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一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 幼儿个性的发展
一、个性与个性特点
(一)个性概念
1、个性与个性特点
个性:(个性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比较一致的理解是)个体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条件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性和倾向性心理特征的综合。体现个体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等,还体现于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二)个性特点(3个)
1、整体性和稳定性
个性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而成的整体,是一种心理组织。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精神风貌完整的展示在世人面前。稳定性: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能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的场合的行为中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不可改变,但改变难度大速度慢,气质和性格尤其如此。
2、独特性和倾向性
个性千差万别,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但个性只有融入在共性之中,并在共性中得到发展(锻炼共性,克服个性)。倾向性就是对事物的态度,具体表现在想什么或不想什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个性倾向性指导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人们是通过个体行为的道德评价,来评价和判断其个性的优劣的,3、性格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组合先天素质(个体的自然属性)与后天环境(个体的社会属性)是个性形成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其中先天素质是物质基础,是可能性条件;后天环境是现实性条件,它对性格起决定性作用。
(三)个性结构
个性是一个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动力结构系统,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1)个性的动力系统:具体包括个性调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价值观的)它决定着个性的发展方向,是个性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特征最突出的表明了人的心理个别差异。
(四)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通过社会化过程,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形成区别于其他人的综合性心理特征,这就是个性。
1、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2、社会因素是个性形和成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所有对个性形成和发展起作用的社会因素中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是初步形成性格的基础;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更主要的因素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初始教育(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社会文化时刻都约束个体的言行,塑造着适应文化要求的个体个性。
(五)幼儿个性发展对人生发展的意义:
幼儿期个性的发展是他们以后成长的基础,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学前儿童是儿童个性初步形成期;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个性开始形成,一般作为个性形成的开始时期。它的标志是幼儿期儿童心理活动的完整性,独特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同时作为个性组成部分的两大方面,都已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具体表现:
①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系统,开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
②心理活动独特性形成,儿童间的个别差异日益明显并渐趋稳定。
③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能动性开始形成二、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概念:
自我意识:人对自身的认识。
它有两个基本特征: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着个性的发展水平,他的发展水平越高个性就越成熟和稳定,他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熟。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一个逐渐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最初发生在婴儿期,儿童在两三岁时掌握了代名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
(三)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①自我评价
②自我体验:通过一个人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情感上的状态。
③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1岁前:自我感觉的发展阶段
1-2岁:自我认识的发展阶段
2-3岁:自我意识的萌芽阶段
3岁后: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阶段
发展特点是
① 自我评价依赖成人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
② 自我意识常带有主观情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变的客观
③ 自我意识具有笼统性、片面。这与幼儿认识水平低有关
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成人)
①(自然)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主要包括:觉醒状态和健康状态的意识 ②(社会)是对自己外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意识
③(心理)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三、个性倾向性发展,(一)个性倾向性及基本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它包括需要,动机和兴趣。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应,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引发产生努力达到目标产生新需要(高一级的需要)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未达到目标意志努力达到目标
