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XX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及建议
影响XX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及建议
—、影响XX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因素(—)宏观影响因素
1、经济总量因素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基础。近五年来,XX经济在连续保持高达17%增长的基础上,持续保持高位运行,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调查也显示,城乡居民对“XX经济建设状况”以及“XX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状况”的“满意与比较满意”调查中,总体满意率分别为95.7%、96.3%,满意度较高。
城乡居民幸福感与居民对XX州经济状况的评价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经济发展对幸福指数的提升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是随着XX经济发展,政府可以有更多的财力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包括城乡基础设施、城乡自然人文生态、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城乡环境,进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二是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财政支持能力,为地区发展、弱势群体利益保护提供了经济基础;三是随着地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大多数人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这是幸福指数提升的重要基础,而贫穷则是幸福的最主要障碍。
2、居民家庭收入因素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关键。虽然国外学者曾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特别在跨文化比较中,幸福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面临着—个拐点,过了这个拐点,幸福指数随着收入增长并不会相应增长。但这只是表明了有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对XX城乡居民的实证调查发现,幸福感、幸福指数与对经济收入状况的感觉之间具有明显的正向关系。
3、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动力。公共服务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居民的幸福感与对政府的满意度,政府效率与水平对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都有直接影响,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是考验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个标尺。近年来XX社会虽有所发展,但不少地方居民的生活负担也在不断加重,发展带来的积极 影响被各种增长的负担所抵销,从而影响了—部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如物价、医疗、就业等,尤其是近两年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远高于收入增长给人们带来实惠的增长,尤其是XX和XX两市的房价、食品、服务价格近两年持续居高不下,从而降低了两市居民的幸福指数。
4、社会保障是提升幸福指数的基本条件。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基本条件。
5、区域均衡发展是提升幸福指数的重点。近年来,围绕统筹城乡发展,XX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了对“三农”的反哺力度,加快了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有效推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如针对农牧民收入来源渠道较窄、城乡差距扩大,XX州委、州政府先后出台了《推进XX统筹城乡—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调整农牧业经济结构促进农牧民增收的意
见》等,努力开辟多种渠道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低收入和农牧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再如,针对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的现状,近年来着力以农村牧区十件实事和八件实事为重要抓手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启动“全省统筹城乡—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农村牧区乡镇公路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乡乡通”,加大对基础设施薄弱村镇的帮扶力度,使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即使如此,XX仍是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的地区,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然较为艰巨,这也是影响和考量未来各级政府对“和谐XX”建设的关键。
(二)微观影响因素
1、健康状况等是XX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发现健康与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自我报
告的健康状况。本次调研证实了这—结果,即健康状况是影响XX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个因素。居民对自身健康状况评价越满意,其幸福指数也越高。第二,自我发展。追求自我发展,是—个人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发展需要的满足,往往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快乐和幸福感。当前社会评价—个人发展的好的标志很多,其中收入水平提高、学历提升、事业有成等都在其中。本研究结果中,高中、本科学历居民的幸福感不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居民,高收入群体的幸福指数也较高等等,这都说明个人发展是影响XX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第三,社会关系。对个体而言,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本研究结果发现,同事关系和婚姻状况都是影响XX城乡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对同事和婚姻关系越满意,幸福感也越高。第四,文化程度。本研究发现,相对来说,文化程度偏低的农牧民与初中文化程度居民更能体验到幸福感。而大专、本科文化程度的居民幸福感程度却偏低。表明文化程度与幸福感有—定的关联,但不是正向关系,即不是文化程度越高的居民幸福感就越强。第五,婚姻状况。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XX未婚和已婚居民的幸福指数与丧偶和离异居民的幸福指数差异极其显著,表明正常婚姻状态下的居民明显比非正常婚姻状态下的居民幸福。第六,宗教状况。虽然经济的发展使得民族都趋向相同的方向,然而民族的文化以及宗教的遗传却决定了—个地区独—无二的价值。人们仍然坚信他们的宗教信念是其价值和生活满意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宗教就是决定价值决定幸福水平的关键因素。民族、宗教两个变量对城乡居民,尤其是宗教对农村牧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
2、休闲、交通等是影响XX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条件
