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裁员法律问题小议

时间:2019-05-12 17:2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并购裁员法律问题小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并购裁员法律问题小议》。

第一篇:企业并购裁员法律问题小议

企业并购裁员法律问题小议

来源:胡律师网作者:上海律师 胡燕来 所属栏目:企业裁员安置

企业在并购劳动关系处理中应注意加强劳动关系的调查和梳理,确定劳动关系的现状、历史债务、预期变化等信息。

企业并购裁员法律问题小议

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在整体上做出了“继续履行”的规定。《劳动合同法》第33条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第34条规定,“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因此,并购导致用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变更,并不能借故解除或者变更劳动合同,原劳动合同应当继续履行;常见的企业合并,劳动合同也需继续履行,无论原劳动合同是与合并前的哪一家企业签订,也无论合并后原企业是否存续还是解散。此外,《劳动合同法》第42条增加规定,“劳动者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还有经济性裁员中对于优先留用人员以及劳务派遣人员、试用期人员的特殊保护,使“继续履行”成为《劳动合同法》下并购操作的首要原则。

胡燕来律师提醒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条的规定,不仅规章制度,还有“重大事项”,都需要经过法定的民主程序和公示。这对于并购中劳动关系处理的程序公正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随着劳动者主体意识、集体意识的增强,劳动者对于主张并购中劳动关系处理方案乃至并购整体方案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这种变化对于并购而言是ˉ把锋利的“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由此引发的群体性纠纷乃至冲突将成为并购中的硬伤,从而导致整个并购的失败;如果处理得当,劳动者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都将成为并购中积极的推动力,并为交易完成后更长时期的管理整合开创良好的局面。

劳动关系越来越成为企业管理经营中的重要支柱,也越来越成为并购成败的关键。企业在并购劳动关系处理中应注意加强劳动关系的调查和梳理,确定劳动关系的现状、历史债务、预期变化等信息。同时,企业应设计灵活而又合理的程序,实现职工民主程序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保证劳动关系处理稳妥推进:

胡燕来律师认为劳动关系是一个法律规制非常深人和复杂的社会生活领域,虽然属于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基于民生的基本保障,国家规定了纷繁复杂的制度来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劳动关系处理方案的合法性是首要的;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需求的复杂性,因此合法的方案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劳动者实施有效的分层管理,令法律方案更具有实用性与针对性。文章来源:胡律师网上海地区邮箱:hulvshi119@163.com)

第二篇:裁员法律问题专题指引

裁员法律问题专题指引

一、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41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一)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二)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三)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第一款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二、裁员需具备的条件

1、人数要求:裁减人员需达到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

【提示】只有满足以上人数才可启动裁员程序,少于该人数的,应当只能够按照解除劳动合同处理。

2、裁员还需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之一:

(1)、用人单位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2)、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1(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提示】证明已经具备裁员条件的证明责任在于用人单位,而不在劳动者。故,用人单位必须举证证明已经具备裁员条件,不是口头说明企业有这些情形就可裁员的。

三、裁员必须符合以下程序

1、提前说明:用人单位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提示】既可以向工会说明情况,也可以向全体职工说明情况,用人单位可以选择。

2、提出减裁人员方案:内容包括被减裁人员名单、减裁时间、实施步骤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减裁人员的经济补偿办法。

3、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并对减裁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

【提示】既可以听取工会的意见,也可以听取全体职工的意见,用人单位可以选择。

4、报告程序:裁减人员方案需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提示】法律并没有要求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后才可裁员,只要履行报告程序即可。

5、与被减裁人员签订《解除劳动合同协议》,办理离职手续并依法向被减裁人员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离职证明。

【提示】以上程序,是保证裁员决定合法性的法定的必经程序,也是司法机关和劳动仲裁部门认定裁员是否合法的重要依据。

四、裁员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一)、优先留用的人员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1、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2、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3、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

(二)、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

用人单位裁减人员后,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的,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

【提示】《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19条规定,因经济性裁员而被用人单位裁减的职工,在六个月内又被原单位重新录用的,对职工裁减前和重新录用后的工作年限应当连续计算为本单位工作时间。

