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旗打造一流干部成长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后旗打造一流干部成长平台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近年来,科左后旗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流干部成长平台,加快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在扩大民主、竞争择优、严格监督、能上能下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了干部工作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程。
一是建立科学的政绩考评机制。制定了《领导班子及成员年度工作实绩考核配套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年度工作实绩评议制度》。在考评标准上,把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农牧民收入增幅等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在考评方法上,通过任前考察、届中考察、换届考察、试用期考察等方式,全面了解和掌握干部的政绩;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全旗共有67名年轻干部因考核优秀得到提拔重用,26名政绩平平、无所作为的干部被降免职或改任非领导职务,初步形成了凭实绩用干部的良好用人机制。
二是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一是加大民主推荐力度,严格把好民主推荐关。采取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推荐职位、推荐标准、任职资格三公开。2003年以来,共对全旗53个部门的135个(名)空缺职位和领导干部进行了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参与干部群众达1643人(次)。严格实行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制度,去年以来,共有27位县处级领导干部署名推荐科级领导干部人选56人。二是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2004年,旗委完善公开选拔办法,扩大公开选拔的范围和层次,采取“一推双考”的方式,公开选拔8名科级领导干部。在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的中层职位实行竞争上岗,并以此为辐射,推进全旗各级各部门、苏木乡镇普遍在股级职位中开展竞争上岗,年初苏木乡镇机构改革中一般干部都实行了竞争上岗,加快了全旗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四是公开推荐科级后备干部。研究制定了《民主推荐领导干部制度》,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公开选拔、动态管理”的原则,在全旗范围内首次公推科级后备干部310名。在旗委全委扩大会议上,对县处级副职后备干部进行了公开推荐,公开选拔县处级副职后备干部24名。五是实行差额考察和考察预告制,每一职位确定不少于2名考察对象,实行差额考察。把考察工作的目的、要求、条件、程序、纪律及与考察工作相关的信息向群众公布,实行开放式考察,增加考察工作透明度。
三是完善干部选任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了《2004--2008年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旗委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投票表决制》、《任用苏木乡镇党政正职实行全委会投票表决制》、《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制度》、《干部管理暂行规定》、《干部选任工作实施细则》、《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办法》、《关于在领导干部中实行回复和诫勉暂行规定》、《关于定期召开干部监督工作联系会议的意见》、《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初始提名办法》、《加强试用期干部教育管理的意见》、《党政领导干部离任职交接制度》、《科级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科级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制度》、《干部试用期满公示暂行办法》、《干部工作“五卡”制》、《“五综合”考察干部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文件,有效地促进了干部选任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四是全面实行干部任免票决制。为推进干部选任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旗委制定了《常委会讨论任免干部无记名投票表决制》、《任用苏木乡镇党政正职实行全委会投票表决暂行办法》等配套制度。2004年以来,对拟任用的459名副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实行了常委会票决,对拟任的58名苏木乡镇党政正职实行了全委会票决,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增强了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扩大了民主,规范了干部任免程序。
五是强化干部监督工作。完善任前公示制,制定《拟提拔任职的党政领导干部电视演讲公示制》,拟任科级干部人选都要通过电视演讲方式进行任前公示。严格执行任职试用期制,2004以来,共对92名科级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公示,对54名科级领导干部实行了试用期制。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任前理论测试制度》《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办法(试行)》、《干部例行考察办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初始提名办法》、《加强试用期干部教育管理的意见》、《党政领导干部离任职交接制度》、《科级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科级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监督管理制度》等制度,疏通干部“下”的渠道,使干部进退留转工作正常化、制度化,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章可循。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形成了组织部门强化监督、人大依法监督、纪检监察廉政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群众及社会舆论监督的格局,拓宽了监督干部的渠道。
通过不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了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得到明显增强,进而,有力地推动了全旗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9%,实现翻番。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7%,总量增长1.7倍。农牧民年均增收300元,合计解决了6.4万人口的温饱问题。私营企业发展到243个,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902户,非公经济比重占整个国民经济的80%以上。成功创建了国家级科技先进旗,科技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分别达48%和50%。完成利民工程
36件,2003-2004连续两年荣获自治区级“长安杯”旗称号。
第二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郧阳龙舟赛郧阳凤凰灯舞
“郧县人”头骨化石遗址
郧县九龙瀑风光
郧县大丰仓遗址
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一景
今年,郧县确立“文化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为今后发展勾画出了一幅崭新蓝图。
关键词
重大意义
文化的发展繁荣,是全面实施加快发展战略、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叠加的机遇和丰富的资源,赋予了郧县“文化立县、旅游兴县”历史使命。县域经济实力增强和文化旅游工作的生动实践,奠定了“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实施基础。
关键词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 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市县对接发展等叠加的历史机遇,以建设中国地方文化名县、中国旅游产业强县为目标,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整合资源、项目建设和责任制落实为抓手,以更新观念、科学规划、环境整治、招商引智、对外宣传为重点,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发掘、保护、开发、发展郧阳文化,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坚持全县一盘棋,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围绕重点区域、重点景区和关键要素、关键环节,优先突破、逐步实施。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打造品牌、彰显特色原则。树立品牌意识,凸显郧县特色,打造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征的文化旅游精品。尊重旅游景点建设规律,力求自然景观生态化、人文景观特色化。
