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当一名幸福的教师
《幸福与教育》读后感
一、《幸福与教育》讲的是什么?
当父母们被问道:他们对孩子有什么愿望呢?父母们经常会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然而,为什么幸福很少被作为教育目的来论及呢?《幸福与教育》对“将幸福作为一种教育目的的话,我们会如何去教学”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幸福与教育》首先追问了什么是幸福。其次,又讨论了我们怎样才能帮助孩子们去理解幸福。作者认为,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必须培养对于不幸福的容忍能力以及一种减轻他人痛苦的意愿。在对当代这个几乎只看重以经济指标衡量幸福和快乐的社会进行批判的同时,《幸福与教育》谈到了持家、为人父母、珍爱住所、培养品格、人际关系的发展、找到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和参与民主生活方式等对于幸福的意义。最后,《幸福与教育》还对如何将学校和教室变成幸福的场所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怎样在教育中找到幸福
1、明确目的,找到幸福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该书中特别指到:认知不是教育的目的,发展也不是教育的目的,幸福情感是哲学意义上的积极情感,也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积极情感,把幸福情感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情感教育理念题中应有之意。看到这些,让我不禁想问,当今的教育目的真的是为了学生的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更多的是以教材为目的;以教育方法为目的;以分数为目的;以作业为目的;以管理为目的。联想到自己的教学,使我不得不思考,我对学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的教育能否给学生带来幸福的体验,能否使学生受益终生。
教育中有那么多的“目的”,以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忙得没有时间交往,学生在课堂里面是没有多少机会与同学进行对话交流的,他们各自忙于写作业,背课文,做试卷。教师也总是感到有那么多的知识要点要告诉学生,惟恐有点滴疏漏,他没有想到要让课堂有空闲时间,即使偶尔出现了空闲,也会以内感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将之填满,不然学生就会无事可做,课堂就会乱套。教师想尽办法地抓教学质量,成天批改一大堆一大堆的作业,碰到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的说教,还得请家长配合教育,学生呢,每天哭着鼻子写作业,老师感觉自己的辛勤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日复一日,教师感到累的时候,也常常会问自己,我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工作的幸福吗?学生学习的幸福吗?这样的教育当然是无幸福的。
很多人说,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的工作毫无关系。由于学习与生活的分割,我们的许多学习尖子就无法成为工作和生活的能手。在学校只能与死的知识打交道,而在工作上、在生活上,除了与死物打交道外,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工作和生活需要很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求人能容纳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团结人。但是,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出学生的这种能力吗?
2、情感教育,感受幸福
该书中也说到情感教育,这也是我们现在教育所倡导的。书中提到:人若忘记了这个情感目的,他的一切活动都将走入异化。让人遗憾的是,迄今人们仍然
主要把情感当成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使它为教育的认知目的服务。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在为了情感而情感,如果我们能够让教育为了情感为目的,没有做作的情感,投入我们身边的真实情感,发自内心的情感,用情感来熏染教育,那么我们的情感教育就会丰富多彩。
3、珍惜幸福,创造幸福
幸福在于体会,品味,每个人的幸福满足不同,每个人看待幸福的态度不同,自然,若要满足每个人的幸福似乎太困难。有话说:知足常乐,我想对于幸福我们也该如此。书中指出:“一个幸福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学生”。首先教师要自己懂得幸福,珍惜幸福,工作虽然有点累,但同时也快乐着,幸福着,只有我们教师持有一颗幸福的心,我们才能把幸福传递给学生,才能教给他们幸福的感觉,才能教会学生抓住幸福。在珍惜现有幸福的同时,我想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创造幸福,如开展情感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幸福,只有我们不断创造幸福,才能够永远享受幸福!
三、怎样当一名幸福的老师?
