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台战略》读后感
《平台战略》读后感
读完陈威如、余卓轩写的《平台战略》,总体感觉与《世界是平的》等畅销书类似,把一些其实已经为大家所熟知的领域与知识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书中罗列了信息革命下多种商业模式的变迁,并把它们都归类于平台战略的巨大胜利。书中列举了淘宝、拉卡拉、携程、腾讯、苹果、亚马逊、微软、GOOGLE、世纪佳缘、百度、360、优酷等多家知名平台企业的运营模式。但仔细一看,你会发现这些企业清一色几乎都是互联网企业,所以所谓平台战略也只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战略,其对平台的认识也仅限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服务商,我认为这是本书的局限性,很难从书中读到什么独立、创新、更具思考与建设性的内容。这不禁让我想起国内一位财经评论员,名叫叶檀,这位女士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冒出并活跃在国内各大主流财经媒体上,经常有网站引用她的评论,有电视节目请她做财经类嘉宾评论员,我看过她的文章与博客,主要特点就是更新得快,产出量大,几乎各种国内外时事特别是财经事件,她都能品评一番,但阅读过她的文章后往往会发现,其文章没有任何独立性,看不出她本人的观点、方法与价值取向,基本是中庸学派,所以看完后就如同读一篇财经记者写的新闻稿,除了增加自己的资讯量外,没有任何价值可言。而《平台战略》这本书基本就属于这类书籍。它告诉我们“平台战略”很好,基本所有新兴
大型成功企业都是在搞这个,所以,要想成功,就做平台。但是他忽略了平台之外其他重要的东西,而是反复地举例讲平台战略如何如何的好,我觉得平台战略好是肯定的,举一两个例子就够了,不用通篇都在举例论证,论证完后就结束了,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可能会误导一些人傻钱多的富二代创业者,说不定看完就头脑一热开始要创业搞类似于淘宝的东西。
平台为什么重要,为什么前途似锦,其实几百年前的西方经济学史上就有了相关的信息可寻。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中学课本上读到这些时,当时很不能理解,圈那么多土地有什么用,现在明白了,其实土地就是“平台”,土地是商业活动,特别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下所有商业活动的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不断涌入的人口、暴增的商业活动形成巨大的供需缺口,自然土地的价格一涨再涨。因此,我理解,所谓平台就是通过强大的先发、资源优势占据某项商业交易载体,并达到一定的垄断地位,且这个载体具有很强的难以替代性,这就是平台,其范围远大于《平台战略》这本书中提到的互
联网与信息技术行业。我想说的是,如果基于严格的垄断法来定义,几乎所有的平台企业都涉嫌垄断。所以书中提到的平台的价值,其实就是垄断的价值。所以所谓平台战略就是垄断战略,可见,搞平台战略不是那么容易的,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也正因为此,书中只是反复叫好,却给不出实践指南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垄断是没有方法的,它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手段。也就是说,它是一家企业所掌握的多种资源优势促成的结果,真正起作用的是这些资源优势,而不是垄断行为本身。假设哪天这些资源优势不复存在了(或者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某项资源优势转化为劣势),那么这家企业的垄断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我们来举个例子说明,为什么平台企业的成功不是因为平台本身。淘宝网就是典型的平台型企业,用过份成功来形容一点不为过,短短十来年时间,创造了中国电子商务与零售业的奇迹,过几天就要在美国上市,据称其将是史上最大IPO。这么成功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互联网B2CC2C交易平台吗。淘宝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马云团队的努力以及雅虎与软银的巨额资金支持;
2、互联网、个人电脑的普及;
3、网络支付安全经受考验;
4、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且物流业与基础设施相当发达,人工成本仍然较低——供结面提供了无尽的价廉物美的商品,而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归功于政府
