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春节文化调研报告
家乡春节文化调研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在我们家乡,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1、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2、年廿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3、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4、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
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5、正月初一宜祭祖: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6、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7、年初三赤口: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8、8、年初四接财神: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9、年初五开市日: 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平时的日子。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
辞旧迎新的祈求。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
家乡春节文化丰富多彩,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的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第二篇:家乡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平顶山文化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平顶山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
我市文化资源丰厚,特色优势明显。平顶山文化底蕴深厚。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结的故里,是世界刘姓、叶姓的祖籍地。公元前526年,孔子与叶公曾在这里讨论治国理政之策。近期,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顶山市取得了一次通过11处的好成绩,名列全省第五。截止目前,平顶山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增至25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273处,位居全省第四。始建于东汉的香山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
一、千手千眼观世音得道证果之地、汉传观音文化源头。始建于北魏的风穴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刹”。平顶山是汝官瓷发源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和应国墓地遗址被国家列为重大考古发现。在平顶山境内的三苏园,是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陵园。叶县县署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明代县衙,“叶公好龙”的典故就发生在平顶山市叶县。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平顶山市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所辖的汝州市为河南曲剧发源地、“汝瓷文化之乡”,宝丰县为 “曲艺之乡”、“魔术之乡”,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尤其是2009年以来,平顶山市共获得了12个文化名片,其中由平顶山市文联申报的中国书法城、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分别于2011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牌命名。
1.深厚而丰富的观音文化
平顶山深厚而丰富的观音文化是以香山寺为开始的,平顶山香山是观音得道正果圣山,平顶山香山寺是观音得道正果圣刹,研究专家从八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概括论证:唐代高僧有认定,千年文物有证据,史志文献有记载,历代朝廷有肯定,乡风习俗有佐证,民间传说有渊源,学术研究有共识,交流传播有认可。这些论证构成了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证据体系,有力地说明了平顶山香山寺和平顶山观音文化的根源性和底蕴深厚性。
香山是平顶山一座历史名山,位于平顶山新华区与宝丰县交接处。平顶山历代史志文献中均有记载。“中国南来两千里,自汴而西数百里,放一山东出,为香山也”。“嵩岳之南,去汝州宝丰县二十余里,三山并列,其中峰壁立万仞,巍然突出者香山也!”其东边山脉为东西走向,绵延30公里,自东向西有焦赞山、马棚山、平顶山、洛凫山、擂鼓台、龙山,平均海拔400米左右,其中擂鼓台海拔505米,是其中的最高峰。其西红石山海拔322米。南部丘陵区有应山、舒山、凤凰山、九里山等山峰,海拔均在130~200米之间。追溯到明末清初,包括香山在内的这一段山脉还是 “万柏森耸,蓊郁青翠”,“郁木翠林,芳草遍野”。是不可多得的清净修行之地。后来植被遭到毁坏,现在正处于恢复过程中。
