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儿童教育活动指导与设计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活动设计 科学的概念:
1、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3、科学是动态的活动。科学的功能:认识功能、生产力功能、预见功能。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科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其实质是指对幼儿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组织形式,不同的场合,对幼儿进行不同程度的指挥,使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学和自由探索活动中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形成基础的科学概念,掌握学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1、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学习科学提供基础。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客观存在的,很多都可以直接观察到,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幼儿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幼儿获得感性知识。
3、周围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都按一定的规律在发展变化,幼儿难以直接观察和发现这些变化和规律,在科学教育中,可以利用教具,模拟再现自然现象的变化发展,使幼儿通过观察了解这些变化的过程。
3—4岁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1、认识过程带有很大的情绪性,缺乏有意性。
2、认识方法以模仿为主,容易受到暗示。
3、认识活动具有表面性,思维带有直接行动性;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具体的事物形象和直接的动作,他们不会事先去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边做边想,还不会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从表面去理解事物。
4—5岁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1、好奇、好问、好学,比小班孩子更加活泼好动,对大自然产生浓厚的兴趣,喜欢提问,并且问题范围非常广泛,希望得到成人及时满意的回答,也爱给别人讲自己知道的知识。
2、初步理解事物表面和简单的因果关系。
3、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客观逻辑依据。
5—6岁儿童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求知欲进一步增强,对周围世界有着积极地求知探索态度,对事物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且对其内在原理很感兴趣。
2、初步理解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能够从内在的隐蔽的原因理解科学现象的产生,但是对日常生活中所不熟悉的、复杂的因果关系也很难理解。
3、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通过有目的的教育,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5—6岁的儿童开始能够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按照客观事物的分类标准,进行初步的概括分类,但对概念的掌握还是比较初级简单,不能掌握概念全部的精确含义,缺乏高一级抽象概括的能力。科学教育的内容:
1、动植物。
2、生态与环境。
3、自然科学环境(天文现象、气候和季节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
4、现代科学技术。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
1、科学性与启蒙性原则:科学性:选编内容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应从自然界的整体出发,根据客观规律,正确解释幼儿周围生活自然现
象和自然物,不许带有任何宗教迷信色彩。启蒙性:选编的内容必须符合幼儿的认识经验,智力发展水平。
2、时代性与传统性原则:时代性:所选的内容跟上时代发展要求。传统性:选编的内容既要与时代发展相符合,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
文化。
3、广泛性、多样性和代表性。
4、系统性与整体性原则:系统性: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由简到繁,由近及远,有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来编排。整体性:
在选内容时,要与其他教育内容相配合,综合进行。
5、地方性与季节性原则:地方性:联系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来选择科学教育内容。季节性:按季节变化来安排。科学教育的方法—观察法:
类型;
1、个别物体观察与比较性观察:个别物体观察:对某一单个物体和现象进行观察,通过幼儿有目的的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直接接触,了解某外形特征与属性等。比较性观察: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并对其进行比较,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
2、长期系统性观察与间或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对某一事物及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间或性观察:隔一定时间,带领幼儿对某一事物及现象进行观察,每次的观察是在原来观察的基础上复习、巩固和加深,对观察物的认识。
3、室内观察与室外观察。观察活动的指导:
1、尽可能的提供实物、实景让幼儿观察。
2、调动幼儿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3、引导幼儿多角度观察事物。
4、指导幼儿学习观察的方法(顺序观察、比较观察)。科学教育方法—实验法:教师或幼儿按照预想的目的或设计,利用一些材料,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活动。实验法的类型:
1、教师演示实验。
2、幼儿操作实验。实验法的指导:
1、教师要做预备性的实验,操作步骤要清楚,动作要熟练,演示与讲解,提问要紧密结合。
2、提供必要的用具和材料,教给幼儿正确的操作技能。
3、留给幼儿充分的实验时间,交代实验规则和保证幼儿安全。
科学教育方法—测量:指通过观察或运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初级的测定,包括大小、长短、粗细、高矮、轻重等内容。测量法的类型:
1、观察测量:通过眼睛等感官的观察来测量物体。
2、非正式量具测量(自然测量):不采用通用的量具,而用一些自然物,如绳子、木棍以及身体的部位,如手臂、手指、步长等作为量具对物体测量。
3、正式量具测量。测量活动的指导:
1、进行测量活动重在培养幼儿的测量意识。
2、帮助幼儿运用测量的方法要稍晚于分类的方法。
