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乡镇搭出大舞台
小乡镇搭出大舞台
———紫阳县苗河乡实施“领导联村、干部联组、村民联保”的调查
苗河乡是紫阳县最小的乡,辖4个村、19个村民小组956户、3655人。昔日的苗河地僻人慌,乡小力量弱、干部思想落后致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近两年来,乡党委、政府实施“领导联村、干部联组、村民联保”的管理机制后,给苗河百姓营造了更加有利于致富奔小康的发展环境,奏响了新时期富民和谐的最强音,使苗河的社会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三联共管”促发展
苗河由于交通、信息滞后,群众居住分散、社情民意复杂。税费改革后,这里的群众对待乡干部,一度出现过“没时不寻你,见面不理你,有事来缠你,出事就骂你”的尴尬状况。这种情形直接影响到乡、村干部的工作情绪和工作热情,也使党群、干群关系出现隔膜。乡干部在工作中也遇第了“老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能用”的难题。急需一种有效的办法加强对群众的引导和管理。对此,乡党委一班人围绕富民和谐这一发展目标,结合苗河当地实际,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在全乡实施“领导联村、干部联组、村民联保”的工作机制,从而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科学交叉覆盖网络体系,保障了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有效实施。
把全乡除党政、计生办外的20名干部分配到4个村,保证一个村有4—5名干部、每个村民小组有一名干部包抓,其中一名副科级领导或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党委委员牵头,全力负责本村的各项工作;每个干部有根据地域和人口多少包抓一个组,全权负责所包辖区的各项工作。至目前,全乡19个组都有一名干部包抓,这种“一对
一、人盯人”的办法确保了农村各项政策和发展目标有效落实。在实施过程中,乡上根据山区地域特点,依据便于管理的原则,根据居住条件把全乡19个组划分为42个中心户区,每个组2—3个户区,每个中心户区包括20—30户群众,推选确定一名责任心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群众信任且威望高的人任中心户长,具体负责本中心户区的协调、配合、组织和服务工作。乡上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从办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中心户长的工资。中心户长负责本区的矛盾的协调、防汛预警、产业发展、政策宣传等。实行中心户区联保,各村联保内户户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有权利和义务维护户区各项和谐创建和发展工作,形成利益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特别是有利于产业联片
发展、上规模以及治安防范和安全生产。乡党委、政府把农村各项工作量化为党建、经济发展、计划生育、平安稳定四个部分,实行百分计奖、年终考核,确保各项工作的全面完成。制定了《苗河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干部工作作风不实责任追究制度》和《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的十条规定》,把干部的工作作风彻底转变到抓好农村各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和谐乡村建设上来。下发了中心户长职责,要求上墙公布,每年对辖区42个中心户长进行2次以上的培训,让其真正明白各自角色的重要性。
实行“领导联村、干部联组、村民联保”的网络体系后,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发展稳定中的瓶颈制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化无序为有序。实行户户联保以后,中心户长就像一条银线,把群众有序的串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乡、村(组)、中心户、村民户组成的网络体系。二是化整体为个体。乡上把总体工作划分为4个单位(村),每个村又把它划分为若干个中心户,分级负责,各负其责。三是化无为为有为。以前干部对农村的各项工作无从下手,常常挂“空挡”,现在干部责任很明晰,除抓好业务工作外,就是包抓中心户内所有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乡上给每一位干部开辟了有所作为的一片天地。
“领导联村、干部联组、村民联保”的机制运行后,由于责任到人,层层负责,反应迅速,使很多矛盾纠纷提前化解,汛期险情提前排除,户与户之间互帮互助,近几年,社会稳定和谐,实现了社会稳定“3个零”。一是零上访;二是刑事、治安案件的零发生;三是汛期滑坡危险地段零伤亡。
结牢网底兴产业