仍未达到目标
产生新的需要(低一级的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二)幼儿需要的发展特点
幼儿除了生理性需要之外,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会性需要。例如:交往、游戏、自尊心、学习等都是社会性需要。从5岁开始,儿童的社会需要迅速发展,求知的需要、求成的需要开始出现。到6岁时儿童需要得到尊重的需要强烈,同时对友情的需要开始发生,这也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三)幼儿动机的发展特点
随着儿童社会性的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其活动动机有了较大提高,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的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从行为到心理)
(四)幼儿兴趣的发展
兴趣是人积极的接近、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兴趣随幼儿年龄的发展而不断分化、稳定,但整个幼儿期兴趣往往具有偶然性和不稳定特点。成人、特别是老师,对幼儿兴趣的不同特别态度会影响幼儿兴趣的不同发展,引导幼儿兴趣的正确发展是幼儿老师的重要责任。
四、幼儿气质与性格的发展
(一)幼儿的气质的发展
气质:心理学所指的气质可以理解为人的脾气、秉性或性情。
气质是组成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之一,它标志着一个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或在行为方式上表现的迅速、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动态性质方面的心理特征。气质还表现在情绪产生的快慢,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状态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变化的幅度,以及言语的速度特点上。心理活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表现,人们一般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类:
胆汁质:直率热情 精力旺盛 情绪易于冲动 心境变化剧烈
多血质:活泼好动 敏感 反应迅速 喜欢与人交往 注意力易转移 情绪与情感易变化 粘液质:安静 稳定 反应缓慢 沉默寡言 情绪不易外露 注意稳定 难以转移
抑郁质:孤僻 行动迟缓 体验深刻 善于细心观察别人 不易觉察到事物和人际关系
(二)针对幼儿气质因材施教
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也不决定个体的社会价值或智力水平,每种气质都存在着向积极或消极品质的发展的可能。因此应发挥各种气质的积极特征,采用不用的教育方法,塑造优良的人格品质。
1、对胆汁质幼儿的教育: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既要让幼儿有所触动,又要避免激怒他们,在着重培养用于进取、豪放的品质时,又要防止任性、粗暴,要教会他们自制,养成安静,守纪律的好习惯。
2、对多血质幼儿的教育:
①要对气质中好的一方面进行因利势导,发挥长处,培养幼儿活泼开朗朝气蓬勃的良好性格。②针对情绪不稳定,兴趣经常转移,做事情粗心大意,虎头蛇尾的特点,要培养他们凡是细致,有条理,有始有终的习惯,培养秩序意识
③在提供参加各种活动机会的同时,培养他们稳定的兴趣,培养自我控制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3、对粘液质幼儿教育:粘液质幼儿典型特征就是慢,应多给予他们活动的机会,及时表扬
他们的成绩培养自信心,激发积极性。
4、对抑郁质的幼儿教育:抑郁质幼儿的典型特征是性情脆弱,动作迟缓,胆小怕事,拘谨不安。教师应注意教育的方式,热情的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耐心的启发和诱导,他们勇敢的面对一切事物。
(三)幼儿的性格及其发展
1、性格的含义:性格是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这种态度和相应地行为方式的独特结合,就构成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格(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他怎么样做——恩格斯。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应了人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得到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反映了人的行为方式)
2、性格类型:
1)外倾型与内倾型
2)顺从型与独立型
这两个类型是极端类型,而大多数人都处于这两种类型之间,3、幼儿性格的发展
幼儿的性格是在先天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婴儿期,但不明显;三岁左右儿童间出现了最初的性格差异,表现在合群性,独立性、自制力、活动性几方面,但高层次的因素还未形成,其性格还易受情景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4、针对不同性格儿童的进行教育:
幼儿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奠基时期,性格的发展还远未定型,因而要特别重视幼儿的性格教育。有的放矢的培养良好的性格,要重视教师的作用、集体活动的作用、幼儿教育机构的作用。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这些教育机构是给儿童的教育是一特殊的影响,他们区别于父母所给予的家庭教育的特点在于:这种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的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社会影响。而且是在儿童生活学习的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这样老师的性格行为、儿童所在集体以及各种活动,对儿童性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儿童性格的影响体现在:
1)以自身为榜样的教育上,教师的品德和言行,都是儿童模仿学习的榜样,时刻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
2)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贯彻着社会的教育要求,同时塑造着儿童的性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每个儿童亲切深厚的情感,和因材施教的态度,是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一种有效方法。
5、教师在培养性格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注意对儿童,儿童行为提出正确评价,使他们明确是非,逐步发展幼儿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要培养儿童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恰当的有意识的磨练他们的意志
3)要训练和教会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逐步提高他们对行为进行自觉地自我调节能力。
4)要注意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就是他们良好性格特征形成的过程。
五、幼儿能力的发展:
(一)概念
能力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人活动体现出来的又
是人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条件
(二)能力的分类:
心理学家通过不同的角度将能力分为三大类型:
