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的研究策略1
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西旸幼儿园吴三琴
摘要:《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理念,区域活动也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发挥区域活动在对幼儿个体构建和群体互动的更大作用。区域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的进行活动
【1】的教育方式。它能让幼儿通过主动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的发展。
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儿童在不同的水平上获得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指导
现如今,学前教育者都了解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它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动形式,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而有意义、有趣而又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材料。即要考虑到材料的趣味性,又要适合幼儿的发展。从而纷纷地去创设区域组织幼儿参与区域活动。可是如何创设一个科学地、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的。一下我将谈谈自己对如何有效地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的看法。
一、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合理设置区域
教师在设置各种区域的时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比如小班年龄的孩子喜欢单独活动,而他们又很容易受其他孩子的影响,带动性很强;而小班的孩子也是进入幼儿园不久,这需要创设一种很温馨、很快地融入这个集体的环境;所以在小班教师我们就可以创设娃娃家,让孩子们去体验家庭的各种角色;小班幼儿刚刚入园不久,让他们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融入集体,这除了教师给予他们更多关爱与温暖,还需要更多情感的抚慰;所以我觉得在小班创设一个娃娃家,让他们体验各种家庭角色,达到安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小班年龄的孩子喜欢玩平行活动,所以在创设区域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提供多份的相同材料,及足够大的空间。小班幼儿的动作处于关键期,自理能力都还比较弱,所以教师就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些以生活区,让他们练习抠纽扣、穿衣服、折叠袜子等生活自理活动,通过活动来锻炼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也是让他们能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班幼儿社会性交往水平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有强烈的参与同伴活动的愿望。他们会联合起来玩同一个玩具,即使是玩不同的玩具,在玩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但由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规则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因而他们的交往很容易发生冲突,告状、“战争”是常有的事。中班幼儿的交往还出现“强强联合、弱弱相对”的现象,即能力强的幼儿常常在一起玩,并一起
很快进入活动,而能力弱的幼儿虽聚在一起,但无从开始,结果是能力强的幼儿玩得津津有味,能力弱的幼儿却面面相觑。所以在创设区域活动就要想到,能够让他们合作完成的。
二、提供丰富且有层次的材料
幼教师创设根据创设区域的性质投入相应的材料,是幼儿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丰富、有效的材料可以提升幼儿的活动兴趣,推动幼儿的想象,充实了活动内容。在材料的投放中,真实材料与废旧材料相结合,材料必须要是安全、卫生、美观、实用的。区域活动材料丰富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开阔思维,更加自信、大胆。幼儿存在个别差异,每个孩子间的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区域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在区域活动投放材料时,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2】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区域
活动中,我们所投放的材料应具有层次性、情趣性、挑战性、多样性,材料要多于孩子,让孩子能更多的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还要满足不同层次孩子的需求。如,中班活动室里的生活区,主要是通过该活动,让孩子们学会用筷子,教师投放了筷子,还有各种夹的材料,小颗黄豆、大点的饺子及各种食物,要是控制不好的可以先尝试夹大的,如此以来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能力进行选择。让幼儿在和区域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做到“玩中学,学中玩”。使区域活动成为孩子们真正的活动乐园。
三、活动规则的培养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可以在活动前就向幼儿提出来,比如:使用玩具时需注意的卫生、安全问题,活动结束后的整理、归放。活动中遇到问题应开动脑筋想办法等等。区角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的。在自然活动中形成规则。在小班的孩子经常会带一些自己的玩具到幼儿园,当区角活动时,他们就在一起玩玩具,有时是玩自己的,有时和别的小朋友交换着玩。过了一段时间,通过老师和孩子一起讨论,班上就逐渐有了一个全体认定的规则:无论是谁,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但是在玩别人的玩具时,一定要事先征求别人的同意。在解决问题中建立规则。幼儿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急着帮忙解决问题,而应当引导幼儿自主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并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比如:在建构活动中,孩子们玩的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展示,这是为什么呢?当我把问题抛给幼儿后,得到了多种答案。有的说:“我搭了一间漂亮的房子,但被别人捣乱推倒了”,有的说:“收玩具时我们自己拆掉了”还有的说:“我快搭完时,自己倒下来了”等等。“那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来告诉我好吗?”经过多次玩后,孩子们把发现告诉了我:“玩的时候搭牢一点,建房子时在旁边建一条路,别人就不会不小心踩坏了。不要有太多人挤在一起,以免撞坏。”