香山寺就座落于香山山峰上,历史上香山寺长期归属汝州和宝丰管辖,史志文献多称“汝州香山寺”、“宝丰香山寺”。它东距老城区16公里,南距新城区3公里,周围有行政乡焦点、薛庄、周庄、闹店、李庄乡,与龙门口、郏山阳、边庄、连庄、上曹庄、下曹庄、王庄、张沟、大张庄等村庄毗邻,外连洛阳市、许昌市、漯河市、南阳市,在古代,位于香山西南十里之外为宛洛古道,而山北十几里便是汴洛要道,与洛阳、汝州、南阳、襄阳和荆州贯通,为交通要塞,实际上处于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荆襄文化相互交融的通道上。香山寺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历来是都洛阳王朝的京畿之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香山成为中原佛教最先向外辐射发展的地区。历史选择了平顶山香山寺。“香山”之名源于佛教经典。据记载,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佛经中称父城),附近有山名香山,是观音菩萨修道之地,为天竺佛教圣地之一。随着佛教的传入,香山之名也来到中国。我国最早的香山即父城香山(今河南平顶山市香山)。元好问在《东游略记》中《梁县香山寺记》中载,“该寺建寺之初,一胡僧自西域来,云此山川甚似彼方香山。”遂仿照天竺佛教圣地香山,建寺供奉观音菩萨,初名“香山菩萨寺”,后简称“香山寺”。香山寺所在火珠山也时称“香山”,因此,香山与香山寺是“真香山”、“真香山寺”。在民间,亦有香山得名的其它优美传说。
香山寺具体建于何朝,史无明确记载,平顶山市地方史家经过多年研究,根据方志记载及碑刻资料,根据现存香山寺建筑模式、建寺地理环境及佛教发展史背景,综合考 2
证得出结论:河南平顶山香山寺始建东汉末期,大约在光和年间,时间上晚白马寺百余年,迄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香山寺的创建是东汉佛教发展的结果。今平顶山香山寺仍具有东汉寺院建筑模式曼陀罗式特征。平顶山香山寺1800多年来,毁建废兴,历经兵火战乱和自然灾害,宋、元、明、清多次扩建至今仍保持着以塔为寺院中心的汉代佛寺建筑模式特征,这是香山寺建于东汉时期的实物证据。2.底蕴深厚的书法文化
平顶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尤其是平顶山的书法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大家云集,墨典众多。在汝州市那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汝瓷博物馆里,乌黑铮亮的石碑上镌刻着《汝帖》。仔细观看,碑上镌刻着先秦八种金文及八十六种秦、汉、三国以至隋、唐、五代的名家书法共一百零九帖。这些字帖各显风采,郑国大夫皇颉的字写的潇洒俊逸,孔圣仲尼的字写的浑厚肃穆;“酒仙”刘伶写得自由奔放;而唐王李世民写的字则意兴天来,字外风云„„逐帖看去,铁钩银画,环肥燕瘦,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珠联璧合,相映成趣,一脉相承,浑然整体。清河南巡抚毕沅在他的《中州金石考》中说:“真宋石之鸿宝也。”《汝帖》的内容珍贵而又丰富:有夏、商、周铜器款识、岐阳石鼓文,有大篆的创造者周宣王太史的文,还有为秦始皇东巡六块刻石之一的秦刻芝芣的手迹;有李斯、程邈、诸葛孔明的手迹;有晋武帝司马炎、宋明帝刘彧、齐高帝肖道成、梁武帝肖衍、陈武帝陈霸先的五朝帝王书;还有竹林七贤书、王羲之父子三人书、南朝十臣书、北朝胡晋十二人书,还有太宗、则天、玄宗的唐三朝帝后书等。这些书法巨匠的手迹都在《汝帖》中兼收并蓄。啊!《汝帖》就像一个微型的书法陈列馆,又像一部简易的书法发展史,它在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它是我们华夏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据《直隶汝州志》记载,我国潭州、绛州、泉州三大名帖,是由更具权威的“淳化阁法帖”翻刻而来,而《汝帖》则是“泽潭、绛、泉诸帖之优者荟萃成文”。据考,《汝帖》除源于已知的“淳化阁法帖”外,还从“元祐法帖”里选入了一部分;其余的有从汉碑、孔庙碑集字而成的,也有从散存各地的单行石碑中摹入的。《汝帖》的作者就是这样东鳞西爪,把只字片语集成此洋洋大观的。在鲁山一高,有个颜碑亭。打开亭门,颜公撰文并手书的元结墓碑立于中间。碑高七尺,宽二尺半许,厚有八寸,3
整篇悼文并序刻在碑的四面,人称四面碑。悼文开首,气度非凡,寄托着颜公对友人元结的万端感慨和千般哀思:记述了元结的忠于国家社稷,英勇杀战的戎马生涯。行文简洁,情意激昂,气贯长虹,看后给人以勇气和力量。文章好,书法更好。颜真卿无愧是我国古代独创一体的书法家。他自幼苦攻书法,拜当时著名书法家张旭为师,承袭了东晋王羲之的技法,吸取了欧阳询、虞世南、祩遂良、薛稷四大书法家的艺术精华,开创了出类拔萃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颜体”。不仅当时名冠书坛,而且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结墓碑,是颜真卿于七七二年六十三岁时写的。他把真、草、隶、篆四体合一,使颜体达到了高度纯熟阶段。全文以寸半见方的楷书写就,字迹浑厚雄健,气势磅礴,刚劲有力,富有朝气,充满活力。字字钢筋铁骨,字字充溢着宁折不弯的浩然正气。是颜体的代表作品。
叶县有一套12通的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石碑,碑名《幽兰赋》。《幽兰赋》原文,系唐人韩伯庸的应举之作。顾名思义,幽,偏僻也,兰,草名。一种名贵的草称为“君子兰”。这篇赋,是赞颂生地偏僻、不被人们鉴赏的兰草,它虽然不被人们理睬,但不卑不馁,仍繁华茂盛、姿态端方,含芳吐秀,香气馥郁,不为世尘污染,显出“君子”的品格,不负“君子”盛名!——这,显然是文人骚客们孤芳、清高的抒怀,但也不无积极的寓意。《幽兰赋》碑每通高2.08米,宽0.60米,厚0.18米,字为行书。由于这是黄庭竖在晚年历尽坎坷而受到皇帝的爱怜、提拔、奉皇帝敕诏而书,其诚惶诚恐的心情及凝聚的力量可想而知了。所以此书的特点与前期比,在飘洒俊逸的基础上更加苍劲有力,奇崛脱俗,堪称他的“闪光”之作,不愧为我国书法宝库中的瑰宝!有位名人说过:一副好的书法作品,不啻一位良师益友。虽然它与你无言以对,但它可以使你赏心悦目,可任你随意陶醉而得到美的享受、使你领略到一种生活的真谛。《幽兰赋》碑就是这样一位无言之师,无怪乎大凡来参观者皆惊叹不已,为之五体投地。
公元1099年11月,汝州香山寺主持怀昼禅师请新任知州、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兼侍读蒋之奇至寺撰写《香山大悲菩萨传》后,次年九月又邀翰林学士承旨侍读修国史,蔡京至香山寺将《香山大悲菩萨传》用楷书写出,刊刻成碑,置于大悲观音大 4