“领导联村、干干部包组、村民联保”的网络形成后,乡、村、组干部、中心户长责任到人,为苗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寻找到了最佳途径,使得全乡发展主导产业的思路更加清晰,户区内能联片兴产业,促进产业上规模,“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初步显现。扶贫办主任带5名干部包抓香茶村后,多方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带领村名新修公路并硬化5.5公里,是全乡的第一条村级公路,新修钢丝吊桥一座,新建沼气池100口,按装灌溉管道2000多米,彻底改变了该村的生活生产条件。为了做大茶叶产业,5名干部为思想不通的农民垫交茶籽款5400元,每个干部捆一个中心户长联片发展200亩示范园。村文书自己办起了茶厂,与进100农民签订了茶叶包销协议,解除了茶农发展茶叶的后顾之忧。经过3年的努力香茶村人均茶叶增收500余元。第31户区户长田珍奎利用自己身为乡村医生的优势,主动为村上的育龄妇女做好服务,将本中心区的计生对象的动态摸得一清二楚。进几年苗河从领导到中心户长都有自己的产业责任示范田,示范带
动加快了产业的发展,使苗河形成了茶、桑、畜为主的增收产业,油桐也以燎原之势两年发展12000余亩。
特困村的变迁
在苗河乡,“领导联村、干部包组、村民联保”的管理机制之所以受到群众的好评,核心是联村、联组干部不走过场,身体力行的使这一管理机制的落在了实处。两年前取宝村原是一个干部不愿去、上访、矛盾多的特困村,如今成为改房、修路和致富奔小康的主战场。去年修通村级公路后,许多村名纷纷要求硬化路面和对房屋五改三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对此联村干部想法设法从扶贫、交通、水利等部门为群众争取水泥等改建材料以及硬化路德指标,可就在田家河坝的4户群众集资修桥和入户路时,其中的一家因路没有修到自家门前,一气之下阻挡材料运输和施工,激起其他3户村民的强烈不满,昔日和睦相处的村民为此而闹的四分五裂,一户村民准备开办的养鸡场也无法开办。包扶该村的副乡长陈勇和司法所长张佑军闻讯后,让他先让路,多次到该组和中心户长一起给这位村民做思想工作,并为其妥善解决了入户路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后,激发带动了整个取宝村群众修路、建房的热情,联村领导和4名联组干部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3个月就硬化公路4公里,五改三建35户,特困村彻底变了样。
干部成长的舞台
“领导联村、干部联组、村民联保”不仅将干部与群众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还使不少年轻干部熟悉农村工作,增长了管理才能,也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大学毕业生胡亚斌被选调到乡任乡长助理,初来时不熟悉农村工作,不愿意与群众来往,村民们初见这样的干部也不当一回事。自他联村特困苗河村3组38、39户区后,三天两头往村上跑,不断向“老乡镇”学习处理村民纠纷的经验,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工作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苗河村三组一转业干部因多年的林权纠纷找到他,他先后5次深入村组调查了解历史状况,最终妥善解决了这一长达20多年的林权纠纷。从此,村民们都喜欢上了这个新助理,而胡亚斌自此后三两天不到村上去,心里就感到没着落。常湾村第4户区原中心户长李同德自己跑运输富了不忘自己的辖区户,借钱帮助发展产业,经常带农资不要路费,受到辖区群众好评,村委换届辖区23户联名推荐进村委,被选举为常湾村文书。近几年苗河有3名年轻干部因联村联组工作成绩突出提拔任站、所、办主任,有2名提拔为党委委员,一名提拔到兄弟乡镇任副科级领导。联村包组工作平台已成为苗河干部干事、创业、成长的大舞台。
第二篇:小窗口,大舞台
小窗口 大舞台
——“优质服务从我做起”主题演讲稿
平山镇劳保所 潘娜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仁:
大家好!我是来自平山镇政务中心新农保窗口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很荣幸能参加今天的演讲比赛。人生就像一个舞台,会不断面临各种挑战,今天的比赛也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舞台,而我的演讲题目就是:小窗口,大舞台。
众所周知,2009年,中央作出了重大决定,在全国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亿万农民第一次享受到国家财政补贴的养老生活,改写了农民几千年养儿防老的历史。2011年伊始,我进入了新成立的平山镇劳保所,成为一名普通的窗口服务人员,投入到这项轰轰烈烈的工作中,开始了人生新的一页。
一切都是新的,新工作千头万绪,繁杂异常。国家的政策刚刚实行,很多政策法规需要学习,很多工作流程需要开展。在学习掌握业务的同时,需要和上级、村干协调沟通,为成千上万的群众解释政策、办理业务。为了让群众了解到新农保的好处,我们想方设法的鼓舞宣传,千方百计的动员教育。多少个夜晚深入到村屯,挨家挨户的宣传;多少个周末放弃了休息,加班加点的录入。
新农保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还要面对不少阻力和困难。两万余份材料的整理归档、数据的校对录入,都不容许有任何的偏差和失误。一个数字的偏差,一点点的疏忽大意,都将可能直接导致老人无法按时领到养老金。农村很多都是空巢老人,大部分不识字,宣传解释时根本听不懂政策内容,导致了对参保的排斥;办理参保业务时,经常材料、证件没有带全,不得不往返多次,对我们产生了不满情绪。
面对浩如烟海的参保材料、表格数据,我也苦闷过,想过逃避;面对不理解的群众责难,我也彷徨过,想过退缩。甚至有时觉得这种工作枯燥简单、单调乏味。直到有一天,一位孤寡老奶奶来到政务中心,颤巍巍地对着我说:阿妹,多靠你,我们农村人也得领国家发的工资了。看着老人激动的神情、真诚的眼神,我才似乎明白了农保事业“关乎国运、惠及百姓”的伟大,我才渐渐懂得了“小窗口、大舞台”的真正涵义,那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有益于群众的贡献!