在大家的建议下,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玩活动的规则也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四、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可以促进幼儿快乐完成活动。很多教师存在误区,认为区域活动不是正式的活动,在组织安排幼儿进行活动的时候活动性比较大,比如孩子们刚进入区域玩起了医院银行的活动,可是还在们刚分配完角色没多久,刚有点状态准备投入活动的时候,老师看看时间正式的活动的时间到了,就急急忙忙地让孩子们收拾、整理退出活动。如此以来,孩子们并没有获得活动的快乐,也没有体验到活动成功结束的成就感;那直接就降低了孩子们对区域活动的积极性。在创设区域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该区域是适合几个人玩的,所以在场地上选择也要考虑到大小。如,在中班设一个表演区,除了一个舞台,是不是可以留出一些空间放道具和小观众们的座位,表演区显得更具有趣味性,激发孩子们兴趣。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和外界相互作用,不断获得丰富经验,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室既是幼儿学习的地方,又是幼儿进餐,活动的地方。空间小给我们区域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难题,在开展区域活动之前,我们充分考虑到空间小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设置区域,创设区域环境,合理投放区域材料。
(1)充分利用好地面空间。在室内外地面上画上各种图形和格子、字母、数字等。例如: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用绿色的线条在地板上进行区隔,创设了“小花园”“ 小池塘”等活动区域,将运动区域设置在了室外,在地面画上了格子,贴上写有数字的小花,幼儿可进行跳跃运动。
(2)充分利用好墙面,让墙饰成为孩子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以往,墙饰多是老师的事情,墙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装饰美化教室,孩子很少参与墙面装饰,他们与墙饰很少产生互动。本学期,我们布置主题墙饰时,主要以幼儿参与为主,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让他们与环境产生互动。例如:在“红彤彤的年”主题活动中,我们的主墙面就是老师和幼儿一起完成的。老师将主墙面设计成了新年的背景,由幼儿自己制作窗花、灯笼装饰而成。
(3)充分利用好橱柜、桌面及窗台、废旧材料等,做好隔断,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区域活动环境。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和特点布置成封闭的、半封闭的、开放的活动环境,使活动不受干扰的完整进行,也能满足不同个性幼儿的需要。如在“周围的人”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利用隔断,把教室创设成一个个工作单位的环境,其中有开放的面包房,也有较封闭的邮电局等,让幼儿的活动既能独立开展又能相互联系。
(4)充分利用好教室上空的空间。空间布置主要是通过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实现的。例如: “在春天来了”主题活动中,我们在屋顶挂了几根绳索,将孩子们和家长自制的花、柳树吊挂起来。这样,不但装饰了环境,而且推进了主题的进展。
五、教师适时的介入与指导
幼儿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与指导。在区域材料投放到位之后,老师要做到适时、有效的介入,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让这些材料到每个孩子的手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通过老师的指导,使孩子的能力有进一步地提高。
活动前的指导
教师创设好一个区域,材料也投放到位了,那重点就是孩子玩区域活动;这里,在孩子们还没进入活动之前,教师要给予活动前的指导,要介绍该区域的主题、玩法、配备材料、及活动时的注意事项等等;孩子们了解怎么玩了,也才会更有信心地进去活动。
活动中的指导
在活动中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老师应当适时介入,给予帮助,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只是对孩子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所以教师在幼儿们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观察,观察材料的投放是否能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材料的数量是否充足。重点观察幼儿的活动、探索情况。如,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哪些;分析幼儿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理解幼儿不同行为的合理性,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活动环境。以观察、鼓励为主,当孩子。老师作为一个共同参与者,与幼儿共同商讨对策,鼓励、引导幼儿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
【3】子自己的活动。
活动后的指导——评价
在每次的区域活动中,老师有效地给予评价,是提升孩子经验的重要环节;让幼儿明白什么是老师所期待的、什么是老师赞赏的,从而对会发自内心地要求自己活动时表现出良好的反应。区域活动的目标在于发展个性,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幼儿的思维和智慧,对幼儿的讨论和交流起到引领、支持、整理、提升的核心作用。应该能有效引发积极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1】 教师要做出评价,这就需要老师对整个活动活动了解,并且及时地做记录。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善于捕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契机和评价信息,能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随机调控,使评价环节成为区域活动的“热点”、“高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区域活动的评价中,我一般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评价幼儿的活动:第一、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通过回忆自己今天玩的材料和做过的活动,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反思自己的活动,从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第二、引导幼儿分享与交流。能引发同伴间的分享交流,根据自己的操作经验理解并进行判断,促使幼儿从同伴的交流讲述中获得信息。第三: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运用经验。教师在引导幼儿表述经验、展示经验的同时,应能以隐性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迁移整理经验、迁移经验、提升经验,激起再次探索活动的欲望。
