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毛泽东同志曾深情地对年轻人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21世纪,我们的国家在未来激烈的较量与角逐中何以取胜,我们的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何以立足,关键在人。人才是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它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是我们事业后继有人、持续发展、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笔者认为,培养和选拔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年轻干部的成长规律,坚持以实践为本位,进行科学的培养锻炼,切实转变选人用人观念,加快选任工作步伐。
一、解放思想,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胡锦涛同志说过,履行好岗位职责、搞好改革和建设是领导者的任务;从长远和战略上看,培养和造就出优秀年轻干部、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是更重要的任务。做不好工作,是不称职的领导者;带不出好干部,同样是不称职的领导者。每个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从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因此,在选人用人的问题上,主要领导同志的胸怀一定要宽广,牢固树立事业至上的观念,要敢于使用比自己年轻的干部、比自己能干的干部,甚至是反对过自己的干部,只要是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就可以选拔使用。要在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上牢固树立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到选好用好年轻干部是历史和社会主义事业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学会正确使用干部,对干部要用得恰逢其时,讲求最大效益。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坚持公道正派,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讲台阶、论资历,但不能惟台阶、惟资历。对于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破格提拔,看待年轻干部成长不能带着有色眼镜,要坚持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把其安排到最恰当的岗位,以开发其潜能。要引入竞争
机制,将公开选拔、公推公选、竞争上岗作为选拔年轻干部的有效方式,让年轻干部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让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干出业绩,赢得公认。
二、科学谋划,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力度
一是坚持标准,调优结构。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进一步改进干部考察办法,要把政治上是否合格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标准。重视对领导才能的全面考察,要看他们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否知人善任,作风民主;是否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处理复杂矛盾、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否具有担任更高层次领导职务的发展潜力。要科学设置考核要素和标准,将干部的工作实绩考实评准。同时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广泛采取个别谈话和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意测验等方法,了解民意,并到社区和服务对象中征询意见,深度考核干部,看是否真正得到多数群众的认可和拥护。另外要结合实际,以调整、优化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和专业结构为目标,明确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进入党政领导班子的任务要求,注重扩大年轻干部进班子比例,以保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合理结构;二是强化推进措施。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任务要落到实处,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有一点硬性要求,要有过硬的措施作保证。一要定方案,列名单。即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名单;建立79式(70年代出生、90年代大学毕业)适合担任基层一线领导岗位干部名单。二要铺台阶、搭梯子。要切实解决目前领导班子中正职年轻干部少的问题,重视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选拔。三要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工作的力度。注重选拔年龄较轻、素质好、学历高、有较大潜力的干部到基层挂职或任职锻炼。四要广开渠道,发掘人才。选拔年轻干部,不仅要注重从党政机关选拔,而且要注重从企业、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中选拔,打破干部使用上的地域和部门限制,在更广泛范围内选贤任能,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三、深化改革,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要有新的起色,要靠有一套好的制度和机制。要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干部制度改革的力度。一是提供倒位置。要认真研究如何促使领导干部职务能上能下,为优秀年轻干部的使用创造条件的问题,着力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制度,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一要加大考核考察结果运用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能上能下的主要依据。对考核后认定的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应区分情况,该调的调,该降的降;二要完善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办法。坚持任期制,到了一定的年限要下,身体不好的、干不满一届的、年龄快要到站的也要下,改任非领导职务。最大限度地为年轻人上位创造条件。二是加强严监理。