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笔记
幸福笔记
世界上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幸福中。有一天老师问我们,幸福是什么,我想来想去脑子里一片空白,老师没有公布答案。我渴望弄明白幸福是什么,于是我们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年级5月20日
我是个不善于主动去帮助同学的人。那次放飞课,戴老师说教别人一次就是三张奖卡,同学们都疯狂的帮助别人,甚至“抢”同学,啦顾客!我对奖卡毫无兴趣,但是我自己的作业又做完了,批完了,坐在座位上不知干什么。这时新新跑来问我题目,我犹豫了很久,挧诺走过来准备抢走我的顾客,我拉住新新的手说:“我来教!”就这样我教了第一个同学,我开始教更多的同学。手里的奖卡逐渐增多,上面放佛写满了“幸福”!
四年级8月16日~8月21日
我写的字得到了书法老师的好评,他让我参加了书法硬笔比赛。比赛前期,连续七天都牺牲了自己的午休时间来书法室练习,有时一个笔画要写上四张纸。格式、诗句、顿笔、运笔、技巧,都要背地滚瓜烂熟。每一个字的要求都很严格,不能出现较明显的误差。比赛前一天,我出重的认真,每一笔每一画都足足写了十几秒,那天一个中午我想写两张,孟老师选出一张相对来说更好的,寄去了市里。第二天,市里寄回来的包裹中有一张荣誉证书和奖杯上面的名字是—杨伊凡。我高兴得心都要脱离身体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个奖杯!这奖杯里仿佛注满了幸福!
三年级2月12日
这天是我生日,是我第一次和同学们过生日。我许了愿望,吹熄了蜡烛,老师让我谈谈这几年在学校生活的感受,我支吾了很久也没说出口。老师走到我身边,悄悄对我说:“别害怕,只要简单地说出你想对同学或老师说的心里话就好了,加油!”听了老师的话,我鼓足了勇气,把藏在心里的话说了出来,同学们立即响起了掌声。当时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
我没有找到准确的幸福,但是我找到了我的答案,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帮助他人的快乐,幸福是成功后的喜悦,幸福是失去信心时得到老师的鼓励,幸福是„„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五年级:杨伊凡
第二篇:追寻幸福听课笔记
追寻幸福:西方伦理学视角 观看笔记
第一集:一开始老师放了一个倒霉熊的动画,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第一:有目标的话,为目标奋斗的过程也会是幸福的。第二:幸福的最终实现必须要看奋斗的目标是否值得,如果一开始追寻的目标、意义就是不正确的,那么即使去追寻了,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也得不到幸福。之后我也悟出了人的一生需要学习知识,这是有形的翅膀;也需要心灵的塑造,这是无形的翅膀。只有有形的翅膀和无形的翅膀都完善了,人才能真正达到幸福的境界并且不停地往高处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表明人的需求是从低到高的。成熟的人并不是说知识比其他人一定要丰富,而是他心灵上的起点高。
第二集:老师从自我介绍开始,表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她自身虽然“心虚”,但是她是用勤奋弥补了她的缺点,而且她的心态特别好,所以她觉得自己很快乐很幸福。以她自身的情况告诉我们,幸福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态。的确,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行为,就比如说同样是失恋,有的人会觉得是解脱了,分手快乐,但有的人会觉得好痛苦,无法自拔。
第三集:生活质量、人际关系影响幸福,我们愿意和给我们带来幸福的人在一起。我们自己要有幸福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有给予别人幸福的能力。领导人能带给组员的幸福与领导人本身的素质有关,尤其是道德,领导是否公正,关系到人们的幸福感。国家也是一样,公正对于幸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幸福的三种视角是伦理学,心理学,精神病学。本课程是从伦理学角度来研究幸福。我们需要一种思考的能力,不要只根据前人的经验来看,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偶然性不等于必然性。
第四集:老师放了《三国演义》的片段,从刘备因叹气被张飞鄙视,关羽分肉给大家来说明要为社稷、为大众着想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得到幸福。而且,三人结义,有了适合自己的团队,为着共同的目标好好奋斗,这也是幸福的体现。
第五集:老师提到了在应聘的过程中,公正无私是十分重要的。公正无私的人才能称得上的是优秀的人,而不是优秀的工具。公正无私是优秀的人必备的品质,只有公正无私的人才能够成为一个被重用的人,一个带队者。同时,我们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心灵洁净的人,这样我们表达出来的就是善,能给大家带来幸福。
第六集:幸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幸福主要是从心灵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幸福主要是指快乐。幸福是一种需要,需要得到的满足不同,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幸福。从追求快乐的角度,一切都是可能的,包括同性恋。
