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时期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十二五时期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一、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我局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将其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上,与其他工作统一部署、统一计划、统一落实、统一考核。局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干部教育培训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司法行政人员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谐马尾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不断学习强素质。
1、结合工作实践,积极组织干部参加省厅、市局、区委党校举办的各类培训活动,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2、鼓励干部学历教育,重点开展了继续教育,有针对性进行学历教育,截止目前,50岁以下干部均是本科以上学历。
3、重点培养年轻优秀干部。我局十分重视对年轻优秀干部的培养,给年轻干部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并积极向领导和组织推荐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2010年今年我局调入公务员3名,新录用公务员1名、公证员4名、社区矫正专职社工8名,并对8名试用期满的专职社工进行考核,年轻的大学生为队伍带来新
1的生气与活力。
4、树立学习理念,创建学习组织。通过座谈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采取集中学习、支部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章》、《中国共产党党史》、《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辅导专题》、2011年福州市机关党员干部《学习材料选编》,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教育、普法教育和法规制度学习。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干部职工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利用重大活动、重要纪念日、传统节日、节庆日开展集中性教育与实践活动。有针对性认真开展业务培训及岗位练兵活动,永葆学习活力。
二、确保创建经费投入,实报实销。
三、建议。
希望能多组织有实效性的培训教育活动。
马尾区司法局
2011年11月1日
第二篇:“十二五”时期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发展规划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局内各单位:
现将《“十二五”时期税务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及时向税务总局(教育中心)报告。
二○一一年九月十三日
(对税务系统内只发电子文件)
“十二五”时期税务干部教育培训
改革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各级税务机关特别是教育培训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税务总局党组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按照新时期税收工作 总体要求,始终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摆上重要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税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干部教育条例》),及时制定配套实施办法。以教育培训为税务系统年中工作会议主题,由各省(区、市)税务局主要负责人参加进行专题部署,明确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各项投入不断加大,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稳步开展。按照领导干部、专业骨干和基层一线“三支队伍”分类培训的格局,以能力建设为主线,创新培训方式,全员培训任务全面落实,领导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专业骨干队伍人才更加密集,结构更加合理,基层一线干部综合素质和岗位能力不断提升。制定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发展意见,培训机构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干部学校改造建设扎实推进,培训基础保障建设更加有力。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覆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和跟踪反馈,教育培训工作日趋规范,培训质量效益有了新提高。紧密围绕税收中心工作,税务干部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实现新提升,教育培训服务税收工作大局的作用得到新发挥。
“十二五”时期是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税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面临新的形势。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一系 列重要决策部署对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有效发挥税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能作用对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税收事业改革发展对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干部发展成长环境的深刻变化对税务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税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税收事业科学发展、促进干部队伍建设中负有重要使命。为适应“十二五”时期税收事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进一步发挥好干部教育培训的职能作用,提高教育培训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根据《中央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的通知》(中办发〔2010〕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2011—2015年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1〕 1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国税发〔2011〕56号)精神,结合税务干部队伍和教育培训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税战略,以专业化培训为主线,以人才库建设为依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三支队伍”分类培训格局,突出高素质专业化骨干培训,加大税收 急需紧缺人才培训力度,加强培训基础保障建设,健全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科学化水平,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全面落实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适应“十二五”时期税收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提供有效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税收工作主题,大力实施人才强税战略,坚持税收事业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确保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税收中心工作贴得更紧,更好地为税收事业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服务。
——坚持分级分类、按需施教。按照干部隶属关系明确各级税务机关职责,以专业化培训为主线,把握“三支队伍”分类培训格局,分级组织培训。突出干部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强化需求导向,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充分激发干部学习培训的内生动力,更好地为税务干部健康成长服务。
——坚持改革创新、竞争择优。在继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抓住薄弱环节,找准关键问题,实现重点突破,以改革促动力释放,以创新促活力增强,以竞争促资源盘活,以择优促质量提升,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发展。
