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地税 给力广东
幸福地税 给力广东
2011年04月07日
在今年的广东两会上,建设幸福广东成了场内和场外热议的词汇。建设幸福广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幸福广东由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组成,而我们广东地税也是其中的一个大家庭,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力军之一,打造幸福地税,也为建设幸福广东增添一股强大的动力。如何打造幸福地税,建设幸福广东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大课题。
从哲学的角度讲,任何事物都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实践。显然,打造幸福地税,关键在于对幸福的认识!而什么是幸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幸福是什么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其实幸福又很简单,幸福是人们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肯定的情感体验,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只有理解幸福,才能拥有幸福。有的人把幸福理解成为生活上的富裕、物质上的享受,这并没有错,但这只是对幸福肤浅的认识。对于我们来说,还应该认识到:幸福不仅是物质上的充足,也是知识渊博、情趣雅致的精神富足,精神上的富有才是最持久的幸福。地税业务繁多,新知识、新困难、新挑战不断涌现,这给我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在面对种种难题时,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幸福,积极提高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以知足的心态,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理性看待自己的得失;以感恩心来对待组织、对待工作、对待生活;以平和心来体验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幸福!
在理解了幸福的基础上,追求幸福则变得顺理成章,追求幸福,就是追求希望追求未来。再美好的事物,如果只是单纯的想象而不付诸行动,最终也只能是幻想。所以,我们要勇于追求幸福,追求税收事业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全身心的投入税收工作,但这与我们追求幸福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在追求的道路上我们须时刻谨记脚踏实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将税收工作做得尽善尽美,本着忠诚服务的思想为广大纳税人追求幸福。当我们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一份踏实感、幸福感。
有理性的追求便有快乐的回报,追求幸福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享受幸福。享受幸福,无可厚非,但只注重享受的幸福一定不是长久的幸福,不可能所有人都享有幸福而无须付出劳动,无须付出智慧和汗水。所以,我们需要理性地享受幸福,认认真真的学习、勤勤恳恳的工作,扩大幸福的分子,同时也要控制自己的欲望,缩小欲望的分母。在享受幸福的同时,积极的贡献和付出,履行自己的义务、爱岗守责,共建共享,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幸福!有句话说得好:当你散发自己热量给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悄悄地温暖着你的心!
理解幸福、追求幸福、享受幸福犹如项链一环扣一环,扎实的勾勒出了幸福地税的轮廓。当前,打造幸福地税才刚刚开始,建设幸福广东才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努力付出劳动,务实进取,主动创造幸福。我相信汗水终将凝成收获,艰辛必将创造业绩,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共同打造幸福地税,积极服务社会,为建设幸福广东多多给力!
文章来源:普宁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 苏华东
第二篇:幸福地税
建设幸福广东地税是省局贯彻落实省委建设幸福广东的部署,结合广东地税发展阶段性特征,在“十二五”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举措。这次青年文化沙龙办得很及时,为全省幸福地税大讨论活动打响了“头炮”。幸福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是有差异的,幸福广东地税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幸福的这一差异性,尽可能使每个人都感受到幸福。就现阶段来说,我们的工作与幸福地税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干部职工对幸福的期望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要加强对干部职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幸福地税更要靠大家去创造,无论是领导还是个人,大家给力,共同把广东地税建设成为幸福的大家庭。
魏少波(省局基层工作处处长):“幸福地税”可以用20个字来概括,即:内外和谐、事业发展、家庭幸福、身心安康、生活富足。建设幸福地税,首先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地税指数,这是一个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等在内的综合指标体系。其次,要把人的满意度作为主要目的,与“四个更加满意”工作理念一脉相承,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再次,要有廉洁高尚的政务环境。队伍的平安,是幸福地税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和保障。最后,“幸福地税”要得到干部职工认同,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让地税人真正享受到幸福。
刘林涛(省局基层工作处副处长):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如果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何来幸福?但是,如果仅用物质来度量幸福指数,那就选择了一条迷途,只能永远围着幸福打转转。市场经济条件下,税务干部有个人的正当利益追求,幸福地税建设要为每一个成员提供最基本的幸福保障,但不能超越实际,脱离群众。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短短几十年。我们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理性感受幸福,勇于学习、勤奋工作,控制自己的欲望,把握好度。特别是广东地税青年要树立起正确的幸福观,用勇气和智慧去努力创造幸福,为幸福地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首先,幸福是什么?从个体看,幸福是客观物质基础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讲的“效用”,并且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从整体来看,并不是简单的个体叠加,最理想的是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在不使任何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第二,幸福的主体和客体是什么?也就是谁来给幸福、幸福给谁?就幸福地税而言,两者都是我们地税干部职工,幸福地税
