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企业实行中层干部交流的意义及实施措施
浅析企业实行中层干部交流的意义及实施措施
蒋 丽 霞
摘要:企业实行中层干部交流是企业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企业内部实行中层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及具体的实施措施进行了粗浅分析。
关键词:企业干部交流意义实施措施
企业实行中层干部交流是企业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干部队伍生机和活力,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有力的保证。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企业内部做好干部交流,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层干部交流是实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的必要途径。干部交流可以给干部提供更广泛的工作经历,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跨部门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企业,干部交流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搭建一个充满活力和争先创新的巨大平台。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企业内部实行中层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及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企业内部中层干部实行交流的意义
1、实行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有利于打破传统干部交流的樊篱。当前,企业内部存在的中层干部“难交流”的问题,不仅阻滞了中层干部自身的创新活力,也给干部队伍建设积压了诸多矛盾。建立推进
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的机制和方法,意在打破干部“部门所有制”的 “小我”意识,把中层干部的定位从部门“业务骨干”提升到“干部资源”的高度,从部门干部提升到企业后备干部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通盘调度的措施,努力为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层干部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舞台。
2、实行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有利于识别和培养干部,广泛发现人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发中层干部整体活力。实行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专业突破部门局限,实现“赛场选马”,既能使在交流中脱颖而出的中层干部在多个平台、多种环境中“摔打”、“磨练“,提升素质,也能促使全体中层干部增强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自觉加强学习锻炼,从而有效提高中层干部的整体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实行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必将对全体中层干部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产生强有力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必将成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持久动力。
3、实行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有利于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中层干部是企业各项业务工作承上启下的神经中枢,是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目标实现。组织实施中层干部的交流,会使其更加努力探索,改进工作作风,自觉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认真负责地解决具体问题,兢兢业业工作。
4、实行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有利于中层管理人员摆脱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困扰,比较超脱地、大胆放手地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个干部长期固守一地,既需考虑工作,又要照顾各方面关系,往往难以摆脱人情关系的羁绊,难以秉公办事。而更换了工作环境的影响后,也有利于纠正和防止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5、实行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有利于对中层管理人员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中层管理人员的合理交流,致使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专业结构搭配失调,通过交流,不但可以弥补管理人员某一方面的不足,优化领导班子结构,使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趋于合理,还可以有效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发挥管理团队的整体功能。
二、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要把握的原则
1、坚持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的原则。坚持做到群众参与、集体研究、公开透明。严格按照党委议事程序,经领导班子的充分酝酿、讨论后,最终确定干部交流的范围、具体人选,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操作程序上,对每一个环节的实施步骤和方法都多方考虑、反复论证,力求做到科学合理、严谨规范。
2、坚持科学调配,促进工作的原则。根据企业实际和各部门人员数量的配置进行综合考虑,对中层干部进行合理安排。在确定交流对象时,充分考虑干部职工的年龄、性别、知识结构、个性特征、业务
能力、兴趣特长及岗位工作年限等因素,坚持因人施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尽可能将干部调到最适合岗位,实现最优化的组合。同时,坚持着眼长远,注重培养后备干部,有选择地安排有发展潜力、经历单一的年轻干部进行多岗位锻炼,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3、坚持严明纪律,服从组织的原则。内部交流是组织行为,必须坚持个人服从组织,不能各行其是,一旦组织做出决定,被交流的干部必须执行。
三、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的建议与对策
1、要做好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工作,既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舆论宣传,解决观念上的问题,又要面对现实解决具体问题;既要建立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又要结合形势变化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增强干部交流的实效性。
2、广泛宣传,营造干部交流的良好氛围。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二要解除顾虑。针对领导、部门、干部怕交流或不愿交流等问题,积极开展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决定的教育,使干部交流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交流干部施展才干、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3、完善制度,促进干部交流规范化。要系统建立各项配套制度,包括干部交流制度、干部回避交流制度、干部试用制度、交流干部考评制度等。要明确交流的对象及条件、交流的程序及工作纪律,要严