第七集:人生有自尊的需求,是每个人潜在都有的东西。虚荣是人生对尊严的追求的一种变种。《大学》中有说:“君子必慎其独也。”我们要把道德作为目标,判断是否道德的方法是,如果一种行为或态度普遍化是能给社会带来益处的,那么这种行为或态度就是道德的。人们的追求越来越从生存层面转化为欲望的膨胀,也就是越来越世俗了。虚荣的人最终会感到空虚,因为他所在乎的虚荣的东西,并不能代表他本身的才能或代表他这个人的状态。
第八集:幸福是金钱、权利、才能的统一体,不能说一个人很有钱就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人们肯定一个人更多地是因为他的才能,因为他的全面发展。真正能给我们带来尊严的是才华与道德,尤其是道德。人们都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否定,所以不幸福也来源于别人的否定,是自尊心受到伤害的表现。
第九集:环境对人的幸福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如果在一个优秀的环境下,人的幸福感会强;如果身处劣势,人的幸福感会弱,但是只要有才能,有道德,方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但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环境的力量,人的才华在一个环境中得不到认同的话,是十分不幸福的。人是人,人不是工具,如果人在环境中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的话,他是会觉得和这个环境有冲突,他会痛苦。
第十集:开始探究伦理与幸福的关系,首先老师介绍了一下马克思,然后老师放了泰坦尼克号的视频,提出ROSE是否幸福这样的问题;还放了个小朋友的视频,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孩子是很幸福的。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排序的问题,用了歌手齐秦和陈楚生做例子,齐秦先出道,陈楚生后出道,但是在目前陈楚生比齐秦要火,论证了排序的重要,幸福也在于人的排序。
第十一集:老师引用了梁启超误被医生摘肾的事,但是梁启超并没有怪医生,而且梁启超还是在维护医生,他是为了社会着想,如果他不为医生辩护,会影响到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一个伟大的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能不被自身利益所牵绊,心细天下,这才是以天下的幸福为幸福的表现。幸福也在于人生的选择,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
第十二集至第十七集:从这一集开始,老师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幸福观。一个民族如果习惯了优秀,这个民族就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适合我国现状的社会形态,我们走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师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对中国的儒道佛墨法的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其实在中国的儒、道文化中有体现,比如天下大同啊之类的思想。我对马克思的这一段话非常有感触,马克思说: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学者、哲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马克思的这样一种志向让我感动,这也是马克思的幸福观。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也是幸福的,燕妮为了马克思牺牲了许多,但是她十分支持马克思的事业,十分理解她的丈夫。老师还提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就是马克思的讽刺能力特别强,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也对马克思这个伟大的人物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马克思自学的特点是:摘、感、评。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老子的《道德经》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马克思的辩证法比较容易被中国接受。马克思的创新能力强,恩格斯的阐发能力强,他们是各有所长的一对好拍档。任何一个组织,不管是政党还是经济组织之类,都要有追求,必须要有共同的思想指导,否则这个组织就会完蛋。