坚持科学开发、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实现保护、开发、利用,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
坚持市县一体、支撑对接原则。充分发挥郧阳文化作为鄂西北主流文化的功能作用,立足特殊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郧阳文化的渗透交融和文化旅游产业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市县对接发展的主要抓手和重要支撑。
奋斗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400万人次,文化旅游总收入达到25亿元,文化旅游固定资产总投资60亿元。建设国家3A级以上景区(点)8个(其中4A级3个,5A级以上1个),文化遗产保护进入省级名录10个以上、国家级4个以上。全面形成“两区两园三线”文化旅游格局,基本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级文物保护研究基地。通过5到10年的努力,将郧县建设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成为事业繁荣、产业发达、人才荟萃、特色鲜明的中国地方文化名县和品质出众、竞争力强、效益显著的中国旅游产业强县。
关键词
七大工程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演出团体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化、品牌化、市场化。以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为原则,强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利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制定全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规范管理乡镇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健身设施等。整合文化资源,建设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紧抓国家、省、市“十二五”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项目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一批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县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郧阳大剧院等重要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着力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整合县体校、体育馆等资源,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培训服务中心。
实施文旅精品打造工程。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以人类发祥地、中国通史文化为核心,以汉江文化、民俗文化、抚治文化等为重点的郧阳文化品牌,把郧阳文化推向全省全国。策划创作反映郧阳文化特色的电影、歌曲、纪录片和《郧阳文库》等文艺精品。建设郧阳文化主题公园、长岭新区汉江公园、郧府楼等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着力打造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县人”遗址园、中国通史文化城、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等一批旅游品牌和汉江水体旅游、文化考古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线路。打造调水源头龙舟节、樱桃节、柑橘节等一批民间节庆文化品牌。制定和实施精品创作规划和计划,建立文艺创作资源目录和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建立重点作品论证、投入、评估、奖励机制,探索建立以奖代投、以奖代补机制。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文化遗产大县、国家文物保护研究基地。争取国家、省、市支持郧阳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建立郧阳文化研究会,挖掘、搜集、整理、推介郧阳文化。探索以郧阳文化核心内容命名主建筑、主街道。编印有关郧阳文化的简易资料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加大“郧县人”遗址园、“辽瓦店子遗址”等遗址的保护利用力度,争取“郧县人”及早进入教科书。严格保护涂家大院、洞青沟何氏庄园等一批代表鄂西北原生态文化的遗址。继续做好南水北调淹没区文物保护抢救性工作。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制订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施细则。
实施产业龙头培育工程。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以不同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提升品位、扩大规模、培育龙头、做大做强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服务意识,创优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太极湖集团、湖北华袤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持续开展国家A级景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景区提档升级。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米黄玉、绿松石等文化旅游商品和各类配套服务行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
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牢固树立时时处处皆文化、行行业业皆旅游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大力支持农家乐、生态农庄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和农特产品销售,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家乐星级创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生态工业、绿色工业发展;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把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交通、通信、会展等的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打造一批产业亮点。
实施景区安全畅通工程。把“两区两园三线”道路交通和郧阳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重点,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环县城规划区一级路、柳青路、郧白路、太红路、柳五路、南三路、桂江路、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循环路等道路的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公路等级和运行质量。根据各景区发展需要,优化客运线路,及时开通旅游专线。保障各景区(点)电信、广电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和通讯信号全覆盖。加强景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文化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票务服务、产品展示、商品交易一体化。
实施文旅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订文旅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围绕急需人才,实行定向式、订单式培养。制订文化旅游人才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机制。定期举办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文化旅游人才信息库,挖掘培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家、文化经纪人、民间艺术传人、乡土艺术家、导游等。对文旅专业人才、民间老艺人、文化传承人等要建立保护、激励机制。整合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形成专业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关键词
政策措施
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高质量、高品位编制和修订完善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郧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加强规划的监督实施,严禁景点随意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文化旅游规划与“一江二桥三镇”城市格局构建、移民内安、新农村建设、“一区两带”综合开发、库岸治理等重大战略、重要思路和重大项目的紧密衔接。
