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单元 广东山水民俗
五、广东山水民俗
单元设计
2004年,将会载入广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这一年,广州提出了“动感亚洲、感叹世界”口号,希翼着亚运的风能吹来南中国的羊城。申亚,申亚到底将为广州带来什么,能为广州带来什么?争办体育大赛,除了比场馆、比硬件,最重要的就是比文化内涵。作为收藏家协会的历史,陈维聪对岭南文化深有研究。他自豪地说,广州具有收藏价值的古旧家具占了全国半壁江山,陶瓷文化也是岭南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广州的“四大名园”与苏州园林相比较也各有千秋。“申办亚运会,广州要以文化作为先导,突出西关风情,突出老广州的文化。”所以作为学生更要了解广东、赞美广东、宣传广东„„
单元说明
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与香港、澳门比邻,邻近东南亚诸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很自然地成为一个“窗口”。中国透过这个窗口看世界,而世界也是通过这个窗口看中国。千百年来,岭南人为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增添过许多熠熠生辉的篇章。到了19世纪,广东更以其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而成为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和近代中国革命的摇篮。许多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深远的任务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廖仲恺等,曾在这里叱咤风云。他们富于传奇色彩的经理,留下了遗迹处处,而且许多都保留得相当完整。当中国社会跨入20世纪80年代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先行者,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创下了令人瞩目的经济业绩,在华夏大地再领风骚。作为中外文化的交融点,广东对各种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形成多元文化的奇幻色彩。在现代经济和生活时尚的大潮中,广东有如万花筒,折射出中国社会变迁的奇光异彩。
单元目标
1`、初步感受保留在家乡中的景色优美的广东名山秀水,体会蕴籍其中的文化意蕴。
2、凭借“名山秀水”这个载体,培养学生调查、访问等实践能力。体验民间风俗变化和发展,从调查访问中让学生体验父辈、祖父辈们的生活。
1、在关工名山秀水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并展示其研究成果。初步学会指定主题调查研究方案。
2、通过体验生活中的民俗,感悟民俗的发展,使学生的身心更加愉悦。在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究能力。
3、初步具有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
单元内容
广东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阳光明媚,一年四季均适宜旅游,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抱着愿望来的旅游者,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需要。若是访古寻踪,广东有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各有各的精彩之处,还有10多万年前的“马坝人”遗址、南越古国的宝藏、“海上丝路”的遗迹„„,文物估计不胜枚举。了解和感受岭南人的生活风情,是许多来粤旅游者的兴趣焦点之一。漫步广州的上下九商业步行街、西关玉器街;到遍步城乡的粤式茶楼酒家品尝正宗的粤菜和到街头大排挡去“尝便”风味小食,体会“食在广东”的内涵;到珠江三角洲的乡村小镇去体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情调„„,都是体验岭南风俗的途径。如果遇上节庆活动如广州的年宵花市、水乡的端午节龙舟竞渡、盛夏的荔枝节„„,那就更令人沉醉在浓浓的南国风情中而流连不已。广东风情万般,魅力无穷,正是:“开放改革万花筒,海滨田园南国风,近代历史名胜地,购物美食乐其中。”
本单元由“广东名山秀水”、“岭南文化·广东民俗”两个专题组成。内容上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自我发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途径去学习,整合运用各种不同领
域的知识,真正达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
本单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体现在:
综合性:本单元涉及面广,涉及人们对自己家乡的风景习俗的了解,怎样来了解民间风俗,和如何了解清楚。学生要运用语文、信息技术、文艺、旅游、摄影、心理等领域知识,以及接待客人的礼仪等方面。
实践性:本单元两个板块的活动都要求学生进行实践,学材只起引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活动性:本单元的两个板块的设计基本都需要学生的亲自实践活动,如:设计、访问、组织、策划、采访等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合作、交际的能力。
这个特点贯穿在整个单元的始终,学生可以以不同的活动形式呈现活动的内容,如小组、展示调查结果,收获日记展示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经验等等,在此过程中也反映出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特点。
单元可是建议4~6课时
1.广东名山秀水2~3课时
2.岭南文化·广东民俗2~3课时
1、广东名山秀水
活动目的1、通过观察、访问等形式或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了解广东的名山秀水,培养
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的能力,初步知道一些探究学习的方法。
2、通过交流对广东名山秀水的认识和实地游览,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对中
华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通过观察和访问,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懂得一些人际交往的方法。
活动分析
1、活动准备
(1)教师设计调查表,鼓励学生自主调查广东名山秀水。
(2)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完成自己的调查报告。
2、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了解家乡的方法也很多。今天我们要从认识地图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地图就像一幅画,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信息。瞧,比例尺、图例、方向就是地图特有的语言,是读懂地图的关键。谁认识她们?能为我们介绍介绍吗?