同样的区域每次活动的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每个幼儿在相同活动中表现也会不一样,同样的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讲评时方法不能不可单一,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1、教师评价、幼儿评价相结合教师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情况的观察,抓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在集体面前进行讨论,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让幼儿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展开讨论;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与大家一起讨论。不管哪种讨论,目的主要让幼儿通过讨论思考,充分、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总结出大家较认同的学习方法,积累各种经验。
2、成果分享
把幼儿在活动中,生成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欣赏,通过自我介绍,将制作的方法、过程告诉大家,和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总之,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多的心思去开展更多新颖、有意义的区域活动,满足我们幼儿的各种需要和兴趣。让我们活动室里的每个角落都变成孩子们心中的乐园,让他们尽情的玩耍着、探究着,不经意间获得各种生活经验,最终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丽红;有关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思考[J];期刊;2011.08.15
[2]曹丽莉;对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年09期
[3]冯耀辉;幼儿园主题区域活动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第二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策略
要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认识到区域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操作、自我探索、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也可以在这里选择同伴共同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的过程,是促进幼儿自主发展比较理想的形式。
其次要重视区域活动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区域活动的目标、区域材料的投放和区域活动指导,以幼儿发展为本。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发展。明确区域活动的目标。活动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但在区域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幼儿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区域活动计划表(以科学区为例,见表一),这样的计划表虽然有活动目标这个栏目,但在描述中却看不出具体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不明确,教师投放材料与指导也就必然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们从台湾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表(以科学区为例,见表二)中可以看到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时所考虑到的具体目标,虽然栏目名称是“主要学习经验”,但从栏目中对幼儿相关主要学习经验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该区域的具体教育目标。教师心中有了这样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容易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观察儿童,指导幼儿的活动过程等。可见,区域活动目标对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区域活动的目标不必每日制定,它可以是阶段性的、层次性的,但不管如何,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区域活动的目标,否则,区域活动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成为低效的活动。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摘要: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教师只有在课前对教材认真钻研、思考,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有效预设课堂问题等,才会有精彩纷呈的有效课堂教学;“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此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改变教师“只见教材、教案,不见学生”的倾向;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运用水平,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关爱学生,才会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尽全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2001年新课程改革大潮席卷中国大地,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目前仍有很多教师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课堂始终笼罩在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阴影下,可谓是“穿着新鞋子,走着老路子”。为使学生学得“扎实”,教师拼命地“细细讲评”,学生被动地、无奈地“听练”,真是“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总的说来,在课堂上,师生做了很多的“无效劳动。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下面浅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中国教育报》曾刊登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一位历史老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可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几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让我们感到:有效备课——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有效!