一对多的低成本粗放式高效率的教育模式)、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这些因素为需求面提供了无尽的空间。以上四个重要因素中除了第一点资金外,其他都是外部因素。可见,淘宝的成功并不是平台本身的成功,而是多种资源优势下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有些资源优势不是这家企业的优势,而是企业所在的市场自身所积累并逐步具备的优势。如果淘宝同一时间到印度开这样的公司,给予同样的团队与资金支持,是不可能获得如此成功的,因为印度发展电商的外部环境比中国差非常多。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当初马云背后的金主不是软银也不是雅虎,而是中国的某个财大气粗的私营企业主,结果会怎样,我相信大家都会倒吸一口冷气。所以,现在阿里巴巴(淘宝)要上市了,国外这些资本家要赚疯了,我们没必要过度解读,过度强调民族主义。我想真正的资本主义世界是无国界的,我们现在走的就是资本主义的道路。
我认为每个商业领域、每个行业都有一些佼佼者,任何行业都可有所作为,不要整天想着做平台,赚暴利,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存在暴利行业的。我想说的是,做一家企业,就脚踏实地地做,没有做到行业前三,就不要想着另辟蹊径,你在原有的积累多年的优势领域都做不好,做其他不熟知的领域更是不可能做好,即便它有多吸引人。做人也是如此,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脚踏实地地努力前行,终究会结出另你满意的果实。
以上是我对《平台战略》这本书的读后体会,这本书还不错,但浅读即可,且也只能浅读。
第二篇:平台战略的读后感
【篇一:平台战略读后感】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古老的音乐在好听也不属于我。互联网发展初期都是以扁平模式,涉猎内容广泛模式发展。到目前为止这些大的门户型除了广告的盈利模式,都在苦思寻找其他的模式,但是对于这些早年的互联网发展并不适用。垂直化专业化已经成为发展所需。
既然看到了平台战略,从我的角度出发作者的眼光还是比较远的。不论是互联网,还是传统行业,都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千变万化,始终离不开这几边型。互联网垂直化发展策略模式也在逐步慢性,等待的确实具有实力的平台企业的统一。
广告已经是互联网重要的多边形中的一边,具有重要盈利模式,互联网商业垂直专业化接下来又一重要的又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又是行业中重要的盈利模式一边型。
垂直空间,我们属于平台中的那一部分,这是需要定位的。寻找互联网平台出路,需要寻找空间。能力能做多大能做多久能做多深,终究会有平台寻找你。就像平台战略所说的,平台需要考核的是多边形的平衡及互寄。垂直化专业模式战略需要通过管制只需要我们需要的那一部分,当然也是属于平台,简化多边形。
互联网发展需要垂直深化发展,广泛扁平的平台方式将是更为专业的并购模式存在。
读<平台战略>让我如何了解平台周围的群体,如用户、提供上、广告商等,如何进行空间定位,如何避开大的竞争对手,而实现自己的商业策划战略。
【篇二:《平台战略》读后感】
在商业畅销书里面,有一类是特别容易得到好评的。那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你很多商业案例,然后提炼出一个概念,并试图用这个概念解释他看到的现象。
这样的书,我印象中就有《长尾现象》、《免费》、《紫牛》、《引爆点》等等。
但是遗憾的是,擅长这样写作的人一般都是老外,很少见到中国人在这方面的产出,这本《平台战略》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在这种类型写作里面,出现了中国人的作品。
之所以说这本书是中国人的作品,更重要的一点是本书大量案例都来自中国本土,中国人看了,能够和自己过去的印象加以对比分析,感觉更接地气,当然作者毕竟是旅美学者,国际上的经典案例也顺手拈来。
回到本书的核心概念,是提出了“平台”这个词,能够从商业现象中提炼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概念是一种特别稀缺的能力,能做到这一点的作者大都有畅销的潜力。
之所以能提出“平台”这个概念,作者的解释是因为“网络效应”,网络第一次可以让服务提供者直接面对服务使用者,从而得以构建新的商业模式,而一个网络服务应用的人群越多,它就会自我增值,在这个基础上运营平台的企业就可以选择价值链上不同的环节加入平台,并利用汇聚这些环节人群的能量巧妙向其它环节施加影响,使新进入的人群成为商业模式中的“付费者”或者“被补贴者”。
在“平台战略”实施过程中,作者认为关键是:搭建好你的平台机制,这样才能在机遇来临的时候引爆你的多边市场中的某一边,进而获得平台生态圈的话语权。
一旦你成为一个成功的平台,最大的危机来自于:
1、现有的模式对社会变化的不适应不敏感;