(三)、依法不能裁减的人员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以下“老、弱、病、残”员工不得裁减:(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病)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

(3)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病)(4)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弱)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老)【提示】如果用人单位裁员时擅自裁减上述人员,将面临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进而支付赔偿金的法律风险。

五、裁员过程中最易混淆的几个法律概念和问题

(一)、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的计算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87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标准(即经济补偿的2倍)的计算年限到底包不包括劳动者2008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在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司法实践中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法院基本上都是以2008年1月1日作为分界线分段计算,2008年1月1日之前的工作年限按照经济补偿的标准,之后的工作年限才按照经济补偿2倍的标准,理由是劳动合同法对既往无溯及力。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对此作出了令大多数人出乎意料的规定,赔偿金的计算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这样用人单位违法裁员的成本很高。

(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金能否与经济补偿同时适用的问题

支付赔偿金后是否还需支付经济补偿,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一些争议。但是,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赔偿金适用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适用于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二者性质截然不同,不能同时适用。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5条对此也进行了明确,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支付了赔偿金的,不再支付经济补偿。

(三)、裁员是否存在“代通知金”的问题

所谓的“代通知金”,是指用人单位以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代替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解除劳动合同而支付的金钱。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只有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解除劳动合同才可能支付“代通知金”:

(1)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3)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

《劳动合同法》的裁员程序中并无“代通知金”的规定,因此,被裁减人员不能要求单位支付“代通知金”,要求支付“代通知金”的主张没有法律依据。

(四)、关于加班工资的举证责任及追溯年限问题

鉴于我司此前对一些部门实行所谓的“不定时工作制”,故,最易引起加班费纠纷。

司法实践中,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通常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劳动者主张加班工资,用人单位否认有加班的,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未加班的事实负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如不能证明的往往会承担不利后果。

而对于劳动者离职后追索加班工资的年限,目前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司法实践一般均支持2年。

若我司一些部门实行所谓的“不定时工作制”,但事实上并未依法获得劳动部门的审批,被裁减人员主张加班费时,若公司主张实行不定时工作制而不需支付加班费,则应当举证证明已经获得劳动行政部门的审批,否则,合同约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是无效的,应当向劳动者依法支付加班费。

【小结】

如果我司能够举证证明存在法定的裁员条件,裁员程序不存在法律上的问题,则不存在违法裁员的问题,无需向被裁减人员支付赔偿金,只需按照被裁减人员的工作年限支付经济补偿。

关于实行所谓的“不定时工作制”的个别部门的被裁减人员,若其提出支付加班工资的请求,公司应当举证证明已经获得劳动行政部门的审批,否则,应当向劳动者依法支付加班费。

第三篇: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问题研究

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随着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对华投资战略的改变,跨国公司大举进入。如何处理外资与内资的关系、外资大量并购是否会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在学界一直争论不体。本文共分四部分,对外资并购内资企业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第一章对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法律概念进行解析和界定,并对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模式进行法律分析。同时,从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分析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外资对我国地区和行业的垄断问题。外资并购我国内资企业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造成我国地区和行业垄断,外资企业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我国实行大规模的地区性和行业性的并购,威胁到国家的产业安全,破坏了市场的竞争秩序。(2)内资企业产权不清晰问题。我国的内资企业产权比较混乱,存在内资企业产权主体缺位或错位的问题。在我国,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内资企业的财产所有权,国务院是通过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实现其所有权的,因此,地方政府中除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决定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处分权外,地方政府其他部门和内资企业都无权决定内资企业的并购问题。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由内资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的主管部门与外商进行谈判,这就引起了内资企业产权主体的混乱,不利于我国国有产权制度改革。(3)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问题。在外资并购内资企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有些地方政府和内资企业的经营者由于引资心切,极易低估或漏估国有