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写教案成了备课的全部。绝大多数教师将20%的精力用在钻研教材上,将80%的精力用在写教案上,殊不知没有有效的课前准备,就没有有效的课堂实施,也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
我觉得钻研教材是备课的重中之重,每个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要学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仅要用好现有的课本,更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备出有效、高效的课,自有这样老师上课时心里才有底,也便于老师在讲课中遇到问题,该肯定的敢于肯定,该否定的敢于否定,也才会有精彩纷呈的有效课堂教学。如果在钻研教材时,缺少了广度,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没有拓展,没有延伸,那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中吸取的信息量少。鉴于此,有效备课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充电”,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也需要有效的备课方式。
法国启蒙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卢梭这样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又提醒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全盘托给学生,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艺术化的处理。
《落花生》中,教材只是让学生明白“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不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一个道理。我在备课过程中并没有就教材讲教材,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老教材以新的涵义,在课堂上随机开设了一个“实话实说”栏目,让学生辩论你是要做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那样的人。从学生精彩的辩论中感到,学生对做人的理解是深刻的,并且富有时代感,他们在向我们展示着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形象,而且每一个都是那么鲜活,充满着朝气。
当然,有效的备课方式很多,关键是教师要投入热情,善于总结和创造。开辟出一条“备而能用,有利于教,有利于学”的有效备课之路,让教师得以成长,让学生得以受益。
二、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 “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语)”有专家指出:“考察教学效率的标准之一,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程度。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的观点。“以学论教”使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交往状态、思维状态、达成状态等。从活动到状态,意味着要反对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提倡和追求有效教学;从过程到情境,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预设,更要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生成,关注教师的实践性智慧。以此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改变教师“只见教材、教案,不见学生”的倾向。
“差生一开始的状态差可能是假性的,就像近视一样,时间长了,也就变成真性的了,无法再矫正过来了。所以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状态,学习状态,成长状态。学生是不是对学习充满热情,对自己充满自信,他的人生态度是不是乐观,精神面貌是不是积极向上,这才是学校教育要着重关心和塑造的。”我觉得这是非常经典的论述,我想只要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良好的,对他的学习结果就不需要苛求。
三、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需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教育手段。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活动,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如何提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运用水平,关注课堂评价细节,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央电视台每年的青歌赛我一直都很关注,对歌手我倒是没有太多的印象,把中心放在了评委身上。一个不经意的镜头推向了 赵易山老师,他担任大赛视唱练耳的评委,赵易山老师绝对外表并不是有多么出众,他的样子并不是属于帅气型的,但他的和蔼可拘的笑容与温柔、舒服的语言,让每一位选手都得到心灵的慰籍。
为什么那么多选手与观众,还有他的学生,特别迷恋他的话语,因为他的话语充满了爱的灵光与智慧的温暖。每位选手听到了他的点评之后,都不会感到被忽略与自卑,比如:“你已经唱的很完整了,这是一个歌唱人的基本修养,你已经做到了,非常好。如果放松一下、不那么紧张,你一定会把这个曲调的感觉唱的很完美,我相信你会做的更好。”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话语。而一句嘲讽与攻击的恶语,往往就毁灭了一个艺术家的诞生。
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课堂上,不管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好,勇敢地站起来读吧!”“老师相信你一定是我们班声音最响亮的同学!”“请你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好吗?”。这些激励性的话语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们也正是在这些语言中体会到自信的快乐,他们大声地读,快乐地读,向老师展示着“我能行。”老师的一句句激励的话语,唤起了学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学生自信的火花。
当然,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评价语言使用不能公式化,例如: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四、教师良好的自身素质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必备前提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于教师自身素质要求的最好诠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自身素质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即:师德和学识。我们应从这两个方面不断进取,不断超越,实现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不管学校工资待遇如何,生活环境如何,顺不顺心,都应该对所教的学生负责。不要因为个人原因,影响了学生的发展。要么不教,要教就要教好。