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有效策略 实施幼儿德育教育
运用有效策略 实施幼儿德育教育
常熟市古里中心小学幼儿园黄梅华
摘要:
幼儿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导向力量,它保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推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存在着重言语说教,轻实践经验,重逻辑方法、轻情感体验的弊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以人为本”,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依据幼儿德育发展结构、发展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自主性教育进行,避免单一呆板的说教„„”由此我们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陈旧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有效策略,实施幼儿德育教育,以此将幼儿社会教育推向“高而亲社会”的方向发展,达到社会性教育的最高目标。活动中,我们遵循幼儿认知规律,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策略:
一、生活中体验感悟、二、故事中明理激情、三、游戏中扮演转化、四、辩论中判断选择、五、传承中取舍提升、六、回归中内化持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
运用有效策略实施幼儿园德育教育正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防止片面性,尤其是只重知识、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幼儿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导向力量,它保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推动社会性发展的过程。长期以来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存在着重言语说教,轻实践经验,重逻辑方法、轻情感体验的弊端。因此,幼儿虽然获得了大量的德育概念,但是很难理解、遵守这些概念并转化为自觉的情感态度,成为内在的情感需要。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类的心灵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现状下,幼儿的价值观更容易产生混淆,单纯采用灌输传授和行为训练的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要“以人为本”,幼儿园的德育教育应该以幼儿发展为本,依据幼儿德育发展结构、发展特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自主性教育进行,避免单一呆板的说教„„”由此我们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陈旧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策略,实施幼儿德育教育,以此将幼儿社会教育推向“高而亲社会”的方向发展,达到社会性教育的最高目标。活动中,我们遵循幼儿认知规律,注重师幼关系的平等沟通和求同存异,坚持目标的价值导向和异质多 1
元、内容的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和传统与现代的转换、策略的有效和灵活多样、过程的积累和“合力效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生活中体验感悟
生活是教育的根,正因为人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才有意义,才能发挥它的价值。平时我们向幼儿灌输了许多品德概念,但是却没有根植于幼儿心目中,是因为没有把它们同幼儿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较抽象,幼儿无法把握并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成为习惯、成为内在的精神需要。而道德观念来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来自于个人的实践和切身的体会,只有让孩子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让幼儿加深对社会的关心,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玩滑滑梯的时候,由于小朋友都想最先轮到,因此常出现拥挤的现象。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就组织幼儿讨论:很多小朋友都想滑滑梯,怎样才能让全体小朋友又快又安全的都滑到?当小朋友提出要排队的时候,我们又提出怎样排队?然后让幼儿来排一排,滑一滑,体验排队以后有良好秩序的滑滑梯真的是又快又安全。最后继续让幼儿开展讨论:那些地方也要排队的?通过实际的讨论和实践,让幼儿知道了如何遵守集体规则和遵守集体规则的意义。又如,区域游戏中,总有乱放玩具材料的现象,针对这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比赛,分组合作整理区域,然后请胜利的小组来介绍自己整理的又快又好的整理方法,最后请小朋友自己再来整理。同时,我们还要求家长配合,凡是幼儿自己能做到的家长绝不包办,从此以后幼儿的秩序意识明显提高,教室里的区域、玩具柜里的东西都是有条不紊。幼儿在切身的经历和感悟中、反复实践和坚持不懈中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由于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都很差,依赖性强也很强,因此我们组织了“扣纽扣、叠被子、穿衣裤”等活动,并开展了《看谁穿得快》的竞赛活动,增添了活动的乐趣,使幼儿从小学会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为了使幼儿自我意识逐渐走向社会化,慢慢地让幼儿学会做一些有益集体的事,我们有意识地让幼儿一起收拾活动室、玩具归类、摆桌椅、整理图书,每天安排幼儿轮流做值日生,为班级服务,使孩子不仅学会了自已的事自己做,同时也愿意为同伴为集体服务,有了初步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总之,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注意渗透品德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体验、感悟,以此加深幼儿对良好道德品质的认识。
二、故事中明理激情
幼儿年龄小,感性经验不足,有些德育概念和目标与幼儿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异,幼儿是无法理解和感知的。因此,我们主要通过听故事谈话、故事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幼儿去理解,从而加深幼儿对道德品质的认识。我们选择适合幼儿的具有良好品德
