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心理干预正确引导高校毕业生择业预期
运用心理干预 正确引导高校毕业生择业预期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赵振义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有所回暖,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一直以来仍然存在着“就业难,招工也难”的怪现象。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过高的择业预期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所致。为了缓解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这一怪象,提高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减少毕业生就业初期盲目的频繁跳槽。我们通过在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经两年来的心理干预尝试,努力探索出一个有效缓解“就业难,招工也难”的快捷途径。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择业预期 心理干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回暖。但我们仍不难看到,“就业难、招工也难”的怪象一直存在。本文以我省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心理干预对高校毕业生择业预期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为改变这一怪象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出新的解决思路,也为我省高校毕业生科学择业、合理就业等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1.我省高校毕业生择业预期的调查分析。
择业预期,是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在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心理需求预期。影响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学生自身的错位认知、同学间的盲目攀比、来自家庭和亲朋的过高期望和要求、学生自身对上大学的投资与回报期望等。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的现象,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一道障碍,从而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就业难、招工也难”的怪象。
1.1.薪酬福利
为了能够对毕业生首要关注的问题,有一个较为客观的了解,采用随机问卷的方法,对我省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三所院校的150名准毕业生,进行走访调研。通过对他们的随机不记名调查问卷发现,薪酬福利是我省高校毕业生首要关注的就业因素。(如表一)而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100名本科生和郑州成功财经学院100名专科生第一年薪资期望标准进行的调研发现,专科生的薪资期望值,基本上集中在3000元左右;本科生的薪资期望值主要集中在4000元左右。根据郑州成功财经学院2013届毕业生双选会上,对246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数据显示,一般单位提供的月薪大致集中于专科生2000元左右,本科生3000元左右;实习期所提供的薪资水平更低。同时,也有个别单位给的会偏高或者偏低些。这些期望值和现实之间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招聘现场的冷热不均现象。
表一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因素统计
表二我省高校专科毕业生第一年期望月薪统计
表三我省高校本科毕业生第一年期望月薪统计
1.2.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引导方向。本次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将职业发展放在了求职的第一位置。说明我们的日常教育引导工作,对学生的择业意愿,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做。从而也为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期望的心理干预,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支持。
1.3.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是指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场所和人文环境。在受访者当中,有近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将工作环境作为自己就业时的第一考虑要素。在采访时,随机问询部分学生,发现他们最多的主要是关心环境的安逸性和人文关怀。而在选择人文关怀时,他们往往要求的是单位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这些表现,也正是目前高校毕业生中的一种主流思想,“想到自己的多,想到别人的少”。一厢情愿地期望单位的人文关怀、追求安逸的工作环境、期待着融洽的团队关系,却对自己的忠诚度极不负责。这也正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的的普遍问题:高估自己的能力,自我为中心,对工作环境抱有不切实际的预期。
表四影响毕业生就业的环境因素统计表
高校毕业生对工作地点选择比较多样性,但归结起来无非为三种情况:一是到大城市谋求发展;二是退而求其次,到二三线城市寻找机会;三是宁愿守在家门口,据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的资料:“在对部分高校在校生调查时,当问及工作地点的选择时,选择大城市的占24.2%;选择离家近的单位的占21.0%,选择边远地区的只占极少数。甚至有为了全家团聚,屈就当一名更夫的情况出现。”为了生活的方便,为了所谓的人生价值体现,总认为“离家近了好办事”、“在大城市、大单位更易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很少考虑到自己择业预期与自身实际能力是否相匹配,最终反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1.5.社会地位
在求职过程中,过于强调工作的社会地位,在目前高校毕业生中也有一定的市场。考取各类各级公务员似乎成为了流行,一部分毕业生却执着于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最终也错过了寻找其他工作的最佳时机。
2、心理干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预期调整的途径。
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及时调整毕业生就业预期、促进大学生就业,对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以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毕业生心理干预机制为例来加以阐述。
2.1.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的毕业生心理干预机制,已于2011年9月份正式启动,包含院、系、专业三个层级,并辅之于心理咨询室的单独辅导,建立辅导员、院系就业专员的专人负责制度。通过与专业教育相匹配的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通过“两证多照”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实力;通过辅导员、心理咨询师的单独辅导、谈心,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进而能够理性择业。
2.2.及时有效的干预、引导、帮助,有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合理预期
通过学院的三级心理干预机制体系,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于不能正确认知自我和职业的同学,首先由辅导员个别跟进,详细了解,把握其思想动态基础,了解毕业工作价值取向,结合电话家访,单独进行交流谈话,帮助分析自身实力(包括家庭、专业知识、人际技能、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五个方面),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寻找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契合点,确立合理择业预期。同时,辅导员将情况汇报至系部和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及时建立学生心理帮扶档案,便于日后的跟进观察、帮扶、引导。
2.3.寓教于平时,全面提升毕业生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