只要有了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教师才会关爱学生,才会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尽全力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效率才会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追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只要有信念,相信一定会在这条路上创出辉煌。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教学的生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教学的低效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们学校的领导及大多数老师都已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将此作为校本研究的重点。一学年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在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多了;探讨如何提高课堂质效、培养学生能力的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老师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注重教学的有效生成;更加注重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当然,这种改变还不够显著,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制约课堂有效性提高的因素和行为。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随意的教学,是注定不能成功的教学。成功的教学是从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开始的。我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很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他们善于将课标中大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小目标,使之的操作性更强,指导性更明确。依据这样的教学目标,他们有效地设计了教学环节,保证各个教学环节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因而他们知道在课堂中哪些内容应该精讲,哪些内容应该深讲,哪些内容学生可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有效性自然就高。
相反,我们有些老师对什么是教学目标还不是很清楚,对教学目标的功能认识也不够,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比较随意,没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这样的课就可能偏离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的老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形同虚设,与课堂教学脱节。
只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依据课时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才能确保目标不虚设、过程不落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保证。
二、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上课总免不了设问和提问。设问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认知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著名教授肖川老师就主张在课堂中要“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以问题引导教学的进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而进行学习”。他的学生是这样评价他的课:“肖川老师上课之时,常常讲述正酣之际,猛然打住,突然发问,本来抱着来轻松听课的心情猛地紧张起来,思维高速运转如同因特尔公司最新版的奔腾处理器,开始讲述时思维还显混乱,语调也结结巴巴,但讲着讲着思路逐渐清晰,似乎对所提问题有了一种新的理解,顿时有豁然开朗之感。”由此可见提问的艺术和功效。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老师对问题的设计却不尽人意,常常是问题很随意或很生硬,不能起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或是提的问题太大,不利于学生思考;还有的是问得过于简单,对学生思维构不成挑战。这样的问题与其问,不如不问。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即时教学活动和学生思维状况,从不同的角度以相应的方式提出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进入课堂活动状态,减少无效教学行为的产生。
三、关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多媒体进课堂趋于正常化。由于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创造出一个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且信息量大,课堂容量高,因而受到不少老师的青睐。在我们学校,上课使用课件的老师也比比皆是。相当一部分老师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能正确意识到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因而他们能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在使用中也有些老师走进了以多媒体代替板书、代替思考、代替实验、代替学生活动的误区,老师成了电脑操作工和解说员。我曾经听过这样的课,课堂上老师从头到尾一字板书都没有,所有的东西都在多媒体体课件中。虽然老师有时会提醒学生要记些笔记,但多数学生记笔记的速度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节奏,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而且,人的记忆需要多重刺激才会牢固,一晃而过的刺激远不如老师一笔一划在黑板上写出来的字、画出来的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容易出现“当时清楚,过后模糊”的现象。著名学者朱正威教授就曾严厉批评过此现象,并形象地比喻这种课留给学生的印象“尤如一江春水向东流”。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发展的关系,该板书时还是要板书,挂图、模型等传统简单实用的教学手段也不能抛弃,不能一个U盘、一台电脑就完事。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互相取长补短,更好实现有效教学值得讨论。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
一、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的有机结合。它不仅强调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思维能力,而且注重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优化选择和组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素质培养具有最直接、最稳定影响的因素。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自信,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解题探索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坚持做到如下三点:
