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听审感想
一场行政诉讼案件听审后的感想
(房屋拆迁案例)
2010年 12月 14日 下午,我们班几位同学一同去了上海
浦东区上海市人民法院庭审,这是我第二次集体去法院参加庭审旁听,参加旁听的除了我们班同学还有其他学校的学生。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行政案件的听审,切实了解到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的真实审理过程,以及体会到我国司法工作的权威性。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我们对行政法学这门学科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为了避免迟到,我们几个女生从学校出发的蛮早的,12:30分左右,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哇,庄严端重的上海市人民法院便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庄严地国徽高高得悬挂在法院大楼的正上部,我们顿时被一股正义凛然的司法权威所渲染着。下午1:40开庭。而我们却来的早,在法院周围闲逛了一下。下午1:40分法院开庭了,先是由书记员宣读法庭旁听纪律,接着审判长、审判员及人民陪审员入庭就座。接下来,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法庭案情陈述、举证质证、辩词查证的程序化的审判过程。法官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严肃,不过从他端庄的形象里可以看出一种令人钦佩的风骨和气质。我们安静地坐在法庭里,尊重法院工作人员的安排,遵守法庭审判规则,时刻注意维护自己
作为一名徐师大学生的良好形象,边不停的认真做好记录与反馈,开始听审。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改造和改建的力度越来越大,城镇中房屋拆迁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房屋拆迁中所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进而引发了众多矛盾,由于房屋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基本生活,因此极易引发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而现实生活中,有关拆迁纠纷处理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的不尽合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拆迁的混乱,影响了工作的进度。房屋拆迁是指因国家建设、城市改造、整顿市容和环境保护等需要,由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对现存建设用地上的房屋进行拆除,对房屋所有者或使用者进行迁移安置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补偿的活动。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当事人双方因房屋拆迁安置补偿发生了纠纷,经主管机关裁决后,双方当事人却又另行达成协议并已履行完毕的,如何处理该行政裁决就成了一个难题。在双方已经协商处理并已平息纠纷的情况下,而且是拆迁人自愿补偿的,并没有用国家的一分钱,国家没有必要再去挑起已平息的争端。但如何处理此处的行政裁决就成了问题,反而影响到了行政机关的威信。政府是国家利益或者说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由政府做出强制拆迁的命令具有特殊的代表意义和内涵,它表明,此项拆迁不是私益与私益的平衡,而是私益对公益的让步,其中包含有可能的牺牲部分私益而保全公益的成份。而一般商业性开发建设用地的强制拆迁本质上是合同的的执行,是私益之间的冲突。所以只能由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来确认,并由法院来执行。在这里,法院的判决代表公平和正义,是国家居中裁断拆迁人和被拆迁人之间的纠纷,没有代表公共利益的特殊含义。现实生活中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加快建设进度,往往越俎代庖,以行政命令方式代替司法强制,肆意扩大行政强制的范围,这样极易造成被拆迁人无法按市场公平的原则与开发商讨价还价,实现自己应得的利益。而开发商则狐假虎威,以政府的名义大发不义之财。
综合本次旁听庭审评议情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院认真落实公开制度,依法开展庭审活动,较好地体现了程序合法。法院除涉及法律规定不宜公开开庭的案件外,一般都能够公开开庭审理。本次行政诉讼案件就做到了公开审理,使庭审活动程序合法、进行有序、阶段清晰、过程完整,平等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断增强庭审工作的透明度。
(二)不断深化审判、检察制度改革,依法履行职责,努力实现司法公正。以及法官的认证,实现查清事实、辨明是非、正确适用法律、秉公作出判决的庭审目的。