概念的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幼儿听,例如:《狼来了》教育幼儿要诚实、《公园里的约定》教育幼儿要守信、《司马光》要勇敢,这些故事幼儿都听的津津有味。讲完故事后我们根据教育内容展开谈话讨论,与幼儿直接或间接交流,让幼儿发表议论,讲讲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观点,使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更为透彻,加深了幼儿对品德概念的理解。同时我们还把发生在幼儿身上的一些典型事例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通过这些生活中幼儿能亲身感受到的事例,幼儿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是诚实守信、什么是勇敢坚毅,怎样做才是有礼貌的孩子,怎样才能尊师敬长等等。我们还经常运用故事表演,通过表演激发幼儿道德情感与道德体验上的共鸣,产生与道德行为主体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而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为教育幼儿要谦让,我们先让幼儿听了《小熊让路》的故事,接着,布置了小熊让路的场景让幼儿表演这个故事。通过表演使幼儿明白了什么是谦让,知道了互不谦让会有怎样的后果,并且通过观看表演幼儿产生了强烈的道德情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幼儿的道德感得到了内化。
三、游戏中扮演转化
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蕴含着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幼儿在内容健康的社会性游戏中,通过扮演角色,模仿生活中人们的文明行为,可以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让幼儿更快的理解并遵循社会的行为准则。我们根据幼儿生活经验,在游戏区域中设置了许多有利于幼儿交往的角色游戏区域:娃娃家、理发店、超市、医院等等。在“娃娃家”游戏中,“妈妈”要细心照顾“孩子”,“孩子”也要尊敬长辈,帮“奶奶”捶捶背,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爱心医院”游戏中,开展“献爱心”活动,免费出诊、为病人看病,使幼儿知道关心同伴,在家人生病时要主动去问候。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模仿逐步认识并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而教师随机适时引导,使幼儿将这些理解及时转化成相应的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反之,如果幼儿在游戏中作了不道德的事,也能及时的引导他们,使幼儿在羞耻,不愉快的体验中懂得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这样又将幼儿负性的道德情绪体验转化为积极、健康、肯定性的道德情感体验。
四、辩论中判断选择
幼儿园德育的目的并不完全是接受一个社会的绝对价值标准,而是在追求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容忍异质性,引导儿童了解他人道德价值选择的差异性及其原因,并学会接受差异性。我们将幼儿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社会教育联系起来,开展辩论活动,让幼儿利用“理性思考”和情绪体验来审查自己的行为,并同别人进行
价值观念的交流,通过辩论、选择、评价来增进富有理智的价值选择。例如,春暖花开的时候,幼儿园的自然角里常常会饲养小蝌蚪让小朋友观察它的成长过程,对要不要将小蝌蚪抓起来放在鱼缸里饲养,孩子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可以,双方争论不休。于是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辩论活动,设置了两难的问题:“可不可以将小蝌蚪抓起来饲养?”为着眼点,引领幼儿完全自由的按照自己的价值思考进行选择:“我赞成„„我反对„„我的选择是„„。”教师帮助和鼓励幼儿自己选择,澄清自己的价值行为,并根据自己的选择来行动,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主体性,始终处于价值中立的位置。幼儿在辩论中、亲历体验领悟中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学会了分辨是非,作出了正确选择,真正发展了幼儿的道德判断力,内化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传承中取舍提升
道德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不是超越历史的,而是随社会的文明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是一代代前人在与自然、与社会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对幼儿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我们应该传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一些内容已不再适应这个千姿百态的社会了。因此我们舍其糟粕,取其精华,将美德精神意义和现实意义结合起来,联系当今活生生的现实,激励幼儿自我主体意识,在自主创新中培养新世纪人才,使德育教育进一步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
在向幼儿讲述《愚公愚山》这个故事后,当幼儿深深地被愚公和他的子孙百折不挠的精神感动,表示都要向他们学习时,我们向幼儿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喜欢愚公吗?”幼儿想了想有些幼儿摇了摇头,我说:“为什么呀?”“愚公很笨呀。”“愚公整天移山,他不累吗?他不做其它的事了吗?”„„我又问:“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呀?”幼儿的话题打开了:“我会把房子造到山的前面,这样比移山方便多了。”“我会在山下钻个隧道。”“山是不能移掉的,山上的景色很美的,我会把房子造到山顶,装个索道,又方便又能看美景” „„通过讨论幼儿深深懂得不仅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更要刻苦学习,乐于动脑,以聪明才智来挑战生活。当我们遇到或察觉美德精神与现实相冲突时,我们不能去回避,而要面对,表明自己的态度,给幼儿以正确的道德导向。
六、回归中内化持恒
从孩子的生活经验中来,到孩子的生活情境中去,是德育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我们开展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让幼儿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使道德品质得以内化持恒。经过长期积累,幼儿已经掌握一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也已经能用语言、绘画、制作等不同方式来表达。但是,我们觉得只有当这些品德准则能回归到幼儿生活活动中,幼儿能得以应用并真情流露时,才能真正说明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幼儿心理内化并得以持恒。“六一”庆祝活动的时候,我们组织开展了亲子活动:请宝宝、妈妈一起搓汤圆。品尝的时候,幼儿亲手把自己搓的汤圆喂给妈妈品尝,浓浓的亲情弥漫开来,妈妈流出了激动的泪花。重阳节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时,幼儿自带礼物,自制红花。到了敬老院,又是献礼物,又是表演节目,还要帮爷爷、奶奶捶捶背、搬搬凳子„„爷爷奶奶个个乐开花,弟弟妹妹则忙的不亦乐乎。通过活动使孩子学会了更多——撇去自己的欲望,撇去往日的被动接受,迎来自己的尝试、思考。所以只有将品德教育活动回归现实的生活情景之中,激发幼儿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做人,学会更好地生活,才能使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幼儿的内心世界生根发芽。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而幼儿也正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期,他们的品德是最纯洁、最自然的,稍有不慎就会破坏他们自然的品德,妨碍他们生成健康的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不利于他们的道德成长。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只有运用有效、灵活多样的策略,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练之以行、持之以恒,幼儿的德行品质才能在愉快欢乐、积极向上的体验中获得,在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中得到发展。德育教育才有可能因不再固守在传统概念或者理论中,而变得生动活泼。
