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后感“幸福了吗”
谈幸福——读白岩松《幸福了吗?》有感
一、起因
很少看名人出的书,这应该是第一本,记得有一年的春节晚会的小品《实话实说》里宋丹丹扮演的农民大妈准备出本书名叫“月子”,就是对名人出书最大的讽刺,因此对名人不是很感冒。
一直也不是很喜欢读书,由于工作原因,慢慢开始读书;这本书是董老师推荐的,一方面是白岩松这个人给我的印象不错,严肃、幽默、有内涵,而且常听朋友说他写的《痛并快乐着》不错,一直也没有机会看,所以觉得这本应该不错。另一方面是这本书的题目很吸引我,《幸福了吗?》,我比较喜欢这个个话题。二、一本引发思考的书
看完这本书觉得不错,我还给老婆看,后来也给朋友推荐。有看的,也有对我说的不屑一顾,认为只是炒作而已。
我没有同他们争论,因为他们说的也有道理,只是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可以引发人们思考的书。说真的,上了许多年的学,也看了一些书,但是看完也就完了,只是记得书里的一些情节、一些优美的句子,很少像这样去感悟人生,记得自己在看完这本书后就把QQ上的签名改为“不平静、就不会快乐!”,在过了几天之后又改为“心静、心境”。在我认为,不管白岩松本人是不是虚伪,写出这样的文字,但是至少说明他思考着,并且也引发我思考了,甚至对我有所感悟,因此着本书值得一看。
三、开始思考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也是白岩松放在本书扉页的一首诗,也许这就是本书的基调吧,这首诗使我想起了西游记中的一句话:“凡人之所以不能飞翔,不是身体太重,而是因为心念太重!”
四、浅读序言
摘录:“手串有助于平静吗?我们的内心,与这看似仅仅是装饰的东西有什么样的关系?沉默之中,埋藏着我们怎样的困惑?”
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的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幸福并没有伴随物质目标的实现如约而来,整个人群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穷的抱怨。富得也抱怨。在一个十三亿人的国度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我们人群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底是什么?精神家园在哪里?我们的信仰是什么?都信人民币吗?我们除了幸福,什么都没有,可是,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哪里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觉得到的。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域。
钱和权,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连。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
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
这些文字都是来自本书的序言,在整个序言里,我提炼了几个词“信仰、责任、幸福、无奈、挣扎”;我个人认为序言写的非常精彩,也表现了白岩松的犀利,字里行间直指我们的内心以及整个社会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设问,引发读者的思考,也期待自己和读者能得到答案。
现在的人们,每天都在忙着,忙着积累物质财富,甚至不择手段,这是为什么,大概的原因都一样,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然而正如白岩松所说,财富有了,幸福却没见到。这又是为什么?金钱、权利、名誉,到底能不能带来幸福?若是不能,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人为此去拼命?那有什么能带来幸福呢?也许是我不求上进、也许是我比较肤浅;在我看来,物质财富与幸福之间并没有任何关系。一个人在拥有了财富、地位、权力的时候,的确可以得到他喜欢的东西,甚至是别人的尊敬,他在得到这些的时候是很幸福,但是,这种幸福的感觉不会持续多长时间,在他得到这些的同时,他也要面对很多不愿面对的烦恼,为不能升职而烦恼、为和同事吵架而烦恼、为家庭不和而烦恼,为股票下跌而烦恼、为疾病烦恼、为那一场场应酬烦恼,为怕失去烦恼,为这为那的烦恼,幸福又在何方?