需要自己去建设。第三,幸福地税如何建设?简单地说包括:干净干事的环境、人文的关怀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党政把“幸福广东”建设的成效归结为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那么,共青团参与“幸福地税”建设的成效,也必须通过广大团员青年的幸福指数的提升来体现。我们要准确把握地税青年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探索研究服务青年的具体方式和现实路径,有效凝聚青年,扎扎实实地为广大青年谋“幸福”,让“幸福”变成广大地税青年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成果。
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各不相同。于我而言,工作上平稳顺利,生活上云淡风轻,也是一种幸福。个人觉得幸福感来源于以下:一是在物质保障上给人以安定感是基础条件。二是在岗位上体现自我价值。青年是有朝气,应该及早定位,投身到适合的岗位,而单位也需要有一定激励机制让每个人的价值得到体现。三是单位对职工的精神生活关注。通过节日慰问,生育病患探视等形式关怀干部职工;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和趣味竞赛增强集体凝聚力;切实解决干部职工的实际生活困难等。带着健康身心和愉快心情开展工作,才能更好地体会幸福的滋味。
第三篇:幸福孝义文化给力1
幸福孝义 文化给力 孝义市委党校 徐建荣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上,袁纯清书记提出要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并指出“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建设文化强省是我们的重要使命。”孝义文化是三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义又是山西省唯一的百强县市,因此在今年的市委工作会议上,张旭光书记提出要“倾力推进文化强市”。孝义的文化强市必将为山西文化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必将给力民生幸福孝义的建设。
文化建设给力“富裕孝义”
专家认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从单纯追求以物为本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向以人为本的GNH(国民幸福总值)转变,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且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
幸福离不开科学的力量,离不开物质财富的增长,孝义在历经十四年的转型崛起之后,如何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成为孝义人民心中的疑问。而文化产业的异军突起无疑会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还是只是处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这样一个发展态势,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任重而道远,虽然
政府加大了一些产业的扶持力度,也鼓励一些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但我市的文化产业也只是刚刚破题。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不一样的,文化事业更注重社会性和公益性,是政府为民办的实事好事,而文化产业却具有盈利性,是一种产业,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政府需要做的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而不是让所有的文化产业都赖在政府怀里。介休的绵山,就是由好多老板去投资,才让绵山名气大作。所以我们孝义也应让更多的老板投资文化产业,投资旅游业。
近年来,山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以25%的速度递增,高于全国平均增速,占到GDP的3.12%,高于全国2.75%的比率。为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山西省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各地出台一策,做强一业,磨精一品,办好一节,演好一剧。为了把文化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山西省提出,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把文化产业列入全省十大支柱产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主要就是实施“五大战略”,一是大景点支撑、二是大作品展现、三是大集团运作、四是大会展集聚、五是大服务引领。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正当时,应当借我省发展文化产业“五大战略”的东风,充分发挥孝义作为全省煤炭大市的优势,积极利用煤炭资源整合的历史机遇,积极引导煤焦领域的资本投资文化建设,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化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我市还应组建文化产业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改善文化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从而让我市 的文化产业成为转型跨越发展的一轮一翼,成为转型发展的先头部队,让我市的文化之轮加速前行,文化之翼飞扬高振。
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环保产业,也是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我市要持续成为山西发展的“范式”,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我市贾家庄文化产业被中央财经频道报道,一剪一刀一产业。贾家庄光剪纸项就收入50多万,村民还参与皮影雕刻和婚俗表演,贾家庄村一年收入可达到200多万。目前我市应着重打造一批充分体现孝义文化、东方气韵的产品向全国全世界展现我孝义独具的魅力。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简单模仿,嚼别人嚼过的馍,这样失去的不仅仅是市场,更失去了孝义的希望。文化产业的优势和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唯有创新,才能得到市场的青睐,文化产业才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当前,我市上下干部群众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为上来。纵观国际社会,经济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放眼中华大地,各省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区域文化的竞争,谁占据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整个发展中赢得主动。我市要持续成为山西发展的“范式”,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
未来五到十年,文化产业应成为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富裕孝义”离不开文化建设的给力。
文化建设给力“民生孝义”
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亲民政策、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