1、定准人生目标。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态度,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要热爱学生,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
2、明确教育目的。“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手段,尽管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好的教育就应极大地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幸福。有了幸福这一教育目的的引领,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再是一种令人感到压抑、苦闷、痛苦的生活经历,而是一个充满愉悦、令人神往的、魅力四射的人生乐园。我们只有明确教育的目的,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才能担负起育人教书的神圣使命。
3、掌握育人本领。要把做人、行事、读书作为校园生活的主题曲,要把公平、健康、发展作为育人工作的主旋律,谈到学生的发展,他指出‘今天的差生,可能是明天的凤凰’。要把亲和、关注、指导作为课堂管理的主任务。要从育人过程中找到快乐,找到幸福。
4、提高教学技能。要通过扎实备课、有效上课、务实辅导、灵活批改、及时检测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的基本技能;要通过自主学习、网上研修、课题研究、谈话交流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要从教学过程中找到快乐、找到幸福。
第二篇:怎样做一名幸福教师
怎样做一名幸福教师
周春雪付海
“幸福教师”我是这么理解的:当你走在大街上碰见你的某位学生,他很热情的和你打招呼我觉得很幸福;当你上课时,学生专注地听讲,和学生一起分享快乐、述说烦恼时我很幸福„„
幸福的教师,是一个乐观向上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教师;幸福的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我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寻找属于我的幸福、发现属于我的幸福、感悟属于我的幸福。
一、善待学生体会幸福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什么是幸福呢?幸福是一种态度,幸福感不是来自生活经历本身,而是来自我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境遇都给了我们一个积极应对或消极应对的机会,正是我们选择的应对方式决定了在事情结束后,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和不幸福的程度。但有一个声音总是提醒着自己:你生命的意义,在于你勇敢地选择了艰辛。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自己首先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老师好”,只是一句平凡而普通的学生祝语,但能够每天平静、自然地接受孩子们的纯真祝福,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我们应该学会心疼自己的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一缕阳光。作为教师,要关注细节,要抓住各种机会善待学生,如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实践活动中等等,尤其要善待那些近来表现不佳而被你警告过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后进生、边缘生往往都有着不幸的生活经历,一颗颗脆弱却充满渴望的心灵渐渐冰封了自己。因此,教师应该做火把,用智慧和关爱融化冰霜,让他们感受温暖和光明,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教师的意义和价值。
教师只有在与学生深入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才更可能在师生情谊的自然加深中体味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更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教师,谆谆善诱,守望的是讲台,放飞的是希望,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未来。” 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的心灵可以自由舒展,在学生的进步与对社会的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达至的快乐。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教师是一种知识转化与智慧增值的职业,是一种心灵浸润与人性化育的职业。
二、善待自己感受幸福
肖川教授提出:对教师而言,要养成专业心态中的良好心态,就是“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世界。教师的人生,应该是书香人生,一个善于读书、热爱读书的老师,必将影响他的学生也读书、爱书。幸福就是一种感受,敞开心灵去感受,幸福无处不在。他特别指出“拥有健康人格的人,不必浪费时间去处理内心的挣扎;拥有乐观的心态的人,不会将精力浪费在对付情绪的起伏上;拥有健康的自我形象的人,不会浪费心力去在乎别人的评头品足;拥有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人,不必浪费心力去担心未来风雨;拥有稳定的精神情绪的人,不会生活在自怨自艾之中;拥有积极的自我肯定的人,不必浪费精力去寻找外在的肯定”。
当我们面对困难或挫折的时候,如何看待,就决定了你幸福与否,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待问题,你就会觉得天空不再那样昏暗,也会拥有阳光般的人生。在匆匆忙忙的步履中,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工作和休闲时间分不清界限。他们随时可能被学生、家长“打搅”,随时就进入工作的状态,许多教师几乎忽略、遗忘了休闲。所以,教师也要学会给自己几缕闲暇,这样,他的人生不会枯燥,讲课不会干涩,才知道如何让教育芬芳弥漫。
三、善待家长分享幸福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以言表的。对于教育工作者,应该理解他们望子女成龙凤的急切心
态,在对家长进行理性说服的基础上加以情感的感化,表达对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并同时提出一些理性的建议。
但教师要学会提升自己的智慧,老师大都有一颗对学生充满热爱的心,兢兢业业工作,期望家长能够配合学校、教师的工作,共同携手教育好孩子。然而善意并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和反馈。家校沟通中,涉及学生、学校、家庭之间的诸多问题都非常复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智慧才能解决,而不是简单的一番热血加一片诚心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审时度势、把握时机、理性分析是家校沟通的基本前提,沟通的智慧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之间,体现在教师处理家校间问题的机智上,体现在保护学生、自己和家长三者的身心上。提升教师的智慧,是为了让生活更有意义,让人活得更轻松,让琐事也变得那么有内涵,更是为了让教师更能悠闲自得地过上幸福的人生,达成专业的理想和事业的目标。当家长对你充满了信任,对你的工作予以理解、支持,愿意开诚布公地讨论孩子的学习、成长时,你会发现善待家长,家校共育的过程也是一种幸福。
带着幸福感做教师,正如揣着理想上路,不仅在做的过程中使幸福变成目的,而且必然会带来一个副产品,使教育教学变得精彩。先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知”教育、“好”教育,当然不会厌烦、不会疲倦,不仅效率高、效果好,而且心情愉悦!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们的青春无数次开方。其实这些都是说对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
做教师的幸福,做教师的幸福不仅在于自己是幸福的,而且还在于可以通过共享传递扩大幸福,这对社会文化的贡献,并不亚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文明的创造。幸福便是一种由内而外流淌出来的甘霖,有丰富的人生内涵而又有无尽的生命回味。
让我们俯下身子,蹲下步子,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平等的姿态教育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里想法。适时给予孩子温暖的慰藉,抑或绵绵的祝福,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苦忧。学会了倾听,让这他们内心充满了成就感,使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做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做教师,做教师的幸福”——这不是一组文字游戏,而是我们的追求。
永远做一名阳光、幸福的教师吧!