士塔券洞内,流传至今。《香山大悲菩萨传》碑是今天世间保存不多的蔡京楷书精品,弥足珍贵,受到书法界的高度重视,1976年英国牛津大学曾专邀此碑拓片在欧洲展出,享誉海内外。苏东坡碑林,在三苏祠堂东一门之隔,1997年开始筹划,2001年落成并对外开放,是继湖北东坡碑林后在东坡纪念地兴建的以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以东坡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碑林收入的诗词都是苏轼的名作,共103篇,有石刻300多块,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被一百位书法家用风格各异的字体书写了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可谓洋洋大观,气势磅礴。尧山与兰亭有着“尚贤”与“集雅”的奇妙联系。墨子的《尚贤》,为世人留下了“尚贤集雅,大道风华”的人文精神。
(二)平顶山市打造文化名片的做法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文化名片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塑造城市个性魅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借助丰厚的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文化名片,提升文化软实力。
1、精心梳理和总结平顶山特色文化
一是立足平顶山作为“工业大市”的特性,围绕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城乡文化建设的特色与成就,香山寺历史上曾几度辉煌,几度衰落,直到新中国建国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才真正被重新认识到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2002年,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香山寺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形成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高起点,高水平,大规模,大手笔保护开发香山寺,甚得民心,无不拍手称快。市委、市政府围绕“文化强市”的文化理念,把观音文化的挖掘、研究、整理、保护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力争把平顶山市建设成“中国观音文化之乡”,充分凸显文化的力量。2009年,由市政府牵头的香山寺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规划建设5.5平方公里的香山寺风景区,香山寺由原来的50亩扩建为300余亩,总投资2个亿。目前,山门、牌坊、大悲正殿、天王殿已建成对外开放。大香山路已通车运行。这些年来,平顶山市成立了平顶山市观音文化研究会,并出版发行了《华夏风情。观音文化》专刊。组织创作出版了《大道通天》、《千手观音》、《香山寺历史文化研究》、《香山寺,中国观音文化 5
源头》、《平顶山<香山大悲菩萨传>研究》、《观音出生修行得道实考》、《千手观音故乡考》、《观音菩萨传》等近千万字的学术专著和文学艺术作品,海内外媒体曾集中宣传报道了平顶山的观音文化以及研究成果。
2、精心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工程
以“传承、保护和弘扬”为目标,开展了全国统一部署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平顶山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梳理。一批专家获评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3、认真规划整体文化品牌建设,提出打造“一轴两翼”文化旅游品牌设想
建设“文化鹰城”,自然离不开历史古迹。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夏商周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炎黄文化、龙文化;以鲁山、宝丰豫西革命纪念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刘累、墨予、沈诸梁(叶公)、张良、三苏、牛皋、牛金星、自朗、李绿园、徐玉诺、崔琦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香山寺、风穴寺、佛泉寺、妙水寺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刘姓、叶姓、应姓、黑姓、粱姓等为代表的姓氏文化:以石人山、昭平湖和汝州温泉等为代表的山水景观文化;以汝瓷、王忠富泥塑、李富财剪纸等为代表的民间工艺:以宝丰魔术、郏县铜器舞、叶县霸王鞭、鲁山高装故事、汝州和鲁山的打铁舞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又一重点。目前,以洛平漯高速公路为轴,以鲁山、郏县为两翼,涵盖汝州、宝丰、叶县和市区的文化文物旅游网络已初步形成;风穴寺、三苏坟精品景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叶县县衙博物馆文化文物内涵不断丰富,知青纪念馆、豫西革命纪念馆、佛泉寺的建成开放,香山寺、汝官窑遗址博物馆、临沣古寨的保护利用、鲁山楚长城、应国文化园文化文物旅游项目也都正在加紧实施中。
家 乡 文 化 调 研 报 告
姓名:张艳芳 学号:1111524015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第三篇:“家乡文化”调研检测报告
调查时间:
我的家乡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周围曲流环绕,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我爱我的家乡,可是家乡有一些文化我还是不太了解,所以我借这次实践调研,了解家乡文化。
现在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了解一下家乡文化吧!