其中,节奏因素被排在首要位置。在现代城市社会,人们对工作生活的节奏、闲暇很关注,在城市发展中留有闲暇空间、打造公共空间,给予居民必要的休闲时间显得很重要。本课题研究结果显示,以上诸因素,尤其是是否宜居是影响XX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条件。
二、关于提升XX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相关政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XX将实现城乡统筹、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了在激烈的地区竞争中胜出,XX必须以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思路创新推动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举措创新。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将XX建设成为—个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幸福之州”,是XX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项战略选择。为此,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发展第—要务,扎实推进“富民工程”。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XX应坚持“富民强州”工作方向不动摇,把发展扎根于千家万户之中,把“富民”放在发展全局的优先位置,让改革与发展成果惠及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为此,XX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社会财富的积累。
(二)完善政府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创新。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XX政府治理模式和政府职能的创新。今后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牢固坚持人文取向的发展观,把确保人民幸福的提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政府要遵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按照“强化、转化、弱化”的要求,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步深化政府职能改革,努力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社会管理型”政府的转变,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三)建立健全与公共服务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基本公共支出项目最低财力保障制度,切实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公共服务上来,确保公共财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逐年增加,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规划引导等方式,确保新增社会公共服务资金和项目向基层倾斜、向农牧区倾斜。为调动有关市县区政府加大对农村牧区和贫困村社社会发展投入的积极性,进—步深入开展“乡财县管乡用”改革,有效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四)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
均衡化。公共服务的发展是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落实到居民身上,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体现。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建设“幸福之州”,要求政府把公共服务的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上,让全体居民共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放在提高农牧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上,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放在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上,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放在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的薄弱领域上,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千方百计实现充分就业,进—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全面落实政府责任,通过完善有关政策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发挥社会保障的重大作用,并实现充分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共同促进。
(六)注重社会善治,提高社会活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听证、信访、社会舆情收集分析等制度,广泛听取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创造社会成员参政
议政的条件,强化其对社会管理的知情权、选择权。
(七)营造舒适优美环境,建设最佳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关系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直接感受。经过多年努力,“绿色XX”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今后围绕幸福指数的提升,XX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要逐步由重条件改善转向重品质提升,突出强化“绿色、精细”的建设要求,突出强化“宜居”的建设要求。
(八)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镇品位。特色就是生产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只有放大XX的特色优势,体现本地的个性魅力,才能找准XX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佳结合点。文化发达是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文化的健康繁荣支撑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同时也引导着人们主动选择和体验幸福的生活。文化是XX走向全国、走向全球最有价值的地域品牌,也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
第二篇: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
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
(一)收入状况。
荷兰一位大学教授对中国人20世纪90年代的幸福指数进行了3次调查。以10分为满分,1990年中国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995年上升到7.08,而到2001年却下降到6.60。由此可见,幸福与财富并不总是同步增长,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财富对幸福的边际效应就会递减。通俗地讲,成功者和有钱人未必是幸福的,但幸福的人必定是成功的。因此,人的幸福指数和经济相关,但也未必完全正相关。美国有经济学者提出了一个饱和度的概念。他发现,在经济收入增长的某个阶段内,人的幸福指数是和经济收入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他的收入愈高,幸福指数也会往上提升。但当经济收入过了某个阶段后,幸福指数可能停滞不前,或开始出现下降。年薪百万和两百万,收入一千万和二千万,幸福指数很可能是相当的。
(二)幸福参考系。
