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干部交流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素质,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干部交流对培养锻炼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激活人力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使干部交流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对交流工作的政策规定都比较原则,有的地方在执行中有一定的随意性。在交流干部的管理、征求调出调入单位意见的形式、与交流对象谈话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还有不够规范的方面。
2、对交流干部的考核监督和管理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缺少经常性的严格督查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选派交流轻管理教育的现象。个别交流干部在原单位很优秀,但在交流后,组织上跟踪培养的措施没有跟上,影响了交流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干部的成长进步。对挂职干部的管理比较薄弱,有的挂职干部原单位管不了,现单位很少管,放任自流,形象欠佳。
3、干部交流面比较窄。领导干部交流的多,专业干部交流的少;副职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多,主要领导干部交流的少。
4、干部交流保障措施比较滞后。由于各种保障措施跟不上,出现了从落后地区交流到发达地区、从经济效益差的单位交流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容易,反之则比较难的现象。
5、交流干部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影响困扰着交流干部安心工作。干部交流自然涉及到家属就业、子女升学、老人赡养等实际问题。目前,交流干部家属随调的不到四分之一,交流干部的父母不愿离开故土,有的还无人照顾,既给交流干部又给家属带来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这些情况,造成交流干部一方面有尽快熟悉新环境、新情况、干好工作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又时常因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承受着感情和道义上的心理压力。
6、交流干部的住房问题比较突出。工作交流调动后,在新单位一时安排不到房子,不少交流干部长期住招待所或住办公室,既不利于干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又加大了干部交流成本。
二、加强和改进干部交流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交流管理工作,既要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又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既要使政策措施有约束力和严肃性,符合时代要求,又要使政策措施有人性化,符合“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精神;既要继承传统,积极稳妥地做好交流工作,又要开拓创新,使干部交流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1、加大政策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优化干部交流的社会舆论环境。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搞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基础。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在领导干部中开展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决定和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精神的教育,使干部交流政策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系统形成共识,为交流干部施展才华、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各级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群体,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激励交流干部安心工作,教育其他干部理解和支持交流干部的工作。
2、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要明确交流的对象及条件,减少随意性,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交流的重点对象应当是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和管人、管钱、管物的领导干部,以及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领导干部。在地域范围上,县局城乡之间的交流,应充分考虑住宿和上下班交通条件。并科学确定交流比例。为避免因交流造成某个部门新手急剧增多而影响工作的现象,应根据干部的不同职务和工作性质确定交流的比例。科(分局长)级领导干部每年交流人员不少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25%;掌握“实权”部门的人员不少于50%;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少于30%。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交流导向,不搞照顾性交流,使有限的岗位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最佳结合。三是要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注重选拔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的地方和岗位去磨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3、完善奖惩措施,激励交流干部勤奋工作。要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坚持以党性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适当的待遇激励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鼓励和压担子,促使交流干部充分发挥潜能,创造佳绩。一是在干部交流的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经济收入上要拿出政策,减少干部交流的阻力。二是把推进干部交流与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干部的升降、奖惩、回避等结合起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要严肃纪律,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组织交流决定的要给予免职或降职处分。