第一,给学生一个自己的空间。包括:独立人格的空间,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因为某个学生性格孤僻而歧视他;独立思维的空间,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生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回答,学生不能回答的,也要循循善诱,不能包办代替。
第二,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选择是多方面的。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掌握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让他把相关材料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他得以超越现象,发现规律和联系,使信息不致于流失,从而获得新的领悟。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教学共振,听、说、读、写相结合,论(讨论)、演(演示)、作(操作)、板(板书)相统一。
第三,给学生一个展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如开设“学科沙龙”;二是展现能力,如编导课本剧;三是展现学业成果,如举办小发明、小制作展等,让学生在得到展现的满足中认识、规范、评价和发展自我。
总之,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因而,不注重个性差异,没有对学生个体独特性的培养和发展,是显示不出高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三、活用教学方法,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涉及到课堂上的知识传递,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思想、课堂教学态度、课堂教学情感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其实,课堂上发生的教学低效问题,大多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恰恰是教师的不适当的设计或者不适当的引导而形成的。优化教学方法必须注意,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例如,同是为了培养操作能力,理化生学科一般采用实验的方法,而音体美学科则常用练习的方法。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四、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犹如春风扑面而来,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教师为达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亦步亦趋”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反思让我们清醒,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也非常活跃,但这样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而其有效性究竟如何,对学生的发展作用究竟有多大,都需要引起人们的思考。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应着力于以下几点: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再次,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不控制学生讨论的结果,但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讲边说以及演示)、中介(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提供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绝对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因为在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层次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层次的教学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第四篇:老师如何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
如何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
铜仁市实验幼儿园付燕
请发杂志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需求,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它是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获得最佳发展而精心设计的环境,它可以让幼儿自由地进出各个区域,开展游戏活动,它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
就我设计的《金牌大厨师》这一区域而言,主要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食品制作、了解厨房的用途、知道一些简单餐具的用法、认识常见的食物:如大米、油、盐、酱、醋、面条、各种蔬菜、水果等等,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并且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场所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之所以有了这个更适合幼儿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了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在游戏活动中,进区的孩子表现出了他们的智慧、大胆的想象,大胆操作摆弄材料,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好快乐,每个孩子脸上都挂着的是一种幸福、满足、自信和快乐,在活动结束时,孩子们还会收拾整理各种餐具、食物等,我不得不说这也体现了孩子们的一种能力、一种情感,那就是独立的能力、学会收拾、爱劳动的能力;培养了孩子学会在幼儿园做老师的小帮手,回家做妈妈的 1
小帮手,学会替别人分担的情感。
老师投放材料丰富程度可直接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所以一定要做到经常更好投放的材料,让材料丰富、有趣,让孩子玩得尽兴,大胆,摆弄、享受活动的快乐,从中学得东西,如为了有助于幼儿小肌肉发育和培养动手的能力,我投放了“搓汤圆”的材料:
1、认识面粉;
2、用水调和面粉;
3、把面粉揉成面团;
4、把面团搓成条状;
5、搓成汤圆;对能力较差的孩子给予指导,看得出孩子们对所投放的材料非常感兴趣,动手操作的能力很强,很有主见,做出来的作品总会给你带来一份惊喜,孩子们一边搓汤圆、一边念儿歌:“搓、搓、搓汤圆,搓出的汤圆圆又圆。”有的孩子还说:“现在我可以回家帮妈妈搓汤圆了。”我想,这不是发挥了区域活动的应有价值吗?
不同年龄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都不一样,他们之间都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展速度还一样,所以我在提供材料时考虑了易难度,逐步递进。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操作,并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我会投放更丰富的材料,如:大蒜、豆角、萝卜等,当孩子们看到了这些材料时,很兴奋,但有的显得有些犹豫,不敢动手,能力较强的孩子或者说平常在家看到过妈妈做菜的孩子,很快就开始动手了,比如:剥大蒜、拆豆角、用刮刮器刮萝卜丝,而且还会正常说出这些材料的名称,在这一活动中,对那些能力较强的孩子来说,我并没有急忙介入,鼓励孩子通过观察,并进行尝试尽可能