众所周知,物理的参考系可以让本来“没有运动”(当然运动是绝对的)变得运动起来,让本来总是运动的事物看似静止,可见,参考系的作用是可以逆转感官感受的。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从形式上讲,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并不是某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状态,而是基于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自我反省而获得的某种切实的、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感受。从内容来讲,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到的一种积极的存在与发展状态。当然,幸福指数所量化的是人们的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会强烈地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幸福指数因环境而异,一个小孩家庭状况本来清贫,当家人为他买一辆自行车,可能让他感到极大幸福,而如果他家庭比较富裕,当家人为他买一辆自行车,也许他也会感到幸福,但是两个人感觉到的幸福肯定不同,前者明显强烈。幸福指数因人而异,对成人来说,孩子上学不发愁,工资涨点,看病便宜点,就业机会多点,房价下跌点,股市火红点,幸福感就会强一点;对小孩子来说,可能有一件玩具就幸福;对农民工而言,也许是做完工可以拿到应该拿到而难拿到的血汗钱就幸福。幸福指数因年龄而异,小时候在春游的时候能有两个鸡蛋带就会很幸福,长大恋爱了有人爱就觉得很幸福,年老了儿孙绕膝就感到特别幸福。
(三)额外幸福。
相对于物质带来的幸福,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确实值得骄傲,但是并不意味着人们都生活得很快乐。对比发达国家,真正使得他们的人民幸福指数高于我们的原因不仅是经济上的优势,更是文化上,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比我们发达。当一个人真的有知识,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便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自然能体会到什么叫幸福的真谛,即使遇到再苦的生活也感觉到幸福的存在。以前,解放初期以及文革时期,人们的生活还比较贫苦,但是大部分人都拥有一个共同信仰,一个共同的理想,为了理想无怨无悔地奉献出一切,即使牺牲也会成为一种幸福。毕竟,幸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他取决于你怎么对待生活,这一点老子的《道德经》里有很好的诠释。因此,要让人们都感觉到幸福,重要的就是让人们都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中,让人们为希望而活。
在研究经济发展制度选择时,我们面临资源约束的先天条件,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总是把每一单位资源边际收益相等作为目标进行追求。在研究财富分配制度选择时,我们同样面临财富约束的前提条件,为了实现国民幸福指数最大化,总是把每一单位财富的边际效用相等作为目标进行追求。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幸福的追求,发展经济只是手段,生活幸福才是目的,因此,与促进经济增长相比,增进国民幸福指数提高更带有根本性。
(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在挑战执政底线,能否扭转贫富差距扩大趋势,实质是在检验政权的性质。
根据联合国公布的相关数据,撇开那些偏离常态、不具有可比性的国家,无论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贫富差距之大,可能已经“领军世界”。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作为与党和共和国风雨同行历练出来的杰出的政治家,1992年南巡谈话算是终结自己政治生命之时、代表老一辈革命家,对我们党继任者的政治交待,他在这里严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还指出,“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我们党从创立那天起,就代表着工农利益,就以均富为目标,就以剥夺资产阶级、地主阶级财富为手段。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已经明显贫富分层,有产者财富积累量与解放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工农再一次成为改革成果分享中的弱势群体,对这种状况如果继续听之任之、麻木不仁,人们有理由要问这个政权是代表谁的利益了?纵然找出无数“御用文人”写出无数“宣传文章”,本来面目是盖不住的,大众怎么能够被愚弄? 财富分配确实不能不顾及生产力效率,公平和效率是任何国家、任何制度必须认真处理的问题,我们要反思的是目前这种分配制度,这一制度是否真的对发展最有效率,按照缩小差距导向调整分配制度,是不是真的就降低效率了?解放前我们通过剥夺剥夺者、“劫富济贫”,今天我们就不能适当“劫富济贫”?
贫富差距问题不是经济问题,是公平正义问题,是政治问题,是关系政权性质问题,是执政党实施治理的法理性问题,要从这个高度认识和处理。
(二)改革财富分配制度,增大国民幸福指数。
一个国家有10户人家,一年生产出60只苹果,现在给出两种分配方案:方案一,国家拿走20只,剩余40只在10户人家分配,其中有1户拿走10只,1户拿走8只,1户拿走6只,还有5户分别拿走3只,剩余2户分别分享半只;方案二,国家只拿10只,最富那1户减少为拿7只,出现2户次富分别拿走6只,3户分别拿到5只,剩余4户分别拿到4只。显而易见,吃了10只苹果变为吃7只,其效用减少,与只能吃到半只变为可以吃4只,其效用增加,增加必定大于减少值,国家总福利因此获得巨大提高。
大同小异,实现状态一向状态二转换,增大国民幸福总指数,就是要进行二次、三次分配,通过这种分配,把富人财富部分转移给低收入者,把富裕地方的财富部分转移给相对贫穷的地方,做好对社会最低层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尤其需要适当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水平,从而使分配由目前向国家倾斜略微向国民倾斜。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2009”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34%,远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60%的水平,劳动收入在GNI(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严重偏低,2000-08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4%,而职工的实际工资年均仅增长15.7%,居民总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2003、05、06、08分别为61.8%、45.3%、44.6%、35%左右,通过劳动报酬分配的比重过小,劳动要素在企业内部分配中的比重也偏低。
(三)加大对困难和弱势群体帮扶力度,建立长效社会托底机制,确保面临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能够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
人生来平等只能是美好愿望,不平等才是绝对的。因地理自然环境恶劣,总有一些地区发展起点差、基础差,群众生活条件差;因偶然性的自然灾害、甚至自然灾难降临,使部分地区、部分家庭生活遇到了困难;因先天或者后天相关因素,一些家庭发生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情况,有的亲人大病离世,有的因治病债台高筑,这些不幸使家庭生活面临困难和挑战;等等,在任何一个社会总要沉淀下来一个特别困难的群体。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我们制度特点和优势,对于这部分被沉淀下来的困难群体,伸出温暖之手、援助之手,是制度内在要求。中央政府应该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托底方案,各地方政府应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框定自己的救助政策。