格程序,合理流动,用制度来规范干部交流行为,减少干部交流工作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4、突出重点,确保干部交流的实效性。一是在交流对象上,要重点抓好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优秀年轻干部、权力相对集中的岗位上的干部交流,这样不仅可以使年轻干部尽快成长,而且可以使那些长期在重要岗位工作的干部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有效地防止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产生。二是在交流方式上,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部交流。对能力较强、群众认可的干部,实行提拔交流;对责任心不强、自身要求不严的干部,实行降职交流;对于年龄偏大或身体不好,不宜负责科室工作的干部,实行非领导岗位的安置性交流;对于年轻干部文化素质高,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实行培养性交流;对于在同一岗位上任职时间太长,求知欲和进取心弱化,工作上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实行换岗性交流。
5、激励制约,调动干部交流的积极性。要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凭实绩用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鼓励和压担子,促使交流干部充分发挥潜能,创造佳绩。
6、组织关怀,加强干部交流的后续管理。一是应及时掌握交流干部工作、学习等情况以及交流后的现实表现。二是建立谈话诫勉制
度。定期与交流干部进行谈话,听取思想汇报并及时肯定成绩,指出缺点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三是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交流锻炼一定期限的干部,经考察表现突出者,在干部的选拔任用时优先考虑。企业内部实行中层干部交流不仅仅是调换干部的位置问题,也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定期地换岗轮岗问题,而且有着十分丰富的极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内涵,更包含着科学的方法和发展观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特点和干部的具体条件,只有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让此项制度为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第二篇:企业实行中层干部交流的意义及实施措施--于志涛
企业实行中层干部交流的意义及实施措施
企业实行中层干部思想交流是企业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干部队伍生机和活力,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有力的保证。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企业内部做好干部交流,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层干部思想交流是实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的必要途径。干部思想交流可以给干部提供更广泛的工作经历,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跨部门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企业,干部思想交流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搭建一个充满活力和争先创新的巨大平台。现就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企业内部实行中层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及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企业内部中层干部实行交流的意义
1、实行企业内部中层干部思想交流有利于打破传统干部交流的樊篱。当前,企业内部存在的中层干部“难交流”的问题,不仅阻滞了中层干部自身的创新活力,也给干部队伍建设积压了诸多矛盾。建立推进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的机制和方法,意在打破干部“部门所有制”的“小我”意识,把中层干部的定位从部门“业务骨干”提升到“干部资源”的高度,从部门干部提升到企业后备干部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通盘调度的措施,努力为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层干部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舞台。
2、实行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有利于识别和培养干部,广泛发现人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激发中层干部整体活力。实行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专业突破部门局限,实现“赛场选马”,既能使在交流中脱颖而出的中层干部在多个平台、多种环境中“摔打”、“磨练“,提升素质,也能促使全体中层干部增强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自觉加强学习锻炼,从而有效提高中层干部的整体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实行中层干部跨部门交流,必将对全体中层干部加强自身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产生强有力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必将成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持久动力。
3、实行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有利于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转变工作作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中层干部是企业各项业务工作承上启下的神经中枢,是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目标实现。组织实施中层干部的交流,会使其更加努力探索,改进工作作风,自觉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认真负责地解决具体问题,兢兢业业工作。
4、实行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有利于中层管理人员摆脱一些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困扰,比较超脱地、大胆放手地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个干部长期固守一地,既需考虑工作,又要照顾各方面关系,往往难以摆脱人情关系的羁绊,难以秉公办事。而更换了工作环境的影响后,也有利于纠正和防止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二、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要把握的原则
1、坚持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的原则。坚持做到群众参与、集体研究、公开透明。严格按照党委议事程序,经领导班子的充分酝酿、讨论后,最终确定干部交流的范围、具体人选,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操作程序上,对每一个环节的实施步骤和方法都多方考虑、反复论证,力求做到科学合理、严谨规范。
