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的历史特点下“好干部”思考之二
怎样才是“好干部”(人民观点)——新的历史特点下“好干部”思考之二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2013年07月09日05 版)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只有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好干部越来越多,我们才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盛唐贞观之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王珪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魏征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可以说,有非常之人,然后能成非常之事。铸就丰功伟绩,离不开人才辈出;开创太平盛世,有赖于群贤毕至。
重视人才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好干部”始终是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什么样的干部才是“好干部”?
总书记用20个字描摹出好干部的“时代肖像”: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对照这20字要求,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在两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亟须引起关注:一是信念,二是担当。
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理想信念是人的志向。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到达,再坚固的障碍也能突破,再迷人的诱惑也能抵制,再艰难的挑战也能应对。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无数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利益做出英勇的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
今天,理想信念坚定,依然是好干部的第一位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要看这一条。如果信念不坚定,政治不合格,经不起风浪,扛不住考验,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需要的好干部。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看起来再美,也会得“软骨病”。用理想信念铸就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改革深水区,多元思想相互激荡,挑战着主流的价值观念;物质诱惑席卷而来,冲击着干部的自律防线。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冲击之下,我们党的干部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人失去了信仰、丢掉了理想。有的对共产主义理想心存怀疑,认为是水月镜花,可望不可即;有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上帝,热衷于烧香拜佛、沉迷于堪舆风水;有的政治立场不明,碰到重大问题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存心投机;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活;有的唯利是图、利令智昏,抱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不良动机,以权谋私„„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仰迷失的尽头,是原则缺乏、价值虚无,甚至底线崩塌。正因为此,总书记一再强调: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没有远大理想,不可能成为“好干部”;离开责任担当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时代需要的“好干部”。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社会转型期,机遇稍纵即逝,解决问题的窗口时间越来越短;挑战越积越多,问题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执政党的“好干部”理应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才能在机遇初现时推动改革,在问题露头处化解矛盾,为改革发展赢得战略空间,把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熔铸到执政兴国的实践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想负责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怕得罪人、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满足于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有的身居其位不谋其政,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问题躲着行,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为人圆滑世故,处事精明透顶,干事拈轻怕重,遇事明哲保身,有功劳抢得快,出问题推得急;有的庸懒散软,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这种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会担当的“圆滑官”、“老好人”、“墙头草”多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还怎么向前推进?发展的关键期,又如何攻坚克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敢于担当,是今天我们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
“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方此之时,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向梦想进发,既有春和景明的机遇,也有暗流汹涌的挑战。只有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好干部越来越多,我们才会有轻舟必过万重山的坚强自信,才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动力源泉,才会离那个激动人心的梦想越来越近。
第二篇:干部理论教学的特点和思考
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带头人。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加强干部理论教育,是提
高干部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级党委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干部理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对搞好在职干部理论教育,造就一支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的干部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干部理论教学的特点
在职干部理论教育作为干部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点:
1、时效性强——教学内容上讲及时。高等教育,教学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稳定,一但设置某个专业,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就确定下来,并配发统一教材,如果不出现重大的专业理论突破,其教材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教学内容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按照提高理论素养、树立世界眼光、培育战略思维、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干部理论教育的内容却是广泛的。广大干部必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学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学习当代世界经济、科技、法制知识,树立世界眼光;研讨国际国内重大现实问题,回答和阐释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培养战略思维;学习党建理论、党史、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党性修养。此外,还要学习现代领导和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技能,提高领导管理水平;学习现代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政工水平;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等等。在职干部理论教学内容贴近社会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断随形势的变化而更新。每当中央召开重要会议,发表重要文献,都要及时进行学习和宣传。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时,要及时予以阐释。并且全年教学任务往往既无主题,亦无现成教材,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改革开放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点”多“面”广、纷繁复杂,要求推陈出新、常讲常新,因而教学内容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2、差异性大——教学要求上讲层次。高等教育,学生一般都是应届或少量往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统考以大致相当的分数录取入学,他们大都经历比较简单、年龄较小、水平接近,具有整齐划一的特点,便于统一教学和管理。