干部队伍必须始终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要加强对干部经常性的教育,继续完善考核制度,对年轻干部的考核,不仅注重了解他们在“工作圈”的表现,还注意了解他们在“社交圈”和“生活圈”的表现,通过考核,表扬好的,批评差的,鞭策落后的,有针对性地加强经常性管理,从而充分发挥考核成果对干部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年轻干部健康成长。坚持干部谈话制度。主要领导要定期与不定期地找干部谈话、谈心,对好的肯定、鼓励,对有这样那样问题的敲响警钟,及时提醒。另外,还要进一步落实好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干部交流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要实行后备干部培养情况报告、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个人信息报告等制度,加大组织部门对后备干部的了解程度。利用班子年度考核等契机,坚持对后备干部进行跟踪考核。实行最长备用期制度,对不同层次的后备干部分别规定最长备用期,不搞“终身制”,以保持后备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先进性。要努力创造一种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一种鼓励干事的、批评混事的、处理捣蛋的、惩治腐败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在工作上,始终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
第二篇:探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探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重大斗争考验、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扎实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进一步推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当前必须着力解决好以-
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着力突破四个误区,进一步增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误区之一,认识上的片面化。一是用孤立的眼光看待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对年龄条件比较注重,对思想政治素质条件相对来说重视不够;二是用片面的观点看待年轻干部,在选拔上顾虑重重,怕担风险。三是用局部的、眼前的需要来对待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误区之二,观念上的功利化。一是选人用人上的利益原则倾向。选人用人上的“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衡照顾”等陈旧观念的深层动因或多或少地掺杂着部门和个人利益。二是受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的影响,有的年轻干部把“从政”仅仅当作是谋利的一种手段,功利化倾向比较明显,缺乏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出现“理想追求虚化、政治信念淡化、生活行为享乐化”的倾向。
误区之三,心理上的极端化。有的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同发挥其他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对立起来,导致心态失衡,产生极端化的报怨和抵触情绪。也有部分年轻干部把个人努力与组织培养教育割裂开来,不能摆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自负倾向比较突出。
误区之四,价值上的扭曲化。一是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滋长了年轻干部的投机心理;少数年轻干部热衷于串门子,找**,拉关系,跑官要官;二是工作中的虚报浮夸之风诱发了年轻干部的漂浮作风;三是人际交往中的庸俗风气助长了年轻干部的享乐思想。由于年轻干部有文凭、年龄、政策优势,一些思想不纯的人对他们“捧着”、“护着”,影响了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
二、切实解决四个矛盾,不断提高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工作水平
(一)切实解决好集中选拔与素质优化的矛盾。目前年轻干部选拔工作有一定的突击性,加之没有真正建立起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使集中选拔的弊端益见突出。要解决集中选拔与素质优化之间的矛盾,应改变选任办法,变集中选拔为经常性、常规性选拔。
(二)切实解决好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与培养选拔模式单一性的矛盾。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在年轻干部的培养上,培养目标与培训内容不同步,很难做到备用、备录相结合。因此,既局限了选人用人视野,埋没了人才,又造成了被选上来的年轻干部在素质或能力上难以适应领导班子结构多层次的需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应根据各级领导班子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使进入班子的年轻干部用其所长,人尽其才。
(三)切实解决好班子调整的周期性与选拔工作常规性的矛盾。领导班子调整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班子任期内,不能过分拘泥于班子的稳定,要结合班子的日常调整,注意选拔安排优秀年轻干部进班子,给优秀年轻干部压担子,搭舞台。同时,还可以采取设助理或见习岗位的办法,把平常选拔的优秀年轻干部及时放到一定的领导岗位上去锻炼,早压担子,等班子换届时,这些年轻干部就可以从容地走马上任,不致于造成大的断层。
(四)切实解决好对年轻干部素质要求的高标准与跟踪培养工作低水平的矛盾。目前,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中,对选拔上来的年轻干部的跟踪培养明显滞后,工作水平不高。
这就要求在对年轻干部大胆使用的同时,要制定优秀年轻干部提拔使用后继续培养教育的周密计划,不能一提了之。
三、正确处理四个关系,全力加快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步伐
(一)正确处理班子职数限制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关系,优先考虑优秀年轻干部进班子。领导班子中年轻干部的需求扩充与职数供给量之间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年轻干部的选拔质量和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改善。要使这个矛盾得到缓解,就要努力形成和保持各级领导班子的梯次年龄结构,使干部进退有序。