民以食为天,所以这第一站我来到西安有很成规模的小吃街也就是清真回民街!
这里的小吃又全又好吃,一到这里我先饱了个眼福,哇!这里的东西也真的太多了,我先走进一家卖牛肉夹馍的小店···
怎么样好吃吗?接下来我来到一家牛羊肉泡馍店,这家里的顾客十分的多,相信这家店做的泡馍也一定的香。
这家泡馍果然的香,我平时都不太吃泡馍,今天吃了一大碗,没想到家乡的美食太好吃了,家乡太伟大了
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寓意着这一家能长寿
吃五豆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5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
今天我来到一家西安特产店,德懋恭水晶饼、琼锅糖、酸梅粉、腊羊肉、黄桂稠酒、花生酥、临潼火晶柿子、临潼石榴、花馍、中华猕猴桃、板栗等特产一应俱全······
第四篇:“家乡文化”调研检测报告
“家乡文化”调研检测报告
作者:张雪萌
调查时间:2013年2月15日——2月20日
我的家乡西安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周围曲流环绕,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我爱我的家乡,可是家乡有一些文化我还是不太了解,所以我借这次实践调研,了解家乡文化。
现在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了解一下家乡文化吧!
民以食为天,所以这第一站我来到西安有很成规模的小吃街也就是清真回民街!
这里的小吃又全又好吃,一到这里我先饱了个眼福,哇!这里的东西也真的太多了,我先走进一家卖牛肉夹馍的小店···
怎么样好吃吗?接下来我来到一家牛羊肉泡馍店,这家里的顾客十分的多,相信这家店做的泡馍也一定的香。
这家泡馍果然的香,我平时都不太吃泡馍,今天吃了一大碗,没想到家乡的美食太好吃了,家乡太伟大了
家中成员生日,全家吃面条,称“长寿面”。寓意着这一家能长寿
吃五豆
吃五豆是西安关中地区的民间习俗。腊月初五,将大豆、小豆、绿豆、红豆、黑豆5种豆子放入锅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须要吃后有余。以此预祝来年五谷丰登,吉庆有余。吃五豆在冬至过后,此时昼渐长、夜渐短。因此吃五豆还带有节令性变化的含义。
今天我来到一家西安特产店,德懋恭水晶饼、琼锅糖、酸梅粉、腊羊肉、黄桂稠酒、花生酥、临潼火晶柿子、临潼石榴、花馍、中华猕猴桃、板栗等特产一应俱全······
第五篇: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调研报告
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调研报告
【摘要】
春节,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情结符号,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春节文化延承着几千年的古老传统,传递着特有的文明,已成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送礼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现状及变化情况,2008年寒假北京科技大学共有672名同学分布全国近30余省市自治区进行“中国春节送礼文化”主题调研。结合同学们反馈的大量有效调查问卷和调研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整理后撰写此文,以期对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进行正确引导,防止现今颠覆性送礼经济趋势的发展与蔓延,使春节送礼文化人性化本源得以普及拓展。
【关键字】
春节送礼文化变化原因现实意义正确引导
【正文】
一.调研背景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积淀,在“礼仪之邦”——中国,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节日。而最初的春节送礼文化内涵简单明了,送礼作为一种沟通感情、促进交流的方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与欢迎,并在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的繁荣无一不在悄悄影响着春节送礼文化,“礼”的内涵也因此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拓展。
春节送礼文化与以往相比究竟发生了哪些改变?当代的送礼文化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人们对此有哪些不同的认知?针对这些问题,2008年寒假北京科技大学组织社会实践,进行了“中国春节送礼文化调研”活动。共有672名同学参与其中,调研地区涉及东北地区,西北部分地区,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代表的华北地区及华南的大部分地区。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多层次人群,具有较高程度上的代表性。针对同学们收回的5380份有效调查问卷以及大量调研报告撰写此文,以期从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起源、不同地区春节送礼文化的现状及差异、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变化及原因、中国春节送礼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引导人们春节送礼等角度阐述中国春节送礼文化。
二.各地春节送礼文化现状及差异比较
(一)东北地区
在东北,每到佳节人们都要互相赠送礼品来表达尊敬与仰慕之情,春节就更不例外了。东北人虽然位于关外,但是在送礼文化这一方面,还是基本上和华北地区是一致的,保持了中国春节送礼的大部分传统。