理念的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充分彰显了政府足够的魄力,反映了政府重视民生、服务民众,亲民爱民的惠民政策。我市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乡基层文化设施,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做到文化惠民不腐蚀民,文化得民而不背离民,文化提高修养而不是愚昧人,文化服务人民而不是形象工程欺骗于民。
富之教之,富而崇文。踏上中国百强之路的孝义,顺势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不为“装点门面”,而是自觉自愿,视文化建设为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把“文化惠民”当做构建“幸福孝义”的重要元素。我市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到群众文化消费有能力,文化活动有场所,文化内涵有载体,文化表现有机会,把文化发展繁荣的重心放在基层,优先安排基层文化建设项目,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更加切实地推进文化惠民。我市新一轮文化建设,彰显着“基础完备,特色鲜明”的文化理念。一批具有地标性的文化设施启动建设,如胜溪湖湿地公园,马烽文学艺术馆,博物馆,会展中心、大剧院等,这样一些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工程,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如我市获批的科技文化产业园区,包括了皮影木偶产业、科技木偶现具生产和多媒体传播技术7个功能园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登场亮相;一批乡村文化活动网络的形成,让文化资源的共享率达到80%以上。尤其是我市举办的“孝义”年俗文化节,荣膺“中国十大品牌节庆”,文化节规模之大,群众参与人数之多,成为了城乡群众最为满意的一次文化大餐。
届时,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将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文化生活将更为丰富多彩。“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成为“幸福孝义”题中应有之义,“文化惠民”也必将成为建设民生幸福孝义这一崇高事业的重要一环。从“经济惠民”转向“文化惠民”,945.8平方公里的胜溪大地迈开步伐,加速构建政府、民间、社会、市场、产业多方互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力争“文化孝义”与“经济孝义”齐飞。
文化建设给力“人文孝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因此现代城市是以文化来论输赢的。未来城市智慧的因素,知识的力量、人力资源会越来越突出,文化所创造的人文环境和整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水平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
我市在撤县设市2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小县城发展成为现在的中国百强,为什么山西有119个县市,而实现全国百强的只有孝义?为什么孝义每个重大的经济社会转型之时,总能率先一步,快人一拍?当然,答案很多,而有一种答案是我们谁也不能否认的,那就是我们孝义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城市精神。这种文化底蕴决定了孝义人的气质,孝义人从来不排外,才使咱孝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聚集了不少优秀人才,才使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大上项目成为可能。
“先行先试、勇闯一流”是我市孝河儿女在新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我市的时代精神。从1998年我市就提出经济结构调整到今年2012年,转型之路已经走过14年。在这14年间,孝义从吕梁第一到三晋一流到中国百强,并在百强中逐年进赶超,在这十几年间,孝义人民不断的先行先试,以勇闯一流勇于争先的精神,赢得了孝义范式。今年我市要举行撤县设市20周年庆祝活动,还要开展“十大道德模范”,“十大文明标兵”的评选表彰活动,这些都是为了发扬“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优良传统和“先行先试、勇闯一流”的时代精神,鼓舞孝河儿女的转型跨越斗志,为我市转型跨越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因此,大力弘扬我市“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优良传统和“先行先试、勇闯一流”的时代精神,必将举足轻重,必将举国关注,必将举世瞩目。
幸福文化给力“幸福孝义”
幸福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如何把一种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幸福理念植入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决策与行动遵循幸福的准则或幸福的特性,使人们得以科学、有效地获取和享受幸福生活。
幸福要有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依托,但倘若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文化,社会政治生活的改善,幸福就会与人的实际感觉相脱节。正如哈佛大学博士泰勒·本一沙哈尔撰写的《幸福的方法》一书所说的,美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与美国人幸福感觉是不一致的,这 6
充分表明,并不是有了物质财富人们就幸福了,GDP的增长和社会进步之间并不能画等号。这也意味着,幸福还要有文化的内涵:一方面,幸福要能带来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必须形成科学的幸福文化,在这种文化指引下追求幸福生活。
幸福文化要给力幸福孝义,一是要将真、善、美的文化基本要素成为人们固守文化的秩序和原则。而我市源远流长的孝与义文化就是真、善、美的文化,“孝·义”文化不仅是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更是使现代人幸福的根源。“孝·义”文化的当代价值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孝亲敬老,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因此要建设幸福孝义,必先大力弘扬“孝·义”文化。二是要让人们在“孝·义”文化熏陶中学会幸福。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说的就是一个人由于思想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来的个人的心理状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精神向度,文化是种族的心灵。幸福人生不只是物质财富的丰盈,更是灵魂的充实与满足,是“物质上知足常乐,精神上自强不息”的统一体。
愉悦之效,教化之功,文化具有双重特性。因此,政府要下大力气宣传、倡导、引领、教化孝义人民如何在“孝·义”文化中学会幸福。要营造良好幸福文化氛围,让人民群众在娱乐中受到科学幸福观的教育和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科学的幸福文化”的认知、认同。要创建评选幸福型机关、幸福型社区、幸福型企业、幸福型农村、幸福型家庭;要让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优秀思想文化代表,道德模范成为引领社会幸福的旗帜;要树立千百面旗帜,让百姓切实感受到模