资产的价值;第二,在产权交易中,由于资产评估不准确而低估或漏估国有资产的价值;第三,被并购的内资企业多数情况下未将商标、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计入企业总价值中,导致我国许多驰名商标、专利和商誉等无形国有资产的流失;第四,原内资企业拥有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劳动力价值未记入企业总价值中,导致这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其中,前两种形式是国有资产的显性流失,后两种属于隐形流失。(4)内资企业并购后的整合问题。整合是指合并两家公司的各要素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整合是并购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并购方在并购前对并购后的整合缺乏考虑或并购失败,导致并购中的短期行为。(5)外资购买上市公司国有股后的有效退出问题。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还不能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并且外资在购买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并付清转让款12个月后才能转让所购股份。因此,虽然国家鼓励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但是外资购买国有股后不能流通,并且持股转让期限还受到限制,这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会产生一定风险,在购买上市公司国有股后不能有效退出,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引进外资。(6)外资并购后内资企业富余职工的有效安置问题。跨国并购往往伴随着裁减人员,造成失业率增加和社会不稳定。跨国公司对我国内资企业的并购,也存在着裁员和安置富余职工的问题。①据有关方面统计,现阶段我国内资企业的富余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0%至30%。(7)外资并购后债权人的保护问题。我国一些内资企业存在大量的不良债务,而国有商业银行是内资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外资在并购我国内资企业时,往往只并购内资企业的优质资产,而剥离其不良的资产和债务,这就势

必影响到内资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尤其是可能造成商业银行产生大量的呆帐、坏帐,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第二章总结国外(包括美国和欧盟)关于外资并购的立法状况,对欧美国家外资并购立法进行比较研究。由此,对建立健全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规制体系产生重要的启示作用。我国目前外资并购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外资并购的立法不断完善,规范外国投资者在华的并购行为,对涉及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的行业禁止或限制外资进入,有利于保护国家的产业安全和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而欧美国家立法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完善,日臻成熟,对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外资并购立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欧美立法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第一,我国应当立足于目前的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完善外资并购的法律和实施细则,构建我国包括规制外资并购内资企业在内的外资并购法律规制体系。第二,对外资并购的审批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实行严格的限制。外资在实行“国民待遇”标准时也都有严于内资的限制,完善我国的外资并购审批制度,不允许关系国家安全的外资并购,从而维护国家的产业安全,保护本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和政治利益的需要具体界定禁止和限制外资并购的领域,严把市场准入关。第三,优先考虑本国有关并购的竞争法和竞争政策,从而建立有效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第四,借鉴美国的以“实质性减少竞争”(SLC)标准和欧盟的“严重妨碍有效竞争”(SIEC)标准,并配套颁布专门的并购实体评估指南,从市场集中度、HHI级别、单边效果与协同效果、具有抵销并购反竞争效果的购买力、进入的可能性、及时性和充分性、效率以及破产诸

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第五,统一外资并购的实体法与程序法,从实体标准和程序性问题两方面进行立法。第六,采取事后司法审查型并购监管制度,强化法院的干预力度。在充分发挥行政前置审查的同时,为当事人进行司法救济提供有效的渠道。第七,注重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第三章从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现状这一现象出发,从现象到本质,进一步对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现行立法进行梳理和分析。第四章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规制体系的构想。建立健全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规制体系,应当首先从宏观方面对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立法原则进行界定,借鉴国外对外资并购的立法原则,构建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立法体系。其次,在宏观方面外资并购内资企业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本文从微观方面试图建立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法律体系构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健全我国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制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使我国外资并购内资企业能够走上规范化、体系化的轨道。【关键词】: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29 【目录】:摘要6-9ABSTRACT9-13引言13-14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基本问题分析14-231.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法律涵义分析14-151.1.1外资并购的概念141.1.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法律涵义和

特征14-151.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模式及其法律分析15-171.2.1外资并购非上市内资企业的模式及其法律分析15-161.2.2外资并购上市内资企业的模式及其法律分析16-171.3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问题分析17-231.3.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发展历程17-201.3.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主要问题分析20-232国外关于外资并购的立法状况及启示23-292.1国外关于外资并购的立法状况23-272.1.1英美法系国家的外资并购法律规制体系23-252.1.2大陆法系国家的外资并购法律规制体系25-272.2国外外资并购立法对我国的启示27-292.2.1国外关于外资并购的立法比较27-282.2.2国外立法对我国的启示28-293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现行立法分析29-393.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立法动因29-303.1.1全球跨国并购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293.1.2完善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体系的客观要求29-303.1.3国家对外资并购内资企业进行法律监管的实际需要303.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立法状况30-393.2.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政策的演变30-313.2.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立法的现状31-363.2.3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立法的不足36-394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制度的构想39-574.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立法的指导思路和基本原则39-424.1.1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立法的指导思路39-404.1.2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立法的基本原则40-424.2建立健全外资并购内资企业法律制度的具体构想42-574.2.1完善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投资准入制度42-444.2.2完善《反垄断法》44-464.2.3建立健全国家经济安全防范法律制度46-494.2.4建立外资并购内资企业的基本法律制度49-504.2.5建立健全防止国有

