表达某种情感中是不容忽视的。如维族舞中常用的一系列的切分节奏,这种强烈的节奏在舞蹈里面有助于启发与之异质同构的情感,最后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展现出舞蹈的内容。再比如维族舞蹈中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抚胸式等。基本体态是昂首挺胸、头高高昂起、立腰拔背。赛乃姆在步伐上的特点是膝盖既有控制又不僵硬,小腿灵活轻巧,和鼓点结合紧密。步伐用得最多的是三步一抬,脚步平稳,略有微颤。走第四步时动力腿脚掌蹭着地向后小踢,显得步法非常干脆、灵巧。这是赛乃姆舞蹈的风格特点,也是维族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是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分不开的,在当地生活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就情不自禁地摇动起来,这些动作被吸收在赛乃姆中,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2.2 功能作用与情感表达

在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例如秧歌舞中飞扬的大红色宽绸带,飞扬的气势就把舞者欢快的心情展现无遗,再加上中国人最喜欢的红色,喜庆的情感跃然而出。傣族的伊拉贺舞是傣族新年“泼水节”和“开门节”必跳的舞蹈,其中各种盛水的工具并没有具体的形状、颜色要求。但是其中一定要盛着清水,在高度的旋转中,各式的器皿夹杂着晶莹的水珠四散开来,让人情不自禁跟随着舞者一起憧憬新一年的希望。祭礼舞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舞蹈和巫术仪式舞蹈,在原始宗教中人们把与自己氏族有密切联系的动物和植物作为自己氏族的族徽或图腾标志,把其奉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在图腾崇拜的仪式中,人们用舞蹈颂扬祖先和神明的功绩,以求神明的庇祐。藏族舞蹈就带有很强烈的宗教元素,受宗教礼俗的影响,舞蹈多是由从左往右旋,而且只有心中有信仰,将虔诚的宗教心理,才能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藏族不同类型的舞蹈中都体现藏民所共同具有的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信仰,所以形成了较统一的运动规律和美学概念。而这些规律构成了独特的藏族舞蹈的风格,其膝有规律的屈伸和

共7页 第4页

颤动,也是藏族各类舞蹈均有的动作特点。若要较好完成民间舞表演需要肢体达到在松驰中的协调而不僵硬,主要是依靠训练膝部屈伸来实现。

在生活中都有情绪的宣泄方式,舞蹈中也有。例如在庆丰收的舞蹈中,人民就利用在劳作时的动作来展现大家团结一致的开心心情;在土家族舞蹈中的“撒尔嗬”,也叫跳丧舞。虽然字面上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但是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将悲事用舞蹈的方式来为死者家里解忧愁,化大悲为大喜。

3、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训练

3.1学习者外部形态的的表现力

舞蹈艺术是具体,有形的肢体艺术,主要是以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作为舞者,首先就要有一个灵活、协调的外部形体。在外部形体达到一定的标准后,还必须具备掌握各种不同风格,动率的舞蹈能力,这是学习舞蹈中最关键的一环。舞蹈表现力的优劣往往就是透过手指、脚趾尖的延伸,肢体转动的方向、屈伸的程度,和对动作点、线、面的把握这些看似细小却最不能忽视的地方显露出来,注意每一个细节,动作便赋予感情,舞蹈感染力也就随即增强了。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的焦点,只有完全投入舞蹈中,理解动作要领,注意把握舞蹈的整体风格,仔细揣摩角色,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舞蹈动作是为舞蹈主题服务的,而舞者的面部,则是为舞蹈的整个灵魂服务的。舞者在舞蹈过程中,面部表情始终贯穿其中,是整个舞蹈艺术形象、动作美感的焦点,只有完全投入舞蹈中,理解动作要领,注意把握舞蹈的整体风格,仔细揣摩角色,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舞蹈动作是为舞蹈主题服务的,而舞者的面部,则是为舞蹈的整个灵魂服务的音乐的情感和美感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领略了音乐的感染力,有意识的注意音乐节奏,使节奏、想象和舞蹈联系起来,让舞蹈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节奏中进行。

3.2学习者内部情感的培养

任何一种舞蹈没有情感的融入,都只是机械的运动,毫无美感可言。可以说,舞蹈之所以如此动人心弦,也正是因为它完美地将肢体语言和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在民族民间舞蹈中表现的最为明显。人们在劳作、在欢庆节日时一些即兴动作演变而来,在民间舞里,一举一动都包含了人们最真实的情感。舞蹈老师应该培养自己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之情和对学生的耐心。感染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他们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喜欢才可能做到最好,教师对舞蹈的热情无论在课上或课下都会有不经意的流露,这能激发他们对舞蹈的向往和喜爱,使他们在充满希望、充满乐趣的环境中汲取舞蹈的知识,诱导他们最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在舞蹈方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因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地域、生活习性的不同,教师可以进行语言文字的引导为学生创造出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的情感可以找到寄托调动自身的感情,可以对情感进行二度创造。许多民间舞蹈会运用道具还寄予感情的抒发,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同的舞蹈道具可以进行不同的情景设定,道具的舞动多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可以为此来寄托舞者的情感。道具的运用可以引导情感的寄托更好的设定舞蹈情

共7页 第5页

感所表达的情景。无论“情感”和“表情”在民间舞中都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情”的表现不在是面部表情的夸张,我们更应当注重内在的感受。过分的外在表现力及表情的浮夸,不仅不能给人带来美感的享受和情的感染力,会使得舞蹈动作脱离了本身要表达的内心情感。“情感”与“表情”不能得到良好的处理,掌握到适合的度,不但不能解决动作木讷,没有生命力的问题,还会让人厌倦了这种为了表演而表演的外在表现力。