其实,一个拥有财富的人,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同样可以得到幸福,也可能不幸。因为“幸福就是心理上对生活或某事满足或快乐的一种感觉。”因此我个人认为:如果你想要追求幸福,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无论你拥有了多少的财富,在心外,根本是找不到的,要追求幸福,只能在自己的内心去寻找。
五、反思
摘录: CCTV必须服从命令,而我更只是一个小小的卒子,请战也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或许有人担心,我们的直播会显出我们在看美国人的笑话,因此„大气‟一些,不直播吧,但恰恰这一个„大气‟,小气了许多,也错过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其实,任何一个悲剧,都不是把责任推到哪一个人或者哪几个人身上就完事大吉的。或许,我们都该认真思考,我,如果有机会,是不是也可能成为事故的责任人?我想,有可能。所以,谴责他们,不如多多自责。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应真正尊重现场,更多的报道要来自一手的现场;文风要变,要从空话套话中解放出来;中央台应重新回到重视业务部门的传统上,而不是行政为中心。
于是我弄懂了,这不过是一次与我有关但其实与我无关的娱乐,人家不求真假,只求完成这样一个娱乐的过程。所以,我终于明白,自杀的不是我,而是这个时代,是人心。
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了,开完会之后我发问„为什么你们永远不说不?为什么你们不对自己不认可的东西表达愤怒?为什么你们不认为:不,应当这么做!
太和谐是最大的不和谐,我们都愿意在梦想中写入民主、自由、平等这样的大词,然而,有时,它必须从办公室慢慢做起。
你自己一定得明白:背靠大树,就以为你自己成了大树,这很搞笑。其实,名气与优秀,还真不是一回事,有时甚至差的很远。这里面的泡沫成分一点儿不必房地产少,但是,无论主持人自己,还是众人,清醒者不多。
在大学讲课,有一位站在最后一排的同学问我:„白老师,我在最后一排,您在第一排,我什么时候能和您一样?‟,我的回答是:„在我的眼中,现在的你才是第一排,你有无数条路可以走到我这儿,但我再也找不到一条可以到达你那的路,该难过的是我。
你是否做得到,众星捧月时还记得自己是谁?被视而不见时还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你可以接受夸张的表扬,却不可以接受夸张的批评?
有的时候,我会很有兴趣的与叫白岩松的那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看他的被异化,观察与思考在他身上的有趣之处,看他与社会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我们该如何去定义自己?就像无数的先哲曾经讨论过的那个命题:我是谁?在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很少有人能经常问问自己,这一秒的我与那一秒的我,有什么不同。
一个人在落魄的时候容易清醒,因为随时有痛楚提醒着自己,而一个人在荣耀的时候呢?情况就恰恰相反。很难得,白岩松能够如此的清醒。
我觉得人的身体设计的并不完美,至少有一个器官非常不合理,这个器官叫做“眼睛”,为什么这么说呢?正是因为眼睛的不合理,才会让我们只能看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所以,反思才变得那么重要,不反思,人就必然迷失。
还是刚才的那个问题:我是谁?我是你眼中的我,还是他眼中的我,或者是镜子中的我?我是好人眼中的我,还是坏人眼中的我?如果你的答案是:“我就是我,不是任何人眼中的我”,那么为什么在别人称赞我的时候,我会飘飘欲仙,而别人辱骂我的时候,我会无法接受?人为什么总是欺骗自己,人为什么总是选择忘记,“我”还是“我”吗?
白岩松说,他会很有兴趣的与叫白岩松的那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此时,那个保持距离的人又是谁呢?是他的内心,一个人的眼睛注定只能长在自己的身体上,所以就只能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但是内心可以,内心可以生出无数只眼睛,并把他们放在天上,看着自己和这个世界。人只有经常从内心去观察自己和这个世界,才会真正的了解,我是谁,这个世界是什么。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所以我们都应该是唯物主义者,而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观念。有趣的是,人们还喜欢在主义的前面加上两个定语,把唯物主义叫做“客观唯物主义”,把唯心主义叫做“主观唯心主义”。但在我看来,唯物主义才是主观,因为唯物主义者往往只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东西,而忽略内心的感受,但是内心的感受不是真实的存在吗?而眼见就一定为实吗?眼睛的结构注定了我们受骗的事实。
幸福在哪里?我们只能在内心中寻找,可是,又该如何去寻找呢?