总体来说,一件理想的礼品要表达赠送者和接受者的某种特殊愿望,传递出某种特殊信息。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并结合调研发现的情况,发现东北地区的春节送礼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过节送礼,从盲目到茫然再到理性。
由于以前生活水平普遍不高,送礼更多的是讲究最原始的沟通感情层面意义,对礼品的物质性没有过多苛求,甚至整个地区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礼品。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送礼的程度也相应提高,面对琳琅满目的各色礼品,人们却迷失了送礼的初衷。除去那些“为了送礼而送礼”的因素,节日礼品也成了送礼者诚意和受礼者身份的象征。但近年来,人们不仅注重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对商品的品位也有了很高的追求,理性送礼成了主流,一些代表东北本地特色的产品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2、节日礼物,向经济向文化思维转变。
调查发现,现在的购买者希望从消费过程中获得一种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感。表达关怀、慰问的礼品就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内容了,这也是一个祝福他人展示自我的方式。以前那种糖果
烟酒单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礼品已经逐步蜕变,演绎为注重感受、品味与功能并重的送礼观念。人们对绿色健康和文化内涵的渴求,无形中成了礼品消费的助推剂。
在当今社会春节送礼文化中可以呈现几大不同以往的特征:追求时尚;兼具功用性与投资收藏性;注重高贵风雅性;情侣、友情、亲情、商务成为礼品消费情感主流;艺术品礼品市场逐渐走俏。
(二)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作为传统文化最完整保存的地区,在春节送礼文化上也最能说明其现状和变化之始末。从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春节送礼在该地区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送礼的时间有所不同。
由图表可知,人们在春节送礼时间上有所调整。以往人们总是在春节前准备好各种年货,在春节期间无需再购买,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商店超市大量普及,特别是一些超市在春节期间也正常营业,而且食品新鲜,质量有保证,所以部分送礼者选在春节期间,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我国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对商品安全、绿色健康的追求。送礼时间集中在春前一周和春节期间,主要是大家考虑到这时人气比较足,比较有过节气氛。如果送太早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送晚了就没过年气氛了。同时调查发现大部分人把给领导和同事的送礼安排在节前一周,2、送礼对象有所变化。
几十年前,送礼主要局限在亲朋好友之间,而现在送礼的范围更广了。过年期间要送给领导,客户,晚辈以及自己的仰慕者等等。礼品要因人而异。比如送给老人:糖果、点心是必需品,水果、时令特产是祝贺春节的传统食品;夜饭半成品省力省心,方便快捷;印制精美的年画、挂历、台历是送给老人最好的精神食粮;此外红色中国结也是不错的选择。送给小孩子:爆竹、焰火等是送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当然这只适用于农村或是允许燃放鞭炮的城市;毛绒玩具等,也深受孩子的喜爱;刻有当年生肖图案的纪念品,是送给孩子不错的礼物。和过去相比,送礼范围有所扩大。有被调查者(小学、初中生)讲,现在同学之间流行互相赠送小礼品,结交友情,借此搞好同学关系,而且大多数同学买的东西一般都不是很贵,但很有纪念意义。
3、礼品种类发生变化。
七八十年代,在华北地区主要还是以送点心和水果为住。一些糕点老字号,也就此打响了自己的名声,糕点店在春节和其他过节期间异常火暴,高峰期能排很长的队伍。到了九十年代,烟酒也登上了送礼舞台。剑南春,古井恭酒等为主要赠品,至于烟类,大家都比较倾向于送一些较高档次的。然而如今送礼有了一些显著的转化,点心和烟酒仍为必备礼品,一些年轻人也开始送洋酒洋烟。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开始流行送保健品。许多人选择了更实际的方法,直接赠予红包或购物卡。调查还发现春节送礼越来越讲求送健康、送时尚了。像数码电子类产品以其实用、新潮成为礼品中的新贵。
4、礼品金额发生变化。
过年走亲访友送礼的习惯是应该保留的,关键是礼物的选择方应该是认真、理智地选取适合的礼物。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糕点、糖果,到如今的鲜花、保健品和精美的礼篮,年年过年年年送,礼物的内容却不知不觉落入陈式。现在人们普遍这么概括着现在的送礼现象,“越送越大”“越送越乱”。这一现象在城市尤为显著,在农村也开始初露端倪。送礼上所花的费用是“水涨船高”。人们记忆中那种花几十元买一箱酒、几十块钱买一条烟送送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各种高档奢侈品到各个商场超市的购物卡,都用来当作礼品送人。用于送礼的金额翻番涨,在注重礼品本身的实用性的同时,价格的适合程度开始成为一种新的标准,是让很多人痛恨送礼的一个重要原因。古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美好描述,也已经渐渐被遗忘。在今天,“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成了人们送礼的“新标准”。
(三)西北地区
