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名词解释
数学问题解:.根据数学问题的涵义,数学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新的情景状态下,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和方法寻求问题答案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目标为走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其实质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新情景中的问题结果,使问题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活动过程
.教学评价:.根据教学目标,采用科学方法,对教学过程上的诸因素进行综合的、全面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教育评价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素质:.是以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逐渐发展和形成的个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特性
数学直感:.直感是运用表象对具体形象的直接判别和感知。数学直感是在数学表象的基础上对有关数学形象的判别 简答题
40.应用题教学的意义是什么?(1)解答应用题可以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及四则运算法则的意义。数学概念、定律、法则等都是抽象的知识,小学生学起来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学生熟悉和生活事例编成应用题由学生解答,就显得容易解决。(2)解答应用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四则运算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用题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通过应用题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中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合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情节和数量关系,选择恰当的算法,求得解答。这样,合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建立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解答应用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应用题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有效途径之一,每解一道应用题,首先要充分理解题意,想象事件发生的情境,在全面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确定解题计划,选择合理的解答方法,求出正确的答案,在整个过程中,要进行合乎逻辑的分析综合,运用正确的判断推理,最后还要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因此,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思维的创造性。(4)解答应用题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用题题材可以引用一些实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利用数学语言的特点,结合有关事实,有目的地进行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等教育。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怕困难的品质,养成独立、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学风。41.简析构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答: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所包含的主要要素至少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材是教与学传递数学信息的载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学评价是对上述各因素进行全面的价值判断,促进教学活动逼近教学目标。各个要素都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和作用,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作为一个整体而发挥作用。
42.简述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功能。.答:小学数学课外活动的功能有四个方面:(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2)拓宽学生数学视野,增长才干;(3)渗透数学思考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4)培养从数与形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态度和意识,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43.简析造成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知识方面的原因.答:小学生计算错误在知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概念不清、算理不明。数学知识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的基础上的。如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是由“数位”、“个位”、“满十”、“相加”、“前一位”、“进一”等一系列数学概念组成的。如果概念不清,就无法依据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正确计算。(2)口算不熟、笔算不准。20以内数的加减、100以内数的乖除法口算是进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也是分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四则运算都可以分解成一些基本的口算题。如果口算不熟,计算时就必然会发生错
44.举例说明如何在数学学习中引导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答: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依据。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并作必要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有可能养成。要培养学生具有课前预习阅读、课内新授后阅读、作业前阅读、课后复习阅读等习惯。阅读时,要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可以教给学生观察插图的方法,再阅读算式及文字,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适当扩大阅读的内容;中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有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先阅读后分析讲解,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可以选择部分重点内容。让学生独立阅读后,组织讨论、提出问题,再扼要的分析与讲解。对练习题要求学生能独立地阅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习惯。重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45.试述培养小学生初步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答: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有:(1)利用演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观察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观察要依照从
实物到模型,再到图形的顺序进行。(2)加强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实验。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画一画。实验研究表明,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的共同活动,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巩固。(3)适时进行抽象概括。几何概念相对于实际事物来说总是抽象的。如果不及时进行抽象概括,不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几何图形的特征固定下来,就不能形成清晰的空间观念,也就不算是真正掌握了这一几何概念
第二篇: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和美课堂”名师优课学习心得
洪绪镇龙庄小学李有为
9月23日,我们带着期待的心情乘坐了近3个小时的汽车,前往徐州参加了“和美课堂”名师优课活动。这次活动没有让我们失望,让我们受益匪浅,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大师的课堂——充满笑声与思考的课堂