突出项目建设。围绕“两区两园三线”布局,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力度。加快推进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郧县人”和辽瓦店子等遗址园、韩家洲郧阳民俗文化风情园、汉江水体旅游观光、虎啸滩、龙吟峡、九龙瀑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湖北省旅游名村名镇的创建工作。争取国家、省、市对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的扶持。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专班负责制,实行“保姆”式服务。
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抓好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跟踪服务,吸引知名企业到郧县投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壮大产业规模。搭建郧阳文化旅游开发投融资平台,整合文化旅游资产,通过政府政策性控股,采用BOT、BT模式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经营要素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重要区域集中。实行财政贴息,积极推进银企联姻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由县财政和住建部门负责,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建筑成本中征收1%,建立专户,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按每人不低于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资金注入不低于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含耕地占用税)的1.5%。制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园区用地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比照工业企业,制定文化旅游企业在土地征用、折迁补偿、证照办理及用水、用电和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开发、生产经营郧县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专业企业(工商业),免收行政规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实行先征后返。
强化宣传推介。定期举办郧县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文化旅游展销活动。强化县内媒体、交通干线、高速路口、车站码头及主要景区旅游广告宣传,加大在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探索重点景区、郧阳文化实行名人代言、评选形象大使等做法。编制郧县文化旅游线路图。组建小型演出团体,实行县内县外长期巡回展演,不断扩大郧阳文化的影响力,提高郧县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规范行业管理。顺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新形势,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完善投诉机制,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对现有文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县文化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扩大交流协作。建立相关部门、景区、旅行社等单位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作配合,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西安、南阳、襄阳、神农架、武当山等周边重点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协作,形成与外地大旅行社的深度合作,构建以三省结合部为中心的客源市场网络。
关键词
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新格局,做到文化旅游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总体要求,完善工作机制,确定工作方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凝聚发展合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实施“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代特征,正确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积极参与。要强化责任意识,依据各自职能,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强力支持。要加强协作配合,精简办事环节,实行特事特办,不断创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
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企业等文明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树立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持续提升文明郧县、和谐郧县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形成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参与郧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
规范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专项经费的管理,制定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完善程序、规范管理,编制开支计划,建立项目论证审批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大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
加强监督考核。科学建立文化旅游工作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方法,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目标考核细则,把文化旅游工作纳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文化旅游企业创先争优的奖励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文化旅游工作中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
展重要支撑
——《郧县实施“文化立县 旅游兴县”战略的若干意见》解读
2011年08月05日来源:十堰日报
关键词
七大工程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演出团体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化、品牌化、市场化。以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为原则,强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利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制定全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规范管理乡镇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健身设施等。整合文化资源,建设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紧抓国家、省、市“十二五”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项目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一批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县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郧阳大剧院等重要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着力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整合县体校、体育馆等资源,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培训服务中心。