3.3 情感训练对于非专业舞蹈生的重要性

非舞蹈专业生有事动作到位但是表演总不到位,抓不住作品的中心思想,不明白自己作为载体的作用,甚至都不知道究竟要表现什么。有的跳得很熟的作品,却说不清道不明其作品的内涵和为什么而舞的道理,这无一不表明我们的学生缺乏专业综合素质,缺乏舞蹈感受能力。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多听音乐、多看剧目、多看书、多分析、多体验生活,学会观察,必须逐步学会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创造属于个人的对生活与情感的独特体会的表现方式。有事动作味道不正,或者空洞无味,其实这就是舞蹈感受能力不太好,没有从内心将自己的情感散发出来,即使动作再到位也让观众觉得整个舞蹈作品是干巴巴的。如何用你的肢体出动观众的内心,关键就在于要仔细体会编导的内心体验和自身的内涵感受。因此,舞者一定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深层次地认识生活和感受不同的生活形式,并在吸取文化精髓的同时,获得艺术品位的提高与心理智慧的发展,形成较为严谨的理论思维,从而提高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塑造更丰富的舞台形象。

结束语

舞蹈是艺术通用的语言,舞者和观舞者可以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生活背景的,但是舞蹈无需通过语言来共通,而是通过肢体、音乐和舞者的情感直接进行一种精神上的情感交流,这样即使是金发碧眼的外国同胞也能被感动,因为也许他们没有见过民族舞中外观、音色奇特的乐器,也许他们没有杰出的民族舞蹈中绚丽多姿的服装、头饰,但是他们看懂了舞蹈中的喜怒哀乐,他们在翩翩舞姿中完成了与中国舞者的一种情感的汇集和交流。加强民族舞蹈中的情感表现也有利于增加舞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有助于民间民族舞蹈的发展。丰富的情感是所有艺术作品生命力的源泉,想要一件艺术作品或是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将真挚的情感融入其中。环顾当今舞蹈世界,各种舞蹈缤纷复杂,发展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态势,那么民间民族舞蹈必须利用抒发情感的表现是作为一个突破口,从而在各种舞种中站稳。只有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情感,与之在精神上产生一种共鸣,才能把民间民族舞蹈的魅力充分发挥出来,让它真正成为被大众接受和喜爱的艺术形式。

通过情感的训练,使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不再是一味的模仿性教学,而是把外在形态和内在情感的有机结合,处理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内在表现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体。情感是舞蹈的基本要求,是身体发挥到极致的情感表现,是将情感融入舞蹈课堂中使课堂教学不在枯燥、乏味,给予民族民间舞蹈课堂真正的灵魂和生命力。

共7页 第6页

致谢本篇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王晓晖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论文写作分析的过程中,王晓晖老师给予了指导,并提供了很多与该课题相关的重要信息,培养了我对事情研究分析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非常有利于我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共7页 第7页

参考文献

[1]资华筠、王宁、资民筠、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华民族民间舞集成》(湖北卷),中国ISBN中学,1995 [3]于平著,《舞蹈生态学》,北京舞蹈学院,1998 [4]纪兰慰、邱久荣,《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 [6]王向峰,《美的艺术显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民族出版社,2001 [8]潘志涛主编,《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9]罗雄岩,《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0]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11]朱寿兴,《人的美感性存在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12]温柔著,《舞蹈生理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第三篇: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50:52 通过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1-6级的考级课程,使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这套舞蹈教材1-6级的教授对象主要是幼儿儿童。作为幼儿儿童本身具有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这套民族民间舞的教材恰恰符合了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我是一名还没有真正教过幼儿儿童的舞蹈教师,因此在学习了这套民族民间舞教材之后让我对如何教好幼儿儿童的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以下是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要性

常常看到电视上的“小童星”们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舞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当时觉得他们很可爱,可是之后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这些孩子们将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下去呢?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特色音乐相结合的民族民间舞,自然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通过这套教材让孩子们去了解中国的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了解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来更好的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孩子们是否能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至关重要的环节。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思考

1.培养幼儿儿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及感受能力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驱动力。因为幼儿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注意力,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差。往往停在某一个事物上的时间都比较短,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方法,强迫孩子们把精神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是难的,而且孩子们会很疲惫,同时对这件事情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一)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例如:在教授《小熊舞》时,可以根据舞蹈组合的动作顺序,先编一个有关小熊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听完故事后,老师在配上《小熊舞》的音乐,让孩子们跟着音乐自由发挥,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熊,同时老师用规范形象的动作(肢体语言)去引导大家。在孩子们把对听故事的兴趣,不知不觉转移到对小熊形象的扑捉上后,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二)利用幼儿儿童好模仿的性格,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小鸡啄米》,《蹦蹦兔》,《小象洗澡》等,可以先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肢体去模仿他们眼中的“小鸡”,“小兔子”,“小象”的形象。然后配上舞蹈组合的音乐,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是优美的,欢快的,还是笨拙的,让他们用自己扑捉到的动物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情绪。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感受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表现力。

(三)借助游戏的魅力。做游戏是幼儿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游戏给孩子们的感觉是有趣的,轻松的,互动交流的活动。而课堂中进行的往往是单一的,个体的,有制约性的活动。把游戏溶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舞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跳皮筋》,可以真的扯一条皮筋,让孩子们跟着老师的动作来跳,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轻松的,有趣的完成了所要学习的舞蹈组合。利用这种方法也会渐渐的培养起孩子们对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这套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的魅力所在。

(四)创设环境,营造民族民间舞蹈的氛围。我想可以根据教材组织一次“中国各地民族旅游活动”教师可以把所要教授的民族民间舞蹈划分成几个单元。例如:第1站可以先带领孩子们去辽阔的大草原--蒙古。当然不是真的去了。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草原的感觉,有蒙古包,有一群群的小羊羔。让孩子们穿上蒙古的服装,放着蒙古特色的音乐,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可以进行《剪羊毛》,《小骑手》的教学。第2站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往水果丰富的新疆,同样把教室布置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挂满一串串的葡萄。穿上新疆的民族服饰。在那里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学习《尝葡萄》。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可以给孩子们营造一种直观,新鲜,身在其中的氛围,对于所要学习的民族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对各个民族风土人情,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直观的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配上图片,影象,民族特色物品等资料的运用。