第十八集至第十九集:老师开始讨论社会体系与幸福。选对了路,就没有痛苦的根源了,就是享受幸福了而不是追寻幸福,追寻幸福就是逃离痛苦的过程。燕妮对马克思的支持来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抱负,她并没有觉得马克思连累了她,一直支持他丈夫的事业,十分令我感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存在一个良好的社会体系的话,人的意识就会感觉到幸福。外界产生的痛苦源是围绕在你的周围的,我们要得到幸福,解决办法就是把外界那些痛苦源、刺激源给消灭掉,要么我们就让自己的心灵变得强大,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十集至第二十一集:老师讲幸福与欲望的关系:幸福是欲望的满足。每个人的社会存在不一样,所以每个人产生的具体的欲望也不一样。幸福的分类有:神性的幸福和人性的幸福,神性的幸福是神圣性的幸福,是无痛苦的、纯粹的幸福。人性的幸福是一种痛苦的幸福,人有了欲望,才有了满足,满足了才有幸福,但是欲望本身是痛苦的表现,欲望在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是痛苦。我们能承受多大的痛苦,以后就会有多大的幸福。我们存在一种因为痛苦而达到幸福的过程当中,有的欲望我们要消灭,有的欲望我们要留着并为之奋斗。安慰人的时候,在人痛苦的时候,要去给人家找还有哪条路可以走,给人希望。欲望要避免“眼高手低”,合适的欲望能够让我们奋斗,不合适的欲望很有可能让我们走入绝望。感性幸福由感官驱动,感官欲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理性帮助感官判断这个欲望是否可以满足。理性幸福是来自于心灵,这个心灵的需求和我们的社会存在有关系。
第二十二集至第二十四集:这3集,老师讲的是理性的幸福。我们身处于社会中,总是带着别人的期望值存在,家人、朋友、社会都对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期望,在这样的期望值下生存,一方面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感受到压力,这样的压力会让我们不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的核心价值,当我们做我们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的时候,我们就是幸福的,但是当我们被这个社会压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的时候,心灵是得不到解放的。理性的幸福在于协调好这2者之间的关系。理性的幸福是公正,老师用了清华同学做例子,清华的同学进来都不是走后门,而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考进来的。当我们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候,我们没有幸福感。老师还说,机会是足够的,如果我们能力不够,才有可能被挤下去,特别优秀的人从来不用担心自己“被”不公正。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没有成功的痛苦是最痛苦的,而坚持下去了,最后成功了,这个过程的痛苦就会变成幸福的来源。痛苦和幸福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老师还强调理性反思的重要性,通过心灵的反思,我们能悟到幸福的真谛。
第二十五集至第三十二集:老师从《伊里亚特》和《荷马史诗》开始讲,说明神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类有一个秩序,将狂躁的人变得顺从。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建立秩序的时候,首先来借助的就是自然界的秩序。也就是自然规律,我们的任何秩序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但是人可以改造自然。社会进步是根据人类征服自然的进程来判断的。秩序不是人生来就懂的,而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约定的,旨在维护社会的良好发展与促进社会的进步。哲学家所研究的一切都是为了来研究建立社会的秩序,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许多关于社会秩序的思考。在历史的转换时期,容易出现很多愤青,愤青们想着如何颠覆现有的社会秩序。思潮性的哲学家往往是从思想层面给予社会指导。总的来说,社会秩序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即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传播社会秩序的工具是伦理学,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不同时代不用社会有不同的伦理要求,我们处于一个被认可的伦理道德中时,我们是幸福的。在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有的秩序时,即现有的秩序时正确的、符合生产力的现状的时候,我们只有去让自己适应这种伦理秩序。老师说,哲学需要放在历史中去,我认为是的,不同时代的哲学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外国的社会秩序大多是一元论,侧重于法治。中国则是德治为重,我认为也和中国历来的传统有关吧。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将哲学由研究自然的重点转移到研究人来,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我们的优秀要被别人感觉到,我们必须要具备把自己的优秀展示出来的能力,不然我们的优秀就会被埋没。这点对于我们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十三集至第三十五集:解读幸福。公正是赢得人心的基本条件,一个好的组织者要公正,要建立一个好的工作系统和适当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沟通来形成一种公正的观念。