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平谷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大全
北京市平谷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
京平新建文〔2006〕31号
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件精神,加大我区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力度,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和《平谷区村级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平谷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平谷区档案局共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新农村建设档案,是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涉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人民收入、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民主管理等方面的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机构设置情况
(一)成立以平谷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为组 -1-
长,平谷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平谷区档案局局长为副组长,平谷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平谷区档案局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平谷区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二)新农村建设相关单位(见附件)分别成立以主管档案工作的领导为组长,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专、兼职档案员为组员的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小组。
(三)各村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并在现有档案工作小组基础上,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相关人员职责范围,责任到人。
第四条工作职责
(一)平谷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要负责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并对所有参与新农村建设相关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平谷区档案局主要负责制定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办法、规定等文件,对全区有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进行指导和引导,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等档案法律、法规的案件进行查处。
(二)新农村建设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将本系统、本单位的文件材料形成规范;并做到归档档案齐全完整;档案保管安全;积极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三)村级档案工作小组负责保证本村新农村建设文件材料形成规范;并做到归档档案齐全完整;档案保管安全;积极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第五条有下属单位的主管部门要依法对下属单位的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2-
第六条根据《档案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报告》、《平谷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等文件精神,确定新农村建设需归档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
(一)组织建设类:成立各类新农村建设组织的请示、批示、机构设置及相关制度等文件材料;
(二)新农村规划、设计、审批类:有关新农村建设规划、工程设计、申报、审批性材料;
(三)环境整治与建设类:农村环境整治、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等工作的实施方案、规划、施工材料等;
(四)主导产业培育类:
二、三产业村培育材料,农产品销售、加工材料,民俗村建设等文件材料;
(五)农业科技类: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项目研究、标准化基地的申报与审批等材料;
(六)农村体制改革类:农村体制改革规定性、政策性文件,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等相关材料;
(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类:农业基础设施申报、审批、规划、设计、施工等相关材料;
(八)农村社会事业和服务体系建设类:农村教育、文化、体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政策、规定、办法等文件材料;
(九)新民居建设类:新民居整体建设规划、审批、验收等材料,分散式新民居建设模式、相关政策引导性文件等材料;
(十)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类:新农村建设立项批复、资金请示材料、相关新农村建设项目包装和申报材料等;
(十一)农民素质教育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能培训等材料;
(十二)农村基层民主和政治建设类:村务公开和农村法治 -3-
化建设材料,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材料等;
第七条各单位根据新农村建设任务分解情况和本单位材料生成情况修订各自《文件材料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表》,并随新农村建设进程而不断完善。
第八条新农村建设档案应归入本单位相关档案门类中,不单编目录。
第九条文件材料归档时间和要求:
(一)文书档案于次年6月底前归档完毕;
(二)基建档案的管理工作必须纳入项目的工作计划,待项目竣工验收后三个月内整理齐全、装订整齐,移交档案部门,并办理移交手续;周期长的工程项目,可按阶段分期进行归档,大项目可在各小项目主管单位工程结束后分期归档;
(三)设备档案在开箱验收和使用后三个月内,由该部门的兼职档案员负责收集,按材料的性质和结构进行系统整理,组成案卷,填好目录,向档案室移交,并办理交接手续;
(四)科研档案的归档时间应在结题并报主管领导审查后的三个月内立卷归档;
(五)声像档案归档时间为次年6月底前经形成部门整理后,向综合档案室移交;
(六)实物档案一般在档案产生的二个月内向本单位综合档案室移交。
第十条凡重大项目验收时,相关文件材料必须通过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验收。
第十一条上级主管部门制发的涉及新农村建设的申报、审批、规划、设计等文件,村里也要完整保存一套(可以保存复制件),以确保村级新农村建设档案的齐全完整。
-4-
第十二条加强引导,开展新农村档案利用服务工作。通过档案利用查询、档案编研、档案展览等多种方式开展利用服务工作,充分利用档案资源优势,发挥档案资源价值。
第十三条从事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变动时,必须办理文件材料交接手续。
第十四条各单位要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纳入单位档案综合管理考核范围,建立相关奖惩制度,确保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五条本实施办法执行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由平谷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平谷区档案局负责解释。
附件:平谷区新农村建设相关单位名单
北京市平谷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
二OO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农村 档案管理 办法
发:新农村建设相关单位。
抄 报:北京市档案局,区委江涛同志,区政府王晓光同志、闫维洪同
志。
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2006年12月26日共印80份-5-
附件:
平谷区新农村建设相关单位名单
平谷区委办公室
平谷区政府办公室
平谷区人大办公室
平谷区政协办公室
平谷区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平谷区财政局
平谷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绿都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 北京市平谷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平谷区市政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工商局平谷分局
北京市公路局平谷分局
平谷区民政局
平谷区卫生局
平谷区交通局
平谷区文明办
平谷区环保局
平谷区能源服务中心
平谷区林业局
平谷区农委
平谷区畜牧服务中心
平谷区旅游局
平谷区经委
平谷区商务局
平谷区科协
平谷区科委
平谷区文委
平谷区广电中心
平谷区经管站
平谷区政策研究室
平谷区农工委
-6 -平谷区编办平谷区水务局平谷区教委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平谷分局平谷区体育局平谷区招商局平谷区委宣传部平谷区计生委平谷区委组织部平谷区司法局平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平谷区电信局平谷区峪口镇平谷区马昌营镇平谷区马坊镇平谷区刘家店镇平谷区大兴庄镇平谷区大华山镇平谷区镇罗营镇平谷区熊儿寨乡平谷区黄松峪乡平谷区金海湖镇平谷区南独乐河镇平谷区山东庄镇平谷区王辛庄镇平谷区平谷镇平谷区夏各庄镇平谷区东高村镇
第二篇:平谷区新农村建设工作报告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平谷区2009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报告
2009年2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09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委三届七次全会和区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工作要求,认真总结2008年的成绩和不足,全面部署2009年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持续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2008年新农村建设工作简要回顾
2008年,全区上下以服务奥运为主要任务,牢固树立城乡一体化理念,切实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我区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方向,果蔬种植、绿色养殖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一主多特”果品格局稳步推进,新增特色果品2.3万亩,“三大战略”深入实施,大桃实现顺畅销售。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峪口禽业新建5个蛋种鸡基地,西樊各庄300万只蛋鸡项目进入开工准备阶段。农业功能开发步伐加大,西烟路绿谷田园生态产业走廊初具雏形。发
— 1 — 展市级乡村旅游村2个,乡村旅游接待户224家。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4.9亿元,同比增长14.7%;民俗旅游收入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36元,同比增长9%。
(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改水进入扫尾阶段,改厕1.7万座,改扩建乡村道路72.2公里,市级基础设施整体推进村建设进展顺利。“三起来”工程取得进展,安装太阳能路灯3900余盏,建设农村雨洪利用工程29处,完成2处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30座规模猪场粪污治理工程。推广农田节水灌溉1万亩。围绕“清洁奥运”工程,大力开展“全区动员,美化家园”行动,村庄环境通过市级检查验收,田园环境得到进一步治理,在两个乡镇试行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完成造林2.3万亩、小流域治理40平方公里,绿化公路河道40公里。启动山区绿化提质工程,新栽观赏树种34万株。熊儿寨乡被评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玻璃台村被评为北京最美乡村。
(三)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社保再上新水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3%,“一老一小”参保率达到99%,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8%。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新建村邮站15个、太阳能公共浴室4处、公共厕所62座,实现了“村村通公交”。农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完善农村无线网、移动“农信通”等信息平台,所有行政村建立了网页。农村文体活动日益丰富,为一批乡村文艺团队配备了放映和音响设
— 2 — 施,新建数字影院105个、图书馆分馆20家,全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服务得到加强,开展绿色证书培训2000人、实用技能培训12万人次,5080人实现转移就业。
(四)农村改革创新充满活力。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累计达到309家,入社农户达到 户。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土地信用合作社试点建设。稳步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10个试点村进展顺利,其中5个村改革工作基本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新增险种4个,参保农户1.1万家。多种模式的新民居建设取得良好的示范效应。整体改造继续推进,挂甲峪二期全部入住,将军关二期完成主体,南宅二期进展顺利;分散式新民居建设全面推进,已完成427户。太平庄“田园式村庄”和鱼子山、北寨和老泉口景观试点村完成建设。黑水湾民俗旅游接待区一期基本建成,向阳村、井峪村正在抓紧施工。城市房地产带动模式实现突破,马坊新区回迁楼一期已经完工,白各庄集中上楼部分楼盘封顶,南定福土地一级开发正在进行。旅游地产带动模式积极推进,夏各庄镇总规和中心区控规获得批复,金海湖旅游小镇建设进入评估、补偿阶段,罗汉石村搬迁工程已开工。小峪子村10栋田园新型旅游接待用房投入使用。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我区新民居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区累计建成新民居986户,太阳能集热面积1.4万平米,不仅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而且促进了农民就地转移就业。
(五)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逐步完善。
— 3 — 基础性工作得到加强,开展了全区数字农网基础数据调查和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编制了7个乡镇域规划、15个村庄规划、村镇集约化污水治理规划和“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为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考评力度不断加大,深化农村党建“三级联创”,加大新农村建设在“五好”创建考评中的权重,制定《新农村建设考评体系》,增强了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农村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出台《水务工程设施管理办法》、《由村集体组织实施的基本建设管理规定》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农村基本建设工程的管理制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出台强农惠民政策13项,落实政策资金2164.7万元,同比增长11.2%,全区用于“三农”工作的区财政预算及市级专项资金达到11.2亿元,同比增长23.2%。强化农民的主体作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民居与环境建设、合作组织建设、业余文体活动、村级民主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拓宽社会参与面,搭建多个帮农扶农平台,建立扶贫解困、城乡共建对子,吸引了区内外一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我区新农村建设。
回顾2008年的新农村建设,应该说成绩大,进展多,是很值得总结的一年。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困难。一是农村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比较粗放,农民持续增收的压力很大。二是农民生产和就业技能、文化素质、文明素养、民主意识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培养新型农民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三是农民在新
— 4 — 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还不明显,有利于调动农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机制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四是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尚未有效根治,反弹现象十分普遍,环境现状与建设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生态区目标相去甚远,需全面加大整治和建设力度。五是农村体制机制滞后于硬件建设,建管矛盾、干群矛盾日益突出,民主管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方面需要倾注更大精力。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年和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2009年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今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北京进入了从中等发达城市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阶段,我区进入了从打基础向强基础迈进的新阶段。农村改革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变化。北京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个目标要求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率先在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率先构建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今后一个时期,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心将向郊区转移,事权财权向基层下放,政策资金将向郊区特别是山区、生态涵养区和水源保护区倾斜,这些都为我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区正处于加快推进生态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中期发展阶段,即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战略上升期。作为人口、地域、— 5 — 资源占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是落实发展战略的资源支撑区,是维护区域环境的生态保育区,更是破除二元结构的先行示范区。在生态立区、三产带动、旅游富民等战略的指引下,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和旅游项目、地产项目、现代农业项目在农村落地,各类生产要素加速向农村汇集,我区大发展的势头将率先在农村凸显出来,各项事业也将在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结合当前的新形势,今年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区委三届七次全会和区三届四次人代会精神,以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培育农村生态文明,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农民基本权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要认真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大力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加快发展具有平谷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完善和落实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壮大果品、蔬菜和畜牧产业,积极探索农业新业态,深度开发生产、生态、生活、示范等多种功能。