4、加强宏观管理,形成有效的干部交流调控机制。一是要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计划性。防止干部交流时紧时松或连续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二是要严格干部交流工作的程序,确定交流对象要防止由少数人说了算和不按干部交流政策办事的问题,要根据考察情况,集体讨论决定。多方位、多方面地了解干部,要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特长、年龄性情考察清楚,在此基础上把干部交流到合适岗位、合适班子,使人尽其才,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三是要建立交流干部跟踪培养制度,严格对交流干部的监督。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及时将干部交流的时间、学习和工作情况、职务变动情况以及交流后的现实表现记入档案,使被交流干部的情况明了,便于组织上了解掌握。当工作取得成绩时要予以鼓励,当工作出现失误时,要及时打招呼,促使交
流干部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5、创造条件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一是妥善解决好交流干部家属、子女的工作安排和入学问题。二是统筹解决好交流干部的住房问题。三是重视艰苦地区交流干部的医疗保健和工资收入等问题。
6、保持领导班子相对稳定,教育引导交流干部安心工作。保持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是一个单位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要以交流增活力,以“适度”保稳定。一方面要避免大进大出,掌握好交流的比例;另一方面,要适当确定交流年限,进行干部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干部交流的“大气候”,减少交流阻力,又有利于统筹考虑培养锻炼干部和改善领导班子结构的双重要求,克服盲目性和短期行为。2005年10月24日
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立健全干部交流制度,积极稳妥地开展干部交流工作,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部素质,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导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干部交流对培养锻炼干部,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激活人力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认真解决这些问题,使干部交流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干部交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度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对交流工作的政策规定都比较原则,有的地方在执行中有一定的随意性。在交流干部的管理、征求调出调入单位意见的形式、与交流对象谈话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还有不够规范的方面。
2、对交流干部的考核监督和管理教育机制不够健全,缺少经常性的严格督查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措施,一定程度上存在重选派交流轻管理教育的现象。个别交流干部在原单位很优秀,但在交流后,组织上跟踪培养的措施没有跟上,影响了交流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影响干部的成长进步。对挂职干部的管理比较薄弱,有的挂职干部原单位管不了,现单位很少管,放任自流,形象欠佳。
3、干部交流面比较窄。领导干部交流的多,专业干部交流的少;副职和中层干部轮岗交流的多,主要领导干部交流的少。
4、干部交流保障措施比较滞后。由于各种保障措施跟不上,出现了从落后地区交流到发达地区、从经济效益差的单位交流到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容易,反之则比较难的现象。
5、交流干部家庭生活中的困难影响困扰着交流干部安心工作。干部交流自然涉及到家属就业、子女升学、老人赡养等实际问题。目前,交流干部家属随调的不到四分之一,交流干部的父母不愿离开故土,有的还无人照顾,既给交流干部又给家属带来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这些情况,造成交流干部一方面有尽快熟悉新环境、新情况、干好工作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又时常因家庭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承受着感情和道义上的心理压力。
6、交流干部的住房问题比较突出。工作交流调动后,在新单位一时安排不到房子,不少交流干部长期住招待所或住办公室,既不利于干部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又加大了干部交流成本。
二、加强和改进干部交流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交流管理工作,既要把工作不断推向前进,又要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既要使政策措施有约束力和严肃性,符合时代要求,又要使政策措施有人性化,符合“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精神;既要继承传统,积极稳妥地做好交流工作,又要开拓创新,使干部交流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1、加大政策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优化干部交流的社会~环境。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是搞好干部交流工作的基础。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干部交流的重要意义,在领导干部中开展服从大局、服从组织决定和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精神的教育,使干部交流政策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在系统形成共识,为交流干部施展才华、开拓进取、干事创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各级要树立一批先进典型群体,发挥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激励交流干部安心工作,教育其他干部理解和支持交流干部的工作。