3、用正式量具测量时,量具要精确。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功能:1培养儿童的社会行为意识2规范儿童的行为和道德3形成认得个性4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5使儿童成为社会的一员 儿童个性发展:也叫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中,通过与换将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包括:1社会认知:幼儿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认识,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文化的认识。2社会情感:幼儿在进行社会的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依恋感,自尊感,同情心,羞愧感,是非感,爱憎感等。3社会行为技能:指交往、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方面的技能。幼儿社会化的特点:1遗传素质是儿童社会化得基础2社会化是通过儿童与其他个体及群体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3社会化是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指儿童通过社会化,一方面具备他所处的社会团体中,其他人所共有的人格特点,另一方面具有他 独特的风格4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所需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2民族社会化: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所共同具有的社会特性
3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需求的法律观念和遵守法律行为的过程
4道德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与之相符合的行为的过程
5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体格局社会对男女基于 不同性别所产生的不同要求和期望而形成的相适应的行为的过程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
(二)家庭1父母的教养观念2家庭结构与类型3父母的教养方式(民主型、专制型、放纵型、忽视型)4家庭生活与心理气氛5亲子互动的影响
(三)学校的影响
(四)同辈群体的影响 社会教育的内容:1自我意识2交往与人际关系3社会环境(幼儿园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4社会文化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
(一)语言传递法1讲解法2谈话法3讨论法
(二)直观教育法1演示法2参观法3调查法
(三)实践训练法
(四)陶冶法
(五)移情训练法
(六)角色扮演法 幼儿绘画的发展阶段:1涂鸦期:2—3岁表现:2—3岁的幼儿都喜欢拿他们能接触的工具,如铅笔,蜡笔粉笔钢笔,甚至是树枝、木棍等在能留干痕迹的平面材料上,如纸、书、墙、地板等。又涂由画,当他们看到自己画出的线条就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这就是涂鸦现象。幼儿最初的涂鸦没有什么表现意图,只是他们感知觉得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环境做出新探索,是一种新的动作练习。特点:幼儿汲有绘画构思和目的,以游戏的形式随意进行画线活动,画出的线条清淡、凌乱、不成形、不代表任何事物,只是出于对涂画动作和涂画出的线条的兴趣,在四种涂鸦线条中,幼儿对于的动作的控制程度和线条的分化程度以及与实物的相似程度是渐进发展的。2象征期:3-4岁(过渡期)表现:a动笔后构思b事先构思和随意涂画穿插c绘画内容转移d一形多义e易受他人影响 特点:幼儿开始产生表现的意图,能用所掌的极简单的线条将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开始有了简单的、不太明确的构思
3形象期:5-6岁(也称图式期)表现:a造型,能用较为流畅熟练的线条表现事物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合为整体,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其结构较为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为正确b色彩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表达感情的能力有明显提高,同时能做到均匀涂色,而且能不涂出轮廓线c构图,这时幼儿画中形象丰富,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不还不能把握分寸 特点:是幼儿真正的用绘图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描绘周围事物和表现自我经验的时期,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在造型,色彩构图方面比前段有了明显地发展
幼儿手工的发展:1无目的的活动期:2-3岁 幼儿不能有目的的制作形象,在泥塑活动中,他们只是主握油泥或拍打油泥的触觉感或形态的变化,在剪纸活动中,知道剪刀的用途,但还不能正确使用,纸和剪刀不能配合,这一阶段的幼儿还没有明确表明表现的意图,只是满足于手工操作的过程,享受自主活动的快感,体验手工,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2基本形状期:4-5,岁 幼儿已经由漫无目的的动作呈现出有意图的尝试,在泥塑活动中,幼儿能捏出基本形状 如圆球,长条等,能塑造出所要制作的物体的各部分,但只是形体的机械相加,幼儿手的动作的发展还不够成熟,不能很好的表现物体的细节,3样式化期:5-6岁 这一时期的幼儿表现的欲望很旺盛,喜欢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制作,会用组合的方式制作一些复杂的物体,会辅助工具来表现物体的细节特征 幼儿美术欣赏的发展:1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2在教育的干预下幼儿能感知美术作品某些形式的审美特征3幼儿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象意义的美术作品及色彩明快的作品
美术教育的指导方法:1观察分析法2示范与规例法3游戏练习法4情感熏陶法5分层指导法 幼儿唱歌能力的发展:13-4岁 小班 有了初步想把歌唱好的愿望,比较喜欢歌曲中生动形象的象声词部分和再三重复的部分,有些幼儿不能准确地唱出歌曲的旋律,有时吐字不太清楚2 4-5岁 中班听觉的分化能力提高了,对嗓音的控制能力增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听辨老师的歌声并加以模仿,能够较为准确地演唱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 5-6岁 大班 唱歌水平有显著提高,能掌握一些在旋律和节奏变化上都稍微复杂的歌曲,吐字及音准有了很大进步,能记住更长的歌词,唱歌时的声音,表情更加丰富 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1 3-4岁还不容易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性质,他们听音乐时,最注意的往往是表现主题思想的一些特殊性因素,入魔你行的前奏、尾声等,能辨认作品中速度的变化。2 4-5岁能够欣赏内容较为宽泛,形式风格致为多样的音乐作品。3 5-6岁 不需要借助图片或动作,可以直接用语言来表达他们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和感觉 幼儿节奏能力的发展:1 3-4岁 基本上能合拍地做动作,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一些模仿性的动作,还能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游戏及舞蹈2 4-5岁能有效地控制肌肉活动,动作更加轻松灵活,不反对动作本身感兴趣,而且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更有兴趣3 5-6 岁 动作已经完全能和音乐一致,做动作时能很快抓住音乐的基本节拍 儿童音乐教育流派:
(一)奥尔夫音乐体系德国主要观点:1音乐教育始于动作2在音乐教育中节奏第一3主张运用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的方式实施教育综合教学:歌、舞、乐综合在一起;创作,表演、欣赏结合起来
(二)柯达-音乐教育思想匈牙利 1音乐教育要以唱歌教育为基础2音乐教育要从幼儿园开始 3主张将民间歌曲和游戏歌曲作为幼儿园主要音乐教材
(三)铃木镇一 音乐教育思想 日本 母语教学法:指给孩子创设像母语环境那样的音乐环境。去进行音乐教育,最主要的是“听” 对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步骤:1接解周围生活的音乐环境2模仿3鼓励:即通过家长、老师的表扬以增加幼儿练习的积极性4重复:反复多次的再联系5增加:扩大音乐范围6改进和完善,复习,巩固和不断提高 唱歌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首先歌词的内容应该是幼儿理解的和生动有趣的,歌词要有重复和发展的余地,可以多选用第一人称的歌曲,歌曲速度一般为中速
(二)教唱新歌 分句教唱,整体教唱
(三)复习歌曲
(四)唱歌活动的要求:1姿态 全身肌肉要放松,不僵化,但也要有所控制。身体重量分配在两腿上2呼吸3发声 要培养幼儿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在讲话的基础上放松地唱出高低、长短。强肉的不同音4吐字 清楚准确。但要防止夸张、不自然的动作;一些柔和抒情的歌曲在演唱时,不用过分强调声母,只要唱清楚就可以了;唱一些雄壮刚毅的歌曲时,声天的发音要饱和有力5音准6表情(声音表情、面部表情、躯体表情)在唱歌时,随着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强弱、音色等的变化中做到用有表情的声音唱歌,还要有自然生动的面部表情以及随声音而产生的自然地身体表情7协调一致性 在集体唱歌时,要求幼儿能将自己的歌声和谐地融入集体的歌声之中,既不超前也不拖后,不使自己的声音突出在集体的歌声之外
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音乐欣赏活动:是人们在听音乐的活动中对音乐作品进行感受、鉴赏、品评、理解的一种审美活动
(一)音乐欣赏素材的选择:1音乐作品要有较高的思想化、艺术性、有鲜明的音乐形象2音乐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应丰富多样3音乐作品要生动,便于幼儿感知和接受,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知识。音乐欣赏的步骤:
1、初步欣赏。介绍作品,使幼儿获得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了解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情绪性质引起幼儿的兴趣。
2、第二阶段。重复欣赏音乐作品,深化审美效果。
3、第三阶段。检查音乐欣赏的效果。韵律活动:律动、舞蹈、音乐欣赏。作用:发展儿童的节奏感。动作要求:符合音乐的节拍,要有节奏感,动作要协调,还要有艺术的美感,以模仿性的动作为主。打击乐活动的教学过程:
(一)、认识乐器。(二)、熟悉和欣赏音乐。
(三)、了解音乐配器。
(四)、练习。
1、空手练习。
2、分步练习。
3、分段练习。
4、整体练习。学前教育工作计划:
1、班况分析。
2、本学期幼儿要到达的目标。
3、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容安排、具体工作步骤和实施。
4、家长工作及其他班级管理工作。月(教育工作)计划注意问题:
1、要根据学期计划的要求确定本月的工作要点,要点不能笼统,应该切合实际。
2、使各种活动和各科教学活动互有联系,有机结合,使幼儿所学的知识、技能、体验、情感有复习巩固和进一步实践的机会。
3、利用季节特点当地教育资源进行教育,使教育内容具体生动,易为幼儿接受。周(教育工作)计划注意问题:
1、要考虑一周中每天的不同情况。
2、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之间应有适当间距,使儿童有时间消化,又不至于遗忘。
3、注意动静交替。
第二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复习资料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提升儿童的生命品质。
2、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良好的教育引导,从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形成社会行为技能,内化道德价值观念,具备良好品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3、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较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和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幼儿心理特征。44、社会情感: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包括情绪、依恋感、愉快感、同情心和责任感等。50
5、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50
6、移情就是识别他人情感,并对他人情感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
7、幼儿社会认知指:幼儿在与社会性客体,诸如家庭、幼儿园、社区及大众媒介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掌握有关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等。40
8、亲子交往:1 含义:是指儿童与其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进行的,伴随情感关系的交往过程。2 特点:1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2亲子关系具有持久性;3亲子关系具有强迫性;4亲子关系具有不平等性;5亲子关系还具有情感无私性和亲切性。57
9、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含义:是指学前儿童对他热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和捐赠等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67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是为了完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的总体考虑。16511、言语启发策略: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目标、内容及本班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表现运用言语进行启发,以此来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及提高学前儿童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性教育的目标,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及其效果做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过程,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237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指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中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方面、社会认知方面、社会情感方面、社会行为技能方面、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和道德品质方面等。108