本次上海市人民法院的庭审旁听,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且不说教育人们要认真学法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仅法庭里上到法官、陪审员、当事人,下到听审人员,在这些人的身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以上这些都是在书本里、课堂上所触及不到的珍贵财富,我们会铭记于心,认真体味。希望今后还会有同样的实习机会供我们学习。
听审人员:努尔古丽。哈依纳尔学号:2009112004
班级:09届法学(1)班
第二篇:一场行政诉讼案件听审后的感想
一场行政诉讼案件听审后的感想(精神病人离婚登记案件)
2015年 11月 19日下午,我们法学系组织去了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庭审。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行政案件的听审,切实了解到法院关于行政案件的真实审理过程,以及体会到我国司法工作的权威性。让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我们对行政法学这门学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下午2:50准时开庭,先是由书记员宣读法庭旁听纪律,接着审判长、审判员及人民陪审员入庭就座。接下来,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法庭案情陈述、举证质证、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等程序化的审判过程。原告杨雪婚前患精神病,2013年结婚时已经治愈。婚后精神病复发,经过一段时间治愈。丈夫李双常年在外打工,听闻此事,回来以后要求离婚。2015年2月,李双与杨雪去民政局办理了离婚手续,无子女,无财产,杨雪净身出户。此后,杨雪及其父亲提起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状告民政局对患有精神病的杨雪进行了离婚登记,认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做出的法律行为无效;状告丈夫李双利用杨雪患有精神病与其离婚,并对婚后共同财产(土地补贴,打工收入)未进行分割。一审败诉,患有精神病的杨雪于审理后走失。二审杨雪父亲代为出庭。
针对行政诉讼,我们认为,民政局在进行离婚登记时,通过观察当事人是否行为正常来辨别精神病人是正确的,行政法规对此并无明确规定(不可能对每个正常人都要求证明自己拥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登记当天,工作人员认为杨雪表现正常,且离婚双方均未提出杨雪曾患精神病,自然进行了登记。针对民事诉讼,原告杨雪婚前曾患精神病,婚后也曾患精神病。但是丈夫李双认为进行离婚登记期间该杨雪的精神智力状况是正常的,与之进行的离婚登记及其离婚协议应是合法有效的。杨雪父亲认为他的女儿是患有精神病的,作出的法律行为无效,则应该负责举证离婚登记期间的精神智力状况,无法举证或举证不能则承担不利后果。
此次庭审旁听,给予了我极大的感触。一方面:法院认真落实公开制度,依法开展庭审活动,较好地体现了程序合法。法院除涉及法律规定不宜公开审理的案件外,一般都能够公开开庭审理。本次行政诉讼案件就做到了公开审理,使庭审活动程序合法、进行有序、阶段清晰、过程完整,平等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断增强庭审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原告杨雪未出庭,其父亲代为出庭,未聘请律师。父亲为农民,年龄较大,不明白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义务,对于庭审流程,庭审争议焦点,应负举证责任等问题都搞不清楚,试问一个完全不懂法律的人如何赢得官司?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普法问题渐渐凸显出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法律根本不了解,不会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那法律为何存在?
综合本次旁听庭审评议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普法教育力度,树立全民统治意识。依靠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切实做到这一点,贯彻执行法律宣传政策。
(二)增大法律援助服务范围。对于广大不懂法的农民群众应该提供基本法律保障。
(三)不断深化审判、检察制度改革,依法履行职责,努力实现司法公正。以及法官的认证,实现查清事实、辨明是非、正确适用法律、秉公作出判决的庭审目的。
本次雅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旁听,教育我们应该认真学法知法守法,依照法律处理问题,检验行为的正确与错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以上这些都是在书本里、课堂上所触及不到的珍贵财富,我们会铭记于心,认真体味。希望今后还会有同样的实习机会供我们学习。
第三篇:听审实践
听审实践
2011年9月10,我在齐齐哈尔市人民法院实习期间旁听了齐齐哈尔市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开庭审理的一起经济纠纷案,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案件,并作出评析。
一、案情简介
原告郭某,男,1956年10月20出生,汉族,原系辽宁省本溪市人,现住所地齐齐哈尔市玉坤小区。