2、坚持科学调配,促进工作的原则。根据企业实际和各部门人员数量的配置进行综合考虑,对中层干部进行合理安排。在确定交流对象时,充分考虑干部职工的年龄、性别、知识结构、个性特征、业务能力、兴趣特长及岗位工作年限等因素,坚持因人施用、用人所长的原则,尽可能将干部调到最适合岗位,实现最优化的组合。同时,坚持着眼长远,注重培养后备干部,有选择地安排有发展潜力、经历单一的年轻干部进行多岗位锻炼,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3、坚持严明纪律,服从组织的原则。内部交流是组织行为,必须坚持个人服从组织,不能各行其是,一旦组织做出决定,被交流的干部必须执行。
三、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的建议与对策
1、要做好企业内部中层干部交流工作,既要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舆论宣传,解决观念上的问题,又要面对现实解决具体问题;既要建立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又要结合形势变化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增强干部交流的实效性。
2、广泛宣传,营造干部交流的良好氛围。一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二要解除顾虑。针对领导、部门、干部怕交流或不愿交流等问题,积极开展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决定的教育,使干部交流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交流干部施展才干、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3、完善制度,促进干部交流规范化。要系统建立各项配套制度,包括干部交流制度、干部回避交流制度、干部试用制度、交流干部考评制度等。要明确交流的对象及条件、交流的程序及工作纪律,要严格程序,合理流动,用制度来规范干部交流行为,减少干部交流工作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
企业内部实行中层干部思想交流不仅仅是调换干部的位置问题,也不仅仅是简单地进行定期地换岗轮岗问题,而且有着十分丰富的极为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内涵,更包含着科学的方法和发展观问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特点和干部的具体条件,只有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才能让此项制度为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于志涛
2017.8.18
第三篇:实行耕地保护的意义、措施和途径
实行耕地保护的意义、措施和途径
推荐答案
保护耕地的意义是由耕地的重要性所决定的。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工业特别是轻工业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其次,耕地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耕地为农村人口提供了主要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我国是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仅1.59亩,只占世界人均耕地的44%,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所以,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措施,对耕地进行特殊保护,稳定一定的耕地面积,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否则,别无出路,也没有选择。
耕地保护措施
一、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通过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和土地利用计划的安排使用土地,严格控制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实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从而保证耕地数量稳定
二、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保证耕地总量不减少的重要制度
推广实行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项目挂钩制度,切实落实补充耕地的责任、任务和资金;加强按项目检查核实补充耕地情况,确保建设占用耕地真正做到占一补一;推进耕地储备制度的建立,逐步做到耕地的先补后占;强化耕地的占补平衡管理,这是耕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三、严格耕地保护执法
四、严格执行城市用地规模审核制度
严格控制城镇用地规模,实行用地规模服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项目服从城镇总体规划的“双重”管理,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逐步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挖潜转变,才能切实保护城郊结合部的耕地资源。
五、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
建立有效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关键是要认真执行和落实《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确保新增用地的有关费用按标准缴足到位,使新增用地特别是占用耕地的总费用较以往真正有大幅度的提高,从而抑制整个建设用地的扩张。因此,一是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确定的征地费用标准和耕地开垦费标准;二是要执行好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足额、及时收缴;三是要建立保护耕地利益奖惩和补偿制度。
六、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
首先应着眼于地面人工监测系统,主要是:①加强完善土地变更登记,及时汇总,及时输入,这是信息库更新的重要来源;②建立合理的观察网,进行定期观察或
定点固定观察;③建立自上而下校核和自下而上反馈的信息传输体系,以便不断地获取和检验信息。同时,应充分应用现代遥感等高新技术,及时监测耕地变更状况,尤其是城市周围的耕地利用情况,为耕地保护决策和执法检查提供科学依据。
七、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
耕地保护途径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土地加大了管理力度,完善了土地宏观调控体系,《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已与2002年完成,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提高其土地质量,对城市土地实行总量控制,基本农田实行五不准,采取严厉的措施整顿土地市场,2003年撤消开发区3763个,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不一,乱占、乱批、滥用土地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禁止,同时,因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地的质量也在下降,为此,应采取以下之措施。