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要学会等待,给这些孩子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样才能让孩子自己寻找出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一次材料的投放,让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有的孩子在剥大蒜的过程中说:“老师,大蒜好臭,我不想剥”,有的孩子说:“老师,我要剥,妈妈在家做菜时,都剥蒜,我不怕。”所有的孩子听到这句话,都不出声了,一个个都非常认真地开始动起手来,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笑了。是啊!这不正是一种情感的培养吗?有了这个探究的空间,有了整个操作的平台,孩子们不担学会了自己地劝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知道了妈妈平常做饭的辛苦,知道了如何去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懂得了如何去珍惜妈妈的劳动成果,我觉得这是区域活动中取得的更有价值的成果。
根据孩子们的爱好,我选择了烧烤类的材料:如牛奶盒做的烧烤架,用废旧泡沫做的鱿鱼、玉米块;用水果保鲜网、红色皮纸做的热狗,用黑色卡纸做海带、环保木炭,准备了盐、辣椒、味精、花椒等等,让孩子们全方位认识烧烤有关知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拓展孩子的情感教育,孩子们平常都喜欢吃烤烧,但他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并不多,对这一行业的辛苦也并不知道,所以我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投放这些材料把孩子们的兴趣推到了最高潮,看到这些材料,孩子们欢呼了,在活动中,有的孩子充当了烧烤师傅,学会了用语言进行交流,询问小朋友或老师:“你们想吃点什么?这
里有肉串、有热狗、有海带、有土豆块……需要什么,我会给你做。”看到孩子们的激情,有时我故意搭讪说:“我想要一支热狗、一串海带丝,需要多少钱?”有的孩子大大方方说:“不要钱,送给老师吃。”有的孩子说:“要三元钱”,说完就开始操作了,只见他们时而拿盐,时而拿花椒,时而拿辣椒,时而又拿葱苗在烧烤串上不停的晃动。嗨,动作认真娴熟,还真有点像专业人士。当孩子递给我烧烤时,我又故意找茬说:“火腿肠烤糊了,怎么办呢?”有的孩子这时就没辙了,反应快的孩子会说:“我给你换一支。”其实我之所以故意找茬,就是想让孩子们多了解烧烤这一行业的辛苦和不容易,培养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知道各行各业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都应该去尊重、去理解,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学会理解和宽容,让这些小小的心灵懂得怎么去“爱”。看到孩子们的表现,我就在想,在区域里投放孩子们喜欢的丰富的材料,也能更好的挖掘孩子的智慧,能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交流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只要给足孩子们的空间和时间,就一定会带给你无限的惊喜。
区域活动里,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的活动,为了满足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我觉得:
一、应该给幼儿提供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二、区域的材料投放目的要明确,不能说材料一放就是一个
月、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应经常性的改变、吸引幼儿,能让他们主动参与活动,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老师应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提高孩子兴趣,尊重幼儿,让他们自由发挥。
四、应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学会交流、共同学习,共同探索。
五、教师应多观察、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孩子的需求。
六、注意引导孩子发现一物多玩的方法,让幼儿自由探索。
七、利用家长资源,调动孩子积极性,收集废旧物品,制作一些活动中所需要的、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材料。
八、教师应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适时的介入和指导。
总之,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发展的观察者、支持者、引导者,只有不断地开拓活动范围,解放孩子,让孩子们在玩中求发展,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才能使每个区域真的活起来,使幼儿全面发展。
2012年8月
第五篇:提高幼儿园晨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提高幼儿园晨间体育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是为发展幼儿体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提高其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0—6岁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身心发展正处于迅猛时期,适度的体育活动对幼儿来说极其重要。他除了健身价值外,还对幼儿各个方面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晨间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入园的第一道门槛,既是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基础,又是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延伸,更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把握好了、就会给幼儿一日生活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并能让休息了一整夜的大脑和肢体重新活跃起来,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来面对新的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但就目前我园晨间体育活动的现状来看,由于教师的组织、活动、场地、器械等安排的策略不当,晨间活动的低效行和无效性任然存在,其表现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的组织形式大部分缺乏创新性、多样性,“放羊式”或“警察式”活动多,有明确活动目的的少;
2、指导方法上教师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规定、要求多多,要么对幼儿不闻不问,而幼儿模仿性学习行为多,自主探索性学习、创造性行为少;
3、场地的使用率不高,活动安排不当,因此经常会出现在硬质地面上有幼儿不停的跳或追赶,而导致幼儿摔伤跌倒;
4、晨间体育活动器械的使用上教师往往偏于外观好看、现成的器械,使运动流于表面,只是形式上的热闹却没有得到运动的目的;
5、教师对晨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户外体育活动的场地大,幼儿早晨来园时间不确定,教师不好组织;有的认为晨间体育活动要与家长交流,这样就会忽视幼儿活动情况也就容易出安全事故,还是少开展或者小范围活动为宜。
综上所述要让晨间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有效手段,让幼儿在有限的场地、有限的时间、有限的器械下得到最佳的锻炼,真正体现晨间体育活动的价值,就必须提高认识,合理利用时间、科学安排和丰富活动内容,从而提高晨间体育活动的有效性。