当然我们不仅重视德育教育,还注意了幼儿在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三方面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培养。因为幼儿德育只是社会性发展教育中“社会规则系统”的一部分,它不能涵盖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全部内容。如果只注重幼儿德育而忽视其他三个方面(幼儿在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三方面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培养),将使我们的社会教育陷于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境地。只有这样,才能在德育的导向与推动下,将社会性推向“高而亲社会”的方向发展,使幼儿完成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达到社会性教育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2004.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
2、《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行动指南
主编:周稽裘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3、《幼儿园课程论文集萃》2002.9
主编:唐淑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社会》1997.12
主编: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有效课堂 教学”行动策略,目的就是“删繁就简,去伪存真,返璞归真,提高成绩”。
1、首先要正确理解有效课堂教学的含义: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东西?得到什么?这是任何课堂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要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师生共同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定位为:最短的时间、最大的发展、最快乐的体验这三点。就是指“有效果(高)、有效率(快)、有效益(强)”。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外延包括:学情分析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媒体手段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堂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
2、正确理解“备课、教学、学习”的含义。
备课:是指“准备课”。教案设计只是一部分,还需要准备仪器、挂图、录音机、小黑板、练习题等等。
教学:是指“教给学生怎样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既得教,还得学”。是双主体的地位,老师靠学生来完成目标任务,学生靠老师来引导辅导完成学习任务。余文森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条铁律“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而知新”,总而言之,教是为了学,学离不开教,一个目的就是学会。
学习:是指“学而时习之”,学的是学习的方法,学练结合,“练”是指读、忆、思、问、议、评、练等,方法灵活多样。
3、把握有效课堂教学实施四原则:
学练结合: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评一点。学,要让学生自主、主动去发现,也就是探究;教,要师生共同总结,互动探讨;练,要有针对性练习,学了,教了,会了吗,要靠练习来检验;评,要发现放大学生的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及时反馈,才能提高。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互为主体,相互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诱导、指导、辅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究、小组探讨、师生总结。是教师带领学生“攻城破阵”,是利益共同体。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
分层递进:一个课堂的任务,可以分成几个模块,或者说几个层次,采取模块学习,“学、教、练、评”一个模块,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循环递进,循序渐进,一步一环,一步一结,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当堂达标:就是指这一节的任务目标必须当堂训练,当堂完成,让学生全部学会,课堂总结的时候,回顾一下,这一节到底学了哪些,会了哪些,我们的目标到底完成了哪些。这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最基本标志,最基本任务,硬性指标。
4、理解有效课堂教学实施“教师作用”四要素:
引导——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要学会循循善诱,巧妙设计问题,要把一个大问题,难问题,破解成几个学生易于接受的小问题,环环相扣的问题,最后学生水到渠成的得到答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开发思维,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到达目标。
诱导——有效保护。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后,要保护这种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亢奋。学生的兴奋点在上课后的15分钟,那么如何调动保护,就得需要技巧,如加强纪律要求,表扬与批评 等。教育的最大技巧就是“爱”,当你拥有一颗爱心的时候,你也就拥有了一切教育技巧,教育艺术。如导入的技巧,提问的技巧,评价的技巧,都源于爱。
指导——有效调控。要做导演,做指挥家,就像带领学生去打仗,让学生“忙而不乱”,让课堂“活而不乱”,既有温度,又有深度。要学会做“钉子汤”。
辅导——有效评论。善于做评论员,及时表扬和指出错误,善于发现优点,善于发现问题,让激励产生激励,让勇气产生勇气。
5、有效课堂教学四反思:
有效吗?怎样才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怎样才是最有效的?