在职干部不具备这种整齐划一性,层次参差不齐,构成极为复杂。年龄上跨越青年、中年和老年;文化程度上有研究生、本科、大专、高中甚至小学;行政级别上有县以上中高级领导干部,也有一般普通干部;职业涵盖各行各业,虽然他们大都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受了社会实践的磨砺,但社会阅历的深浅、实践经验的多少也极为不同。由于年龄、学历、经历、职业的差别,导致他们在理论基础、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差异。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导致教学要求具有极大的层次性。教学要求是“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实施教学而提出的要求,不同人群其要求是不一样的。相对而言,大学高等教育由于其教学对象的“整齐划一性”,教学要求的层次性就不太明显。而在职干部理论教育,不同教学对象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这种教学要求的层次性既来自于“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差异,也来自于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的工作实际指导意义的大小。一般而言,基础较差的“受教育者”对比较高深的理论教学要求讲得浅一些、实一些,而基础较好的“受教育者”则要求讲得深一些、透一些;教学内容对本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指导意义大,就要求讲得深一些,并希望能以本单位为案例联系实际深入阐释,教学内容对部门本单位工作实际指导意义不大,只希望作为一般了解就可以了,没有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学要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3、思想性强——教学目的上讲政治。高等教育,目的是传授知识,培养“四有人才”,目标全面。从大学生自身来讲,希望通过大学几年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获取学历文凭。在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学历上一般已达到要求,但需要接受党的基本理论和革命传统的系统教育,否则,遇到大的政治**就可能出现动摇,甚至迷失方向。因此,干部理论教育虽然教学内容广,但重点是进行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这是在职干部理论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之点,也是最中心的内容和第一位的任务,是在职干部理论教育的灵魂。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提高政治思想水平,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是在职干部教育的政治主旋律。通过学习广大干部“不仅要努力成为有知识、懂管理、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要努力成为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治党治国的政治家”(江泽民语)。因为中高级领导干
第三篇: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思考
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今年是我们河南省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的第四年,也是我们河南省实施新高考的第二年,我也在探索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怎样应对新高考的挑战中走过了三年多的路程,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历史教学问题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领会课标精神
在过去的“大纲”教学时代,教学大纲对教学知识点作了详尽的要求,对教学顺序也作了严格的规定,教、学、考均以教材为依据,大家只要按教材顺序把内容讲深讲透,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而且,现在的情况是“一标多本”,仅我们省就有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教材版本不同,教材内容也有区别,但高考试题是一样的,况且新课标全国卷全国今年有14个省份使用,其他省份也有很多版本的教材,那么高考试题只能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命制,因此,研究课标和《考试说明》应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当前的日常性工作,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中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点,强调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并且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二,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教学,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而新课标的理念在2011年的高考中已经有所体现,尤其是过程与方法这一方面,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第41题,就强调运用多种方法多角度论证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依据《新课程标准》,来组织实施,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这就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的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例如,新版高一历史教材进行复习时就可以以专题形式重新整合了教材,淡化处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一些偏、难、繁、旧的知识,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条理线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和建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地配合他们的学习,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设计“阅读与思考”栏目,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倡导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要求的把握和选择。活动课的安排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这种课型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即在历史学习中,学生通过形 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强化学生不断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使学习历史的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教师应作为一名学习者和参与者,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加强学习和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课程需要。
(二)要实现课堂的转变,课堂教学过程要实现由教师教的课堂向学生学的课堂转变,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学习的过程,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是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多种有效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探究:多数以问题趋动为主,注重问题设计的趣味性、思考性、挑战性,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是在教学难点、疑点处设计讨论,给学生三至五分钟交流时间,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再加以点评。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比较散漫,不得要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流于形式。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感受到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有思考性的问题。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问题一般涉及三类:一为史实性问题,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二为解释性问题,根据教材可以基本解释清楚。三为评价性问题,学生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考得出结论(每一学生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类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等。互动: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合作:小组分工,通力合作,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欣赏:倾听或观赏与本课有关的影视作品、音乐和图片。