做好这些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日积月累,有利于培育一种互助互爱的道德文化,提高社会的凝聚力,有利于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保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四)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规模,抑制房价上涨,让人民群众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住房是最基本的民生,然而,目前的房价已经使住房成为人民群众的沉重负担,并且已经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需要花费多少年家庭收入才能买得起一套大众化的住房,国际通常标准大概需要3到5年,发达国家一般4到5年,我国则需要12年,诸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一线城市则需要近20年,再加上目前贫富分化严重,大多数普通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解决目前房地产市场问题,应该分类推进,比较富裕家庭通过商品房市场解决居住问题,占人口总数过半的社会普通大众,通过保障性住房解决居住问题。即使通过市场解决居住问题,其房产价格也应该降到与国情相适应、与家庭收入水平相适应价位。
对于保障性住房,除了通过政府免除土地出让收益让利于民之外,也要分类供给,特别贫困的家庭以廉租房为主要形式,比贫困家庭稍微好些的家庭,以国家和个人共有产权方式享受居住条件,可随着收入水平变化、通过赎买形式逐步实现产权向个人完全过度,中等收入家庭以经济适用房为主要供给形式。目前一些地区要叫停经济适用房,把当地政府操作失当、无所作为看成是经济适用房本身有问题,这是因噎废食。
房价能否降到不成为国际笑柄、人民群众乐于接受,这不单是民生问题,不单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而且影响中国整体经济发展。
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轴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所揭示的关系呈倒U字形,因而被命名为库兹涅茨倒U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库兹涅茨在说明这一倒U字形时,设想了一个将收入分配部门划分为农业、非农业两个部门的模型。在此情况下,各部门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变化可以由如下三个因素的变化来说明。这三个因素是:按部门划分的个体数的比率;部门之间收入的差别;部门内部各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库兹涅茨推断这三个要素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起下述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加大,整个分配趋于不平等;一旦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由于非农业部门的比率居于支配地位,比率变化所起的作用将缩小,部门之间的收入差别将缩小,使不平等程度提高的重要因素财产收入所占的比率将降低,以及以收入再分配为主旨的各项政策将被采用等等,各部门内部的分配将趋于平等,总的来说分配将趋于平等。
专家观点
改变现行税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制度缺陷,完善税收调节体系,使税收调节分配的功能在居民收入、存量财产、投资收益等各个环节得到有效发挥。
针对中国税收调节存在单
一、缺失、弱化的状况,建立多税种,立体式、全过程的税收调节体系。要完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一个综合协调配合,覆盖居民收入运行全过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两翼,以其他税种为补充的收入分配税收调控体系。
运用综合调控手段,加强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调控
一是加快个人所得税改革,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模式。二是深化消费税制改革。充分发挥消费税商品课税再分配功能,对必需品适用低税率或免税,对奢侈品适用高税率。
三是可考虑对储蓄存款利息课征的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以及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税种。把“富民优先”作为经济发展新阶段以及解决基尼系数拉大问题的重大经济政策,对低收入者实施积极的税收扶持政策
一是完善支持农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措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弱质产业特性,要求政府在取消农业税之后,进一步在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健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具体讲要对农业生产资料采取更加优惠的增值税税率,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减轻农民负担。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使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中国中小企业在解决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三是加大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税收支持力度,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四是建议开征社会保障税。
完善配套措施,加大对非常态高收入阶层收入的监管
高收入阶层主要为企业家、影视歌星球星、垄断行业从业者、政府官员“寻租”灰色收入者、非法地下经济暴发户等。建立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机制,做好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一是要加强对垄断收入的监管。二是要积极推行存款实名制,并逐步创造条件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限制非法收入。
三是对黑色收入和腐败收入、灰色收入、钻各种政策空子所得的非常态收入要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打击和取缔。当然,在解决贫富悬殊、化解基尼系数“越警”方面,税收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必须和政府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第三篇: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
城乡居民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数据分析及总结
幸福指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来对自身的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它是生活事业的满足感、心态情绪的快乐感、人际关系的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幸福感”、“幸福指数”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被频繁提及的话题。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们的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基于此,我们对龙泉驿黎明小区及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本次社会调查的主题是“城乡居民幸福只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居民的生活、情感等满意状况,提高社会工作者的满意度,调查人们普遍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对人们的了解和认识。并且从这次调查中研究探讨在哪些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制约了人们幸福感,更高层次上要求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调查方式
为了保证调查所得到的信息准确可靠、方便统计的前提,所以决定本次调查所采用的方式是随机发放问卷当面填写以及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
(三)调查区域及人员分布
一共分为2部分。网络在线人员调查,城乡常住实地居民调查。
(四)调查内容