在对12、13届毕业生进行积极心理干预引导的同时,对14、15、16届毕业生开始结合职业规划课程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等课程,从大一抓起,使学生从入校那天起,就能有职业规划意识。结合所自身学专业特色,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前提下,对自己未来所可能要从事的行业加以了解和认知(包括行业现状、未来走向、社会地位、职业需求、所需技能等)。不断增加自身能力与行业的匹配程度,提升自己未来的竞争优势,并能为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及时主动调整就业预期,最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在我省高校毕业生中有效推行心理干预机制的现实意义。
运用心理干预机制,引导我省高校毕业生了解和把握我省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顺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做到既能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又能最大限度服务于社会。在我省高校进行普遍推广,有着更为广泛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3.1.心理干预对提升我省高校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有良好帮助。
通过对郑州成功财经学院12届、13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分析,经过心理干预的毕业生,一次性就业成功率普遍偏高。根据学院就业处提供数据显示,接受过系统心理干预的同学,初次就业率为53%,在就业初期的六个月内,跳槽率仅为5%;一年之内,跳槽率为21%。与11届毕业生同时期12%就业率、47%、76%的跳槽率相比,有着非常明显差异。从而进一步证明,建立长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体系,在高校毕业生中,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能够提高毕业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行业认知能力、以及自我能力与行业需求的匹配认知能力,从而有效帮助毕业生尽快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跳槽,为毕业生的行业经验积累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也能为用人单位减少不必要的人才培养流失。
3.2.心理干预机制,能够有效完善毕业生择业预期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契合,减少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通过对毕业生的心理干预,影响甚至改变毕业生的不良就业期望,帮助他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能就业就好业”的就业观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期望的匹配偏差问题。根据两年来的对比试验和跟踪调研、帮扶,12、13两届毕业生对个人和职业认知的客观性明显提高、职业选择更趋于理性、对企业的忠诚度明显提高、一次性就业率明显增加。既能让毕业生尽快适应和成长,又使企业能够对人才的培养放心,提高企业内的帮扶和引导,从而减少了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时的那种盲目自信和迷茫,减少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时的频繁跳槽,为企业节省人才的遴选和培养成本,减少我省社会资源的浪费,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快捷的人才培养通道。
结语:以系统、完善的心理档案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层级制预警体系,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降低不必要的、过高的、甚至是不正确的心理预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客观、理性地对待择业过程中各种问题和诱惑,正确地进行自我和职业认知,恰当地把握个人与企业间的平衡点,选择真正适合自己、有利自己发展的工作,为企业创造利润,为我省经济发展增砖添瓦,更为自己打造出一个辉煌灿烂的职业天地。
另外,如何在我省所有本专科高校毕业生中,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引导和调整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为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辅导及帮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全新的工作思路和可操作的工作模式。在本文中未能详尽探讨,期待兄弟院校就业心理辅导同仁们的共同努力和探讨,以促使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能够达到实现个人价值和服从区域经济建设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1]时勘,刘长江,张淑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M].青年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
[2]杨德山.王勉.徐立波.论大学生的职业选择[J].教育与教学,2006(1).[3]蒋夫尔.大学生找工作出现角色错位,中国教育报,2005(12)
[4]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5]王永珍,苏煜,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作者简介:赵振义(1973--),男,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巩义紫荆路136号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赵振义收,电话:***邮编: 451200
《太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期 总第152期
第二篇:高考择业参考:高校毕业生薪水排行
高考择业参考:高校毕业生薪水排行
高考择业参考:高校毕业生薪水排行(2009-02-22 12:39:31)转载
高考择业参考:高校毕业生薪水排行
(07年数据)北大清华无缘前十
哪所大学的毕业生基本月薪最高?中国教育发展论坛最近公布的一次调查结果给出了答案。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生基本月薪以4980居首,而北大、清华毕业生在此项调查中没能进入前十位。北京交通大学 2649 31 华南理工大学 2567 32 南开大学 2465 33 中国政法大学 2434 3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357 35 西北工业大学 2352 36 东南大学 2350 37 华东政法学院 2324 38 北京师范大学 2300 39 重庆大学 2291 40 厦门大学 2233 41 东北师范大学 2220 42 兰州大学 2212据悉,这次调查是中国大学毕业生薪资水平调研组完成的,以本次调查12475份调查问卷为排行对象,存在正负7.8%的误差;以传统意义上的工资作为薪资 排行标准,不包括奖金、补贴、福利以及灰色收入及 其他收入。
此外,北大、清华毕业生实际收入稳居第一、二 位,但由于调研对象只提供了基本月薪,不含占据北 大、清华毕业生实际收入大部分的浮动工资、补贴及 奖金,所以导致其跌出本排行榜前十。
中国教育发展论坛:是由中国教育发展网建立的 全国教育网络主论坛。主要提供教育教学资讯交流,教师沟通等服务,同时,针对学生群体推出了相应互 动专栏。
200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水排行榜(共计88所高 校)中国地质大学 49802 电子科技大学 45003 中央财经大学 38004 中央戏剧学院 37655 复旦大学 3700北京外国语大学 369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36858 西安交通大学 36209 上海外国语大学 360010 上海交通大学 352011 上海财经大学 351012 华中科技大学 350013 同济大学 345514 上海大学 345315 华东理工大学 333216 中国农业大学 328917 北京电影学院 32501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316919 清华大学 316720 北京邮电大学 312921 中山大学 308322 华东师范大学 303323 中央音乐学院 3027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302425 中国人民大学 290026 中国传媒大学 284627 北京大学 283328 武汉大学 2759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723
-高考择业参考:高校毕业生薪水排行