2.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我看来,以往的教授过程,教师只注重孩子们的动作是否标准到位,单纯要求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动作,用口令训练孩子们的动作。等孩子们的动作差不多达到老师的要求后,再配上音乐。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丢掉,另一方面抹杀了孩子们创造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们动作会很死板,没有表现的欲望,只是为了动作而动作。应该培养孩子们“以情带舞”。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是怎样的一种情绪,配合教师的启发,结合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让孩子们对这段音乐产生想要表达的感情,配合教师规范,感情投入的表演(注意一定是表演)使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在初步掌握后,教师再把重点难点以及孩子们还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纠正巩固。3.注意教师的语言

根据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教师的口头表达要生动形象,简明清楚。要充分利用好肢体语言,因为肢体语言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孩子们年龄小,课堂纪律很难维持。而良好的课堂纪律又是教学质量和进度的保证。过于严厉的语言会破坏整堂课的气氛,而且很容易打击孩子们的自尊心和信心。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也很重要。教师在教授幼儿儿童时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语言,采用评比,比赛,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的信心。4.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人,而且是幼儿儿童。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身体条件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教师不能采用一种方法来对待教育所有的孩子。应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和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我认为这样就会避免“广播操式”的舞蹈,死板的舞蹈动作,做作的,好无发自内心的舞蹈表演。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大部分是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劳作中或劳作 之余表达心情,情绪时产生的舞蹈。他们就是“以情带舞”。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性格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学会感受音乐,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情绪。“以情带舞”达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这次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对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教学所产生的思考和想法。希望孩子们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美,动作的美,通过舞蹈表达发自内心的美。从舞蹈得到快乐。作为一名小小的舞蹈教师希望自己能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全文(68)| 回复(1)| 引用通告(0)浓郁的民族情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46:51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泛指我国56个民族的各种舞蹈的总称。由于各民族人群在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生活、历史、习俗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必然带有自然界给予的印记,尤其民间舞蹈文化更是具有地域性,有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我在实际教学“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中,选取了民族风格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协调能力具有良好作用的几大民族的民族舞蹈进行教学,包括汉族(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藏族、蒙族、维族、傣族、朝鲜族。

在不长的授课过程中,我对此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认识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具体掌握并能准确地用肢体体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才能够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深层次文化内涵、具体风格特点的讲解、示范与指导。

在教学中,我看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单纯性教学,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民族舞蹈的传承,表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

以上种种,既可以说是单纯模仿,又可看作是对各民族舞蹈的自身认同,即民族气质的模拟。这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艺术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引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否将本是单纯的、特定的各民族舞蹈表现出异彩纷呈的情感色彩,就要求学生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及艺术想象力作为现实的载体了。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

1、介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的生成演化,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是与其相应的生存地域、民族习俗、地形气候、历史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宗教信仰紧密相联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整合,最终形成民间舞蹈各自稳定的结构和特点,并符合民族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因而,在学生学习不同民族舞蹈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对舞蹈风格形成其特点的影响,让学生从感性上有基本的民族认知。

2、教授各民族舞蹈成形的风格特点。在整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授过程中,此部分为最直接的环节。

这个部分在教学实施中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a、基本形态与动作的教授

教授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肢体形态及动作特征,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各自不同的舞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例如:藏族的松驰、维族的挺拔、朝鲜族的含蓄、傣族的柔美及线条感、汉族东北秧歌的哏、浪、俏等等。

b、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性教授

在系统教授民族舞蹈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授方式。由于各民族舞蹈的节奏律动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要把握纵深发展与横向扩展同时进行的尺度。例如:藏族舞蹈可分为:谐(旋子)、卓、踢踏。这三种同为藏族舞蹈,但属于不同的表现形式,身体的发力点及节奏处理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比较性地讲解与教授,同时也要注意各种类深浅程度的协调。

c、气息在舞蹈中的运用

这里所谓的“气息”,是指舞蹈者有意识把握的艺术性呼吸。艺术性呼吸是从感性地维持生命的生理需求上升为理性地运用情感,心理、精神和审美观点去进行形象思维,是舞蹈过程中,人体通过气息的处理、把握、运行所达到的内心节拍和风格韵律高度统一协调地表现,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不同的气息控制,既能体现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又可将同一民族不同节奏特点的舞蹈呈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朝鲜族舞蹈中包含了古格里、安旦、扎津古格里、它令、阳山道、沙尔普里、挥毛里等近10种不同节奏型的舞蹈种类,从气息的控制上来看:

古格里:韵律柔物,动作舒展,节奏连绵不断;

安旦:韵律哏顿,情绪高昂,动作大方,节奏跳跃;

扎律古格里:韵律清脆,活泼,动作灵敏,节奏提升感强;

它令:韵律重、沉,情绪诙谐,动作潇洒,节奏撑展;

阳山道:韵律颠波,情绪激昂,动作流畅,节奏悠荡;

沙尔普里:韵律平稳,情绪含蓄,动作缓慢,节奏宁静;

以上不同节奏型的体现,都依靠对气息的控制。

d、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学习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学生学会几个固定的、程式的动作就算大功告成,而是通过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与肢体的可支配能力;让学生的肢体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以上教学的四个层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螺旋式的教学中稳步成长。

三、再现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个环节的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各民族自身的认同感。这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此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启发与引导,再次回到民族文化、地域环境、历史环境以民俗风情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与讲解(可用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让学生从这种“软”的精神意识上对各民族再认知。这个阶段较之前面所提到的初次认知,有着“感性———理性———感性”的飞越性认识,能将民族的东西尽可能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灵里,通过学生艺术化的肢体使“民俗”文化向“高雅”的舞台演化,使学生在舞蹈表演时从心理上对各民族具有真正的自身的认同感。