六、分别心
摘录:可能是XX的事情才刚过几年,因此,„9.11‟的意外到来,给了很多人一种解恨的感觉。然而,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种情绪,在这种情绪之中,又蕴藏着怎样的一种对生命的漠然。
民族的一个核心,是我不同意你说话的内容也要维护你说话的权利,抵制“家乐福”是一种个人选择,无可厚非,但打击别人不抵制“家乐福”的选择,这事就不对。
获得银牌的王义夫被千夫所指,像一个做错了什么事的悲剧人物。我不明白,为什么不容易得到的银牌,竟然在一些国人的眼里,会与失败挂上钩。
你自己,没有多大能量,但你可以做一根火柴,使命并不是燃烧自己,而是点燃人群中的热情,这样,火柴的价值才最大化。
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里,我们不能只高兴于法国教练领着中国剑客击败法国人,也要适应郎平领外国人打败中国队的局面,适应了就是一种真正的开放,一种内心深处的开放。
因伤退赛,其实本不该是问题,所以仔细想起来,此事已与刘翔无关,而变成我们每个人的问题,该如何接受?能不能接受?
要学会感恩被你帮助的人,是他们,让你有所启悟,用苦难教育了你。不要怕被磨,被磨的那块石头是会发亮的,磨人的更辛苦,他是会消耗的,所以,人生哪里有什么敌人。
我们必须要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我除了是我,还可能是谁呢?我有没有可能既是我自己,又是你,还是他呢?
每个人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用双眼去看别人,而从不用内心去看自己,更不会用内心去感受别人。当一个人的内心能够与某个别人的内心连接在一起,那么这个人,就不在只是这个人,他还是那个人;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与众生的内心连接在一起,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
我们为什么始终找不到幸福?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叫做分别心,它让我们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停的烦恼。它让我们祈求别人的理解却不去理解别人,它让我们不停的得到却不懂得付出,它让我们的欲望无止境的增长,它让我们用执着和妄想扼杀幸福。
就像白岩松所说,9.11让一些中国人感到解恨,但是,在9.11中丧生的人们有罪吗?面对他们的离去,我们的内心就真的不该有丝毫的触动吗?问题是,那些丧生的人们只是恰好在那栋楼里,也许在某种巧合下,在那栋楼里的也能是你。无论如何,有何种仇恨能超越生命的逝去?
就像夺得银牌的王义夫、就像被郎平击败的中国女排,就像退赛的刘翔,那些为此而愤怒的人,愤怒的理由是什么?他们没有感受过王义夫压力,没有感受过中国女排的汗水,更没有感受过刘翔的伤病,他们一个个打着爱国的理由,但是他们愤怒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你让我不爽了,你让我早已准备好的狂欢泡汤了。
为什么会这样?在当前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都学会了指责别人,可是我们是否想过,人家凭什么非得取悦于你?刘翔凭什么就非得拿个冠军来让你开心,他让你不开心了你就开骂,凭什么?人家退不退赛关你什么事呢?你是在通过骂刘翔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吗?这才是最大的自私。
说到爱国,何为爱国?抵制JIALEFU是爱国吗?抵制RIHUO是爱国吗?在网上传播一些恶搞日本人的视频叫爱国吗?如果这样做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那我绝对支持。抵制外货是损人不利己的事,而在网上传播一些恶搞日本人的视频,更是丢人之极,泱泱华夏,我们要努力做的是让我们的国家真正的强大起来,只有真的强大了,才没人敢欺负我们。真正的爱国,就像白岩松所说的把自己当做一根火柴,去点亮更多的人,努力的学习,积极的工作,为国家的成长添砖加瓦,而绝不是仅仅在嘴上爱国,搞什么抵制外货。
从9.11说到刘翔,又说到抵制外货,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以自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其实不只这些问题,还有更多的这样那样甚至鸡毛蒜皮的问题在困扰着我们,有些问题我们可以排解,有些就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仍然以自我为出发点去看世界、看问题,困扰就永远不会结束。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那些外在的东西,与幸福并不真正挂钩。时间长了,也就释然。这个时候,我妈说过的一句话就起作用了。她说:人的一生,不管贫富贵贱,最后加减乘除,一算分,都一样。
幸福在哪里?只能在内心去寻找,该如何去寻找?试着让你的内心与他人的内心连在一起,当你接上的时候,你的幸福就明晰起来了,幸福就在那个心与心连接的地方。这个他人,不一定是自己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敌人,就像白岩松采访证严上人所说的话:“人生哪里有什么敌人”。
可是,怎样才能找到幸福所在的那个地方呢?