1.提高开发深度,保护耕地资源。首先,正确处理好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对于经济发展占用耕地,理想的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占用耕地面积,实现高度集约化的土地利用,使有限的农田绿地得以保存,从而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增长的需要。非农占用耕地的扩大,在现在经济起飞的阶段不可避免,强行禁止的政策只能导致本地本应加快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被人为地拖迟,关键是我们应在建设过程中抵制乱征、乱占、滥用和浪费撂荒耕地倾向。其次,要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统一领导、规划和管理。第三,编制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和建设规划,国家要建设,耕地要保护都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有效克服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统一规划布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对策选择。一方面要编制和制定落实各类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耕地保护条例及有关政策,通过规划和立法的方式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另一方面要编制国家建设与布局的总体规划,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之外划定开发区,对各类开发区的建设数量、区域布点、占地规模、功能结构、开发性质等进行统一的界定。一切未纳入统一规划的都应被视为非法而不予承认与批准,凡私自建立起来的坚持予以取缔。第四,改造旧城区,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合理布局,改造旧城区,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效益,扩大城区的容量。
2.优化土地环境,全面发展经济。第一,着眼土地、山林、草地、水面、荒山的综合治理,进行生态修复工作,满足生态反馈的要求,在治理中要林草先行,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执行,对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退耕还林、还牧、还果,对土地开发治理,采取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办法,相互配合,多方扶持。第二,发挥多学科优势,减免土地灾害,防御国土灾害的综合体系不仅包括土地资源学,还包括水利学、国土经济学、建筑与城市建设环境工程学、结构工程学、生态学、林学、水产学、畜牧学、地理学、土壤学、地质学、大气学、信息学和灾害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让它们共同献计献策,从而奠定有关防御国土灾害的综合体系的理论基础,用以指导有关的实践活动,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制定防御灾害的综合规划,因地制宜,让防灾减灾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防灾综合体系。第三,制定土地开发的优惠政策,使开发
者得到更多的实惠,使政策措施和治理措施紧密结合,在短期内尽快恢复植被和增强抗御风沙、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第四,国家增加对治理土地环境的投入,认真抓好天然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工程、长江和黄河水土保持工程、平原绿化建设、农村薪炭林建设和“三废”环境改造等,通过工程、耕作和生物措施,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第五,大力发展专业性土地开发合作经营组织。发挥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加以宏观引导和管理。第六,对农户搬迁以后的旧庄基,要及时收回,集体统一整修,并入基本农田,多渠道节约耕地。第七,对土地要因地制宜地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开拓农业生产新领域。第八,有计划地开发利用一部分土地来发展工业、交通、城镇和其它事业,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和重庆等大城市,利用土地发展房地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由小到大,脚踏实地逐步发展。
3.调整土地结构,努力提高效益。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就是调整种植业内部各部门的用地比例,根据实际情况,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用地比例,提高经济作物尤其是名特优新作物的用地比重。其次,调整种植业与畜牧业用地比例,需要调整一部分耕地种植饲料作物,或通过改革耕作制度扩大饲料作物播种面积,为畜牧业提供较充足的精饲料和青饲料。第三,调整各类作物内部结构,粮食作物应适当压缩,增加经济作物用地结构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结合考虑生产条件,扩大畅销利大高产的优势作物,控制和压缩滞销低产的作物。第四,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及林果、畜牧、药材、土特产等,可以兴办一批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第五,从我国的土地资源生产布局看,应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一项重大的产业加以建设。要在“重在自然、贵在和谐、精在特色”方面动脑筋,从自然景观、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着手,认真做好发展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宣传、旅游产品开发、景点建设、服务管理等方多下功夫。第六,以改造乡镇驻地为重点,使驻地建设企业的资本存量转移与重新组合,发挥巨大资本存量的再投入作用,缓解土地资源资金不足的困难,推进新兴消费产业的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
4.采取综合措施,扭转恶性循环。首先,应对工业生产的内外环境进行整治,行政、经济、法规三位一体,解决包括城市在内的工业品污染问题,对超标污染加强监测,限期治理。在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严格审批制度,控制新的污染。第二,在对化肥、农药污染治理上,一要多肥种配合并在生产前进行原料的精选,二要以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和生物农药的生产代替高毒低效且残留的农药生产。三要加强新肥新药研制和推广,达到低成本和少公害或无公害的目的。第三要治理水土流失和沙化,可采取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三结合方法,同时要植树种草和优化结构,使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和三料短缺问题的解决得以统筹。第四,对地质灾害严重地区,要增加人工植被,城市建设要合理布局,加强斜坡建筑管理,防止新的人为的破坏,要治坡与治水相结合,综合防治城市环境地质灾害。第五,对盐碱化地区,则必须推广增施有机肥,以沙压碱和容土压沙等科学改良土地的方式,杜绝大水浸灌。第六,改革农村能源结构,根据各地能源资源、自然条件、居民生活水平、交通状况和消费结构等进行区划和规划,找出多种途径,实行工业能源与农村多用途薪炭林并举的方针。第七,大力开展
植树造林,实现大地园林化,搞好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使林地生态环境不断向高效平衡的方向发展。第八,要在国家统一规划下,适当扩大绿肥播种面积,增强农业投入,增施有机肥,牢固树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观点,提高土地生产力。