1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方法:是指教师和学前儿童为了实现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完成共同的社会教育活动的任务,在活动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5、儿童社会性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传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这些浅层的、表面的知识,而是要力求抓住社会性教育的根本——形成儿童一定的作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习惯。
16、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及做出反应的能力。43
1、“社会性发展”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个体发展的三大主题。
2、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03、自我认知的范畴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觉知、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
4、自我控制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发动作用;其二是制止作用。
5、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性别认同(1.5—2岁)、性别稳定性(3—4岁)和性别恒常性(6—7岁)。
1、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就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所包括的成分及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这些成分包括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品质六大系统。⑴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以及自我与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和态度。⑵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⑶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⑷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参加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⑸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⑹道德品质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反映,即幼儿内化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父母的教养方式⑴权威性 父母对儿童的态度积极肯定,热情的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儿童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他们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坚定的实施规则,对儿童的不良行为表示不满,而对其良好行为表现表示支持和肯定,鼓励儿童获得成就、独立和探索的行为。这是一种高控的、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给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⑵专制型 也属高控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态度方面,父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儿童。父母对儿童时常表现出却反热情的、否定情感的反应,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而又往往要求儿童无条件地遵循有关的规则,但却有缺少对规则的解释,他们常常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⑶放纵型 这类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儿童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他们不对幼儿提出任何的要求,而让其自己随意控制、协调自己的一切行为,对儿童违反要求的做法采取忽视和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和训斥,纠正儿童。⑷忽视型 父母对儿童既缺爱的请感和积极反应,又缺乏行为的要求和控制。亲子间交往很少,父母对儿童缺乏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任何行为反应都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想搭理的态度。223、儿童对社会的约定俗成和一般规则的理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无规则概念”阶段;第二阶段:“成人即规则”阶段;第三阶段:“清楚认识”阶段;
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导入策略、言语启发策略、情景再现策略、隐性渗透策略和延伸与拓展策略。
5、依恋的特点:⑴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⑵在行为表现上,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⑶在对个体的心理意义或直接后果上,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可以从中获得一种慰藉和安全感。⑷在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意义上,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⑸在其赖以形成的基础上,依恋双方具有某种和谐性。506、依恋的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混乱型依恋。
7、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特点:实践性;直观性;重复性;渐进性;激励性。
8、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方法:⑴榜样示范法;⑵移情训练法;⑶角色扮演法;⑷环境陶冶法;⑸行为训练法;⑹综合教育法。87
9、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确定的依据:⑴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依据;⑵以一定的社会要求为依据;⑶以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科的发展为依据,94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确定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基础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发展适宜性原则。97