——坚持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建立完善激励约束制度,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形成推动培训机构联系实际办学、教师联系实际教学、学员联系实际真学的机制。
——坚持质量第一、注重实效。将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作为谋划、推进和评价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实现干部教育培训规模和质量、效益相统一。
(三)主要目标
1.领导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新一轮领导干部培训任务全面落实,司处级干部5年参加集中脱产培训累计不少于90天,任职培训制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领导能力进一步提升,把握大局、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和带好队伍的本领显著增强。
2.高素质专业化骨干培训成效明显。税务总局、省局、地市局三级人才库后备力量培训全面深入展开,实施“千人工程”成效明显,力争到2015年底,使全国税务系统拥有1000人左右的领军型人才。“十万人工程”稳步推进,力争到2015年底,使地市以下税务局拥有一支十万人左右的基层复合型人才和业务能手。税收工作急需人才紧缺状况明显缓解,一支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结构合理、素质精良,能够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发挥克难攻坚作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骨干队 伍基本形成。
3.基层一线干部岗位工作能力全面提高。适应税收专业化管理需要的一线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新录用人员初任培训规范及时,基层一线干部5年参加集中脱产培训累计达60天以上,干部税收专业素养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全面提高,熟练掌握岗位所需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人员达到90%以上,干部队伍学历得到提升,专业知识结构更加优化。
4.教育培训基础保障更加有力。培训资源得到合理整合和有效利用,培训机构办学水平和培训质量效果达到更高水平。税务党校在干部培训、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学风、教风和校风建设取得实效,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模式创新更具特色。远程网络培训系统基本建成,培训渠道进一步拓宽,培训师资、课程、教材进一步实现共享和普及应用。
5.教育培训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组织调训为主、自主选学为辅,规范有序、健全高效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优化,职责明确、制度健全、保障有力、效能显著的管理体制和培训与使用相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更加健全。
6.教育培训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理念不断创新、内容及时跟进、方式灵活多样,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培训模式基本确立。教育培训管理更加科学规范,管理制度体系和运 行机制更加优化健全,教育培训快速反应、及时跟进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多层次、全覆盖、规范化、高效益的教育培训工作格局更加完善。
二、扎实做好“三支队伍”培训
(一)实施领导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培训工程
1.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开展领导干部培训。根据“十二五”时期税收工作对各级领导干部素质能力的要求及领导干部队伍的状况,按照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党性教育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培训。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深入进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培训,重点加强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培训,着力提高领导和推动税收事业科学发展的能力;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把握全局、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纳税服务、带好队伍和开拓创新能力为重点,突出税务特色,增强各级领导干部胜任领导工作、熟悉工作特点和驾驭工作大局的能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协调能力。坚持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干部,引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2.科学安排领导干部培训。税务总局每年举办司局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1期,司局级领导干部政治理论和税收业务培训班3至4期,并根据需要及时举办司局级领导干 部任职培训班,每年安排培训司局级领导干部200人次。每年安排处级领导干部党政理论和各类业务培训班40期左右,培训1800人次。根据需要及时安排处级领导职务人员任职培训班,确保国税系统新晋升处级领导职务人员及时完成任职培训。5年内将所有县(市、区)税务局局长轮训一遍。各省(区、市)税务局要按照税务总局有关规定,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处科级以下职务人员培训。重点加强科长、分局长、股(所)长等基层一把手培训,规范新任科级领导职务人员任职培训,提高其履行领导职务的胜任能力。根据税收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及时组织实施专门业务培训。
3.分级负责落实领导干部培训任务。按照分类培训、分级负责的要求,明确各级领导干部培训任务,落实责任。国税系统司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由税务总局负责;国税系统处级领导干部的培训任务,税务总局负责安排三分之二(即60天),各省局负责安排三分之一(即30天)。科级干部培训由各省局根据分级负责原则和各自情况统筹安排。地税系统司、处级干部政治理论类培训原则上按地方党委和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的规划执行,并可自愿参加税务总局举办的此类培训。税务总局举办的领导干部业务类培训,地税系统司处级干部应按规定参加。税务总局机关干部培训由税务总局人事司、教育中心和机关党委负责安排。
4.加强后备干部培训。突出后备干部的理论武装、实践 锻炼和党性修养,提高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和能力素质,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税务总局根据需要举办国税系统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和机关优秀青年科级干部培训班。各省(区、市)税务局要按照本地区后备干部培养计划确定培训班次,认真抓好处、科级后备干部培训。
(二)实施高素质专业化骨干队伍培训工程
1.确定高素质专业化骨干培训规模。根据税务总局关于人才库建设的规划,税务总局、省局、地市局三级人才库入库人数分别达到在职干部总数的4‰、3%和12%。各级教育培训部门要以三级人才库建设为依托,紧紧围绕“千人工程”,发挥好教育培训在人才队伍建设上的职能作用,按照行政执法类、综合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人才库建设规划,以税收工作急需和紧缺的专业人才为重点,合理确定专业骨干5年培训规模,统筹安排,分按类别逐步实施。税务总局按照总局人才库入库人数的3倍左右安排相关专业骨干培训,力争到2015年底,使全国税务系统拥有一支1000人左右,能够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熟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拥有先进管理理念,在税收工作某一方面具备专长的领军人才,发挥其在发展规划制定、制度安排设计、政策问题研究、重大案件查处等方面的作用。各省局和地市局可按照本单位人才库总人数3至5倍左右确定今后5年的 专业骨干培训规模。
2.加强税务总局专业骨干人才库后备人员培训。以税务总局人才库建设目标为依托,开展分类递进式专业骨干培训。以提高执法水平和征管能力为核心,开展税收法律、货物劳务税管理、所得税管理、社保费管理、财产行为税管理、房地产税管理、国际税收管理、税收收入规划核算、纳税服务、纳税评估、大企业税收管理、税务稽查等行政执法类岗位人才库后备人员培训。按照不少于行政执法类人才库3倍的规模,5年安排该类骨干培训5400人次左右。以提高服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开展文秘、财务管理、政府采购、督查内审、人事管理、教育培训、纪检监察、党务和后勤管理等综合管理类岗位人才库后备人员培训,5年安排该类业务骨干培训2000人次左右。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开展信息技术、税收科研、教学等专业技术类人才库后备人员培训,5年安排该类骨干人员培训1500人次左右。上述三类骨干培训对象原则上从各省局相对应的综合管理、行政执法和专业技术等三大类公务员人才库中选拔。税务总局教育培训部门将根据人才库建设进度、人员数量、相关条件等综合考虑,分类别、按专业、分步安排相关培训。