西北的地区特殊性决定了其送礼文化的特殊性。通过在关中地区的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在春节期间送礼,春节送礼的习惯和性别、政治信仰都基本无关,与学历有一定关系,与职业、收入等因素却有着密切联系。关于春节送礼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有些人纯粹是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些人是为了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而还有些人仅仅是出于礼节性问候。通过调查发现,关于春节送礼的目的,选择礼节性问候和为了协调关系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
1、风俗对送礼时间的影响。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人都选择了节前一周或者春节期间进行送礼,这应该与当地的风俗文化有关系,在节前或者是春节期间走亲戚,或者看望朋友,自然不好意思空手前去,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大部分人选择春节期间送礼,也正符合当地春节期间走亲戚和探访朋友的习惯。比如关中地区当地的风俗是初二要回娘家,尤其是农村的风俗是在女婿回娘家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大包的礼物,礼物不一定很贵重,但是一定要看着很多,很大的样子,这样才能有面子。因此,在当地初二早上,街上就会看到很多很多的人,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在街上走。所以,这种地方风俗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春节送礼的文化和习惯。
2、礼品本身发生变化
春节礼品可谓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和大部分地区一样,在礼品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烟酒类和食品类。从“在春节希望得到的礼品”调查中发现,选择烟酒类和食品类的人占了绝大多数,这正与人们送礼的倾向相同。很多人在送礼的时候也都是先考虑自身的情况,看看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礼物,通过换位思考,来选择送给别人的礼物。
对方的喜好,礼品的实用性,价格的适度以及品牌档次都是在大家的考虑范围以内。一位被调查者表示,送礼时要考虑的问题往往很多,选购礼品经常也是一件非常伤脑筋的事情。
3、对送礼的看法
关于春节送礼的看法的调查中,持支持态度的人还是占到了绝大多数。可见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春节送礼是有意义的,它是表达情感,增进友谊的一种必要方式。在中国,春节期间探亲访友的时候携带礼物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这也正是其存在的理由。当然,也有少部分人表示自己并不愿意送礼,仅仅是风俗如此。
在调查中发现,经常有人把自己收到的礼物再转手送给别人。他们表示,有一些收到的礼物对自己并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转手送给别人。钱不说,而且还能更好的做到物尽其用。也有一些人把自己收到过多的、或者是不用的礼物卖给礼品回收的商店,他们认为,礼物对自己来说也没有什么用处,放到自己家里也是浪费,还不如卖掉,还能得点外块。
(四)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位于我国最南部, 包括海南省全部,福建省东南部,广东和广西的中南部,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在此居住着包括白族,彝族,壮族,哈萨克族等在内的少数民族,因此华南地区的春节送礼文化也便染上了许多民族特有的风情。
1.民族风情
新春佳节是人们探亲访友的好时机。拜年除了给亲朋好友带去一片美好的祝福外,带上点礼物也在情理之中,这表现了一个人的交际艺术,少数民族的人们也不例外。彝族同胞根据彝历选定年节,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纳西族在春节时就会送丽江粑粑、佛掌参、百合圆子、白芸豆酥肉等特色食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为春节礼品;而布衣族的人们则会在春节期间送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等淡雅朴素的饰品作为礼品。
这些都是过去少数民族春节送礼的习俗,而现在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华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他们在春节期间送礼的风俗也变化了不少。现在春节期间他们不仅送自己民族的特色物品,而且也开始送礼品,同时也开始注重礼品的档次和实用性。
相对于少数民族的春节送礼习俗而言,居住在我国南方的汉族人民也有许多自己的送礼风情。例如在福建农村,一般情况下嫁出去的女子,于年前的一周必须向娘家(对象包括:父母、兄弟、爷爷奶奶)送礼。而且针对不同的对象送不同的礼品。例如:对爷爷奶奶送礼的话,一般情况下每人一个红包(一般的有30元、50元,少数的100元)外加一些可口的食品。对自己父母送礼只是红包和礼品都会多一些,其他的与给爷爷奶奶送礼没有大的差异。而给兄弟送礼品,就不需包红包了,当然如果有年纪比较小的侄子和侄女就会另给压岁钱。
2.对送礼的看法
在对南方春节送礼文化的调查发现,春节期间有75%的人会或多或少的送礼,而另外的25%则不会送礼,但是100%的人一致认为在春节期间(初一到十五)送礼是比较合适的,这跟人们的观念还是一致的,太早或是太迟了都不好,时间恰到好处才能有喜庆的气氛。至于人们在春节期间送礼的主要原因,人们给出了较多的答案,其中:得到过对方的帮助,借此感谢、礼节性问候、表达尊敬,仰慕之情和传统习俗,勉而为之约各占25%。由此看来,春节送礼的习俗成了25%的人的累赘。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自己春节最想得到的礼品是现金红包,可能由于是乡下的缘故,大家花在礼品上的金额并不算太多,一般为150元左右。有一个问题十分值得注意,仅仅12.5%的人称如果要购买礼品会考虑礼品本身的实用性,其他的87.5%则有考虑对方的喜好、价格的适合程度、品牌,档次等。当然,还有人根本没有什么特别注意的,这些人应该是属于那25%不会送礼的人。