第四篇: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

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中“颤”的重要性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引吭高歌;平坦的坝子上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藏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他们事事可舞。每逢节日、婚嫁、聚会都要歌舞一番;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西藏舞蹈与生活密切结合,形成独特艺术风格。

一、藏族舞蹈中“颤”的形成

藏舞的种类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繁花似锦,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元素,以及动律。藏舞的五大元素包括“颤” “开” “顺” “左” “绕”,其中“颤”是藏族舞蹈最基本的元素。这一最基本的元素蕴含了藏族舞蹈的典型风格,细腻而不失洒脱的表演和浓郁神奇的藏文化,而成为藏舞的精髓。

(一)“颤”的背景来源

藏族民间舞蹈是农牧文化和宗教文化融合而成的舞蹈艺术形式,藏舞中“颤”元素既有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痕迹,更重要来自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调解,带有较强艺术性的创作。

1、农牧文化的影响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地域辽阔,河湖众多,资源丰富,是一个面积大、海波高的高原地区。它北界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望东南接云南省,西南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西藏特殊的地质面貌,使它的地理风光别具特点,这里冰雪山峰、藏北草原、藏东森林,自然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经济区,如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区又形成特殊的生活习俗与风土人情。

藏族人民接受的主要是农牧文化,这种文化是在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由于高原海拔高,必定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缺氧,再加上崎岖不平的山路、寒冷的天气,藏族人民总是穿着宽大厚重的长袍,劳动时便把两只长袖系于腰上,在行动上也自然会使身体前倾,走动时感觉比较迟缓和沉重。这种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渗透进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被渲染出浓郁的高原色彩,这种情境特征便也自然地反映在了藏族的民间舞蹈中。“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进而有了“颤”这一元素。

2、宗教文化的影响

藏族藏传佛教是印度的密教、中原的大乘佛教与西藏地区的苯教三者融合的宗教文化,还保存着原始宗教多神崇拜的活动。藏传佛教宣扬“快速成佛”观念,认为“谁只要一心诵念六字明咒,供花献佛,祭祀烧施就可以升登佛界”;如把经文贴在特制的经筒上,转一匝就等于读一遍经文,绕寺庙一周也有同等效力。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向往幸福生活的群众,再加上以政教合一的行政方式推行宗教,于是藏传佛教深入人心,成为藏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主宰和共同的宗教意识。这种宗教意识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一切活动,在民间舞蹈中也明显地表现出来。

藏族民间舞蹈多是载歌载舞的形式,歌词和舞蹈中常融入很多宗教文化的成分,反映出人们的宗教意识。例如:歌词中常歌颂**、喇嘛与寺庙,因为这些是人们心中神圣之化身;舞蹈中多表演孔雀,因为孔雀是神鸟,吉祥的象征,可以逢凶化吉。正是在这种受压迫的宗教心理的影响下,藏族民间舞蹈中的松宽、弓腰、屈背的体态也随之形成,更进一步奠定了“颤”这一元素的重要性。

(二)“颤”的形成

在藏族舞蹈中,最具有特色的动律之一是膝部连续不断、小而快的、有弹性的颤动,这个特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农牧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双重影响,藏族舞蹈中的颤膝随之形成,并贯穿于藏舞中的每一个舞蹈形式和艺术作品中。

二、藏舞中“颤”的作用

藏族舞蹈极为丰富,形式种类繁多。首先,藏族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歌中有舞,舞中有歌,载歌载舞,歌舞一体,构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次,“弦子”、“踢踏”、“锅庄”这三种舞蹈是藏族百姓喜闻乐见、参与性最强的表演形式。其传播最为广泛,因而可以说也最具有代表性。这三种舞蹈在动律上都有共同的特点:膝部有规律的颤动。

(一)弦子

“弦子”以优美、柔颤、富有歌唱性著称。其起源于四川巴塘,流传整个藏区。藏语称为“谐”,巴塘语叫“叶”。在藏族的历史中,它是最普遍、最繁盛的艺术形式。每逢节日集会时,在胡琴的伴奏和带引下,众人围成圆圈起舞,时而围集,时而散开,时而又似长龙摆尾绕圈而行,一起抒发着心中的欢乐的情绪。随着胡琴发出的阵阵颤音,舞步也顺着带有一定的颤法,它的“拖步”、“点身转步”等表现了这一特点。弦子舞舞姿圆润、流畅、优美抒情,多彩的长袖在空中飞扬,是一种群众自娱性的舞蹈,也是藏族人民祈愿祝福吉祥的舞蹈。

“依”即弦子,青海玉树的称谓。流行语青海玉树、囊谦、称多等地区。通常用作自娱、工余、节庆时,男女老少均可表演,内容多为歌颂家乡景物,诉说风土人情,表达男女爱情,反抗剥削压迫,以及描述舞蹈者的舞姿、装饰等。每一曲调配以不同的组合。舞时男女各半,围成圆圈,以男一班(领头者)拉起牛角马尾胡,边唱边领舞,顺时针方向转圈。调到高潮是,速度加快,男子舞步加大,超过女舞者而自成一小圈,女舞者在外圈,围成半圆,形成日月同辉的吉祥图案。基本动作是甩长袖、跺双脚。即以腰为轴扭动双胯。每逢节日,舞众围篝火狂欢通宵达旦,尽兴而终。

弦子舞的主要动作有:拖步、斜拖步、单撩、双撩、三步一撩、单靠、常靠等。在舞蹈中要求舞者膝部保持松弛、屈伸和颤动,并由膝部的屈伸和颤动加上重心的移动以带动上身左右晃动;手臂通常随脚下的节奏和甩袖、撩袖、抛袖等动作,形成流动的造型美。