11、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的依据:1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为依据;2以社会现实为依据;3以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为依据。4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中,还必须考虑到季节、节日、资源等其他因素。112
12、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1游戏能增强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2游戏能增强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3游戏能增强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12913、幼儿园的社会教育的途径:主题教育;区域活动;一日生活。
14、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法主要有语言传递法、直观教学法、实践训练法、陶冶熏染发、移情训练法及角色扮演法。153
15、运用言语启发策略应注意的问题:1运用言语启发策略的提前是教师和儿童双方对社会性教育活动都有较高的热情;2言语启发策略的运用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3运用言语启发策略要求教师在社会性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扬教学民主;4运用言语启发策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17216、最近发展区:㈠小班幼儿社会行为技能教学的最近发展区 社会行为技能主要包括:交往技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关心、同他人的情绪等。最近发展区 :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不善于主动地与人交谈,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境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作出应答,解决矛盾。204㈡中班幼儿年龄小,思维外显于行为中,气社会技能直接以行为来表现。中班幼儿的问题解决意识和是非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增强,但对同伴的交往的冲突的解决能力和水平上却需要教师的帮助比如:商量、容纳、分享等合作能力方面。不同的孩子合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206 ㈢大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具备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并能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显示出很强的独立能力。但在学习习惯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如依赖、固执等。大班幼儿更喜欢和同龄的幼儿一起玩游戏,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关系得到迅速的发展。20817、生成的意义话主题活动的特征:孩子关注;能够探索;能够延伸。
18、学前儿童评价:为发展而评价;对发展的评价;在发展中评价。
19、学前儿童评价的具体做法:1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让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2,重综合性评价,努力实现平价主体和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及评价方法的多元化;3重过程性评价,即不把评价当做幼儿的最后发展结果,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对幼儿的观察、思考与帮助上,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与家长、幼儿对话的起点,能够促进评价主体的共同发展。20、学前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1针对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过程性原则;4情境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24021、评价一次社会教育活动是否成功,可以从活动目标的评价、活动准备的评价、活动内容的评价、活动过程的评价及活动效果的评价几个方面考虑。
第三篇:中职学前音乐活动设计与指导(教案)
幼儿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公开课教案)
授课题目:幼儿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授课人:王利
科目:幼儿音乐活动指导
授课时间:2016年12月6日
第15周星期二
第二节 授课班级:14学前教育1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及案例分析了解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2.能力目标: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及歌曲内容设计出适合幼儿的歌唱活动。3.情感目标:在设计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分工与合作,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幼儿歌唱活动设计与组织的流程及要点。
难点: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及歌曲内容设计并组织适合幼儿的歌唱活动。
教学时间:二学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一起进入互动,然后进入今天的主题。(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跟着音乐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律动吧。上节课结束时,我已经给同学们留了展示环节,现在就把讲台交给你们啦!)
二、分小组进行歌唱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1.以歌曲《王老先生有块地》为例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并分小组展示活动设计。2.选出其中一组进行活动组织的展示,其他小组认真观看,活动结束进行点评。
三、小结
活动的设计要以幼儿的实际年龄及其对音乐的了解与感受为出发点,设计的流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其组织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组织一节好的活动是需要不断磨炼的,只有在不断的组织、实践中才能发现不足,并弥补不足。对于音乐活动来说,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也要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附录:歌唱活动歌曲
第四篇:《学前幼儿数学活动设计与指导》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期末试题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经历了那些阶段()A.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物点数———按数取物.B 口头数数—— 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C.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
