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申论:全面深化改革之着力增强国民幸福感(xiexiebang推荐)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不少地方把增强国民幸福感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这有助于促进政府及时了解群众需求、提高公共政策和服务与群众实际需求的匹配程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克服GDP崇拜,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使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促进社会和谐;有助于鼓舞全民士气、凝聚各方力量,使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团结奋进。
国民幸福感的增强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内外的研究显示,国民幸福感与收入分配、福利体制、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就业状况、社会参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宗教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因此,增强国民幸福感是一项复杂、多维、立体的社会系统工程,不能简单依靠做大经济总量,必须多方联动、多管齐下、长期坚持才能见到成效。
充分认识增强国民幸福感的重要性,牢固树立为人民幸福而执政的理念。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人的生活质量全面、均衡、可持续的改善,具有丰富的内涵。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重视国民幸福感,要求政府在“什么是发展”问题上倾听群众意见,使政府规划的发展路径和推动发展的手段、措施能够更好地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增强国民幸福感,需要政府把服务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和对发展的意愿,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增强国民幸福感,必须抓紧解决过去高速粗放增长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深入研究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改善和健全社会福利体系,使更多群众拥有实现自己梦想的能力。
把增强国民幸福感纳入公共管理目标,使国民幸福真正成为政府决策的指挥棒。一是在公共政策选择中关注群众感受和意愿。例如,在引入规模较大的工业项目时开展前期民意调查,把群众满意作为政策选择的重要依据,而不是把创造生产总值作为政策选择的唯一标准。二是把国民幸福感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体系。可以考虑把国民幸福感的增强确立为政府工作的一项任务,设立预期性目标,引导各级政府增强责任意识。三是把国民幸福感纳入政府绩效考评体系。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开展了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作为政府绩效考评依据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应将这些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使以国民幸福感为依据考评地方政府绩效成为一种普遍做法。
加快建立标准化的国民幸福感度量体系,加强国民幸福感监测核算。一是加强国民幸福感度量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增强可操作性,消除部分公众、学者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疑虑。二是深入研究和借鉴国际上关于国民幸福感数据采集和统计核算的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构建新一代社会发展度量体系潮流,使人们认识到以新一代综合型社会发展指数替代生产总值指数是一种全球趋势,消除部分官员的观望心理和消极态度。三是抓紧研发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目标的国民幸福感监测与度量体系,选择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为在全国推广作好准备。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第二篇:公务员申论备考: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正剧”陆续上演。确保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取得成效,坚持科学的方法论至关重要。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两点论”、“两手抓”的唯物辩证思想,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的科学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是对唯物辩证法十分通俗和高度概括的表述,也是我们党一贯遵循的思想方法。1956年,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运用唯物辩证法对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作了精辟论述,为我国开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他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此后,******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无不贯穿和蕴涵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方法,是对这一思想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事物无不包含着矛盾,无不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产物和表现。“两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坚持“两点论”,体现到实际工作中就是坚持“两手抓”。坚持“两手抓”,可以防止片面性,克服单兵突进、顾此失彼的弊端和问题。片面性是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老毛病,也是全面深化改
革要解决的大问题。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比如,资源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政府过多干预市场和市场监管不到位并存,铺张浪费现象严重和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并存,等等。有效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前提和关键就在于克服片面性,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防止畸轻畸重、顾此失彼。有人说,我的职位500:1,我的职位1000:1,甚至更高,这些数字看上去十分吓人,但我始终坚信一点,除非专业特别冷门的职位,否则无论多少人报名,真正能与自己竞争的只有10个人而已。是的,就是10个人。这10个人必然是聪明的,勤奋的,复习准备十分周到的,只有他们有资格与你一同进入这场角逐,而你的目标,就是从这十个人中脱颖而出,而其他那几百几千人都是浮云。对于行测,需要大量大量的做题,然后总结经验,申论,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抄、写、背、读,无论大量做题还是抄、写、背、读,都需要你用高效的学习效率来保证学习效果,毕竟我们只是用最少最零碎的时间复习,所以无论在复习或者考试中,我们是绝对不能输给时间的,很多人说公考的“舍”“得”,放弃某个模块,我个人觉得这真的是很愚蠢,在这角逐的10个人中,那个不是对每个模块都做到很深很透的,放弃了,你还拿什么跟人家争?就差那几分进面,你还真的舍得吗?我敢这样说的原因是我掌握着快速阅读和记忆,特别是阅读能力,我现在有将近3500字每分钟的阅读速读,它是我用最少最零碎时间复习的一个根本保证,学会快速阅读,不仅在复习过程中效率倍增,在考试过程中更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使行测的每个模块都能得到保
证,而且,在我们一眼多看几个字的时候,还能够高度的集中我们的思维,大大的利于申论归纳总结。(想学的朋友可以到这里下载,我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即可连接。)强力推荐给久久不能上岸的同学,等大家上岸后,会回来感谢它的。
当然,强调“两点论”、“两手抓”并不是说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没有重点。没有“重点论”支撑的“两点论”,是形而上学的“平行论”。要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顺利推进、取得实效,就必须在坚持统筹兼顾、“两手抓”的同时,善于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抓住“落一子而满盘活”的关键环节,集中力量加以突破,以此撬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