委托代理人,赵永新,齐齐哈尔市夙生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齐市某制药公司。
委托代理人,刘凯,齐齐哈尔市建华法律事务所律师。
郭某1992年12月8日与齐市某制药厂签订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合同自1992年12月10日起至1997年12月10日止。合同约定:任何一方提前解除合同,应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按每年500元累计计算。1995年7月28日,郭某以帮助其母工作为由向该厂提出书面辞职,并声明按合同约定赔偿厂方1000元,厂方不同意。郭某于8月30日要求该厂办理解除合同手续,并离厂而去。18天以后,够某会厂办理解除合同手续时,该厂以郭某提出辞职未经批准擅自离岗矿工为由,对其作出除名决定。庭审后法院依法作出如下判决:撤出该厂对郭某作出的出名决定。裁定该厂为够某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郭某在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时向该厂缴付违约金1000元。
二、评析
(一)本案中,郭某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提前30日用书面形式通知厂方,也表明了按照合同约定赔偿违约金的态度,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国模依法程序和条件办事,离厂不属矿工行为,该厂不能对其按矿工予以除名。《劳动法》第82条规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劳动法》关于60天的仲裁时限的设立初衷是希望当事人发生争议时能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争取早日解决纠纷,其立法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在现实中,劳动争议仲裁出现了另一种不利的趋势,如果一方未能在60天内提起仲裁,又无不可抗力因素等其他正当理由,主张权
利的一方往往会招致败诉。尤其是一些不懂法的劳动者,根本不知道时效60天为何物,为此蒙冤丧失权利的教训大有人在。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想了很多办法,为了保障劳动者不因仲裁时效的原因而丧失胜诉权,2006年8月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对于劳动仲裁时效做了两方面的规定:一是“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的起算问题;二是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中断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对下列情形,视为劳动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
(二)在签订劳务合同需注意的事项
1、签订劳务合同的工种类别: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相对独立的的一定量工作的工种,从目前情况来看,如项目工地的包工头、自带设备或借用公司设备的司机、操作手等。
2、签订劳务合同的甲方主体必须是与公司签订了承包合同的项目负责人或法人,在公司与项目负责人或法人签订的承包合同条款中应约定:“……人工由其自行组织,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员伤亡费用,由其自行承担……”,若是非法人性质承包,发生的安全事故,则还是要影响到公司。
若通过劳务公司提供劳务,则用工风险就全部转移到劳务公司名下,例如移动通讯营业部的服务员、加油站的加油员、地税局的临时征管员等,就属于此类性质用工,工资、保险、福利、考核全权由劳务公司承办。单位从管理人的繁杂事务中得以抽身,按期缴纳代理费和费用即可。
3、对订立劳务合同的人员在进行报酬结算时,为避免劳务与工资混淆,应以项目部为单位,劳务费名义造册发放,结算时注明核发依据,如元/小时(车、吨、天、月)。
4、在合同阶段,由于双方是平等主体,单位不再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出现,而是用合同条款约束对方,单位注重的是劳动成果,而不是劳动过程。
第四篇:司法听审报告
司法听审报告
在五月两个星期的时间里老师带领我们参加了两个司法听审,先后组织了旁听法庭和模拟法庭两项活动,两项活动都是有关民事诉讼的审判的听审。这确实是对我们更好认识感知法律有重要帮助正所谓“学以致用”,掌握课本上所学的东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旁听法庭,在参加之前对我来说是新鲜事,平常所见到、所听到的法庭上的事虽不少,但从未感受过现场法官判案的气氛。所以,对我来说,组织旁听法庭是个难得的机会。
到了包头市昆区人民法院,法庭还没开庭,我们就在法院内看了一些有关法院的机制。时间一到,我们便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入第一审法庭。开庭前,法官对所有在场的人声明不能讲话,喧哗,不准拍照、录像、录音,要关手机。这让我们更加感受到法庭的严肃。我们坐在陪审团席,两边分别站着一个穿警服的法警。他们的任务是维持法庭秩序和传递文件。当天审的是一起民事案件,虽然法官所审理的仅仅是一起普通交通肇事案件,但我还是能感受到那种严肃的氛围,我终于亲眼目睹了法官判案了!