除了沟通外,我们要有公平的分配物质利益、民愤、风头的能力,分配的无序会影响整个的组织运行状态。好的组织者能够做到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放弃个人利益。老师拿了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地震现场这件事来说,体现了总理对于集体利益的重视,也让我十分敬佩。学习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书本中学习,书本中的是对实践中的升华,是前人告诉我们的经验。二方面是从实践中学习。我们学习的理论都是放在我们个人的个性中来实现的,所以个人对于理论的运用也是十分关键的,直接影响到我们是否成才。老师还提到了心态问题,如果做什么事情都以100分的态度去做,这样内心反而会很紧张,这样可能什么都做不好,正确的方法是以80分的心态做100分的事。现在的处境并不代表我们的未来就一定是这样,通过努力,我们可以达到更高更好的境界,用一辈子去拼搏。
第三十六集:漫谈幸福。大气,是幸福的表现之一。心有天下、民族、国家,看事情就不会那么偏激,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大气。老师提到了“代写现象”,的确这样是不道德的。我们的幸福是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的,就好像别人犯了错误我们不应该去嘲笑他们一样。在判断一件事是否道德的时候,标准为是否这件事推广之后对社会造成好的影响,如果造成的是好的影响,就是道德的,反之就是不道德的。
第三十七集至第四十二集:柏拉图的幸福观。伟大的艺术家一般是痛苦的,因为他们的作品常常不能在当时被外人理解,可以说他们走在时代的某个边缘,看到了许多人看不到的东西,艺术家的良知指引他们不断创作。柏拉图是一个体系相当完整的人。在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在思想上觉醒了,他开始教学,希望培养出的学生从政,他认为统治者必须要有道德、有知识。柏拉图40岁时在雅典建立了柏拉图学院,是西方第一所大学,办学目标是通过原创性研究来追求科学知识。柏拉图并不认为他发现了完美的知识或真理,他肯定找寻真理的方式是对话。柏拉图认为只有永恒存在的理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现象世界只能产生意见。柏拉图式的爱情是理性的爱情, 强调在爱情中的责任、义务,并且强调去肉欲的爱情,是纯粹的精神恋爱,在爱情中没有谁对谁错。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强调人生来背负着枷锁,但是他们可以不断地看清整个世界,认清真理。灵魂控制理性,理性控制意志,意志控制欲望能达到一种心灵和谐的状态。
第四十三集至第四十六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既足一种好的生活状态, 又是一种现实的活动, 是人们追求的最高善。亚里士多德同时认为幸福是德才兼备,不仅是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也是一种好的、合乎德性的生活状态。亚里士多德强调成功对于幸福的重要性。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赞成以外在的好处作为追求的目的。他强调财富、名誉等外在好处并不是幸福的原因,明确表达了一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准则。在他看来,一个真正幸福的人是那种为了朋友和国家尽其所能,在必要时甚至献出生命的人。
第四十七集至第五十一集: 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幸福观。这2个人我几乎平时完全没有了解过。奥古斯丁是基督教信仰者,他的幸福观是和基督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来源于上帝,他坚持抛弃感官上的东西以达到心灵上的净化从而达到幸福的境界。他认为心灵上不不安宁来源于道德的不确定性,奥古斯丁认为善是绝对的,当人的内心缺少善的时候,恶就产生了,所以恶是相对的。奥古斯丁幸福伦理的核心:不仅要能够爱自己,还要爱他人。要心里开始做到不狂妄,不骄傲。对于奥古斯丁来说,信基督,就能够得幸福,因为在迷茫的时候,基督能够带来一种确定性。阿奎那是著名的神学家,他是自然神学的最早提倡者之一,他的哲学对基督教神学有极大的影响。他为了证明上帝是真的,曾提出一个知名的“五个证明的方法”,用五个例子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在中世纪,哲学研究上帝,伦理学和道德学研究的是幸福。阿奎那认为我们人生的目的有自然目的和超自然目的,自然目的和感官有关,是激情和欲望的载体。我们人都在追求快乐幸福,当你拥有许多选择的时候,人是会有排序的,阿奎那认为,选择上帝是最高的善,如果你的选择是大家都认同的,而且能让你内心得到安宁,这个善就选对了,能给你带来幸福的感觉。
第五十二集至第五十五集:康德的幸福观。资本主义国家是用金钱形成权力,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生的意义就出问题了。康德肯定欲望,提倡解放欲望。功利主义原则:人完全用自我的苦乐来衡量善恶。康德他基于传统的基础上,比较合理的暂时解决了基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康德认为我们人一生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康德认为,有道德的人,有理性的人才配享受幸福。我们要有一种实践理性,即道德判断。康德认为,因为幸福去做道德的时候,就会导致心灵的不纯净,所以他要将幸福和道德剥离开来。他反对一般的个人幸福。康德认为,对象能够产生一种普遍性的愉悦就是美。康德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者,在伦理学上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绝对性的原则。