6、有效课堂教学六环节:
目标提示,问题导入,启发探究,归纳提升,当堂训练,快速反馈。
7、有效课堂的显性标志:
一是“有目标”,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
二是“高成绩”,必须当堂达标,让学生该学会的学会,这是硬性指标;
三是“师生对话”,就是说,是“双主体”“互动的”,问题从学生那儿得出,学生能提出问题,有“问题”敢问,而不是“我讲你听”,而不是“问答式”;
四是“小组落实”,把小组作为一个“小班”,有组织,有纪律,有布置,有检查,把老师的任务,学生的问题,在小组交流,在小组展示,在小组落实;
五是“快节奏、大容量”,快节奏不是大踏步,而是小快步,步步为营,大容量不是内容多,而是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
六是“学练结合”,先学后教,对于某个知识模块,采取“明确目标—问题导入—启发探究—归纳提升—跟踪训练—快速反馈”的模式,学生先学,不会的再教,接着练一练,小组里快速检查,学一点,练一点,踏踏实实的在课堂上完成任务。真正让学生在课堂学会。而不是“课上不足课下补,白天不足晚上补。”
8、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有效误区”:
应该说,从2003年新课改之后,老师们的课堂教学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但是,对于课改理念,有的教师还是“有形无神”,没有掌握精髓,细分析,当前有的课堂存在“有温度没深度”“有热度没效度”。我们提倡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就要按照市教研室宿文传主任提出的“剔除无效、减少低效、增加有效、倡导高效”的思想,去观察课堂,剖析课堂,反思课堂。通过一轮听课,我感觉,我们的课堂还存在许多误区:
1)“精讲精练”不是“少讲少练”。要把握讲“经典”,练“难点”。
2)“小组落实”不是“小组围坐”。要利用好小组检查落实机制,实现“兵教兵”。3)“启发点拨”不是“点击课件”。要精心设计启发诱导的循循善诱的问题引导。
4)“学生主体”不是“学生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围绕学生团团转。
5)“教师主体”不是“教师主宰”。要控制课堂而不是主宰课堂,要注意课堂生成问题的解决。6)“快节奏”不是“大踏步”。快节奏是指小步快走,脚踏实地,步步为营,夯实每个知识点。7)“大容量”不是“内容多”。大容量是指对于每个知识点要挖深挖透,拓展延伸,举一反三。8)“师生对话”不是“师生问答”。问题要从学生那儿得出,而不是预设好所有问题,要对话
第三篇: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机遇、新挑战有关.现代社会,教育权利进一步普及,快速扩大了教育工作的对象,大量非传统教育对象进入了各级各类学校,使一些传统的教育举措或者失效,或者不再那么灵验;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缓解了生存压力,也弱化了学习的社会功能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极其丰富多样,诱惑增多,向“苦读”传统提出了挑战;知识普及方式更加多样,文化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容易,减轻了学校教育传播知识文化的压力;信息网络技术和认识理论的发展,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可能的方法和工具。
二、社会发展的背景,对“有效”的要求并不相同,美国学者提出的“有效课堂”的教学策略有九项:
(1)鉴别相似性和相异性(2)总结和笔记(3)提倡努力和给予认可(4)家庭作业和练习
(5)非语言表征(6)合作学习(7)建立目标和提供反馈(8)产生假设和检验假设
(9)问题、线索和先行组织者
一般认为,影响我们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1)学校办学条件和经费保障不足;
(2)教师专业水平偏低(3)社会、家庭的教育诉求存在内在矛盾冲突;
(4)传统教育观念的复杂影响;(5)教育管理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滞后……
在我国提倡有效教学,又与师生普遍负担过重有关:由于升学考试成绩压力过大,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自主学习机会与动力不足,而教师愈益不敢放松要求,过多采用频繁考试、反复操练的策略,由于多数学生疲于应付,成绩下滑,从而促使教师更增加了讲解与考试的密度,甚至陷入“越差越考,越考越差”的怪圈中,最终导致师生双方身心疲惫,信任度下降;调查研究表明,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与办学条件下,改进教师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展现个人聪明才智,实现人生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就是深化自己对于教学本质的认识,努力改进教学策略,促成更多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的有效学习。
三、有效教学和实现学校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按照现代汉语的词义,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有效果”,实际上,还可以指有效用,有效率;就有效教学而言,有效,主要是指达成目标的程度较高;
所谓有效教学,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对谁有效,对什么问题有效。按照现代教学理论,就是说教学应对促成学习者的学习有效;由于人们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效教学的内涵也渐趋复杂,因而要注意把握课堂教学的本质,还应坚持从学生学业发展的角度去衡量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渗透和促进功能,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现代学校文化最重要的要求是和谐、进取、宽松;
和谐的本质是“和而不同”。有不同的价值态度,又有相近似的共同追求,在求同存异中鼓励个性发展;进取的本质是努力做事,永不放弃。努力是人生之本,只有崇尚努力的群体,才会有和谐、宽松的文化;宽松的核心是包容错误,鼓励反思。在容错的环境中,让每个学习者快乐成长。
(三)尽力整合家庭与社会文化的多元影响,尽量避免或化解学校文化与家庭、社会文化的直接冲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家庭文化、社会文化的多元多样,他们与学校主流文化的矛盾碰撞,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要尽量为儿童、少年营造较少矛盾冲突的发展环境,也要引导儿童、少年在矛盾碰撞中学会正确地主动选择;虚心听取家长诉求,学会讨论和协商,不排除必要的妥协,从民主建设入手来整合多元文化影响,是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方法。要逐步把“家长学校”变为家长委员会,吸纳家长的正确主张,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让家长说服其他家长。
(四)从现代教学认识出发,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可能,要把研究具体的学生及其学习特点,做为准备教学、设计教案的起点: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反映了教师备课重点的调整。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既要承认学生学习有一般规律,又要尊重个别例外,具体差异,努力尝试在大班额条件下异质异步、区别指导,最终实现差异发展的教学,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有效教学的工作目标:“共同的方向”,“不尽相同的目标”,“各具形态的追求方式”;“备学生”,即在备课中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特别要了解他们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态度,他想不想学习,需要不需要学习,有没有相应的学习条件或准备,而最适合于他的学习方式或教学安排又是怎样的?要尽量为不同层次或特点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学习进度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统一考评主要适用于选拔性考试。