(二)正确处理任职台阶要求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关系,大胆破格提拔优秀年轻干部。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中,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台阶”要求选拔年轻干部,可选择的对象十分有限,不利于形成领导班子的梯次年龄结构。去年,中央制定了《2009--2020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并出台了《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意见》,对新一轮选拔年轻干部工作进行了部署,为优秀年轻干部能被选拔上来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正确处理干部入口规定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关系,保证高素质人才进入干部队伍。近年来,一些低文化素质的人利用种种关系挤进干部队伍,严重制约了优秀年轻干部的选拔。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坚持党政机关进人“凡进必考”的原则,同时,对报考对象要提出明确的学历要求,保证新进党政机关干部的高素质,改善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结构,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正确处理干部出口不畅与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关系,尽可能为优秀年轻干部腾位子。目前,普遍存在的干部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干部“出口”不畅的现象,制约了年轻干部进领导班子。为此,要严格实行干部任期制。同时,要实行干部辞职、辞退制度,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认真学习贯彻《决定》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落实领导班子选拔配备年轻干部的规定要求为关键,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保证一代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切实加强研究探索,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三篇: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
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
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富祉。当前改进和创新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应注重从以下几点着手。
落实培养选拔责任。做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关键在党委。要书记抓,抓书记。要切实提高年轻干部培养选拔的认识,明确目标任务,采取可行措施,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具体方案。比如以县级为例,可建立“百名优秀科级后备干部”和“百名优秀青年科级干部”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把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作为各级党委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列为各级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述职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考核严格、奖惩分明。
打好培养选拔基础。针对年轻干部哪些方面最需要改进和提高的调查中,对群众有感情、作风上过得硬、一线锻炼三项占到了81.5%。因此,在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上要更加注重德才标准,更加注重从严管理,更加注重基层锻炼,更加注重群众公认。采用“上挂、下派、外转、内轮”的办法,增加经历,丰富阅历,提升能力。把最优秀、最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派往艰苦条件、困难环境、关键岗位锻炼。关心关爱年轻干部,开展谈心交心和心理疏导活动,建立定期走访和结对联系制度。
疏通“下”的渠道。落实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严格执行问责制度,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对不胜任现职的,进行诫勉谈话或组织调整;对不称职的,视具体情况分别作出免职、责令辞职、降职等组织处理。制定实施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办法,逐步做到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打破公务员单纯依靠晋职来解决待遇的传统,改变在乡镇不设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非领导职数的做法,推行晋职和晋级“双轨制”,让年老的干部乐意“让位”,给年轻干部空出位置、压上担子。既解决年轻干部成长“受堵”的问题,又增加了基层干部晋升的层级,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创新“上”的机制。探索建立优秀年轻干部破格提拔制度,综合运用公开选拔、基层组织推荐等多种方式,打破干部任职年限、地域、职级、身份等常规资格要求,开辟年轻干部成长“快车道”。加大中央部门、省市直机关单位从基层选调和考录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年轻干部配备刚性机制,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换届和平时人事调整,要具体明确年轻干部配备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突出“进一出一,进出平衡”的原则开展基层和上级干部的交流,尽量减少“空降干部”,避免挫伤基层年轻干部的积极性。建立年轻干部经常性考察机制,在干部、换届等重大考察活中,单独增加年轻干部的考察和推荐工作,加大无人事任免情况下年轻干部的考察力度。
第四篇:如何培养选拔年轻干部
如何培养选拔年轻干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出了全面部署。决定具体指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队伍的关键。
新形势下,我国干部培养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年龄结构不合理;干部培养选拔方式不公开,暗箱操作;选拔标准不透明,任人唯亲等。造成了选拔出来的干部无基层工作经验,对群众缺乏感情,不了解民生,不能体察民众疾苦,作风官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地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更不利于维系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则会危机到我们辛辛苦苦创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时不我待,我们必须将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为事关前途命运的战略问题,高度重视,深入调研,认真研究,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强完善我们的干部培养和选拔机制。