5.整顿土地市场,科学出让土地。近年来,对土地市场进行了整顿,非农用地实行“六不报批”制度,即对土地市场秩序整顿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不批;未按规定执行建设用地备案制度的不批;城市规模已经达到或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已用完的不批;已批准的城市建设用地仍有闲置的不批;未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不批;建设项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批。为此在城市中要实现土地有偿利用,允许使用权合理流动。其目的是把土地推向市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土地使用制度,运用使用权出让金和税费这个经济杠杆,对土地使用者进行制约,形成一种节约用地、合理地自我约束机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不仅为各级政府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而且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加强了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土地价格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就是要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科学地计算土地经济价值。因此在建设中:首先应该成立土地估价委员会,对城镇土地进行分等定级、测算地价、修订编制区域性基准地价,对土地使用权出让,企事业单位土地随地而建筑物转让、入股、出租,生产基地转让等地价进行评审、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建立分布地价制度,由国家及地方政府按评估基准地价的要求,定期发布地价公告,为投资者快速提供准确的数据,这样既有利用银行作出贷款的估计,又为政府判断价格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据。最后要完善土地出让转让登记申报制度。对土地市场中的出让、转让、抵押、出租等必须经过登记。出让受让双方必须申报成交价,并应同时附上有关职能部门对土地作价测算,使用效益分析的评议书,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审核批准后,才能生效。政府通过优先购买权力和冻结地价的办法,防止地价的过高或过低的波动。
6.增强“惜土”意识,造福子孙后代。首先,要开展国土危机教育,更新传统观念,唤起人们对土地问题的忧患意识,增强国情、国策和法制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建立起强大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机制。其次,是增强全民族的“惜土”意识。中国政府已将每年的6月25日确定为“土地日”,每年通过宣传活动,采用口头讲解,版画宣传,典型引路,形象教育等形式普及土地资源知识,集中力量大抓,统一部署,全面动员,造成强大的声势和社会舆论。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利用多种形式举办土地法规知识培训班,对乡村干部进行重点培训,土地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育部门配合,从基础抓起,在小学搞国土观念教育的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第四,规范管理土地。建立健全规范化管理制度,是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根本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十二个程序,把握好调查论证、规划计划、申报审批、检查验收、统计登记、建档发证六大环节。第五,像抓计划生育工作那样,把土地管理工作抓好。
认真执行《土地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业法》,加大执法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对土地管理与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第四篇:申论:依法治国的意义及其实施措施
在现代法治国家,小到治理一个村庄,大到治理一个国家,都应该按照法律办事。这就是说,要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治国的基本方略
法治作为人类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管子》中也出现了“以法治国”一词。其后,战国时期的商鞅、韩非等人又发展了“法治”思想。尽管古代先贤提出过不少关于法治的思想,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提出了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法治的建立。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然而,资产阶级法治仍然带有它自身不可超越的阶级局限性。
新中国的成立,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重要成就。但是,由于后来受“左”的干扰,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我国法制建设一度遭受过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十分强调法制建设,他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初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96年2月,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地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涵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以下内容:
——由谁来依法治国?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来依法治国。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法律形式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行使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代表人民具体行使国家管理职能。
——“依法治国”治什么?这里的“治”,是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包括依法惩处各种犯罪行为,也包括维护每个人的法律权利。
——“依法治国”依据的是什么法?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意志的统一,具有最高的权威和至上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依法治国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
首先,依法治国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建立起自己的法律制度,才能使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民主制度、民主结构、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都需要有法律加以确认、规范,并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离不开法制的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比较完备的法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显得更加紧迫。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不少混乱现象,如失信毁约、制假贩假、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破坏了市场秩序,干扰了国家建设,损害了群众利益。这些都与我们相关法律不够健全以及执法不力有直接关系。