基本情况是对受访者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相关信息的采集。我们正常将判断幸福指数的途径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包括生存状况满意度(如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生活质量满意度(如居住状况、医疗状况、身体状况等)。最后是指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所以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我们的问卷就是围绕这三个方面设计的。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旨在清晰的了解受调查人群的具体情况,以便我们统计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二、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24.47%的居民感觉到非常幸福,67.65%的居民感觉一般,5.88%的居民感觉不幸福。调查数据说明随着镇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城乡居民都感到生活幸福。从调查对象的分类看,居住环境好的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居住环境差的居民。居民对目前住房满意率为38.24%,不满意的为17.65%。他们的住房环境、房屋质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生活压力和负担也相对少了许多。
由于本次调查针对了受者调查的个人基本情况、生活环境、情感和工作方面等内容,主要调查目的是研究人们幸福指数的高低及其影响较大的原因,我们再进行一个概括性的比较。
大众生活环境基本情况。从基本的数据统计中可以看出,在目前我们社会中收入高低人群是按照金字塔型的,2000—5000元的收入者占到了8.82%。而且大部分人表示自己还没有经济来源。各种生活压力使现在城市人群感到压力极大。近年来房价的飞涨也是使幸福指数下降的主力推手,在受访者中有近1∕3的人没有住房,即使在有房的人中也有很多人在父母的帮助下。
社会保障方面。有近14.71%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保障很不好,亦有14.71%的人对此并不熟悉,但是也有17.65%的人认为自己的社会保障还是很不错的。最近国家正在普及医保政策,所以有很多人积极的参加了医保,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会中对医保政策的看法是褒贬不一的。很多人认为医保所提供的优惠幅度很小,有钱人根本不需要这钱,而穷人真正有病时这钱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起不到多大用处。他们认为新的医疗体制是一种保障,是一种安慰。现在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速度的,这与人们追求的生活有一定的差距。
从年龄看,不论哪个年龄段的居民,都比较重视身心健康,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越高。在受访者中,至少有65%认为自己身体健康,并注重锻炼身体,参加社区文娱活动。
从人们生活环境的基本状况我们大致的除了这些结论:
一、工作者对自己的理想工资状况与现有工资情况并不满意。
二、社会高房价高物价使人们心里渐渐的失去了平衡,什么都在涨价,就是工资难涨,涨工资降房价的呼声越来越高。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宣传力度不够,大众不了解我国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持有怀疑态度,是这也是人们幸福感不高的原因之一。
个人情感和人际关系。情感生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指标,而人际关系在情感中也起了很大决定作用。统计显示42%的人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不仅仅是工作和生活开支。所以在工作中压力大了有一半的人选择像亲人或朋友倾诉,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亲人之间互相支持扶持体现了家庭的和睦。本次调查还发现极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家庭和睦、伴侣是自己忠实的依靠,自己的子女听话孝顺。
从整体看来,在情感这方面受调查者的得分是比较高的,仅仅是在工作和其他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普遍的生活压力,这不仅仅是个人原因,也是目前我们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导致的。我们的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这个问题在不久将来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人们的关注热点。关注热点从侧面反映出人们的最想要的东西,无论是多么富有的人永远都有自己无法得到的东西。但是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正如我们所料在所有的选项中住房、就业占据了前二甲的位子,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只不过是在调查中得到了进一步的确定。梦想是人腾飞的翅膀;目标是人前进的动力,但是在这次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超过一半的人已经不敢再有梦想,因为这个社会很现实,在他们的眼里梦想和做梦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三成的人说正在努力过程中。对于这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我们只能说有点悲哀,现实越残酷越是鞭策个人奋起,社会进步。
三、对提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影响居民幸福指数的因素有很多,造成城乡居民幸福指数差异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城乡居民幸福指数。
近几年的社会发展状况很好,但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反映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收入、住房、生活、工作、健康、家庭、物价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也是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但这方面需要很大程度上依靠我们的政府。根据我们调查统计的结果,就如何提居民幸福指数提几点建议:
1、增加居民收入。这主要要靠政府,加快推进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结合镇江现时的产业基础和土地资源状况,在推动现有一些企业增资扩产、提升水平的同时,扩大就业机会和空间。加快社区商业布局发展,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渠道。也可以激励群众自主创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工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比如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
2、重视和正确引导经济发展。经济感知对工作幸福感和政治和谐感影响最大,因此政府在制定和调整政策时,依然要倍加重视发展经济。目前在经济方面居民变现最不满的是物价和房价,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正确引导经济发展,政府还要充分了解居民生活的现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地制宜,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应对的措施也不同。
3、加快经济和社会转型。只有一切从市民的需要出发,“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加快解决人们的医疗、教育、住房、福利等关系到人们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才能全面提升幸福指数。
4、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了提高居民的身心健康,首先应该引导人们的心态向乐观积极的方面发展,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也能调整和化解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另外还要增加公共绿地,健身场所及设施,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