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包括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注意力,抽象概括力。
特殊能力,是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具有的能力,专长,他只在特殊领域发挥作用,如:音乐,美术,数理化。
②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能力。
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运动员)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③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拒之行为而引起的预知类似活动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件的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是相互联系的,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幼儿能力发展的趋势
1、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
2、身体运作能力不断发展。进入幼儿期,掌握着基本的走、跑、攀、钻、爬、踢、跨,并能灵活的组合运用,动作也越来越复杂化。
3、语言能力在儿童期发展迅速,幼儿期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特别是言语的连贯性,完整
性和逻辑性迅速发展,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4、模仿能力迅速发展:这不仅为幼儿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对幼儿的发展身心具有重要意
义。
5、儿童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6、各种特殊能力在儿童期开始有所表现
(四)幼儿能力差异及教育
由于遗传环境以及幼儿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幼儿之间的能力也表现出各种差异
1、幼儿能力差异的表现
三种情况:一是类型的差异
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三 表现早晚的差异。
2、对于不同能力的幼儿要因材施教,发展长处,避免短处
(五)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策略
1、提供有利于幼儿智力发展的环境,教师应提供舒适安全的心理环境,易于操作和探
索的物理环境
2、要发展观察力,言语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开发智力
3、要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儿童的智力发展与情感、个性和社会性的非智力方面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因此我们要通过开发幼儿的智能带动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促使幼儿整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篇:重视和培养幼儿个性的发展
重视和培养幼儿个性的发展
高州市第一幼儿园(广东 高州 525200)陈德姬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良好的个性品质与他所处的环境和教育有关,对成人个性品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化、学习化的时代,而我们幼教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孩子们固定的思维,而是转向塑造幼儿新型的自由人格。幼教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孩子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及学会如何生存。要重视和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以适应幼儿园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认为以个性化教育为特点推进幼儿素质教育。
一、为幼儿创设新型的个性化教育环境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一个人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个性化教育就是要求在教育活动中,改变以往教育理性专制的特征,改变以往强调人性依附与服从的“自觉原则”。即提高幼儿的“自愿原则”。在幼儿园教育中,要转变旧的教育模式,教育者的知识与观念的自我更新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最核心的问题是师生互动,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活动设计,要落实到孩子身上,促进每一个孩子个性的发展。特别是教育与幼儿之间的关系,要建立师生的平等的、愉悦的、民主的、共同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把个性的培养纳入到教育活动计划中,扩大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多让幼儿手脑并用,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为发展幼儿个性创造条件。教师不应死板地规定幼儿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而应改变以往偏爱循规蹈矩的孩子的习惯,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的权威也将不再建立在幼儿被动和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于幼儿积极参与服从幼儿的自然本性的发展。教师不再是主体和主导的作用;而应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努力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如:幼儿园教室的人性化布置有利于幼儿愉快成长。教室的整体布局的开放性更能培养幼儿心灵的开放。还可以要求幼儿亲自接触自然和社会,通过观察、亲近、触摸、交流、体验等,获得认识,得到发展,另外,教师努力做孩子们的朋友,与他们建立亲密、平行的相互关系,使每个幼儿都能充分享受爱的幸福,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力。教师将成为“向导、妈妈、朋友和参与者”而不是管理者。每个幼儿作为独立的、不断发展着的个体都有各自发展的特点和潜能,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观察、了解、评估,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向高一层次发展。只有使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幼儿。
二、教育的中心环节应是个性化教育
教师要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明确地意识到现代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作用的变化,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责,从尊重幼儿的个性出发,重视每个孩子的语言、行为,对每个孩子的活动、学习都予以充分的肯定,绝不对某个孩子妄下结论。因为幼儿在某个方面的灵敏性、真挚性、感悟性、纯朴性以及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等,甚至是成人所不及的。