2、完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要明确交流的对象及条件,减少随意性,实现领导干部多层次、宽领域、多形式的有序交流。交流的重点对象应当是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和管人、管钱、管物的领导干部,以及在同一职位上任职满10年的领导干部。在地域范围上,县局城乡之间的交流,应充分考虑住宿和上下班交通条件。并科学确定交流比例。为避免因交流造成某个部门新手急剧增多而影响工作的现象,应根据干部的不同职务和工作性质确定交流的比例。科(分局长)级领导干部每年交流人员不少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25%;掌握“实权”部门的人员不少于50%;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少于30%。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交流导向,不搞照顾性交流,使有限的岗位资源和宝贵的人才资源实现最佳结合。三是要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注重选拔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艰苦的地方和岗位去磨炼,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
3、完善奖惩措施,激励交流干部勤奋工作。要对交流干部跟踪考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工作表现。制定以实绩考核为主的干部考评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坚持以党性看干部,凭实绩用干部,用适当的待遇激励干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交流、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通过鼓励和压担子,促使交流干部充分发挥潜能,创造佳绩。一是在干部交流的职称评定、住房分配、经济收入上要拿出政策,减少干部交流的阻力。二是把推进干部交流与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干部的升降、奖惩、回避等结合起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要严肃纪律,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执行组织交流决定的要给予免职或降职处分。
4、加强宏观管理,形成有效的干部交流调控机制。一是要增强干部交流工作的计划性。防止干部交流时紧时松或连续性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二是要严格干部交流工作的程序,确定交流对象要防止由少数人说了算和不按干部交流政策办事的问题,要根据考察情况,集体讨论决定。多方位、多方面地了解干部,要把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特长、年龄性情考察清楚,在此基础上把干部交流到合适岗位、合适班子,使人尽其才,更好地调动积极性,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三是要建立交流干部跟踪培养制度,严格对交流干部的监督。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及时将干部交流的时间、学习和工作情况、职务变动情况以及交流后的现实表现记入档案,使被交流干部的情况明了,便于组织上了解掌握。当工作取得成绩时要予以鼓励,当工作出现失误时,要及时打招呼,促使交流干部在实践中健康成长。
5、创造条件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交流干部的后顾之忧。一是妥善解决好交流干部家属、子女的工作安排和入学问题。二是统筹解决好交流干部的住房问题。三是重视艰苦地区交流干
第三篇: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干部交流是指根据工作需要和干部个人意愿,通过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等形式变换干部工作岗位,从而产生、变更或消灭干部职务关系或工作关系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进行再调整。对领导干部开展交流的直接目的是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领导班子工作执行力,更好地开展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实行干部交流制度,不仅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让干部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更有利于推进干部年轻化的进程,有利于增强干部工作的创新力。
一、当前干部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干部交流的核心价值在于“交流”,不仅体现在对其具体职位的人事进行异地转换,更重要的是在不同地域的干部队伍中实现思想上的互学与互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干部实现交流,更有利于把新思想、新思路和新方法带到较落后的地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我县在推进干部交流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思想认识、体质障碍、地域差异等因素限制,客观上给干部交流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困惑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干部交流工作的有
效开展。