第三篇:怎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怎样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幸福是人人想要达到的境界,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追求自己的幸福,我个人觉得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年轻的心,涌动着青春的激情。当然幸福并不永远表现出轻松自在的人生,幸福便是一种由内而外流淌出来的甘霖,有丰富的人生内涵而又有无尽的生命回味。
我想我们的教育生涯也是如此:不管教师这个职业的取得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主动还是被动,只要你还在从事它,在作为谋生手段的基础上,就应努力再把它变成事业,寻求价值和理想,寻求到快乐和幸福是人生的必需。
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教师必须拥有好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社会,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师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看到书中的教师做老师能做得这么洒脱,这么快乐、幸福,让我们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原来,教师并不一定要“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是可以“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的。可以说,我们要真正找到了快乐的源头--以真心对待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教书的时间久了,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单纯与透明:喜欢呆在儿童的世界里,用童心看世界,享受一种单纯的快乐与幸福.渐渐地,我懂得了如何尊重这些纯洁的灵魂;也知道了一些如何塑造这些纯洁心灵的方法.当我明白我是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时,我会感到肩
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当我意识到我从事着太阳底下最美丽的职业时我会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而当我改变了一颗扭曲的灵魂时,我就会有一丝成就感荡然而存。这些年来,许多学生已经融进了我的生命,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深深地爱着他们,并且真诚地感谢他们。我知道,正是有了他们,我的生活才会像今天这样富有生气,才会这样多情灿烂。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做为一名教师,为孩子而来,是孩子滋润了我粗糙的感觉;是孩子放飞了我稚嫩的理想;是孩子点燃了我喷涌的激情;是孩子唤醒了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凡的生命,因为他们而精彩我认为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态。
要想幸福首先你要有责任感,有责任感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有责任感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有责任感,就是要对自己的教育人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做一天教师撞一天钟,应该给自己一个目标,给自己一个达成目标的时间,踏踏实实地去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再者我认为发展自己才是对学生最好的负责。对学生最大最好的责任感,就是尽快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成熟的,具有专业本领的教师。
要想幸福还要你的学生喜欢你,学生喜欢你是孩子们学习好你带的这门功课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教育教学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心中有爱、爱生如子,并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是快乐的、愉悦的、进而快乐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作为人民教师我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让学生做的,自己
坚决不做;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我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影响学生的心灵。做到以情感人、以礼育人、以身示人、以德服人、以能教人,真心实意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与我彼此相互的信任。
“幸福的家庭都是类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我是做教育的,我的工作理念是:“享受教育,享受人生”。
第四篇:怎样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刚刚从教,以为,最好当的老师就是语文老师。所以,轻而易举的成为语文老师。谁知道,这山芋好看不好吃,中山路好景不还走,这花香四溢刺太多---------