展示和展讲:通过角色扮演,再造历史场景,感受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交流:交流各自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感受,以及方法和技巧,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第三,要适当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教材中语焉不详的地方,课堂上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深入理解,突破难点。网络中大量的图片、视频短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只要认真地加以收集、整理,恰当地运用,就可以变枯燥的历史“一言堂”为生动的历史“大观园”。如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课时,红军长征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难点问题,课本上对本部分叙述简略;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搜出了历史地图,采用路线方向的移动、区域颜色闪烁、图片、视频短片的插入等演示方式,使死地图变活。学生积极认真的参与其中,兴趣很高。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好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动态的文字,动感的画面以及优美的音乐,生动的解说,一幅幅历史画面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可以很容易地将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氛围当中。对于现代的高中生来讲,用老一套的方法讲述他们熟悉的东西,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恰恰克服了这一弊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 性,达到了课堂改革的目的。另外,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用视频、丰富多彩的画面去调动学习主动性,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第四,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新课程新课程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展现主动性,要求历史课堂具有生活化倾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虽然少了一些传统的羁绊,但只有对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能增长历史教学智慧、加快自己的专业成长。即使工作多年的老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因为过去的许多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正在受到新课程的挑战。我们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在不断变化,使得原来自认为很出彩的教学设计变得不合时宜。特别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他们各有自己的历史知识结构、历史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他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也是动态的,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的。教学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班风、学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历史课堂上留下的遗憾。
总之,历史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是学习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换而言之,就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者中的首席”,而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
河南省禹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侯丙锋
邮箱
504734064@qq.com
电话
***
第四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考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新思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向组织工作提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形 成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的新任务。我们必须紧密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把握关键环节,采取新的举措,实现重点突破。
一、要善于拴心留人,打赢新世纪世界范围内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江泽民 同志曾经反复强调:“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 性的意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加入WTO以后,如何改变我国在世界人才争夺战中的不利地位,营造拴心留人的社会环境,将是各级党委及组织人事部门面临的最紧迫任务。首先,要真正树立“人才是第 一资源”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要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能否最大限度地培养、吸引和留住 优秀人才,将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兴旺发达。特别要破除过去组织 工作不太重视人才开发,“就干部管干部”的倾向,树立各类干部是最宝贵的人才资源、最 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新观念,抓紧抓好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其次,要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 工作方式,建立拴心留人机制。力求做到“三个转变”,即在人才的培养上,由过去的“只 问耕耘,不问收获”向“既问耕耘,又问收获”转变,在注重培养人才的基础上,更注重吸 引和留住人才;在人才的选拔上,由过去的眼睛“朝内”向眼睛“朝内”与“朝外”相结合转变,既注重从本地干部队伍中选拔领导干部,又注重打破身份、区域的限制,从外地、干 部队伍以外的社会各阶层选拔领导干部,打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在人才管 理上,由过去的只注重管理向融管理于服务转变,为优秀人才的工作、生活、学习创造良 好的条件。再次,要建立完善激励机制。这些激励机制既包括薪酬等物质激励,又包括提拔 使用等政治激励,表彰表扬等精神激励。切实做到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适当的待遇 留人。要增强紧迫意识,求贤如渴,制定优惠的政策,创造优良的环境,培养、吸引和留住 优秀人才,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要勇于革固鼎新,建立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深化干部 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改革开放以 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展开,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还 有不少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当前困扰干部工作的主要问题有四个:一是干部“能进不能 出”的问题。要解决干部“能进不能出”的问题,关键是要打 破干部身份终身制,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到期后重新进行考评,优胜劣汰。进一步建立健全公务员的考核评估、辞退辞职、责任追究、末位淘汰等制度,疏通“出”的 渠道。同时严格控制编制,杜绝超编进人。当然,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还需完善社会保障 等配套措施。二是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一般情况是,干部只要踏上领导岗位,只要 不犯错误,甚至错误不是很严重,就无“失位”之忧。即使职务上“下”了,而职级上仍然 不会“下”。致使有的干部缺乏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缺乏生 气。要解决领导“能上不能下”的问题,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在思想上进行一次革命,破 除“上荣下耻”和“只有犯错误才会下”的旧观念,树立“上下都是工作需要”、“无功就 是过”和“上了不坐铁交椅,下了不坐冷板凳”的新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其次,要在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健全和实行领导干部任期制度、任期试用期 制度、聘任制度、免职制度、辞职制度、降职制度等,使领导上台是官,下台是民,任期内 是官,到期后是民,从根本上解决好干部“下”的问题。三是有的干部“对上负责、对下不 负责”的问题。这也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禁而不止的重要原因。这一问题既是 干 部作风方面的,也反映出干部选拔机制上存在缺陷,有的地方和单位,干部的选拔往往只由 上级组织或少数领导说了算,群众的意见对干部的提拔作用不大。因此,要实现干部“对上 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的目标,必须从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入手,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 拔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