(二)踢踏

“踢踏舞”藏语称为“堆谐”,也是藏族舞蹈中最丰富、最具有变现力和最能发挥特长的表演形式之一。“堆”原是藏族对雅鲁藏布江上游拉孜、定日、阿里一带的称呼。“堆谐”是该地区与谐相似的舞蹈,后来这种舞蹈传入拉萨、昌都、甘孜等地,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形式,并以拉萨地区最盛行,所以人们又称它为“拉萨踢踏舞”或“踢踏舞”。因此,“堆谐”有两个含义:一指原来该地区的歌舞;一指现在流行于各地的“踢踏舞”,一般多指后者。起初踢踏舞多为半职业性艺人的表演,经过长期发展,逐渐称为一种具有鲜明节奏、舞姿热情奔放、富有群众基础的新型民间舞蹈。

踢踏舞的主要步法有:退踏步、抬踏步、滴答步、悠踏步、悠滑步等,舞蹈以膝部屈伸律动带动整个脚掌随音乐节奏在地面上做有规律的踏步。每种步法最大的特点是,多在弱拍时脚掌抬起,膝盖伸直,强拍时脚掌踩下,膝盖直,脚步灵活。步法稳重扎实,变化丰富,节奏性强,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踢踏舞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下肢活动为主,而下肢动作以膝盖的颤动为核心,可以说膝盖是 颤动贯穿于踢踏舞始终。而这种日积月累的重复性势态,必然会对下肢具有广泛的训练作用,促使下肢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1、首先从下肢控制能力的角度分析一下:踢踏舞的基本动律是以膝盖的颤动为核心,这种颤动是平均的,具有节奏性的,这就要求膝关节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力。过去的民间艺人表演“堆谐”时能做到“头顶一碗酒,跳而不洒出”,就在于适度掌握了膝盖的颤动规律,是膝盖具有控制力,才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程度。这种控制力不是僵硬的,而是收放自如的。以连续不断的动律来形成一种内力,从而避免看单纯控制带来的紧张。它在快速均匀颤动的节奏中让膝盖获得一种压力状态下的自由。

2、藏族舞蹈队下肢的训练表现在对下肢韧性的磨练。在基本动律连续不断的颤动中,不仅使膝盖得到高度的控制性和韧性,同时也使肌肉和韧带产生了一种拉伸。由于其动律训练多处于稍蹲状态,使大、小腿肌肉处于紧张的控制状态,而均衡的颤动又自然缓解并防止了僵硬。膝盖的前屈,使大腿韧带,腓侧韧带等韧带拉伸,这不同于静止地放松、伸长,而是在短距离中反复运动,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控制性是反弹性和韧性。它所形成的这种反弹力和韧性无论是在旋转还是在进行中;无论是在腾踏还是在翻身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性动作中,都能成为一种内在的助动力。

3、下肢是灵活性与节奏性的训练是踢踏舞下肢训练价值的另一重要方面。藏族踢踏舞所特有的这种对下肢灵活性与节奏性的训练价值,是由它的动律特点所决定。因为它的基本动律是小而快,均匀且连续不断的膝关节颤动,由颤动或屈伸的步法形成的重心移动,使手臂动作多依随而动,从而形成以下肢动作为主的特色。

踢踏舞的基本动律,基本步法就是要求膝盖是运动达到收放自如,而“颤”则贯穿于整个藏舞是每个动作中,奠定了藏舞动作的基调。无论是松弛柔美,还是粗狂豪放,都是通过膝部动律的“颤”体现着它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三)锅庄

“锅庄”藏语为“卓”,是圆圈歌舞的意思。锅庄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舞蹈,盛行在藏区草原及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广大牧区。每逢婚庆、节日,人们便围成圆圈,自右而左绕场。不同地区锅庄的舞蹈风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牧区的锅庄奔放豪迈,彪悍粗犷;而农区的锅庄则稳沉豪爽。但它们有着同一的规律和特点——依然以屈伸和颤动为主要动律,节奏铿锵有力,有连续、有停顿,躯干、上肢随步法以抬、跳、跺、跨、踏等动作为主,具有整体运动感,表现出藏族舞蹈中一种憨厚、深沉的个性特征。

三、藏舞中“颤”的重要性

西藏为世界所瞩目,如今在人们的心目中,西藏已成为终极的自然风景,是高处艺术,是世界上最高的一方净土,也许再没有比西藏更能给予创作上的灵感了。这种灵感一旦被敏感的艺术家们捕捉到,于是就有了世界性影响的《阿鼓姐》,就有了《母亲》、《牛背摇篮》、《舞铃声生》。然而藏舞中“颤”这一精髓元素也始终贯穿于这些藏舞中的每一个细节。

(一)《母亲》

《母亲》由张继刚编导,舞蹈由藏族舞蹈家卓玛表演。这是一个独舞作品,编导用藏族舞蹈弦子是动态作为基本元素,表现看一位斑白头发、沧桑皱纹、拘偻身体,仿佛生命已经逝去大半是藏族老阿妈。这位阿妈高大伟岸,像喜马拉雅山一样的坚毅,像高原圣湖一样的宽容平静。虽然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苍老的痕迹,她却依然在每每回头时,露出慈祥的微笑、、、、、、编导和演员将世上所有是母爱共性浓缩在一个弓腰缩背、颤颤巍巍的年老母亲是形象上,这种无私是付出和给予,耗尽了所有生命是能量,怎能不让观众产生强烈是心灵碰撞?