武汉理工大学 2152 44 华南师范大学 2088 45 四川大学 2065 46 浙江大学 2058 47 天津大学 2047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32 49 中南大学 2030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51 西北政法学院 2012 52 西南政法大学 2012 53 河北工业大学 1981 54 山西大学 1975 55 西南财经大学 1952 56 北京理工大学 1947 57 南京理工大学 1943 58 海洋大学 1939
哈尔滨工业大学 1900 60 山西财经大学 1896 61 新疆大学 1895 62 湖南大学 1858
大连外国语学院 1830 64 中央美术学院 1830 65 南昌大学 1827 66 西北大学 1760 67 西南交通大学 1757 68 陕西师范大学 1750 69 华中师范大学 1740 70 安徽大学 1731 71 福州大学 1725 72 暨南大学 1667 73 西南大学 1660
哈尔滨医科大学 1628 75 广西大学 1580 76 江南大学 1576 77 广西师范大学 1548 78 云南大学 1512 79 苏州大学 1471 80 吉林大学 1454 81 南京大学 1442 82 太原理工大学 1389 83 天津师范大学 1267 84 郑州大学 1263 85 内蒙古大学 1237
-高考择业参考:高校毕业生薪水排行
南京师范大学 1200
山东师范大学 1191
河北大学 1131
注:货币单位均为元(来自:互联网)
-高考择业参考:高校毕业生薪水排行-2-高考择业参考:高校毕业生薪水排行
第三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104737)
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干预工作指导手册
首都师范大学 蔺桂瑞
第一部分: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
一、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组织机构
二、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体系,加强教育和培训
三、制定学校危机干预预警方案
(一)制定学校危机干预程序
1、对有自杀倾向或可能对自我或他人造成威胁的事件,建立起一套包括识别、监控、干预、转介、善后在内的干预程序。
2、对于已经发生的自杀或危机事件或其他影响整个学校的危机事件,建立危机应对程序。
这套程序包括:及时报告,通知家长,协助警方进行处理,向学生和教职员工传达准确的信息,对受到影响的师生进行心理辅导,事后总结等。
(二)建立心理危机排查制度
1、明确危机排查的对象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失恋、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
(2)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3)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学生;(4)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5)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6)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7)家庭经济贫困、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8)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9)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0)由于身边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11)毕业生中就业困难、考研失败及因种种原因无法正常毕业的学生;(12)一年级第一次考试不及格学生,二、三年级多门功课不及格学生;(13)过度迷恋网络(含网络成瘾)学生;(14)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2、把握危机排查的时机
(1)大
一、研一入学新生普查;(2)大
四、研三毕业前排查;(3)每学期开学初危机筛查;
(4)期末考试前后对学习压力大和成绩不及格学生的排查;(5)春季心理疾病高发季节排查;(6)学校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危机排查;(7)每月一次的危机排查。
3、危机排查后的干预
(1)心理咨询中心对排查结果分析讨论,进行分类,建立心理档案。(2)根据危机的不同情况与院系采取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包括:院系重点关注、辅导员谈活,心理咨询中心面询,通知家长,转介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等。
(3)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院系对危机学生情况沟通制度。
(三)制定危机干预中各项工作管理的政策
(四)媒体协调及对外发言的准备
四、学校安全环境的保障
第二部分 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
一、对已经发生的自杀事件的应对措施
流程图:
发现自杀事件120,999,110寻求医疗救助及请求公安协助保卫处(保护现场)校分管领导,医院救治公安部门处理学生处指挥调度相关部门参加救助院系主任、书记心理咨询中心危机评估组织各院系领导稳定学生情绪、排查危机校内新闻部门引导媒体辅导员通知家长精神卫生机构心理咨询做好家长工作康复出院,继续心理咨询各系按有关规定处理恢复正常学习休学或退学
应对措施
(一)及时报告
(二)现场处置
(三)通知家长
(四)提交报告
(五)校内公告
对在校内公开场合出现的自杀行为,为减少不明真相的猜测和议论,建议在校园网上进行公告。公告内容、格式全校统一,内容简明扼要,简述事件过程和处理情况.。
(六)关注网络
(七)心理关怀与心理辅导
1、保护被调查学生
2、关心死者同宿舍同学
3、对受危机事件影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4、对受危机事件影响的教职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八)危机排查,警惕模仿自杀发生
(九)媒体协调
(十)家长沟通
1、院系负责。
2、主动沟通。
3、亲属接待。
4、交流地点及注意事项
5、联系公安部门。
由学校保卫部门帮助家长与公安部门联系,由公安部门直接向家长宣布刑事调查结论。在家长和公安部门沟通中,由家长直接与公安部门沟通,学校只起配合作用,不进行中间的信息传递,避免信息偏差或遗漏。学校可为家长提供车辆等,安排家长看望学生遗体。家长对调查结论有疑义的,协助家长向公安部门反映。
6、不对家长发表结论性意见。对于学生死亡原因,公安机关一般采用“排除他杀”的说法。学校不做法律无法证实的单方面的判断,例如认为学生是抑郁症等原因自杀。家长如果愿意自行调查学生死因,学校应积极协助家长进行调查。
7、不讨论责任。
8、理性化解家长冲突。充分理解家长的情绪,不要与家长争执。如果个别家长过分冲动,其行为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则请公安部门按法律程序处理。
(十一)慰问金发放
学生死亡之后,学校应当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慰问金。慰问金源于人道关怀,非由责任而起。
(十二)后事处理
(十三)恢复常态、生命教育
(十四)总结经验教训
二、出现自杀未遂事件之后的危机应对
流程图
发现正在实施的自杀行为学生处向主管校领导汇报院系领导保卫处现场处置心理咨询中心初步评估辅导员了解情况学生家长心理咨询精神专科、综合医院鉴定110、120、999住院治疗回家休养终止危机行为医疗救助院系、同学保持联系,经常关爱恢复正常学习休学/退学
应对措施
(一)对正在实施的自杀行为
1、及时报告,进行呼救,终止危机行为
(1)发现者要立即报告学校可以马上联系到的学校有关人员(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保卫处等,)学校学生处、保卫处、辅导员等部门相关领导要以最快速度到达事发现场。
(2)还可以拨打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寻求专业救助。
(3)拨打报警电话110。报警时应陈述清楚详细地点,详细情况。警方到达后,与警方密切合作。
(4)拨打急救电话120或者999,通知急救中心,校医院或最近的医院,及时抢救生命。
(5)向主管领导汇报。收集基本情况,如当事人基本信息,现场目击者描述等,在到达现场的最快的时间内向主管校领导口头汇报。(6)通报校长办公室或校内新闻部门。
2、现场处置
现场处置任务主要是协助校内保卫部门配合公安部门,协调校内有关部门完成以下工作。
(1)学校保卫部门应尽可能准备各种应急的救生工具(救生气垫),学校医务人员应准备医疗急救包或转运车辆和担架。防止当事人随时实施自杀。
(2)与当事人尝试进行沟通(如果已确认当事人的身份,通常找当事人比较信任的人),设法稳定他的情绪,延迟他的自杀行为,此刻要避免对当事人的情绪刺激。
小贴士 危机时刻稳定自杀者情绪的沟通方法
在和有自杀倾向的同学谈话而又没有其他心理卫生专业人士在场协助时,你可以遵照以下方式进行:
保持冷静,耐心倾听。让他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要接纳他,不对他做任何评判。不要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
询问他是否有自杀的想法,可以询问:“你是否感觉很痛苦,以至于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时候一个人经历非常困难的事情时,他们会有结束生命的想法。你有那种感觉吗?” “听到你的这些话,我很疑惑,不知道你是否有自杀的想法?”而不要这样问:“你没有自杀的想法,是吧?”