5、提高政治和谐感。政治和谐感是最需要强化提高的国民幸福指数的部分,它与工作满意感、生活舒适感的相互影响比较小。但这不意味着政治和谐感对主观幸福总体水平没有影响。因此,要提高政治和谐感,就要更多地从体察民情民意、顺应民心民愿、提高行政办事效率、简化行政办事程序等方面抓落实。
6、提高居民文化水平。根据这次调查可以发现,居民的文化水平也会影响居民的幸福指数,居民文化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就业问题和精神文化素质,也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收入、生活、工作、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调查报告总结
从社会整体情况上看,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极度贫困,但是幸福指数却是奇高。而如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要比改革开放前强,但是人民的幸福指数却是逐年下降。究其原因是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的心中追求,尤其是改变了未经历过改革之前的痛苦的一代的信念。
而今的一代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和精神追求的预期过度的提高了,当人心理失去平衡的时候就会严重的影响到个人的幸福感。尽管在2011年发布的全球幸福指数排名当中中国名列第20,但是中国在2014年的幸福指数却飞速下滑到93名。这仅仅是前人研究的结果,这一次研究发现人们觉得不幸福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房价上涨的太快,一夜间无数的人发现自己变成了房奴;更加艰巨的问题是房地产泡沫面临破灭时的茫然。据调查,中国现在房地产储量在60亿套,而中国却是房奴遍地。中国在这种极大的心理失衡状态下,思想世界也变的失衡了。在这现实压力下,幸福感下降也是情有可原的。更多的还需要人们素养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的健全完善。另一个方面,幸福指数下降也有人们的内在因素。快节奏的生活是人们越来越感到不安,生活中的不安定减少了人们的归属感。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增长,紧紧的温饱亦不能使人们感到满足,感情、思想、生活方式等严重制约着人们的幸福。人们的意识水平普遍上升,人们对物质上的追求也不断增加,物质化的社会幸福感大大降低是必然的。
从城管与人们矛盾激化到富士康工人“14连跳”,社会发展的步伐太快,大家过于物质化、过于急速化,大家在为今天无钱消费而抱怨时,是市场经济让他们在竞争中无法提高收入而失去了消费的自由,还是有钱无证而寸步难行失去了就业的自由。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是没法比的,但是那时候的人绝对比现在年轻一代幸福感强烈,不是为别的,是因为有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相比现在快速便捷的文化显得是那样得磕磕绊绊。
春晚从“万人空巷”到“万人吐槽”,大家都知道金钱不是唯一能够带给人们快乐的东西,信仰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精神上的支持。但现实给我们的感触是金钱至上,怎样求得生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尺度,可是金钱却成大多数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通过这次调查不难发现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们是不幸福的,这不仅仅表现在各种物价上涨,还来源于各自的生活压力和外界不同的权利威胁。人是有需求的,满足需求的同时自然会会激起欲望,就像山里和尚讲故事的故事一样,回环往复,永无止境,真正关键的是能够珍重身边小小的幸福,学会生活。所以作为个体的每个人也要学会知足常乐,感悟生活,寻找幸福。
“幸福指数”广受关注是中国社会急需转型的表现,是人民与时代的要求。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政府的施政首要目标是追求GDP经济总量的增长,这已经阶段性地获得成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由中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但是,过于强调GDP的发展模式积累了过多的挑战,包括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问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贫富差距拉大、生存环境恶化以及金融危机、楼价过高、社会保障缺失等已经成为中国人的集体焦虑,发展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以收入为例,中国居民家庭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下降,城乡差距和居民内部的贫富差距仍趋于扩大。在民生领域,读书贵、看病难、房价高已成社会顽疾,食品安全、环境恶化、贪污腐败等问题也仍然较为严重。
因此,如何增进人民福利,恢复社会公正,要求政府工作以人为本而不再是GDP增量成为时代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与“GDP至上”一样,现在也有一种将GDP与幸福指数对立的倾向,似乎只有GDP增速下降才会有更多的幸福,这种观点也是不理性的。并非GDP增速降低了,幸福就上升了。人们渴望“幸福”是因为政府在社会分配、环境保护、物价稳定、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职能缺失,这些目标与经济增长应该在政府施政中居于同等的位置,而不是忽略。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以社会调查者的身份对这一话题的调查,我们从局外人这一角度可能看得更加的清晰,当然其中也有不足之处,本调查仅代表此次调查所得数据分析,不作其他用途。就此报告而言,现在就我们将要面临的情况是相当严峻的,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社会的负面,我们这一代同时也是一个机会多多的时代,我们需要做的是提高自己与时代接轨。
第四篇: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十大因素
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十大因素
一、教师的待遇------即工资、福利、保险。政府要想使教师感受到较高的幸福指数,政府就应该使教师的工作水平、福利、保险真正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这一方面政府是关键。
二、学校的物质生活环境-----包括硬件设施设备,环境布置以及其是否整洁、亮丽、舒适。这一方面政府仍然是关键。
三、人际关系-------亦即教师所处的学校,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一方面,需要我们的校长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的政府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社会的期待-------以往的教育承担了过多的社会期待,教师承受了过多的社会的压力,不是万能的教育要想满足社会家长所有的期待显然不可能完成。由此当然会产生对于教育和对于教师的很多的不满。在这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应当努力降低一些家长对于教育对于教师的期待。让他们对教师的希望降到一个合理的区间。努力转变家长把成才放在第一位而忽视学生成人的倾向。教师的首要责任是要使学生成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孩子的成人教育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五、专业自主权--------这表面上是与校长有关,好像校长不管那么多,教师就有了专业自主权;与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好像主管部门不管那么多,校长就有了办学自主权。但最主要的是和整个社会对中小学教育功能的定位和评价有关。只要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高考的地区差异现象存在,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就永远不可充分的享有。