范就在自己身边,幸福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助人为乐的幸福观,对市民进行心理关怀、精神关怀,发扬相互关爱、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做到“每日一善”,在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积极伸出援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帮助人和奉献中感受幸福、感受快乐。
孝义文化是一种财富,需要我们精心呵护;孝义文化是一种火焰,需要我们添禾加柴;孝义文化是一种力量,需要我们共同传递。孝义文化将淬炼时代精神,孝义文化将凝聚奋斗力量。
第四篇:广东地税调研报告
广东地税调研报告·201
32012年税收热点透视
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税收征管模式特征挑战及展望
税务中介在我省税收管理与服务中的作用调研报告 基于税收视角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思考与建议——以广州开发区土地利用情况为例
珠海市企业股权转让的税收征管现状问题分析
科学履行税收职能服务新型城市化发展
深化分税制改革,完善地方税体系——基于广东的实践 促进广东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调研报告
助力茂名滨海新区旅游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房地产税制改革探讨
关于在横琴新区试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探讨 广州国家级开发区地方税收分析及相关建议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我国税收制度优化调整
纳税服务促进公民纳税跨越的实证分析
广州地税税收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构建“资金流”控制为主的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模式 广东物流业效率优势弱化值得关注——税收视角下粤苏物流业发展比较分析 从“被追赶”到“被逼近乃至超越”的启示——广州、深圳与天津、苏州税收增长差异分析
我国地方税体系构建与完善研究
关于构建地方税体系提高地方财政自给能力的思考
完善足球俱乐部外籍人员税收征管分析
珠海市“走出去”企业纳税申报和税源控管存在问题及建议 广东地税系统重点税种风险管理实践探索及优化分析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评估及完善研究
后记
广东地税调研报告·201
22011年税收热点透视及其展望
增值税扩围对珠海市及横琴新区地方财税收入影响的探讨 小波神经网络在房地产行业稽查选案中的应用
广州市外籍人员税务管理税警合作实践与思考
粤苏两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比较分析报告
税收与GDP增长协调性分析——以广州为例
扶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阳江地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运用新媒体服务纳税人
——关于广州地税政务微博运营的调研报糕
从税收结构变化看广东产业转型升级
大企业税收管理:国内外经验与广东地税探索
发达国家个税综合征管模式的制度安排
加强境内无住所外籍人员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税收管理的思考
关于促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调研报告
广东地税调研报告·2010
2009年税收热点问题透视
税收管理员岗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现代纳税服务方式的社会调查分析报告
粤苏浙民营经济税收比较分析报告
赴山东地税学习考察调研报告
2010年梅州市地方税源调查报告一
粤湘赣三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分析
山区小水电行业地方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一以揭西县小水电行业税收管理为例
《物权法》等实施后税务机关亟须关注和应对的几个法律问题 珠海横琴新区税收问题研究
国内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对广东的启示
“十一五”税制改革回顾与“十二五”税制改革展望
1999--2009年房地产业地方税收政策评估研究
一一以广州市房地产为例
资本输出战略的税收政策研究
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及对广东的启示
广东地税调研报告·2009
高收人群体的界定与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研究 广东省地方税收研究会课题组
近年内上海税收规模或将超过广东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广东产业转移转型及税收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粤苏两省地方税收差距比较分析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及税收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广东地税实行战略管理的探索及其完善建议 向景
广东税收、税源的背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广东省地方税收研究会课题组 完善企业跨境并购重组的税收政策建议——以广东企业境外融资为例 黄桂祥
宏观地方税负衡量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广州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广州地方税收收入总量被深圳反超之成因及对策初探 广州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国际税收情报交换问题研究 广东省国际税收研究会课題组 深圳中小企业发展调研分析报告 深圳市委党校局干班课题组
关于基层地税部门推行能级管理与绩效考核的探析 梅州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深圳创业投资现状及促进创投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 深圳市地方税务局第二稽查局课题组
金融危机下东莞劳动密集型企业欠薪欠税对策调研 吴文杰 颜明
2007-2008年珠海市与珠三角周边城市
地方税收对比分析报告 珠海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广州市餐饮业营业税征管情况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广州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促进广东扩大内需及其税收政策支持调研报告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非上市企业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征管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广州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新加坡、香港经验对信息管税工作的借鉴 林伟明
加强网络购物税收征管的思考 成延胜
构建评估型大企业税源管理模式初探 广州市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广东区域经济和税收差距及其偏差校正的政策意义 满向昱 李殿相 阳江承接产业转移的税收思考 阳江市龙方税务局课题组
促进珠三角规划纲要有效实施的税收政策问题调研报告 谢红鹰 刘明虎 张楚标 唐铁建
后记
第五篇:2010年广东地税简介
2010年广东地税简介
发布时间: 2010-08-09