3.认真开展省(区、市)和地市级专业骨干培训。实施“十万人工程”,加强省、地两级专业骨干培养。力争到2015年底,使地市以下税务局拥有一支十万人左右,熟悉税法和财 务会计、懂评估、会查账、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基层复合型人才和业务能手。各省局教育培训部门要根据本省三类人才库建设目标,结合本省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科学分析税收事业发展对人才保障的需求,合理确定本省三类骨干人才的培训数量,科学制定培训计划,按岗位系列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各地、市级教育培训部门也要根据本单位三类人才库建设目标,合理确定人才库后备人员培训计划,分类分专业分步开展培训。各地在骨干人才培训上,要把新培养目标与以往开展的岗位能手、标兵选拔结合起来,既要注重老骨干、老能手、老标兵的继续培养深造,又要实行动态管理,及时选拔发现补充新的业务骨干。
4.科学设计、精心实施专业骨干培训。根据税收工作对高素质人才的实际需求和目前人才队伍的现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分类制订行政执法类、综合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骨干培训计划,按岗位、分系列开展递进式培训。要根据三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和岗位需求,以递进式集中脱产学习、关键岗位跟班实践、专题调研、实战案例研讨、事务所实习等全方位、多途径培训,着重优化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三)实施一线干部队伍能力提高培训工程
1.推进分岗位专业化递进培训。在加强全员培训的基础 上,明确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类别人员的岗位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进一步提升一线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一线干部每年参加集中培训累计不少于12天。税收专业素养和岗位履职能力全面提高,熟练掌握岗位所需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人员达到90%以上,干部队伍学历结构、专业知识结构更加优化。配合人才库人员选拔,开展税收业务知识能力水平达标测试工作,按照合格水平占60%、中级水平占30%、高级水平占10%的比例,建立基层一线人员岗位胜任能力测评机制。
2.抓好一线干部日常在岗学习。各省(区、市)税务局重点负责组织实施基层一线人员各类岗位培训和基层兼职教师培训。要综合运用团队学习、岗位练兵、业务比武、知识竞赛和每日一题、每周一课、开办业余学校、网络培训等多种教育培训方式,确保一线人员培训和学习制度化、经常化。鼓励税务干部积极参加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
3.加强基层一线兼职教师培训。针对基层开展培训缺乏师资的情况,各地要大力开展基层兼职教师培训,按照基层急需的专业和岗位,从各地业务能手和标兵中选拔一批有教学能力的人员,集中进行培训。税务总局继续组织实施基层一线干部“示范”培训。每年根据需要举办相关培训班,5年培训基层兼职教师1500人次。
4.进一步加强初任培训。按照统一培训目标、统一培训内容、统一组织管理、统一培训考核的要求抓好初任培训。根据新录用人员的学历、专业等不同情况,以突出岗位适应性为重点组织实施,切实做到“不培训、不上岗”。认真落实初任培训和税务执法资格考试相结合的制度,把执法资格的相关要求认真落实到培训中,作为初任培训的重要内容,以考促学,提高初任培训的学习效果和培训质量。
5.扎实做好“智力援西”工作。税务总局继续实施“智力援西”工程,为西部省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培训领导干部,培养一批税收工作急需的专业人员。倡导有条件的省(市)局利用其优良的教育培训资源,对口开展对西部特别是西藏、新疆等地区智力支持。
三、加强教育培训基础保障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培训机构建设。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改革强校,明确总局党校及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功能定位,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充分发挥总局党校和税务干部院校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快院校建设改造力度,确保到2015年末,原有省(区、市)税务干部学校全部改造完成,新建税务干部学校形成培训能力,构成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体系。根据干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和教育培训任务,及时充实教育培训力量,优化整合干部院校规模和布局。
(二)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符合税务干部教育培训特点的师资准入和退出机制。坚持选聘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良好、理论政策水平较高、专业知识扎实、实际工作经验丰富、具备教学工作能力的人员到税务干部院校担任专职教师。通过引进、培养、调整等手段,改善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完善专职教师挂职、进修、调研相结合的知识更新机制,试行“双向挂职(双挂)”制度,保持教学与税收前沿工作的一致性,防止知识陈旧,教非所需,促进教学与税收实践进一步结合,提高专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课程研发能力。认真落实专职教师每年参加集中培训不少于30天的规定,积极为专职教师提供深造的条件。大力选聘优秀领导干部、知名专家学者、基层一线优秀干部等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按照择优入库、动态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完善税务总局、省(区、市)局两级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为实现优秀师资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到2015年,税务总局入库师资不少于1500人,省(区、市)局不少于300人。定期举办各类兼职师资培训班,加强兼职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紧密结合税务干部个人需求、岗位需求和教育培训需求,以提高税务干部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强培训大纲、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 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按行业划分的贴近实际、方便实用的教学大纲、培训教材和课程体系,打造品牌培训项目,实施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工程。借鉴和推广基层税务机关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方法,把基层的典型经验和案例研发成为指导性的培训课程,使税务干部能够掌握方法,学到技巧,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进一步开发案例式教材、电子化教材和配套读物,形成充分发挥纸质版教材传统优势和基础作用,利用电子版教材便捷优势和补充作用,结合配套题库考试功能的互为补充、立体交叉的教材体系。坚持干部培训教材的开发与使用相结合,根据需求及时更新现有教材,补充新教材,做到一纲多本、与时俱进、灵活组合,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培训资源,满足不同培训需求。结合教材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建立适应税务岗位素质能力体系的培训测试题库。做好干部教育培训科研工作,通过组织科研课题评审和教育培训论坛,推动干部教育培训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四)加强学风、校风和教风建设。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建设良好的学风。学员参加培训学习要认真遵守培训规定和有关纪律要求,坚持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相统一,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按照“坚持党性、严谨治学、以德施教”的要求,建设良好的教风。教师要把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坚持研究无禁区、讲台有纪律,引导学员带着问题参训,联系实际研讨,寻求用新理论、新知识破 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按照“求是、守纪、和谐、进取”的要求,建设良好的校风。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严明纪律、加强管理,既要为学员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又要敢抓敢管,对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严肃处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秩序和氛围。要建立学风建设督促检查制度,对学员在学期间学习、生活表现和遵守纪律情况进行综合考察,作为学员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从严治校,勤俭办学。