相信他所说的话,任何自杀迹象均应认真对待。
不要答应对他的自杀想法给予保密。要及时将他的情况汇报给老师,以便在老师的帮助下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让他相信别人是可以给其帮助的,并鼓励他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如:去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如果你认为他有随时自杀的危险,要立即采取措施:不要让他独处,去除自杀的危险物品,或将他转移至安全的地方,陪他去心理咨询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如果自杀行为已经发生,你必须马上给医院或救助中心打电话,不可有丝毫犹豫。
(3)在救助现场设立警戒线。由校内保卫部门设置警戒线,确保无关人员接近现场,同时组织人力引导交通。防止其他人员围观、拍照、录像。
(4)由保卫部门出面,配合警方处理进行救助
(5)学生身份排查。如果当事人的身份现场不能确认,则记录下其服饰、身高、相貌特征等基本情况,或拍摄逝者正面头部照片,放入电脑,尽快发至各院系进行排查。注意排查时不要惊扰学生。
3、通知家长
(1)通知家长到校。一般由学生家长较为熟悉的辅导员、班主任通知。建议采用学生重病在医院治疗等说法,请家长来学校。既说明严重程度,又不能给家长造成突然的巨大心理压力。在家长来学校的过程中,逐步透漏学生的状况。与母亲相比,一般父亲的承受能力会强些,可以主要与父亲保持沟通。
(2)如果学生在医院救治,陪同家长赶往医院,因为有时需要在抢救手术前签字。
4、提交报告
向校办、主管校领导提交书面报告。
在处理完全部事情后,由自杀未遂者所在院系的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提交相关报告,供存档备查。报告包括:
(1)个人基本信息。该生的基本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院系、年级、是否有男女朋友、性格特征、爱好、成绩、人际关系及老师同学对该生的一般评价。
(2)事件发生情况。说明自杀未遂事件发生的基本过程,如时间、地点、发生方式、抢救等相关工作。
(3)原因分析。发生问题可能的原因分析。可能包括该生的一贯表现,其在学校中可能会有成绩困难、人际困难、家庭经济及成员互动情况。
(4)调取相关部门档案。如可以去心理咨询中心调查新生入学时心理量表数据,学生咨询记录等(如有必要);如果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则可调查校医院的就诊记录。档案内容要注意保密。
(5)调查同学反映。汇总整理同学对该生平时表现的反映。
(6)调查个人博客。调查自杀学生在人人网等个人博客情况。
(7)未来工作方向思考。院系在未来的日子里准备就该生的情况继续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5、监护
如果当事人不需要去医院抢救,则要做好监护工作。(1).院系负责看护。家长到达学校之前,看护工作一般情况下由学生所在院(系)负责。一般是24小时监护。
(2)两人以上在场。在看护学生时,要至少有两人以上同时在场。保证必要时两人交替工作。负责看护人最好是该生熟悉并信任的教师。
(3)临时安全住宿。家长到校之前,该生可住在学校的宾馆里,一定选择一楼或两楼的房间,同时有两人以上的辅导员或学生干部陪伴,以免一旦该生情绪失控,试图跳楼时保证安全降落地面。同时要将有可能被拿来用作自杀工具的危险物品全部拿掉,确保该生生命安全。
(4)尽快送到专业医院。辅导员和学生都没有监护的义务,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能完全有效地阻止危险的发生。所以监护时间越短越好,尽快将该生送往专科医院。
(5)简短培训负责看护的人员。在看护人员执行监护任务之前,要有简短的对监护任务的介绍,心理危机的特点,抑郁症的一般规律,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被监护学生可能的反应,不能两人同时离开当事人等具体工作方法。
(6)为当事人保密,不要扩散当事人的自杀行为,以免给其造成心理上新的伤害。给予更多的关心,让其感受到人际之间的关怀和温暖。
6、转介医院 专业评估
(1)自杀未遂者在综合医院被急救之后,学校通常要提出对该生进行精神诊断的要求。如果精神诊断的结果是精神疾病,需要入住专科治疗,建议完成在综合医院的身体治疗后,直接转院到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如果医生要求治疗而自杀未遂的学生或家长不同意,则要求该生休学,家长带学生离校。
(2)到医院进行诊断,一般由家长陪同,(3)因特殊情况家长不能陪同,由学生所在院系辅导员陪同。
(4)无论家长或辅导员陪同,都要拿到精神科医生对学生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的诊断书。
7、确诊为精神病者的应对措施
(1)医生建议住院治疗的学生要住院治疗
学生住院治疗要由家长办理住院手续,因特殊情况家长不能陪同,学校老师需持有家长或监护人的委托书(内容:委托学校代理家长办理住院手续,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人签字盖章),代替家长办理住院手续。
(2)医生建议或家长提出回家服药休养可回家休养
给医生建议或家长提出回家服药休养的学生办理休、退学手续。
要给家长介绍在休养期间精神病护理的有关常识,以免在休养期间发生再次自杀。(3)保持联系,经常关爱
在学生休养期间辅导员及本班、同宿舍同学要和他保持经常的联系,关心他,鼓励他战胜疾病,使他感受对老师、同学的温暖,尽快恢复健康。
(4)复学
对精神病康复后提出复学的学生,要求其持有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诊断证明(证明其已康复,可以复学),方可办理复学手续。8.对可以在学校坚持学习学生的心理辅导
(1)辅导员心理疏导
辅导员平日和学生关系比较近,辅导员可以与学生谈话,关心他,陪伴他,缓解他的情绪,减少他的孤独感。
(2)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咨询
9、持续关怀
11、总结经验教训
完成事件处理全过程报告,分析学生自杀原因,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二)对有自杀倾向学生的应对措施 自杀倾向主要包含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有自杀倾向,在语言和行为上流露出有自杀的想法。
第二种: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主要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第三种: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创伤者。应对措施:
发现有自杀倾向学生处院系领导保卫处协助监管心理咨询中心初步评估辅导员了解情况学生家长心理咨询精神专科、综合医院鉴定住院治疗回家休养院系、同学保持联系,经常关爱恢复学习休学/退学
1、及时发现
(1)识别自杀的征兆 言语上的征兆有:
①流露出无助或无望的心情或无价值感
②表达过死的念头,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或开自杀方面的玩笑 ③谈论自杀计划,包括自杀方法、日期和地点、易获得的自杀工具等 ④直接说出:“我希望我已死去”、“我再也不想活了”
⑤间接说出: “我所有的问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没人能帮得了我”、“没有我,别人会生活得更好”、“我再也受不了了”、“我的生活一点意义也没有”等
行为上的征兆:
①睡眠、饮食或体重明显增加或减少,过度疲劳,体质或个人卫生状况下降 ②易激惹,过分依赖,持续不断地悲伤或焦虑,常常流泪 ③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经常缺勤 ④孤僻、人际交往明显减少 ⑤无缘无故地生气或与人敌对 ⑥饮酒或吸毒的量增加
⑦突然把个人有价值、有纪念性的物品送人,或与亲朋告别
⑧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曾经情绪一直不好,突然变得很平静甚至比较高兴了
⑨频繁出现意外事故
小贴士:哪些人有自杀倾向?