比例尺表示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图例表示各种事物的符号,如:▲表示山峰,☆表示我国的首都北京。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动。
读懂了地图,我们来找一找家乡在祖国的什么位置。通过活动前调查,我们来找一找家乡在祖国的什么位置。通过活动前调查,我们知道全班只有几个同学的家乡不是在广东,这几位同学愿意先给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吗?
若是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广东的山水景色,自有一派灵秀明媚的南国韵味。肇庆的七星岩山环水抱。兼有挂林山水之美、杭州水之秀;广东四大名山:粤北的丹霞山、南海的西樵山、博罗的罗浮动工浮山和肇庆的鼎湖山,她们各有各的神韵。
关于家乡,你们在调查中还了解了些什么?这是老师的建议,有补充吗?那好,开始讨论吧。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资料:
① 人口、面积②风景点③特产④称号⑤文化、习俗⑥有光荣的传统
第二课时
上节活动,我们通过了解别人家乡的地形,找到了自己家乡的地形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方法了解家乡的地形特点吗?今天,老师就为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这是我国的地形图,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海坡—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谁能借助图例,仔细读读这张地图,并说说你看懂了些什么。谁能结合这张地形图说说广东属于什么地形?引导学生从这张地图上可以看出广东的地形主要是山地、丘陵。人们都说,祖国的版图象是一只雄鸡,广东版图又像什么呢?
看来,每个人对家乡都有自己的看法。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家乡的模样,把它牢牢地记在心理。让学生画家乡轮廓。
画好了吗?举起来相互看一看。大家都画得很认真,个别同学画的还不够熟练,不是很像。没关系,多练几次都好了。而且,把家乡的模样牢牢地记在心里,才是最重要的。
活动延伸
了解老家
了解了广东,下面我们一起来说说老家。学生介绍自己的老家在哪儿、在地图上找一找,介绍资料。
春节快到了,如果你要跟着父母回劳驾过年,可以做些什么准备呢?小组内讨论讨论。讨论交流。
谁来说说讨论情况:①了解回老家的路线、交通工具②了解老家的风土人情③了解老家还有哪些亲人,准备礼物④了解老家的过去、现在„„
说得真好,看来大家对老家都有着深深的感情,毕竟,那儿是我们祖辈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关于家乡、老家,你还想了解什么呢?学生自由说。
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老家在东北的小朋友是怎样介绍他的老家,一起去体会不同的人浓浓的家乡情。自由读学材相关内容及自己收集的资料。
活动总结
是啊,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谁不怀念自己的老家呢?无论我们离开它多久,心中总有一份牵挂、一份思念。无论什么时候,关于家乡、老家,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事。今天就到这儿吧!