一是培育现代农业产业项目。以峪口禽业为龙头,新建蛋种鸡养殖基地5个,逐步打造世界最大的蛋种鸡生产基地。与正大集团合作,建设“四位一体”300万只蛋鸡与蛋品加工项目,争取明年投产出效。继续扶持标准化肉鸡生产。借助华夏五千年、— 6 — 老才臣等公司的龙头作用,带动酒葡萄等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是加快发展农业廊带经济。进一步完善西烟绿谷田园生态产业走廊,建立标识系统,建设特色观光果园和停车场、农产品售卖区等配套设施。打造崔杏路生态友好型果品产业走廊,建设一批品种展示、技术集成、产加销一体化的果品主题园区,总建设面积4000亩。推进京平高速路设施农业带建设,在马坊、东高村、夏各庄等乡镇发展设施农业2000亩以上。以沟域为单元推动山区开发,建设一条沟域产业带。依托走廊经济、沟域经济、园区经济,促进特色产业聚集和观光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三是积极推进生态农业。依托规模养猪场,发展“畜沼肥”三位一体400处。扩大“果菌肥”三位一体,建设菌棒加工厂2个,年产菌棒500万个。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下种菜、种草、种药、种花5000亩以上。实施果园生草覆草10万亩,改善果园立地条件。大力普及无公害防治技术,推广频振式杀虫灯3000盏,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推广安全新型农药、新型兽药及饲料、新型生物肥及器械。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
2.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坚持高端休闲游和乡村民俗游同步发展,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农村三次产业的支柱和龙头,开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空间。
— 7 — 一是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化和特色化发展。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覆盖面,消除旅游干线及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空白村,发展市级接待户100家以上。挖掘山水林果等地方资源,推广新型业态,走“一沟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发展道路,重点建设雕窝、玻璃台、太后、东山下、挂甲峪五个精品旅游村,促进民俗旅游向乡村度假旅游转型。鼓励旅游商品开发,促进葫芦烫画、剪纸、风筝、灯笼、鞋垫、桃木等手工艺品的批量生产,丰富乡村旅游接待内容和文化内涵。开展乡村旅游合作社试点建设,促进接待户从竞争走向联合,不断提高接待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是努力打造高端休闲旅游业。深入挖掘山、水、林、洞、峡等资源,引进社会投资,培育休闲度假、会议奖励、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推动我区传统观光旅游向高端休闲旅游转变。重点做好御马坊度假城、轩辕山国际旅游区、金海湖旅游度假区等组团的开发,争取部分项目开工建设。借助高端产品开拓旅游市场,增加旅游人气,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向旅游行业转移。
3.稳步发展城镇二三产业。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结合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引导清洁制造、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等低碳高端产业聚集,加快壮大镇域经济,推进全区城镇化进程。重点建设峪口工业集中地、东高村文化产业基地和马坊绿能产业基地。发展城镇商贸和流通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向农村地区延伸。
(二)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 8 — 1.全面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农业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着手编制“十二五”新农村建设规划,完成所有乡镇域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实现农村规划全覆盖。
2.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区政府为主导,乡镇、村为主体,切实做好五项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完成农村安全饮水、户厕改造、道路修复、垃圾处理、重点村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工程。今年要完成改水工作,改造1.06万座户厕,建设92座公厕,修复97个村内道路,启动120个村的主次街道及胡同硬化工程,完成8个旅游村污水治理工程。继续实施“三起来”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4000盏,新建太阳能公共浴室34处,推进一批大型沼气集中供气、户用沼气和生物质气供气工程,实施规模猪场粪污治理50处。推广民居墙体保暖节能改造240户。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节水灌溉1.5万亩,实施一批田间路网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完成山区搬迁240户。
3.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鼓励农民无线上网,抓出一批示范户,农村电脑普及率达到30%。实行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实现农村财务在线审计。实施医疗信息、文化信息、教育信息和农村综合信息共享工程,推动区、乡镇、村公共服务资源交换与共享。完成乡镇、村有线广播全覆盖及联网建设工程。
4.全面推进以新民居为特色的村庄改造。大力弘扬以“新能源、新建材、新户型”为技术核心的农村居住文明,加快多种模式的村庄改造步伐,发挥带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刺激农民建设
— 9 — 性消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四位一体”综合效应。一是完成将军关二期和南宅二期建设,启动两个村三期和……整体改造工程。二是制定扶持政策,继续鼓励农民开展分散式新民居建设。三是完成黑水湾一期、井峪和向阳村民俗接待区建设,启动黑水湾二期工程。四是以城市房地产为带动,加快马坊新区和白各庄新村建设,探索马坊镇宅基地换房试点工作。五是以旅游地产为带动,启动夏各庄新城一期土地一级开发,建设部分回迁小区;完成罗汉石村迁建工程。六是加快金海湖旅游小镇建设,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启动部分安置房工程。七是新建小峪子二期30栋果园旅游接待用房。八是积极探索大村改造的有效办法,在大华山镇小峪子村、刘家店镇行宫村开展集中上楼试点。
(三)深化农村环境建设,加快培育农村生态文明。以国家卫生区和国家生态区创建为总揽,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大力营造整洁、优美的农村环境。
1.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一是编制全区环境整治规划,确定公路、山林、村庄、景区、田园等一批试点工程。二是继续巩固“美化家园”成果,逐步消除农村八个方面的环境顽疾,严格控制环境脏、乱、差现象的反弹。加强建筑垃圾管理,设立一批临时消纳点,实现建筑垃圾就近、集中堆放。对东高村镇赵家务村、金海湖镇海子村、山东庄镇鱼子山村进行全面试点整治。三是完善长效治理机制,推动农村环境工作由户外向庭院延伸,由
— 10 — 整治向建设升级。建成南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经验,抓好峪口和王辛庄两个试点镇,在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行政村普遍推开。加快发展庭院经济,每个乡镇建设一个庭院经济试点村。四是开展“三横四纵”骨干路网环境建设。“三横”指京平高速路、顺平路及延长线、西烟路,“四纵”指密三路、崔杏路、平三路和夏鱼路,其中,对崔杏路和西烟路进行全面试点整治。完成西烟路、崔杏路、平三路、杨稻路、东南路公路绿化工作,建设94公里农田三季彩带,塑造主干公路良好形象。
2.抓好农村生态建设。加强农村水环境建设,新建农村雨洪工程30处。完成小峪子、黑水湾、老泉口50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任务。加快推进村庄和宜林荒山绿化、废弃矿山治理和低效生态公益林改造等生态建设工程,实施120个村庄绿化,完成山区绿化提质工程1万亩,恢复废弃矿山植被1000亩,增强山区生态屏障功能和碳汇能力。
3.加强村镇生态创建工作。力争用三年时间,全区80%以上乡镇创建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0%以上的行政村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村。今年要完成4个国家级和5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任务。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要向开展创建的乡镇、村倾斜,实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确保创建任务的圆满完成。
(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1.继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教育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 11 — 和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完善农村医疗服务,实行老年人就诊、出诊、建立家庭病床“三优先”,推行合作医疗住院和门诊费用院内直报制度,扩大零差率药品销售范围,乡村医生纳入三级医疗管理网络。加强农村低保工作,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和居家养老服务,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统筹城乡就业管理,实现“就业服务村村通”,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消除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000人。
2.繁荣农村教育、文化、体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优化农村学校布局,推进中小学规范化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文化站建设,实现农村数字影厅全覆盖。发展业余文艺队伍20支,培训各类文艺骨干1000人次。举办桃花大舞台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文艺演出3000场,放映电影2万场。加强村级体育设施建设,实现“村村有乒乓球室”目标。办好区、镇、村全民运动会,开展全区篮球联赛,打造全国篮球之乡。
(五)大力培养新型农民,营造农村文明乡风。
1.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统筹各类培训资源,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的农民人才队伍。开办农民田间学校9所,完成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以上,绿色证书培训2000人。开展系统化、宾馆式民俗旅游培训,举办“农家学手艺”培训班,推广制作民俗手工艺品,助推乡村旅游业发展。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完成转移就业培训1万人次
— 12 — 以上,帮助3000人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发挥各级就业服务组织的平台作用,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农村青年、零就业家庭、低保户家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2.加强农村紧缺人才培训。继续实施“中等学历教育提升计划”,深入开展“一村一个中专班”教育,培训新生500名。进一步完善农村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促进优秀人才向农村流入。加强学校回乡青年、离退休回村居住人员、下岗回乡待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教育管理,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才干,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创业出力。
3.加强农民健康教育。举办农村健康知识讲座100场,宣传疾病预防、饮食调理、运动锻炼、心理健康等知识。加强农村体育健身指导,提倡科学健身,文明保健。把健康教育贯穿于生产、生活的每个细节,引导群众从个人、从家庭做起,筑牢健康防线,形成健康文化。
4.加强农民法制教育。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举办法制文艺演出100场、法制讲座273场,增强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农村法律服务,新建农村法律服务室65个,创建人民调解示范村18个。
5.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深入落实《平谷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13项重点工程,普及文明礼仪常识和基本道德规范,革除农村各种陋习,携手共建文明乡风。一是广泛开展文明宣讲活动。组建百人宣讲团,每个村举办4场以上文明宣
— 13 — 讲班;组建千人报告团,推出1000个文明典型,举办三级报告会;组建万名文明志愿者队伍,办好1万件文明实事。二是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搞好文明村镇和文明户创建,评比表彰一批乡风文明“百颗星”、“五好文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使农民见贤思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以建国60周年为主题,组织“爱家乡、讲文明、树新风—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系列实践活动,开展国情、市情、区情宣传教育,营造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好又快建设新农村的社会舆论氛围。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1.加快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年内新启动10个村的试点改革,争取完成6个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积极争取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社区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责权利明晰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学校,培训一批明白人和带头人,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合作社规范化运作。鼓励和扶持土地信用合作社、乡村旅游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社建设。积极培
— 14 — 育联合社,推进同一行业的横向联合和同一产业链的纵向联合,提高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最大限度将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留给农民。支持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为部分合作社配备大学生助理。
3.积极创新农村治理机制。立足于村民自治,通过机制创新,逐步调动和发挥农民在村级产业发展、民主决策、投工投劳、公共管理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一是深化民主决策和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民主决策程序,严格“八步决策”法,实行村级重大事项票决制度。加强村级财务、重大事项、重大工程和干部廉洁从政的民主监督,开展村级资产清产核资和新增债务清查工作,不断规范村级财务制度。二是创新村级管理组织构架。探索2000人以上人口大村的社区化管理工作。认真总结张各庄村、大庙峪村的试点经验,全面推广村治管理新模式,形成“党组织领导、村代会做主、村委会办事、监委会监督”的新格局。三是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工程实施办法,建立区镇村责任明晰、农民广泛参与、过程管理规范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公厕管理、道路养护、文体设施维护等方面的长效机制,保证公共设施的有效维护和持续利用。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保障。1.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继续坚持和发扬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行年初定计划、年中常检查、年末要考核的过程管理,实行牵头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新农村办和督查部门跟踪落实的责任管理,实行政策集成、项目打捆、— 15 — 重点倾斜的资金管理,切实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今天会上下发了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折子工程、重点工程计划和政策汇编,各部门、各单位要主动领任务、定措施,争取超额实现工作目标。各乡镇、村要认真做好对接,制定工作计划,形成全区一盘棋的工作格局。要切实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全面调动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广泛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我区新农村建设。
2.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不断完善考评体系,充实考评内容,创新活动机制,提高考评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继续推行“两委”班子承诺制,提高基层组织履职能力。实施村级班子分类管理,按照“一类班子有突破,二类班子有提升,三类班子全转化”的工作思路,抓好软弱涣散、经济薄弱后进村的整顿转化工作。实施“领头雁”工程,从“选、育、管、用、监”五个方面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开展村级班子分级分类培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
3.狠抓任务落实。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考评体系》,健全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对各乡镇、各涉农部门的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与“三级联创”挂钩,与表彰奖励挂钩,与干部任免挂钩。
同志们,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振奋精神,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国60周年献礼。
第三篇:北京市平谷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本站推荐)
北京市平谷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平谷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区发展外部环境最严峻、面临困难最多、工作压力最大的一年,也是我们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困境中迎难而上,最终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主题,牢固树立“生态立区”理念,大力实施“三产带动”、“工业强区、旅游富民”发展战略,奋力拼搏,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以“保增长”为主线,全区经济在困境中破浪前行,取得了快于预期、好于预期的发展成果