(五)在学习者自主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授课,让阅读学习成为多数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提升当代中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举措:用阅读取代听讲,在学生阅读学习的基础上讲解,答疑,组织讨论、实验、调查、探究……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学生发展目标;阅读学习能力,是现代人基础性的生存能力,也是影响个人一生发展的关键能力。这一能力,是每个人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家庭、社会、学校的多样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其中,学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奠基和整合提升功能;培养阅读学习能力,指导阅读学习方法,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本学科书籍的责任,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认识工具和认识方法;阅读学习,是解决当代中国大班额教学条件下,促成学生异步多样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一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二要深入了解学习情况并及时有区别的指导,三要有针对性的评价与考核。这三者,是推广阅读学习的关键;从教师有组织有指导的阅读学习,到学习者能够自行选择材料,自行确定学习进度和方式,并自行反馈调整的自主阅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从“需要教”到“不需要教”的转变过程,就是现代人从自发走向自为的发展过程,或者说是儿童的“成人”过程;要充分重视并认真探求阅读学习的规律。
(六)问题引导或探究性学习,是解决难点、深化认识的重要方法: 问题是引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问题应该问在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重要之处,要有一定深度或难度,要留出思考的时间,必要可以设置“脚手架”,提供有助于思考的线索方法或相似相异的材料等等;既要准备针对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又要准备针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要让学生有选择问题的机会。切近学习者的需要和可能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好问题”也不能普适于所有学生;围绕问题设置问题链,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或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探究方式,进行探究,都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方法。其主要价值在突破难点,并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水平,改善其认识方法和态度。缺点是需要大量组织力量和消耗时间较多,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要辩证地看待探究学习及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目标。发现问题需要方法,更需要科学精神,要从教师自身做起,进行科学精神或科学态度方法的传承;问题来自事实、认识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问题是由新认识、新现象与其既有认识的矛盾冲突产生的问题。接受(观察、阅读……)信息,多方面筛选分析新接受的信息,再进行联想比较和深入思考,乃至重新观察阅读等等,是发现问题的基本环节;促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科学态度,是中小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
(七)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尤其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生资源和活的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及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资源丰富程度,对资源整合的力度,与教学质量高低成正比。要指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资源;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中心,从有指导到淡化指导,帮助学生学会从具体需求出发去筛选、加工各种教育资源,从而营造出“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习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的环境,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习者实现发展的需要;知识丰富而且有导向的环境,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网络环境充满信息也存在大量冗余甚至有害信息,成长中的主体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从这个角度说,学校是引导学生走向网络世界的桥梁,学校教育不会被取代,关键是要培养能正确掌握鼠标的主体;要重视活的教育资源,重视教学活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与变化性。培植教育智慧,以欣赏的态度处理教学意外,促成不利事件向好的方向转化,是密切师生关系,促成有效教学的需要。
(八)依据课堂反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及时用多种方式给予相应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环节:一切人都需要真诚的鼓励和准确恰当的批评,儿童少年更为关注教师的态度;区别对待,要落实到作业考试要求及评价反馈的所有环节。强化纵向比较是鼓舞学生信心的重要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全面深入了解认识学生,发现连主体自己都未充分自知的长处,是激励学习主体自主发展的良机;批评和惩戒也有不可或缺的教育价值。无标准的,随意的,或不正确的表扬,不会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关键是表扬批评都应强化针对性,并出自可为对方确实感知的关心。
第四篇:浅析有效的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策略
浅析有效的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策略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进城、去他乡就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极大的满足了开发区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但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如何让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频繁流动等外部因素入手,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教育策略。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 思想道德现状 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口的流动势在必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越来越多,有的甚至举家搬迁,相当数量的适龄儿童也加入到流动人口的 队伍中,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动性大,管理又比较难,这样就造就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思想道德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将这些问题解决好,今后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故此,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一、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在众多流动人口子女中,我们不排除他们当中有为数不多的佼佼者,但总体而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比如,文明礼貌意识淡薄,环保意识不强,言谈举止较为粗俗;浪费水电、乱扔垃圾等现象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上普遍存在;不尊敬家长和老师,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等现象屡见不鲜;分辨力较差,自控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导致诸如泡网吧、赌博、结交不良人员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早已形成。