3.格局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南方农村的春节送礼的格局也正渐渐的改变,而带来这种改变的人大都是在外学习和工作的人,比如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或者教师。尽管他们的收入不高,但是他们在春节礼品上的花费还是逐年在增加。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外的时间长了,思想和观念上慢慢的发生了转变。作为老师,似乎更能理解这种传统文化,因此他们在这方面都表现出比较高的热情。
4.送礼品的选择
此次的调查还显示不同的年龄层对于礼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调查显示,40——50岁层段的被调查者更希望获赠保健营养品。一方面,这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事业上有一定基础的同时,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广告的狂轰乱炸将保健营养品的功能疗效吹捧得过于虚浮,自己花钱购买并不太舍得,反倒是别人送的用的舒坦,最为称心。而较为年轻的被调查者则更加注重礼品的时尚性,一些数码产品、新款手机成为他们新年期盼收获的礼物的首选。不仅如此,许多富有特色的文化礼品也同样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书市、音像市场春节期间也异常火爆,更多家长也倾向把书籍当作送给孩子的新选择。文化消费,成了新时代送礼的重头戏,越来越不同的年龄层对于礼品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此外,热爱运动,追求美丽的少男少女们更是带动了春节期间健身、美容市场的消费热潮,瑜伽、街舞、皮肤护理等的健身卡、美容卡也随着春节送礼的民俗风吹入平民生活圈。
另外,通过对年龄较长的人的调查显示,现在春节送礼的习俗也发生着变化,在十几二十几年前,大家送礼更注重对方的需求,现在则流行送购物卡、保健品等等,而且价值越来越高,不乏有故意攀比的嫌疑。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春节送礼本来只是想在这过年的大好时候增添一份喜悦,但现在却成了某些人炫耀自己财富的机会,这也有违春节送礼之初衷。
三.春节送礼文化的现实意义及变化原因
(一)春节送礼文化的现实意义
总览这次调查结果,发现现代送礼文化向潜规则靠拢的现象不明显。正统的送礼给送礼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的说法无法成立,大家还是以一种相对健康良好的心态看待春节送礼,大多数人也能理性客观的投入到这场送礼的大潮中来。现在的春节只是过年百姓的一场文化行为,而没有上升为国家行为,这是一大缺憾。因为共享过年,所以中华民族“是一家人,快快乐乐的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就得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将春节打造成幸福的事情,快乐的活动,让其成为中华文化复兴一件大事。
春节送礼俨然已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人们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但通过调研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负面影响。
1、春节送礼对很多人来说成为一种负担,经济负担与精神负担。
现在送礼盲目追求礼品价钱,礼品越来越贵,情意越来越薄。买礼品肯定要花钱,如果亲戚朋友多,过年光买礼品就要花几百上千元。有些人为了讨好领导,求别人办事,春节购买大量礼品,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还有一些人为了攀比,给自己很大压力,去买力不能及的礼品,对精神方面造成了影响。
2、春节送礼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攀比之风,腐败之风。
春节送礼出现一种奇怪现象,那就是物质化。中国人好面子,喜欢与别人攀比,别人买的礼品贵,自己会去买更贵的,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过去送礼是很朴素的,主要就是大家增进感情的一种途径,而现在送的礼品,动辄好几百、好几千,用处并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支撑目前社会送礼经济的,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富而好礼的小礼物,而是成千上万元的“厚礼”。这种厚礼,养活了礼品供应商,满足了权礼交易的需要,也给不法的行贿受贿提供了机会。在今天社会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对于日渐增长的社会送礼经济,也应当做一番调控。
3、春节送礼“怪圈”。
A送礼给B,经过C、D„„礼物又回到了A那里。这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说明人们送礼时的情意有所减少,不注重礼品的个性,给对方不能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对春节送礼文化的扭曲理解。人们在春节期间相互走访,往往会收到许多礼品,但这些礼品自己无法完全享用,于是就会拿着他人送来的礼品再去送给别人,这样一来,就会有某些礼品在人们中间被送来送去,有时甚至会出现自己送出的礼品再被送回来的尴尬局面。
不过,春节送礼的阴暗面并非主流,更多的人仍把送礼文化当做尊重、孝顺、关心的暗示,认为这是体现中华文明礼节内涵的一种方式。中国人讲究礼节,认为春节访友、赠礼传情是理所当然之事。面对春节送礼庞大的支出问题,最需深刻思考的是如何扭转群众对于送礼文化的曲解,使其深刻理解“礼轻情意重”的含义,使现代礼仪文化在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规范公民道德,增添新的元素,让春节过的既富有民族特色,又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令“健康、和谐、礼仪”成为春节等传统节日的主旋律。