语文的世界包罗万象,有人说语文教师要是杂家,确实如此,语文教材可以说是社会科学的总汇,没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文学功底,想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恐怕是不现实的。尤其是最近上了语文课,听老师讲一些成功的语文教育经验和案例。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是不容易。但是,难并不代表当不好,从老师介绍的语文成功教学案例,有些经验和技巧是可以学习的。
上好一堂语文课,其实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怎样扮演好这个角色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象前面那种偏见是绝对的错误。而一些老师本着“教会学生识字,分段,概括文章大意,写所谓的考试作文”宗旨来教学生也是不可取的。这其实是在语文本质的问题上存在曲解观。语文的本质说到底其实就是靠言意来表现的。这种观念为语文教学引导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其次,就是对教材的研读以及备课。当前有不少老师还因循守旧,拿着过时的教学方法来教学生。一本教案早已经是泛黄了,脱落了,完全不能跟上课本的更新节奏。更有一些老师,偷工减料从来不认真备课,拿网上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照本宣科,不考虑现实因素。不管哪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文学长廊里任何一部作品,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题材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的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能让我们感受到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特色。个性才能培养起来,丰腴起来
最后,就是实践。我觉得实践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实践也就是教学,也包括课后的实践,那就是善于去听课。如果课前做好了充分的备课工作,那么课堂也就不用担心了。语文不比别的学科,一不小心就会让课堂变得很枯燥。所以,教师主要就是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讲出“个人味”。朗读优胜者,可以读促教;书法上乘者,可以板书取胜;语言幽默者,可以话语吸引;感情丰富者,可以感情打动;善唱着,可以用动听的旋律激发。这样使学生如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此外,教师也应该善于去听课。语文不像别的学科,自己可以在不断做题摸索的过程中寻求更好的方法。语文教师要善于去学习别的老师,学习去听课。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收敛自己的优越心态,放下架子,充当学生,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充当学生的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情境中。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按学生水平去听课,常想一想,如果我是学生那种水平,认识能力能否听得懂,学得会,就是说看别的老师这样讲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以一个“教者”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思考:这堂课自己来上该怎样讲?将讲课者的教法与自己的构思进行比较,从而才能判断出优劣。这样可避免两种态度:一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挑剔,看不到长处,不理解讲课者的良苦用心;二是无原则地同情、理解,看不到短处。
在教师的道路上我还没有起航,这仅仅是从课堂和刊物上获得的一些感受。但是,我相信这些对于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经验也能够为我以后的教育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当经验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我想感受会更加真切,对语文教师的工作也会理解更透彻,那时我也应该在向一名成功的语文老师一步步迈进中。那时的我必定可以和大家分享更多。
第五篇:《怎样当一名科学家》读后感
科研之路,诚信为先
——读《怎样当一名科学家》有感
标题:《怎样当一名科学家》
作者:(美)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 译者:刘华杰
出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
摘要:科学研究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容不得丝毫虚假。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技术化,大科学特征的日趋凸显,科学技术的多重效益备受关注,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伦理问题也逐渐呈现。本文列举了科学工作者的种种学术伦理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案进行了简单阐述。
关键字:科学工作者;学术伦理;产生原因;解决方案
1. 引言
记得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主人公关于不道德的界定,个人觉得其观点很耐人寻味。书中的主人公是这样来定义不道德的行为的:“不管你是属于哪一个阶级,有的东西是有共同的原则的。有人说,只要自己的良心感到安定,就不涉及‘不道德’,这个我倒有点异议,因为每个人的良心的承受力不同,同样的事情,也许你的良心会不安,而他的良心未必不安——我个人以为,如果你不知道你做的某件事情,明天要合法地见报,你会因此感到不安,那么这件事情就是‘不道德’的;如果你做的某件事情,你的母亲知道了会感到羞耻,那这件事情就是‘不道德’。”那么,这种简单的道德鉴定是否同样适用于界定科学工作者违反科学伦理的活动呢?