再次,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条件。只有实行依法治国,才能更好地促进思想道德建设、科学技术进步、文化教育发展。比如,我国的民法通则、婚姻法、收养法等法律,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把道德义务转化为公民的法律义务,从而增加了道德规范的约束力,这无疑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和改善。又如,我国刑法、行政法等法律把严重破坏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或行政违法行为,并对违反者施以不同程度的制裁和处罚,直接保证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最后,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障。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比较突出。这就要求我们要依靠法治来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依法治国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多方面努力。具体如下: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现在,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所处环境和队伍结构已经发生许多重大变化。这些重大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党对国家的领导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带头遵守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间,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1年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审议通过了400余件法律或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颁布了近1000件行政法规,各地出台了约8000件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有关地方政府还发布了3万多件规章。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在新的世纪,我国的立法工作还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严格执法。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在我国,约有80%的法律和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执法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司法则是惩治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的最终有效手段。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和司法公正,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要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做到公正司法。
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全体人民的法律意识。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在人民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基础上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依法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提高人的法制观念。邓小平强调:“要讲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要通过加强法制教育,使全国人民树立起自觉的法制观念。1985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四次作出关于开展全国普法教育的决议。我国已经完成了三个五年普法工作,现在进入了“四五”普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要继续做好普法工作,使人们进一步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自觉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五篇:我国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意义
我国企业实行战略管理的意义:
战略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是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里决策与行动,其核心问题是使企业自身条件与环境相适应,求得企业生存与发展。我国企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战略管理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1)企业需要树立适应环境的思想。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外部环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之中。我国企业在管理上脱离计划经济模式的时间还不长,仍或多或少地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不能真正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因此,我国企业进行战略性旨理,将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结合起来考虑,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管理模式是非常必要抅。
(2)企业需要树立竞争优势的思想。实行战略管理,企业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源能力,适当也探索其经营领域的范围,选择经营方向,强化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获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形成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这是我国企业在开展市场竞争时必须树立的思想。
(3)企业需要树立结构重组的思想。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战略实施的必要手段,应根据戎略的需要加以调整和完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内部结构是计划经济或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抅产物,对市场经济反应迟钝,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特别是在相当长的时期,企业没有投街权,不善于资本投资与资本运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也不适应这种需求。而战略管理的核心是茁适应外部环境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完善的投资与资本运营,形成有效的内部资源配置,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新的环境要求企业自身有能力进行资本运营,这就要求在组织上进行阳应的反应,重新构造自己的组织结构。
(4)企业需要树立战略同盟的思想。战略管理不仅强调企业间的竞争关系,而且主张在某冲条件下,企业之间应当形成一种同盟关系,共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求得共同的发展。我司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也要充分借助于企业外部资源的力量,寻求企业间的协作,实现共同抅繁荣和发展,这一点是我国企业在过去的经营管理中经常忽略的。因此,实行战略管理对于企业快速健康地成长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