三次产业齐头并进,新兴业态彰显活力。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8亿元,同比增长10%。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四位一体”300万只蛋鸡项目开工建设。峪口禽业新建5个蛋种鸡基地。完成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疫病诊断、检测和防控水平保持全市一流。大桃增甜工程取得实效,特色果品面积继续扩大,实现果品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27%。发展设施蔬菜1400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44家,全区累计达到432家,农民社员2.1万人。工业强区效果明显。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4.5亿元,同比增长12.4%。兴谷开发区支柱作用更加突出,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2%。一批韩资汽配企业增资扩建,国际食品工业园加速建设。北京市绿色能源产业基地(1)正式挂牌,总投资9.5亿元的中锦阳非晶硅薄膜太阳能(2)一期项目实现年内开工、年内投产,清大天达、坎普尔等项目开工建设,一年之内新能源产业快速成长为我区工业领域的新生力量。电控和普析科技园建设步伐加快。东高村镇被评为“中国提琴产业基地”。品牌建设取得实效,4家企业产品被认定为北京市著名商标。建筑和房地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完成建筑业产值49.7亿元,同比增长21.4%。房地产业实现税收9.6亿元。旅游产业逐步壮大。丫髻山、大峡谷分别晋升为3A和4A级景区,千佛崖景区对外开放,渔阳国际休闲俱乐部建成营业。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积极打造精品村和示范户,新发展市级接待户100家。全年预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15%。口岸物流(3)实现突破。马坊口岸型物流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联检大楼和各项监管设施,北京平谷国际陆港(4)启动运行,与天津港通关对接,区域经济开放程度大幅提升。总部经济蓬勃发展。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较高知名度的总部企业27家,注册资本30.3亿元,总部新城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固定资产投资勇攀新高,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不利局面,准确研判发展形势,成立扩大内需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强化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项目调度,实施一系列确保完成投资任务的政策措施,及时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充分发挥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同比增长34.6%,剔除2008年高速路投资因素,实际增长120%。投融资工作取得实效。加强项目引进和包装,狠抓前期工作,为项目及早落地创造条件,有力促进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和43%。39个项目进入市、区绿色审批通道。进一步完善融资平台,增强担保能力,全年融资19.3亿元,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土地储备实现突破。紧紧把握全市投资重点,争取市级土地储备资金20亿元,高于其他生态涵养发展区总和。全区完成土地储备面积1342亩,政府土地收益大幅增长,为有效拉动投资、新城开发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条件。财政收支均创历史纪录。面对财政增收困难的复杂形势,下大力气挖掘税源,建立税收征管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关于支持总部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不断加大组收力度,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预计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2亿元(5),同比增长36.1%,首次突破十亿元大关,超额完成任务。全年财政支出50亿元,同比增长45.9%,在保基本、保运转的基础上,有效推动了全区重点领域的改革和发展。
改革创新力度明显加大,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进一步优化了机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能。重构了新形势下的涉农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了政府对“三农”工作的统筹、指导和服务职能。搭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和服务网络,建立一批土地信用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断健全。12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试点。组建首家小额贷款公司,完善银农合作平台,拓宽了农民融资渠道。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0个。积极支持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和推广,普析通用公司成为北京市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科技型企业服务力度,15家企业纳入市科委重点支持项目库,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申请国家专利90项,建成市级创新型科普社区2个。创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工作通过科技部考核。信息化工作继续向农村延伸,农户电脑普及率达到31.6%。
二、以夯实基础为抓手,新城组团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规划编制取得成效,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所有乡镇域规划、村庄规划和新城10个街区控规深化方案编制完成,实现了区、镇、村三级规划全覆盖。金海湖景区和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审待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即将获得批复。平关路改建、胡黑路南延等4条道路工程基本竣工,京平高速马坊、夏各庄联络线等8条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兴谷集中供热站建成运行,滨河集中供热站进入调试阶段。金海湖和马坊消防站建设进展顺利。天然气长输管道一期工程竣工。110千伏盘峰变电站完成改造,110千伏金海湖变电站开工建设。
土地一级开发加快推进,分散式多组团新城建设(6)翻开新的篇章。加大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力度,岳各庄旧村改造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江南山水生态社区、垄上人家、胜利家园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洳河西岸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城1号地块顺利成交,白各庄村回迁楼主体完工。新城组团建设迈出坚实一步,夏各庄4个地块和马坊城建区北区土地一级开发全面启动。金海湖特色小镇回迁楼开工建设。
三、以创卫创生为目标,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进,涵养和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生态区创建全面启动,卫生区创建初战告捷。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形成了全民创建的良好氛围。改造老旧小区6个,封堵垃圾道2924个;整修城市道路18条,建设市容环境示范街10条,整治马路市场4处,增设机动车停车位2300个、自行车停放处500个;拆除广告牌匾2905块,规范门前三包商户2000余家;传染病和病媒生物防治、健康教育、食品卫生等各项指标全部达标,成功荣获北京市卫生区称号,为创建国家卫生区和生态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和环境建设卓有成效,节能减排扎实推进。颁布了《平谷区生态区建设总体规划》和《平谷新城环境整治规划》,为有序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造林1.75万亩,绿化公路河道30公里。治理清洁小流域80平方公里,建设雨洪利用工程30处。积极开展迎国庆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创建5个市级环境优美镇、65个文明生态村。下大力气整治私建墓地,新建乡镇公益性公墓17处,平迁坟墓6.5万座,形成了文明丧葬、保护环境、节约用地的良好风尚。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控制措施,加强机动车尾气和施工工地扬尘监管,拆除了一批燃煤锅炉,淘汰黄标车1590辆,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7)达到81.6%,创造有监测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继续推广新能源利用,建成太阳能浴室22处,安装太阳能路灯2000盏,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0万平方米、农村住宅节能改造300户。发展节水灌溉2万亩。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下降1%和8.8%,我区被市政府评为节能目标考核“超额完成”等级。完成全国首次污染源普查工作。城区医院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关闭2家化工企业,对60个规模猪厂进行了粪污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四、以“保民生”为宗旨,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环境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60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70元,同比增长11%。预计城乡居民储蓄额达到113亿元,同比增长19.7%,消费潜力不断积累。商业市场不断繁荣。认真落实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政策,广大群众得到了较大实惠。北大市场完成改造,西寺渠和胜利街综合市场投入使用,建成便民菜店20个,新增农村连锁便利店41家,商业便民设施更加完善。“平谷大集进京城”(8)活动获得良好反响,我区特色农副产品广受欢迎,大桃销售工作圆满完成。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42.7亿元,同比增长9%。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镇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召开第一次社会建设大会,圆满完成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社区规范化建设试点正式启动,成立一批社区服务站,6个小区组建业主委员会,林荫家园、怡馨家园分别获得“首都花园式社区”和“北京市优秀管理居住小区”称号。紫贵庄园、渔阳公馆等住宅小区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新建和改建城市绿地20万平方米,安装座椅300套。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系统,新购置公交车40部,缓解了百姓乘车难问题。积极落实《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严肃处理一批违法建设和用地行为。农村发展条件日益完善。多种模式的新民居建设分批分期推进,黑水湾民俗接待区对外营业,井峪、向阳村、将军关二期工程主体完工,罗汉石一期、张家台、东四道岭、大东沟等村庄改造进展顺利。“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硬化街坊路180万平方米,完成垃圾分类处理177个村,改厕9000座,新建公厕190座,实施了10个民俗村污水治理工程。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长抓不懈。完善就业工作机制,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健全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城乡“手拉手”就业协作,多渠道扩大就业,推荐劳动力成功就业1.4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9%。企业帮扶工作效果明显,稳定了职工队伍,未发生大规模裁员。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840人、绿色证书培训2000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稳步增强。“五项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率先在全市完成公费医疗改革试点。统筹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为785户社救和优抚对象翻建和修缮危房。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老年人优待政策全面落实,发放优待卡3.3万张。为无保障老人发放福利养老金1.29亿元。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达标区”顺利通过市级验收,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000户。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协调发展。甲型H1N1流感得到有效控制,未出现爆发疫情和重症病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进一步完善,24家医院和86个社区服务站推行随诊随报制度,参保率达到99.3%。区医院病房楼工程主体完工。坚持“六个一”办学目标(9),强化教师和校长队伍管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分析、通报、奖励等机制,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稳步推进。高考本科上线率、总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达到41.2%、96.7%和85.6%,三创历史新高。学校教育布局调整步伐加快,撤并中小学校10所。完成中小学操场改造7个,15所学校达到新颁办学标准。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村村月月有演出”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展“红歌会”、“桃花大舞台”、“同一首歌闹元宵”、“大众健身舞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年农村电影放映2.3万场次,送戏下乡3600场次,送书下乡6万册。区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丫髻山庙会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组织第五届全民健身体育节、篮球联赛等体育活动,举办区、镇、村三级运动会和体育赛事459场。国内首条国际标准徒步大道落户平谷。竞技体育再创佳绩,获得市级以上金牌8枚。大力开展“婚育文明靓桃乡,幸福家庭促和谐”活动,新建和完善人口文化园地317个,80个村和社区达到婚育文明标准。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计生率达到96%。精神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以“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6家单位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开展“新中国成立60周年感动平谷60人”、“文明平谷人”等评选活动,树立了可学、可比的文明典范。实施百场宣讲到基层、千颗星报告讲文明、万件好事惠百姓的乡风文明“百千万”工程,着力推进智能广播联网建设、大众读书等13项乡风文明建设工程,农村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双拥共建、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开展,征兵任务圆满完成。妇女儿童、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健康发展。
五、以“保稳定”为前提,民主法制和依法行政得到加强,“平安平谷”建设深入推进
坚决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主动接受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与区政协的沟通联系,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行政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取得实效,政府信息公开有序推进,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得到保障。综合行政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办结行政许可和服务事项4.3万件。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实施“法制村长”工程,“五五”普法取得实效。成功组织国庆游园活动,积极参与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深入实施“国庆平安行动”,大力开展“六大专项整治”(10),启动环京平谷段“护城河工程”(11),全面落实社会面防控工作,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开展群防群治,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营造了和谐喜庆的社会氛围。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坚决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做斗争。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及时排除和化解了一批信访问题。加强交通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监管,全区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强化应急管理,处置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部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政府执行力进一步提高。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防腐拒变能力显著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共同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鼎力相助的结果。特别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了政府工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工、青、妇等群众团体、民主党派、驻区部队、驻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总量规模较小,人均水平不高,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端产业相对匮乏,加快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更加迫切。三是财政收支压力持续加大,刚性支出呈现较快增长,巩固和壮大税源十分紧迫。四是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明显不足,需要下大功夫提升消费环境,加快建设一批中高档商业设施,及早解决消费外流问题。五是城市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违章建设、马路市场等问题尚未根治,解决城市环境顽疾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六是节能减排压力日趋凸显,环境保护需要长抓不懈,生态立区步伐应进一步加快。七是住宅开发滞后,群众购房压力日趋加大,急需加快房地产开发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八是少数部门工作效率不高,工作作风懈怠,建设服务型政府力度需不断加大。九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还需倾注更多精力。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站在首都发展新空间的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人文平谷、科技平谷、绿色平谷”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进一步巩固良好发展局面、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好地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寻求更大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金融危机把我国进一步推到国际社会讨论和处理重大问题的前台。国内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但经济基础还不牢固。为此,中央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市委、市政府立足大国首都的实际,着眼于建设世界城市,坚持宽视野、高标准、高水平,开始谋划新一轮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各兄弟区县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决不能错过北京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必须万众一心、全力打拼,坚持好字当头、快字领先,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又快又好发展。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的要求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围绕首都建成世界城市和“三个北京”的目标,努力建设“人文平谷、科技平谷、绿色平谷”。重点把握好以下7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振奋精神。必须大力弘扬奥运和国庆筹办中形成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继续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和激昂澎湃的工作热情,不松劲、不懈怠、不等待、不观望、不折腾、不停顿,竭尽全力,抢抓机遇,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切实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中,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内涵与外延,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三是更加注重高水平建设。站在首都发展新空间的高度,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坚持走高端、高效、高标准的发展道路,城市规划坚持高水准,项目建设坚持大手笔,政策扶持坚持大力度,全方位体现首都特色和一流水平。四是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办法、统筹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突破常规,努力在更高层次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五是更加注重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加快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积极打造首都生态第一区。六是更加注重民生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必须把发展经济和造福百姓统一起来,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民,进一步增强群众幸福感,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七是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努力营造高效、廉洁、为民的政务环境,全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区委三届九次全会工作要求,以“促增长、调结构、上水平、保民生、抓稳定”为主线,继续强化“生态立区”理念,大力实施“三产带动”、“工业强区、旅游富民”战略,全力创建国家卫生区和生态区,努力开创“人文平谷、科技平谷、绿色平谷”建设的新局面。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0.5%和7%;