六、专业素养---------这是我们作为一个教师和一个教育工作者自身应着力提高的一个方面,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我们的专业素养才能不断的提高,只有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游刃有余的完成教学任务,只在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以自己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七、职业安全感--------除了极个别的教师以外,我们的教师队伍现在总体上是优秀的。给教师一个相对安全和稳定的职业环境对于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利的。
八、社会声望和评价体系------当我们的教师除了能送走几个学生上了好的高一级学校之外,还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和魅力,相信社会就会说,这些教师除了教学,原来还有这么多的本事。那时我们的教师可能就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我们如果与社会比金钱财富,肯定越比越自卑,但我们如果培养自己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情趣,相信也会令社会上的许多人羡慕不已。而如果自己只能永远迎合社会的庸俗低级趣味,不但令别人看不起,同时自身也找不到自己的优越的合理定位。
九、家长的口碑-------俗话说,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尊重家长,教育家长虽然不是我们直接的工作,但是如果我们取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变得轻松许多。当然做好这一工作也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
十、学校制度------现代新型的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需要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公平、公正、公开。这一方面,我们的校长应该和教师一道做更多的工作。
当然影响我们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可以概括为生活收入水平、个人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和谐程度、社会人际关系、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等五大指标。其中我们的个人健康状况、和谐的家庭生活、丰富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些方面更多的是需要我们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做到的。
谁来提高我们教师的幸福指数?靠政府、靠社会、靠自己。我们的教师也要能够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与社会适当的融合,相信我们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一定会有更多的增长。影响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的因素
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我们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呢?我想至少有这样17个因素。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理解、认识这些因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们就找到了改进学校工作、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的一些着力点和“抓手”。
1.待遇。待遇不仅仅是薪水,待遇是个多元的概念,包括四险一金等等。待遇非常重要的是薪水,但又不仅仅是薪水。正如我们经常讲的,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不仅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是我们政府的责任。
2.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学校中是不是充满了公平与正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融洽、和谐。但是真正能够影响我们喜怒哀乐的人都在我们的身边,这些人中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同事。对于我们的感受来说,小环境比大环境更重要。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好不好,领导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每一个教师也都可以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贡献力量。
3.教师的劳动强度。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工作量。现在老师们,特别是小学教师的工作量都偏大,所以我们的确有一个解放教师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怎样缩小班级规模,减少课时量,进而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当然,这首先也是政府的责任。
4.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什么叫做教师的专业的自主权呢?就是教师这个职业作为一门专业,它的从业人员所拥有的权利。那么我们作为一个职业的专业的人员,有专业权利。教师的专业权利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还包括参与教育探索和发表教育研究成果,参与学校的制度建设,对学生的奖励与惩罚,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等等这样的一些权利。认识到教师的这些应该享有的专业权利是很有价值的。我们教师怎样更好地去维护自己的权利,怎样做到更好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都有重要意义。
5.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就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素养会影响到教师作为生活者的幸福感,我想那就是因为同样的工作任务如果你专业素养比较高,你就更能够感受到那种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胜任愉快,就能够很好地享受工作过程的乐趣。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专业素养比较高,你就能更多的得到领导的赏识,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在你所归属的团队中就能够享有更加良好的个人声望,更好地满足你自尊的需要。
6.学校的物质生活环境。环境,包括校内环境和周边环境。学校是不是整洁、干净、亮丽、宁静、舒适,对于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如果走进一个学校乱糟糟的,非常喧闹,我们老师一定会感觉不好。让学校成为一个温暖的家,学校物质环境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保持学校的整洁和干净,我们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7.学校的硬件建设。包括教学仪器设备,健身器材等等,是不是用起来顺心顺手,富有效率和效益。8.教师职业的稳定感和安全感。教师这个职业,是不是稳定的,是不是享有职业安全的,对于教师的心理安全有重要影响。过去在一些地方,普遍盛行的末尾淘汰制,其实是一个非常粗暴的和简单的做法。这样不能够很好地带给教师职业的安全感。因为你单纯地按照这种线性的排队,那总会有人排在最后。比较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为我们的教师确立起一个职业的基本标准,即职业基准。只要一个老师达到了职业的基本要求,他就应该享有职业安全。当然,过于稳定也容易导致有些教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所以,应该建立起一个好的机制,把握好一个合理的度。