七、明天、开始信仰
摘录:可能所谓的现代化时间长了,并不意味着向前走,而是回身寻找,重新回到人的心灵,回到生活与生命本身。
当下的中国,由于欲望,我们的人性处于退步阶段。还要多久,还需要怎样的路程,我们的眼神才能够重新纯净起来,童年与成年不再有太大的区别?怎样能让我们的脚步慢下来,去体味生命本身的快乐?人与人的相处变的简单,不再需要天天运用五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聪明才智去斗智斗勇。
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感动着中国的时候,意味着我们的富有还是贫穷?这感动,与我们寻找中的信仰有关系吗?我们,还会感动多久?感动有用吗?
一颗好久没有被感动过的心,就像一朵很久没被浇过水的花。
问题的关键是,在感动的那一霎那,我们曾立下无数誓言,后来,困意来了,我们关掉电视,沉沉睡去,只是不知道,那些咬紧牙关许下的承诺,我们是否,还会在醒来后想起?
感动了,然后呢?
有信仰,就会有敬畏,就会有变好的冲动与行动,就会有自觉对恶的克制,个体与社会就会更美好一些。
每一个个体,有自己的路,这里暂且不谈,因为与幸福紧密相连,你总该信一些什么,比如真诚,比如友情,比如适可而止,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让自己安宁,也让周围的人被感染,没有信仰,恐怕无幸福。
也许十年后,依然会写下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做《终于信仰》,真期待能记录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突破之后的如释重负或者即将突破的兴奋与好奇。当然也不排除,没几年,自我出局或被出局,也或者是想的更明白,知道了„无‟这个字的真正含义,然后开始心如止水的写下一本《闲——试着与生活和解》的书。
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
白岩松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幸福了吗?》,并且本书的第一个标题就是“幸福在哪里?”,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最后,他用本书的最后一个标题做出了回答:“明天,开始信仰”。看来白岩松相信,幸福在信仰之中。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本书的第一段话是引用仓央嘉措的话,最后一段话是引用释迦摩尼佛的话,从禅语开始,到禅语结束,这是白岩松的信仰吗?白岩松是不是信佛和我们无关,和我们有关的是:我们信什么?
很多人都说,“我什么都不信“,先看看信仰的解释: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哪怕是信仰金钱,也是信仰,但很显然,幸福并不在这样的信仰之中。
那信仰真诚呢?信仰友情呢?这些信仰中有幸福吗?
当然,信仰有很多,但是,在这些信仰中,只有满足了一个条件,在这个信仰中才能够找到幸福。
幸福在人的内心与内心的连接处,换一种说法就是,一个人是在以谁的视角在看这个世界?内心与内心的连接其实就是说,你并不只以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而是同时以别人的视角,甚至以众生的视角去看世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人就进入了一个无我的状态,所谓“无我”,并不是说没有自己,而是“我”在“无我”之中,也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状态。
刚才说的要满足的那个条件,就是无我,无论你是哪种信仰,只要你的信仰以无我为基础,在这个信仰中就可以找到幸福。反之就不可能得到幸福。
白岩松在本书最后引用的释迦摩尼的小故事很有趣,故事虽然很简单,语言也很简单,但是有不简单的内容。有的人信佛,是希望佛来救自己,但事实上,佛只能帮助你自救而已。释迦摩尼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弟子们,不要迷信我啊。但是,中国人,不是迷信佛,就是迷信钱,或是迷信自己,要破迷开悟?还要好好努力。
第二篇: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读后感
篇一:《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读后感
“幸福”是一个美好的字眼,许多人都在追求它。然而,什么是幸福,人们的理解各有不同。就拿我来说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似乎觉得这也太孩子气了。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读了《幸福是什么》这片童话故事后,收到了启发,找到了答案。
这篇童话故事主要写了三个牧童通过共同的劳动,砌了一口井,做了一件好事。智慧姑娘代表森林里的花草树木和动物来感谢他们,祝他们幸福。牧童问:“幸福是什么?”智慧姑娘要他们自己去弄个明白,10年后再到这里相见。10年过去了,三个牧童果然在小井旁边又相见,他们有的当医生,干各种杂活的,也有留在村子里种地的,他们都说,用自己的劳动,做了对别人有益的事,别人幸福,自己也感到幸福。