当一个人在同一段时间内有以下几种表现时,他(她)自杀的危险性就高: 心情忧郁或抑郁
近期,特别是最近两天,有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 长期的生活、工作或心理压力 过去曾经有过自杀未遂的历史 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在大学生当中,自杀的高危人群常有的困惑有:工作难找、感情困扰(失恋)、学业困难、人际交往困难、家庭经济状况特别差、突遇重大打击等。
(2)识别精神疾病的症状 抑郁症的可疑症状
如果一个人在两周或更长时间内,同时存在三个下述症状,尤其是第l、第2第13项,即需怀疑罹患抑郁症的可能:
几乎每天心情都非常恶劣
对以前感兴趣的东西或活动失去兴趣 感到麻木、空虚、无聊 躯体疼痛(胃痛、头痛)
睡眠困难(难以入睡、早醒或睡得过多)体重改变或饮食习惯改变 过分的挫败感和过分自责 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困难 和平常比,更易怒、紧张或易激惹以 感到无价值、内疚或满心羞愧 彻底的无助感、无望感 没有精力或动力,内心有压力感
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的想法,觉得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小贴士 抑郁症与自杀 ①70%抑郁病人有自杀念头 ②大部分人想死你不知道 ③10-15%的人最后会自杀
精神分裂症的可疑症状: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月以内有下列两种以上的症状,需高度怀疑罹患此病: ①幻觉(看到或听到他人对自己思想及行为的批评,或听到两人以上彼此交谈,但实际上这些声音或图像并不存在)。
②妄想(超越现实中个人所能达成或与现实不符的想法,如有的病人会说自己当总统、主宰世界、拯救众生等与现实不符的想法)。
③语无伦次(思维松弛、语言逻辑性差,难以理解)。
④冲动或怪异的行为(有可能伤人或伤己的行为,及不可理解的异常行为)。⑤情感上则陷于停滞,行为退缩(情感不能与内心体验相吻合、与周围环境不协调)。
⑥发病后在工作能力、人际关系、自我照料等功能上明显降低(影响到工作生活的各方面)。
双相情感障碍的可疑症状: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心境高涨与心境低落交替发作。心境低落时多为抑郁发作的表现,心境高涨时以情绪高涨、兴趣增加、精力和活动增多为主要表现,且持续时间达一周以上。可疑症状如下:
①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②联想加快,思维奔逸自感言语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
③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随境转移。④自我评价过高,甚至显得荒谬离奇,如一个普通学生认为自己是万物之神。⑤自我感觉良好,如感头脑特别灵活,或身体特别健康,或精力特别充沛。⑥睡眠的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⑦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⑧行为轻率或追求享乐,不顾后果,具有冒险性、挥霍性; ⑨性欲望及社交欲望明显亢进。
2、及时报告
(1)发现自杀危机倾向的人及时报告给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也可直接报告学生处、研工部、心理咨询中心、保卫处等部门。
(2)院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应当尽快与该学生进行直接面谈,并从相关人员处了解情况。
(3)院系请有自杀倾向学生送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初步评估或直接送专科精神病医院进行诊断。
(4)主管人员对于所有关于自杀的汇报都要认真对待。
3、做好监护
(1)院系负责看护。家长到达学校之前,看护工作一般情况下由学生所在院(系)负责。一般是24小时监护。
(2)两人以上在场。在看护学生时,要至少有两人以上同时在场。保证必要时两人交替工作。负责看护人最好是该生熟悉并信任的教师。
(3)临时安全住宿。家长到校之前,该生可住在学校的宾馆里,一定选择一楼或两楼的房间,同时有两人以上的辅导员或学生干部陪伴,以免一旦该生情绪失控,试图跳楼时保证安全降落地面。同时要将有可能被拿来用作自杀工具的危险物品全部拿掉,确保该生生命安全。
(4)尽快送到专业医院。辅导员和学生都没有监护的义务,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能完全有效地阻止危险的发生。所以监护时间越短越好,尽快将该生送往专科医院。
(5)简短培训负责看护的人员。在看护人员执行监护任务之前,要有简短的对监护任务的介绍,心理危机的特点,抑郁症的一般规律,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被监护学生可能的反应,不能两人同时离开当事人等具体工作方法。
3、初步评估
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进行自杀倾向及自杀的风险程度作出评估。心理咨询人员无权进行精神疾病诊断,但可以进行疑似自杀倾向和疑似精神疾病的初步评估。
因为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及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缺少精神诊断经验,有时难以对复杂的精神疾病做以准确评估。如有必要,学校可以邀请有三位中级职称或以上的精神病医生来校会诊,根据诊断结果指导下一步工作。
当发现学生有自杀倾向时,心理咨询教师要以保护学生生命安全为第一重要,不要承诺向其家长和老师保密,让学生知道学校将通告其父母及院系的现实,并请该生签字确认。如该生不签字,咨询师要在咨询记录上明确说明。无论该生是否同意,院系都要将这个情况通报家长。
4、通知家长
(1)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及时就医。根据目前的精神卫生管理条例,只有家长或监护人才有权利要求该生住院。如果心理咨询中心评估后认为该生有自杀的风险,或有严重精神疾病,均由学生所在院(系)通知家长,在家长知情并同意及陪伴的情况下,由院(系)负责人及家长送学生到学校指定专科医院就诊。
(2)家长暂时无法到达的处理。若短时间内难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而学生的心理问题已严重危及到自身生命安全,学校可直接送学生到医院就诊(非住院);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
(3)要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关心,不要让家长产生学校推脱责任的误解。(4)要理解与接纳家长对孩子担心的情绪,向家长介绍有关自杀及精神疾病的知识,消除家长对精神疾病的恐惧。
(5)说服家长尊重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有的时候,因为家长不了解精神疾病的知识,也因为担心精神疾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与发展,家长不愿意承认孩子有病,不愿接受专业的诊断和建议,提出要求在校陪读,让孩子正常上课等要求。工作人员要尽量说服家长尊重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6)让家长承担其作为监护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如果不能说服家长时,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学校仍要坚持尊重专业的诊断和建议,让家长承担其作为监护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5、转介医院
(1)对经初步评估为疑似自杀倾向者和患有严重心理疾病者要及时转介到本省市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断,确认当事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2)到医院进行诊断,一般由家长陪同。
(3)因特殊情况家长不能陪同,由学生所在院系辅导员陪同。
(4)无论家长或辅导员陪同,都要拿到精神科医生对学生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的诊断书。
6、必要时将危机学生强制送医院监护
当危机学生的行为已构成对自身及他人的威胁,严重影响学校秩序,家长还没赶到学校时,学校可以联系公安部门,强制送到医院监护,待家长到来后,由家长办理就诊事宜。
7、确诊为精神病者的应对措施
(1)医生建议住院治疗的学生要住院治疗
学生住院治疗要有家长办理住院手续,因特殊情况家长不能陪同,学校老师需持有家长或监的委托书(内容:委托学校代理家长办理住院手续,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委托人签字盖章),代替家长办理住院手续。
(2)医生建议或家长提出回家服药休养可回家休养
给医生建议或家长提出回家服药休养的学生办理休、退学手续。
要给家长介绍在休养期间精神病护理的有关常识,以免在休养期间发生再次自杀(3)保持联系,经常关爱
在学生休养期间辅导员及本班、同宿舍同学要和他保持经常的联系,关心他,鼓励他战胜疾病,使他感受对老师、同学的温暖,尽快恢复健康。
(4)复学
对精神病康复后提出复学的学生,要求其持有正规的精神专科医院的医生诊断证明(证明其已康复,可以复学),方可办理复学手续。