此外,教师还应搞好随机教育,幼儿有极度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对幼儿的好奇心及提出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要及时恰当的回答,不能搪塞,不能敷衍,更不能嘲讽、挖苦或粗暴地加以斥责。否则,幼儿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望就会被扼杀,不管什么事,幼儿做对了,要加以表扬,做错了要及时批评。这样,对与错幼儿就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所以对每个幼儿都不能忽视或轻视,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和独立个性的发展,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幼儿学习各项活动的情境,它包括组织游戏活动,语言表达活动,创设活动氛围,营造心理状态,选择知识框架,以及关注个人情绪等广泛内容。教师要根据孩子个性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对象等等,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但主要以突出个性发展为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使幼儿手脑并用,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不能一味地把自己“嚼”好的东西塞给幼儿,应采用启发式、谈话式、试验式、参观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使幼儿的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在积极思考中得到启发。
要重视幼儿亲身获得的经验,就必须让他亲自动手。教师应为幼儿创造自力更生的机会,教给幼儿自理生活的能力。如教他自己吃饭、穿衣、叠被、收拾玩具等。我们要培养幼儿那种肯学、肯动手的精神及行动上的独立性。对于幼儿来说,只要不是危险的、贵重的、有毒的东西,能摸的让他摸,能看的让他看,能做的让他做,不要在乎手是否脏了,东西是否坏了。孩子只有通过手、口、耳、眼等感官来感知自然界获得知识,教育幼儿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他能做的事绝不替他做”。这一点对他的个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从人的心理年龄阶段来看,游戏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游戏固有的趣味性及丰富的玩具使幼儿产生兴趣,更重要的还在于游戏可以帮助幼儿模仿角色言行,实现角色的愿望,满足求知欲。游戏不仅能促进个别幼儿自信心的形成,而且增加了老师对幼儿个性方面的了解,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进每个幼儿个性的发展。
三、不可忽略的家庭参与
家长是幼儿的法定监护人,同时也是幼儿的教养者,在教育幼儿个性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在的家长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小,能力差,在家中事事处处都包办代替,作为教师就应该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如:能独立进餐、自己穿脱衣服、整理玩具、收拾学习用具等,使家长克服对孩子能力估计不足而包办代替的思想,注意让孩子在家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进一步看清孩子的优缺点和个性特点,从而有助于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家庭中,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玩什么。如果玩积木,家长不要随意指导,看着孩子玩,适当引导,若孩子插出个花样,要及时表扬;如果是看书,要让孩子自己看着图书讲故事,即使与原故事不相符,也无妨,只管按照他的思路听下去,若进行不下去了,再加以提示或辅导;如果是听音乐,就让孩子随着节拍摆身体,上下挥舞手臂,只要节奏准确,身体协调即可,做家长的,要顺乎天性,因势利导,给幼儿提供充分展示个性发展的机会。
总之,个性教育与现代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精神是相同的,人的全面发展适合社会的发展,也包含着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在学前期就开始形成,这时期形成的个性是以后个性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的幼儿教育已从过去的“智力中心”转变为重视幼儿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经常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引导每个幼儿去从事与其个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陈德姬,女,广东高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高州市第一幼儿园园长。工作积极,成绩显著,曾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百优园长”、“全国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爱国教育最佳园丁”、“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优秀园长”、高州市“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师”、“优秀党支部书记”等。她是广东省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幼儿评估专家、茂名市学前教育专业委会员理事长、高州市政协委员等
第三篇:在绘画中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本站推荐)
在绘画中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王店小学古城幼儿园 耿玲玲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会产生表达的欲望,他看见什么都想说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表达方式越来越多,念儿歌、唱歌、跳舞都可以表达他们的心理活动。而对孩子来说,绘画是把内涵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极好形式,它也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形式之一。幼儿绘画是指幼儿运用绘画工具在纸等材料上,通过造型、设色、构图等手段,表现出可视的平面形象的活动,幼儿的绘画反映了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表现出一种天真无邪的稚拙美,充满了魅力。对于幼儿绘画,我们成年人一眼看去不能理解的东西很多,这是因为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看,成年人的不理解,往往压制和挫伤那些智慧的嫩芽,阻碍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传统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先出示范画,然后让幼儿照着范画临摹,最后拿范画作为标准,以“画得像不像”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绘画过程,并把幼儿绘画教学简单地当成临摹绘画教学。看看下面几个熟悉的画面:
画面一:一位老师正在进行绘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出示范画──语言讲解──教师示范模仿画──幼儿模仿练习画──讲评作品以范画为标准,画得像就是画得好。
画面二:在绘画时,一幼儿说:“老师,你看我画得像吗?”老师回答:“嗯,对,就是这样画,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真好!”