D.说出总数——按物点数———按数取物——口头数数 2.小明现在刚好5岁,请问他大致属于数概念发展的那个年龄阶段()
A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
.B.数词和物体的数量间建立联系阶段
C.数词和物体的数量间建立联系和数的运算初期的过渡阶段
D数的运算阶段
3.选择学前儿童数学的依据不包括()A舍弃不科学的、不系统的知识 B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 C.适合幼小衔接的需要 D培养技能和习惯
4.作为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有益延伸是()A孩子日常社会生活————付费、数楼房车次等 B家庭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C.分组数学游戏活动 D数学区角活动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能力目标包括()①、发展数学认知能力 ②、技能探究能力
③、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④、解决日常数学问题的能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6.以下哪个特点不是分组教学活动所特别注重的()A综合性 B趣味性 C.目的、计划性 D自然性.处于3----4 岁儿童,在几何形体的认知方面的特点是()
A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B能对平面图形进行配对
C.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与相同 做到图形守恒、不受大小、颜色和位臵的影响 8.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是()A先左右、再前后、最后认识上下 B先前后、再上下、最后认识左右 C先前后、再左右、最后认识上下 D先上下、再前后、最后认识左右
9.进行分类教育要求时,对大班的要求是()A学会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B能够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C能按某一特征进行肯定与否定的分类 D掌握“分开”、“分成”、“合起来”等词
10.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的是()A能够进行各数群间的等量、互补和互换 B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C掌握十以内数的组成 D掌握十以内相邻数的关系
11.幼儿园中班与幼儿园小班比较,新增加的教育要求是()
A基数概念教育要求 B序数教育要求 C空间认知教育要求 D时间认知教育要求 1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包括()
① 从简单到复杂 ② 从具体到抽象 ③ 从被动到主动 ④ 从零散到体系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什么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及归宿()A教育形式、教育目标 B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C教育目标、教育手段 D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14.学前儿童形成数概念的核心是()A掌握10以内的数序 B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C接触20以内的数
D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15.假如幼儿能进行1到5的正逆排序,那说明幼儿(A是中班的幼儿
B理解了数量关系的中的可逆关系 C满足了中班的教育目标要求 D明白了数的守恒)16.小星自编了一道应用题“小雨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存在的错误是()A.条件不清楚
B.结构不完整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D.问题不明确
17.在认识“三角形”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A.对图形进行比较 B.渗透图形守恒的教育 C.让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D.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18.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却不能以客体为中心判断左右这主要是受()A动作能力发展的局限 B语言能力发展的局限 C想象能力发展的局限 D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
19.幼儿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数学活动时教师如要评价每个幼儿选择和操作材料的情况此时收集评价资料的最好方法是()A临床法 B测试法 C作业分析法 D观察
20.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A.数学能力
B.数学知识 C.数学素养 D.数学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儿童学数学的特点包括()A逻辑思维特点 B学习数学心理的特点
C依靠外部操作和用具体实物的特点 D数学概念和技能学习的特点
2.判断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程度可从哪几方面来看()A计数能力、数序的掌握 B基数概念、抽象数概念 C数的守恒、组成
D数的分解、组合的掌握程度
3.以下哪些是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A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B从逐一加减到按数群加减 C从抽象到具体
D从感知动作水平加减直接到概念符号水平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A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结构 B让儿童动手操作 C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D联系儿童实际、重视个别差异
5.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让幼儿()A萌生对数学的主动求知和探索 B体验和发现数学 C活学活用。回归生活
D因材施教、帮助其建构数学知识
6.每个活动都有个名称,那现有的数学活动名称一般有哪些形式命名()A生活化命名 B学术化命名 C教育目标命名 D孩子特点命名
7.在写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目标时,作为老师应从那几个具体目标入手()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个性发展
8.在制定数学教育目标时,应考虑()A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B社会的发展和数学学科特点 C教师教的特点
D儿童的习惯和家长意愿()
9.以下属于幼儿园中班理解数量关系的教育要求的是(A理解包含关系 B理解传递关系 C理解守恒关系 D理解可逆关系
10.以下属于学前儿童教师“教”数学的方法的是(A启发探索法 B归纳演绎法 C图示建构法))D讲解演示法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什么是数学能力 2.什么是变式守恒法 3.什么是三阶梯教学程序? 4什么是量?