(一)对干部交流的认识不到位,干部交流的自觉性不强。一是领导干部对干部交流不重视,对干部交流的实际意义认识不够。部分领导干部不愿意打破原有的小“团体”,对交流干部抱有一种排斥心理,担心新干部的进入会对自己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方法构成威胁。还有部分领导干部对干部交流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致使被调入的干部得不到重用,被交流干部的工作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二是干部自身对交流工作认识不够,对于提升或向上级部门、重要岗位交流感到兴高采烈,而对于下调或交流到欠发达地区或偏远山区则抱有消极情绪,视为是“仕途受挫”,因而想方设法“找门路”、“拉关系”,试图回避交流,甚至在工作岗位上不尽心竭力,致使组织工作不得力。三是社会对干部交流认识不清,对交流干部存有偏见,尤其是对从条件优越、福利好的单位交流到条件艰苦的单位的干部误认为是犯了错误或能力不及而受到组织的冷落或惩罚,从而对干部交流的宣传工作制造更多的人为障碍。
(二)干部交流管理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虽然,《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暂行规定》对干部交流工作明确了政策性规定,原则性很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还比较大,有时甚至一味强调个人意愿,搞变通进行照顾。《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
作规定》又仅仅是针对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其他层级公务员的交流还缺少操作性较强的制度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中层干部的积极性。一些地方虽然也相应出台了中层干部交流的有关规定,但相对而言缺少规范性、系统性,一些规定还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能适应新时期干部工作的需要,不能有效地解决中层干部交流面临的体制、机制性实际问题。例如:行政岗位与事业岗位之间如何实现双向流动,不同的职称与职位设臵之间如何实现互评互聘,“条”管部门与“块”管部门之间如何实现人才的流动整合,不同的岗位之间如何实现职级、职称、待遇的有效调节等等,都还有待探索和解决。另外,干部交流在很多地区还没有形成配套的管理制度,对异地交流干部的组织监管体系不健全,尤其在对很多“挂职”干部的管理中出现“真空”,致使干部思想上出现“两家都管不着”、“两家都不管”,部分干部不受组织约束,不遵守组织纪律,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交流跨度还不够宽泛,交流力度不够强。一是不同身份性质的干部交流难。干部身份界限和单位性质一直是制约干部交流的一大壁垒,特别是《公务员法》实施后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干部从党政机关交流到企事业单位属于顺向流动,组织上容易操作,但若非干部个人自愿也难以实施;从企事业单位向党政机关交流属于逆向流动,即使干部
个人有此意向,组织上操作也有难度。二是不同区域的干部交流难。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以及工作生活环境、经济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干部在面对交流时往往主要考虑自己的切身利益,一心只想往自己认为利益好的部门钻,甚至有些干部需要调整交流或要求调整交流时,向领导或组织明确提出非哪里不去的要求,导致了事实上的干部“逆向交流难”,造成干部交流大部分是提拔重用式交流和培养提高式交流,最多也不过是照顾性交流,真正能优化班子结构和形成干部队伍活力的互动式交流,特别是促进干部“下”的交流还不够。
二、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干部交流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干部交流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干部交流工作的主要目的和重要意义,明确实行干部交流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担当跨世纪重任的优秀年轻干部,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需要,也是改善干部工作环境,增强班子内部团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广大干部提高对干部交流工作的认识,从而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留转,自觉接受组织安排,以高昂的斗志和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接新岗位、新任务的考验。同时,也使社会各界
正确认识干部交流工作,客观评价干部交流工作,从而减轻被交流干部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
(二)确定原则,合理分配,优化交流干部队伍。干部交流的前提条件是组织(人事)部门分析和判断特定地域对特定岗位的现实需求,实现形式是对领导干部进行调任和转任,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改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这就要求组织部门在实施干部交流之前要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进行客观分析,对各类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信息有一定的掌控,并在充分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调配和“分流”,实现交流干部与工作需求的真正“对接”。一要着眼于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推行干部的年轻化、培养性交流。针对年轻干部文化素质高、适应能力强,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不足的实际,把年轻干部的下派交流作为干部交流的一个重点,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培养性交流,让年轻干部在多种环境和多个岗位上增长才干,逐步成熟。二要着眼于改善领导干部的工作环境,推行换岗性交流。干部使用的周期性规律表明,一个干部不宜在同一岗位上任职时间太长。时间长了,干部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势必弱化,工作上容易滋生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给干部进一步转变思想、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使干部长期处于沉重的工作压力下,尤其是重要岗
位和重点发展领域中,不利于干部科学决策、民主管理、高效服务。因此,要通过干部换岗交流,为干部提供新的环境和岗位,激发他们的新活力。