全国特级教师吴正宪、徐长青、俞正强、刘延革等分别为我们展示了《比的意义》、《数与形》、《鸡兔同笼》和《认识周长》等八节经典课。他们精彩的课堂,不时博得阵阵掌声。尤其是吴正宪和徐长青两位老师,他们的课让老师听得轻松愉快,不知不觉40分钟就过去了,让听者意犹未尽„„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比的意义》,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有趣,和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像一种朋友似的交流,渐渐引导学生们掌握知识,学生不仅仅学到的是知识,还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将问题深化,最终让学生领悟比的意义,深刻理解了比的意义和作用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吴老师的课很注重学生思维的真正发生,很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在课堂上,吴老师引导学生相互之间答辩,“你想问什么?你问他呀!”“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你回答他呀!”这些问题,貌似吴老师在“起哄”,故意为难,其实,整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在学生相互质疑、相互解答的过程中,层层突破。回过头来看,平时我们的课也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我们课堂上也会经常引导学生提问,怎么吴老师“问”的问题,感觉就不一样了呢?怎么就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受呢?显然,吴老师在里面加入了很多细节,比如说活动前给学生们的“安抚”,跟学生们交朋友,无形当中就已经走进学生的心里,取得学生的信任。最重要的是吴老师在整个交流过程中所给学生与众不同的激励与赞赏,新课标中师生关系强调尊重、赞赏,吴老师没有吝啬自己的赞赏,赞赏每一位积极举手发问的学生,赞赏了学生所付出的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认真,赞赏了对同学的质疑和超越;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标强调帮助、引导,当学生紧张,思路混乱时,吴老师总能作为学生的朋友,给予适时提醒帮助,把问题解决。
在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教学中,处处彰显了文化数学这一新理念。什么是数学引发孩子们的思考?常见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我们学了数学这么多年但是有几人能够真正明白什么是数学呢?徐老师的这样一个问题,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的心灵。学数学就要学会用数学,数学既然要用,那么就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就是数学的“形”,只要数与形相结合就能让孩子明白数是形的结晶,形是数的母体,数与形是无时无刻都分不开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思考,如何运用数与形上好我们的数学课,如何的真正让孩子乐于上数学课,如何把数学真正的和生活相连接。
数学课博大精深,上好数学课却是难上加难。有深度的数学课,可能不是很好的高效课堂,但是追求高效课堂,却很难突出数学的博大。如何让两者结合,互相共荣,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向着理想的数学课追求、奋斗。
二、大师的语言—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
两天时间,听了八位老师的课,还有8节讲座,说起来,真的很累,可是,我们精神上是愉悦的。因为我们领略了国内几位特级教师的语言魅力。
他们的课堂语言艺术可谓“随风潜入、润物无声”。回头看看他们的语言,有些也是我们曾经用过的语言,可是在他的课堂,从他的口中发出,就产生了异于寻常的效果。其实,隐藏其中的还有他们的动作、表情和语言环境。
两天的学习真是太短,没有和大师们有好好交流的机会,学习就结束了,真希望再有这样的学习机会。这两天的学习,感觉自己的收获很大。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对数学课堂的热爱、对数学教育的研究精神,都让我万分敬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争取成为一位更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最大的力量。
第三篇: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关注学生发展落实有效训练
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校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过,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受传统思想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中还或多或少存在“学生学得很苦,教师教得很累,而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的现象。因此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和根本要求。在网络中用百度搜索“有效教学”,只用0.035秒的时间就能找到相关网页约1,490,000篇,说明“有效教学”已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研究的话题。而有效训练则是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受传统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教师都曾经用这样一句名言激励过自己的学生们:“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用“替学生负责”作为幌子,努力“压榨”着学生体内那点可怜的“汗水”,大量机械重复、偏难繁怪的作业统统压给学生。重压之下取得了所谓的高质量,但学生厌烦,作业成为“负担和累赘”,老师也常常为学生的搪责应付头痛。这样的训练难道就是有效吗?相反地,我们也有一些老师在“五严”背景下,教学敷衍了事,训练浮而不实,导致教学质量的严重滑坡。面对“有效教学和有效训练”,我们需要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每一次作业的训练都有效吗?为什么学生做过的练习反复出错呢?这些都需要我们回归理性,冷静思考,静下心来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清 顔元)”有效训练是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获得经验和发展思维的必经之路,又是培养和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强调的是“四有”,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训练的有效性应当包括这样四点:(1)训练的时间不在长短,而在单位时间内所有的训练是否都能尽力体现出实实在在;(2)训练的内容不在深浅,而在教师对训练目标的把握和定位是否精准。(3)训练的作业不在多少,而在这些作业是否经过筛选组合,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4)训练的负担不在轻重,而在于训练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保持及保持的程度。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有效训练要从这几点着手:
一、学习课标,明确训练的方向。
《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意志的一种体现,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提出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在总体目标上提出了“四基”的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近几十年来,“双基”已深入人心,对数学教育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但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特别从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仅 1
有“双基’已经不足以让我国的基础教育继续领先于世界,也不足以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对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强调,是数学教育目标现代化的一个标志。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阐述这样的观点: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没什么机会可用,一两年后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铭记在心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初始阶段的小学数学,除了重视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显性的知识教学,更应该重视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等数学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经验、掌握方法、形成习惯,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数学教学的训练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解读教材,突出训练的重点。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有效教学和有效训练的重要资源。”我们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前,都在研究教材,超越教材,努力实现“用教材教”。同样,只有很好地把握教材,才能突出训练重点,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实现训练的有效性。徐斌老师曾提出三点:学习与尊重教材、领悟与理解教材、处理与创生教材。张丹老师提出:带着思考去研读教材,“读你千遍不厌倦”——第一遍以成人的角度去读;第二遍以作者的角度去读;第三遍以孩子的角度去读。