实施文旅精品打造工程。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以人类发祥地、中国通史文化为核心,以汉江文化、民俗文化、抚治文化等为重点的郧阳文化品牌,把郧阳文化推向全省全国。策划创作反映郧阳文化特色的电影、歌曲、纪录片和《郧阳文库》等文艺精品。建设郧阳文化主题公园、长岭新区汉江公园、郧府楼等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着力打造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县人”遗址园、中国通史文化城、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等一批旅游品牌和汉江水体旅游、文化考古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线路。打造调水源头龙舟节、樱桃节、柑橘节等一批民间节庆文化品牌。制定和实施精品创作规划和计划,建立文艺创作资源目录和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建立重点作品论证、投入、评估、奖励机制,探索建立以奖代投、以奖代补机制。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文化遗产大县、国家文物保护研究基地。争取国家、省、市支持郧
阳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建立郧阳文化研究会,挖掘、搜集、整理、推介郧阳文化。探索以郧阳文化核心内容命名主建筑、主街道。编印有关郧阳文化的简易资料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加大“郧县人”遗址园、“辽瓦店子遗址”等遗址的保护利用力度,争取“郧县人”及早进入教科书。严格保护涂家大院、洞青沟何氏庄园等一批代表鄂西北原生态文化的遗址。继续做好南水北调淹没区文物保护抢救性工作。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制订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施细则。
实施产业龙头培育工程。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以不同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提升品位、扩大规模、培育龙头、做大做强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服务意识,创优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太极湖集团、湖北华袤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持续开展国家A级景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景区提档升级。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米黄玉、绿松石等文化旅游商品和各类配套服务行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牢固树立时时处处皆文化、行行业业皆旅游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大力支持农家乐、生态农庄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和农特产品销售,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家乐星级创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生态工业、绿色工业发展;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把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交通、通信、会展等的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打造一批产业亮点。
实施景区安全畅通工程。把“两区两园三线”道路交通和郧阳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重点,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环县城规划区一级路、柳青路、郧白路、太红路、柳五路、南三路、桂江路、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循环路等道路的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公路等级和运行质量。根据各景区发展需要,优化客运线路,及时开通旅游专线。保障各景区(点)电信、广电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和通讯信号全覆盖。加强景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文化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票务
服务、产品展示、商品交易一体化。
实施文旅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订文旅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围绕急需人才,实行定向式、订单式培养。制订文化旅游人才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机制。定期举办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文化旅游人才信息库,挖掘培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家、文化经纪人、民间艺术传人、乡土艺术家、导游等。对文旅专业人才、民间老艺人、文化传承人等要建立保护、激励机制。整合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形成专业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关键词
政策措施
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高质量、高品位编制和修订完善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郧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加强规划的监督实施,严禁景点随意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文化旅游规划与“一江二桥三镇”城市格局构建、移民内安、新农村建设、“一区两带”综合开发、库岸治理等重大战略、重要思路和重大项目的紧密衔接。
突出项目建设。围绕“两区两园三线”布局,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力度。加快推进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郧县人”和辽瓦店子等遗址园、韩家洲郧阳民俗文化风情园、汉江水体旅游观光、虎啸滩、龙吟峡、九龙瀑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湖北省旅游名村名镇的创建工作。争取国家、省、市对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的扶持。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专班负责制,实行“保姆”式服务。
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抓好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跟踪服务,吸引知名企业到郧县投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壮大产业规模。搭建郧阳文化旅游开发投融资平台,整合文化旅游资产,通过政府政策性控股,采用BOT、BT模式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经营要素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重要区域集中。实行财政贴息,积极推进银企联姻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由县财政和住建部门负责,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建筑成本中征收1%,建立专户,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按每人不低于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资金注入不低于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含耕地占用税)的1.5%。制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园区用地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比照工业企业,制定文化旅游企业在土地征用、折迁补偿、证照办理及用水、用电和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开发、生产经营郧县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专业企业(工商业),免收行政规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实行先征后返。
强化宣传推介。定期举办郧县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文化旅游展销活动。强化县内媒体、交通干线、高速路口、车站码头及主要景区旅游广告宣传,加大在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探索重点景区、郧阳文化实行名人代言、评选形象大使等做法。编制郧县文化旅游线路图。组建小型演出团体,实行县内县外长期巡回展演,不断扩大郧阳文化的影响力,提高郧县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规范行业管理。顺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新形势,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完善投诉机制,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对现有文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县文化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扩大交流协作。建立相关部门、景区、旅行社等单位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作配合,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西安、南阳、襄阳、神农架、武当山等周边重点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协作,形成与外地大旅行社的深度合作,构建以三省结合部为中心的客源市场网络。