于是,我学会了热爱这一工作,尊重这一工作。三年多来,我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勤练基本功,刻苦钻研业务,力求精益求精。工作中做到忙而不乱,快而不错,始终以参保人满意作为窗口服务的第一标准。平时多换位思考,多倾注爱心,办理好每一项业务,成为一名懂业务、会微笑的惠民使者!
小窗口,大舞台。新农保服务窗口虽然渺小,但它不仅体现着我们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更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它承载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也是当代社会进步、文明、和谐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总书记曾这样阐释“中国梦”。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多少代人的梦想,如今正在变为现实。而我们这些服务在新农保基层窗口的人们,就是实现这些梦想的排头兵!
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想,我能认真做好新农保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应该就是简单中的复杂,平凡中的伟大!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满怀激情,面带微笑,为群众真诚服务,在新农保的小窗口实现人生大舞台的价值,为新世纪的中国梦作出自我应有的贡献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第三篇:小舞台策划书
活动名称:
十月歌舞,欢火文化
活动目的: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人文气息感染一代代学子,古代的科技文化同样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开展这个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娱乐之时走进文化,在欢笑之时感悟传统的魅力,在欢畅之后更多的是换来同学们的努力和奋斗,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唱响新时代的新篇章。开展流程:
1.开场舞蹈(大约5分钟,可以是具有韵味的古典舞)
2.吉他奏唱
3.现场拼歌(参赛的人需提前报名,根据报名的人的数目,分成3组到5组不等,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当音乐响起之后,代表需踊跃抢歌,抢到歌的需在十五秒内有本组任一个人唱出,可得一分,否则不得)
4.得到分数最多的一组,由主办者为其赠送小礼品一份
5.单人舞表演
6.单人演唱
场地要求:
露天,平坦,可以摆放音响等音乐设备
预算经费:
场地布置 100-200元
小礼物50-100元
第四篇:小社团,大舞台
小社团,大舞台
为建设学生喜欢的学校,给学生提供“扬长发展”的平台,北关欧堡小学组织了欢乐社团活动。“扬长发展”就是立足学校之长,弘扬教师之长,培养学生之长,实现学生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和谐统一,教师优势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学校特色发展和整体发展的和谐统一。
本着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的原则,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少科院、书画社、文艺社、益智社、健身社、英语社、红领巾仪仗队等七大社团领导机构,下设书法、剪纸、声乐、舞蹈、空竹、太极拳、小制作、球类、棋类等三十九个分社团,每位老师都担任一个社团的辅导员,每名学生都拥有自己心仪的社团。
社团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实行自主管理。社团小干部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设团长、副团长、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一名,有明确的分工。每个社团有社团名称,有社团标志,有社团团训,有固定的社团活动场地和内容,每周三下午为欢乐社团活动时间。每到周三下午,一千六百多名学生徜徉在自己心仪的社团里或唱、或跳、或画、或做……可以说“欢乐社团”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北关欧堡小学
刘振元
第五篇:小课堂,大舞台
小课堂,大舞台
——浅谈乐理教学和情感教育在初中音乐课上的灵活运用 一位同行调侃道,“音乐课就是古时候大户人家的„姨太太‟,虽然„老爷‟喜欢,无奈也得受到„大太太‟的压制。”也许在众人看来说的是笑话,但也不乏一定的现状分析。虽然有“素质教育”的大旗为我们护驾,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的目标为我们“导航”。但体制的“框框”、学业的加重,音乐课在领导乃至学生的眼中早已刻上“副科”或“小科”的印章,音乐课学与不学都已是无关紧要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我们一线的音乐教师对自己则必须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那么,“好好上课,上好每一节课”是我们眼下的第一要务。