改革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改革的方法论不是空谈,是改革实践的认识基础和行动指南。时代和实践不断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变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但无论客观形势如何发展变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思想方法都不会过时。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坚持这一基本思想方法,正确处理突出矛盾和问题,就能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改革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第三篇:公务员申论:全面深化改革之核心价值观凝聚正能量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从普通公民的善行义举到各行各业的点滴改进,从专家学者的阐发研讨到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一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正在兴起,中国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温暖人心的故事。
“面对倒地老人到底要不要去扶,许多人之所以感到犹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害怕说不清楚、被讹诈。因此,必须通过制度建设为行善者提供保障,免除其后顾之忧。”陈少峰认为,江西、深圳等省市规定见义勇为者如果受到讹诈,政府将提供法律援助并惩罚敲诈诬陷者,这种做法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政策褒奖和保护善行义举。比如,福建规定,见义勇为无房人员享住房保障;广州为见义勇为者解决就医、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北京市对见义勇为者进行终生保障。目前我国已有29个省区市制定了类似的政策措施。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寇清杰认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从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集聚强大的正能量。
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谢春涛认为,价值观是思想观念,看似只能倡导弘扬,发挥软约束的作用,其实,有些内容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硬约束。比如,诚信在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完全可以通过规则甚至法律来使其得到遵守,要使违背诚信原则的人付出代价,甚至很大的代价,从而使更多的人受到警示。
第四篇:公务员申论-中央深化改革
敢于担当,拿得出魄力 ——一论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着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要求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这是对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又一次丰富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改革的方向次序,也再次指出了推进改革所应有的精神状态。
营改增改革又有新动作、养老保险制度加速统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部署,推进各项改革任务,工作抓得比较紧,改革势头比较好。良好发展态势的保持,体现了“向全面深化改革要动力”的智慧和决心;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存在,考验着不失时机推进改革的责任和担当。
“各地区各部门要敢于担当,积极有为推进改革攻坚。”总书记的要求,指出了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有多大的担当才能干多大的事业,尽多大的责任才会有多大的成就。“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改革不是锦上绣花,而是要打破常规、动真碰硬;改革也不是请客吃饭,而是要敢动奶酪、敢碰问题。如果少了那么一股子气呀劲儿呀,畏首畏尾、无所作为,发展如何推进、改革怎能深化?
敢于担当,是一种政治信念。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肩负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职责。千担当、万担当,不推进改革就是没有担当。是观望彷徨,还是时不我待;是大而化之,还是精确制导;是一动不如一静,还是敢于向自己开刀,不仅是衡量好干部的重要标准,也是评判领导干部是否讲政治的重要标尺。
敢于担当,是一种发展能力。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我们强调担当,不是提倡有勇无谋,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换言之,既要敢于改革,也要善于改革。在推进改革中,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要突出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把握好重大改革的次序,优先推进基础性改革。要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敢于担当,也是一种领导责任。责任是否明确,决定改革的落实。强化担当意识,需要建立“改革责任机制”,只有真正做到明晰责任、明确分工,奖励尽责者,问责失职者,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激励改革创新,防止消极懈怠贻误改革时机。对于确定的改革目标任务,各牵头单位要加大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要抓紧对领导小组工作要点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对账盘点,成熟一个,审议一个,出台一个。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回首30多年改革开放历程,正是凭着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中国的现代化航船才得以劈波斩浪、一路向前。今天,面对深水区和攻坚期,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以“万折必东不回头”的决心,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勇气,我们就能大步涉险滩、啃下硬骨头,不断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十六字方针”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这十六字方针,是从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对于坚定务实推进改革意义重大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首次会议,不仅形成了领导和统筹改革的工作体制,并且对下一步如何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总书记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科学实施。这十六字方针,是从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对于坚定务实推进改革意义重大。
领导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把握大局的能力不可或缺。今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改革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与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转型不仅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都直接依赖于改革突破;利益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通过改革对利益关系进行合理调整。在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的背景下,推进改革必须把握大局,自觉、主动地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落到实处。
改革进程中需要看得清、算得准。改革攻坚期和转型关键期各种问题相互交织,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面对比较突出的腐败现象,面对一些领域权力运行缺乏严格有效约束的现实,改革能否啃下硬骨头、涉过险滩,取决于能否使治理更加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能否给市场和社会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否下定决心根治腐败。而这一切,又取决于能否做到总书记所强调的审时度势、勇于担当。要看准改革的历史机遇,攻坚克难,大胆而务实地推进各项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此次开坛点将,肩负起到2020年完成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这一使命,就是历史担当的重要体现,又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重大举措。
新一轮改革以“全面”和“深化”为关键特征,需要统筹兼顾,形成合力来推动。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远远超出了35年前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范畴、广度和深度。从这些年的改革实践看,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好的总体方案,更要形成好的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推进策略,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例如,要使经济增长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就要尽