(三)建立和完善干部交流配套制度,确保干部交流的有序进行。干部交流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做保障。要系统地建立和完善干部交流的各项配套制度,包括实行干部交流换岗制度、党政领导干部及部门正职任期制度、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干部回避交流制度、干部能上能下制度、干部试用期制度、交流干部实绩考评制度等。同时,积极构建起一个彼此支撑的制度体系,要把推进领导干部交流与深化、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干部的升降、奖惩、回避等结合起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交流机制。此外,解决好“条”、“块”间干部交流难的问题。积极探索“条”“块”间基本对等的“双向交流”模式。
(四)建立和完善对交流干部的奖惩机制,扩大干部交流覆盖面。干部之所以不愿意到基层或欠发达地区开展工作,除了客观上的自然条件艰苦、生活环境差等因素外,更主要是很多交流干部看不到岗位交流对自己的“仕途”或职务晋升有多大帮助。想当大官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对于有能力、工作热情高涨的干部来说,只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足够有力的岗位才能使他们全面地施展才华。如果组织(人事)部
门在制度上对年纪轻、高学历、工作能力强的交流干部在职务晋升或福利待遇方面给予更多的考虑和照顾的话,不仅能激励更多的年轻优秀干部到基层去锻炼,优化干部队伍,更能把新鲜的、优质的“血液”输送到有需要的地区,从而推动地方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有发展、组织工作有实效、干部个人得实惠,社会、组织、个人三喜临门。
第四篇: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税源管理是做好税收工作,确保税收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性工作。随着近年来国税系统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税收征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下,全面加强税源管理是国税机关基础工作中的基础,特别是针对在近年来涉税案件的查处过程中暴露出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以进一步强化税源基础监控管理,夯实征管基础。
一、当前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因循保守,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在税源管理工作中,机械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重点税源重点管理”,而重点税源和重点户不相一致,重点户不一定是重点税源,而是税收征管工作中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纳税企业。将更多的征管力量和注意力都放在了纳税大户的重点管理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部分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和重要部位及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存在很大的隐患。从我们近两年查处的涉税案件来看,作为重点税源重点管理的企业出现问题的很少,恰恰是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农产品收购加工企业、收废、用废企业等均不是重点税源的重点企业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废旧物资回收发票等大肆偷逃国家税款的犯罪活动居多。其中大部分是征管基础不实,税源管理不到位、不全面所造成的后果。
(二)部门协调配合不力,税源管理“雾里看花”。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工作最紧密的工商、国税、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只局限于信息的传递,而没有实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部门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工作分析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只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配合的作用。不能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各自的信息资源,解决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户数不相一致的问题。一方面一些纳税人不能及时纳入正常税源管理,导致漏征漏管户的存在;另一方面出现了许多非正常户,给偷逃税行为留有可能的空间。
从内部来看,由于我们当前最为注重的是新的征管模式本身的正常运转,而没有特别注意研究在新的征管格局下如何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信息共享的问题,造成目前内部间信息传递不畅,征、管、查在一定程度上脱节的现象,税源管理责任不明,职责划分不清等问题。比如纳税人到办税大厅进行纳税申报,因负责征收的人员不了解纳税人的经营状况,只能就纳税人自行申报的数字、纳税资料等进行审核;而管理人员了解纳税人的实际经营情况,但是在纳税人申报纳税时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资料,而是要在申报期结束后通过前台传递的信息才能看到纳税人申报情况。这样就形成了脱节,如果
纳税人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申报不实,无法及时发现,就给税源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计算机监控不全面,税源管理“华而不实”。从税源管理监控的角度来看,计算机监控不全面,有些“华而不实”。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内数据的采集录入是靠纳税人提供的,如果纳税人故意隐瞒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申报,提供虚假数据,计算机本身是发现不了的;我们强调要“人机结合”、“机器管事”、“制度管人”做好税源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项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形成人管与机管脱节的现象,对机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丢弃了原来“管户制”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使机内错误或虚假的数据不能得到及时修正,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忽视了在税源管理中最主要的人的因素,单纯依靠机器去加强税源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的。