在参加听审中,明显可以感受到虽然案件仅仅是一桩普通交通肇事案件,但原被告之间丝毫没有放松,都在法庭上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法官也在对双方的问询中寻找突破点,已助最后合理公正判案,但最终还是因为双方分歧过大无法调解,法院最后决定择机宣判。
这次听审让我深刻认识到法庭里的一切程序都是那么的严格,都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并不能凭个人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审判,一切都必须讲依据,并不能凭空捏造,否则法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社会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局面,人民也不会有安稳的生活。同时也让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加强法律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实际认知,例如参加此次听审就是最好的认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法律,就要懂得正确地运用法律来维护日常生活跌合法权益,因此参加司法听审这个实践活动,启发我更多关注有关法的信息案例,培养我良好的价值观与习惯,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要多关注法,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做一名守法的公民。我们学习法律,就是要知法、懂法以达到用法的目的。这两次活动让我对法庭有了进一步了解。但愿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更多诸如此类的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五篇:法院听审心得Word
法院听审心得
2014.5.29
我们在本学期学习了经济法,2014年5月14日有幸参加六师垦区法院的听审,过程艰辛,但我认为我们不虚此行。接下来我将讲述此次法院之行的感触和体会。
下午三点全班在学校西门集合,一同步行前往法院,法院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象征的威严与肃穆,初次出庭听审,心中总有些小小的激动。夏日正午的骄阳并没有阻断我们前往法院的兴致,长达近一个小时的步行距离更没有让我们退缩。当我们几个班同学在法院门口站定,我想,接下来,将是一个神圣的时刻。
当我们走近法院大门,身临从前只在电视中见过法院多少有些忐忑,通往听审大厅的走廊里挂着法律宣传标语和告示牌,执法为公的锦旗更加令人肃然起敬。
坐在听审席上,工作人员强调了法院听审的相关注意事项,安静的气氛让我对本次听审活动充满期待。法院审理的是一起因车祸导致的赔偿纠纷问题,三轮车和小轿车相撞,造成三轮车车主伤残住院,交警判定事故主要责任在轿车车主。三轮车主索赔,但轿车车主在太平洋保险购买了车险。三方对赔偿项目、金额等未能达成协议。于是,三轮车主将轿车车主和保险公司告上法庭。本次听审的案件有审判长、书记员、原告三轮车车主及其律师、第一被告轿车车主、第二被告保险公司代表参与。
法院对案件的审理经过了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宣判等几个阶段。审理过程中,法官让原告提交复核后的赔偿项目、金额,其中有误工费、医药费、营养费以及交通费等,并要求原告确认各项费用数据准确无误。原告向法庭提交了三组证据,然后由被告陈述他们对原告提交的相关材料的看法,第一被告无任何意见,保险公司对原告户籍归属、伤残判定书、赔偿标准的真实性、有效性、关联性提出质疑。到法院受理过程按照特定的一套程序进行,遵规守矩也许也是法院威严的一种体现吧。与想象不相符的事,第一被告没有像想象中一样巧舌如簧,只是一味的回答“没有”、“同意”,案件审理现场也没有想象中的激辩,只有平和的陈述。然而,很遗憾,审理结束后,法院先对三方进行调解,所以我们没有听到审判结果。
我们坐在听审席上,真正地对法院进行一番审视。首先,法院是作用是公正处理社会纠纷,推进和谐中国建设,如果我们的社会在矛盾频发时缺乏能够公正处理矛盾的部门,我们的社会将变的混乱不堪,缺乏公正,就缺乏了对这个社会最起码的友爱,也就没有了安全可言。
同时,法院的工作优良程度也与社会和谐息息相关,法官必须认真正确的对待每一起诉讼请求,耐心的调解矛盾,化解争端,才能为我们的社会提供正能量。在每一场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审判人员都必须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对案件进行全面深刻的了解认识,对案件进行公开、公正的宣判审理,要同时做到对被告人违法行径的惩治与其合法权益的维护。审判程序简单而严谨,尽最大努力实现公平公正。或许这些看似简单的程序对于法官及法院其他的工作人员来说是千篇一律的,每一天可能都可能会重复上好几遍。但就算是这些反反复复的简单程序在每一次案件的审理中也都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他们不会觉得枯燥更不会厌烦。他们以为人民服务为荣,有人民的信任,每一次的重复都是值得的。然而,就是这样看似简单的程序使我们有了安全感,有了依靠,让我们可以保证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国家法律保证了社会公平的实现,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而为实现法律的功能司法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这次法院之行更让我明白了法律是我们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遵纪守法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任何违法行为最终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总之,这次法院之行带给我发人深省的思考,身临审判现场,无论对的法学知识还是对法院、法律的重新认识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作为一名大学生,若是只接触书本知识和单纯的法条是没有用的,只有实践经验才能让我们真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