第五十六集:康德与萨特。康德认为:人都具有思想的机能,不可避免地按照大脑的自然结构来思考事物,就像一个戴着墨镜的人看到的事物都是那个颜色一样。的确,我们眼中对世界的反应只决定于我们主体本身对世界的感官体验。人都是有欲望的,当欲望大于道德的力量的时候,人们有时无法自觉遵循道德,正因为人们无法自觉遵循道德,所以需要上帝作为一种外在的约束来保证他们的遵循,这就是在当时不管上帝是否存在,他都必须存在的意义。萨特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是“杀死上帝”的“杀手”,同时也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
第五十七集至第六十一集:存在主义与萨特。西方社会出现的问题:1.资本主义的金钱权力化,资本和劳动者的关系是资本总是少于劳动者,所以工人总是在底线上竞争,所以工人的社会地位不高。2.人的单向度问题。每个工人常常是重复的做一个工作,单向度的人为机器人的诞生产生了条件,但是当自动化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大量工人会失业,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来越少。3.人的价值以金钱衡量,许多人的人生变得无意义无价值,个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4.基督教的死亡,导致了许多人的迷茫。存在主义特征:咖啡馆时尚文化的形式;很流行,但不短命;以小说、戏剧等方式存在;目前还没有变弱的趋势;哲学的外化形式。正如视频中说的那样,萨特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在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但是萨特并不把这些问题指向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些是他即使是抨击这个社会也在资本主义社会也受到欢迎的原因。萨特提倡自由,所以他没有结婚,但是和波伏瓦成为了终身伴侣。萨特认为技术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原因,他认为,技术的出现本来是为人类服务的,但是它很快获得了自己的力量,强迫人的生活符合机器的节奏,从而使人从名词转化为代词。萨特对西方社会弊病的分析指向了战争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他的小说《恶心》中,人物是通过直觉体验到存在的偶然性和荒谬性的病态情感。伟大的哲学家需要做到3件事:1.学到一种哲学思想。2.找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核心问题。3.解决问题。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因为没有上帝,本质没有预设,所以人能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创造自己,比石头更有尊严。萨特把社会问题变成个人问题,强调人在痛苦中创造自我来摆脱痛苦。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生没有挡箭牌。萨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盛满的主要原因:萨特以易懂的方式揭露社会弊端;对于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中批判,接受马克思主义但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把人的出路归结于个人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
第三篇:《幸福的艺术》听课笔记
看《幸福的艺术》有感
一、影响幸福的因素
1.基因:英国人研究发现,5-HTT基因与幸福感有关。这个基因可以回收利用血清素,而血清素是引起人们情绪波动的因素。这种基因分两种,一种是长型的,有这种基因的人容易满足,幸福感比较高;而短型基因的人则幸福感很低。
2.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初期,经济增长与幸福感正相关。幸福感的提高可以促使经济发展,幸福和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2)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经济增长与幸福没有必然联系。
3.男女差异:1)对男性来说,高收入者的抑郁发生率较低。
2)对女性而言,与最低收入者相比,富裕的女性反而更加抑郁。
二、衣食住行与幸福
(一)穿衣:1.男人追求幸福的方式更加有效
2.女人买服装的同时又付出了金钱
(二)饮食:爱吃的人幸福感较高,爱吃的地方幸福感高,社会更加和谐;但是,暴饮暴食的人幸福感不高,吃素的人比吃肉食的人幸福感高
(三)居住:有无住房人的幸福感是不同的,住房面积与幸福感的关系
三、婚姻、家庭、工作与幸福
(一)婚姻:1.影响幸福夫妻的互动变量:尊重、包容、积极行为的性格归因、积极的家
庭互动、对矛盾问题的解决方式
2.幸福感下降的原因:①双方注意力从婚姻离开 ②情感适应与生理适应
③过度婚姻关注