5什么是学前数学教育评价? 6什么是归纳演绎法? 7什么是游戏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
1.简述学前儿童基数概念发展体现的几种不同发展水平2.简答学前儿童基数概念发展的规律 3.简答学前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特点 4.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5.请简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6.请简答教师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7.请简答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8请简答学前儿童排序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请论述在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数学教育目标上是如何体现递进性的? 2.请设计一个关于图形守恒的教学活动。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答案
1—5:BCDDA 6—10:CBDCA 11---15 BDBDB 16--20 :ACCDC
二、多选题:
1—5 :AB AC BC ABCD ABC 6—10:AB ABCD ABD CD BD
三、名词解释
1.数学能力是指儿童在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对事物数量形的认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连锁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2.是指通过数量的变式训练使学前儿童形成守恒认知结构的教学方法。
3.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中,根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思维发展的三级水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认知能力递进式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外部感知运动智力逐渐内化为形象表针智力以至达到词语概念智力的过程。4.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的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5.学前数学教育评价是以学前数学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6.是指学前儿童运用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7.它是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儿童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四、简答题
1.第一种水平:不理解有多少物体的提问 第二种水平是:不完全的数数和基数关联 第三种是:完全的数数和基数关联 第四种是:最后一个数词规则 第五种是:儿童不完全的基数反应 第六种是:儿童真正的基数的反应
2.①儿童基数概念的发展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②儿童基数概念的发展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③儿童基数概念的发展依赖于感性的经验 ④儿童基数概念发展的社会性建构
3.①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性和形象性为主要特点 ②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不稳定,还没有完全形成数量守恒概念
③学前儿童接收和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较差,有待提高 ④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主要反映在数学能力方面的不足 4.①激发学前儿童认识和探索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的兴趣(情感和态度目标)
②引导学前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空间的感性经验。(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③培养学前儿童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能力,并学习独立自主选择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检验数学活动的错误控制能力。(解决日常生活数学的目标)
④培养学前儿童正确使用数学操作材料进行数学活动的数学操作技能探究能力,爱动脑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技能和习惯的目标)
5.①数学素养是21世纪儿童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之一 ②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数学教育能满足学前儿童的认知需要 ④能顺利解决幼小衔接的瓶颈问题 6.①创设良好的动手操作环境 ②加强对学前儿童操作过程中的指导 ③灵活选用不同类型的操作活动
④善于总结和提升操作经验,对操作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7.① 数学教学活动 ②分组数学游戏活动
③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④数学区角活动
8.① 3岁学前儿童在完成排序任务时,带有很大的游戏性、任意性和不稳定性
② 4岁学前儿童往往用分组比较法,进行5的排序 ③ 5岁学前儿童排序时,具备一定的目测能力。开始进行10的排序
④ 6岁学前儿童进行10的排序时,目测能力提高并自学利用简便的排序方法。
五、论述题 答案:
1.在感知集合教育要求上,小班的分类教育要求是:探索物体特征,学习讲述物体的异同;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要求是: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幼儿园中班分类教育要求是: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计数和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二元
分类。学习“分成”“分开”“合起来”;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的教育:学会对应比较法:重叠法、并放法、连线法 幼儿园大班的分类教育要求是:学会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肯定与否定的分类。同时从两个角度或二维来分类。2.在基数教育要求上。小班是感知个数在5以内集合中的每个元素;中班是学会10以内数的顺数和倒数和达到数目守恒。大班是学会100以内的顺数和倒数,认识三个相邻数的数差关系。
3.几何形体的教育要求是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在生活中找出和图形相似的图形。中班是认识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正确说出图形名称,进行图形转换。大班是认识长方形、圆柱体、能够正确说出名称并学习等分形体。
4.在量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运用大小和“长短”等词,说出那个最长等。中班是进行量的区分、比较、排序。大班是能够按照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初步感知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
5.在空间认知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是能说出以自己为中心的上下方位,中班是辨别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大班是区分并说出以自己身体为中心的左和右。
6.在时间认知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是理解早晨、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中班是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含义、大班是学会看钟表上的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7.在理解数量关系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是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和一一对应的关系。中班是理解邻数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可逆关系。大班是比大班锁互补、互换。包含、传递、函数等。
在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上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其都体现了一种递进性。
2.设计图形守恒的教学活动如下 活动名称:图形守恒
活动目的:①复习三角形名称及特征三条边和三个角,知道不论大小颜色有什么不同只要有三条边和三个角都是三角形。②能从周围的环境中找出与三角形相似的物品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准备:几何图形学具盒内装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和图形各若干和彩色铅笔每人各1盒练习纸每人1张。教师用三角形图1张。教师尽可能在环境中布臵上三角形物品如三角锦旗、彩旗、三角形的画等。彩色粉笔若干黑板一块。
活动程序与方法:1.步骤复习:三角形 ①操作感知。教师在黑板上画1个三角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如果儿童答不出。教师先不要告知三角形名称应让幼儿通过以下操作感知自己得出经验。如果有人能说出三角形名称教师应再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呢?接着让幼儿从自己的学具盒中取出1个和黑板上一样的图形请他们仔细看看并用手指抚摸它的面和四周边缘想想它是什么样。
②讨论。请几位幼儿分别叙述自己看和摸后的感受。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视情况提出以下问题教师手指沿1条边描画这是什么?必要时教师可告之这叫边再指1个角问这是什么?角有几条边?几个角?请几位小朋友分别指出并数给大家听。③小结。幼儿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说这叫三角形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呢?因为它有三条边、三个角。它们都是三角形。①挑出三角形
a.操作。请幼儿从自己的小盒里把三角形都找出来。b.讨论。这些图形都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它们的颜色、大小、样子都不一样都叫三角形吗?可提示幼儿看看它们的角再看看它们的边是不是一样多是不是三角形和颜色有没有关系?和大小有没有关系?和三角形的摆放方法有没有关系? c.小结。经过讨论让幼儿认识到是不是三角形和颜色、大小和怎么摆都没有关系只要有三条边、三个角都叫三角形。②看看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a.教师出示三角形图或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各种不同颜色和形状的三角形
自由活动时间可使用小几何图形卡片作自由拼图游戏等。
第五篇:《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作业1复习资料
17-18-1
366#《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作业1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观察:教师借助于感官或一定的手段工具,运用一定的方法捕捉发生在教育活动情境中的各种信息的过程。
2、内部评价:是指参与者主体进行的自我评价,如学习者主体对自身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教学者主体对自我的教学工作的评价等。
3、体验式学习:
4、区角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5、行为指向的幼儿园环境:
二、简答题
1、如何遵循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基本原则?