(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树立干部教育培训投入是最有效益投入的理念,把教育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使教育培训经费随着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要完善制度,切实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制度,加强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提高教育培训经费使用效益。要探索建立适应教育培训需要的经费机制,完善经费“跟着项目走”的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经费“跟着干部走”的使用方式,促进培训经费向高效优质培训资源流动,提高培训经费使用效益。
四、推进教育培训改革创新
(一)改革培训计划生成机制。按照因人施教、按需培训的理念,把需求调研作为培训计划生成的必经环节。干部所在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成长需要,主动提出培训需求。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干部所在部门 培训计划协调会商机制。要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深入细致的需求调研,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以此为依据设计培训项目,提出教学计划。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训前听取意见、训中按需施教、训后跟踪问效的培训需求动态反馈机制。
(二)健全培训内容更新机制。建立以培训需求为导向的培训内容更新机制,不断完善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和党性教育体系。在理论教育方面,致力于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的同时,重点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教育,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历史、国情和形势教育。在知识教育方面,致力于提高干部的知识素养和税收管理实践能力,广泛开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所需知识的教育培训,重点抓好提高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能力所需知识的教育培训,依法行政和税收专业技能培训。在党性教育方面,致力于提高干部的道德品行和精神境界,大力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廉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重点开展忠于党和人民、尽职尽责工作、培养高尚道德情操、拒腐防变的教育。
(三)改革完善培训组织方式。坚持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改革完善培训组织方式。坚持和完善组织 调训制度,严格执行调训计划申报制度,加强统筹协调,避免多头调训、重复调训和多年不训。对政治理论、党性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等需要组织调训的,坚持实行组织调训。对主要领导干部、重点岗位干部实行点名调训。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指导下,以“供、选、教、管”等关键环节和配套制度建设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干部自主选学,为干部教育培训提供多样化途径。对知识传授型的培训课程可多采用网络、视频讲座和答疑等分散、虚拟培训的方式;对于领导能力和技能型培训更多采用集中教学、研究式行动学习,充分发挥教育培训机构不可替代的培训特色和优势。倡导挂职培训、分段式培训,探索后备干部个性化定制培训制度和跨地区合作培训模式。适应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的需要,探索建立税务干部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制定符合干部成长需要的终身学习体系,鼓励干部利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改进干部在职自学。
(四)改进培训教学方法。坚持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倡导行动学习,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培训方式,激发干部学习潜能,增强培训实效。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推广系列化递进式培训、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研讨式教学,突出按干部类别开展培训。丰富专题研讨、专家讲座、现场教学、在线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在进一步提高讲授式教学质量的基础 上,加大研究式教学力度,增加案例式教学比重,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实战实训教学,完善实训平台建设。探索跨地区、跨学校的合作培训模式。
(五)推进网络培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加强网络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干部网络培训管理,积极开展网络培训,更好地满足干部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税务总局将以“金税三期”建设为契机,构建远程教育培训管理平台,集中力量开发教育培训管理系统和培训课件。进一步整合系统内优质网络培训资源,加强税务干部网络培训平台建设,不断扩大覆盖面,到2015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备、资源共享、规范高效的干部网络培训体系。各省(区、市)税务局要在门户网站建立网络培训平台,或委托所属培训机构建立专门远程培训网站,开展本地区税务干部的网络培训、在线考试。
五、健全教育培训制度机制
(一)健全干部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执行干部学习培训考核制度,全面考核干部的学习态度、党性修养、作风养成和学以致用等情况。配合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试点,探索教育培训考试考核结果与取得相应资格和确定业务水平等级相衔接的做法。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如实记载干部参训情况和考核结果。要将干部学习态度、学习成 果和遵守纪律情况作为评价学风情况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考核体系。要将干部学习培训期间的表现纳入干部日常监督管理范围,对培训期间违反有关规定和纪律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二)完善干部学习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干部培训工作与干部管理工作之间的沟通协调,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培养、发现和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渠道。提拔担任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要达到《干部教育条例》规定的培训时间要求,确因特殊情况在提任前未达到要求的,须在提任后1年内完成培训,仍未完成的要延长试用期。结合干部考核,开展述学评学考学活动。干部学习培训考核不合格的,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将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作为各地区各部门和干部所在单位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修改完善税务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考评办法,在全系统普遍推行培训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会同同级干部院校,研究完善培训班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围绕组织领导、任务落实、培训质量、师资队伍、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经费保障等方面,对下一级税务机关和院校定期开展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承担培训任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要组织学员对其培训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情况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管理