首先,要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形成老中青相互搭配的人才梯次,让革命事业后继有人。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干部队
伍中年轻人才缺乏,青黄不接。干部队伍年龄老化、能力弱化现象较为突出。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新途径、新方法,坚持公开选拔与在岗培训相结合、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针对年轻人的特点,分类施教、梯次递进,重点在“育”上下功夫。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人才为重点,把年轻干部培养工作纳入到党政干部人才发展总体规划,将年轻干部的上岗成才纳入到各级党委的考核体系。构建“提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模式,为年轻干部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公平机会,实现年轻干部培养的新突破。
其次,要明确选人用人标准,提高干部选拔的透明度。我们选拔的干部好不好,群众是否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标准设定的对不对。正因如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以才为先,对表现突出、扎实肯干、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要坚决提拔,对投机取巧,阿谀奉承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从而在广大干部中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同时,要公开干部的提拔过程,对新提拔的人员要主动公示,从而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继而引领干部选拔机制朝着科学发展,人民满意的方向前进。
最后,要开拓视野,拓宽渠道,多管齐下选干部。现在我们选拔干部的来源,主要还是机关系统内部晋升或者是刚毕业大学毕业生。这样选拔的人才往往缺乏基层和艰苦环境的历练,在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因此,我们必须开拓视野,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积极试点从基层,从工人和农民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机关工作。让选拔出来的人民能真正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实践证明,有过一定基层经历的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从他们中选调的干部进入党政机关,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时候,能够更了解实情,更符合实际。
总之,干部的选拔任用,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问题,新世纪,世界形势错综复杂,我国建设面临的问题世所罕见,我们更要改革干部的选人用人标准,完善机制,选出一批高素质的的干部队伍,带领我们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大成就。
第五篇: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简报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简报
今年以来,我市把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着力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为全市干部队伍不断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实践励才,淬炼过硬本领。
突出政治历练。按照“政治课堂训练、政治体检检测、政治生活淬炼、红色基地教育”思路,坚持不懈抓好政治素质提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年轻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实行专业能力培养。坚持抓什么训什么、管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利用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法律法规、经济发展、公文写作、演讲口才等“四大”专题培训,全方位提升年轻干部素质能力。锤炼过硬本领。对有发展潜力、能力突出的年轻干部,有计划地放到疫情防控、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督查信访等吃劲岗位磨砺成长。推进市直机关和乡镇优秀年轻干部之间双向交流挂职,让年轻干部多接一接“烫手山芋”,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促进其尽快成长成才。二、坚持教育帮带,助推快速成长。
实行导师帮带制度,针对年轻干部基层经验不足、处理问题能力欠缺等问题,做到定人、定时、定内容,做到既当好领导,又当好“老师”。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采取日常考核与实践锻炼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与帮带导师、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服务对象进行个别谈话,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建议,引导年轻干部在实干、实绩中竞争。坚持热情关心真情爱护,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出以公心、敢想敢干的年轻干部,旗帜鲜明地给予鼓励支持,营造鼓励干事、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坚持宽严相济,促进健康发展。
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突出政治导向,严格把好政治忠诚关、政治定力关、政治担当关、政治能力关、政治自律关,确保选的苗子对党忠诚、政治过硬。进行常态述职。坚持定期向所在单位述职,年底向市委述职,并邀请相关负责同志和服务对象参与,由参会人员对年轻干部的述职进行民主测评,将评议结果作为年轻干部考核、评优树模的重要依据。实行能上能下制度。树立崇尚实干、任人唯贤的鲜明导向,通过日常考察、重点考核、跟踪回访、综合评价,对年轻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对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敢闯敢干敢担当,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年轻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对政治不坚定、廉洁不干净、实绩不突出,且屡教不改的干部,及时予以调整,引导年轻干部奋发向上、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