画面三:老师辅导幼儿绘画时,发现一位幼儿没按示范画,老师生气地说:“你画的对吗?我是这样画的吗?应该按我教得这样画。”
画面四:要参加市里举办的幼儿绘画大赛了,老师为了让孩子的作品获奖,自作主张用铅笔画好轮廓线,然后让孩子描画。
以上几件事例不难看出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活动中老师是指挥者,孩子只是在老师操纵下的“生产者”,画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像加工厂生产出来的模型玩具一样。因此一个班的孩子的作品画面是统一的,布局是统一的,色彩是统一的,那孩子怎样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也没有尊重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部分的指导要点明确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我们的最终目标应是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我认为要达到此目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
任何绘画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幼儿的画更是表现他的所见、所闻、所想。幼儿的生活越丰富,创作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多带幼儿参加社会活动,如经常带幼儿到动物园看动物,看它们的外形特征及动作神态;观看花卉展览,了解每种花的颜色、花瓣形状、叶子形状;参加六一游园活动等等,让幼儿见多识广,积累绘画的素材。还有教师应引导幼儿多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指导幼儿多听、多看故事、儿歌、影视片、儿童读物等,可以扩大幼儿的知识面,积累想象和创作的素材。如给幼儿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后,启发他把故事内容画出来,幼儿会通过自己的想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绘画。
二、让幼儿学会观察,培养对绘画的兴趣
观察是孩子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迸发创造力的基础。教师应创造条件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生活,让他们以愉快的心情去认识生活,不能为了教而去学,而应该贴近生活,寻找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这样画出来的就具体生动。幼儿会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细节。教师对幼儿绘画观察力的培养可随时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及大自然四季景色的变化,让幼儿对事物本身发生兴趣。观察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转到万物,有助于幼儿观察力的提高。这样便强化了观察的视野,同时也教会了幼儿观察的方法,丰富了知识。但是幼儿在观察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观察前可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观察,边看边提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也可以先局部再整体的观察,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分辨事物的相同与不同。
如画“小鸡”,就可以教幼儿从整体形态上看:小鸡的全身长着什么?它的样子怎么样?(毛茸茸的,很可爱。)再看看局部的结构:小鸡的头长得怎样?像什么形状?(圆形)小鸡的身体长得像什么?(圆形)身体的下面长着什么?小鸡毛茸茸的毛是什么颜色?有几种颜色?教幼儿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部分到细节部分,从各部分结构到色彩,一一观察分析。幼儿有了感性认识,就会激发他们的绘画兴趣,产生绘画的愿望。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幼儿自由表现
被动的训练使幼儿表现不出童趣美,也体会不到绘画的艺术美,这怎么能提高儿童的艺术素质?又怎么能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部分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理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启发式教学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可是老师成为幼儿的大朋友,共同商量,共同作画,幼儿学画成绩将不断提高。启发式教学提倡幼儿自己去观察、分析,表现生活,提倡尊重和爱护幼儿的审美特点和自由表现。绘画活动中的技巧只是教会幼儿造型、色彩等,而不是束缚幼儿的童心童趣,只要我们相信幼儿的绘画潜力,幼儿的绘画才能才会最大限度迸发出来。
四、发挥幼儿想象力,让画面灵动起来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大胆丰富的想象,能产生创造的灵感,幼儿的想象力是很活跃的,如果教师注意加以引导,他们会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对他们富于想象的画面应赞扬、鼓励,不应压制,允许他们“想入非非”,如果我们打击孩子想象的积极性,想象的翅膀受到束缚,创造的火花也就泯灭了。
我们珍视儿童画的特点,让孩子以纯真的感情去表现他们的生活,幼儿天生喜欢喜欢涂涂、画画,其创造力宛如一座矿山,值得我们去开发。幼儿美育是扎根的工作,多给与智慧的启迪,心灵的美化,使孩子拥有更丰富、活泼、富有情趣的生活,使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四篇:第五章幼儿的个性因素及发展
第五章幼儿的个性因素及发展
一、名词解析
个性
气质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性格
性别认同
性别稳定性
性别恒常性
二、单项选择
1、三、多项选择
1、个性包含的子系统有:()
A、个性倾向系统B、自我意识系统
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D、兴趣爱好系统
2、自我意识系统包括:()
A、自我评价B、自我体验C、自我监控D、自我调节
3、气质的特点有:()
A、稳定性B、可控性C、可变性D、恒常性
4、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
A、精神自我B、物质自我C、心理自我D、社会自我四、判断题
1、凯根认为,性格最重要的指标是儿童适应新环境的难易程度。()
2、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
3、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
4、幼儿的自我体验呈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特点。()
5、老师和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幼儿的性格塑造影响不大。()
1、凯根认为,性格最重要的指标是儿童适应新环境的难易程度。()
2、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核心。()
3、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
4、幼儿的自我体验呈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特点。()
五、问答题
1、影响婴幼儿气质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应如何根据幼儿气质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科学地进行教育?