(二)春节送礼的变化原因
1、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送礼的等级与层次。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因此他们愿意花一些钱去买礼物,送给亲朋好友以增进感情。特别是近些年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改变。一年下来攒了很多钱,很多人存入银行,很多人选择花掉一部分钱,促进消费。
2、市场导向作用扩大,春节消费集中。
商家利用人们的消费心理,进行各种促销活动,引导许多消费者去消费。春节消费成为一种习惯。市场的不断宣传和引导也使得春节礼品有了很大改变,人们更注重保健,因此保健品,健康食品成为送礼的主流。送礼中的烟酒是一个时期人们认为最好的东西,所以就这样传承了下来,几乎成为必送之礼了,即使有改变,也是在此基础上增加绿色健康的色彩。人们重视的不只是金钱、名利,更多的是健康。这是件积极的事。这也表现出如今人们送礼变得更理智。
3、时间恰当,春节走亲访友。
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很大,大部分人平时忙于工作,与亲朋好友的沟通相对少了。春节期间,利用春节黄金周假期走亲访友,并带给他们一些体现个性的礼物是很不错的选择。
四.春节送礼文化的引导
1、健康礼品类型的倡导。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修身养性”成了一种奢望,能够在家庭中创造一点“绿环境”,如养盆花、摆个盆景,不但能调节室内空气,还能给寻常的生活增添几分情趣。所以,挑选一个造型独特、具有艺术性的植物盆景,未尝不是拜年的好礼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已经愈来愈甚。在这个人人想充电,人人讲文化的年代,拜年礼品开始重视文化气息,可以说是知识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知识的表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墨之香里溢出的情趣想必是城市与农村所共同欣赏、爱慕的。春节送礼不妨送上几本有价值的好书,经济而实惠。
“送礼送健康”,确实,健康是每个人共同期望的一件大事,送健康自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只不过,市场上的保健品虽然名目繁多,效果如何却不得而知;而且不同的人所需不同,送健康也要因人而异。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从去年开始走俏的健身卡等“新健康礼品”,今年行情依然看好。拿到一张健身卡,就像是身边多了一个督促自己运动的“动力”——既然有了卡就不能辜负送礼者的一片好心,于是乎,多多去健身房报到的结果就是健康的身体。在这个讲究亲情、友情的春节市场,“礼品引擎”正把春节的年味与喜气唱得越来越浓。传统礼品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符号,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和扩展,送一些实惠又体面的礼品,并赋予其个性化和时尚化的内涵,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可以让日常生活变得更有趣味
2、送礼金额根据个人经济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礼品。
对于春节送礼文化的变化,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在送礼上所花的费用“水涨船高”。人们记忆中那种花几十元买一箱酒、几十块钱买一条烟送送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从各种高档奢侈品到各个商场超市的购物卡,都用来当作礼品送人。用于送礼的金额翻番涨,也是让很多人苦恼送礼的一个重要原因。古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美好描述,也已经渐渐被遗忘。在今天,“礼多人不怪,礼重不压身”成了人们送礼的“新标准”,而这种现象大多数情况发生在有求于对方或者为达到某些目的人身上。春节送礼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比较可行的方法是,春节送礼最好量入为出,春节送礼想表达的无非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这才是送礼的本义。
3、寻求更符合大众需求的方式。
礼物一般应当面赠送。但有时参加婚礼,可事先送去。礼贺节日、赠送年礼,也可派人送上门或邮寄。寄送时应随礼品附上送礼人的名片,也可手写贺词,装在大小相当的信封中,信封上注明受礼人的姓名,贴在礼品包装皮的上方。通常情况下,当众只给一群人中的某一个人赠礼是不合适的。因为受礼人会有受贿和受愚弄之感,而且会使没有受礼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轻视之感。给关系密切的人送礼也不宜在公开场合进行,以避免给公众留下你们关系密切完全是靠物质的东西支撑的感觉。只有礼轻情义重的特殊礼物,表达特殊情感的礼物,才适宜在大庭广众面前赠送。因为这时公众已变成你们真挚友情的见证人。
礼品本身没有意义,而是为了表示你的情感和某种特定关系的存在。送礼是一门学问,礼品的选择是一门艺术。我们应正确对待春节送礼,使之真正成为一种文化!
【结语】
中国春节送礼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春节送礼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物质文化繁盛的今天,人们真正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礼物,而是人性化的关怀,人情味的交流。春节送礼,更多的应该是健康、情谊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