3.保持婚姻幸福的方法:沟通(定期沟通,多种方式沟通)、共同活动、满足
对方需要
(二)工作:提高工作幸福感的方法:①爱自己的工作(学习)②研究的心态(工作的元
认知)③上限和下限调节 ④逆转理论
四、幸福产生的模型
确定目标后,目标逐渐达到获得幸福
五、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1.研究发现,女人的情绪体验比男人高。
2.研究发现,女人表达出负面情绪比男人多,如悲伤、不安、害羞、内疚等。
3.女人患焦虑症或其他神经症的概率比男性高2倍,但是我们国家的研究发现,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幸福。
4.女人提高幸福感的方法:①去悲观 ②去敏感 ③去感性
第四篇:哈佛幸福课心理笔记
哈佛幸福课心理笔记
第五课你相信,确信的东西会自信
当你习惯地相像快乐的事时,你的神经系统就会习惯地令你处在一个快乐的心态。所以,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斯说:“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地信念和期待进行反复的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
只要周围的人相信,确信你是优秀的,你就会真的变得优秀---这是心理学反复验证的事实。所以,你不仅要相信自己,而且也要让周围的人对自己有信心。如此一来,你就拥有了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
要维持信心,必须要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那就是积极地态度,对工作的热情和努力工作的行动。
无论是追求幸福,还是追求成功,都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努力地为之改变。保持自信状态的三个技能:
技能一:行动。最正确的做法是不断地行动,并且在行动中不断地发现自我,对自己做出最有肯定意义的评价。
技能二:想象成功。很多研究成果表明:在取得成功德所有因素当中,其中有56%都是由自信所决定的。在美国曾经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明想象成功对自信的影响,这个故事叫魔术手套。(杰姆)
想象成功为何如此重要呢?这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因为人的大脑是无法分辨出真实存在的和大脑中映像的区别。当一个人在不断地想象成功,不断地在模仿真实的场景时,大脑就会出现相应的反应。
技能三:认知疗法。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认知决定一个人行为;当一个事件(Event)发生时,人们就会对此作出判断(Evaluation),并且产生情绪(Emotion),继而导致行动。比如说,当有一条鲨鱼袭来的时候,首先人们判断它是吃人的,接下来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害怕,所以就会采取行动赶快逃跑。
第六课你在关注什么,决定你能否幸福
幸福取决于我们关注事情的哪一面。幸福感取决我们选择什么来关注;幸福不是建立在我们的社会地位或银行存款等外在事物上,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比客观事物本身更重要。痛苦,在更大程度上是来自于自身对痛苦的关注,而并非痛苦这件事情本身。比如,对于存有一半水的瓶子,关注未满部分的人会因为水未满而失望,而关注现有半瓶水的人会因为拥有而快乐。
人生的成长和飞跃,就是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关注当下---幸福就在你身边
每个人天生都有适应性,即调整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
人常常为幸福的假象所蒙蔽。总以为幸福在未来,自己眼前的努力为的是明天的幸福,但是从来没有感觉到今天就是幸福的。珍惜当下,活在当下,我们才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幸福。
第七课练习感恩
每天记录五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会对你哭。
爱默生曾经说过:如果星星一千内才闪耀一次,当它闪烁时,所有的人都会仰望,1
祈祷。可正因为它每晚都闪耀,我们认为那是一种理所应当。
经过深思后的感恩行动更持久,更容易内化为一种习惯。
第八课改变自我的五项原则
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永远不要否定自己(求助的女孩)
随时调动自己的情绪
有的时候开心事笑容的源泉,可有的时候笑容是开心的源泉。
吹着口哨鼓励自己产生勇气
要舒服,先要不舒服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舒适区不断延展的过程。
如果你每天都做一件让自己不舒服的事情,一年下来,你就会发现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越来越多。
“最让你不舒服的话,是对你最有帮助的话;最让你不舒服的人,是你最该感谢的人。”时刻记住这句话,你就能不断延展你的舒适区,发现更多的快乐。改变不要太剧烈 舒适区像冷水,延展区像温水,恐慌区像开水,很有潜力,但很容易失去控制。(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三个步骤)
人们改变的连续过程就是:改变习惯,逃离舒适区,进入延展区和恐慌区;养成新习惯,形成新的舒适区。我们就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获得更多的幸福。