快释放市场机制的活力,让市场决定价格,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说了算;就要尽快释放社会资本的活力,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重点,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的重大突破;就要尽快释放创新创业的活力。竞争性的市场体系,有效的政府监管和法治基础,乃至行业规范和各类组织都应该放在一个盘子里统筹考虑,由此形成市场经济良序运行的合力。全面深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否则很可能因举棋不定而失去机遇。比如,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等改革方向,这为亿万农民尽快富起来创造了根本性条件。虽然情况复杂,但不应以“复杂”为由,或以农民“短期行为”为忧,而犹豫不前。那些有条件的地区,应该按照改革部署先行先试,同时注意多听一线和基层声音,加强对改革问题的调研,做到科学实施。
蹄疾而步稳,在改革新时代,带缰人的决心和智慧最为重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首次会议传递出坚定而丰富的改革信息,将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改革信心,进一步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各地区、各部门的改革责任担当,坚定不移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论承上启下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但贯彻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肯定了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的明显成效,系统总结了第一批活动的成功经验,深刻阐述了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明确提出了活动的方针原则和目标要求。承上启下做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就要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活动带来的作风新气象,不断夯实改革发展大业的群众根基。
在攻坚克难的中国道路上,改革仍是2014年最激荡人心的时代强音。已经拉开序幕的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是第一批的延伸和深化,也将进一步焕发党的旺盛活力和战斗力。“搞好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直接关系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出了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也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越往纵深推进,发展任务越繁重艰巨,人民群众期待越高,党员、干部就越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心为民的情怀、坚定不移的决心,解决好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进向前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把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自身没有过得硬的作风,如何带领广大群众涉险滩、闯难关?不
能取得人民群众信任,如何凝聚团结奋进、革故鼎新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加强作风建设,补精神之钙、去行为之垢、练健康之体,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党推动改革的能力、解决矛盾的魄力、领导发展的实力。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坚持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和推进改革工作相结合,推动整治“四风”顽症和破解改革难题相结合,推动树立形象、提振精神和凝心聚力相结合。这“三个结合”,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以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就要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就要从规范权力运行的角度,去破除四风之弊、行为之垢;就要以问计于民的真诚,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使广大党员、干部锤炼思想和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改革的旗帜下,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把改革蓝图变成现实。
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党的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年,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年。乘势而上、乘胜前进,在即将到来的马年快马加鞭,我们就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打赢改革攻坚战,跑好发展接力赛,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崭新境界。
深化改革要把握好五个认识
目标要明确、布局要科学,以制度建设促推发展理念转变和公平环境建设,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开放的节奏,务求在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
2014年是落实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起步之年。形成科学的决策措施,对于把握好改革的机遇期至关重要。决定这一切的,是我们的认识和理念。
首先,坚持切合中国实际的理论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前提。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理论建立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中国和西方国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有益成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形成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
明确的发展目标、科学的规划布局,是我国抓住发展机遇期实现更有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础。设定战略目标时,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底线,将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优势列为主要目标。制定政策时,要优先考虑政策的统一性和公平性,更加注重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所以,一方面政府要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同时必须加强对战略目标和规划布局的主导和影响;一方面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能定位,同时要在具体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定方面体现对公众利益的保护和公平法治营商环境的维护。其次,体制机制和制度性建设是发展理念调整的保障。发展理念的转变与调整,将决定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质量。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发展理念的一些错位,已经积累形成了新的增长矛盾。必须树立公平竞争决定发展环境、资源优化配置决定发展活力等基本理念,通过改变市场环境,形成内生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必要先改革经济增长的考核体系,建立新的经济增长质量考核指标。更关键的是,要同完善干部考核标准、选拔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竞争局面。
第三,公平竞争环境决定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增长活力、结构调整动力、企业创新能力,应更多地通过市场竞争的环境来实现。市场的驱动力一旦显现,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动能将被激活。当前的重点是加快营造法治的营商环境和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一是通过制度和法律体系建设,形成国企、民营和外资企业之间公平的竞争环境,特别要解决好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银行信贷和创新管理体制方面的公平政策问题;二是要推动管理方式创新,规范各种税费标准,清理不合理的企业税赋,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三是要强化公正执法能力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树立诚信经营的社会价值观。
第四,突破重点领域改革是关键所在。对中央财政影响小、成本较低的领域可以先启动,可能带来成本上升或增加中央财政负担的改革举措应有充分论证,而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投融资市场审批则应往前排。目前实体经济发展的困难,一方面是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发展环境的约束也成为重要因素。因此,要以投融资体制改革作为重点突破领域。