新课程标准在多处强调,“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心灵的艺术。”那么,怎样找准音乐课的学科位置,让领导认可,让学生在感受、鉴赏的同时,愉悦身心、张扬个性;笔者在摸索践行的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拙见,与同仁共勉。
一、在知识的浸染中歌唱。
新课标要求初中音乐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和鉴赏能力。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感受的过程中更准确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新课程要求我们淡化双基,淡化识谱教学,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乐理教学,而是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我们农村的学生乐理知识储备基本是空白的。初中阶段有很大一部分的乐理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想让学生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学习乐理,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就显得极为重要。
1、投其所好,掌控“流行”。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相信很多同行和笔者有相同的感触:现在的孩子对流行歌曲的追捧热情空前高涨。那么,我们不妨投其所好,根据我们的教学需要,从教材拓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热爱的歌曲成为我们剖析乐理的载体。例如:讲解四四拍的划拍图示,笔者大胆的尝试选用周杰伦的《青花瓷》,曲调优美,舒缓。有“周董”的歌声带孩子们划拍,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就地取材,化繁为简。
我们现行苏少版教材也有很多可供选择的素材,例如:进行“节奏”教学时,苏少
版九年级下册中的《只要高兴就好》就非常适合,歌曲当中有大量的说唱部分,节奏疏密结合,把说唱部分作为节奏教学的谱例,有了说唱的铺垫,学生对于“八分”和“十六分”音符很容易就接受了。
当然我们教师本身也要更新评价观念,不要去强迫学生“通”甚至是“精通”,只要孩子们愿意“知道”就可以了。所以节奏教学过程中概念性的东西不必要求学生一定明白“为什么”,会“拍”会“唱”可以表情达意就足够了。
3、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有些乐理知识在我们把它完整的呈现给学生之前,首先对它进行解剖。让孩子们知道他们的构造和形成,这样可以将乐理知识正确地运用于理解感受、表演音乐的实践中。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下册中的《森林中的回声》,歌曲多次出现“渐强”和“渐弱”,如果没有任何铺垫直接出现“mf”和“mp”,那学生最多也只能知道有它的存在,至于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那一定会出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尴尬局面。用声音大小的对比先引出“p”和“f”也就是强和弱,那么由弱到强,由强到弱的过程就是渐强和渐弱,有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积极参在,乐理知识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也就水到渠成了。我们的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生动活泼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眼光、丰富的想象、灵性的思考、作为教师应该让他们在音乐教育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生长。
二、在个性的飞扬中歌唱。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它借助聆听来感知音乐美,借助歌唱来表现音乐美,借助表演来发展音乐美。它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造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个圆圈——○在学生的眼里可以是乒乓球,也可以是句号,一百个孩子有一百个答案。因为他们有发现的眼睛、有创造的潜能。在文化日益繁荣的当今社会,在音乐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敢于打破常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笔者有一点颇浅的尝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把渗透创新思维,培养合作意识选定为一个切入口,来设计课堂教学。
1、预设平台,辅助创造。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这是罗曼.罗兰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初中生是一个充满