掩卷沉思,智慧姑娘一语道出了幸福的真谛,拨开了我思想上的迷雾,我不经为过去的幼稚无知而羞愧。吃好穿好就是幸福?不见得。凡事要看具体情况。电影《红楼梦》里锦衣玉食的贾宝玉幸福吗?别说我们对他的生活有看法,他最终自己都觉得那种“幸福”难熬。没有好的吃,没有好的穿,日子过的艰苦就不幸福?也不见得。方志敏烈士为了革命一生过得都是清贫艰苦的生活,可是,他在《可爱的中国》里不是讲了他的一生是乐观,幸福的吗?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呢?反复思索,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个人幸福观。一辈子只为自己吃好穿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那样的幸福不用说是低级的,他的一生也是无价值的。因为我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我们是新中国的少年儿童,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的一生应该是很好地尽一个共产主义接班人应尽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你看,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们,他们放弃了自己舒适的生活,远离家乡,来到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他们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苦涩的地下水,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猫耳洞。他们的生活很艰苦,但他们懂得为人民吃苦就是光荣。他们的崇高心愿“战死沙场我心愿,祖国人民要安全”,“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的
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他们的心愿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理解,信任和尊重。革命导师马克思有句著名的格言说的对,“能使大多数幸福的人,他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
智慧姑娘,我感谢你!你使我变得成熟多了,你使我不仅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而且,是我懂得今后我的一生该怎样度过,该怎样做人!
篇二:《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是什么?
--《幸福了吗?》读后感
对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最近,看了一本书,白岩松写的《幸福了吗?》,从这本书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幸福是什么的答案。
《幸福了吗?》是对现在这个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白岩松字里行间显露无疑的是对当下这个物质时代最迫切的追问:?幸福是什么??以及对每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吗??。
无论是白岩松对身在CCTV,身处名利场的剖析,还是近十年申奥、SARS病毒、汶川地震、08奥运等新闻事件的评述与回顾,自始至终饱含着反思与拷问:当今的中国人,幸福了吗?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物质丰富了,但是人们逐渐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如约而来。有些人既有钱又有时间;有些人有钱没时间;有些人没钱有时间;有些人没钱没时间。很多人永远在挣钱,却连花钱的时间都没有,永远在忙,忙这争名夺利,连静下来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都没有。欲望,让人身心疲惫。白岩松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拷问:挣钱为什么?人,是欲望的主人还是奴隶?
?如果理想,只是一瞬的绽放,之后,只在凭吊中使用,那么,理想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时的一种荷尔蒙,只在多年后痛哭时才知自己有过,那么,激情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你的离去,又有什么意义??在纪念陈
虻的文章里,白岩松最后写下这样的话,他说这也是对自己说的。因为陈虻曾反复向当初还刚工作不久的他说?走得太远,别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有时候并不意味着要一直向前走,而是要善于回头寻找,寻找那些内心的小小幸福。白岩松认为,每一个人,富裕之后,总该信仰一些什么,比如真诚,友情,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让自己安宁,也让周围的人被感染。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物质财富与幸福之间不但没有因果关系,它们甚至根本没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一个拥有财富、名誉和权力的人,的确可以得到他喜欢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他喜欢的享受,甚至得到别人的尊敬,他在得到这些的时候,当然会很幸福,但是,这种幸福的感觉并不能持续。在他得到这些的同时,他还要面对很多的烦恼,比如为升职不成而烦恼,为和同事吵架而烦恼,为家庭不和而烦恼,为怕失去而烦恼……其实,一个拥有财富的人,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一个没有财富的人,同样可能幸福,也可能不幸。幸福和财富本来就没有任何联系,幸福所表达的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那么如果你想要追求幸福,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无论你拥有了多少的财富,在心外,根本是找不到的,要追求幸福,只能在自己的内心去寻找。