(一)落实领导责任。各级税务机关要把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及时研究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搞好规划、保证投入、加强协调,切实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工作基础扎实、工作措施有力。主要领导统筹部署,全面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指导、协调各职能部门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班子其他成员积极抓好分管部门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各部门负责人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根据总体部署抓好本部门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强宣传,进一步形成领导重视、干部需要、各部门支持的教育培训工作良好氛围。
(二)强化管理协调。干部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要由办培训向管培训转变,由抓微观向抓宏观转变,由管具体事务向管方向管政策转变,切实履行好整体规划、宏观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制度规范职能,切实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性。税务总局教育中心要履行牵头抓总职责,在综合规划的统筹性、宏观指导的系统性、协调服务的具体性、督促检查和制度落实的规范性上下功夫,加强教育培训考评,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鼓励并及时总结推广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新鲜经验和有效做法。在税务总局干部 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监督指导下,具体组织落实好税务系统司处级干部相关培训以及重要业务骨干培训、培训者培训和税务总局机关干部培训。各省(区、市)税务局教育培训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系统处、科级干部培训,落实一般干部培训制度,切实维护税务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权益,为干部学习培训提供必要的保障。税务干部培训机构具体负责培训组织和实施。人事、监察、财务、机关党委等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干部教育培训相关职能,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
(三)加强自身建设。各级税务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部门设置和人员配备,明确职责。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权益保障、竞争择优、考核评估和监督约束等方面配套制度。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理论和政策研究。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发应用好干部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管理者队伍和干部院校管理队伍建设,强化培训者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促进交流,优化结构,不断提高培训管理者素质和水平。
第三篇:2012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2012机关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2012年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是新中国成立63周年,也是全街共克时艰、逆势而上、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推进街道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扎实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结合街道实际,制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我街“巩固特色优势,打造核心街区”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委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街道工作大局,以增强党的执政意识,提高干部执政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干部队伍能力和素质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建设高素质的街道干部队伍,为全街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培训计划
利用区党工委、街道、市民、学校等培训平台,以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目标,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扩大干部教育培训的覆盖面,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和教育培训需求,激发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根据干部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地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机关、社区全体干部培训。采用集中学习与自学方式相结合、电化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相结合以及街道培训与社区培训相结合等教育形式,侧重于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机关、社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个人修养。
二是领导干部培训。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1次,通过重点专题学习和民主生活会,使领导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通过机关自建网站、办公信息平台等方式加大督学力度,跟踪干部在线学习学时完成情况,确保在线学习任务顺利完成。
三是机关后备干部培训。以中层干部为重点,坚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和党性教育、一手抓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培训侧重于掌握领导方法和艺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中层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增强沟通与协调能力等方面内容。按照区委组织部要求,街道党委拟选送优秀的年青后备干部到区直部门进行跟班学习,并做到学有所获。使中层干部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工作执行力。
四是社区党务工作者业务培训。培训侧重于党务工作者应具备的党务知识、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内容,通过《党支部日常工作》、《解读新党章》、《发展党员工作流程解析》、《社区党建工作》及公文写作等系列培训,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能力。
五是青年干部培训。培训继续侧重于公务员行为规范教育、增强团队意识等方面内容,提高青年干部综合素质,强化创新意识。大力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积极引导青年干部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工作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是社区党员队伍培训。各党组织要组织好广大党员收看专题电教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认真组织讨论并撰写学习体会。计划继续邀请区委党校教师及社区宣讲团的老党员为广大党员讲解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精神,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
三、培训措施