第九课改变的本质---认知,情感与行为的互动
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情感
积极心理学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最重要的系统,即认知,情感,行为 内在的认知影响外在的行为
外在环境对人的行为影响只占50%,改变时由后天的认知带来的。
外在的行动也可以改变内在的认知
《怎样全神贯注地生活》吉姆。罗尔
第十课 改变自我的实用技巧
写日记---促成改变的实用窍门
写日记可以强化人的三种技能:
第一,理解的能力
第二,应对的能力
第三,反思的能力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改变生活。
第十一课设定目标与原理
设定目标能改变人们的行为,减少拖延,提高效率。
一旦目标设定了,大脑就会帮助人们重塑现实。
行动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在做出某种行动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道德观,价值观。
是否达到目标不会决定我们是否快乐,关键在于达到目标的过程;一个目标的好坏,不在于目标本身,而在于它是否能促进过程。
第十二课心理压力----正确认知和调试之道
关键不是压力,而是学会休息。
压力本身没有问题,出错的是人们看待压力的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要成为短跑运动员。学会短跑,休息,短跑,休息;而不是一直在跑步。
你不可能同时负担太多美好的东西。
给生活做减法
适当地工作和适当地休息会给人带来最高的幸福指数。
六种方法,助你重燃工作激情:
1.5分钟起飞法
2.奖励自己
3.把想法公之于众,把自己的背包扔过墙
4.加强团队合作,让其他人来督促自己
5.写下工作目标,分解成功的步骤
6.允许休息
第十三课完美主义者的自我调试
“完美主义者”的自画像”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生活进程中的A点和B点应该是一根直线,因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任何失败都会割断这根直线,所以完美主义者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失败。
强迫型人格障碍者有一种内在的不完美感,总感到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
完美主义&追求完美
1. 追求完美的人懂得休息的重要,而完美主义者只能享受短暂的放松和解
脱。
2. 追求完美的人行动力更强,而完美主义者却因顾忌太多而缺乏行动力。
3. 完美主义者不太敢尝试新事物,因为尝试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可能出丑,可能失败。
4. 完美主义者拒绝批评和建议,而追求完美的人对批评和建议持接受的态
度。
5. 完美主义者不自信。
自信的第一根支柱是自我接受,而完美主义者连自己都不能接受。
6. 完美主义者会破坏人际关系。
在理想的人际关系中,失败和分歧在所难免,甚至会吵架---这些都是有益的,会让双方的关系更紧密;关键在于度的把握,别让消极的东西太多。从“完美主义”变成“追求完美”
白金法则主张我们对自己也包邮同情心,接受我们的失败就像接受我们爱的人的失败一样。“他所不欲勿施于己”
3P调试法:
1. 第一个P是允许自己有正常人的情感(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
2. 第二个P就是积极地看待这件事情(Positive).。学会分心,即转移注意力
3. 第三个P就是学会以未来的视角看待现在的事情(Taking perspective)第十四课四种身体行为:提升幸福感的神奇药水
神奇药水的配方:
1. 体育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至少4次
2. 冥想,每次至少45分钟,每周6-7次
3. 睡眠,每天8小时左右
4. 拥抱,每天至少12个
心理学家撒提亚曾经说过:我们每个人每天都需要4个拥抱来存活,8次拥抱来维持生活,12次拥抱来成长。
第十五课情感关系的建立与培养
技巧一为共同目标,并努力付出
技巧二追求被了解,而不是被认可
健康关系的基础是被了解,而不是被认可。
技巧三允许冲突
技巧四积极的感知力
人们总是对不幸的事情很敏感,对幸福却很健忘。
爱不仅能看待潜能,并且能把潜能变成现实。
第十六课自尊与自我独立: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自尊:最关键的认知
布兰登对自尊的定义:自尊有两个互相关联的方面:个人的效能感和个人的价值感。自尊是一种自信心和自我尊敬的整合性结构,是一个有能力生活和值得生活下去的确信。
人文心理学家的奠基人洛美曾说:“弱小之人通常欺负他人,劣势之人通常佯装强势。炫耀着,夸夸其谈者,强出风头者,其实是想摆脱自我焦虑。”自负和自大并非自尊心过剩,反而是自尊心不够。
从看人眼色到自我独立:自尊的三个发展阶段
每个人的自尊都会经历三个阶段,即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和无条件自尊。
第五篇:追寻幸福网络视频课笔记