编导巧妙是提炼了藏族舞蹈松腰坐跨、上身松弛是体态特征,并且使用了大幅度的压低上身前倾90度是姿态,来塑造舞蹈中人物了个性,这种压弯了腰是苍老母亲形象也是编导对所有母亲最动情的赞颂。舞蹈共分为三段。第一段:舞蹈朴实、自然、气氛沉稳、凝重,描写了母亲是辛劳。舞台上,巨大的念珠挂在舞台天幕上,一位身着藏袍是老阿妈老态龙钟、腰弯背屈的造型,深深吸引着观众。晨曦,从阿妈的账房里飘出了乳白的炊烟,她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是啊,这循环不尽的昼夜轮回,这夜以继日的操劳,生活是艰难都印刻在那弯曲是形体之中。第二段:舞蹈优美、流畅、情绪开朗、放达,表现了母亲对生活的爱。随着音乐旋律转为欢乐,她那轻柔、舒缓是弦子舞穿过那欢乐的音乐的层层氛围,在舞台空间的流动中,扬起了舒畅而明亮的舞韵,膝部的颤动与屈伸使动作充满了深情。她已不单是四肢在舞,而且是心在诉说。她伸臂,仿佛那臂上就有了旋律;她踢腿,她旋转,仿佛都在讲述着母亲的慈祥、母亲的开朗、母亲的纯朴和母亲不老的爱。第三段:舞蹈回到第一段沉稳凝重的气氛中,阿妈步履艰难地走着、走着,安详而仁慈,如同**一般地“弯曲”坐下,显得那样纯朴,让人敬仰、给人震撼。

在舞蹈动作上,作品主要采用西藏民族舞是“弦子舞”,并突出手臂和脚位的变化,使舞蹈显得格外朴实动人,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藏族母亲的神韵。在旋转技巧是运用上,作品在保留藏舞中极有民族特色的以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延伸。舞者从站立甩动衣袖欢乐地旋转,到瞬间转变为“弯曲”旋转,不仅使这一技巧显得更精彩动人,而且使母亲的形象更趋丰满。观众从这一旋转的变化中,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生命轨迹。

在舞蹈形象是塑造上,老阿妈动作造型的处理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通过膝部的颤动和屈伸,那个“前倾、弯腰”形象特征非常鲜明、典型,显现出无比的纯朴与慈祥。这一体态特征并非一闪而过,而是在变化中融入并贯穿了全舞。从一开场“弯屈”造型到中段“弯屈”旋转,从始至终,无论是动还是静,是走还是坐,是跳还是转,这一“弯屈”看似平常,但一次比一次的强烈,人物形象则亦随之丰满,内涵也越显得丰厚,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母亲是辛苦就是通过这“弯曲”体态显露出来,以平常的体态表现了不平凡的情感世界。这也正是膝部颤动和屈伸在这个作品中的重要性。

(二)《牛背摇篮》

《牛背摇篮》由苏自红、色艿编导,由隋俊波、崔涛、万马尖措表演。这个藏族三人舞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一幅浓郁是雪域藏区风土人情是画卷,并且从生活出发抓住了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主题,通过藏族小姑娘和牦牛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刻画,集中体现出藏族人民是历史文化精神风貌和生命状态,充分开掘藏民族群体文化心理的深刻内蕴。

《牛背摇篮》以揭示藏人牧区生活中人与牛的关系为创作动机,并以此为基点塑造典型形象。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它不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舟占有重要是地位,在历史、民俗和宗教上它也是藏族人民最喜爱和崇拜的动物,常常被藏族人民当作神舟来供奉和敬仰。牧区生活四季迁徙流动性比较大,对藏族人民来讲牦牛既是家畜又是伙伴,藏人是生活就是在牛背上是生活。编导正是以独特的舞蹈审美视角抓住了这种藏人与牦牛的情感关系,从观察外部形态入手,到开掘内部心理特征,用身体动态区呈现这种生命的运动形式。正像克里夫.贝尔指出,艺术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正是因为它与人类自身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深层心理结构相通。作品从把握牦牛的运动感出发,讲藏族人民雄健粗狂的民族气质和牦牛的坚韧沉稳的动态融合在一起,并且作品的舞蹈身体动态并未停留在表层意义的风格化动作及牦牛形态的模仿,而是充分运用拟人手法,将牦牛的动作人性化,并设计了一系列情景动作:小姑娘在牛背上远眺、戏耍、牦牛似大哥哥一样照顾呵护小妹妹、、、、、、作品用生动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藏族民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依存关系,创造出具有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民族身体动态形式。

舞蹈由引子、三个部分、尾声组成。引子在悠扬的笛声中开始。大帷幕拉开,层层薄雾和袅袅青烟笼罩着整个舞台,一个藏族小姑娘正在“凉蓬”中向外远眺。第一部分:音乐舒缓、凝重。舞蹈展现了小姑娘在“牛背”上摇荡的舞蹈动态。一阵低沉雄浑的大号声划破了宁静的草原,小姑娘双手牵着雄健的“牦牛”迎着霞光,缓缓走向水草丰美的地方。悠闲小憩时,小姑娘时而坐,时而趴,时而斜卧在“牛背”上遐想远眺,显得那样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把观众的视觉和艺术联想带到青藏高原那白雪皑皑、牦牛成群的特定环境中。第二部分:音乐活泼开朗。舞蹈表现了小姑娘与两只“牦牛”之间是亲密之情——他们像对待亲妹妹一样关心她、细心照料她。只见“牦牛”时而将她高高托起,为她排忧;时而亮出宽大的双臂和胸膛,为她挡寒。他们情同手足,一块拢火,一块跳“锅庄”。他们相依相靠过着自足和谐的生活。第三部分和尾声是引子和第一部分的再现。小姑娘重新趴在牛背上,遐想眺望。如同一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的田园牧歌,意味无穷,令人沉醉。

作品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拟人手法运用。在三人舞形式的基础上,巧妙设计了两男舞者以曲上翘的双臂模拟犀利弯曲的牛角;以上身前倾、双腿大弓步虚构成坚实宽厚的“牛背”,与女舞者的真实的“坐、趴、斜卧”融为一体,构成一组组形象生动的“牛背摇篮”。更为可贵的是,该舞没有停留在牦牛形似的模拟上,而是进一步精心设计,使牦牛通人性,同时也表现了天真不泯的小姑娘与牛相依相亲的情景,从而强化了藏人与牦牛的特殊关系。