让生命的脚步慢下来,放轻松,听好听的音乐,读好看的书,欣赏一路的风景,用心去体味生命本身的快乐,这就是《幸福了吗》所主张的生活状态,以及应当追求的幸福。?忙?,是对生命的真正浪费。现在,人们都在提倡?慢生活?,就是让我们放慢自己的脚步,每天有时间想想自己在做什么,想得到什么,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放慢脚步,歇一歇,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而不至于被欲望淹没了整个心,以至于丢失了自己。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的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仓央嘉措诗?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本书的扉页,算是给本书定下了一个基调。
?幸福在哪里且不说,痛苦却是随时可以感觉得到的。为了钱,可以随时欺骗,只要于己有利,别人,便是一个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个被嘲笑的词汇。没有办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个缺乏信仰的社会里,便无所畏惧,便不会约束自己,就会为了利益,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地域。??钱和权,越来越像是一种信仰,说白了,它们与欲望的满足紧密相连。??社会有社会的问题,我们又都有自己的问题。想要平静与幸福,我们内心的问题终究无法回避。??在墨西哥,有一个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赶路,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不走了?停下来的人一笑:走的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以上文字来自本书的自序,表现出了白岩松一贯的犀利,字里行间直指我们的内心以及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
?在2010年的春天,中国在未来的目标中,提出了‘尊严’二字,提出它,就是中国一个重要的转折,它意味着,中国这辆自行车,正在寻找新的动力。??在尊严之中,包含着政治体制改革,包含着民主自由、公众的权利,包含着幸福、包容、平等、体面而又开心的生活。??然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是发动机;建设尊严,却必须有国家的信仰支撑。或许,一个社会寻找信仰的过程,正是尊严的建设过程。? ?我看重未来十年,中国新动力新改革的试水和成长,不会过于乐观地认为一切顺利,也不会认为十年后的今天大功告成。成长,是未来十年最让
人好奇的东西,因为它与我们所有人的幸福有关。??未来十年,我们都还在路上;期待十年后,我们开始收获幸福、信仰和笑容!?
以上文字来自本书的代后记,发人深思,也充满希望。?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这是这本书的结尾。让我们都从自己做起,寻找自己简单的幸福吧!
锡铁巷社区 华家乐
篇三:《享受与幸福》读后感
《享受与幸福》读后感
利用平时休息的时间,我看了一本名字叫做《享受与幸福》的书,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享受?什么是幸福?这本书引领我的心灵到达了一个新的领域!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在看过《享受与幸福》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作为教师这本书更是给了我深刻的启迪:
首先要始终相信自己。
朱永新先生说:上帝在每个人身上都安装了成功的密码,安装了成功基因,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找到这些密码和基因,从而赢得辉煌的人生,无论你是智是愚,是健康还是残疾。朱永新先生还列举了一个个鲜活真实的例子:聋哑人周婷婷。盲人戴维。甚至集盲聋哑于一身的海伦。凯勒,他们都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破解了自身的密码和基因,获得了成功,我们是如此的健康,如此的年轻,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有什么理由可以倦怠呢?我相信自己会使每一个学生鼓起自信的勇气,扬起希望的风帆,去破浪远行。我也相信自己不仅仅是个教育园中默默耕耘的教书匠,我会成为幸福的收获者,会朝着科研型的教师去努力,会寻着成功者的足迹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其次,要努力控制自己。