第一节: 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的需求层次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依次提升。只有5%的人才能真正享有幸福,绝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停留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这两个层次。韦老师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特别,她对待那些一生为物质,为生存而劳碌奔波的人们,对于那些一直没有超越物质的东西,一直没有得到心灵净化的人们,充满了同情与惋惜,这样的人生是多么悲哀。这与我们通常的态度相差很大,在这种差异之下,我看到的是韦老师那种对于人,所有人的关怀,这种胸襟,对于一个社会科学的学习者,恰恰是我所缺少的。
第二节:“人生所有的追求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追求幸福。”韦老师举了马拉车的例子,有的人,睡了一路,是由马拉着走的,他的一生是马的一生,有的人,却能够醒过来,驾驭着马。这让我想起了帕斯卡的一句话“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考”。我再一次感觉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读过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本书之后,这种感觉就越加强烈。如果自己没有独立的理性的思考,没有坚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很容易就会沦落为勒庞所说的群体中的一员,冲动、易怒、偏执、保守,只会感性的形象化的思维,目光短浅,缺乏推理能力,等等。没有理性的独立的思考,我们作为人本身的劣根性全都会显露出来,何来优秀可言?个人尚且如此,若是一个社会的所有人都是这样,何来文明进步可言? 第三节:张飞打算跟着刘备的时候,完全是跟着关羽的,张飞很幸运,跟着刘备,站对了队伍。我们出身社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
第四节:“让自己最后陷入到没有任何机会地步的人,就是那些爱耍小聪明的人。”“公正无私是作为一个优秀的人所必备的品质”如果说,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身的利益作为唯一的考量标准——我认为这属于伦理利己主义中的个人性伦理主义,即主张我应该为我自己的自身利益而行动,至于别人应该怎么办,我不管——那么,他最后会是怎样的呢?必然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从马克思的联系观来解释,这样的利己主义的想法也是不长久的,不理智的,靠不住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万事万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尤其是作为人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存在。当你一遍遍的计较着,算计着的时候,你就在一步一步的把身边的人推远。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你在推远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远离你。
第五节:韦老师说,幸福是每件事情的终点,我们最后的追求都是为了幸福,其他的那些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幸福是一个追求结果的历程,而这个历程的意义都在于结果。是不是就是说,只要追求幸福的结果是道德的,那么就不用去管追求的过程是否道德?这样不是就陷入了结果论的陷阱了吗?不同的人,价值观不同,幸福观也不同,虽然说,道德是衡量幸福的一个标尺,但是也是会遇到道德与自己的追求相左的情形。不是所有人的追求都会像马克思一样的高尚,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应该如何看待周围的人的不同的追求呢?
第六节:“虚荣是人对尊严的追求的一种变种。当人在没有找到真正的尊严从哪里来的时候,他就去模仿了。在模仿的过程中,他又被社会所利用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它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人对于快乐的追”求。”社会把握了每个人都想追求快乐这一点,用这些快乐来引诱你。而生存方面的快乐是以物质资料为基础的,因此,社会就会鼓励你去工作。我想起来《乌合之众》这本书里的一段句话,勒庞在说明幻觉对一个群体的意见的影响是如何深刻时举例说:“如今社会主义为何如此强大,原因就在于它是仍然具有活力的最后的幻想,尽管存在着科学证据,它依然继续发展。它的主要力量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即它的鼓吹者是那些非常无视现实,因而敢于向人类承诺幸福的人。如今,这种社会主义的幻想肆虐于过去大量的废墟之上,未来是属于它的。”排除它言辞的偏激和意识形态的内容,我觉得这两段话是存在着相通的地方的,即人的需要和欲望很容易被利用,在追求自身需要满足,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很容易迷失自己。因此,不管何时,我们都要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这是我们之所以为人,是我们尊严的所在。第七节:“当一个社会没有办法普遍地用一种真正地给人带来尊严的东西来鼓动人工作的时候,就会通过鼓动人的欲望将一个人本来的需要变得无穷大。”
第八节:“能够让一个人幸福的,就是自身的才华与道德” 第九节:“当一个人只是被当成工具使用,自己的意志不能得到体现的时候,就会感到痛苦。” 第十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