(1)尊重性原则,评价者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评价者都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以激励、发展与正面肯定为主,以帮助教师或幼儿发现、发扬长处,弥补不足,不断前进。
(2)科学性原则,主要是指评价者运用合理打的评价方法、手段和工具在活动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展开评价。
(3)全面性原则,教育活动的评价应该是全面评价幼儿的发展水平。
(4)情境性原则,在教育情境中,评价就是把获得的教学的信息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作为突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5)个别化原则,既要关注幼儿某一方面突出表现和潜在能力,为其个性化、个别化的发展和生成留有空间。
366#《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作业1复习资料
17-18-1
3、简述有效师幼互动的支持策略?(1)激励式互动策略
①
情境感染;②语言催化;③情感分享。(1)追随式互动策略
① 环境创设;②变换调整;③耐心等待;④及时反思。
(3)挑战式互动策略
① 问题质疑;②启发思考;③推动深化。
4、如何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精神环境?
答:
1、建构积极有效地师幼互动:首先,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其次,教师应尊重和关爱幼儿;第三,建立新型的师幼关系。
2、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教师要为同伴交往创设有利条件;教师要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教师要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经常表扬、鼓励幼儿;教师应持肯定、支持的态度;教师应多接纳、多欣赏。
5、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基本体系包括哪些?
幼儿园保教目标、幼儿园各领域目标、幼儿园各年龄班及学期目标、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表述的基本要求包括:1、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2、要清晰、准确、可检测,不能用活动的过程或方法来取代。3、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4、一个目标要通过多种活动实现,一个活动要指向多种目标。
三、论述题
1、请结合实际,试论如何遵循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中的 “灵活性原则”?(1)灵活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2)灵活处理“抛球”与“接球”的关系(3)灵活处理角色身份(4)灵活调整活动节奏
366#《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作业1复习资料
17-18-1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设计区角活动的材料?
(1)丰富性:即教师应当根据区角的活动内容,提供足量的材料和玩具,以让幼儿自由地依据自己的需要选用合适材料。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材料。同一活动内容多种材料。
(2)层次性:由于儿童个体差异,他们对事物会有不同认识,操作也会处于不同层面。因此,有些活动内容材料既要体现对儿童群体也要体现对儿童个体的关照,要有层次性。相同内容,不同年龄,材料层次不同。相同年龄,同一活动内容材料层次不同。
(3)情感性:充满情感色彩和生活性、情景性的环境材料更能激起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愿望,是他们积极建构的动力和支持力量。因此,赋材料于灵性和亲和力,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活动的心向。
(4)自然性:最大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物品作为活动材料,避免假生活状态。利用废旧材料进行活动,让幼儿感受材料的多种质感和多样性,并萌发环保意识。
(5)探索性:将问题隐含在材料中,以情景或游戏驱动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在操作中感受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某些现象,并进而关注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四、设计题
1、试以“交通工具”为主题内容,设计一则有关幼儿园探究式学习的活动。(要求:从活动设计思路、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方面来体现。)1、2、3、4、探究主题:从儿童经验出发
探究环境: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时间、空间、人数、材料等)探究过程:倾听、合作、交流、支架 探究结果: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366#《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科学)》作业1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