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是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记得一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温床与摇篮,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家庭是孩子获取人生幸福的源头„„”未成年人的性格心理、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大多流动人口的本身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不高,甚至好多人一字不识,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
1、放纵型。大部分流动人口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流动人口在外打工,生活的艰辛、经济的拮据,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又限于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过于疏忽,更没有设置目标。比如说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树立远大崇高理想;要求他们对人有礼貌;为他人服务等,家长对这些问题从来没有灌输给孩子,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养育孩子的责任,只要让他们吃好、穿好、住好就行了,而对子女的教育采取“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原则。对子女的学习、品德等方面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就助长了孩子的歪风邪气,使孩子常犯小错误,养成许多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家长很少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管理,孩子出现不良的习惯,没有及时的制止,就会导致孩子以后犯错误越来越严重。致使年纪小小就有一身的恶习。
2、压抑型。由于流动人口生活不稳定,收入低下导致家庭的变动要大于一般的家庭,家庭是一个学生温暖的港湾,如果家庭的不幸,就会极大的影响子女的精神状态、世界观、人生观,家庭的变故和破裂,造成孩子性格内向、早熟,思想负担重,对社会和人生观扭曲的理解。由于父母的原因,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并不能感到温暖,反而出现由于家庭的原因,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思想极为压抑,这样的学生很难融于学校班集体之中。
3、粗暴型。由于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过于粗暴,而且有的缺乏人性化,不是用讲理来说服孩子,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情绪化严重,根本不尊重孩子的思想和人格,方法简单化,手段严厉过激,非打即骂。这种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孩子反叛心里和欺骗习惯,甚至造成孩子出走、自杀等恶果。
4、超高型。流动人员深有体会由于自己少年时的不努力,导致现在的工作、生活那么艰难,同时又有被人歧视的感觉,因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他们的唯一心愿,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这样一来就给孩子定了一个高要求、高标准。比如:要在班级的前几名,每次考试不能低于多少分„„这就给子女压了一副重担。孩子过重的负担有几个背负得起呢?当他们觉得自己离父母的要求太远、同时又觉得父母那样辛苦地为生计而奔波时,就想不让父母太辛苦,就有了弃学的念头,久而久之,家长也没有办法了,真是希望越高,失望就大。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般流动人口都居住在条件较差,地处边缘人群,社会治安不好,孩子们耳濡目染的不良行为很多,要让孩子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很难。相反各种“污染”比比皆是:
不良风气的侵蚀。“美容院”、无证网吧、变相棋牌室、游戏厅等,随处可见,由于家长平时工作时间较长,没有顾及到子女的不上学那段时间,致使他们到处逛,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好多是低级、庸俗,使人颓唐的言行。这样他们进入网吧、游戏机室就成了家常便饭,继而就成了网虫,严重的还会走向深渊,无药可救。
(三)“频繁流动”的影响
由于多数家长的工作长期处于动态变化,不甚稳定,导致他们及其家庭的流动性较大,流动人口子女跟随家长不断变换学校,他们比同龄人要多一份坎坷经历,他们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歧视,经常处于动荡、紧张、困惑与迷茫,自卑心理从此产生,隔膜油然而生,自我保护意识会越发强烈,自身固有的不良习惯就很难改变。
二、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表现为:
1、流动人口子女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造成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偏低。
由于家庭月收入低;居住条件差;家长工作时间长,与孩子相处时间短,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有些孩子犯错误后,采用“一顿打骂”、“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本身素质较低,就算有时间也无法辅导子女。
2、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本地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方面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锻炼了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讲卫生、不爱整洁、文明程度低;在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
3、流动人口子女存在明显的心理不健康的问题。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相对于本地学生来说心理问题很明显、而且表现出不相信任何人的倾向,受到批评或受冒犯时,有些会立即采取报复行为。有些家长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男生就是小皇帝轻狂自大;女生则要干很多家务,由于受歧视而孤独自卑,严重的造成了心理不健康。
4、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成绩、学习习惯明显差于本地学生。
因为流动性大、经常随父母搬迁,致使成绩普遍比本地学生差,导致学习上表现出信心不足,再加上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应付式完成或干脆不做,学习上、生活上态度随便,想怎样就怎样,别人奈何不了我,在放学后超半数以上流动子女不按时回家,经常在外地玩耍,到晚上才匆忙地完成,这样做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三、教育的策略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公平的教育观。
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把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上级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平等的教育观,让每位老师都明确“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外地生,要一视同仁、不拒收、不歧视任何一个外地生,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爱、教育的公平。