2009年,压力前所未有,困难前所未有,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前所未有。成绩来之不易,凝聚着上级领导和各级党政的关心和支持,凝聚着全省两万四千多名干部职工以及四千多名工勤人员的辛劳和汗水。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黄龙云常务副省长等省领导,肖捷局长、钱冠林副局长、宋兰副局长等国家税务总局领导多次对我省地税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黄华华省长还专门作出重要批示:“2009年,面对异常严峻的组织收入形势,全省地税系统迎难而上,加强征管,全力以赴挖潜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希望省地税局在新的一年,再接再厉,克服新的困难,作出更大的贡献”。黄龙云常务副省长12月31日专程到省局视察慰问,并指出:“省委、省政府对地税局2009年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是高度评价的,也是非常满意的”,并要求 “再接再厉,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方面成为全省的标兵、全国的标兵”。
广东地税概况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成立于1994年7月28日,是省政府主管全省地方税务工作的职能部门,实行“以省政府领导为主,接受国家税务总局业务指导”的双重领导体制,省以下地税系统实施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四垂直”管理。
主要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税收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研究制定地方各税、费的征收管理办法;负责地方各税、社会保险费、文化事业建设费和省人民政府、国家税务总局委托征收的其他税费的征收管理工作;组织实施税收征收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征收管理制度并检查监督制度的落实;检查监督各个部门、各单位和地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管理地方税务系统的人事、劳动工资、机构编制和经费,考核任免和管理地级以上地方税务局的正副局长及相应级别的干部;负责地方税务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教育培训工作。
征管范围
主要负责征收的税费包括: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烟叶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其它地方各税、教育费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税务其它罚没收入、社保基金收入,其它收入。
领导班子成员
局长、党组副书记: 吴昇文 党组书记、副局长: 王南健 党组副书记、巡视员:杨楚潮
党组成员、副局长: 罗与洪 宋爱勤 揭晔 李华东 刘小涛 杨朝峰
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许振嘉 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杨荣华 党组成员、总会计师:苏振钿
干部队伍
截至2009年12月31日止,全省地税系统共有正式干部职工24652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以上1177人,占4%,大学本科学历12790人,占51%,大专学历8269人,占33%;党员1759
1人,占71%;团员1022人,占4%。
研究生1177人; 大学本科:12790人; 大专学历:8269人; 中专及职高:2242人
组织机构
广东省地方税务局现设办公室、政策法规处、税政一处、税政二处、国际税务管理处、规费管理处、收入规划核算处、纳税服务处、征管和科技发展处、财务与装备管理处、内审处、人事处、教育培训处、基层工作处(与机关党委办公室合署)等14个处室,监察室(省纪委派驻),稽查局、直属税务分局与大企业税收管理局3个直属单位,以及信息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广东地方税收科学研究所、票证印刷中心4个事业单位。
广东省地税系统实行机构、编制、人员和经费“四垂直管理”。广东省地方税务局下辖广州、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共20个地级以上市地方税务局(深圳市地方税务局及佛山市顺德区地方税务局在2009年机构改革中已改由地方政府领导),125个县、市、区局(含行政及经济开发区局),663个税务分局(所)。珠海横琴新区地方税务局为省地税局的直属机
构,委托珠海市地方税务局管理。
组织收入
2009年,全省地税共组织税费收入3821亿元,增收269亿元,增长7.6%。其中,税收收入2696亿元,增收174亿元,增长6.9%;省级税收收入523亿元,增收41亿元,增长8.5%;社保费收入960.3亿元,增收87.3亿元,增长10.0%,比2000年地税接管社保费征收工作任务时的149亿元增长近6.4倍,10年累计组织社保费收入5019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基金结余总量、参保人数继续位居全国首位,为广东率先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财力支持。
2009年广东地税主要工作情况
一、组织收入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税源大幅萎缩、政策性减收因素集中等影响,我省地税组织收入工作困难前所未有。从年初开始,全省地税系统就全面动员起来,将组织收入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来抓。实行各级班子成员分片、分税种抓收入,上下一心,全员促收;建立税收滚动预测制度,实施税收预测考核;首次给稽查和纳税评估下达收入考核目标,税政、征管、计统、稽查等部门携手联动,挖潜增收;各市局因地制宜,突出改革创新,狠抓税源控管,坚决落实省局促收工作部署。同时,积极按省政府部署召开了一系列大型座谈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通过艰苦努力,全省地税收入在1-5月出现负增长或低增长后,6月份起单月增幅明显回升,6-12月平均增速达到16%,比1-5月平均增速高20个百分点;累计地税收入在第三季度走出了持续负增长的低谷,增幅逐步攀高,按照组织收入口径,减收市局由一季度14个,大幅收窄到上半年的5个、全年的2个。2009年全省地税共组织税费收入3821亿元,增收269亿元,增长7.6%。其中,税收收入2696亿元,增收174亿元,增长6.9%;省级税收收入523亿元,增收41亿元,增长8.5%。在这场空前的组织收入攻坚战中,广州市局勇挑重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揭阳、湛江、茂名、潮州市局全面完成年初各项收入任务,揭阳、云浮、清远、阳江和肇庆市局省级共享收入增长18%以上,难能可贵。
二、税收管理改革创新成效显著
将组织收入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视为改革创新的机遇,坚持向管理要收入,向创新要效益,努力闯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广东地税实际的科学管理新路子,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创新税源管理模式。率先探索专业化税源管理新模式,在珠海、佛山、汕头、江门等4个市局和其他市16个县区局试点并在全省推广,强化管理和增收效果明显,得到国家税务总局首肯并计划在全国推行。深化纳税评估。成立省、市、县三级评估办公室,组建专业评估队伍,实行评估考核,开展集中交叉评估。全年累计实现评估收入103.8亿元,占全省(不含深圳)税收收入的5.6%。大力强化税源控管。狠抓以“五大”为核心的重点税源控管。认真核查企业所得税申报数据,加强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和非居民个人所得税源头管理,继续推进反避税工作。重新调整工业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强化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和车船税管理。推广应用建安、房地产税源控管系统,税源控管能力和质量明显提升。推进发票管理综合改革。简并发票种类,强化发票防伪,完成发票换版,成功上线发票在线应用系统。累计在线开票58.7万份,涉及金额406.9亿元。深化数据分析应用。启动信息资源整合升级工程,实现运用工商登记数据办理税务登记,加强征管质量分析监控,广泛采集国土、建设、公安等第三方信息,拓宽数据应用领域,数据管税迈出实