资产流失的相关法律制度50-544.2.6完善上市内资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54-554.2.7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5-57结论57-58参考文献58-61致谢61-6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6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第四篇:企业并购矿产资源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

企业并购矿产资源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转载】

(2012-02-26 23:19:39)

转载▼

标签:分类: 职业博文

收购

法律

杂谈

企业并购矿产资源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

2006年以来,国家相关部委出台了系列规章,对矿产资源的试点整合工作,尤其是对各类“私挖滥采、矿难频发、资源浪费、技术落后”的小矿的资源整合。

典型的如云南有色金属矿整合、山西的煤矿整合等,整合中发现一些矿山企业主在先前在收购兼并矿产资源时法律意识不强,没有依法完善相关法律手续,导致在整合过程中无法被认定为矿产资源的权利主体,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令人扼腕叹息。

因此,本人对现有的矿产资源转让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后,提供以便于相关企业参考和借鉴。

一、矿产资源权属属于国家所有

根据我国《宪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必须申请并经批准取得探矿权和采矿权,办理相关登记;

二、矿产资源转让规定

矿产资源只能有限制的转让。具体分析如下:

(一)、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第六条之规定:除按下列规定可以转让外,探矿权、采矿权不得转让:

(1)探矿权人有权在划定的勘查作业区内进行规定的勘查作业,有权优先取得勘查作业区内矿产资源的采矿权。探矿权人在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后,经依法批准,可以将探矿权转让他人。

(2)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因企业合并、分立,与他人合资、合作经营,或者因企业资产出售以及有其他变更企业资产产权的情形而需要变更采矿权主体的,经依法批准可以将采矿权转让他人采矿。

(二)、法律禁止非法倒卖探矿权、采矿权牟利。

对未经审批管理机关批准,擅自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的,由登记管理机关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 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

三、矿产资源转让的审批机关

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审批主体根据国务院制定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四条之规定: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是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审批管理机关。即是至少省级的国土资源厅。

(1)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由其审批发证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审批。

另外,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煤炭矿业权审批管理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土资发〔 2010〕143号)决定在黑龙江、贵州、陕西 3省国土资源厅进行煤炭矿业权审批管理改革试点。该通知下发前,在国土资源部登记发证的该三省煤炭探矿权、采矿权项目,由该项目所在地试点省厅办理延续、保留、变更、转让、注销审批登记。煤炭探矿权采矿权保留、变更、转让审批,省厅审查同意后,将审查意

见表及项目基本情况报告报部备案并经同意后,颁发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上述部分以外的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审批。

四、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条件

(一)出让方的条件。根据《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五条、第六条之规定可知:

1、、转让探矿权,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自颁发勘查许可证之日起满 2年,或者在勘查作业区内发现可供进一步勘查或者开采的矿产资源;

(2)完成规定的最低勘查投入;第一个勘查投入,每平方公里 2000元,第二个勘查投入每平方公里 5000元;第三个勘查投入每平方公里 10000元;

(3)探矿权属无争议;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缴纳探矿权使用费、探矿权价款;

(5)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2、转让采矿权,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矿山企业投入采矿生产满 1年;

(2)采矿权属无争议;

(3)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缴纳采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价款、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

(4)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国有矿山企业在申请转让采矿权前,应当征得矿山企业主管部门的同意。

五、受让方的条件。

根据《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七条之规定可知,探矿权或者采矿权转让的受让人,应当符合《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或者《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规定的有关探矿权申请人或者采矿权申请人的条件。具体规定如下:

1、如果受让人为外商投资企业,其受让矿产种类必须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的相关规定。