2、岭南文化·广东民俗
活动目的1、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广东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民俗艺术及历史深渊。
2、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广东工商文化、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活动建议
活动指导
1、开展考察或其他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事先写好行动计划书,设计好调查问卷,准
备收集资料的相应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
2、教师事先要了解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并争取家长的支持。
3、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在活动进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更不能用自己的观点去影响学生。教师应将自己定位于学生的合作伙伴。
5在进行总结评价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而应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
活动过程
1、组织形式和教师配备
(1)组织形式:在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策划和讨论时,可以班级为单位。学生外出考
察活动和开展宣传活动,可以组合成3~5人的小组,各小组独立活动。、(2)教师配备:需配备专职指导教师1~2名,进行活动指导和活动组织。
2、准备工作
(1)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文明礼貌教育。
(2)进行调查问卷设计方法、摄影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培训。
(3)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
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活动方式
1、开展考察活动
(1)考察广东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2)考察广东的历史名人和遗迹。
(3)考察广东某些地名的由来。
(4)考察广东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5)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2、组织学生为宣传广东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1)学生编写《广东民间故事》、《广东风俗习惯》、《广东风味小吃》、《广东名人故
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和旅游点。
(2)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城市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广东。
(3)有条件的,可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广东民俗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4)也可以开展题为“广东传统民俗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
统、民俗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民俗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3、就“如何利用广东的传统民俗为广东服务”写一份建议书。
汇报总结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以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以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或资料展示。
通过发展《寻访广东传统民俗》的实践活动,处处留心传统民俗习惯。从文中可见对传统民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篇:第二单元作文广东民风民俗
广东民风民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症状。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等症。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民俗之一――贴春联。
帖春联是迎春的一系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在春节的前的几天,街上就挤满了大声叫卖春联的小贩。摆在摊子上的春联更是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每张春联上都写着祝福的话语,但各有不同,耐人寻味,有的春联上写着:“和风吹绿江南柳,春雨催开塞北花”,有的春联上写着:“水水山山处处画,家家户户年年丰”。短短两句,写活了新春佳节人们心中的美好心愿。
听爷爷说,春联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中的新桃和旧符便是春联的原型了。春联也是对联的一种,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从五代十国时开始,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但它的最鼎盛时期还在明清两代。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他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春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到了康乾盛世,春联艺术日见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春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的世纪中展示诱人的姿容。