质性步伐。
三、社保费全责征收实现新的突破
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地推进全责征收工作,全省已有19个市实现全责征收,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16万人,同比增加11%。突出部门协作。省局与社保部门联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各市组织召开了近千次联席会议,密切与社保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快交接上线。核对清理107万户缴费单位数据,补录参保信息1760万条,累计培训企业人员约10万人次,社保费征管软件在省局直属分局和11个市局顺利上线。完善风险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强化社保费全责征收风险防范,保障了缴费人合法权益。落实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划解。规范社保费归集账户的使用,全省已上线市基本实现地税直接划解,全年累计上解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14.5亿元(不含广州),较好地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任务。强化税费并重征管模式。抓好社保费扩面征缴,全面清理欠费,规范社保费征收。2009年全省地税组织社保费收入960亿元,增收87亿元,增长10%,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
四、税收法治环境持续优化
严格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持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不混库、不截留、不空转。坚决避免和纠正因收入压力大而收过头税,对于审计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发现的苗头性问题,认真整改,举一反三,完善制度。加大税收优惠扶持力度。狠抓珠三角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及时梳理出台并坚决落实支持外资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指导各地开辟办税绿色通道,不折不扣落实国家调控措施和产业优惠政策。认真开展执法检查,积极应对外国政府反补贴调查,出台减免税审批工作规程,推进税收行政复议与应诉工作。大力整顿税收秩序。坚持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全面发动纳税人自查,加大质疑约谈力度,深入开展上市公司减持股改限售股、建安、房地产等六大项目税收专项检查,查处花都贵丽案、南方电网集团公司涉税案等重大案件,查补入库收入42.8亿元。成立税警联合执法办公室,严厉打击假发票,全省共捣毁制售假发票窝点182个,收缴假发票2948万份。切实加强税收宣传。成功打造纳税百强排行榜、税企高层论坛、广东高校税收专题辩论赛等税宣品牌,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强化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涉税信息监控,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为税收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五、纳税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
始终将纳税服务作为税收工作的灵魂和核心业务来抓。开展大规模纳税人辅导培训。认真组织“税法进企业”、纳税人学校集中培训、纳税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全年累计组织纳税人培训辅导活动810场次,培训人数超过15万人。纳税服务志愿者总队获全省志愿服务银奖。同时,各征管单位设立辅导服务岗,广泛开展对纳税人的个性化服务。推进纳税服务信息化平台整合。实施统一门户网站建设,优化网上办税功能,省局门户网站在省政府网站评估中名列省直单位第一。启动全省统一的“12366”服务热线建设,不断提高热线服务水平。认真受理纳税人咨询、投诉、举报和建议,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开具工作,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提升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水平。按照“七个统一”标准推进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全面实施“一站式”服务,简并表证单书,优化办税流程,认真落实“两个减负”。在国家税务总局组织的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中,广州地税办税服务厅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第一。广泛开展“四个更加满意”度调查。成立第三方专家课题组,在全省广泛开展地税工作满意度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5万份,收集建议近千条,为进一步提升“四个更加满意”建设水平提供了决策参考。
六、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以人为本,狠抓队伍建设这个关键不放松。强化各级班子建设。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确保干部选拔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在组织收入等重大考验中考察、识别和培养干部,选拔配备了19名县区局一把手,省局和各市局共选派22名干部双向挂职。加强“三好班子”建设,各级班子全局观念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进一步增强。完善机构岗责体系。省局新“三定”方案顺利获批,科学修订省局机关和直属行政单位的工作职责,行政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大规模开展干部教育培训。成立广东省地税局党校和广东税务干部培训学院,创新教育培训方式,编写岗位培训丛书,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300期,培训人员6.5万人次。狠抓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团工青妇职能作用,积极推进健康向上的地税思想文化建设。全系统“一帮一”单位互派42名干部挂职锻炼,帮扶工作取得积极
成效。
七、廉洁型地税建设深入推进
对各级班子开展廉政谈话和综合督导,要求各级领导严格落实“一岗两责”,切实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健全惩防体系,整合廉政建设资源,积极构建“廉政风险防范”和“税企廉政联防”两个机制。惩防体系信息系统二期建设顺利完成。创新廉政教育载体,全面构建以廉政文艺轻骑队、“清风城”网站等为品牌的“大宣教”新格局。认真组织“刹风整纪、强化作风建设”专项治理活动,大力整顿行风作风。严格落实“六个零增长”,节约型机关建设不断推进。在空前严峻的经济税收形势下,全系统没有发现大的违法违纪案件,确保了干部队
伍平安稳定。一年来,我们还扎实开展信访工作,切实维护稳定大局。财务经费支出管理更加规范严密,后勤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税收科研工作深入推进,票证管理更加规范,为税收中心任务的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地税工作的总体思路: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阶段性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一年,也是科学发展由探索实践向全面深化转变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地税工作意义重大。省局党组已经决定把今年作为全省地税的“创新年”。为此,必须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以下九个方面工作:
一、狠抓组织收入第一要务
强化收入分析与预测。密切跟踪宏观经济走势,深化税收经济分析,科学判断税收增长趋势。认真分析和评估重大税收政策调整效应。深入开展税收征管状况监控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面、线、点有机联系,逐级递进的分析机制,提高税收分析预测水平。
突出重点税源控管。紧扣《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后我省经济结构和税源变化的新趋势,总结“五大”(大企业、大项目、大税源行业、大税源地区、大税种)税源管理经验,完善跟踪管理、建档管理等办法,健全监控指标,切实将重点税源管住管好。落实重大建设项目的跟踪管理,深入解剖房地产、建安等重点行业,健全行业分类管理办法。加强对大企业税收管理,开展大企业经济与税收指标横向、纵向比对分析,特别要加强对省属企业集团的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强化省级收入分析、管理和监督。
严格落实组织收入原则。坚决制止有税不收,杜绝寅吃卯粮收过头税、转引税款和虚收空转。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理减免税、缓缴税款审批,严禁违规减免税和缓缴税款。找准组织收入均衡增长和依法治税的结合点,科学谋划组织收入工作,避免收入大起大落。强化组织收入责任,对工作不力、执法不严的有关单位和负责人,要坚决追究责任。
二、全力提升社保费全责征收水平
完善社保费全责征收模式。充分认识社保费全责征收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社保费全责征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把握社保费全责征收的内在规律,集中力量尽快解决与社保机构信息对接、缴费拥挤、多收重收退费和应参保未参保补缴等问题。整合社保费征收窗口功能,简化缴费流程,优化升级社保费征收系统,大力推行网上申报缴费。强化征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全责征收工作效率。加强全责征收宣传,争取各级党政和缴费人的理解和支持。加大督导力度,尽快在全省实现全责征收和直接划解省级养老保险金。不断完善省财政统发单位省属社保费征缴模式,着力构建省属企业重点费源户管理服务体系。推进参保扩面,全面清理欠费,努
力实现社保费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健全社保费全责征收工作机制。加强与社保等部门沟通协调,廓清职责,明确责任,建立权责明确、衔接顺畅、风险共担的部门协作机制。深入查找全责征收工作风险点,在社保费征收、对账、管理、检查等各环节,逐一建立全省统一的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表证单书,努力构建有序、高效、安全运转的全责征收工作机制,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真正让缴费人放心。建立逐级报告和信息报送制度,实时掌握全省全责征收情况。针对社保费征收中可能引发的突发事件,要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能力,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深入推进依法治税
严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围绕打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深入调研,抓紧制定推动扩大内需、自主创新和促进“双转移”的有效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国家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以及促进中小企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税收政策执行反馈机制,将政策落实情况列入全年工作考核,以严格的考核监督促进落实。
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整合执法责任制考核系统与惩防体系信息管理系统。创新税收执法检查机制,建立执法检查人才库,扩大对基层单位的检查范围,狠抓整改情况落实。认真贯彻国家税务总局新修订的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办法。完善重大案件审理制度。严格执行减免税审批工作规程,继续做好反补贴调查应对工作。充分发挥稽查职能。以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纳税遵从度为目标,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加强大要案查处及执行力度,实施分级分类稽查,进一步落实稽查建议制度。推进技术稽查,推行稽查人员能级管理。完善税警协作办案机制,继续推进税警联合打击制售假发
票和代开假发票专项整治工作。
加强和改进税收宣传。按照“三贴近”(贴近税收中心工作、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纳税人的心)原则,在省内主要电视台、主流报纸开设专版专栏,推动税法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把握税收宣传工作主导权。强化对互联网涉税信息的监控管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完善舆情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政务公开。认真开展第19个税收宣传月活动。组织编写面向各级党政领导、企业高管等系列税法知识丛书。
四、深化税收管理改革创新
全面构建税源管理新模式。加大税源分类管理力度,调整机构职责,理顺岗位职责和专业化分工,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探索建立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认真解决税源管理新模式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今年完成全省范围推广应用。推进政府部门间涉税信息共享,加快建设社会综合治税体系。
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加强纳税评估机构统筹,推进评估工作日常化。加快建立纳税评估员制度。开展跨国、跨区、跨行业企业纳税评估。以饮食、娱乐和旅店三个行业为重点,继续探索建立行业评估模型,利用评估结果完善纳税核定管理。构建建安、房地产业“两业”项目评估模型,进一步强化“两业”税源控管。
深化发票管理综合改革。完善发票在线应用系统功能,突出应急管理,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加快推广进度,力争在地税部门管理行业全面实现在线开票。健全相关配套制度,推进发票抽
奖、发票印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全面整合信息资源。深入实施信息资源整合升级工程,推进纳服渠道整合平台和统一工作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安全核心基础设施,加强省市两级协同运维体系建设。健全项目管理制度。继续完善大集中系统,深化数据应用,重点推进征管质量监控平台、自助办税平台建设。求大同、存小异,鼓励各地在大集中框架下,结合实际深化数据分析应用。
五、大力提升各税种专业化管理水平
加强所得税管理。继续推进重点行业企业所得税管理。抓好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规定的落实。加强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及审批事项管理,逐步建立后续管理规范。科学确定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做好年所得12万元以上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工作,提高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开具质量,强化股权转让、企业年金等非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征管。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加强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源泉扣缴,强化非居民个人所得税源头管理,提高税收协定执行