2、其它构建了平台圈的企业跨界渗透。
说说这本书的遗憾吧:
1、商业案例分析的可以更加宏观。本书对出版社观察很多,比如分析了盛大起点中文网,电子阅读器市场,这些观察分为几个案例研讨,但是这些案例其实都有内在联系,作者可以用更加宏观的思维去考虑他们之间的交叉影响,而不是切割成几个部分分析。
2、个别案例分析不够深入,像婚恋市场,求职市场的分析比较深入,但是对微博的分析就非常浅,微博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它搭建了一个平台,却没有构建一个有力的商业模式,在平台实施过程中,它遭遇了很多非经营问题的外力干涉,在中国,这恰恰是实施平台战略的企业都必须迎接的挑战,越是规模大,越是要考虑政商关系对平台的影响,这一层政治经济学,在本书完全不加以介绍,至少在中国,是无法实现本书的结语: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
3、平台不过是一类商业模式的概括,即便是侧重平台,本书也应该考虑平台的对立面生存策略,比如“小而美”的生存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是不是一样也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有些小而美的模式,实际上是采取了依附大平台搭建自己的微平台圈的生存模式。在介绍大平台战略的时候,能否在将来更多观察商业微观案例,看看能否提出“大平台的依附生存战略”企业案例分析,这本书会更加全面。
虽然有各种遗憾,但这依然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商业模式著作。
第三篇:平台战略——读书笔记
《平台战略》读书笔记
—— 李晓东
一:该书的研究方向:
《平台战略》是一本经济管理方面的书。是由著名的经济学教授陈威如和余卓轩所著的,书中由浅入深的探讨了“平台”这个改变人类商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概念,并且创新性的研发出了系统框架,解释平台战略的建构、成长、进化、竞争、覆盖等战略环节。首先什么是平台战略,平台战略就是构建多主体共享的商业生态系统并且产生网络效应,实现多主体共赢的一种战略。
商业也不再是简单的上游下游。今天的买方,明天可能会摇身一变成为卖方,今天的上游,明天可能就会吞并整个食物链,成为行业霸主。尤其在信息科技的冲击下,今天在行业内呼风唤雨的龙头公司,明天就可能被一个好不相关的组织干掉。世界变化太快,我们需要静下来梳理一下新的商业规则,《平台战略》这本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平台商业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它拥有独树一帜的精密规范和机制系统,能有效激励多方群体之间互动,达成平台企业的愿景。建立起良好的“平台生态圈”,连接两个以上群体,弯曲打碎了既有的产业链。书中所举的很多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商业案例,淘宝网、盛大文学、新浪微博、大众点评网、拉卡拉等等,都是这样情况。比如电子商务之首——淘宝网,它连接了商品卖家和买家,让他们满足了彼此的需求。在“平台生态圈”里的一方群体,一旦因为需求增加而壮大,另一方群体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如此一来,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便建立了,通过此平台交流的各方也会促进对方无限增长。
二:该书的重点内容
读完这本书,对我影响比价深刻的主要与以下三个方面:平台生态圈的成长、平台生态圈的创新思路、平台生态圈的竞争。(1)关于平台生态圈的成长
1、突破引爆点
平台企业希望享受到网络效应的果实,有个关键的前提:平台生态圈的用户必须达到存活的最低”临界数量“。在平台模式中,”临界数量“是平台吸引用户的规模达到一个特定的门槛,让平台生态圈能自行运转与维持。
2、促进用户规模的持续扩大
建立在免费、优惠、体验等条件上的策略是吸引人们首次使用平台的好方法。
3、追求质的提升
以知名用户巩固发展基础
例如,明星加入微博
4、细分市场精耕细作
5、累积双边话语权刺激成长
要判别哪方使用者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话语权的基础是规模(”知名用户“例外)。如同天平,左侧增码、右侧也增码,天平总量也会增加。
6、实施定价策略
1)定价一边,影响全局;
2)生态圈的发展阶段 达到引爆点之前补贴策略重要,达到引爆点之后衍生盈利模式
3)产业竞争格局
一方市场若具有”多地栖息“的现象会受价格战影响。
4)朝多元定价发展
7、拟定用户转化策略---引导用户四步骤 1)觉察
最直接的方式是广告
2)关注 网络分享工具,如”Addthis.com"、“Sharethis.com”,提供一个小型网络按钮,可加入博客或网站中。若有访客喜欢网页的内容,轻点按钮,可将内容直接连到社交平台上。3)尝试
4)行动