关键词
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新格局,做到文化旅游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总体要求,完善工作机制,确定工作方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凝聚发展合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实施“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代特征,正确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积极参与。要强化责任意识,依据各自职能,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强力支持。要加强协作配合,精简办事环节,实行特事特办,不断创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
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企业等文明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树立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持续提升文明郧县、和谐郧县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形成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参与郧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
规范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文化旅游专项经费的管理,制定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完善程序、规范管理,编制开支计划,建立项目论证审批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加大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充分发挥专项基金的“杠杆”作用。加强监督考核。科学建立文化旅游工作统计指标体系及统计方法,建立目标责任制,制定目标考核细则,把文化旅游工作纳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修订完善对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文化旅游企业创先争优的奖励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文化旅游工作中贡献突出、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篇:拓宽渠道 强化服务 打造一流的干部培训综合平台
拓宽渠道 强化服务,打造一流的干部培训综合平台
市行政学院副院长刘俊国
按照市委组织部的安排,我参加了全市在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党政干部高级研修班,通过学习,使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特别是浦东干部学院新颖的教学模式,丰富的教学内容,鲜明的教学特色,高效的管理方法,开放的办学理念,使我感触颇深,带给我诸多启示和思路。
一、秉承理念,突出特色,紧扣时代特征。
浦东干部学院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教育培训工作的实际,在中央党校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沿——上海浦东成立的一所国家级干部培训学校。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熟悉经济管理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学校一开始就始终紧扣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突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容,依托上海这个全国经济发展龙头城市和浦东开发的优惠政策,坚持“忠诚教育、能力培养、行为训练”的培训理念,把党的理想信念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现代化建设的管理知识、浦东开发的政策优势和上海经济的发展示范
作用及长三角地区的实践探索紧密结合起来。因而使学校成为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和军队干部进行改革开放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现代化建设管理能力教育和开展国际培训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基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办学特色和区位优势。
二、站在高端,引领潮流,具备高超的教学科研水平。浦东干部学院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所设置的教学课程都紧紧盯住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脉络和前瞻性问题,根据国内各地方、各行业探索发展的实际,在认真研究理论,深入探索实践,仔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置的,既具有行业学术的领先意义,又具有教学上的针对性和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师资队伍面向中央、省、市和全国各行业,特别注重利用长三角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各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密,人才众多的优势,不拘一格,择优选择,所聘请的授课教师大多是该课题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的知名专家和有独到见解的学者;同时注重聘请一些多年在党政单位从事政策研究和制定实施,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领导专家。所培训的内容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言之有物,令人信服。此外,他们在教学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注重用事实说话,利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经济改革发展的实际,组织学员实地参观、调研考察工厂、农村等一些有典型性、代表
性的单位和开发区。用鲜活的实例启发学员,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说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科学管理,强化服务,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精细化服务水平。
浦东干部学院的管理和服务让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各类型的学员们无不感到满意。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食宿条件、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各类型学员,使学员能够进得来、呆得住、静下心学习。体现在以教学为中心的服务至上理念,浦东干部学院在教学资源上体现了社会共享,但在服务管理上体现了自我为主,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在人员结构上,以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着力打造良好的工作平台,努力创造条件,他们精细化的服务体现到学校的每一个环节和教学全过程中,同时注重调动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作用,他们的后勤保障既和社会接轨,向高标准的宾馆饭店看齐,又体现学校管理的个性和独到之处,在服务上,高于社会标准,同时高水平完善的服务管理也是他们学院的特色和品牌之一。开放式、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服务体现了人性化关怀和学校特色个性。
几点启示:
浦东学院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行政学院的负责人,结合我市实际,应着力加强和改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酒泉市委党校是有市委主办,和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三位一体,面向全市党员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党外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员开展教育培训的综合性机构。承担着市委、政府各党派、人民团体的干部培训教育工作。市党校和行政学院要在突出党性教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干部培训的实际,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项目、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经济文化社会中的一些特色工作,举办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班,推出一批切合实际、富有地方特色的班次、课程,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地方特色,创造酒泉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防止大一统的人云亦云的一般化培训。