2、探矿权受让人的条件,根据《矿产资源勘查区块登记管理办法》第六条、第七条之规定,探矿权申请人申请探矿权时,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资料:

(1)申请登记书和申请的区块范围图;

(2)勘查单位的资格证书复印件;

(3)勘查工作计划、勘查合同或者委托勘查的证明文件;

(4)勘查实施方案及附件;

(5)勘查项目资金来源证明;

(6)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提交的其他资料。申请勘查石油、天然气的,还应当提交国务院批准设立石油公司或者同意进行石油、天然气勘查的批准文件以及勘查单位法人资格证明。

3、申请石油、天然气滚动勘探开发的受让人条件,其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资料,经批准,办理登记手续,领取滚动勘探开发的采矿许可证:

(1)申请登记书和滚动勘探开发矿区范围图;

(2)国务院计划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建议书;

(3)需要进行滚动勘探开发的论证材料;

(4)经国务院矿产储量审批机构批准进行石油、天然气滚动勘探开发的储量报告;

(5)滚动勘探开发利用方案。

4、采矿权受让人的条件,根据《矿产资源开采登记管理办法》第五条之规定,采矿权申请人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提交下列资料:能源与环保

(1)申请登记书和矿区范围图;

(2)采矿权申请人资质条件的证明;

(3)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

(4)依法设立矿山企业的批准文件;

(5)开采矿产资源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6)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规定提交的其他资料。申请开采国家规划矿区或者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内的矿产资源和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的,还应当提交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

5、申请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受让人,还应当提交国务院批准设立石油公司或者同意进行石油、天然

气开采的批准文件以及采矿企业法人资格证明。另外,转让国家出资勘查所形成的探矿权、采矿权的,必须进行评估。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的评估工作,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结果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确认。

第五篇: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法律问题初探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法律问题初探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为支付并购价款而向银行贷得的款项,我们称之为并购贷款。企业并购通常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其涉及多方面的法律关系,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从而完成并购。在一般的并购项目中,企业很难一次性以其自有资金支付并购所需的全部价款,因此在遇到并购资金瓶颈时,商业银行的并购贷款则成为了企业并购融资中最为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

在国外的银行业市场上,“并购贷款”这一名词并不多见,其通常并不作为一项特殊的贷款存在,而是与一般的贷款同样作为银行的贷款业务之一。但在我国,并购贷款作为一项独立的贷款类别,特指用于企业并购价款支付的贷款,从而与一般的商业贷款进行区分。

我国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在1996年颁布的《贷款通则》禁止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1由于企业并购涉及比较复杂的法律关系,风险相较于一般的贷款更大,因此在当时的背景下《贷款通则》禁止了贷款用于股权投资。然而,随着并购活动的不断升温,传统的融资渠道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大额并购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于2008年12月9日出台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成为我国禁止并购贷款的破冰之举。《指引》将并购贷款作为一项特殊的贷款类别,放开了对企业在并购项目中向商业银行贷款的限制。2015年2月10日,银监会对《指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加强了对并购贷款的规定。

一、并购贷款的概念

根据《指引》第四条的规定,并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或其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和费用的贷款。2可以看出,《指引》对并购贷款概念性的阐述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点:第一,并购贷款的发放对象为企业并购中的并购方或其子公司;第二,并购贷款的用途仅限为用于支付并购交易的价款和相关的费用,而不能挪作他用。

二、并购贷款的特点 1《贷款通则》第二十条第3款,“对借款人的限制:……

三、不得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2《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第四条,本指引所称并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或其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和费用的贷款。并购贷款在我国作为一种特殊的贷款类型存在,其与一般的贷款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企业并购这一商业行为的特点带来的。《指引》第三条对并购作出了界定:本指引所称并购,是指境内并购方企业通过受让现有股权、认购新增股权,或收购资产、承接债务等方式以实现合并或实际控制已设立并持续经营的目标企业或资产的交易行为。并购可由并购方通过其专门设立的无其他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进行。