付费的关键之一是”支付方式的便捷性与可靠度
8、拟定用户绑定策略----提高转换成本
用户绑定策略可以通过众多形式实现,不同的平台模式有属于自己的方法,其中包括硬件设备的投资、消耗的时间与精神、长期养成的习惯、有法律依据的契约、累积的人际关系、切身感受的情感等,都可成为留住用户的理由。协助用户在生态圈建立真实的归属感可再用户的潜意识中形成巨大的转换成本。
对于不需要依赖绑定策略的平台生态圈(例如 58同城),“高度的便捷性”是关键,(2)平台生态圈的创新思路
1、以“时间”为平台内核模式
近几年流行的真人选秀节目,就是以精心设计的时间轴来推动和演进的。
2、以“地理”为平台内核模式
线下拉卡拉、维络城(打印机放在商城入口处等)。
3、布建实体基础设施
生态圈的成长并非仅是互联网为中心,硬件设备也通亚光可能扮演生态圈发展进程中最关键的角色。例如:拉卡拉、维络城、ipad、kindle、游戏机等。(3)平台生态圈的竞争
产业的同边效应和跨边效应越高(正向),出现“赢家通吃”的可能性就越大。比如微软的windows,起点中文等。企业也可以通过创建一个互补的平台来增强正向的同边网络效应,以增强人气。比如淘宝网的支付宝,携程网的点评机制,卖电子书的网站允许用户之间相互“借书”。对于跨边网络效应的平台,平台方应该找到多地栖息的一方,给与优惠,并开出排他性条款,吸引该方入驻平台,另一方也会慢慢进入,从而达到赢家通吃,垄断市场。在线视频网优酷土豆等鼓励上传“用户自创内容”,这促使两方群体的跨边与同边网络效应成功融合
三:该书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在商业畅销书里面,有一类是特别容易得到好评的。那就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你很多商业案例,然后提炼出一个概念,并试图用这个概念解释他看到的现象。这样的书,我印象中就有《长尾现象》、《引爆点》等。读完陈威如、余卓轩写的《平台战略》,感觉这本书大概也符合这个情况。但是遗憾的是,擅长这样写作的人一般都是老外,很少见到中国人在这方面的产出,这本《平台战略》可以说是一个突破,在这种类型写作里面,出现了中国人的作品。之所以说这本书是中国人的作品,更重要的一点是本书大量案例都来自中国本土,中国人看了,能够和自己过去的印象加以对比分析,感觉更接地气,当然作者毕竟是旅美学者,国际上的经典案例也信手拈来。回到本书的核心概念,是提出了“平台”这个词,能够从商业现象中提炼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概念是一种特别稀缺的能力,能做到这一点的作者大都是实力不俗的。
不足:细细品读,定会发现书中所描述的企业清一色几乎都是互联网企业,所以所谓平台战略也只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战略,其对平台的认识也仅限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服务商,我认为这是本书的局限性,很难从书中读到什么独立、创新、更具思考与建设性的内容。而《平台战略》这本书基本就属于这类书籍。它告诉我们“平台战略”很好,基本所有新兴大型成功企业都是在搞这个,所以,要想成功,就做平台。但是他忽略了平台之外其他重要的东西,而是反复地举例讲平台战略如何如何的好,我觉得平台战略好是肯定的,举一两个例子就够了,不用通篇都在举例论证,论证完后就结束了,没有给读者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信息。甚至可能会误导一些人傻钱多的富二代创业者,说不定看完就头脑一热开始要创业搞类似于淘宝的东西。
平台为什么重要,为什么前途似锦,其实几百年前的西方经济学史上就有了相关的信息可寻。在14、15世纪,在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中学课本上读到这些时,当时很不能理解,圈那么多土地有什么用,现在明白了,其实土地就是“平台”,土地是商业活动,特别是工业化与城市化下所有商业活动的载体,在城市化进程中,有限的土地资源与不断涌入的人口、暴增的商业活动形成巨大的供需缺口,自然土地的价格一涨再涨。因此,我理解,所谓平台就是通过强大的先发、资源优势占据某项商业交易载体,并达到一定的垄断地位,且这个载体具有很强的难以替代性,这就是平台,其范围远大于《平台战略》这本书中提到的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行业。同时搞平台战略不是那么容易的,需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也正因为此,书中只是反复叫好,却给不出实践指南,因为平台战略是一家企业所掌握的多种资源优势促成的结果,真正起作用的是这些资源优势,而不是垄断行为本身。假设哪天这些资源优势不复存在了(或者因外部环境变化导致某项资源优势转化为劣势),那么这家企业的垄断地位也就岌岌可危了。