8、对可以在学校坚持学习学生的心理辅导
(1)辅导员心理疏导(2)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咨询
9、持续关怀
10、总结经验教训
完成事件处理全过程报告,分析学生自杀原因,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第四篇:心理干预在离婚调解过程中的运用
心理干预在离婚调解过程中的运用
作者: 黄鸣鹤 发布时间: 2011-05-05 10:29:56
引子
2011年2月17日,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海沧区人民法院傅远平院长与厦门市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对未成年被告人提供心理辅导、对离婚案件当事人提供婚姻关系指导、感情评估报告及其它法学与心理学交叉部分的探索合作。
一、离婚案件中心理咨询工作机制的理论基础
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确定的福建省唯一的司法改革联系点法院,良好的学术氛围也使法官们形成了在审判实践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一)由一份司法统计分析引起的思考 2010年,海沧区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在对本院受理的136个离婚案件 进行分析时发现:诉讼离婚夫妻婚龄在5年内的计67件,占总数的49.26%;婚龄在5年以上10年以内的计36件,占总数的26.47%;婚龄10年以上的计33件,占总数的24.26%。这个数据足以说明,结婚10年内是离婚诉讼高发的时间段,也符合婚姻家庭心理中的“十年之痒”的说法。
在统计样本中,原告年龄在35岁以下的计79件,占统计样本总数的58.08%,其中原告在30岁以下的计45件,占统计样本总数的33.08%。在后面的样本中,我们发现这些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闪婚”、“闪离”的现象较为严重。
这份司法统计分析引起了法官的思考。离婚率的不断攀高固然与社会转型时期的观念转变有关系。但离婚成本的降低也是离婚率攀高的原因之一:首先是案件受理费,按《诉讼费交纳办法》第十三条之规定,离婚案件受理费每件交纳50元至300元,分割财产总额不超过20万元的,不另行收费。在大部分的离婚案件中,当事人一般就财产分割自行达成协议,以节约诉讼成本。其次是审判期间的快捷,目前法院采用繁简分流的方式,对于无财产纠纷且双方同意调解离婚的案件,法院在若干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三是法官办案观念的转变。在一个小型调查 中,3名年纪超过35岁的法官认为离婚案件应多次调解,劝和不劝离,持“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亲”的传统理念;而5名年纪不到35岁的法官则认为,在法院案件压力大的客观情况下,对离婚案件进行多次调解是不现实的,多数法官承认对离婚案件一般只进行简单调解,如双方仍坚持离婚的,更倾向于尊重其意愿。在婚姻伦理方面,部分青年法官认为“让不幸福的婚姻延续更是一种残忍”,认为离婚诉讼审理的重心应该是无过错方的权益保护和未成年子女的抚育问题,而不是刻意去维持业已死亡的婚姻。诸多因素使得一些“感情尚未完全破裂”的婚姻在当事人冷静时离婚已成事实。
(二)国外“冷静期”规定及中国社会对离婚的态度转变
在法官们的讨论过程中,笔者向讨论者们介绍了国外离婚冷静期制度。
冷静期,也称熟虑期,指的是在离婚诉讼中,为避免当事人感情用事草率离婚,法律强制性规定在法院对诉讼进行实体审查前,设立一定时间段的准却期。冷却期内,法官一般会建议离婚双方请心理咨询师进行婚姻关系辅导。冷静期因各国法律规定而长短不同:美国法律规定冷静期一般为6个月;英国法律规定为9个月;韩国规定有子女者为3个月,无子女者为1个月。
冷静期的立法规定,其立法背景是对于西方社会过度“离婚自由”的反省。西方社会强调个性自由并将离婚自由当成个性彰显,其结果却是单亲家庭及组合家庭 的大量存在,还有儿童成长环境 的恶化及社会福利开支 的增加。也正是基于这种现实,一向视个人自由如生命的西方社会,在法律建构时设计了“冷静期”制度对离婚自由进行限制,其目的不仅在于防止草率离婚、拯救并未真正死亡的婚姻,也在于从制度上增大离婚的成本,使当事人在决定离婚或溯源到决定结婚时,就可以预测并充分评估离婚所带来的经济成本(包括物质成本、时间成本 和社会成本)。
从社会伦理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社会所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和公众心理对离婚持相对保守的态度,许多在情感上已经事实死亡的婚姻在法律上得以延续,更多考虑的是对子女成长环境的顾虑和因离婚所造成的社会评价的降低,“懒得离婚”(指夫妻双方在感情上已经完全破裂,但由于现实顾虑而保持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状态。但随着社会转型及观念转变,公众对离婚持相对宽容的心态,离婚甚至被视为一种个性解放或时尚行为(如一些阶层的人聚会时打招呼从“吃饭了没”改为“离了没”)。同时,法律制度的设计也在微妙地配合这种社会心理的嬗变,具体表现为2003年《婚姻登记条例》颁布时取消了民政登记离婚“一个月”审批期的规定,使得民政登记离婚更加便捷,还有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所在单位介绍信、不强制婚前体检等宽松性政策等,都说明立法价值取向与公众心理的相互影响。在其它缓冲机制中,由于强调个人的隐私权,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民调解、社区劝导、当事人所在单位工会的介入调解等机制日益弱化,基层组织及单位逐渐接受“婚姻系个人隐私”的观念,除非当事人主动要求或纠纷上升为公共事件,一般不介入调解,审理离婚诉讼的法官也无法从上述传统调解机制中得到助力。
于是,讨论后,法官们认为,将心理咨询师引入法院的离婚诉讼调解,在法理基础上是成立的。
二、工作机制建构及存在问题
(一)合作伙伴的寻找
我们的设想必须心理学的认同及积极参加,因为在尝试阶段,我们无法为心理咨询师提供相应的报酬,向当事人收费不仅无法可依也可能使当事人产生排斥心理,我们必须找到理念相同的志愿者。后来我们找到了厦门市美丽心灵咨询机构的戴仕梅女士并达成了合作意向。
(二)制度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改革必须依法进行。在制度设计中,我们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改革哪怕是工作机制创新也必须在现行法律的框架下进行。在“人民法院一五改革”期间,“司法改革是否能够突破现行法律规定”成为一个类似“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命题引起各方激辩。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对司法改革工作进行规范,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必须在现有法律框架下进行,所以,即使作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联系点有着“改革试验田”的试错功能,我们的摸索也必须在现有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进行。
审限管理障碍。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一审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必须在三个月内审结,适用普通程序的必须在六个月内审结。由于基层法院的一审民事案件在立案后大部分适用简易程序,而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必须在三个月内审结且无法报延,而按照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模式,一个完整的心理干预疗程,心理咨询师与咨询对象“面对面”及“背靠背”的交流模式至少需要两个月的时间,而且单次治疗间隔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婚姻关系的修复。于是,我们决定的工作流程是:征得双方当事人同--向心理咨询机构出具书面委托函—当事人与心理咨询师约定治疗时间。进入婚姻关系辅导的案件,我们则将其转为适用普通程序(六个月),加上本院院长可以批准延长六个月,一年的审解期限基本能够满足心理咨询所需要的时间。第二个模式是在不转为普通程序的情况下,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4]12号)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法发[2010]6号)的文件精神,经当事人同意的和解、调解所需要的时间不计入审限,且在调解期间,人民法院可以委派审判辅助人员或者邀请、委托相关单位和个人从事协调活动。这两个文件帮助我们解决了审限障碍的问题。
当事人自愿原则的遵循。由于法律并未明确规定“冷静期”制度,离婚诉讼具有个人隐私的属性,与外国法官可以由法官指令当事人必须接受心理咨询不同的是,中国法律目前尚未赋予法官或合议庭这项权利。所以在工作流程设计中,我们要求审判人员必须向当事人详细说明这项制度的目的、法律依据、对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可能产生的影响等,以告知笔录的方式征得当事同意后方可进行。同时规定,当事人在接受婚姻关系辅导过程中,可随时要求中止辅导。(在我们的先期尝试中此类情形从未发生)