朱永新先生谈到自我控制的两个重要内容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有所为告诉我们一定要认准目标,全身心地投到这项活动中去。有所不为告诉我们要战胜与自己的决定相对抗的一切因素,其实这一点尤为重要。当今这个世界的诱惑实在太多了,作为教师的我一定要学会耐住寂寞,抵制诱惑,克服自身的惰性,做学生征途中的号角,夜路上的火炬,航程中的灯塔,指引学生不断的前行。
最后,要坚持撰写日记。
朱先生在多篇文章中都谈到了日记在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日记,是自己教育生命中的一朵朵浪花,一簇簇花絮,可以记下前行路上的收获,可以为自己的成长之路铺垫出绚丽的颜色,若干年后,再次翻看,整理,可以使自己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可以为自己的生命之路留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有过很多次的激动、兴奋和感慨,但是很多次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让这种感觉慢慢的淡去,消失了,等到有时间想提笔记下闪光的时刻时,却已没有了灌注笔端的激情,找不到了那种感觉。朱先生多年来笔耕不辍的经历,不得不使我们扪心自问,我们难道比这位市长、校长还忙吗?这让我们不得不感到汗颜,不得不承认是我们的懒惰在阻碍着我们。朱先生还引用了毛主席在湖南师范读书时写下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来说明事业成功最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受朱先生的影响和启迪,我也决定坚持写教学日记,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及时的记录每一个挫折与失败,进步与成功,享受每一份感动与欢欣,我并不奢望多年以后成为赫赫有名的教育家,只希望自己不是在重复所谓的教学经验的教书匠,不是在重复的过着每一天,希望能做一个有心的人。
我喜欢这本书,喜欢朱永新的理念,喜欢那激人上进的话语,喜欢那种大家的人格魅力,喜欢那富有诗意的书名:享受与幸福,让我们也一同去享受每一天的灿烂阳光,享受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一切美好,享受教学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享受那些可爱天真的孩子们,在享受中体验生活的幸福,体验工作的幸福,体验来自孩子们的幸福,让我们共同幸福着教师的幸福!
第三篇: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了吗?似乎是在问自己,也似乎是在问别人。
《幸福了吗?》这本书的起始,引用了仓央嘉措的诗,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引用的最后三句:却有多少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也许这是很普通的语句,但它却是很多人的真实映象。
在代序里,我看到的是社会的百态、当代人的缩影。为功为利的人行尸走肉般地生活着,没有信仰的人心灵依然空荡。现代人都喊忙。的确,现在过的是快餐式生活,实在是没什么时间停下来去享受一些有的没的。很早以前曾听说过一句话:当我们走得太快时,应该停下来等一下我们的灵魂。可是在快马加鞭都赶不上的时代,谁舍得停下来等一下自己的灵魂?人们会问幸福在哪?我们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的是痛苦是随时可以感受得到的。
在“我在CCTV,是主人也是过客”一节里,白岩松以自身的经历,讲述着作为新闻人的他该做的事,也讲述一些不为人知的苦楚。例如9.11事件里没有他的播报,他与CCTV受到观众的谴责,可是作为一般群众的我们,就没有考虑过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太多的无奈是要经历过才知道,似是遍历世间百态的白岩松才知道。他是有努力去争取直播,只是结果不尽如人意而已,事件虽已淡去,但有些人们却依然惦记着CCTV没有直播9.11事件,白岩松没有及时出现在该出现的电视银幕上直播这一历史性事件。另外,他也谈到有关电视台年会趣事。新闻人也有幽默、恶搞的时候,只是在银幕上他们不能这样表现。然而,他们恶搞的年会也遭到各种诸如:“哪像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模样”、“一点儿正经都没有”的批评,从此年会回归平凡,一再让人觉得无味。如果私下做人也像新闻播报那样严肃,无限循环下去,人不久就会崩溃。我们都不想过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为什么要强迫新闻人在新闻以外也要过?“子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是我们早已烂熟于心的道理么?
另外,白岩松笑看各种名与利、讲述中国的这种病等,感觉这些都在讲述着痛苦,一点幸福的曙光都瞥不见,然而这就是白岩松写这本书《幸福了吗?》的原因吧。当代的我们,面对各种压力、各种不如意的事,就如仓央嘉措的是所说:“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从而感觉到我们是不幸福的。
其实,我们可以像这本书后记描写的那样——明天,开始信仰。就像白岩松所说的那样:“有信仰,就会有敬畏,就会有变好的冲动与行动,就会有自觉对恶的克制,个体与社会就会美好一些。”我们总想着自己怎样不幸福,不如尝试着去信仰,不一定是宗教信仰什么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就好。不必过于强求,也许就这样信仰着,幸福就会悄然而至。
第四篇:幸福了吗读后感
不惑
——读《幸福了吗》有感
幸福了吗?