9.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是有不同层级的。一个职业的从业人员的资质怎么样,会影响到这个职业的从业人员的社会声望。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提高我们中小学教师的入职条件,比如说提高学历层次。尽管学历不等于能力,但是从统计学上,更高的学历对于个人来讲,更有可能发展他更强的能力。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来自觉地维护我们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如果我们的学生感觉教师是一个不正直、不光明、学问与品行有问题的人,那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就会大打折扣,事半功倍。
10.生源质素。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教育过程中的感受,包括学生有没有良好知识经验的背景,有没有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学生的素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长的素质决定的。影响学生学业成绩有三个因素,其中第一个因素就是家长的文化素质,第二个因素才是教师的素质,第三个因素是学校的课程设置和硬件设施。为什么家长素质会那么重要呢?因为我们今天的孩子在成长中受两个经验系统的影响,一个是家长所带给他的日常生活经验系统,一个就是学校教育带给他的这种精英文化的经验系统。家长的素质会影响到他对什么问题感兴趣,怎么去思考问题,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待人待事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无疑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家长,他所表现出来的一切会与学校所倡导的、所带给儿童的非常的相近,从而使得这两个经验系统――日常生活经验系统和学校教育带给他的经验系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能够使得孩子获得比较好的发展。
11.对教师的评价。这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是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不是科学;另一个就是评价的过程是不是民主,也就是评价的过程教师是不是能够参与。有个比喻说得好:评价机制好比是杠杆撬动物体时的支点。这个支点的位置,直接决定杠杆撬动的难易程度。一套好的评价机制,往往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对教师每一个学期都应该有一个评价,这个评价由谁来做,由学校的中层领导,比如说教研组组长,年级组组长。为什么要由他们来做呢?因为这个评价应该建立在对教师日常表现非常具体、清晰了解的基础上。
这个评价过程中首先应该有一个非常正式的面谈,这个面谈应该大概是一小时左右,首先应该给教师一个对自我工作状况的一个总结、回顾、反思、评价的这样一个机会,然后这个评价者基于你的平时对教师的了解,和我们对这个教师的岗位职责的要求,来对他做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中肯的评价。如果一个老师几年下来他的评价都是很棒的话,那我们可以考虑,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对这个教师评价一次,不必每学期。我们倡导的发展性评价,就是为了更好地激励教师成长的评价。
12.学校制度。学校制度是不是比较人性化,是不是充满了温暖的、关爱的,会影响到每一个教师对于学校生活的感受。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制度建设,会让教师更多的体验到作为学校的主人翁这样的一个感觉,会使得教师更好地明了,更好地理解学校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从而有助于增强他们遵守学校制度的自觉性,有助于增强学校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13.学校的声誉。如果一个教师所在的学校社会的认可度、美誉度比较高,他就会有更多的职业自豪感,对于所归属的团队更高的认同。反之,则可能羞于承认自己是该校的教师,对学校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自觉地维护学校良好的声誉,改造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公平,对于提高那些薄弱学校的教师的生活的幸福指数非常必要。
14.社会期望。对于教育,过高和过低的社会期望都不利于教师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过高,会使得教师面临比较大的心理压力;过低,又会使得教师感受不到职业的社会价值。
15.教材质量。教材编得好不好,无疑会影响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的感受。比如,是否有合理的逻辑线索,难易程度是否合理,选文或例题以及习题设计是否精当等等。
16.课程资源可开发和可利用的程度。如果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可利用的程度很高,那我们的的教师就更能感受到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相反,就会有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受许多因素影响,学校也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
17.教师的健康。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为什么我把它放在最后一点呢,那就是因为教师的健康受更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学校也可以在改进教师的健康状况方面作出努力。
这17个因素,对于不同的教师来说,在价值排序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这些因素对不同的教师的影响程度会不同,这取决于每个教师的价值观、生存境况、生命境界。但可以肯定这17个因素对所有教师的生活的幸福指数或多或少会产生影响,影响到一个教师对于职业的安全感、认同感、成就感以及最终的幸福感。这里讨论的17个因素,主要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影响教师生命质量的因素。
教师生活的幸福指数的高低还会受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状况等等因素的影响,但这些因素是学校难以掌控的。那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这17个因素方面去做出努力,这都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需要复强调的,就是一定要关注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一个好的行政班子,要做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使我们的学校首先对教师来说变得更有吸引力、更有亲和力。
第五篇:关于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调查
关于城乡居民幸福指数的调查
“你幸福吗?”这是一个很现实又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有人这么 接问您,您能够做出一个精彩真诚的回答吗?(请在选项前的方框里画勾)
1.您的性别(单选)
□男□女
2.您的年龄段(单选)
□20以下□21-30□31-40□41-50□51-60
3.婚姻状态(单选)
□已婚□未婚
4.教育程度(单选)
□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博士□博士以上
5.收入水平(单选)
□2000元/月以下□2000~5000元/月
□5000~8000元/月□8000元/月以上
6.您觉得您现在的生活幸福吗?(单选)
□幸福□较幸福□一般□不幸福
7.您觉得幸福人生应该有那些构成?(多选)
□财富与物质□理想的爱人□成功的事业
□健康与长寿□ 自由的生活□优秀的儿女
□良师益友
8.如果有提升幸福感的培训课程您是否愿意参加?(单选)
□愿意□不愿意
9.您希望通过幸福培训课程的学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多选)□如何经营一段美满的婚姻□如何培养卓越的孩子
□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如何塑造超凡脱俗的形象
□如何打造家庭、事业、朋友三大团□如何获得时间、心灵、财务自由
10.测测您的的幸福指数,如果你误闯一家黑店,老板端出五杯饮料,告诉你只有一杯没毒,剩下的四杯是有毒的,你直觉哪一杯不会被下毒?(单选)□刚挤出来的鲜牛奶□刚泡好的老人乌龙茶
□浓浓的美式热咖啡□热腾腾的珍珠奶茶
□一杯纯净的白开水
谢谢您对本次调查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