——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低于4150吨和3000吨;
——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5%;
——林木绿化率达到66.6%;
——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1个、市级环境优美乡镇5个;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扎实做好以下9方面工作:
一、认真编制“十二五”规划,指导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十二五”发展规划,把“三个平谷”的战略任务具体化、项目化、工程化,对于推动我区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按照规划编制方案制定具体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加强各部门协调配合,确保编制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做好“十二五”规划和新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切实增强规划的空间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拓宽参与渠道,使“十二五”规划成为凝聚民心、集中民智、体现民意的指导性规划。
二、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努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工业园区向科技园区转化,促进工业经济扩量提质。紧紧抓住北京市实施五大产业振兴方案(12)的有利契机,大力推动新能源、都市型工业、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北京市绿色能源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中锦阳二期、清大天达等项目尽快达产,逐步壮大新能源产业群。充分发挥电控和普析科技园聚集效应,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入区,不断扩大园区规模。着力推进兴谷国际食品工业园建设,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提升园区品质。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老才臣食品等一批国家级品牌和商标。制定鼓励政策,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做好上市工作。
积极培育龙头产品,加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御马坊度假城、青龙山旅游区、金叶园度假村、碧波花园、汽车营地和国际红酒保税展销中心建设,积极落实峪口商务休闲总部区、熊儿寨东长峪旅游度假区等高端旅游项目。加快景区开发,进一步完善丫髻山基础和服务设施,开放老泉公园和东指壶景区。启动大华山旅游集散镇建设。推动民俗游向乡村度假游转型,发展乡村酒店、精品民俗村和特色民俗户,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接待水平。积极开发“梦幻夜金海”等文化旅游项目,继续办好“四节”活动,提升区域旅游形象。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加快马坊物流基地建设,积极申请B型保税物流中心(13)资质,充分发挥国际陆港口岸功能,着力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将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与优化消费环境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中高档商业设施,重点做好马坊和新城2号地块的商业开发工作,努力释放本地消费需求,积极吸引外来消费,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持续增长。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进一步扩大农村便利店覆盖范围,建设5个农村集期集贸市场,完成东寺渠批发市场改造。继续开展“平谷大集进京城”活动,在市区新建40家甜桃直销店,促进农副产品顺畅销售。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大科技项目的引领和支撑力度,加强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整合人才、资金、技术和政策等创新资源,在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主要做好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大功率垂直轴风力发电(14)设备、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和农村社区卫生资源共享示范工程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和移动办公,积极探索信息化技术在重点产业和领域的推广应用。
三、强力抓好土地储备工作,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政府主导开发模式,完善土地储备工作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快土地储备进程,形成开发一批、上市一批、储备一批的土地供应格局,全年储备土地2500亩以上。建立土地储备金制度,积极争取市、区联合储备项目,为土地一级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妥善做好拆迁补偿、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确保土地一级开发的顺利实施。抓紧做好定向安置房建设,依法保障被拆迁户根本利益。
加快城镇土地一级开发,保障新城建设用地需求。完成马坊城建区北区和夏各庄新城所有地块的一级开发,实现部分地块挂牌上市。启动马坊城建区南区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加快推动东高村一级开发前期工作,实现南部三镇联动开发,逐步打造高速路沿线特色城镇发展带。做好金海湖特色小镇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开展部分地块一级开发。探索企业带资模式,完成岳各庄一期、白各庄一期的土地一级开发,争取江南山水生态社区、垄上人家和胜利家园项目进入实施阶段。
加快产业项目供地,助推重点产业发展。加强兴谷开发区、马坊工业园区和马坊物流基地土地供应工作,为高端制造、现代物流等项目落地创造条件。认真研究旅游项目供地有效办法,重点推进御马坊度假城、金海湖景区等高端旅游板块项目供地工作,确保二级开发顺利实施。
四、全力开动投融资引擎,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加大投资力度,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准确把握中央和北京市投资动向,加快推进已纳入市、区绿色审批通道项目建设,全力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抓好项目落地,尽快实现项目投资。强化项目包装和管理,以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节能及新能源利用、产业发展为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市政府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投资,加快推进重大社会投资项目建设,特别要下大力气吸引中央大型国企和全国大型民营企业的投资。
加快融资引资步伐,不断积蓄发展后劲。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吸引和撬动银行资金,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创新融资模式,完善政府融资担保平台,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信托、城投债等形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引入竞争性机制,不断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政府融资效率。整合部分单位土地资源,盘活国有资产,增加财政收入。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围绕房地产、新能源、总部经济、电子信息、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重点产业和领域,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活动。加快环渤海企业总部办公区建设,力争引进更多的总部型企业。
五、着力强化“三农”基础,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积极对接首都发展要求,树立“三农”工作新理念。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要紧紧围绕首都建设世界城市的工作思路,积极引入世界城市的发展元素,用全新的眼光审视农村,用全新的标准建设农村,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大力发展产业融合、功能多样、产品高端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努力打造成世界城市的保障性产业和特色产业。高水平推进山区开发建设,发展高档休闲设施和主题农业园区,争取将山区建设成首都大都市的重要功能区。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和基础条件,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步壮大养殖、果品和蔬菜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现代养殖业,完成300万只蛋鸡项目主体工程,新建4个峪口禽业蛋种鸡基地,建设一批标准化肉鸡养殖基地,不断引进高端养殖项目。加快升级果品产业,实施大桃增甜工程,普及关键生产技术,广泛开展试验和评比活动,建设5000亩增甜示范园;新增特色果品3000亩。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发展设施蔬菜1000亩,提高蔬菜精细化、区域化发展水平。积极推广多种模式的循环农业,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联动发展。加快沟域经济发展,以黄关路沿线为重点,打造生态优美、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带。加强农业病虫害监控网络和生产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推广无害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发展品质。完成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工程,彻底解决农村改水、改路、改厕、绿化、垃圾处理等民生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启动西长峪、大庙峪、太后、将军关三期整体改造工程。实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万亩、农业节水灌溉2万亩,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组织常年性农业技术培训。结合区内劳动力需求,加强二三产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非农就业比例。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强化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和谐农村建设。开展民主管理、土地规划、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法制教育,使广大农民知法、懂法、守法,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风气。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按照增加数量、规范管理、壮大规模的思路,培育农业技术推广、生产流通、农村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以合作社为主体的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农村现代服务体系。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提高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水平。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方式,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源条件。继续发展村镇银行(15)和小额贷款公司(16),创新社区资金互助、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信贷模式,促进农村土地与外部市场要素有效对接。推动形式多样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实施马坊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探索13个村撤村并点和农民上楼,建设新市镇和新社区。
六、积极培育生态文明,加快建设首都生态第一区
强化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力争创国家卫生区。广泛开展城市清洁日、爱国卫生月和除四害等环境整治活动,实施“一把扫帚扫到底”(17)保洁模式,下大力气治理店外经营、马路市场、乱停乱放、广告牌匾等城市环境顽疾。加大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整治力度,完成南门大道环境建设工程,改造7个老旧小区。精心做好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提升城市总体形象。认真做好各项迎检工作,确保顺利荣获国家卫生区称号。
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持续增强涵养能力。编制完成《平谷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创建规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国家生态区创建工作。实施万亩滨河森林公园工程,提升新城园林化建设水平。继续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造林1.8万亩,创建花园式单位5个。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80平方公里、雨洪工程30处。强化环保审批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18),切实把好项目准入关。落实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加大城市噪音、扬尘、尾气治理力度,不断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努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不断提高生态质量。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太阳能、沼气、生物质能利用工程,推广既有住房节能改造1000户。以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防治为着力点,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新城和乡镇建成区集中供暖步伐,整合一批小型燃煤锅炉。积极整治存量污染,加强污染企业“三废”治理,完成规模猪厂粪污处理扫尾工作。开展新城水系治理,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出境水质达标。
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切实抓好规划工作,科学引领城乡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规划编制工作,搞好各层面、各领域规划衔接,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组织编制乡镇域实施规划,发挥乡镇域总体规划的调控和指导作用。重点推进轨道交通规划编制,为早日启动轻轨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健全新城控规动态维护机制,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强化新城控规的引导功能。
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完成上堡子路、华西路等6条道路建设,启动洙大路、早鲍路等5条道路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提高路网密度。建设自来水厂、再生水厂二期和南宅垃圾综合处理厂,建成110千伏金海湖变电站,加快天然气环状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建成区医院病房楼,新建区疾控中心业务楼、中医和老年病综合楼,加快推进体育中心二期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扩大商品房供应规模,满足百姓购房需求。按照建筑现代化、环境园林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人文化原则,切实抓好新城中心区房地产开发建设,力争将新城1号地块等新建小区打造成一流水平住宅小区。积极争取政策,多方筹措资金,着手启动一批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前期工作。启动兴谷园二期、昱馨家园等一批中小住宅项目。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扶持。
强化社会建设,提高城镇管理和服务水平。为27个社区居委会解决办公用房,改善社区办公条件。进一步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完善居委会、业委会、服务站和物业公司协调运转机制,为广大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扩大城管执法区域,组建乡镇城管监察分队,实现城管监察全覆盖。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积极推行“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19)。整修城市道路6条,新建公厕200座。以公路沿线为重点,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
八、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民生工作既是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必须坚持惠民工作力度不减,加强民生事业统筹,办好保障困难群体生活、生态环境等5方面41件重要实事,下大力气解决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落实民生之本,统筹城乡就业。新开发就业岗位1万个。抓好城乡“手拉手”、送岗位下乡和日常推荐就业活动,全年举办2次以上大型招聘会,每月举办4次现场招聘会。着力开拓区外就业空间,研究制定区外就业人员交通补贴政策,鼓励城乡劳动者跨区域就业。整合职业学校和再就业培训中心资源,重点推进订单式培训。落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建立就业再就业动态监测和预警管理机制,实时掌控就业信息。
加强社保工作,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继续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确保基金征缴率达到90%。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成果,力争参保率达到96%以上。贯彻落实北京市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20),进一步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认真做好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特困户社会救助工作,实现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深化殡葬管理改革,规范公益性公墓管理。不断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新安排100名残疾人就业,完成1000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改革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水平。健全传染病监测、预警和防控机制,防止各类传染病暴发流行。大力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逐步扩大中医临床科室和中药房设立范围。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健康档案利用率,增强社区卫生服务针对性。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健全出院即报和随诊随报 制度,参合率达到98%以上。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积极探索“大人口”(21)战略研究,强化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创新利益导向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不断促进人口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照“高中建设在新城,初中规模上水平,小学就近日寄宿,实现98750”的战略布局和质量目标(22),逐步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加快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抓紧建设马昌营教育产业园和北大附中分校等一批教育重点项目,实施33所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及改造“校安工程”(23),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完善教育质量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继续实施“教育富民”战略,取消高中择校生制度,促进教育事业公平、均衡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以东高村镇乐器基地为载体,积极争创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办好第二十届农民艺术节和第六届全民运动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一批文化体育活动室,继续开展送影、送戏、送书下乡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活动,举办区、镇、村三级运动会。积极参加第十三届市运会,争创竞技体育新佳绩。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办好三级乡风文明报告会,不断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户创建工作,努力开创我区“层层文明、处处文明、家家文明、人人文明”的乡风文明建设新局面。加强国防教育,认真做好征兵、预备役、拥军优属和军警民共建工作。