民俗之二――帖门神。
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渐消散了。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采摘野果,摘种桃树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一天,鬼王想在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却被两兄弟打了一顿,鬼王一气之下,现出原形,在晚上闯进了两兄弟的住所。两兄弟沉着冷静,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众鬼便对他们俯首听命。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民俗之五――压岁钱。
说来说去,还是得回到春节孩子们最期盼的一件事上,那就是发压岁钱了。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给压岁钱虽好,沿袭了传统,也表现了长辈们对下一代的深深的期盼,但是,现在的家长往往很大方,出手就是个一百两百,甚至于上千,这样不但会让孩子将其花在不正当的地方,更会使他们那养成大手大脚、浪费钱财的习惯。所以说,家长在给孩子压岁钱时一不要给太多,二要引导他们将钱用在正确的地方。
民俗之六――中国结。
遍穿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中国结的身影,传说中国结是由一个和尚在闲暇之余用一根绳编出一个整结,然后串上名贵的佛饰品,在按上编出“王”字的穗,流传至今。当时的和尚,为了体现他“一心一意”向佛所以是用一根线编出来的,穗上为了体现他“至高无上”的信仰故编出“王”字。后来,逐渐流入社会,中国结的意义也从信仰改变为中国人对亲情、友情、爱情的“一心一意”及拥有者“至高无上”身份的象征。从大致小,从粗到细,大红色的中国结透露出中国文化的深邃。
农历春节广东人习俗特别多 再怎样比,一年到头,对于包括港澳地区在内的广东人,最热闹和最重要的节日,还是要数农历春节。因此,每到农历春节,广东人的习俗特别多。
最讲究吃的老广,在春节期间,哪一天吃什么,都有规矩。即使来到美国,很多广东人还是不改春节“吃”的习俗。在农历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是,除夕晚的团圆饭和年初二的开年饭。
象征全家团圆和乐的除夕年夜饭,在一般广东人的心目中,是一个家庭一年最重要的节目。如果有长辈在家,分散在天南地北的子孙,都要尽量赶回家团聚。有些家庭人不齐,不能动筷;实在不能回来团聚的,也要为他们摆碗筷,以示家庭的整整齐齐。
年夜团圆饭,是要送旧迎新。广东人的春节饮食文化,最讲究“意头”,即菜肴的谐音,一定要与发财高升、如意吉祥有关。
为此,广东人如到餐馆吃团圆饭,多会点象征“团聚”和“盆满砵满”的“盘菜”。阿罕布拉凤城菜馆主持人张太太表示,每到春节,无论订购还是堂食,餐馆的“盆满砵满”盘菜,都是最抢手的菜肴。
张太太表示,一般香港人的年夜饭盘菜,包括12种菜料:象征发财的发菜、象征“好事”的蚝豉、象征着富贵的鲍鱼、年饭一定要有的鸡、鸭,还有海参、鱼蛋、猪皮、瑶柱、绍菜、萝卜等。
如果单点,或在家自己做菜,广东的年夜饭,一定要有“全鸡”,象征“全家福”;会有与“发财好市”谐音的发菜炆蚝豉;或与“生财就手”谐音的“生菜猪手”;象征着来年快乐;还须有嘻嘻哈哈代表开心快乐的各种鲜虾;貌似“一团和气”的红烧圆蹄等。
张太太说,广东年夜饭中,鱼是不可缺少的菜肴,而且还要吃剩一点点,象征着“年年有余”。
广东人的习俗,大年初一,很忌讳动刀杀生。尊崇佛教众生初一、十五吃斋的风俗,演化成广东人大年初一吃斋的习俗。张太太表示,凤城的“五福临门”温公斋煲,在节令期间,甚受欢迎。
在许多广东人的心目中,初二的开年饭,与新一年的运情,有很大关系。因此,广东人的开年饭,除包括年夜饭种种好意头的菜肴外,有些家庭会斩些烧肉,取红皮赤壮、健健康康之意。有些人会用生菜铺金菇,取金钱满地,生生猛猛之意。(
第三篇:广东民风民俗
广东民风民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凉茶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迎春花市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第四篇:第一单元山水田园
第一单元
山水田园
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③原:原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5分) 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6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3~4题。
石门岩上宿 [南朝]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暝还云际宿,弄此石上月。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
①
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
②
美人竟不来,阳阿徒晞发。
【注】①芳醑(xǔ):芳香的美酒。伐:赞美。②“美人”二句:屈原《九歌·少司命》:“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阳阿,古代神话传说中的 山名。晞发,晒干头发。
3、本诗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5分)
4、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①
积雨辋川庄作 【唐】王维