1、完善党员、干部的培训机制和各项学习制度。一是合理设置安排部署干部教育培训,避免重复培训、多头培训,又防止不培训、应付培训或漏训。凡参加区级以上的各类培训班,都要及时报街道党政办进行登记备案。进一步完善干部理论学习考核制度,建立干部在职自学制度。二是按照量化考核和激励约束措施,鼓励干部根据个人发展和履行岗位职责要求,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或参加培训,并从时间、经费、学习资料等方面为干部在职自学提供必要保障。三是建立干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坚持分级与分类、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完善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把干部学习掌握理论特别是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干部的培养、使用结合起来。把干部参加学习培训以及运用学习成果推动工作的情况作为年底考核评优、培养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
2、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学习方式,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素养。深入开展建设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学习争先创优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学习内容,以“十
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为学习重点、有计划的安排社区换届选举工作讲座、金融知识等重大主题、专题,组织学习或讨论。针对当前机关、社区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思想理论与精神文化的需求,紧紧围绕街道“巩固特色优势,打造核心街区”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等,理顺情绪、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进一步把全街党员、干部思想行动统一到区党工委委和街道党委的决策上来,不断增强和激发全街干部的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团结意识和拼搏创新精神。
3、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廉政建设的主题教育。在广大党员、干部中继续深入开展“廉政建设进社区”“廉政论坛”等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把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和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持先进性落实到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中去。机关要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与工作效能结合起来,坚持以继续保持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巩固机关作风建设成果,把机关党员作风建设和工作效能作为机关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挂钩。
通过开展交流学习成果、评选优秀学习笔记、表彰学习标兵等方式,激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街道党员学习手册,对党员参加经常性教育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严格考核,认真做好考勤纪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的依据之一。
第四篇:“十一五”时期应急总结及“十二五”时期应急计划
小岭村“十一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情况 总结及“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为贯彻落实镇政府应急管理会议精神,普及应急知识,增强群众公共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我村的作用,提高村民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地区的安全与社会稳定,特将我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十一五”时期和2010年应急体系建立以来工作情况
(一)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建设工作
根据《密云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密云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的有关规定以及镇政府的相关要求,我村及时召开了会议,安排布置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
1、制定应急预案
村制定了《小岭村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应急事件体制建设工作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我村建立了应急组织机构。统一指导全村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公共事件,由村党支部统一领导,并向镇应急委员会指挥部汇报。
3、应急机制建设
(1)村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分工,确定了各自的职责,下设1个专项指挥部。
(2)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即将造成的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划分了四个预警级别,即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个等级,蓝色为一般等级,红色为特别重大等级
(3)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响应程序。发生突发公共事件以后,根据事件发生的程度进行分级响应。
(4)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后期处置机制。后期处置主要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调查和总结。
(5)建立了信息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信息的搜集、专项应急领导小组和相关部门按程序报送信息等。
(6)建立了宣传教育、培训和演习机制。
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法制建设
(1)认真组织村内干部学习贯彻北京市和密云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文件以及东邵渠镇文件。
(2)针对北京市和密云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的文件精神,加强全社会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到全民皆知,人人参与,增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意识。
(3)要求村内针对各自情况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并到镇政府备案。
(4)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严格按照分级响应程序进行组织,严格按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管理办法上报信息。
(二)宣传培训工作
为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在全面弄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村集贸市场,人员较多的情况开展“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水日”等专项宣传活动,结合各部门工作特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应急知识科普宣教活动,增强了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加强业务培训。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
(三)村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1、我村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3、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队伍。
(四)应急体系建立以来取得的工作成效
在东邵渠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干部以及党员、村民代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五年来,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的保障任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控制,我村的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1、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的宣传普及工作还要加强,群众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意识薄弱。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由于人员流动需要补充和健全。