九、持续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提高政府执行力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决定,定期汇报工作,依法接受监督。主动听取政协和民主党派意见,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切实办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支持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开展工作。继续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认真做好“五五”普法验收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快“平安平谷”建设步伐。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提高预防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能力。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防控体系,加强公共场所图像监控系统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群众安全感。严密防范“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破坏活动。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秩序和交易环境。切实做好防空防灾、护林防火、防汛抗旱工作,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依法行政各项机制,规范依法行政行为,提升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牢记根本宗旨,建设服务政府。牢固树立政府工作服务意识,始终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强化主动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使命感,深入基层、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为基层多办实事,为企业排忧解难,为群众多谋利益。特别是在项目审批、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等工作上,做到主动介入,精简审批,超前服务。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增强驻区单位、入区企业和广大群众对区域发展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努力营造全区上下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勤俭节约,建设廉洁政府。继续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提高群众生活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上。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推动预算精细化管理,着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减轻财政压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加强行政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政府督查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强化勤政廉政,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我区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担负着振兴平谷的神圣职责,肩负着全区人民的殷切期望,我们深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加快建设“人文平谷,科技平谷,绿色平谷”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
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通报)
京平档[2005]15号
关于二00五年档案行政执法检查
情况通报
各乡、镇,各部、委、办、局、公司: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办法》,促进我区档案法制化建设,区档案局与法制办牵头, 成立联合执法检查组,于10月18日--20日,依据《北京市平谷区2005基层档案工作考核细则》突出档案的完整与安全,移交与开发利用重点内容,在上半年普查和各单位自查的基础上,对39个乡镇、局、公司进行抽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程度普遍提高。
(一)被检查单位的主管领导亲自接待,亲自汇报,态度认真负责。对检查组提出的不足,都诚恳地表示一定加强领导,尽快给予解决。如人事局档案库房、阅览室紧张、经委库房内放微机等问题。林业局、大华山镇领导亲自解决科室向档案室移交档案难问题。1
(二)档案管理力度大,硬件设施上水平。每个单位都能够做到:档案管理网络健全,领导定期研究档案工作,从人、财、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全力支持档案工作的经费开支,保障档案工作正常开展。经济比较困难的水产服务中心,在经济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还将档案木柜更换成铁皮柜,确保档案的安全。
(三)认真贯彻落实刘汉勤讲话精神,“三件一步走”成效显著。多数单位都能够认真落实“三件一步走”的要求:“单位每年的计划总结件”、“班子的会议记录件”、“档案室的计划总结件”都有档案工作内容,“一步走”(不包括档案工作的日常推进和档案数量的增多)指在设备设施的投入上、在档案事业的发展上,迈出卓有成效的一步。各单位对档案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有记录、奖惩兑现。如法院,将档案工作纳入全院各庭、处、室、队考核之中,考核不合格的取消评先资格;发改委,档案工作在百分考核中占3分,档案库房由原来的两间扩大为四间,安装了空调、更新了电脑、购买了打印机、碎纸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更换了20套铁柜,共投入3万余元;人事局办公地址迁移后为库房安装了档案密集架。
二、档案基础业务越显扎实。通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各单位的档案基础业务越显扎实,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2004年的文件材料归档明显好于往年,被检查的单位已经全部按要求归档,并做到纸制、电子双备份。让我们十分感动的司法局档案员李玉珍,该同志摔伤在家疗养期间,在家属的帮助下,仍坚持完成了千余条的电子目录输入工作。
(二)多数单位能够做到齐全完整归档,整理规范,基础业务非常扎实,档案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稳步推进。尤其是法院、工商
2局、教委、三中、公路局、镇罗营镇、夏各庄镇、马昌营镇、马坊镇、大华山镇等单位表现比较突出。在解决归档不全问题上,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了档案的齐全完整。如熊儿寨乡一周内连续3次召开有关人员专题会议,将1988年至今形成的人事劳资等文件材料300余件齐全归档;大华山镇,下大力量反复收集,将财政、民政、劳资、统计、经管等10个职能科室形成的文件材料全部收集、归档,档案由初次收集的94卷,猛增到386卷。
(三)档案鉴定、销毁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有任务的单位开始行动,进行销毁、登记。
(四)档案的保管、利用安全,未发现隐患。档案库房管理 “八防”到位。如法院院长,每逢长假前都要亲自检查档案库房安全;工商局,在配有24小时时时监控系统和全天保安巡逻的基础上,又为档案室安装了防盗护拦,消除了档案库房的不安全因素。又如滨河管委,在租用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设立专室,安装了防盗门。
(五)对下属单位的监督、指导力度大。畜牧服务中心,自2003年开始,就将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纳入“五好”单位评选的内容,今年年初在原有的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的基础上,新修订了《平谷区畜牧服务中心档案管理规定》,以红头文件形式下发到各直属单位,并将各门类档案的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作为附件同时下发;交通局主管领导李海云亲自带队,对交通局执法大队、客运服务中心、交通局驾校等6个下属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并针对查出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镇罗营镇、大华山镇狠抓村级档案复验工作,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各村的复验,其中四个村晋升一级。
三、档案宣传教育又有新起色。
(一)各单位领导都能够较好地带头学习、宣传《档案法》,3用以身说法的形式教育职工。如水产服务中心孟兆月同志说:“他们已经偿到利用档案的甜头,单位重建办公大楼,为领导决策提供与蔬菜服务中心签订的地址、地界协议、平面图”等档案,避免了双方矛盾的产生;工商局晏局长,谈起档案的利用事例滔滔不绝,绘声绘色;能源服务中心的刘国印书记对档案法内容十分清楚。
(二)各单位按照档案局年初下发的宣传工作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悬挂标语、挂图、橱窗、板报、演讲、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档案法》。如教委将《档案法》宣传到全区各中、小学。
四、档案利用效果显著。
(一)各单位的档案利用逐年增加,呈直线上升趋势,典型实例各个引人注目,主动服务中心工作开端良好,保障了“档案服务中心工作”演讲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多数单位积极组织演讲初赛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为进一步推动“档案服务中心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档案服务理念初见成效。在主动服务、综合利用档案、社会信息、文件资料方面,紧扣服务“工业强区、旅游富民”、服务村镇社区、服务三农、服务百姓等一系列的活动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领导和社会的好评。如公路局整合公路建设档案资源,提供主动服务,使工程缩短了工期,提高了经济效益;马昌营镇将各村重要文件材料集中到镇档案室,实现资源共享;夏各庄镇将镇域近十年的规划设计重点工程的有关数据进行汇编,为镇域规划这一重点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金海湖镇全面分析开发室藏档案资源,总结出金海湖地区有“四大一小”的五个特征,为镇党委、政府确定本地区发展思路和方法步骤提供参考和依据。等等。
检查结果表明,上半年检查出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特别是很
4好地解决了档案移交进馆难问题,但部分单位仍存在一定问题:
一、主动服务中心工作欠缺。主要表现在未能事先研究工作方案,即使有计划,但落实不到位,效果不佳。
二、档案员兼职过多,业务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三、档案宣传工作不够深入、广泛。
四、档案工作活动缺少文字记载。
五、外出工作人员带回文件材料管理不利,登记不全。
存在上述问题的单位要积极整改,采取必要措施,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希望全区各单位再接再厉,相互学习,坚持“以法治档”,紧紧抓住“档案服务中心工作”这根主线不放,使我区档案事业沿着法制的轨道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00五年十月二十八日
主题词:档案执法检查通报 抄报:北京市档案局办公室、法规处,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人大
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政府法制办。
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法制科2005年10月28日印发5
共印150份 6
第五篇: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前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重点解决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十一五”时期全市重点专项规划,本规划担负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农村产业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对实现中央提出的新阶段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向转变,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和构建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以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为依据,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十次全会的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历史任务,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升非农产业水平,推进村镇规划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具体落实《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所指的农村,包括北京市域内的乡镇和村庄。截至2005年底,有185个乡镇,3953个行政村,乡村户数为142.2万户,乡村人口为381.8万人。
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第一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十五”时期,北京市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全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发展水平的大背景下,农村作为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主要空间,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日益改善,人民生活富裕程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时期各项计划目标顺利完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框架初步确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站在新的起点上。
一、发展基础
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实现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区域主导产业正在形成,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强,培育出一批具有首都特色、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农产品品牌;农业的生态功能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绿化隔离带等工程建设,改善了首都生态环境,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0.5%;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具有多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格局正在形成。
农村工业化基础得到加强。工业进入企业集中布局、产业区域定位、积聚效益突出的集约化布局新阶段。实施重组引资战略,使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实现质的飞跃。二次创业成效显著,都市型工业发展加快,规模企业贡献率加大,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非公经济比重提高,郊区二三产业比重已经达到89.2%。
郊区城镇化带动村镇建设。小城镇迅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重视。集中供水、污水处理、电力设施等一批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及投资环境。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村村通油路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等民心工程,提高了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城乡统筹开创协调发展新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发展决策,政府职能部门开始建立城乡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投资建设、就业保障、文教卫生等多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了城市优质要素向农村加快流动,社会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向农村倾斜,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管理格局已经初步建立。
体制改革创造发展新环境。落实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免征农业税,建立财政对村级组织运转补贴机制。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实行农村低保、粮食直补、小额贷款、银农合作、富民养山及生态林补偿等政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起到明显的作用。增收机制促进农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制定农民就业鼓励政策,建立农民培训机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调整征地补偿政策,改善社会保障措施,形成以区县为主导的非农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加快转移。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4687元增加到2005年7860元,已经接近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标准。
专栏1:“十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农业增加值
“十五”计划100亿元,2004年农业增加值初步统计数据为105.93亿元,由于国家调整GDP核算方法,与经济普查相衔接调整为95.5亿元,2005年实际完成97.7亿元。
——郊区二、三产业比重
“十五”计划87%,实际完成89.2%。
——农业总产值中养殖业比重
“十五”计划58%,实际完成58.5%。
——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十五”计划60%,实际完成>60%。
——郊区城市化率
“十五”计划45%,实际完成>48.1%。
——林木覆盖率
“十五”计划48%,实际完成50.5%。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
“十五”计划6%,实际完成9.9%。
二、历史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构建现代国际城市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向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阶段性转变,为进一步理顺城乡关系,解决好“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五个统筹”的发展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进一步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区县功能定位,开发新城建设,将进一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激发农村的发展活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将进一步拓展农村的发展空间。