第五,扩大开放的顺序选择是倒逼改革的基础。在对外开放方面,应选择有利于增添增长活力的领域率先实行开放,开放力度应同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统筹考虑;加快制造业的开放是当务之急,要相信中国制造业仍具有潜在竞争优势。
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成功的改革、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形成,有利于我国加快同全球经济的融合。而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其结果都是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处理改革开放的关系时,应特别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开放的节奏。
在融合发展中担当使命与责任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互联网生成舆论、影响舆论的能力日渐增强,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努力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开拓新兴媒体领域,把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向网络空间延伸,不仅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谋求未来的必由之路,更是巩固壮大宣传思想
阵地的必要选择。
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目前,很多媒体都开始了融合发展的探索,也有不少亮点。同时也要看到,融合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跟不上、不适应、不到位的问题,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统筹规划,制定总体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在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要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全面落实党管媒体原则,始终做到效果好、管得住,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通过科学的融合,成为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观念引领行动,认识推动实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观念新认识。要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借力发展意识,发扬攻坚克难精神,以浴火重生的胆识、你行我更行的气度,勇于挑起担子、把责任扛在肩上,解难题、啃骨头、往前走。要站在媒体发展前沿,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赶超、争创一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科技的加速发展,推动新闻传播从“铅与火”、“光与电”走到了“数与网”。新兴媒体诞生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内容相互结合与发展的过程。技术与内容互为支撑、相互融合,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把当今可用的技术都囊括到视野中来,进行项目设计,不断以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媒体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最大限度地发挥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的优势;在传播上注重快捷简洁,多在“微”字上做文章,在传播中抢得先机;在服务上注重分众化互动化,加强个性化新闻生产,将互动思维渗透到各个环节;在展示上实现多媒体化,以多样化的展示、多介质的推送,使新闻报道动起来、活起来。
推动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进行技术升级、平台拓展、内容创新,也需要对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作出深刻的调整和完善。要重组媒体内部组织结构,构建现代化的立体传播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媒体管理体制,加快改革步伐,积极探索创新,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融合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大幕已经拉开,目标已经明确。要切实加强对媒体融合的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开创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开辟党的新闻事业新天地。
第五篇:增强“三种意识” 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三种意识” 全面深化改革
—一论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
贵州日报评论员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对贵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历史机遇、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我们要以强烈的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要求上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再创一个激情燃烧的改革新时代,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进取成就辉煌。这些年,贵州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在变、作风在变,干事创业的激情,创先争优的干劲前所未有,改革迸发出的活力前所未有,靠的是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今天,改革面临的矛盾更多、难度更大,我们更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信心,更要有进取意识、进取精神、进取毅力,更要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和快的赛。“贵州的路不平坦”,这是贵州山区的真实写照。“越是艰辛越向前”,这是贵州人不甘落后,砥砺前行的可贵品格。实现科学发展、推动跨越、同步小康,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别无他途。“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向前进,有困难,不前进,更困难。害怕困难,驻足不前,只能蹉跎岁月,在山脚下惊叹他人的敏捷。牢固树立进取意识,越是艰辛越向前,永不退缩,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翻越险峰,走出一条符合中央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具有贵州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
机遇最为宝贵。当前,贵州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改革动力的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正当其时,犹如一场甘露,必将为我省各项事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从未这样接近实现同步小康的宏伟目标。这个机遇千载难逢,我们不能丧失,抓住就能赢得战略主动,抓住就能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来而不可失者,时也。
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坚持发展是解决贵州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抓住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症下药,明确改革的方向、思路和步骤,充分发挥贵州的后发优势,就一定能够用好机遇,把中央和省委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开启贵州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责任重于泰山。历史会公正地记录每一代人走过的足迹,历史也忠实地把发展的课题留给当代人。书写中国梦的贵州篇章是历史的嘱咐,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省委全会发出了攻坚克难的动员令,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以强烈的使命感,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挑战。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对贵州4000万各族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做有勇有谋的“黔虎”,动起来、跑起来,冲在前、干在先,于非常之期尽非常之责,以超常之功作非凡之为,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一定能够让改革的动力更强、发展的空间更广、社会的活力更大,以改革开放的新成效推动贵州发展的新跨越。
从发展中增强信心,从改革中增强信心,从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
全会精神中增强信心,胸怀小康大业、着眼发展大局、把握改革大势,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走得更好更快,谱写更加美好的中国梦贵州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