从有效训练的角度来看,我们解读教材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训练重点:新知教学前,重点在于根据新知所必要的基础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训练,缩短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新知的正迁移;新知教学中,重点在于根据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训练,促进学生对新知的自我结构;新知教学后,重点在于根据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设计针对性的单项训练、综合训练和拓展训练。
三、分析学情,把握训练的层次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不针对学情的教学和训练策略往往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所以教师掌握了学情,课堂才有根,教学和训练才会有实效。分析学情要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方面全面分析。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明确新知的生长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出发,找准学习的障碍点,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差异出发,把握教学的着力点。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能力,设计教学训练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如果发现学生知识经验不足,可以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适当调整教学难度和教学方法。
练习设计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新授课由于必须在一定的教学
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和任务,训练的重点一般建立在对多数学生都切实可行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练习和专项练习。而练习课则可以较好地解决好优等生尚未满足的求知欲望,与后进生达到教学要求的矛盾,注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去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四、优化形式,精选训练的素材。
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不但没有“熟能生巧”,反而是“熟能生笨”甚至“熟能生厌”,丧失了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品尝学习、创造的成功和乐趣,使作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有效训练的必然要求。“缺乏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教学活动,一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不断变革创新,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
作业的内容要丰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作业的选材,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可以从现实生活、相关学科等领域进行选材。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或实践经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但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
作业的形式要多样。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设计作业要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游戏、操作、调查、设计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作业的呈现要新颖。通过情境、对话、表格等形式,做到图文并茂、新颖活泼(低年级的作业更应做到这一点)。设计“游历数学乐园”“数学闯关大行动”等游艺形式,将作业巧妙地串连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乐”、“比拼”过程中完成作业。作业的指导语中设计趣味性的名称,如”火眼金精”、“专家门诊”、“择优录取”等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当然,在设计作业的呈现方式时,也不能盲目追求新异性和多样性。
另外,要严格控制训练总量,摒弃题海战术,保证课堂训练有足够的时间和饱满的内容。教师要换学生出“题海”而入“题海”,在比较、甄别和遴选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设计,设计练习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充分发挥练习和训练的功能。
五、培养习惯,保证训练的质量
态度决定一切。学生的学习态度对训练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现在一些学生学习不踏实,很马虎。“磨刀不误砍柴功”,我们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也要重视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只有对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训练效果。
好习惯受益终生。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数学习惯的培养。从“听、说、想、练”等方面入手,培养学会倾听,会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数学思维,善于从多角度独立思考,规范、整洁书写等良好习惯。
严格而自由。对学生训练组织管理的好坏,不仅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更直接影响
训练效果。训练形式再多样,内容再丰富精彩,如果学生不愿意或不认真参与,训练就没有质量,而且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所以,我们在训练时,既要张扬学生个性,又要严格要求。
六、及时反馈,提高训练的成效。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所有的“训练”是为了学生的“掌握”,而教师及时的反馈、点评又可以使训练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反馈,让学生暴露错误,师生共同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就能从反面吸取经验教训。老师只有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对症下药。在课堂训练中,加强巡视,搜集信息,及时“调节”。作业批改提倡全批全改,及时反馈(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做到作业批改“不过夜”,当天作业当天批完,作文允许一周内批完)。而对那些课务重(如担任两个班主科教学)的教师,提倡着眼效益,多元批改。如可采用师生共批、轮流面批(由于每次批作业总是要请几位学生来面批,使学生有了一点小的压力),自批互批(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练习),随堂批改(简单的作业可通过小组比赛等方法,当堂完成批改)等。最好让学生都有一本错题集,把作业中易错的试题订正在一本特殊的作业本上。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问题要适时讲评,安排二次练习。讲评时不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要有所侧重,有的放矢,具体可分三点:第一是不讲类(简单的题);第二是略讲类(难度中等的题);第三是详评类(对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错误率较高的题,要展示教师的思考与分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记)。
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训练时,教师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保持向上的心态,就会消除因为训练的枯燥而产生的倦怠感。基础好、进步快的学生,自信心比较强,对他们的评价要严格,不但要求他们能够正确解答,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应尽量地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用激励的语言评价,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时常得到成功的喜悦。
随着研究和探讨的深入,有效教学和有效训练的话题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和深化,有效教学和有效训练的目标最终实现要靠广大教师的倾情付出。教师们的工作十分辛苦,精神压力也不小,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苦并快乐着”的人生体验;只有深谙苦与乐的辩证法,才能打开通向职业幸福的按钮!