公共财政等社会投入全面向郊区倾斜,城乡在资源、空间、市场、科技、人才、品牌等多方面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格局的形成,必将使农村面临空前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面临挑战
“十一五”时期,北京农村发展面临经济全球化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日益凸显等基本趋势。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市场的制约、制度障碍和基础薄弱三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资源环境制约主要是土地、水资源、能源以及环境保护等约束日趋严峻。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跟资源紧约束的状况和节约型城市的要求存在明显反差。保护农业用地与加快城乡发展之间的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占全市用水总量近40%的农业用水将面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限制。此外,农业还面临着入世后国内外优质低价产品的市场压力。
制度障碍主要是城乡二元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打破,城市带动和支持农村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约着政府、集体、农民和全社会形成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基础薄弱主要是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水平不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有待进一步衔接,农民的生活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处于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社会矛盾凸显时期,需要正确认识面临的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第二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十一五”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围绕发展的主题,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以创新为动力,抓住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的关键,以改革促发展、促统筹、促和谐,构造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统筹好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为落脚点,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区域功能定位调整发展思路,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村镇,为“新北京、新奥运”和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原则
(一)城乡统筹。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思路,以突破体制障碍、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区域协调。因地制宜落实区域功能定位,协调区域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与农村、近郊与远郊、平原与山区之间的关系,加快提升农村、远郊、山区等薄弱地区的发展水平,兼顾区域性建设与社区性建设,促进实现农村小康社会。
(三)规划先行。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积极引导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农村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
(四)集约发展。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强科技支撑,大力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机制。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探索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机制。通过改革和创新,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六)以人为本。坚持从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快速增长;依靠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美好家园;完善农民社会保障机制,切实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生活品质,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平稳较快发展,到2010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翻一番,与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初步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专栏2: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
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是国家统计局研究制订的一套衡量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共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等6个方面18项指标。2005年北京农村全面小康综合指数达到86.5%。
与首都经济现代化水平相适应,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加快非农产业发展。远郊区县经济发展保持10%的年增长率,第二三产业的比重达到95%,建立具有生产、生态、生活等多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与首都社会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全面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状况,建立城乡衔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明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和就业等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风文明和民主管理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基本实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与首都城市现代化水平相适应,全面展开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给排水、治污、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状况,基本建立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机制、支撑体系和发展模式,农村初步形成新民居、新环境、新设施、新面貌。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奋斗,初步扭转城乡在基础设施、居住质量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差距过大的局面,形成城乡要素相互交流促进、共同繁荣兴旺的制度保证,形成资源节约、技术密集、功能多样、品质安全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扩大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向提高资源产出效益的内涵式增长转变;农村城镇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村居民进入全市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农村规划和建设逐步铺开,农村地区的居住和服务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构建一批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模式。为到2020年把农村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和制度基础。
专栏3:“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主要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6%以上。
远郊区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0%以上。
农业劳动生产率(按产值计算)达到50000元。
——社会进步指标
农村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保持85%以上。
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0%。
——村镇建设指标
*农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85%以上。
污水处理率达到50%。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生态环境指标
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0%。
万元农业增加值用水1343立方米。
大型规模养殖场粪便处理率达到100%。
注:农村居住质量指数是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综合指数中的一项指标。包括农户人均住房面积;钢混、砖木住房比重;引用自来水农户比重;使用清洁能源农户的比重;享有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室外道路硬化的农户比重等共6项。2005年北京农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69.8%。
第三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新农村建设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重要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发展的各项工作要实现新的突破和延伸。农业的发展,在继续强化生产功能的同时,向突出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方向延伸;非农产业的发展,在继续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同时,向重点扩大农民就业的方向延伸;农村的发展,在继续夯实经济基础的同时,向重点加强社会事业、促进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延伸;农村的建设,在继续完善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同时,向兼顾社区性基础设施的方向延伸;政府支持政策的重点,在继续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基础上,向推进农村区域发展的方向延伸。
一、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按照“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221行动计划”为抓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实现功能多样化、布局区域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安全化、景观田园化、环境友好化。
专栏4:221行动计划
“221行动计划”是2004年提出的“摸清资源和市场底牌,加强资金支撑和科技支撑,建设市场信息平台”的一项行动计划。221行动计划的实施,在摸清郊区资源和首都市场两张底牌的基础上,面对市场的新需求和自身资源的优势,开始新一轮更加主动的、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并确定了科技支撑和资金支撑的范围和领域,“221行动计划的实施也推动了农业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一)优化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按照五个发展圈层规划首都区域农业发展重点。由城区和部分城近郊区组成的城市发展圈,重点发展以城市绿地、园林景观、楼宇居室美化及农产品展示交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由六环路以内城乡结合地区组成的近郊农业发展圈,重点发展园区农业、体验农业、科普农业和精品农业;由远郊平原地区及浅山区组成的平原农业发展圈,重点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标准化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农业;由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组成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加强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发展以唯一性特色农产品培育、山区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将北京周边津、冀部分地区纳入环京外埠合作农业发展圈,本着优势互补和区域合作的原则,加强合作,重点抓好安全生产基地建设以及生态保护屏障建设。
(二)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优势,保持生态和品质安全,按照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要求,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向多功能和多链条方向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基本农田分等定级管理和动态监测;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预警系统,改善土壤营养结构,提高农田质量,加大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新增以温室、大棚为主的各种类型农业设施面积20万亩,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加强节水型农业灌溉系统建设,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提高到95%以上;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加快先进实用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农村路网等基础设施和农田林网建设,提高农田生态涵盖和生态保护能力;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业基础设施管理机制,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可持续运转。
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形成与本地资源和功能相适应的优势主导产业带及产品群。立足农业资源条件,创造唯一性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充分利用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围绕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尽快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加快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实现良种更新,保持生猪、奶牛、肉羊、水产、专用玉米、特种瓜菜等良种在全国领先的地位,强化特色良种产业。
加强农业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继续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安全农产品生产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个,推进标准化工作由生产领域向加工和流通领域延伸。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监督检测制度以及产品质量跟踪、追溯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国家和国际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的认定与管理工作,积极推进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支持开展名优农产品创建品牌工作。全面加强动物卫生安全体系和植物保护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对各环节的监管,建立应急预警机制,提升农业公共安全水平。落实《2008年北京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加强奥运食品基地建设,确保2008年奥运会食品安全,本地农产品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97%以上。
(三)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社会服务能力。适应城市居民日益增强的崇尚健康、回归自然的理念和对农业的观赏、休闲、文化、景观等需求,适应农民延伸产业链条、增加致富门路的愿望,大力拓展农业的社会生活服务功能。
优化乡村旅游布局。近郊重点发展集生产、示范、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园区;远郊鼓励发展以观光、采摘为主的专业型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融教育、休闲观光和生产于一体的体验型农业;山区重点发展民俗旅游、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发展一批为广大市民游客度假和疗养服务、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的中高档“绿色氧吧”。
改善旅游设施条件,提高旅游接待能力。结合奥运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地的道路、垃圾污水处理、厕所、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接待服务条件。完善对农户家庭旅游接待服务的规范,制定标准、加强指导、强化监督;开展民俗旅游接待户在接待、烹调、礼仪、卫生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四)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保障能力。发挥农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净能力,发展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生态服务价值。
提高农业生态效益。调整种植业结构,农田逐步实行园艺化管理,减少裸露农田和扬尘;将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荒滩、荒地纳入绿化美化用地规划;加快规模畜禽场粪污治理,提高养殖业排泄物污染治理水平,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种养一体、农牧结合的生态型生产方式;鼓励加工生产和科学使用有机肥,逐步替代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鼓励动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促进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
加强山区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开展人工种草、植树、哺育幼林和封山育林,改善山区自然植被,进一步提高山区生态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温湿、改良土壤、固碳制氧、消除污染和杀菌净气等生态功能,加快实施山区森林植被建设与恢复、流域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建立山区资源开采型企业和污染企业的转移退出机制,加强关闭矿山的复垦和生态修复。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创造条件,为2008年“绿色奥运”提供环境保障。
专栏5: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2005年由市农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和市农业局等7个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山区重点工程。山区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治(污)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游科学开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
(五)提高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和保护能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定一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实行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收优惠,引导龙头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普遍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实行市场运作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因地制宜,规范发展,使之成为本地主要农产品或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带动60%以上的农户和70%以上主要农产品。