在很多人心目中,从事科学研究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容不得丝毫虚假的职业要求,给了科学工作者极高的道德声望。“假如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个诚实的人,这个人很可能是一名科学家,因为诚实对他而言,有如水和空气。”
然而,从被贝尔实验室除名的物理奇才“舍恩”,到韩国“民族英雄”黄禹锡;从伪造学历受聘清华大学的刘辉,到“自主创新的造假先锋”上海交大教授 陈进,新近发生的学术不端案例提醒我们,离开制度的约束和有效的监督,科学的庭院里照样会长出欺世盗名的杂草。
美国科学、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员会在为科技工作者编写《怎样当一名科学家》一书时,已经意识到科学进步以及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改变,给科学界带来的新挑战。他们认为,目前,研究者人数和课题的增长已超过研究经费的增长,研究工作也变得规模更大、更复杂、更昂贵,这给了科学家前所未有的压力,也让外界对科学家工作的了解变得更为艰难。这种情况下,科研应该比过去受到更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和“行规”教育应当并重。
2.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伦理问题
人类的实践活动都受一定伦理的导引。因而,学术研究活动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也必然受其导引。因此,学术共同体在学术研究中所形成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学术伦理。它是从事学术研究这种职业的人所要遵从的道德原则,它是某些社会伦理在学术领域的延伸。
在当今社会,学术研究几乎已经被社会公认为一种特殊职业。美国教育学教授马丁(F.Martin)把学术职业描述为拥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易受新知识生产影响的、随着学术劳动力市场波动的、遵循学术规范和学术伦理的自主性职业。因此,学术伦理事实上是一种职业伦理,它旨在要求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形成某种秩序,从而维护学术研究活动健康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社会化、社会日益科学技术化,大科学特征的日趋凸显,科学技术的多重效益备受关注,科学研究人员的学术伦理问题也逐渐呈现。综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史,发现了诸多玷污学术殿坛神圣性的违背学术伦理的行为。如仅在近百年中,我们就看到:
早在1912年,英国一位名叫查尔斯·道森的“业余考古学家”声称他在英格兰的皮尔旦村发现古人类的头骨和颚骨,估计是30-100万年前的古人类,被命名为“皮尔旦人”。一时间传媒纷纷报道,学术界称之为20世纪进化论的一大发现。不料这只是精心设计的骗局,经过放射性碳元素精确测定,所谓的“皮尔旦人”的古人类化石不过是500年前一个女人的头骨,而那块颚骨乃是500年前生活在东印度群岛的大猩猩的颚骨。最为滑稽的是,“原始人”的牙齿是经过锉磨后才使之吻合的。[1] 20世纪2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密立根,因测定了电子只有一个电荷而获得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在他去逝后,研究者发现,他并未如他所保证的那样,公开了全部的实验数据,而是以某种理论为前提有选择地发表数据,以至于奥地利维也纳的大学的埃伦哈夫特教授由于从理论难以证明“存在非整数电荷”而陷入精神崩溃。[2]
1992年,淮北煤矿师范学院教师李某剽窃外国学者论文被揭露。他抄袭了土耳其学者和意大利学者发表在《新实验》杂志上的论文,冒充自己的新发现发表在《瑞士物理学报》和美国《数学物理杂志》上。在我国和国际上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1997年,华东理工大学某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博士论文被查出是抄袭之作,其教授、博导资格被撤消,并在全国范围内通报。
2005年,韩国著名科学家、被称为“克隆之父”的黄禹锡(Hwang Woo-Suk),先是以获得两项世界级科研成就红极一时,随后又因卵子**和论文造假事件名声扫地,一夜之间成为韩国的“国耻”。[2]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实际负责人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
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布马丁森(Brian C.Martinson,2005)等人对在职中青年科研人员的抽样调查所作的统计分析揭示:在过去三年里,回答问卷的3247人中,承认曾有“伪造、弄虚作假或者剽窃”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占15.5%,承认曾有其他“有问题或不负责任的行为”占27.5%。[3]
虽然从真理的相对性的维度来看,所有的科学成果都具有暂时性,即科学成果都有可能出错,但是,在上述的材料中,看到的却是科学界存在着与科学成果的暂时性本质无关的欺骗行为——捏造、仿造、剽窃等不端行为。
3.学术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若干解决方案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学术伦理问题可能是由于以下某一条或几条原因产生的: 1)科学界出现的观念错位;
2)学术制度存在的缺陷使得违背学术伦理的行为有机可乘;
3)高科技手段为科学技术人员学术伦理问题的产生提供了便捷之径;
[4] 4)科学精神培养的不足与学术伦理教育的不完善是导致学术伦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最近几年,学术界存在的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密切关注。在我国展开关于科学界的学术道德的激烈争论,一系列疾呼展示了该主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失范需要整饬,规范有益于其走向正确。因此,我们可以:
1)加强学术环境的建设,为科学技术人员学术伦理的构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科研道德的研究,为科学技术人员学术伦理的构建提供学理基础; 3)加强科学技术人员的学术伦理和科学精神教育,培养科学技术人员自身的学术自律意识;
4)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规范,为科学技术人员的伦理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4.结论
科学重在追求真理、探索世界奥秘与规律,旨在实现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这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之本。但有的科学技术人员在名利的驱使下,诱使学术界的某些人抛开了学界所要求的实事求是和诚信的伦理规范,却把实用与功利放在其学术伦理的首位,突破学术道德的底线,进行急功近利的学术行为。为了保障科学技术的良性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学术环境的建设、科研道德的研究以及进行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伦理和科学精神教育,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实现制度管理和行规教育的并重。
参考文献:
[1] http:// [4](美)科学、工程与公共政策委员会著,《怎样当一名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