二、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丰富培训内容。
在师资力量上,应面向全社会。除聘请一些国内外、省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讲课以外,应着力面向全市一些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老师和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基层工作人员,聘请他们兼职授课。努力做到实际实用,富有特色。把那些在实践中具有真知灼见,能切实解决
问题的人员请上讲台,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哪方面的人就请哪方面的人,需要哪方面的课题就请哪方面的权威人士。在教学内容上,除党的理论政策法规和“一校两院”规定的任务外,应当拓宽教学面,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辨别,酒泉经济发展的特点,乃至社会、人民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有需求和技能性、知识性的班次。把酒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代飞天和当代航天精神,风光电产业发展等特色经济融入教学中,使培训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在培训对象上,除完成党委政府委托的各级党政干部培训任务外,一些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学术单位乃至个人委托的培训任务也可以接纳,一些商业性、知识性、技术性、文体娱乐性的课程、班次也可以设置。在培训方式上,要密切结合培训对象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用课堂讲授、调研走访、实地考察、情景模拟、角色转换等多种方式进行,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际内容,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真正做到培训资源共享,效能最大化。
三、强化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要切实加强基础设施改造,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创造良好的培训环境。酒泉市委党校是在原职业技术学院的底子上,经过财产置换、搬迁的学校,许多设施老化陈旧,有的不符合干部培训和成人教育的要求,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大
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以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为干部培训提高保障;要改善学院住宿条件,按照现代标准配置学员宿舍,配置教学设备,提供餐饮服务,使学员能够住得下来,学得安心;要加强电教设施的配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平台,和中央、省上的培训教学机构联网,使学员能及时掌握高端知识和先进发达地区干部培训的新情况。二是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要使全体教职员工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学员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提高教学科研、后勤保障、餐饮娱乐的质量和综合水平;要引进标准化后勤管理模式,与餐饮企业和星级饭店联营,面向社会开展服务,餐厅、住宿、体育文化设施等公共设施在假期和空闲时间要向社会开放,保障学员的学习、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要努力创造优美环境,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文化设施建设,创造花园式校园,使学员能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良好的教育培训,努力把党校建成思想教育、文明传承的高地和环境优美的乐园。
第五篇:将文化“软实力”打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1(定稿)
将文化“软实力”打造
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在当今文化经济发展越来越呈现出一体化趋势的形势下,经济发展既离不开文化支撑,文化发展也离不开经济保障,二者互惠共赢。必须树立文化就是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理念,实现强化文化经济功能与提升经济文化内涵良性互动发展。XX作为欠发达县份,要实现后发崛起、跨越发展,更需要培树良好的文化精神动力。我们要紧紧围绕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有效整合,全方位多层次打造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打品牌,擦亮文化名片。整合资源、挖掘内涵、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把河北省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靓丽的文化形象、雄厚的文化实力,以此提升河北文化的魅力、扩大河北文化的张力、增强河北的影响力。XX县紧紧抓住XXXX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契机,不断探索挖掘资源与创新发展的结合点,遵循规律、面对现实,高标准创意、大区域合作,在弘扬、创新中培育叫响以XXXX为代表的晋冀蒙陕区域文化品牌,在交流、交融中宣传展示XX,不断增强XX文化对资源要素的吸纳力、影响力、凝聚力。重融合,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当今,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
1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跨越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加强其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XX县用大文化观念推进文化与产业、与旅游、与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相互渗透,在挖掘注入文化内涵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借助利用经济发展中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在以康巴诺尔湿地公园、卧龙图庄园、阿不盖庙景点为重点的旅游产业中增加文化含量,提升旅游品位;在城建的设计、规划、景观中注入文化符号,提升城建内涵;在风电、煤炭、特色农产品等六大产业发展中融入文化元素,提升产业层次;在项目推介、经贸洽谈、招商引资等重大经济活动中拓展文化功能,提升经济效益,用文化软实力撬动经济硬战略。
抓培育,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好城乡基层文化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点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文化下乡常态化、长效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XX县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创作精品剧目,推出一批XX领军人物,实现好戏有人唱;创新文化载体,办好XXXX艺术节、XXXX春节演唱音乐会等品牌活动,实现小戏能大唱;创造发展环境,跑办实施规划投资2200万元的XX博物馆、大剧场、传承培训基地等一批文化基础建设项目,积极推进XX影视旅游基地开发以及XX县金长城历史名胜保护开发等项目,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通过积极的探索实践,让群众有更多机会、在更高层次享受文化成果,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
强产业,发展县域新型经济。文化经济是人本经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文化经济是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了实处。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科学布局文化产业园区,培育、扶持和引进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软实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XX县将发展XX特色文化产业列入未来五年发展规划,突出发展以XX演出为主的文化产业。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整合演艺资源,积极推动县XX剧团和100余家民间XX艺术团体进行资源整合,走出家门,走向市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产品推销。同时,挖掘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与演出业相关的音像、宣传、道具、服务以及文化产品制作等文化业态,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