加强农业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建设种养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七大体系。认真做好农业普查工作。
突出科教兴农战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在农业生物技术、良种选育技术、动植物疫病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工厂化技术、可持续农业技术、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等领域实现创新和突破;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程、科技培训工程,倡导涉农科研院所、院校与区县、乡镇开展技术合作,加大农、科、教统筹力度,显著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公益性服务职能,鼓励科技人员、科研推广机构以及经营性服务机构开展有偿服务,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和富有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为农民提供便捷、有效、及时的服务。
坚持农业依法行政。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保护、农机管理法规等为重点,做好法规规章的调研起草,加快农业地方性法规立法进程,完善和落实相关配套法规;推进农业执法行政体制改革,推行农业综合执法,理顺农业行政管理和执法体制;加强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集中力量对农业生产资料源头进行综合治理,规范农业生产资料企业的经营行为。
二、提升非农产业发展水平
非农产业的兴旺发达,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路,也是繁荣农村经济的突出任务。要按照符合首都发展方向和适合本地特点的要求,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增加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发展产业与扩大农民非农就业紧密结合。努力转变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完善产业和区域布局。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功能定位,通过加快农村发展来落实“强化郊区”的要求。在城市功能拓展区,围绕首都各重要功能,发展服务型、生态型产业,加强绿地等环境建设。在城市发展新区,以工业园区和农民就业基地为依托,发展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极。在生态涵养发展区,转移影响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产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
主动适应与配合全市高新技术、现代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联合发展的新路。在为城市产业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并充分利用其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的潜能,较大规模地、超前性地对农民进行就业培训和安置服务。
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以新城、重点镇等城镇为主要聚集区,在区县范围内实行统筹和集中布局,重点发育产业集群,扩张总量,促进集聚,优化结构,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和就业容纳能力。
放手发展中小型工商和服务业企业。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以就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为主要目标,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在工业化地区的村镇预留工商和服务业发展空间,在生态建设地区的村镇预留服务业发展空间。
(二)加快农村工业发展。本着“整合资源、改造提高”的方针,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
农产品加工业着重发展利用郊区农产品,增值幅度大,有较高科技含量,能够促进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加工项目。扶植市场潜力大,品牌知名度高,科技研发能力强,可形成较大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创建自主特色名牌。
都市型工业优先发展利用郊区农产品原料及服务于人民生活的食品工业,优先发展利用人才、科技等优势及现有生产条件的时装工业,优先发展服务于城市功能的高档次、高水平、高质量、高科技的印刷包装工业,优先发展适合本地条件的劳动技术密集的项目。重点支持有利于山区提高就业能力的项目。
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适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的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企业和产品知名度高、资源消耗少、有利于增加就业的项目。鼓励外来企业参与对农村现有企业的升级与改造。
(三)重点发展农村服务业。旅游业要努力扩大总量,提高质量,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集中开发一批旅游景点和特色项目。全面整合现有观光农业项目,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加强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搞好配套设施,提升文化品位,建设一流的旅游度假区。开发度假、运动、会展、体验等旅游产品,发展时尚休闲旅游。以自然景点、景观、教育基地为主,以吃、住、行、游、娱、购、教为主要内容,开展民俗游、风景游、红色游、知识游等特色旅游项目。实行农户分散接待与集中接待相结合,提升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物流业要与绿化隔离地区、新城、重点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快特色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已形成一定规模、可带动周边地区销售和加工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建设以商品集散地为中心,以区域优势为依托的批发市场;引导农民入市交易,发展农业经纪人队伍,积极培育农产品代理商、批发商和配送企业;改进交易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远程交易和电子商务。
农村生活服务业要围绕乡镇建设,引导创办各种便民利民企业,重点发展商业、卫生、再生资源回收、文化、图书、老年服务等行业。大力发展城乡联营的便利店、餐饮、农村超市商业网点。
(四)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乡镇企业深化产业、产品、组织、资本、布局等结构调整,加快技术改造升级。
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与京津冀经济圈发展相结合,提升一产,优化二产,拓展三产。引导企业发展外向型和区域型经济,完善自主开发技术产品和市场的能力,形成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产品出口,发展自营出口。对资源型企业转型予以必要的支持。
调整组织结构。鼓励农民创业,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着力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逐步形成大、中、小型企业优势互补,龙头企业与专业化配套企业有机结合。
调整资本结构。加快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改组的步伐,鼓励和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为纽带,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多种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重组,提高资产质量,建立国际资本、企业资本、民间资本的对接平台。
调整布局结构。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引导企业在小城镇经济区域内适当集中,形成布局结构合理、功能设施配套、集聚效应明显、优势特色突出的格局。对集中发展并形成“块状经济”的企业,在开办、用地、税费缴纳、信贷、项目审批等方面予以适当优惠。充分挖掘潜力,整合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单位土地产出效益。
三、推进村镇规划建设
以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村容村貌为出发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开展村镇规划建设,紧密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到“十一五”末,使农村面貌有明显改观,农民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一)抓紧做好村镇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启动乡镇域和村庄规划,做好乡村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布局等专项规划。要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高度进行规划设计,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使规划符合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村容整洁、保持乡村风貌、营造文明村风、适应城乡居民休闲的需要。注意保护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村庄要根据需要进行不同深度的村镇规划。在原有村庄的基础上,通过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促进适当集中紧凑,使中心村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整洁、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生活便利、群众安居乐业的农村新型社区。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乡村延伸和倾斜。按照村镇规划建设标准,以提高生活安全质量为主线,逐步配套搞好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道路硬化、能源清洁、环境美化、防灾减灾、信息畅通等问题。
交通先行。形成内外衔接、方便快捷、城乡一体、功能完善的道路运输网络,改善乡村公路网络,改善村内主干道。加快建设旅游道路,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建设。“十一五”末,实现所有平原区重点镇与高速公路相联结,行政村通油路,自然村主干道路路面硬化,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路网系统。
建立农村安全饮水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安全饮水工程,通过新城自来水管网扩户覆盖,乡镇新建集中供水、联村或单村供水,提高水源保证率。改善农村供水基础设施,逐步更换老化设施。到2010年,农民饮水水质达到国家要求,平原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提高农民节约用水意识,逐步实现计划用水、定额管理、适当收费,从多方面节约农村生产和生活用水。
逐步完善供电供气体系,优化能源结构,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完善城乡供电网络,逐步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新能源的生产消费比重。依托通讯管线、基站等设施建设,形成高标准的城乡通讯网络体系。加快城乡燃气一体化建设工程,做好区县燃气管网建设工作,并逐步向中心镇、一般建制镇所在地延伸。鼓励使用天然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和沼气等生物质能。
健全基层环卫机构。实现乡镇有专职环卫队伍,村村有专门环卫人员,提高乡村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的水平。生活垃圾处理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限制工业垃圾和建筑渣土进入生活垃圾,建立有毒有害垃圾收集系统。各类环卫设施要合理布局、做到隐蔽、美观和园林化。
建立乡村水环境保护体系。加强污水处理、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提高乡村污水处理能力,完善小城镇排水体系建设。到2010年,3200平方公里的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防护区污染得到初步治理。提高农村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选择和推广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净化效果高的自然生物处理技术,并为污水处理工艺升级留有余地。继续鼓励乡村改厕,到2010年农村卫生厕所(户厕)基本普及。加强雨水资源化和再生水利用。
加强农村防灾体系建设。做好农村安全隐患调查,健全乡村公共消防设施。抓紧农村防洪体系建设,逐步健全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网络。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健全市、区县、乡镇、村及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等各级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研发适合农村需要的信息化产品,推动信息入户;开发适合农村的农业专家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市场信息系统,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积极发展以农村远程教育为主导的信息化培训体系。
(三)全面整治农村环境。村庄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2008年以前,配合奥运会的举办,在农村普遍开展环境整治活动。村庄整治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防止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推进。村庄整治的重点,是对垃圾、污水、厕所、道路进行四位一体的整治。通过农村环境治理,初步实现垃圾清理有序化、污水无害化、厕所卫生化,初步建立农村环境管理的运行机制和乡级专职环卫队伍,整合与完善村镇的各种活动设施,为创建和谐村镇创造条件。
(四)积极推进旧村改造。旧村改造是根本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形式。旧村改造要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发展生产,为旧村改造创造条件。对全市不同类型的村庄要实行分类指导,多数村庄进行环境整治,达到整齐、干净、美观的效果;部分村庄以加强内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主,实现村庄整理;少数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庄,可开展高水平的旧村改造,按照“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要求,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全面进行民居和设施的改造建设,提高房屋质量和防灾性能。“十一五”时期,再有一批村庄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新村,再有一批村庄按照规划启动新村建设,再有较大一批村庄搞好现代化新村规划。
(五)继续加强中心镇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通过适当归并、重新整合和强化产业依托,基本建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力的重点镇,使之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集散、生产、管理、服务和创新等功能强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和污染治理、防灾减灾等现代化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以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村镇为主题,解决农村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形成民主制度健全,社会秩序良好,基本社保均衡,公共服务完善,生活环境舒适,邻里互助友爱的新型农村社区,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农民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农村各项工作都要一心一意为农民谋利益,要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成为城镇化进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按照“转移农民、保障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原则,适当控制农村人口增长,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民培训、就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户籍、就业、保障联动机制,使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考虑到不同地区发展、不同群体收入的不平衡性,要特别关注那些低收入和困难群众的疾苦,在扶助政策上予以必要的倾斜。
(二)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按照“分层次、广覆盖、应保尽保、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解决农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入手,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和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创新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相互衔接,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差距。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体系完整、制度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等应急救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农村社会救助体制,有效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初步实现农民可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三)基本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塑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提升农业、振兴农村的希望所在,也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关键所在。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摆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变化相适应,结构合理、灵活开放、机会均等的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免收杂费、书本费,对困难学生实行食宿补贴。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组织优秀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加快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制定特困学生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扶助措施,形成不同教育阶段采取不同方法的教育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按照首都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范围和不同形式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为目标,提高劳动者技能,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要提高农民扩大生产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要加大对农村妇女、大龄人员和有劳动能力的残障人员等农村弱势群体的培训工作,为其学习劳动技能、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四)突出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加强农村卫生事业。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基本医疗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为重点,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保障农民身体健康。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逐步增加农村卫生机构经费和建设资金,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到2010年,建立起适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满足农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农村社区服务站和标准化卫生室的行政村覆盖率达100%。制定有关政策,加快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健全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健康公平。