权和监督权,充分运用好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 议等方法,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和范围。认真执行差额考察、考察预告、任免票决等制度,促进干部工作民主化。四是干部选拔“论资排辈”的问题。一些地方选拔干部唯台阶、唯资 历,干部“累日以取贵,积久以成官”,优秀干部特别是优秀年轻干部难以脱颖而出,造成 人才浪费,并严重影响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此,必须坚持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等制度,变过去的“伯乐相马”为现 在的“赛场赛马”;坚持按照“重要干部重点培养、优秀干部优先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养 ”的原则,加快适岗人才的培养步伐;要增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结 合换届选举和班子调整,对即将到龄的领导干部采取保留待遇腾位子、对特别优秀的年轻干 部采取小步快跑搭梯子、对缺乏年轻干部的领导班子采取优先安排加椅子等做法,切实加大 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
三、要精于教育培养,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
我们党所处 的历史地位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必须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方 向,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第一,要不断创新干部教育 培训机制,在提高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在培训内容上,要适应入世要求,突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WTO知识、微机和网络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大力培养“外向型” 和“创新型”的领导干部;在培训方式上,要努力拓宽培训渠道,在发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 院培训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逐步建立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职业学校、电教中心为基础的 培训网络;在培训制度上,要建立健全干部培训与干部使用相结合的制度,把干部是否积极 参训,参训效果如何作为考察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第二,要突出发展观和宗旨观教育,在 引导干部执政为民和加快发展上下功夫。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始终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 中心,一心一意求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切实把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落实到发展
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第三,要教育 引导领导干部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提高领导水平上下功夫。要按照十六大的要 求,把党委的工作重点放到“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用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上来。在妥善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三者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过程中,努力提 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
四、要严于监督管理,切实加强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领导干部作风 好坏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成败,并且对整个党风和民风影响巨大。因此,对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当前要重点抓四个方 面的问题,做到四个突破。一是抓住核心问题,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上有新突破。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现在领导干部作 风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是由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造成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受住 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为民之策,多做利 民之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困我有所帮,民有所怨我有所改。二是要抓住关键 问题,在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上有突破。当前主要是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条例》,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要抓 紧建立健全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责任制、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坚持用好的作 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三是要抓住难点问题,在加强对“ 一 把手”的监督管理上有新突破。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 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基本制度,防止重大事情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 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实行领导干部监督责任制,加强班子内部监督。在加强组织 监督的同时,积极发挥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保证各级领导干 部始终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四是要抓住热点问题,在加强组织纪 律上有新突破。要树立“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组织纪律观念的教 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对领导干部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决不手软,改 变过去对领导干部问题的查处存在的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
第五篇:好干部的思考(小编推荐)
锻造我们时代的“好干部”
----新的历史特点下“好干部”思考之一
在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好干部”就是“特殊材料”“钢铁战士”。以江姐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儿女,高擎信仰的火炬,敢于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坦然面对敌人的严刑与屠刀,勇于冲锋在枪林弹雨的最前面,在“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信念中英勇就义,在舍身炸碉堡、堵枪眼中壮烈牺牲。正是有这样一批“好干部”身先士卒,我们党凝聚了亿万人民,用28年时间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的中华民族命运。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
在百废待兴的建设年代,“好干部”就是“老黄牛”“螺丝钉”。以焦裕禄等为代表的一批干部楷模,秉持共产党人的必胜信念,以吃苦耐劳为乐,以清贫奉献为甘,“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带领人民战盐碱、斗风沙,胼手胝足、开天辟地,“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有这样一批“好干部”模范带头,新中国的大厦才构筑了坚实的地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
在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初期,“好干部”就是“闯将”“蒲公英”。以孔繁森等为代表的一批干部先锋,凭着“那么一股子劲和气”,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只争朝夕”精神,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生根,在思想解放的洪流中扬帆。正是有这样一批“好干部”开拓进取,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
从江姐,到焦裕禄,再到孔繁森,尽管不同时代的优秀干部各有特点,但信仰坚定、为民奉献是始终不变的价值底色。从“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具有革命斗争的精神”,到“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再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尽管各个历史时期党对干部要求不同,但德才兼备是始终贯穿的价值主线。
今天的中国,已渐渐远离贫困落后,正急速穿越“历史三峡”,驶向一片更加开阔的海域。马拉松后半程才是最难的。我们离梦想的目标前所未有的切近,但不进则退的危险、功亏一篑的忧惧,也在此时集于一身;我们赢得了数十年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但处心积虑的遏制、千方百计的打压,从未离我们远去。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困难、风险和挑战相互叠加。没有适应“新的历史特点”的“好干部”,如何让中国道路走得坚定、让中国航船破浪前行?