(四)考核办法不完善,税源管理“奖惩无据”。加强税源管理一直是各级国税机关强调和努力做的一项工作。但是到目前为止,税源管理一直没有完善的考核办法,没有量化的考核标准,比如管理责任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应做什么,如何做,应达到什么效果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无法衡量税源管理工作的好坏,致使税源管理工作奖罚无据,不能以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的办法促进税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税源管理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一)转变观念,着眼全局。要从做好税收工作和改革全局出发,切实转变以往那种“重收入、轻管理和基础”的观念,树立“组织收入与税源管理,基础建设并重”的思想。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做好重点税源重点管理,保障收入工作,最关键的是重点户,也即薄弱点或问题易发点的管理,就是要高度重视纳税大户、销售收入大户和纳税异常户、外来投资者等企业的税源税基控管,特别是要将税制存在缺位、容易给偷逃税犯罪分子可乘之机的管理部位和环节都纳入国税机关的监管之内,认真落实好在户籍管理、申报管理、发票管理、重点税源管理、纳税评估、责任区、责任人等税收征管的主要环节制定的系列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牢牢把握税源管理的主动权。
(二)强化措施,规范管理。一是要切实抓好已有的各项基础管理制度的落实。以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目标。突出抓好责任区责任人管理、各项基础工作制度的落实,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以求税源基础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是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工商、国税、地税、公安等部门间的信息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在条件成熟时,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促进各部门信息资源使用效能的最大化,随时掌握区域内税源变化情况,掌握税源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做到税源分布一目了然,监控管理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将税源管理工作作为国税机关内部征收、管理、评税、稽查各部门具有共同责任的工作加以落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部门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制度,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
化应用程度,实现征收、管理、评税、稽查信息的全方位共享,及时发现税源管理中的问题,通过纳税评估、日常检查、调查等方式加以解决,切实做好税源的事前、事中、事后监控管理。
三是要强化“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机结合”模式在税源管理中的优势作用,按照总局全面加强“一四六小”管理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制度措施,强化“人机结合”,人与机在税源管理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一方面要加大税源监控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利用的效果,增强计算机对税源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正确认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管理责任人要从具体事务入手,按户管理涉税事务,经常深入企业,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总体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要加强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实时监控。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及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结合计算机中静态信息,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减少因“疏于管理”所导致的涉税违法案件的发生。
(三)提高标准,务求实效。一是要制定和完善税源管理的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加强税源管理责任制,量化考核指标,列入工作考核范围,使考核办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部门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同时,要结合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和税源管理考核制度和目标,加大考核力度,奖罚分明,促进税源管理有深度、有广度、有成效。
二是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日常税源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1.解决各项征管基础建设制度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目前要切实解决对纳税人经营动态跟踪管理力度不够、对其经营状况变化反映能力差的问题;解决征管脱节、信息传递滞后和失真、信息数据共享程度低、征、管、评、查各部门间协作不密切等问题,着力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税源实事监控、跟踪管理的格局,提高税源管理的实际效果。