朝气的年龄段,他们的头脑中有创造的泉眼。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锦绣江南》中介绍民族拉弦乐器时,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制作简单的乐器,课堂上居然有一个学生拿着竖笛对着各种高矮不同的瓶子发出的敲击声校对音准,用小石子和易拉罐做成的沙锤,用长短不同皮筋和尺子做成的拨弦乐器……学生动手了,也动脑了,在品尝成功的喜悦之余更激发其敢于创造的意识。
2、放飞想象,引领创造。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演奏、演唱或欣赏者,由于兴趣、经历、知识、阅历等等的不同,对音乐也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欣赏曲目《百鸟朝凤》,引导学生把握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展开联想、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绘画、表演等形式来描绘听到的音乐形象,在欢快热烈的音乐氛围中,学生兴趣浓厚,擦出了好多创造的火花。
3、诱发兴趣,激励创造。
“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在教授苏少版八年级上册《青春舞曲》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变形记”环节。分别播放由“2005年超女”演唱的慢拍版《青春舞曲》、rap版《青春舞曲》。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歌曲演唱速度、力度的改变对歌曲情绪的影响。那么多学生们熟悉并喜欢的歌手使课堂达到了一个“沸点”,这时候笔者适时的加入了“创作”环节,“用你喜欢的方式演绎歌曲”,表演过程中有歌有舞,小组的合作精神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在心灵的净化中歌唱。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情感的渗透力量上胜过其他一切艺术形式。语言的终止是音乐的开始,它是陶冶情感,净化心灵的有效手段。情感互动是音乐课的纽带,是音乐教学的生命线,只有牢牢抓住了这条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实现音乐教学“以情感人”的教学目的。初中生骨子里充满着“叛逆”和“不屑”,教师的“循循善诱”可能也被他们解读为“教条说教”。而音乐却不同,它可以直至学生心灵,让快乐的更快乐,让悲伤地更悲伤。精彩的音乐,能使人的心灵获得慰藉,能让人的生活得到启迪。笔者在这个方面是颇有体会的。
1、歌声让友情更和谐。
七年级的学生进入到新的环境会有好多不适应,我们的音乐课在这一点上就可以充当一个媒介,拉近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上册中的《希望与你同行》第一环节就设计为同学间做自我介绍,有的同学还为音乐课规划了美好的蓝图,在“希望与你同行”的歌声中,学生脸上的陌生和拘谨慢慢淡去,快下课时,学生已经能在小组活动中打成一片了。
2、歌声让大爱更深远。
现在的好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相对较强,有些学生的“大爱”思想意识淡薄,笔者在音乐课上做了一些“软化意识”的实验,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苏少版七年级上册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中的《爱心满天》。这些歌曲都是进行爱和感恩教育的优秀素材。笔者在教授歌曲的过程中加入了几处“灾难篇”例如“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让和平年代的他们直面灾难。把教材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在音乐的渲染中,有的孩子甚至留下了眼泪。这时候,教师什么也不用说,不用做,音乐已经代替我们触摸到孩子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3、歌声让意识更增强。
苏少版七年级下册的第六单元的课题是《绿色的呼唤》。绿色,生命贯穿整个单元。教师在这里充当了一个“环境卫士”的角色,利用书本中的素材,带领学生“去植树”,去看望“受伤的丹顶鹤”,为“逝去的的女大学生”扼腕叹息,所有的情感和语言在几个音乐作品中诠释的淋漓尽致。这时候的“环保意识”犹如“春风化雨”一般流入学生的心田。通过歌唱,同学间相处得更好,更懂得关爱他人,环保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当然,在音乐课上讲“思想”,谈“道德”,一定要审时度势,根据教材的情境需要,切记走进了一种误区。用各种各样的媒体手段只为抓学生的眼球,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看客”;适当的“花架子”是锦上添花,一旦过了,就只剩“架子”,而失去“花”了。因为我们毕竟是“音乐课”,而不是“政治课”。
鉴于此,习惯把音乐课称作“唱歌课”的该无语了,小小的“唱歌课”里有广博的空间供我们一线教师去发掘,去发挥。借助音乐课,让学生的知识得以浸染,个性得以飞扬,心灵得以净化。让音乐课的知识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的了无痕迹,还需要所有一线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
让我们始终坚信“小课堂,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