(二)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要牢固树立“德育就是质量”的育人观,要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
1.构建德育网络,营造教育空间。
(1)精心组织主题校会、班会。学校要根据德育工作所确定的主题教育,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充分发挥主题活动的育人功效。如开展爱国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节能环保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开展以消防、交通、饮食、防火、防触电等为重点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2)关注流动学生的行为规范,强化养成教育。组织学生参与“文明行为”活动,“八不准”行为规范教育、“珍爱生命,遵守交通法规”等签名活动,通过评选和签名,对照自身的不足,革除不良陋习,养成文明卫生和遵守交规的好习惯,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化在这些活动之中。这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明确了是与非,让他们不断实践,不断进步,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终于达到了由 “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这一来就达到了自律、自强、自信的目的。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如红五月系列活动,迎国庆演讲赛,迎元旦文艺汇演、趣味体育比赛、绘画比赛、大合唱比赛、手抄报比赛等;结合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以及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通过队活动、征文、黑板报等比赛,让流动学生生活在幸福和谐愉悦的校园氛围中。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阳光青少年。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设立“心灵之约”信箱,开展心理疏导,以此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塑造健全人格、保持良好心态及增强心理承受力。对一些心理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的流动人口子女,主动而又耐心地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和方法,并且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心理烦恼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5)实施“激励——成功”的关爱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没有人不得到尊重,得到爱,获得最大的成功,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对于流动学生来说更为迫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流动学生群体,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把闪光点记录在卡上,让他们带回家,从而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才有可能积极地学习,才有可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2.整合课程资源,扩大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
(1)上好思品、历史与社会课。思品、历史与社会课在上好教材中规定的内容同时,积极组织以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代代传的专题教育活动。
(2)学科渗透。在语文课中进行课文中先进人物的事迹介绍,通过富有哲理的情景、片断分析,口语交际活动的安排,日记、作文的练笔,课外阅读材料的欣赏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数学课通过生活常识的运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渗透科学的思想,加强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艺术课通过学生审美、塑造美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力量。《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在人员居住、工作较为密集的地方举办家庭教育咨询活动及系列讲座,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一起来为学生的成长而努力。
(三)发挥社区的育人功效 结合工作实际,精心筹划、严密组织、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 “关爱行动”。关心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主动为流动人口做好事、办实事。如努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 组织“星星点灯”志愿者小分队,对农民工子女实行爱心助教活动;近两年来,我们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骨干队员与流动学生结对子,进行“手拉手”活动。在生活上关心,行动上指导,学习上帮助,从各个方面帮助流动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他们的成绩有了提高,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别人的关爱。(2)丰富流动人口子女的假期生活。针对寒暑假期间流动人口子女空闲时间多、不会自主安排等特点,考虑开展相关活动来丰富流动人口子女的假期生活,如组织流动人口子女参加篮球赛、棋类比赛、跳绳比赛、手工比赛等活动,使他们能过个健康的、有意义的假期。
当然,我们在教育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已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的明天,关注我们的希望。总之,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付出,只要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多管齐下,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效。[参考文献]:
[1]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
[2]《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3]《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思考》
第五篇:幼儿德育教育
幼儿健康成长需要学前教育中盛开德育之花
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幼儿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理学研究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可见,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等道德行为,使幼儿终身受益。现结合自己多年德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前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德育历来被人们关注,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 德育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的、政治的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启蒙期, 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 养的重要时光,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 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 众星捧月的地位, 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观, 使我们的幼儿从孩子便养成了任性, 骄傲等道德意识和行为.部分独生子女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不良个性和品质,,如脾气大, 个性固执, 挨不得批评, 不懂礼貌, 打人, 遇到困难爱哭等等,因此,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更显的十分重要.我们要让幼儿从小怀有感恩的心,从小尊重人。