2.解决少数干部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当前就要通过各项制度及各种激励措施的落实,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增强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解决“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增强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为税源管理及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3.解决重点稽查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问题。要整合各种税收信息,提高信息综合运用水平,不断完善有效的选案机制,提高选案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和代表性;同时通过稽查人员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增强查案、破案能力,加大查处案件的处罚力度和处罚面,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威慑力,以查促管,加强税源管理,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
第五篇:招投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招投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导读]0 引言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上建筑市场的核心,也是工程建设领域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部位。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工程项目的执法监察和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设工程招标活动日趋规范,但目前工程项目承发包中虚假招标、串标、陪标、操纵招标的问题仍然没有得以根治,甚至在个别地区、个别工程项目中还很严重。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层出迭起,有能力承揽高精工程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而在建筑市场上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工程数量又极其有限。因此施工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不惜采取违规的手法,就出现了“围标、串标”的现象,同时,“围标、串标”的高获利性与低风险性是“围标、串标”现象愈演愈烈的另一原因。
0 引言
工程项目招标投标上建筑市场的核心,也是工程建设领域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部位。虽然经过多年建设工程项目的执法监察和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建设工程招标活动日趋规范,但目前工程项目承发包中虚假招标、串标、陪标、操纵招标的问题仍然没有得以根治,甚至在个别地区、个别工程项目中还很严重。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大大小小的建筑企业层出迭起,有能力承揽高精工程的企业却寥寥无几,而在建筑市场上技术含量较低的一般工程数量又极其有限。因此施工企业为争夺有限市场,不惜采取违规的手法,就出现了“围标、串标”的现象,同时,“围标、串标”的高获利性与低风险性是“围标、串标”现象愈演愈烈的另一原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工程计价体系的缺陷 为了体现各自的竟争优势,投标企业会编出种种的理由来报出各种降价措施,如:管理体制优化、进货渠道的不同、机械租赁的优势等理由。有的明确报出,有的暗中承诺,建设单位往往会利用投标单位急于中标的心理,拼命压低价格,以达到省钱的目的。
1.2 评标委员会的缺位 评标专家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部门,大多都是兼职,评标结束后,基本就对这个工作不负责了。从开工、施工、竣工到使用,责任人都是招标单位和施工单位,评标委员会在评标时举足轻重的法律地位,与评标后对工程的法律责任是极为不对等的。监督体制的缺失一项工程的招标过程,最少也要不是20多天,牵涉到建设单位、中介咨询单位、投标单位等数个部门,很难做到监督到位。
1.3 招投标制度不完善科学,给违规操作留有空间,业主可以自行选择招投标代理机构,使一些与业主串通的投标企业或包工头能够左右代理机构。行业特点也使建筑业中发生串标投标现象越演越烈,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和计价办法与市场实际的差距也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
1.4 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督管理只靠一个部门,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一项工程的招标过程,最少也要20几天,牵涉到建设单位、中介咨询单位、几家投标单位等数个部门,几十号人,想做到监督到位,谈何容易。2 解决和防止这些问题的对策
2.1 加大工程造价改革,对工程造价实行动监督。修订和完善现行工程预算价编制方法,改进信息价发布制度,推进施工企业编制企业定额,作为报价和评标质询的依据。大力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开展工程量清单和预算价编制情况检查,防止;围标串标哄抬工程预算价和投标报价。对不按现行规定编制工程预算价致使工程预算价虚高和投标人盲目压价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中标价明显偏低的项目进行重点跟踪监督,防止低价中标高价结算。2.2 改变评标委员会的组成和职能
2.2.1 改组评标委员会。现在的评标委员会,是由建设单位和评标专家按一定比例组成的,由于前边讲过的原因,评标专家不能起到公开公正的作用,往往被建设单位所控制,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改变其组成,让纪检监察部门和建设行政部门的代表加入到评标委员会中,参与招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的监督,尤其,在对投标企业进行投标资格审查和评标这两个要害环节,参与评审意见,监督招标单位和评标专家的行为。并且,纪检监察部门应具有一票否决权,最大限度地发挥党纪国法的威摄,使监督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2.2.2 改变评标委员会的职能。目前,评档委员会只是一个临时机构,在行使了评标的权利后就解散了,在工程的开工、竣工、使用等后期环节并不承担责任,这是评标委员会不能公开公正地行使职能的重要原因。在改组评标委员会的同时,也应增加评标委员们头上的责任。在相关的法律条文中规定,评标委员实行责任终身制,一旦工程在施工或竣工后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安全其它评委的腐败问题,那么全体评标委员都要负连带责任。这样,评标委员们就绝不会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了,相信评标时的公平公正性必然会得到充分的体现。2.3 改革评标办法,推行两阶段评标、低价中标法。