(三)心理咨询师能做些什么?
首先当然是调解员的角色。心理咨询师能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从婚姻基础、性格配对、成长经历、对婚姻的认知度及包容度诸多方面,其工作方法包括交谈、问题测试甚至催眠,对咨询对象的婚姻状况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估,最终形成独立专业判断,并针对咨询对象婚姻关系的破裂点或冲突点进行修复或引导当事人自行修复。实践证明,婚姻关系辅导对于闹离婚的夫妻的帮助作用是明显的。2004年开始,上海普陀区、闸北区、松江区等地民政局率先在婚姻登记处设立“离婚劝和工作室”,聘请心理咨询师为前来登记离婚的夫妇提供帮助,有三分之一的夫妻愿意接受心理辅导,其中70%的夫妻终被劝和。而在海沧法院委托调解的案件中,所有当事人均表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建议对他们是有帮助的。而在一起当事人一方为马来西亚人的涉外离婚案中,被告(女方)在诉讼过程中以宗教原因(天主教徒)坚决不肯离婚,而在接受婚姻辅导之后,被告表示已经意识到双方婚姻所存在的文化差异是无法通过努力弥补了,主动同意离婚。因此,离婚诉讼中,心理咨询师除了起到调和的作用,即使最终双方仍选择离婚,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帮助当事人从失败的婚姻中发现自己的性格缺陷、与异性的互动、对家庭的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心平气和地分手,并对进入下一次婚姻也有所裨益。
其次是专家证人的角色。法官是否判决准许当事人离婚其考量的衡量标准是“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但感情毕竟是一种人类的心理活动,较难判断。目前中国基层法院从事民事审判法官普遍存在年纪较轻、婚姻时间较短、生活阅历不够等现象,由法官独立完成“当事人感情是否确已破裂”的判断,确有困难,甚至可能形成误判。
心理咨询师在与离婚当事人的互动过程中,除了充当导师和调解员的角色外,同时以中立第三方的视角,根据辅导过程中掌握的情况,结合心理学科标准对当事人的情感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估。在我们委托的案件中,对于未能调解和好当事人坚持离婚的案件,我们一般会要求心理咨询师根据婚姻辅导的情况向法庭出具一份“当事人情感状况评估报告”,供法官在判决时参考(无法律上的强制力,在证据归类上,我们一般将其视为专家证言而非鉴定结论)。
(四)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冲突及其解决
在一起委托婚姻辅导的案件中,我们很快发现这一机制存在的“角色冲突问题”。在婚姻关系辅导阶段,心理咨询师被定位为一个夫妻相处艺术的导师(教导咨询对象如何相处)和调解员(发现冲突的根源并解决问题、修复关系),而在当事人坚持离婚时,法庭会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交一份专业报告,对“当事人间感情是否确已破裂”作出中立第三方评估,这份评估报告在民事证据上大体可以归入“专家证言”类。但问题同时浮出水面,“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五十五条),专家证人是证人的特殊类型,“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进行询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一条)于是,在这起离婚诉讼中,当事人经调解仍坚持离婚的诉讼请求,心理咨询师向法庭提交了第三方中立评估报告所涉及的问题,若当事人提出异议的,是否应出庭作证的问题,心理咨询师认为,依照职业规范,心理咨询师对委托人陈述的内容负有保密义务,而证人宣誓词中有着“如实陈述,决不隐瞒”的要求,二者之间可能形成冲突。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事实上,在制度设计中,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要求心理咨询师在向法庭提供“第三方中立评估报告”时,只需说明心理咨询师与当事人接触时间、按心理学职业规范允许公开的内容及最后的评估结论即可,不要求对细节进行展开性论述,目的之一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同时尊重心理咨询师作证义务的特免权(在国外,医生、心理咨询师与病人间的交流被视为职业保密的需要,除非涉及国家安全及重大公共安全,相关人员可以援引特免权向法庭请求免除出庭作证的义务)。因此,在制度设计中,我们要求除非经当事人同意,否则心理咨询师无需出庭作证。即使出庭作证,在公开开庭的案件中,其证人宣誓词则被设计成有别于普通证人的“对于可以涉及职业保密要求的问题,证人可以请求法官准许免于回答”。
三、前景展望及制度设计
(一)心理学知识在中国古代审判中的运用
心理学的知识被运用到司法审判活动中,最早的文字记载见诸于《周礼???秋官?小司寇》。西周时,统治者设立大小司寇的官职,掌管全国的司法审判工作,同时规定“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即“五听之制”。就现代心理学而言,“五听之制”或许属心理学观察的皮毛之术,但远在三千多年前,在西方社会仍处于蒙昧时期和神灵裁判的同时代,中国的司法审判已经通过对当事人神情和语言的观察来判断其言辞的真实性,不能不说有其独到之处。
(二)离婚诉讼冷静期的立法确立
存在就是合理。无论是大陆法律还是英美法系,无论是主张“个性至上”的西方社会还是强调“家庭伦理”的儒家文化圈国家,众多国家在离婚制度中设置了“冷静期”制度,足以说明这项制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普遍有浮躁心态,在《婚姻法》及《婚姻登记条例》的修订中,在登记离婚及离婚诉讼中增设“冷静期”的制度规定,有利于减少因草率离婚对家庭及社会带来的痛苦。
(三)重构离婚调解的公益组织及自助模式
对于夫妻双方提出离婚时,无论走行政登记的路径还是向法院提起判决,应该坚持调解是必经程序。本文所提出的委托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导是一种模式,但这种模式也有着不足之处,就是其成本较为昂贵。在试验阶段,合作机构为我们提供的是免费服务,而按惯常的收费标准,完整流程的婚姻辅导收费高达数千元,这是普通当事人较难承受或接受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基层自治组织、当事人所在单位介入婚姻调解比较容易被接受,但在社会由“熟人”向“陌生人”转变的今天,这种调解模式的式微不仅在于当事人隐私意识的提升和调解员积极性的弱化,传统调解模式那种简单说教的方式也明显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在西方,除共同会见心理医生外,碰到婚姻问题的夫妻也可以加入一些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组织或宗教组织举办的活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参加者可以通过倾诉、交流和宗教仪式来发现婚姻家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诊疗和修复。这是一种成本较低且效果较好的婚姻治疗模式,对于中国社会而言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法官的心理学知识培训
调解员和裁判法官身份混同是中国法官的特色之一。与裁判者的明法析理不同的是,调解员应该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局面的掌控者,在当事人犹豫不决时以建议的方式将其朝解决的方向推动:在谈判出现冲突时是消防员,在谈判陷入僵局时是破冰船,在当事人执着于眼前得失时提醒其考虑长远利益。
调解员的角色定位要求其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也是中国有丰富调解经验的法官在主持调解时通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知识的原因,无论是“宋鱼水工作法”还是“陈燕萍工作法”,我们都可以看到心理学知识在调解过程中的运用。因此,对法官进行心理学知识的专项培训,有助于法官更好地掌握调解的技巧。
结语
社会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想像力最丰富的故事讲述者。心理咨询师在离婚调解过程中引入,源于实践而最终形成一种工作机制,作为基层法官,我们无需用成败得失来评价,无非是“在见证和记录历史发展的同时,力所能及地推动中国法治的进程”,若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好。(
第五篇: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摘 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问题,并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提出了调适办法。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择业;调适