②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③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④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⑤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 ①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②迟:缓缓地升起来。藜:一种草本植物,嫩叶新苗皆可食。菑(zī):已开垦一年的土地,这里泛指田亩。③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形容树木茂密,环境幽深。④朝槿(zhāojǐn):即木槿,落叶灌木,夏秋之际开花,朝开幕谢,古人以为人生无常的象征。露葵:即绿葵,一种绿色蔬菜,可以煮来佐餐。⑤野老:自称。争席:表示和人相处很随便,无隔阂。《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社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海鸥何事更相疑:《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5、本诗颔联描写景物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6、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浣溪沙
张元幹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②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注】①张元幹(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坚决抗金,力谏死守。除名削籍后,漫游江浙等地,卒年约七十。②萧萧:花白稀疏的样子。
7、这首词下阕的“露荷翻处水流萤”很巧妙,它巧在哪里?请加以赏析。(5分)
8、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1、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有对大自然的喜爱和闲适自得之情。(2分)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景象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3分)
2、拟人。颔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无情之景以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初秋晚景。比喻。颈联中诗人选择了“棠梨”和“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斜阳里,这是目睹。对比。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胭脂”与“白雪”两种颜色对比鲜明。(每点3分,任答2点即可。)
【赏析】
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五、六两句进一步描写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读完这六句诗,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在那菊花初黄的时节,人到中年的诗人骑着马在山间小路穿行,他神态悠然,任凭马儿随意行走,尽兴地观赏着秋日黄昏山野的景色:时而倾听着回荡在众山沟里的秋声,时而观看默默无语伫立在夕阳下的数座山峰,时而又将视线投向那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作者在这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总之,《村行》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诗中,写景与抒情相结合,写景是为抒情埋伏笔,抒情是为写景作结的。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过程,正从这“两结合”中传神地反映了出来。这是一首风物如画的秋景诗,也是一支宛转动人的思乡曲。从中,可窥见王诗简淡清新诗风之一斑。
3、本诗前四句通过运用“搴”“弄”等动作描写和“畏”等心理描写的手法,(2分)塑造了一个酷爱兰花、赏玩秋月、归宿云间的高洁闲适、超凡脱俗的隐士形象。(3分)
①
4、一“朝”一 “暝”表明诗人整日徜徉于山中,表达了诗人对山中超越尘世的悠闲隐逸生活的喜爱;“搴兰”“宿云际”“弄石上月”等行为表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中间四句表现出诗人对山中夜景的欣赏和感悟;“谁与伐”“徒晞发”表明无人和自己一起欣赏此种美景,因而诗人内心充满了孤独与遗憾。(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赏析】
开头四句,便有许多精彩。欲写夜宿,先说朝游,笔调来得舒缓。劈头而下、突兀而起,也是一种写法,但那比较适合激烈冲荡的情绪。像这首诗要表达幽深情趣,便需缓缓引入。好似游山先渡水,才觉得味道悠长。但前二句不仅是入题的铺垫,也是诗情的动因。“朝搴苑中兰”,语出《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兰是美好事物的象征,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残,而采摘把玩,这是隐喻的写法,包涵着珍惜具有才智和美德的生命的意味。谢灵运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贬出永嘉,辞官暂隐,在于他是很难接受的人生挫折,难免有才智之士不能为世所容的怨艾与自怜,这情绪便在“朝搴苑中兰”的形象中表现出来。因此乃有暮宿石上、流连光华的举动。倘无前二句,全诗就变单薄了。后二句中,“云际宿”一句略带夸张地写出石门别墅所在之高,又暗用《九歌·少司命》“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待)兮云之际”诗意,透出孤独无侣、似有所待的怅惘。归结到“弄此石上月”,一个高洁多情,极富美感的形象。“石上月”不是天上月,那是流动着的如水如雾的一片,那是轻柔宛曼的乐章。石的清凉,诗人的忧郁,都写在这音乐中了。将四句诗连贯起来,可以发现一、三句同二、四句,均是松散的隔句对。“朝搴”与“瞑还”对应,时间趋近;“畏彼”与“弄此”对应,方位趋近。你单是读,未必要多想什么,自会觉得有一种风姿、一种韵调轻轻摇曳、回环飘荡而来,恰与月华的流动重合。总之,这四句诗的语言具有相当丰富而又完整统一的功能,是真正的诗歌语言。