第四篇: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如何改善数学课堂环境数学论文
双山中心小学——雷珊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概念就是教师耐心地讲,学生认真地听。这种传统的课堂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特点的充分发挥。因此,改善课堂环境才能真正把学生从被动的课堂活动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它是本次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注重课堂提问
提问是改善课堂环境的一种主要形式。数学课堂提问是一种互动过程,它能使不平等交往向平等交往转化,有利于促进教学活动中两主体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思维向前发展,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处于活跃的积极状态。
二、开展个别交流。
在教学中,面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想法,以便对问题有更深的理解后才让学生回答。例如:教乘法简便运算时出示:25×16,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最后得出:24×4×4、25×2×8、25×8×2等。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此类计算题简便算法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有目的地安排一些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的交流,努力在班级中创设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这些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三、其它途径的交往。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在课堂中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活动,自制课件,为学生积极展开人机交互活动创造条件。
四、倡导学生与社会的交流。
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着眼于学生实践意识的养成,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与亲身经历,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切实提高学生与社会、自然的交往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参与社会实践,就是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如学生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以后,教师指导并鼓励学生帮助家长购买日常用品,培养学生货币换算计算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每一分钱是来之不易的,让学生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在师生共同的相互影响、相互发现和相互撞击过程中改善课堂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第五篇:小学数学2010
小学数学2010-2011学下学期教研工作总结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本学期即将结束。总体来看,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认真执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围绕“有效教学”这个核心,立足校本,全员参与,关注课堂,注重实践,深入探索新课程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总结如下: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本着“多学、常思考”的宗旨,本学期我组各位教师除了经常阅读有关的专业资料和网络信息外,曾慧华等几位老师参加数学培训会,听取市、县优秀教师的整理和复习课,了解并把握了复习课的结构与重点。还有大部分的老师参加县里组织的教学研讨课听课活动,老师们通过这些活动,学习了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创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我们各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了创建有效课堂,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一原则,本学期我组开展了各种教研活动。我组的杨、吴等几位教师主动承担数学教学研讨课,每节课都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其他数学教师积极参与观课、议课。四月份,我组陈丽娜等教师参加校组织的片段教学比赛,并获二等奖,这次大赛让我们感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感性教学,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妥善处理感性教学与理性教学等问题,实践证明开展这种教学研讨既能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自主、创新、高效的教学效果。
三、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
本学期我组一共开展了三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都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师们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切磋教法,学情分析、反思心得、集体备课,以此来矫正疏漏,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常规检查3次,分别为期初、期中、期末。教研组组织4次辅导,自查。最终每位教师都有任教所有学科教学计划、主科教案、作业设计、作业批改登记册、错例册、学困生辅导、优秀生辅导记录、学生学习测评方案、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分析、听课18节以上、案例、论文1篇、公开课1节等材料,顺利并漂亮的通过县里的教学规范化检查。通过检查发现大家都备课认真,作业批改仔细,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真正做到了课前有准备、课后有反思。
四、认真落实培优补差,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培优补差对于数学学科而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每个数学教师在这方面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除了培优补差外,每个教师还指定了详细的转差计划、转差有记录,有总结。本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转化一至二名学困生。由于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有插班生,再加上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学困生很多,学校又没有给我们安排补差的时间,所以数学教师们只有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差,特别是临近期末考试这段时间。很多教师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给差生补课,确实很辛苦,也很难得。好在,工夫不负有心人,从这次期末复习情况来看,这些学生都有较大的进步。说明补差效果很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全体数学教师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