理理我们身边的各种难题,翻翻每天的社会热点,就会发现,领导干部不仅是新闻的关注点,也是发展的关键词。作为事业的推进器,时代的风向标,在今天这个时代,怎样才算“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好,可以称为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干部三问”。回答好这三个问题,锻造更多符合“新的历史特点”的好干部,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让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脱颖而出、层出不穷,才能不断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咬定青山不放松。
从江姐,到焦裕禄,再到孔繁森,尽管不同时代的优秀干部各有特点,但信仰坚定、为民奉献是始终不变的价值底色。从“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这些人具有革命斗争的精神”,到“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再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尽管各个历史时期党对干部要求不同,但德才兼备是始终贯穿的价值主线。
今天的中国,已渐渐远离贫困落后,正急速穿越“历史三峡”,驶向一片更加开阔的海域。马拉松后半程才是最难的。我们离梦想的目标前所未有的切近,但不进则退的危险、功亏一篑的忧惧,也在此时集于一身;我们赢得了数十年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但处心积虑的遏制、千方百计的打压,从未离我们远去。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困难、风险和挑战相互叠加。没有适应“新的历史特点”的“好干部”,如何让中国道路走得坚定、让中国航船破浪前行?
理理我们身边的各种难题,翻翻每天的社会热点,就会发现,领导干部不仅是新闻的关注点,也是发展的关键词。作为事业的推进器,时代的风向标,在今天这个时代,怎样才算“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好,可以称为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干部三问”。回答好这三个问题,锻造更多符合“新的历史特点”的好干部,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让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脱颖而出、层出不穷,才能不断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咬定青山不放松。
人民日报2013年7月8日 怎样才是“好干部”
----新的历史特点下“好干部”思考之二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只有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好干部越来越多,我们才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盛唐贞观之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王珪激浊扬清、嫉恶好善,魏征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可以说,有非常之人,然后能成非常之事。铸就丰功伟绩,离不开人才辈出;开创太平盛世,有赖于群贤毕至。
重视人才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好干部”始终是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什么样的干部才是“好干部”?
总书记用20个字描摹出好干部的“时代肖像”: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对照这20字要求,当前,我们的干部队伍在两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亟须引起关注:一是信念,二是担当。
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理想信念是人的志向。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到达,再坚固的障碍也能突破,再迷人的诱惑也能抵制,再艰难的挑战也能应对。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无数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利益做出英勇的牺牲,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
今天,理想信念坚定,依然是好干部的第一位标准。是不是好干部,首先要看这一条。如果信念不坚定,政治不合格,经不起风浪,扛不住考验,这样的干部能耐再大也不是我们需要的好干部。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看起来再美,也会得“软骨病”。用理想信念铸就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
当代中国,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改革深水区,多元思想相互激荡,挑战着主流的价值观念;物质诱惑席卷而来,冲击着干部的自律防线。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冲击之下,我们党的干部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人失去了信仰、丢掉了理想。有的对共产主义理想心存怀疑,认为是水月镜花,可望不可即;有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不信马列信上帝,热衷于烧香拜佛、沉迷于堪舆风水;有的政治立场不明,碰到重大问题态度暧昧、消极躲避、不敢亮剑,甚至故意模糊、存心投机;有的是非观念淡薄、原则性不强、正义感退化,糊里糊涂当官,浑浑噩噩过活;有的唯利是图、利令智昏,抱着“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不良动机,以权谋私„„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仰迷失的尽头,是原则缺乏、价值虚无,甚至底线崩塌。正因为此,总书记一再强调: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没有远大理想,不可能成为“好干部”;离开责任担当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时代需要的“好干部”。有多大担当就能干多大事业。社会转型期,机遇稍纵即逝,解决问题的窗口时间越来越短;挑战越积越多,问题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执政党的“好干部”理应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才能在机遇初现时推动改革,在问题露头处化解矛盾,为改革发展赢得战略空间,把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熔铸到执政兴国的实践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想负责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怕得罪人、丢选票,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满足于做得过且过的太平官;有的身居其位不谋其政,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问题躲着行,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为人圆滑世故,处事精明透顶,干事拈轻怕重,遇事明哲保身,有功劳抢得快,出问题推得急;有的庸懒散软,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这种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会担当的“圆滑官”、“老好人”、“墙头草”多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还怎么向前推进?发展的关键期,又如何攻坚克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敢于担当,是今天我们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