学前幼儿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个性。幼儿出生后,在适宜的生活环境下发展很快。只有全面、和谐地发展,幼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忽视了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将阻碍幼儿的健康成长。
思想家孔子曾告诫人们:“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人格教育端赖于6岁前之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顾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幼儿升入小学,教师需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由此可见,在学前期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意义重大。
二、如何在学前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幼儿老师要了解学生
幼儿老师们常说“爱生如爱子”,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教师,又有多少呢?原因就在于她们不是真的了解幼儿。尽管每天都在认真地关爱着自己的学生,可是关爱方式方法,让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让孩子感到很难受。
知人才能善教,善教须先知人,搞好幼儿教育工作,首先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特长、品质和性格,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和社会交往情况,并建立起完整的个人档案资料。同时,还应注意随时了解和研究幼儿的变化,以便充实和修改,在全面了解每个幼儿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根据幼儿不同情况分别给他们制定出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开展个别教育。
(二)要让幼儿感受爱、学会表达爱
师生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和距离,这个“关系”和“距离”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得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是以爱为基础的,具体表现为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沟通,由此营造出轻松愉快的精神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幼儿不断地积累情感经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幼儿只有在有了良好的情感后,才会以相应的关心、友善的方式表达他对周围人的爱。
作为教师,应积极地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在孩子入园初期,教师除了要做到对幼儿每日抱一抱、亲一亲外,还必须保证与每个幼儿有个别游戏与交流的时间。在游戏中,教师与幼儿谈谈他喜欢的亲人,喜欢的玩具,喜欢的衣服和高兴的事情等,这样会逐步培养幼儿愿意和教师说“悄悄话”的习惯。
(三)要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
在一日生活中,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研究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把握好教育时机,做到有的放矢,抓住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教育。如: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常常发生争抢现象,这是由于他们不具备分享行为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这时我们可以树立一定的榜样。还可以给幼儿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先他人后自已,这是人际关系中的行为信条。当幼儿玩玩具发生争执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轮着玩,换着玩或者按照先来后到共同玩的规则来分享,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步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养成谦让、等待、分享、合作等良好品德。再如:吃饭时借着幼儿扔不喜欢吃的菜和吃不了的馒头就可以通过古诗《锄禾》让幼儿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以及农民伯伯的辛苦劳作,从而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幼儿的活教材,只要教师善于留心生活,进行联想和挖掘,以活生生的例子教育幼儿更具有说服力。
(四)要加强师德修养
师行无小事,处处皆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给孩子直接的影响。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可见教师形象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都会认真地模仿,可见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做有心人,要求幼儿做的,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幼儿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要用自己文明的语言、行为为幼儿做出榜样。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去教育和感染孩子。榜样的力量是神奇的,教师的健康、优秀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就仿效了。教师的天职不仅是向孩子传授知识,同时也是孩子思想品德的塑造者。优秀的教师应当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不断完善自已的道德品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智能的人才。
道德品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智能的人才。
(五)幼儿教师要有爱心
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作为幼教老师,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方位地奉献出我们的爱心。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孩子”。给孩子爱心,他就会认可你;给孩
子爱心,他就会亲近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喜欢你;给孩子爱心,他就会感到幼儿园如家一般温暖;给孩子爱心,他就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关爱别人。在幼教的日常工作中,爱心的体现无所不在。比如,帮忙孩子系好带子、穿好衣服、盖好被子是爱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鼓励孩子是爱心……爱心是重要的,有了爱心,我们就会在日常的保教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把这种博大而宽宏的爱心不断地转换成日常保教活动的耐心,责任心。从有利于孩子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强自身幼教专业素质的提高,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活动计划,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
总而言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幼儿的德育培养,为形成、发展、巩固幼儿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