2.3.1 两阶段评标法,就是把商务标与技术标分两次来开标,技术标先开、商务标后开。在进行投标资格审查时,重点审查那些完成过与招标工程类型相同或相近的施工企业。评委们必须走访那些已经完工的工程,以考查这些施工企业的施工能力。技术开标后,评委们对各投标企业的施工方案和组织设计认真审核,只作出可行或不可行两种评判,不可行的技术标视为废标,则该企业退出投标。可行的技术标保留,让这些企业按自己提出的施工方案去做工作预算,报出商务标。商务标开标时,将各投标报价从低向高进行排列,第一名中标,即最低投标价中标。这样,有效地排除了人为的因素,建设单位达到了节约资金的目的,其它没有中标的单位也会心服口服。相信,随着工程量清单计价法的实施,市场成型价格体系的推行,这种先进的方法将会被广泛地推行开来。2.3.2 建立企业信用机制。自由竞争是好的,但放任自流则必然造成混乱。目前,一些不法企业,正是利用了市场信用机制的不健全,制造混乱,干扰招标投标市场的正常秩序,不正当竞争,从中获利。为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其他工商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信用机制,加强监管管理,对那些劣迹斑斑的害群之马进行惩罚,一旦发现其在工程招标投标过程中有违规行为,就视其情节严重程度降低它的信用等级,并在网上公之于众,联合银行等其他部门,限制其正常的营业行为,四使它在社会上的信用急剧下降;同时联合从事部门和行业协会,对这个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员的从业道德进行重新评估,并降低或取消他们的从业资格。这样,不正当的行为必将得到很大遏制,市场的秩序将会得到很大改善,招标投标也将走向良性发展的轨迹。
2.4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加快招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监督体制和机制。随着世界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否利用这些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至关重要。目前,电子网络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类已经进入了电子网络时代。招标投标管理部门利用网络的便利资源,把招标投标中的有关信息在互联网上推出,而向社会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社会各界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检索查询到招标投标的各种信息,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管理规定,建设工程的最新动态以及多种信息资料,做到了工程信息公开化、业务管理规范化、政府监督的同步化,大大减少了招标投标活动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为防止工程交易中的腐败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使用网络资源,可以节省时间,不用招标各方为一些琐事来回奔波;提高了招标的效率;增强了招标投标管理的透明性,招标、投标各方面通过网络进行操作,省去了很多人为的干扰,保证招标工作的公开、公正和公平,加强网络管理,必将能进一步完善招标、投标体制改革,做到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与时俱进。
2.5 改进评标办法 实行网上评标一些先进地(市)推行网上评标的经验告诉我们,网上评标便捷、高效、独立性强,人为因素少,既楞以避免评标成员因知晓哪家投标企业评标而有意打高分,有效地遏制了腐败问题的发生;又便于监督部门的监管,不断改进和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对评标专家实行“在线管理”,充分发挥全国联网的优势,对大型技术复杂的工程选择评标专家创造条件。
2.6 完善评标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投标活动 首先,要在《招标投标法》、《建筑法》和《政府采购法》等法律的大框架内,健全完善招标投标相关方面和环节的实施办法及细则,形成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层次分明、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体系。其次,积极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尽快建立和完善对招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和行为规范、建设工程风险担保、政府投资的工程实行“代建制”、招标当事人的信用管理、工程总承包等制度建设,用完善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投标运作,有效地预防领导干部干预插手招投标活动,促进建筑领域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完善建筑市场交易的服务 为纪检监察、招投标监管、工商行政及司法等部门设置监管窗口,并提供便捷的监管服务。完善招投标制度,杜绝串标围标钻立法的空子;完善有形建筑市场的功能建设,为招投标各方提供周到服务,以此来有效的降低市场主体串标围标的机会。
2.7 切实加强招投标监管①加强招投标过程的监管。重点审查招标公告、招标文件的合法性、公平性、公正性,监督开标、评标、定标过程是否违法、违规操作。②加强工程项目标后监管。对中标项目施工现场进行动态跟踪检查,主要检查工程承包合同执行情况,中标单位现场到位人员与投标承诺的人员是否一致,检查工程款项的支付和流向,发现有挂靠围标串标行为的,要及时依法处理,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③加强对业主单位和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管。对业主和代理机构串通编制不合法、不公平、不公正招标公告、招标文件,要依法严肃处理。对交易主体出现的围标、串标、陪标、违法分包、转包、虚大工程造价、偷工减料及行贿行为,一经发现就记录存档,并按规定通报给有关部门或向社会公布。总之,实行工程招标投标的目的是为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公正、公开。不正当竞争的行为的存在显然违背了招投标活动的目的,因此在实施招投标过程中要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政府监督管理的职能,同时规范招标程序,建立有效的监控机能,以防止工程招投标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