“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方此之时,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向梦想进发,既有春和景明的机遇,也有暗流汹涌的挑战。只有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好干部越来越多,我们才会有轻舟必过万重山的坚强自信,才会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动力源泉,才会离那个激动人心的梦想越来越近。
人民日报2013年7月9日
怎样成长为“好干部” ——新的历史特点下“好干部”思考之三
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接受实践锻炼,困难的时候拉一把,得意的时候提个醒,让他们走得更稳,飞得更高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干部。很多人评价带着群众谋发展、奔小康的领头人是“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能让群众感到离不开,是一个党员干部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群众对党的干部的最大褒奖,也是干部成长的最终目标。
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不论是风起云涌的革命战争岁月,还是筚路蓝缕的创业建设时期,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而是披沙拣金,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的。这个过程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党组织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实践的打磨,更需要经过人民群众的检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成长为一个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面临诸多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干部坚守党性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在工作中遭遇了“浮躁症”,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些干部“两年不提拔,心中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到处去活动”。尤其是,随着工作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增大,有些干部认为干的越多,错的越多,秉持“守摊子”心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背后是“官念”不正,权力观、价值观出了问题。
德之不厚,行将不远。克服干部成长道路上的不良心态,需要时刻铭记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要成长为好干部,就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时刻用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炫于五色之惑”。从焦裕禄、孔繁森,到郑培民、牛玉儒,再到杨善洲、沈浩,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优秀干部,无不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官,最终才让群众“信得过、忘不了”。
立身以立学为先。身处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不加强学习,不能突破自身的能力局限和知识局限,很快就会被甩在时代后面。现实中,很多干部在面临复杂情况时有想法没办法,面对新生事物时有胆识没知识,筹划未来发展时有理想没理论,最终导致工作局面处处捉襟见肘,有冲劲没韧劲,有苦劳没功劳。还有的干部暮年未到,暮气先至,年纪轻轻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是害怕创新惹出麻烦,就是担心失误承担责任。改变这种局面,不但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转变思维方式,形成创新能力。只有刻苦学习知识,深入调查研究,善于集中民智,工作才能不惧风险,发展才能迎难而上,事业才能日新月异。
越是基层和艰苦地方,越是干部成长的沃土。一些干部在成长过程中患上“坐等伯乐”心态,自认能力强、才华高,只是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没有伯乐发现自己。殊不知,群众才是干部成长的伯乐,基层才是展示才华的舞台。北京市曾经对254名年轻局级干部的成长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结论表明,扎根人民群众、打牢实践基础,是年轻干部成长的根本途径。254名年轻干部中,241人具有较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平均基层工作时间为14.1年。正是在与群众的长时间接触中,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提升了群众工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
好干部还要靠组织培养。作为干部成长的“娘家人”,组织部门要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干部成长的赛场,正是在火热的实践中。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放在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接受实践锻炼,让他们在成长的台阶上,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困难的时候拉一把,得意的时候提个醒,让他们走得更稳,飞得更高。同时,要破除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旧观念,树立开放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观念,为干部营造更好的成长氛围。
一名好干部的成长,离不开从身边人到全社会的帮助和鼓励。沈浩的母亲临别时叮咛他“听党的话,完成好组织交办的事”,10岁的女儿给他寄语:“爸爸我爱你,别做贪官”„„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好干部的养成也是一样。全社会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少一分猜忌;多一分关心,少一分责难,他们就会多一些干劲,多一点温暖,为群众多尽一份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多发一点光。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