接着四句,是对夜景的欣赏。但又很难说是夜“景”,很难说是“欣赏”。这是用听觉在感受夜,并由感受而渐渐潜入自然的深处。张玉谷《古诗赏析》说:“中四即所闻写景,不以目治,而以耳治,是夜宿神理。”这“神理”指什么,他却没有讲清楚。首先应该说,夜景不是不能用目光观赏,也不是不能写好,古诗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描绘视界中的夜景,非着力不可,人和自然容易处在分离的状态,其效果与此诗所追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先看前二句:鸟的鸣叫声渐渐低落、渐渐稀少,最后成为偶尔一二声的啁啾,于是意识到它们已在林中栖息,夜越来越深;而在沉静之中,时时又传来簌簌的落叶声,于是知道山中又起了夜风。这二句已经很好地写出了山夜的气氛。因为声音是变动着的,时生时消,起伏不定,它比山林沟壑等固定的形体更能体现山夜的情趣,体现万物在根本的虚寂中运化的节律。这也许就是张玉谷所说的“夜宿神理”吧。但后二句却是更深入的体验。这二句互文见意,是说:夜中“异音”、“殊响”一起来到耳边,听来都是清亮悠扬的声调。所谓“异音”、“殊响”究竟来自何处?是鸟儿的鸣叫,枯叶的飘落,还是不息的山溪,断续的虫吟?什么都是,什么也不是。诗人称那些声音为“异音”、“殊响”的时候,已经不是说声音本身,而是声音引起的人的奇异感觉。正因为这是一种感觉,那些声音也被改变了,放大了,成为“俱清越”的音调。换句话说,在诗人凝神静听山夜中各种声响的时候,那些声响唤起了人心深处的某种幻觉;以这幻觉感受那些声响,它们也变得与平时不同。这样,似乎在人的生命的深处与自然的深处形成某种神秘的沟通。确实,人们对人和自然,都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东西,因而常常凭借着神秘的感受力去体验自然。像谢灵运这样敏锐的诗人,他的体验也比常人来得丰富。
按照通常的写法,谢灵运的诗在描摹景物之后,总有一段哲理性的议论。此诗的最后四句收结,却不是如此。他只是感叹:如此美妙的秋夜,却无人能够欣赏,我也就无从向谁夸美这杯中的好酒了。言外之意,是说世人多庸俗,缺乏高逸情趣,难与自己同游。最后两句仍是用《九歌·少司命》诗意。原诗说:“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谢诗中的“美人”,指情意投合的佳侣。“阳阿”,向阳的山阿。诗人说:心中盼望的“美人”终究不会来到,我只是白白地等待,直到太阳出来,晒干我的头发罢了。这里面其实有双重的内涵:一方面,诗人确实希望有志同道合、情趣相通的朋友与自己共赏这秋夜景色;另一方面,绝景独游,无人为侣,恰恰显示了自己不与凡俗同流的品格,表达出孤独高傲、睥睨一世的心情。以谢灵运的性格而言,后者是更重要的。
魏晋南朝,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和强化的时代。而自我意识加强的必然结果,就是孤独感的产生和强化。于是,投向自然,谋求个人与自然的沟通,又成为从孤独感中解脱出来的途径之一。谢灵运这首诗,就是把孤独感,以及孤独中人与自然的感通和追求志同道合者的情绪,构造成美好的意境。尽管他的其它山水诗也有类似的表现,但都比不上这首诗单纯而优美。所以,在诗史上,这也是一首很有意义的作品。它可以说明:诗歌是怎样随着人的感情生活的丰富复杂化而变得丰富复杂起来的。
5、①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鹂互相唱和,动静结合,体现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②对比、映衬: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浓绿的夏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相映成趣。③多角度描写:绘形绘声绘色,“阴阴”写夏木茂密之形,“飞”写白鹭翩翩起飞之状;“啭”写黄鹂啼啭之声;白鹭、黄鹂、浓绿的夏木,色彩鲜明。④运用叠词: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突出强调了景物的特点。(每点3分,答出两点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6、尾联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形迹,没有心机,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2分)抒写诗人淡泊自然的心境和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3分)
【参考译文】
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面田头。看吧,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仪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神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声是那样甜美快活。我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
【赏析】
《积雨辋川庄作》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描写辋川山庄久雨初停时的景色。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诗人静观所见,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7、①虚实结合,构思巧妙。实写荷、露、流萤等夏夜的景色,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虚写晚风和月色,将它们统一在美好的意境中,给人新奇的感受。②想象丰富,意境优美。荷茎在风中摆动,荷面露珠在滚动,将露珠在月光中晶莹闪动的情景比作流萤,想象奇特,意境优美。(答出①的,给3分;答出②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
8、①这首词既表达了对湖光山色的赞美,又抒发了作者沉浸在自然风光巾的忘返流连的喜爱之情,流露出闲适、洒脱的情怀。②这种情怀中有人生不得志的淡淡的忧伤,和借助美景排遣愁闷的惆怅。词人不仅把几件自然物景——飞云度月,湖光倒影,青山,岸柳和露荷,巧妙地结合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而且更突出景中人领略自然美景时“萧萧散发”等特有的神情,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答出①②各2分,简要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对湖光山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流露出一种闲适、潇洒的超脱情怀。(意对即可)
【赏析】