水平。
加强流转税和财产行为税管理。强化货物运输和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管理,推行不动产、建筑业营业税项目管理办法。按照一体化管理要求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保有、交易等环节税收征管。抓好土地使用税重点税源数据库更新维护,管好土地使用税税源大户。制定代收代缴车船税管理办法,推进车船税代收代缴管理软件和车险信息平台对接。争取完成契税、耕地占用
税征管职能划转工作。
六、着力构建科学的纳税服务体系
提升全员全程全方位服务能力。健全纳税服务绩效评估制度,明确各部门、各环节的纳税服务职责。认真做好纳税人咨询、投诉、举报和建议的办理工作,健全协同处理机制。按照“一站式”服务理念,加快整合和规范办税服务厅,化解窗口服务风险,开展办税服务厅评估活动,提升窗口办税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电子税务局”建设。充实和优化门户网站群功能,扩大网上办税业务范围。按照“统一平台、集中座席、远程支持”模式,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今年
在全省上线应用。
创新面向纳税人的宣传辅导培训。结合最新出台的税收政策和纳税人需求,不断创新“税法进企业”、纳税志愿服务等活动,继续发挥好纳税人培训学校、征管单位辅导服务岗的作用,深入开展纳税人辅导培训,切实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满意度。
七、努力提升行政效能
优化行政运行机制。按照新“三定”方案,实施省局机关新一轮机构改革,优化各级机构设置。充分吸收规范化建设成果,梳理整合省局机关工作环节和流程,设计工作路线图,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加快建设全省一体化、协同化的办公系统,搭建高效的行政运
转电子平台。
规范内部行政管理。推进创新型地税机关建设,广泛开展创新活动,对创新成果突出的单位、个人予以奖励。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加强与财政等相关部门沟通,着手研究新一轮经费管理体制。以建设节约型机关为导向,增强成本意识,狠抓厉行节约,全面清理“小金库”,坚决杜绝大手大脚、乱花钱。全省统筹节余资金,科学安排经费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重点保障信息化建设、干部和纳税人培训、纳税服务、税收宣传方面的经费投入。细化预算管理,深化绩效评价运用,提升资金使用效能。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加强后勤管理,增强保障能力。围绕税制改革、征管创新、纳税服务等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实施税收科研
精品战略。
八、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各级地税领导班子,增强各级班子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优化各级班子结构,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配备。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建立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四个更加满意”度调查成果,充实完善“三好班子”考核指标体系,提升全系统“三好
班子”的创建水平。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形成“让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人上、不会领导科学发展的人让、阻碍科学发展的人下”的用人导向。上半年在全省公开选拔一批副处级领导干部,老、中、青相结合,切实把踏实肯干、成绩突出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切实把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干部和女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继续实施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对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不胜任和不称职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鼓励各地在合法合规并征得当地党政同意的情况下,实施能级管理、绩效管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施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推广应用广东地税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全面推行干部学分制管理。分级分类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快省局党校、税务干部学院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使之成为我省地税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推进兼职师资队伍、教材体系、特色培训项目和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和研讨式教学,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抓好机关党建工作。切实增强党建“主业”意识,认真落实各级党组党建工作责任机制,突出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四个一”文化组织,办好广东地税青年文化沙龙和文化专刊,大力推进地税文化建设,年底开展地税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的考核评比。健全干部职工思想动态反馈机制,及时开展心理疏导。严格按照省委要求,狠抓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认真做好全系统“一帮一”对口帮扶、“救急济难”互助金管理等工作。
九、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强化领导干部监督。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加大责任分解和责任考核力度,完善和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四个一”活动,完善领导干部廉政电子档案,确保领导干部“一岗两责”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落实。建立健全行政首长问责制,强化领导干部责任意识。
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把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打造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新品牌,在更高水平上构建“大宣教”格局。完善预防腐败制度体系建设,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深入推进科技防腐,切实发挥惩防体系信息系统的预警预防作用。开展惩防体系建设情况专项检查,狠抓五年规划和实施意见落实。加大惩治力度,严厉查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行为。
深化廉政风险防范。加快内控机制建设,完善对各岗位风险评估、排查、管理、防范和处置等工作。健全税企廉政联防制度,加强对相关中介机构监管力度。强化“两权”监督制约,推进执法监察、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