3、对人员密集场所和公共场所的检查力度不够。
三、“十二五”时期和2011年全村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2011年我村的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镇应急办相关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继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大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工作质量,服务全村群众的经济建设情况。下一步应急管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建设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形成指挥统一、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的总体要求,抓紧部门应急管理机构的建设,增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按照镇政府要求,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培训指导、综合协调等职能,发挥枢纽作用。督促各部门根据各专项应急预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工作职责,组建相应的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开展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我村应急管理的各类工作机构,通过加强协调、整合资源、整体推进,逐步形成以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和高效运转机制。
(二)继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体系 按照镇党委有关要求,充分发挥预案在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完善工作,逐步形成相互衔接、完整配套的应急预案体系。一是继续加快预案编制进度,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二是认真研究,充分论证,注重预案的可操作性。
在完善和修订预案过程中,要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认真研究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注意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加强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不断提高预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三)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
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值班登记、交接班制度。根据镇关于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要求,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报告制度,明确信息报告要素、时限、渠道和责任主体,强化对重要值班信息的查询、研判、跟踪和汇总,规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接收、采集和报送工作。
(四)大力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应急培训工作。结合应急办培训,对全村应 5 急管理机构负责人和应急管理骨干进行应急管理工作培训。二是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重点抓好骨干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骨干应急队伍在应急管件的预防和处置打下良好基础。
(五)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工作
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抓好专业队伍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招募、培训等工作。
小岭村委会
2010年12月22日
第五篇:海淀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解读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解读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推动海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5月22日,海淀区教育工作会议隆重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和全国、北京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回顾了海淀教育“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大政府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力度等方面,研究部署了未来五年海淀教育改革发展任务。市教委主任姜沛民希望海淀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平等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区域和首都发展、发挥教育引领等五个方面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教育发展规划解读
【发展基础】
教育是海淀区的竞争优势和鲜明特色。“十一五”期间,海淀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为本”的治区方针,优先落实教育规划,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统筹推进教育发展,海淀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继续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海淀区主要教育发展指标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75%,全区47%以上的户籍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22万人,约占全市总数的五分之一。区域内共有152所幼儿园、116所小学、77所中学、17所中等职业学校和504
家培训机构,还有盲校、聋人学校、培智学校和工读学校,一个门类齐全、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已经形成。海淀区优质教育资源密集,共有11所市级高中示范校、3所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职业学校、26所小学素质教育优质校和12所市级示范幼儿园。海淀教育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增强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改革创新的发展意识和争创一流的领先意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领先发展、科学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海淀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和谐幸福提供公平优质的教育保障。
【基本原则】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促进公平
改革创新 提高质量
【发展目标】
到2015年,在全市和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区县,教育整体质量、教学基础设施、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全面实现全国一流,创办国内领先、世界水平的海淀教育。
【亮点举措】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教育资源是促进海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人才优势是海淀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突出优势。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任务,海淀
教育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海淀教育科学发展、领先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解决教育各种问题和不足,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