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悄然来临,随着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据了解,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338万,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因此,给毕业生以正确的心理引导,帮助他们作好就业的心理准备,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尽快实现就业,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识”,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就业单位和应聘岗位挑三拣四,特别明显的现象是在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求学的学生在择业时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作,而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缺乏就业热情。
(二)不能正确认识和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
当代大学生们毕业时都已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
1.恐惧: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因几次求职受挫后,产生恐惧心理,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求职时草率急躁,对用人单位不作详细了解,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学生的这种急躁心理,常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学生因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或性格内向或有某种生理缺陷而存在强烈的自卑心理,在择业时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胆地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与个性。
4.孤傲:有些自身条件比较优越的大学生自视过高,在择业过程中看不上这单位,瞧不起那职业,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
(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投机心理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梦想比尔·盖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
(四)依赖心理重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二、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适办法
(一)大学生自身的逐步调整与完善
1.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认清自己,有一个适当的自我定位,客观评价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同时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在求职和择业的过程中,既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有对社会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2.客观认识竞争,保持良好心态。良好的心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对求职失败,应该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争取新的机会。在对部分成功就业毕业生调查中,绝大多数都谈到自己在择业过程中,注重发现自己的“卖点”、自身的优点或长处,并设法在应聘中突出自己的“卖点”,最终达到目的。
3.树立艰苦创业、立志成才意识。成功的事业有时会由于良好的机遇而变得一帆风顺,但是绝大多数必须付出艰苦努力。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立志成才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理想抱负、获得幸福的良方,大学生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付出才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做起、从基层做起才能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和业绩。
4.做好就业技能准备,增强竞就业争实力。大学生一进校门就要自觉把自己的专业与以后的就业联系起来,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下转第202页)(上接第199页)
(二)外在的积极辅助与支持,给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1.政府须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难于吸纳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经济欠发达的边远省区、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以及县以下的乡镇企业却急需这些知识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从实际出发,出台符合学生就业实际的规章办法,如户籍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贯彻措施,以解除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后顾之忧,要给予去边远省区和条件艰苦的国家重点单位和行业的大学生以优厚的待遇并落到实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没有统一的管理,政出多门;招聘市场管理混乱;存在明显的学历差异性、学校差异性、性别差异性;用人单位失信等问题。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建立规范、完善的就业市场,为每一个有才华的毕业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毫不吝啬地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真正使毕业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契合点,实现其人生价值。
2.高等学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创新能力及思想素质和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宣传教育,既介绍本地区的就业形势,也介绍全国整体的就业形势;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及职业对个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动员工作,引导大学生和家长认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平和心态,从大学生自身条件出发确立就业期望和就业定位。
其次,高校应加强用人单位的情报收集、就业资料统计、行业需求分析、劳动力市场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发布系统,使大学生能充分地获得就业信息;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准备自荐材料等面试应聘技巧和克服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实现顺利就业。
4.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增强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学生家长在子女就业问题上一定要作促进派,家长要带头克服乡土观念和传统就业观念,引导子女形成“劳动即就业”、“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竞争,同时,帮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识,主动积极争取就业机会,促使子女尽快走上工作岗位。
总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首先大学生要确定好适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攀比、焦虑、恐惧、依赖心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社会、学校、家庭也应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尽情学以致用,展其所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