舞蹈运用藏族民间舞蹈“锅庄”和“弦子”为舞蹈语汇,无论在悠闲舒缓的慢板撩腿中还是在节奏急促的翻身腾跃中,都充分体现了“颤”这一元素的重要性,每个舞姿都是在颤动和屈伸的过程中完成的。

(三)《舞铃声生》

《舞铃声生》是北京舞蹈学院的杨怡孜编导及演出。“该舞蹈是以藏族‘热巴’为题材,讲述了一个女人的回忆,舞动着一个女人的心路历程:在冥想中通往梦中苍茫无尽的黄土路上的追逐者,留在夕阳下那彷徨的脚印,在深深的思念中位驱赶寂寞的黑影,舞动着原始而粗狂的舞步、、、、、、”这是该舞蹈编导在《这一季、这一刻》民间舞作品晚会上的一段独白。

按照编导自己的话语,该作品以藏族舞蹈“热巴”为题材讲述了一个故事;其实,换个角度说该作品属于用现代手法编创、极具个性特征的藏族舞蹈,因为该作品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藏族音乐节奏、动作时空安排与发力方式,在强调保留该民族原有深邃、虔诚、神秘的民族特征与文化特征的同时,对 它外在的形式进行肢解重构,将一种个性化的追求与一种多维度人生的思考,通过这种肢解重构后的舞蹈语言形式表述出来,而不是按照我们所习惯的有故事、有情节的传统舞蹈编创模式去结构。所以该作品中形式是第一位的,向观众倾诉角色在做什么,在说什么的感觉也是第一位的,创造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是该作品所刻意追求的目标,而不是用动作去述说一个完整虚构的故事。

四、藏舞中“颤”的艺术内涵

“颤”是藏舞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

第五篇: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50:52

通过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1-6级的考级课程,使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这套舞蹈教材1-6级的教授对象主要是幼儿儿童。作为幼儿儿童本身具有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这套民族民间舞的教材恰恰符合了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我是一名还没有真正教过幼儿儿童的舞蹈教师,因此在学习了这套民族民间舞教材之后让我对如何教好幼儿儿童的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以下是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要性

常常看到电视上的“小童星”们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舞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当时觉得他们很可爱,可是之后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这些孩子们将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下去呢?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特色音乐相结合的民族民间舞,自然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通过这套教材让孩子们去了解中国的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了解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来更好的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孩子们是否能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至关重要的环节。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思考

1.培养幼儿儿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及感受能力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驱动力。因为幼儿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注意力,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差。往往停在某一个事物上的时间都比较短,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方法,强迫孩子们把精神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是难的,而且孩子们会很疲惫,同时对这件事情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一)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例如:在教授《小熊舞》时,可以根据舞蹈组合的动作顺序,先编一个有关小熊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听完故事后,老师在配上《小熊舞》的音乐,让孩子们跟着音乐自由发挥,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熊,同时老师用规范形象的动作(肢体语言)去引导大家。在孩子们把对听故事的兴趣,不知不觉转移到对小熊形象的扑捉上后,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二)利用幼儿儿童好模仿的性格,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小鸡啄米》,《蹦蹦兔》,《小象洗澡》等,可以先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肢体去模仿他们眼中的“小鸡”,“小兔子”,“小象”的形象。然后配上舞蹈组合的音乐,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是优美的,欢快的,还是笨拙的,让他们用自己扑捉到的动物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情绪。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感受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表现力。

(三)借助游戏的魅力。做游戏是幼儿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游戏给孩子们的感觉是有趣的,轻松的,互动交流的活动。而课堂中进行的往往是单一的,个体的,有制约性的活动。把游戏溶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舞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跳皮筋》,可以真的扯一条皮筋,让孩子们跟着老师的动作来跳,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轻松的,有趣的完成了所要学习的舞蹈组

合。利用这种方法也会渐渐的培养起孩子们对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这套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的魅力所在。

(四)创设环境,营造民族民间舞蹈的氛围。我想可以根据教材组织一次“中国各地民族旅游活动”教师可以把所要教授的民族民间舞蹈划分成几个单元。例如:第1站可以先带领孩子们去辽阔的大草原--蒙古。当然不是真的去了。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草原的感觉,有蒙古包,有一群群的小羊羔。让孩子们穿上蒙古的服装,放着蒙古特色的音乐,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可以进行《剪羊毛》,《小骑手》的教学。第2站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往水果丰富的新疆,同样把教室布置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挂满一串串的葡萄。穿上新疆的民族服饰。在那里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学习《尝葡萄》。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可以给孩子们营造一种直观,新鲜,身在其中的氛围,对于所要学习的民族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对各个民族风土人情,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直观的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配上图片,影象,民族特色物品等资料的运用。

2.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我看来,以往的教授过程,教师只注重孩子们的动作是否标准到位,单纯要求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动作,用口令训练孩子们的动作。等孩子们的动作差不多达到老师的要求后,再配上音乐。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丢掉,另一方面抹杀了孩子们创造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们动作会很死板,没有表现的欲望,只是为了动作而动作。应该培养孩子们“以情带舞”。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是怎样的一种情绪,配合教师的启发,结合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让孩子们对这段音乐产生想要表达的感情,配合教师规范,感情投入的表演(注意一定是表演)使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在初步掌握后,教师再把重点难点以及孩子们还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纠正巩固。

3.注意教师的语言

根据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教师的口头表达要生动形象,简明清楚。要充分利用好肢体语言,因为肢体语言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孩子们年龄小,课堂纪律很难维持。而良好的课堂纪律又是教学质量和进度的保证。过于严厉的语言会破坏整堂课的气氛,而且很容易打击孩子们的自尊心和信心。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也很重要。教师在教授幼儿儿童时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语言,采用评比,比赛,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的信心。