本以为“幸福了吗?”就是问自己幸不幸福这么简单,却无想到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字,却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质问,也是对人们久经炎凉而日益麻木的心灵的一种呼唤。一个身在名利场的资深媒体人对台前幕后故事的揭露,让“中国人信人民币”这样深刻而犀利的社会情状在我们的心中打上惊心的感叹号。认清名与利的社会固然重要。那若只是停留于此,那读书的初衷可就错了。时代纷繁复杂,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白岩松字里行间跳脱出来的是“平静”与“反思”这两个字眼。
平静对人对事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修持,是耗费心力的功课。去除内心当中的那些额外的执着、得失、是非、分别,便是一生要学会的功课。也许我们会更喜欢热闹、喧嚣,但其实,平静的心,那才是真正值得去观赏和警示的。不仅是身在名利场的白岩松先生,对我们这样正深扎茫茫学海中的学生更是受用。师长们不是常教导我们要时刻省视自己为何而学,为何而学吗?眼高手低,急于求成反而会事与愿违。学习最切忌的就是浮躁。
那么又如何将学习生活与反思联系于一道呢?白岩松借社会现实和自身经历以告诫自己和读者要有信仰,学会生活。以此类比,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以及自己的现状就是一支清醒剂,你是否把握好每一次清醒的机会让自己走上正确的道路了那?在你试问自己“我的成绩如何能更好?”时,你是否也试问“现在的生活还有可能使它变得更好吗?”?也许你就可以在这日复一日的探问与反思中有意识地改善生活、改善学习、改善自我。
认清是其一,面对是其二。“断求念空,不愿世荣,淡薄无为,以斯为乐。以人之正,渡己雍和。” 在喧闹而奔忙的世界中平静地往前走,这是多么和平安宁。
李君璇
第五篇:幸福了吗读后感
很久没有为一本书写读后感的冲动了,幸福了吗读后感范文。大约也是因为很久没有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看书的缘故。一向是个思想大于行动的人,也就是懒散或者说眼高手低,骨子里还带了些高傲,所以对时下一些名人出书很不以为然。当然,这也充分显示了我的鄙陋和浅薄。多读一些睿智人的书,的确是提高境界、舒缓压力的良方。
幸福是什么?小时候的幸福最简单,一次考试的满分,一道水煮肉片的兴奋,甚至一个人的一句话,一首歌。但当我渐渐长大,当我能花上一个月工资买一件大衣,或者那些妖娆广告下各种消费品的时候,我的内心一片空茫。马不停蹄的奔波于商场和KTV,也尝试过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看霓虹闪烁,看歌舞升平,却根本没有酣畅淋漓的痛快和舒服。更多的,是疲惫,是不眠不休之后的颓唐,不再期待,不再有理想,对生活丧失信心,觉得一切都没有意思,读后感《幸福了吗读后感范文》。
是的,没有意思。在拥有不匮乏的物质之后,我居然觉得一切都是虚幻的。这种虚幻很可能被当做无病呻吟。我无法单纯的去看待一个人,无法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美好,无法相信还有幸福的存在。尤其是而立之年,老天用一个最残酷的方式让我迅速成长,使我几近崩溃。你知道抑郁是种什么感受吗?胸口随时被堵住,突然就泪流满面,别人的话仿佛是从远处传来,几秒钟之后才明白是对自己说话。随时有种想呐喊的念头,张开嘴却一句话也不想说。说了,大概也没人听。
于是,我越发地歇斯底里。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被娇惯了的孩子,心里还残存着对美好的渴望。幸福是什么?永远有多远?投入有多深,伤痛就有多深,从此我还能相信什么?在这样一个功利的时代里,连自己都靠不住。何处又是避难所呢?
我不停寻找,突然想起很久之前读到的一句话:吾心安处是吾家。只有内心平和的人,才能得到灵魂上的满足和宁静,于是幸福。
不想说去倾听花开的声音,矫情。一件事,不去衡量值不值得,甘愿做,欢喜爱,挨骂受委屈都不为所动;磨难的石头会发亮,甚至有可能成为宝玉,磨人的其实更辛苦,因为他会消耗的……
从苦痛到自我拯救,还需要时日。愿我终将宁静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