1、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北部地区规划中也充分体现了教育发展需求。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教育项目优先安排,各项政策优先向教育倾斜。
2、切实保证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
3、切实保证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根据需要,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公共资源的配置,要切实做到向教育倾斜。
■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科学发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1、采取项目带动的策略,组织实施“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等六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项目,积极探索深化海淀教育改革的政策措施,着力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海淀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开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探索。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符合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增强学校办学活力。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
3、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方式,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改变公办学校办学方式单
一、缺乏办学活力的局面。深入推进名校承办、委托管理、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等工作。
4、对民办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和宏观统筹。支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促进民办中小学办出水平、办有特色,鼓励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加快精品化、集团化发展。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给予相应的教育经费支持。依法完善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和督导制度,建立办学风险防范机制和信息公开制度,健全民办学校变更与退出机制。
5、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合作交流。适应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要求,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统筹区域国际教育资源,构建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相互衔接、机制灵活的国际教育体系。推进双语教学实验,建成集学前、小学和中学教育为一体的国际学校,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
■更加注重教育民生
1、下大力气解决“入园难”的问题。积极实施《海淀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通过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在三年内努力解决13700余个学位缺口,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服务。
2、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抓住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北部建设研发服务区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的契机,抓住城乡结合地区整体改造的机遇,加快提升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努力使北部教育质量尽快达到南部平均水平。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资金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配置和教师待遇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在北部地区和城乡结合地区新建一批中小学,引入名校办学,使农村地区成为优质教育资源新的聚集地。调整小学
学区规模和职能,强化学区的统筹协调功能,促进学区内各小学发展相对均衡。完善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引导教师在校际间合理流动。建成15所具有比较稳定、独特教育风格和鲜明文化特征,育人效果突出,充满办学活力的高中特色校。
3、关注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善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优化特殊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发展残疾人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办智障人职高班。
4、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符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考试评价制度和评价标准,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合理安排子女的课余生活,保障子女的休息时间。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队伍建设力度空前
队伍建设是海淀教育发展之本,实现“三个一流”目标的关键是打造一支全国一流水准的干部教师团队。
1、培养和造就教育专家。实施“成长中的教育家”工程,建设优秀校长梯队。发挥校长培训基地的辐射功能,建立“名校长工作室”,加强对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指导与服务。推出20名教育教学或办学成绩卓著、社会广泛认可的教育名家。
2、建立延迟名师、名校长退休制度,充分发挥优秀教育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
3、设立海淀区教育专项奖励资金。采取灵活多样的奖励形式和办法,对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职工进行奖励。
4、完善教师住房保障措施。规划建设人才公寓和公租房,为无房教师、住房条件差的教师提供租赁服务,并给予租金优惠或租房补贴。
■突出海淀教育特色
1、立足海淀教育的资源和人才优势,强调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扩大海淀教育领先优势、凸显海淀教育鲜明特色的重要突破口。打造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绿色成才通道。加强人大附中等4个国家级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校和实验基地建设。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9个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平台,促进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成长。
2、健全评价体系。根据现代教育理念,建立健全标准化、系统化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校长任职与绩效评价标准和学校发展评价标准,规范和导向海淀教育科学发展。
3、适应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的需求,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和结构,发展有海淀特色的精品化职业教育。
4、支持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统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探索,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以社会大课堂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载体,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统筹机制,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开展学生研究型学习、校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
5、统筹社会各种资源,加强分类指导,培育和表彰一批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先进单位和示范典型,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