3、性格与气质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4、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5、幼儿的自我评价有何特点?
第五篇:幼儿的个性
幼儿的个性
一、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概念
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特点,人的个性千差万别,但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而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
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它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它的成熟标志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四)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
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个方面: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五)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
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甚至是一生的发展。因此,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分离感是指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稳定的同一感是指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的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二)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儿童由1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表明他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能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
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婴幼儿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对自己的简单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三、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例如,当一个人的需要较强时,他的行为反应就会相应地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个性选择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
(二)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1.需要和动机的概念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2.幼儿需要的发展
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比如: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
3.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
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三)幼儿兴趣的发展
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兴趣随幼儿年龄发展而不断分化和稳定。
2010年幼儿教育心理学考点内容第十一章:幼儿的个性来源:考试大【相信自己,掌握未来,考试大值得信赖!】2010年9月29日
四、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一)幼儿能力的发展
1.什么是能力
(2)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识能力就是学习、研究、理解、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平常所说的动手能力、体育运动能力等。社交能力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等。
2.幼儿能力的发展
(1)幼儿智力的发展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很多人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2)幼儿特殊能力的表现
在幼儿期,有些特殊才能已经开始有所表现,如音乐、绘画、体育、数学、语言等。
(二)幼儿气质的发展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反应的快慢)、强度(反应的大小)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方面。
根据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2.幼儿气质的发展
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是,随着环境的改变,幼儿的气质可能有所变化。例如,幼儿气质发展中存在的“掩蔽现象”。所谓“掩蔽现象”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三)幼儿性格的发展
1.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现实稳定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态度是各式各样的。例如,有的人待人热情,善于关心别人;有的人冷漠;有的人私心很重,只顾自己;有的人勤劳;有的人懒惰。这种一个人经常表现出的对人、对己、对事的态度方面的差异,是人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
(2)惯常的行为方式
惯常的行为方式区别于一时的、偶然的。例如,某人勇敢、坚强,只是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表现出胆怯的行为,不能据此就说他有怯懦的性格特征。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是统一的。
2.幼儿性格的发展
幼儿性格的发展相对于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更具有明显的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幼儿的性格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行为容易得到改造。幼儿性格的年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模仿性强和好冲动等方面
五、幼儿个性评价
(一)什么是幼儿个性评价
幼儿个性评价就是对幼儿个性的某一方面或个性的整体做出的评价,这种评价不是教师主观的评价,而是依据孩子的实际表现而做出的客观的、真实的评价。
(二)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意义
幼儿个性评价是教师深入了解幼儿、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的前提。公正、客观的评价是教师正确进行教育的前提。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而我们的教育也不能干篇一律,要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较大的发展。
(三)如何进行个性评价
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个性评价的最好方式就是日常观察记录。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出孩子们行为上的差异。
1.观察记录的项目
对幼儿观察记录的项目包括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主要环节,主要包括游戏、午睡、进餐、起床等。同时,对偶然事件的记录也是很重要的。
2.观察记录的内容
观察记录应该尽可能详细些,要记录下当时的环境及幼儿行为的整个过程。在实际观察中,可以将上述项目用简单的叙述方式记录下来。
3.评价
在完成所有的观察记录项目以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幼儿的个性特点做出恰当的评价,这也是观察记录的目的所在。评价可以有不同形式,但一般来说有如下几项:个性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