再来举例说明,为什么平台企业的成功不是因为平台本身。淘宝网就是典型的平台型企业,短短十来年时间,创造了中国电子商务与零售业的奇迹,过几天就要在美国上市,据称其将是史上最大IPO。这么成功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个互联网B2C交易平台吗。淘宝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马云团队的努力以及雅虎与软银的巨额资金支持;
2、互联网、个人电脑的普及;
3、网络支付安全经受考验;
4、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且物流业与基础设施相当发达,人工成本仍然较低——供结面提供了无尽的价廉物美的商品,而城市化进程加速、受教育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归功于政府一对多的低成本粗放式高效率的教育模式)、人均收入持续增长,这些因素为需求面提供了无尽的空间。以上四个重要因素中除了第一点资金外,其他都是外部因素。可见,淘宝的成功并不是平台本身的成功,而是多种资源优势下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有些资源优势不是这家企业的优势,而是企业所在的市场自身所积累并逐步具备的优势。如果淘宝同一时间到印度开这样的公司,给予同样的团队与资金支持,是不可能获得如此成功的,因为印度发展电商的外部环境比中国差非常多。还有一点很重要,如果当初马云背后的金主不是软银也不是雅虎,而是中国的某个财大气粗的私营企业主,结果会怎样,我相信大家都会倒吸一口冷气。
所以在每个商业领域、每个行业都有一些佼佼者,任何行业都可有所作为,不要整天想着做平台,赚暴利,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存在暴利行业的。我想说的是,做一家企业,就脚踏实地地做,没有做到行业前三,就不要想着另辟蹊径,你在原有的积累多年的优势领域都做不好,做其他不熟知的领域更是不可能做好,即便它有多吸引人。做人也是如此,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脚踏实地地努力前行,终究会结出另你满意的果实。
以上就是我对《平台战略》这本书所做的读书笔记和一些体会。总体看来这本书当属时下比较热门的经管方向的著作。
第四篇:平台战略心得
学习《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
革命》一书心得报告
最近学习了教育训练部下发的一本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书——《平台战略》。这本书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授陈威如和余卓轩所著的。书中由浅入深的讲述了“平台”这个改变人类商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新概念,并创新性的研发出了系统框架,解释平台战略的建构、成长、进化、竞争、覆盖等战略环节。
首先让我耳目一新的是我了解了什么是平台战略的定义——平台战略就是构建多主体共享的商业生态系统并且产生网络效应,实现多主体共赢的一种战略格局。
其次让我领会了平台商业模式的精髓所在,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它拥有独
树一帜的精密规范和机制系统,能有效激励多方群体之间互动,达成平台企业追求的愿景。建立起良好的“平台生态圈”,连接两个以上群体,弯曲打碎了既有的产业链。书中所举的很多我们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商业案例,淘宝网、开心网、盛大文学、新浪微博、大众点评网等等,都是按照这样的情况。比如电子商务之首——淘宝网,它连接了商品卖家和买家,让他们满足了彼此的需求。在“平台生态圈”里的一方群体,一旦因为需求增加而壮大,另一方群体的需求也会随之增长,如此一来,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便应运而生了,通过这个平台交流的各方机构和企业也会促进对方无限增长。
一家平台企业的终极目标,在于打造出拥有成长活力和赢利潜能的生态圈,若想将平台战略发挥到极致,最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环境,并在平衡中成长。
而我们顶新国际集团公司旗下第二艘航空母舰---德克士,正是本着这样的愿景和目标,正在积极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环境。然而由于市场模式的不断变化,全球经济的不断影响,公司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利润池逐年下降。那我们德克士公司是不是也可以在平台战略上有所借鉴和启发呢?比如我们德克士永续经营的命脉和餐厅根基---QSC,是不是可以借鉴平台战略思维模式和框架,建立一个加盟餐厅自检系统(MVR)的经营管理平台,和我们的加盟总经理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共同打造这艘航空母舰呢?