从本质上看,并购贷款与一般贷款并无区别,银行对于并购贷款的审查及关注点仍然集中在借款人能否按时还款付息。但并购贷款与一般贷款在风险把控方面具有一些不同,鉴于企业并购通常涉及较多的交易主体、复杂的法律关系以及庞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导致银行向企业发放并购贷款时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同时也需要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因此可以说并购贷款的特殊性主要是由于并购的特殊性所致,具体而言,并购贷款具有以下的特征:

(一)并购贷款受股权融资的不确定性影响。

企业并购的方式通常有三种:资产收购、债务承担以及股权收购。由于现在并购项目中通常需要对目标公司从股权的层面进行控制,进而取得目标公司整体具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技术、人员等,因此股权收购成为现在并购市场上投资者十分青睐的并购手段之一。然而股权收购不同于资产收购仅需要对公司资产的价值、权属等予以关注,其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包括其资产情况、债权债务等。而对一个公司进行全面的掌握在信息并不对称的情况下本身便属于一个存在较大风险的事项。因此,商业银行在向企业进行股权收购提供并购贷款的时候,其对于股权收购的风险需要进行充分的预估。而当股权收购涉及的被并购方为上市公司时,更是将二级市场的直接融资风险通过并购贷款输送至了信贷市场,对于发放并购贷款的商业银行来说更加需要专业、细致的判断。

(二)并购贷款更加关注被并购方的发展前景。

与一般的贷款不同,并购贷款中银行不仅关注并购方的资金及运营情况,同样对被并购方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关注。如前所述,对于任何的贷款项目,银行最为关注的就是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是否能够按时还本付息。在一般的贷款中,银行更多的是考察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而在并购贷款中,由于被并购方的未来发展前景对于并购完成后并购方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银行通常对被并购方的资金情况以及其行业位置、发展前景等都要做出充分的预估,以综合判断并购贷款项目的风险。

三、并购贷款流程

目前我国并购贷款流程主要可以分为贷前管理、贷中管理以及贷后管理。

(一)贷前管理

贷前管理包括业务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以及审查审批这几个步骤。在商业银行受理了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后,应由并购贷款团队组织开展对并购项目的尽职调查,其中对并购方、被并购方等都应进行充分的调查和了解,从而保证对并购项目和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在尽职调查过程中,商业银行通常会关注并购方以及被并购方的资金情况、合法合规情况、市场结构、经营战略、管理团队、股东支持、在行业中处于的位置以及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等从而预估其未来的还款能力。通过尽职调查了解的情况,商业银行需要进行慎重的风险评估以及审查审批。

(二)贷中管理

贷中管理通常包括贷款合同签订、发放并购贷款、变更产权、划转并购交易价款,并购交易结束等步骤。在商业银行完成并购贷款风险评估后,如评估结果为可以发放贷款,则其需要与借款人签订贷款合同。贷款合同是并购贷款中最为关键的文件之一,银行需通过贷款合同充分明确借款人及贷款人的权利义务,如借款人需对并购贷款专款专用、做出涉及重大资产处理需经过银行同意,如违反合同约定可提前要求偿还贷款等,保障自身的权益。此外,根据《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原则上应要求借款人提供充足的能够覆盖并购贷款风险的担保,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抵押、股权质押、第三方保证,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形式的担保。以目标企业股权质押时,银行应采用更为审慎的方法评估其股权价值和确定质押率。

贷款合同签订后,商业银行应向借款人发放并购贷款。借款人取得贷款后,应将该笔贷款用于支付并购交易的价款,从而完成企业的并购。

(三)贷后管理

发放并购贷款后则来到了并购贷款的最后一个阶段,即贷后管理阶段。在此阶段,商业银行主要需持续关注并购方的资金情况及偿债能力,包括对抵押物或质押物价值变动的关注,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从而确保贷款能够按时收回。

图1 并购贷款流程图

四、并购贷款中对商业银行的要求

并购贷款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属于风险较大的贷款业务,因此《指引》对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现笔者简要梳理如下:

(一)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应符合的条件 1.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内控机制; 2.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

3.其他各项监管指标符合监管要求;

4.有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

(二)商业银行应充分评估并购贷款风险

商业银行应在全面分析战略风险、法律与合规风险、整合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与并购有关的各项风险的基础上评估并购贷款的风险。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涉及跨境交易的,还应分析国别风险、汇率风险和资金过境风险等。