(五)加强农村科技、文化、体育工作。建立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调整各级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对执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财政要保证经费。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开展农业科研和推广活动,实现农业科技工作多元化、社会化。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以及娱乐场馆建设,消除社区文化中心、行政村文化室建设空白点。丰富广播电视“三农”节目,增加农村广播电视节目频道数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视质量,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实现所有行政村有线电视基本覆盖。大力开展健康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坚持文化下乡等措施,依托农村文化资源,以城带乡,促进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
(六)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创新村镇社区管理。农村社区建设要运用现代社区管理理念,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把村镇社区建设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移民扶贫和计划生育工作结合起来,与发展村民自治、创建自治型社区结合起来,与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创建村民自治模范村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结合起来,推动农村社区互助互济活动,引导农村逐步形成新型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努力把村镇社区建设成为各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村镇社区要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在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等方面,着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组织的工作保障机制。建立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实现公共资源公平配置,提高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公正;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形成农村自身健康发展机制和矛盾自我排解机制;着力解决基层社会管理和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工作条件,增强城乡基层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功能。
第四部分“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十一五”时期要把农业发展放在全市国民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进步放在全市社会的进步中、把农民增收放在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加强领导,做好制度、政策、工程等多方面的保障。
一、制度创新
以突破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和为主题,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机制。
(一)大力完善农业经营组织制度。通过制定地方法规、加大财政扶持、实行减免税收政策、加强指导与管理等措施,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确立其合法地位,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带动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二)加快推进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方向,将现行的集体共同共有的产权制度改革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份共有产权制度。“十一五”期间完成10个乡和300个村以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方式积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使用的改革。
(三)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为重点,初步建立起全覆盖的、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扩大受益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市、区县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切实维护农转居人员的社会保障权益,建立完善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的相关政策,满足近郊城乡结合部地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在全面免除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财政供给体制和公共产品投入供给机制,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把乡镇政府的主要精力转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乡级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村级开支,搞好“一事一议”。研究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和途径,促进村级经济健康发展。积极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撤村建居试点工作,农民实现“农转非”,纳入城镇社保体系,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制度进行股份合作制或股份制改造,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费用、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任务,转交区县政府承担。
(五)建立稳定、健全、高效的支农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三农”投入增长机制,在保证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按照区县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增强农村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支农服务能力。引导各金融机构制定支持“三农”的措施,加大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建立产业风险规避机制,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逐步建立农村信用制度。探索对生态或资源保护地区人口、贫困人口、弱势群体的基本保障机制。
(六)努力构建协调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建设要实行设施建设与制度建设并进,逐步形成政府、集体、农民和社会共建的协作机制,健全村镇建设规范,实现依法建设、依法治村。在“十一五”时期的新农村建设中,本着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性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的精神,由全市统筹建设饮水、节水、交通、教育、医疗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结构,重点建设一批区域型基础设施;由区(县)统筹、市一级转移支付乡村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先点后面、按不同类型、分期分批辅导,有重点地搞好乡村的污水、垃圾、供气(热)、防灾、绿化等社区型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村、乡镇、区县各负其责的垃圾管理体制,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置结合的污水处置管理体系。建立解决农村公共设施正常持续运行的有效机制。
二、政策引导
“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发展政策引导机制。在落实农村基本政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放活农村政策,搞活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与重新组合,推动城区优质资源向郊区农村流动,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一)投资政策。确保增加农村投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管理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支持力度。以银农合作为切入点,形成政府资金与金融资金的联动机制,形成社会资本引导机制。增加信贷资金,吸引社会融资,发挥市场配置作用,鼓励扩大农民投入。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农民的就业、教育、培训、保障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增加直接补贴,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对农村环境维护费用的补偿机制,完善失地农民权益保护机制。继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与发展任务较重的重点功能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引导更多的国外资金和国内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发展和建设。
(二)土地政策。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加强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在严格保护耕地、稳定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的途径,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建设用地置换制度,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鼓励农村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置换及建筑指标等流转的途径。完善旧村改造的用地周转、用地取得方式、新建房屋土地产权、改造节余土地使用方式及收益分配等政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空间。完善农民宅基地与房产制度。进一步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标准,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探索建立征用农村土地出后,土地出让收益的返还制度,形成农民在开发中长期享受土地收益的长效机制。
(三)就业政策。以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形成稳定收入的长效机制为重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培训、保障联动的服务机制。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明确职责,加大转移农民就业工作力度,为城乡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条件。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新增就业岗位,要为农民创造机会。要在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完善乡镇村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强化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功能。根据当前农村劳动力以在本地区就业为主、以乡镇企业就业为主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的特点,积极扶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鼓励并支持镇域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将城镇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到农村转移劳动力,积极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创业发展项目,加强针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在加强近期就业培训的同时,展开适应全市主导产业就业条件的超前性培训;实行农村转移就业免费培训服务政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补助经费标准等。
(四)科技政策。把城乡统筹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加大倾斜力度,推进首都科技优势进入农村建设主战场。全面整合首都农业科技资源,建立以市属院所及中央在京科研机构为核心,以科技型支柱企业为龙头,以新型推广服务组织为基础的科技支撑体系。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以农民专业经济技术合作组织为着眼点,兼顾政府推广机构、高校院所服务实体、农业企业或科技中介公司三类推广组织的协同发展。建立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及资源化。加强农民科技素质培训,提高农民接受科技和利用科技的综合能力。“十一五”期间,农村科技将重点支持良种更新换代、特色农产品开发、实用农业技术推广等工程,围绕区域特色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创造品牌效应;重点支持节水型技术、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能源、工厂化设施的研发应用;重点支持加强农村垃圾、污水、改厕等先进实用技术与管理措施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推广新材料、新技术,建设节能型农民住宅;重点支持加大科技人才体系建设,建立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基层科技人员待遇,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定向培养村镇建设专业人才;通过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和实施主题计划、涌泉行动、引擎行动等促使科技要素向农村汇集。
专栏6:主题计划、涌泉行动和引擎行动
主题计划是指2005年市科委提出的八大科技主题计划。2005年,在全国现行科技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市科委启动实施了以经济社会目标为引领、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领域为支撑的“科技工作主题计划”(简称“主题计划”)。实施主题计划的实质,是调整政府科技管理模式和科技计划体系的重心,实现由技术导向的科技管理方法向企业、市场和社会需求导向的科技管理方法的根本性转变。科技进步促进区县发展是其中之一。实施主题计划的原则是“需求导向、主题引领、汇聚资源、领域支撑”。
涌泉行动是市科委提出为支持郊区县经济发展的系列项目计划方案。“涌泉行动”的核心是促进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城区创新要素和成果向郊区县强力辐射,充分发挥科技资源的“溢出效应”,带动区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引擎行动是市科委提出为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系列项目工程计划方案。“引擎行动”的核心是,力促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
(五)区域政策。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逐步完善不同农村地区的区域政策。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农村,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着重解决产业、就业、社区等转型过程中合理配置资源和改进社区管理及外来人口管理等问题。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维护城市绿色空间。城市发展新区的农村,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依托新城和开发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水源保护区,要鼓励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和涵养,加强水源地保护,对于生态修复与建设过程中环境友好型产业、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要予以重点支持,建立并完善水资源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保与农民增收。
三、落实工程
围绕“十一五”时期农村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要适当集中力量,落实资金和技术,由政府投入引导和带动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件与硬件建设结合起来,把制度设计、机制创新与工程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重点实施六个方面的工程:一是都市型农业现代化工程,包括设施农业建设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工程、农业产业化建设工程、食用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工程等;二是繁荣农村产业建设工程,包括农村劳动就业基地建设工程、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工程、乡村旅游建设等工程;三是新农村建设工程,包括农村环境治理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旧村改造等工程;四是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包括山区生态涵养建设工程、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山区生态搬迁工程、山区“十百千”农民致富等工程;五是农村信息化工程,包括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农村管理信息化应用等工程;六是新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包括农村就业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农村科技实用技术推广等工程。要通过农业、农村和农民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切实带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专栏7:山区“十百千”农民致富工程
山区“十百千”农民致富工程是指在七个山区区县通过选择100个相对落后的山区村,由市牵头抓10个,区县牵头抓90个,培育发展1000个骨干户,根据“221”行动计划的要求,围绕农民增收,在市及区县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通过规划整合政策、聚集力量,实现百村较快发展。并通过运用典型带动的方式,使百村发展带动周边村、农户的发展。
四、加强领导
实现“十一五”时期农村发展目标,反映了首都现代化建设对农村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趋势,代表了郊区农村和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切实加强领导,组织和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振奋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创业。要改进领导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能,提高执政能力,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搞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和协调。
建立统筹城乡的协调机制。农村工作部门是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综合经济部门、各项事业的业务主管部门也负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各部门都要在农村找到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的结合点和事业发展的支撑点,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农村工作的合力,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