今天我们正站在时代的顶端。每一天有无数新诞生或新转型的企业都采用了平台概念,如我们的竞争对手KFC提供网上订餐服务,彻底改变了过去餐饮业的商业行为,甚至是店内服务向顾客需求服务的进一步演进的方式。未来的某一天,当人们回头看,会发现,现在的我们正身处于“迈向平台战略的引爆时代”和平台战略的最前沿,成为平台的弄潮儿。
2014年5月20日
第五篇:战略管理读后感
战略管理读后感
因为这学期要学习战略管理这门课程,所以在课余时间便阅读了《战略管理》(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波特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以及公司层战略。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理解和认识战略管理这门课程,我从这几个方面来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一)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它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它是用来分析企业所在行业竞争特征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在该模型中涉及的五种力量包括: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决定企业盈利能力首要的和根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波特五力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主要用来分析本行业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波特的竞争力模型的意义在于,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含着三类成功的战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供需决定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供需求。企业可以采取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以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
(二)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valuechain)的概念是由美国迈克尔〃波特(Michael O〃E〃Porter)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有三个含义:第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材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密切的联系;第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如售后服务这项活动,如果企业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都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第三,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支持性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采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支持基本活动。
价值链是波特对企业进行系统整合研究的又一个基本范式。系统论强调整体观念,但是,对整体的认识来源于对每个局部的清晰把握,以及对每个环节的深入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然有问题,而离开了具体的树木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森林。那种把传统的混沌式整体观念看作是现代系统论先驱的说法,存在着极大的误差。所谓系统,从空间角度看,立足于明细的局部分析和整体的结构组合;从时间角度看,立足于精确的片段研究和衔接的流程组合。波特提出的价值链,就是对竞争优势的一种系统研究工具。
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指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他提出的价值链,就是把企业创造价值的战略性活动予以结构上的分析和流程上的分析,再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而从结构和流程的相关性角度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企业的价值链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整个企业的价值链,是由两大部分活动组成的。一部分为基本活动,一部分为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创造价值,辅助活动保证基本活动的运行。所谓辅助,是强调它在价值形成中的间接性,而不是说它不重要。如果把辅助活动理解为次要活动,则是明显的误解。
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是优化作业链,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可增加价值作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可采用各种现代成本管理方法优化价值链,如实施适时生产系统(JIT),追求实现生产经营环节的零存货;运用全面质量管理(TQC),在供产销各环节力求零缺陷;利用成本企划,从设计环节开始实施成本的源流管理等。
(三)公司层战略
公司层战略又称为总体战略,是由企业的战略使命和战略意图而产生的,指一家公司在多个行业或产品市场中,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对业务组合进行选择和管理的行为。[1]公司层战略关注两个问题:公司应该在哪些业务中经营;应该如何管理这些业务。它是企业的总体战略和最高战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企业经营产品种类和进入行业的数量,可以对公司层战略进行如下的划分,如表6-1所示。
表6-1 公司战略的分类[2] 一般来说,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和业务领域、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公司层战略可分为专业化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其中,专业化战略具体表现为单一化战略、系列化战略和一体化战略三种形式。同时,由于并购战略相对于内部创业来讲,是企业实现专业化战略、多元化战略的一种更具时效的战略方式。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致力于发展一个行业或领域,或者提供一类产品或服务的战略。企业面向不同的市场和顾客,在多个领域和行业内开展活动,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的战略。多元化可以分为两类,既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在多元化的程度方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低度多元化层次、中度多元化层次和高度多元化层次。当企业需要发展多元化或一体化战略,或者开拓新市场或新业务时,合并与收购是一种较普遍的战略选择。
(1)合并(merger)。指两家公司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将相互的业务进行整合,通常其拥有的资源和实力合在一起能够比独立发展产生更强的竞争优势。[1]企业之间通过合并,同时有偿转移所有权和经营权,实现资产、资源和要素合并的产权交易形式,共同组成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统一经营的新企业。
(2)收购(acquisition)。指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权,将被收购企业的业务纳入其战略投资组合,从而达到更加有效地利用其核心竞争力的目的。[2]通过收购,被收购方出让产权和放弃法人资格,资产、资源和经营活动等都归属于收购企业,并以收购企业的名义开展经营活动。收购包括横向收购、纵向收购;善意收购、恶意收购等。
尽管合并和收购这两种战略举措在所有权的处理方式、合并后企业的名称与地位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实质上都是通过资源和要素的有效利用和整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把合并和收购统称为并购战略。
通过自己的阅读,让我对战略管理有了一个大致系统的认识,也了解到了战略管理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所有公司都有自己的战略,尽管它可能是非正式的,不成形的,或是随机的。所有的企业都将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不幸的是一些企业不知道它们将走向哪里。常言道,“如果你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那麽,任何道路都将把你带到那里!”—这正强调了企业运用战略管理思想与技术的重要性。
战略管理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系统化的、客观的方法。企业在产业竞争中应当采取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态度,应当努力影响、预测和发起事件,而不是仅仅对事件作出反应。
战略管理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使企业的全体成员了解企业并加强对企业的责任感。战略制定过程是一种学习、教育和支持活动,而并不仅仅是企业高级领导人之间的文书活动,或是一种企业门面。战略制定过程中职员的参与是企业职员支持必要变革的关键。
相信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将充实问我对这一理论的认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将吸取更多营养,充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