4.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人,而且是幼儿儿童。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身体条件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教师不能采用一种方法来对待教育所有的孩子。应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和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我认为这样就会避免“广播操式”的舞蹈,死板的舞蹈动作,做作的,好无发自内心的舞蹈表演。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大部分是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劳作中或劳作

之余表达心情,情绪时产生的舞蹈。他们就是“以情带舞”。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性格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学会感受音乐,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情绪。“以情带舞”达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这次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对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教学所产生的思考和想法。希望孩子们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美,动

作的美,通过舞蹈表达发自内心的美。从舞蹈得到快乐。作为一名小小的舞蹈教师希望自己能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全文(68)| 回复(1)| 引用通告(0)浓郁的民族情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46:51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泛指我国56个民族的各种舞蹈的总称。由于各民族人群在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生活、历史、习俗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必然带有自然界给予的印记,尤其民间舞蹈文化更是具有地域性,有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我在实际教学“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中,选取了民族风格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协调能力具有良好作用的几大民族的民族舞蹈进行教学,包括汉族(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藏族、蒙族、维族、傣族、朝鲜族。

在不长的授课过程中,我对此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认识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具体掌握并能准确地用肢体体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才能够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深层次文化内涵、具体风格特点的讲解、示范与指导。

在教学中,我看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单纯性教学,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民族舞蹈的传承,表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

以上种种,既可以说是单纯模仿,又可看作是对各民族舞蹈的自身认同,即民族气质的模拟。这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艺术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引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否将本是单纯的、特定的各民族舞蹈表现出异彩纷呈的情感色彩,就要求学生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及艺术想象力作为现实的载体了。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

1、介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的生成演化,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是与其相应的生存地域、民族习俗、地形气候、历史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宗教信仰紧密相联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整合,最终形成民间舞蹈各自稳定的结构和特点,并符合民族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因而,在学生学习不同民族舞蹈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对舞蹈风格形成其特点的影响,让学生从感性上有基本的民族认知。

2、教授各民族舞蹈成形的风格特点。在整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授过程中,此部分为最直接的环节。这个部分在教学实施中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a、基本形态与动作的教授

教授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肢体形态及动作特征,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各自不同的舞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例如:藏族的松驰、维族的挺拔、朝鲜族的含蓄、傣族的柔美及线条感、汉族东北秧歌的哏、浪、俏等等。b、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性教授

在系统教授民族舞蹈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授方式。由于各民族舞蹈的节奏律动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要把握纵深发展与横向扩展同时进行的尺度。例如:藏族舞蹈可分为:谐(旋子)、卓、踢踏。这三种同为藏族舞蹈,但属于不同的表现形式,身体的发力点及节奏处理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比较性地讲解与教授,同时也要注意各种类深浅程度的协调。c、气息在舞蹈中的运用

这里所谓的“气息”,是指舞蹈者有意识把握的艺术性呼吸。艺术性呼吸是从感性地维持生命的生理需求上升为理性地运用情感,心理、精神和审美观点去进行形象思维,是舞蹈过程中,人体通过气息的处理、把握、运行所达到的内心节拍和风格韵律高度统一协调地表现,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不同的气息控制,既能体现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又可将同一民族不同节奏特点的舞蹈呈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朝鲜族舞蹈中包含了古格里、安旦、扎津古格里、它令、阳山道、沙尔普里、挥毛里等近10种不同节奏型的舞蹈种类,从气息的控制上来看:

古格里:韵律柔物,动作舒展,节奏连绵不断;

安旦:韵律哏顿,情绪高昂,动作大方,节奏跳跃;

扎律古格里:韵律清脆,活泼,动作灵敏,节奏提升感强;

它令:韵律重、沉,情绪诙谐,动作潇洒,节奏撑展;

阳山道:韵律颠波,情绪激昂,动作流畅,节奏悠荡;

沙尔普里:韵律平稳,情绪含蓄,动作缓慢,节奏宁静;

以上不同节奏型的体现,都依靠对气息的控制。

d、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学习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学生学会几个固定的、程式的动作就算大功告成,而是通过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与肢体的可支配能力;让学生的肢体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

新知识。

以上教学的四个层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螺旋式的教学中稳步成长。

三、再现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个环节的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各民族自身的认同感。这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此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启发与引导,再次回到民族文化、地域环境、历史环境以民俗风情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与讲解(可用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让学生从这种“软”的精神意识上对各民族再认知。这个阶段较之前面所提到的初次认知,有着“感性———理性———感性”的飞越性认识,能将民族的东西尽可能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灵里,通过学生艺术化的肢体使“民俗”文化向“高雅”的舞台演化,使学生在舞蹈表演时从心理上对各民族具有真正的自身的认同感。

下载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情感训练的重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分析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高分析 【内容摘要】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艺术宝库中的奇葩。近年来,伴随着舞蹈事业的整体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特......

    民族情感

    民族情感在广告中的特征体现 让我们从几个广告案例中分析民族情感在广告中的特征体现。 案例一:“三元奶粉,以母爱为最高标准” 在“三鹿”事件后人们对奶类产生了怀疑,三元却......

    音乐情感的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郭店一中 冉庆丽 摘要: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是音乐欣赏中......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合声训练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混合声训练 毕业论文 2010-01-10 23:55:19 阅读6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摘要 :真假混合声具有明亮、清脆、流畅、甜美的声音特点,它始终保持在高位置上的感觉,上......

    谈民族声乐教学中花腔女高音的训练

    摘要: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之中,花腔女高音具有历史悠久、别具一格的魅力,但是在对其进行训练时有着一定的难度。加强训练花腔女高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声乐 教......

    谈语文教学中拓展训练的重要性

    谈拓展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龚嘴】杨洪林 内容摘要拓展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是在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加深学生对知识......

    高中音乐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教案

    民族民间舞蹈——维吾尔族舞蹈 (体态、动律、手位训练)教学版本: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教材 教学目标: 1.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蹿,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的规范动作。......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表演艺术,它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在舞蹈的众多组成部分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