二、理论依据:
(一)理论支撑:
1、陈鹤琴先生认为“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幼儿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
2、《幼儿园实施纲要》指出: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参与。幼儿通过体育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并对促进幼儿独立生活与活动能力的发展,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
3、体育运动对幼儿生理机能的影响:幼儿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促进其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得到锻炼,从预防医学角度出发,可把体育锻炼当做是一种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手段;体育活动对心血管体统和呼吸功能都有影响。
(二)概念界定:
1.晨间体育活动:是指幼儿早晨来园到早操这段时间内约25——30分钟,教师为促进幼儿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和技能而组织进行的户外体育活动。本课题所述的晨间体育活动主要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如:自主活动、集体游戏、玩大型器械等
2.有效性:是指教师有效利用晨间活动的时间组织幼儿参加体育活动,使幼儿通过锻炼提高了身体运动技能,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等。在本课题研究中,有效性主要包括无效变有效和低效变高效这两个层次。它包括合理组织和安排晨间体育活动、科学规划我园现有的活动场地、对活动进行评价等等。
3.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本课题将以提高幼儿晨间体育活动的有效性为宗旨,在重新审现在幼儿园晨间活动的现状,反思教师和幼儿行为的基础上,形成适应我园晨间体育活动的实际,能够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一套较为系统的科学组织晨间体育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三、研究目标:
1.丰富幼儿园晨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一系列幼儿园晨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指导策略。
2.提高幼儿参加晨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增强幼儿的体质,培养幼儿的体育活动能力。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对幼儿晨间体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形成开放、多元的幼儿园晨间体育活动特色。
四、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2、研究对象:大、中、小各两个班幼儿
3、研究时间:2009年3月——2010年11月
4、研究内容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主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以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针对我园晨间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1、优化晨间体育活动的组织模式
在以往晨间体育活动可以说没有什么组织模式可言,老师们基本都是一筐器械在场地上,幼儿随意拿着玩,到了时间收拾一下器械就走人了。但是现在我们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对场地安排、人员安排、器械选择等研究,对晨间体育活动形成一定的组织模式,既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有便于老师的组织和管理。
2、晨间体育活动的设计策略
晨间体育活动它与幼儿一般的户外体育活动又相同但也有其特殊之处即我们通过晨间体育活能动更充分地考虑和兼顾幼儿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给予幼儿更多自由选择运动项目和运动器械、自由结伴的机会,更好地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主性和目的性等社会性发展,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影响。那么,为了满足幼儿的这些发展需要我们可以结合主题进行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的内容如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活动,可以按分区域活动等,采用各种有效的内容让幼儿进行锻炼,最终达成目标。
3、活动中的有效干预和适时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晨间体育活动,作为一个特殊的体育活动教师在活动时不用规定幼儿一定要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因此,幼儿在活动中就有更多的自主权,也更愿意参加活动。因此教师的随机教育更显得重要,教师要善于发现、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把握时机,及时以适当得方式加以引导。并通过观察记录、个案分析等途径使我们的晨间体育活动能有效进行。
4、晨间体育活动的评价
评价不是划分幼儿的优劣和我们课题实施的优劣手段,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改进我们的晨间体育活动,使之更适合每个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课题的评价的重点主要是幼儿参加晨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对教师的评价重点在于提高对晨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切实地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
六、组织分工:
1、研究人员:朱俊
顾晔、朱莉 施敏芳 佘艳红
周全芳
徐蕾
张建兰 邹素华 蔡娟英 周莺娟 陆九一 马建文 江芸
2、组长:朱俊
全面组织管理 副组长:顾晔
组织协调、相关理论研究
组
员: 徐 蕾
组织协调
张建兰
资料收集
周全芳
实验班教师
资料收集
邹素华
实验班教师
课题网站管理 马建文
课题网站管理等 江
芸
理论研究 陆九一
理论研究 周莺娟
活动研究
蔡娟英
实验班教师
活动研究
施敏芳
实验班教师
活动研究
佘艳红
实验班教师
活动研究
朱
莉
实验班教师
活动研究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9年3——4月)
1、撰写方案
2、对我园晨间活动现状分析
3、专题学习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9年5月——2010年9月)
以大中小三个班级各两个班为实验班,进行实施。通过对晨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模式的研究,形成策略。并能够以点带面,带动中班年级一起开展研究,最终希望能带动全园,扩大研究成效。同时,不断完善和调整研究方案,取得更佳的效果。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0年11月)
1、文字、照片、影像资料汇总等
2、撰写研究报告
八、课题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2、具体活动方案及相关过程资料。
3、有关研究内容的论文、随笔、反思等资料成册
4、活动相关影像成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