其中,商业银行评估法律与合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分析以下内容: 1.并购交易各方是否具备并购交易主体资格; 2.并购交易是否按有关规定已经或即将获得批准,并履行必要的登记、公告等手续; 3.法律法规对并购交易的资金来源是否有限制性规定; 4.担保的法律结构是否合法有效并履行了必要的法定程序; 5.借款人对还款现金流的控制是否合法合规; 6.贷款人权利能否获得有效的法律保障;

7.与并购、并购融资法律结构有关的其他方面的合规性。

(三)商业银行全部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一级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0%。

(四)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的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一级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

(五)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提款条件以及与贷款支付使用相关的条款,提款条件应至少包括并购方自筹资金已足额到位和并购合规性条件已满足等内容。

(六)商业银行应在借款合同中约定,借款人有义务在贷款存续期间定期报送并购双方、担保人的财务报表以及贷款人需要的其他相关资料。

五、并购贷款中对借款人的要求

在并购贷款中,借款人按照《指引》的要求,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借款人申请的并购贷款在并购交易价款中所占比例不应高于60%。

(二)并购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

(三)借款人提交的并购贷款申请应符合以下条件:

1.借款人依法合规经营,信用状况良好,没有信贷违约、逃废银行债务等不良记录;

2.并购交易合法合规,涉及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准入、反垄断、国有资产转让等事项的,应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取得有关方面的批准和履行相关手续;

3.借款人与目标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产业相关度或战略相关性,借款人通过并购能够获得目标企业的研发能力、关键技术与工艺、商标、特许权、供应或分销网络等战略性资源以提高其核心竞争能力。

(四)原则上借款人应提供充足的能够覆盖并购贷款风险的担保,包括但不限于资产抵押、股权质押、第三方保证,以及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形式的担保。

六、结语

并购贷款从实质上与一般贷款并无区别,但由于其贷款专用于企业并购,因此并购所带来的高风险、不确定性导致并购贷款在银行贷款业务中属于比较复杂的业务。商业银行在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时应按照《指引》的规定,对并购项目进行充分的核查及风险评估,着重关注并购方及被并购方资金情况、合规性问题以及企业发展前景等,切实地保障并购贷款能够得到偿还。

下载企业并购裁员法律问题小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并购裁员法律问题小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涉及的反垄断法律问题

    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涉及的反垄断法律问题 郑惠 一、当前外资并购垄断国内企业的特点和做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斯蒂格勒在论文《通向垄断和寡头之路——兼并》中说:“......

    企业并购范文合集

    企业并购 ·考情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了企业并购的动因与作用、企业并购的类型、企业并购的流程、并购融资与支付对价、并购后的整合、企业并购会计等内容。从应试角度看,可能......

    企业裁员讨论

    辞退员工时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转职辅导专家刘卓权先生针对记者所提出的“怎样避免告知时的尴尬场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最好不提员工的表现 特别那些与员工表现无关的......

    企业裁员100天

    企业裁员100天裁员挑战2005年,一轮轮的裁员消息接踵而至,从跨国企业涉及到内资公司。没有哪一年让我们看到如此之多的裁员新闻,也没有哪一年让企业员工们如此深切地感受到:自己......

    企业并购工作总结[精选]

    市某委企业并购工作情况汇报﹝2012-04-7﹞省经信委:按照今年省经信委的工作部署,我委不断强化企业并购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加强调度,全面掌握并购企业工作动态进展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有......

    企业并购方案(大全)

    企业并购 兼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出于减少竞争对手、降低重置成本、产生规模效应等动机,为达到完全控制对方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进行产权交易和资产重组的方法。 根据兼并的......

    企业的裁员管理

    企业的裁员管理 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把地狱变得可以让人忍受,他们护送受伤的心灵经过绝望的河流,到达一个能看到希望的地方。从过往的对职业操守的坚持和热爱再到对人性变化的感......

    浅谈企业的裁员管理

    有这么一种人,他们让地狱变得可以让人忍受,他们护送受伤的心灵经过绝望的河流,到达一个能看到希望的地方。 从过往的对职业操守的坚持和热爱再到对人性变化的感叹和思索,也许,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