首句“山绕平湖波撼城”,真实地展现了连绵不断的山势与波涛汹涌的水势。“波撼城”是化用唐孟浩然《临洞庭》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句意。但他的词情不是从浪涛汹涌的“波撼城”中激发,而是从广阔的水面上出发,特写湖光荡漾、青山绿水的优美景色。“水晶楼下欲三更”,承上进一层写湖光月色相映,意境远,仿佛如杜牧《悲吴王城》诗中所描写的那样“水精波动碎楼台”。这里的“欲三更”,既点出月夜登楼眺望流连忘返,又宛转地表达出作者浸沉于清旷秀丽的大自然之中的情趣。下片承上继续写景。“雾柳暗时云度月”二句,写词人登楼望去,看见沐浴在月光之中的夏夜景色。当天上飘动的浮云遮住月亮时,夜雾中的柳树顿时显得暗淡难辨,而水中含露的荷叶,随风轻轻摇曳,水珠闪烁,就好像无数的流萤在不断闪光使人留连往返。如果说作者在《登垂虹亭二首》诗中所描写的“熠熠流萤火,垂垂饮倒虹。行云吞皎月,飞电扫长空”一样,目的是显现出一种江上风雨欲来的壮观,那么,作者在这里勾勒的是一篇天空浮云遮月,湖光水色清丽而宁静的画面。最后“萧萧散发到天明”一句,写散发独坐,沉吟至天明的情景。“萧萧”为头发稀疏,如陆游《杂赋》:“觉来忽见天窗日,短发萧萧起自梳。”这首词既写了湖光山色之美,又表达了作者沉浸在自然风光中的忘返流连的感情,流露出一种闲适、潇洒的超脱情怀。全词情景相生,密切相连。词人不仅把几件自然物景——飞云度月,湖光倒影,青山,岸柳和露荷,巧妙地结合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而且更突出景中人领略自然美景的特有的神情。【知识拓展】
山水田园诗表现的主要思想感情:
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山水田园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表现手法:①白描。细节描写。观察角度。比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的变化。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入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第五篇:第五单元作文范例《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土,他是我国继居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潮,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达权贵。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绝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乘舟远渡门以外,想去古时的楚国一带浏览,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伸展而逐渐消失,翻涌的江水奔入茫茫无际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水中摇荡的月亮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变幻的云彩结成奇丽的海市蜃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我仍然爱故乡深情的江水,万里迢迢伴送着我的行舟,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描写了长江的近景,江水送我,抒发离别之意。
这首诗中的画面极其广阔,其中群山的消失,平原的广阔,江流的貌远等景象,都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旋夜书怀》,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等雄伟的画卷,这首诗融情入景,格调激越奔放,健爽明快。
古诗中的春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沐浴着春光,顺着春天的足迹,我怀着深切的自然与希望又来看春。
春天是充满绿意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伴着和谐的春风,万物恢复了以往的生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小草破土而出,却淡淡的,犹如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的毛发,一派朦胧的清丽;“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杨柳发出翠芽,茂密的森林也变的一片绿色。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天绿的那么美,那么自然,那么和谐。“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那是无渲染的绿,那是天然装饰纯真的绿,感动了人的心灵,浸透了人的思想。
春天是朦胧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的到来引起了一场绵绵细雨。他半(这个字不准确)着朦胧的天际如一根根晶莹剔透的银线,把春天连到了大地,把春天连到了人间。“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春天的雨是朦胧的,没有暴风雨之前的乌云那么低沉,没有大雾的那么迷茫,没有闪电,也无雷声。只是朦胧的天际迷乱着人的眼睛,只有晶莹的露珠浸透着人的心,把春天的消息撒向人间。
春天是活泼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明媚的春天里,鱼儿跃出水塘,燕子顺着微风,双翅滑破天际。“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天是一副万花筒,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春天的活力,那么富有生机,表现在千物万物。小草努力的将自己的身子穿出泥土,展示着自己翠绿的身姿。“老树着花无丑枝。”大树发出新芽长出茁壮的身子,露出了自己茂密的绿叶,小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呼吸着春天的空气。多么美好,和谐的一副多彩画呀!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池塘边的垂丝海棠开出了粉艳艳的花,一束,一撇,一枝,犹如满树绯红的云,轻巧可人,那么美,美到令人忍不住屏息来观看。风过无痕,可是却吹落了许些花瓣,随风飘落,打着一阵轻旋巧落进碧波中,散入池塘,像个粉色的小船,飘呀飘,摇啊摇。
春天的空气是美丽的,虽说好像不太合适,可是我想不出任何词语能够形容它,这就是所谓的“只可会意不能言传”吧。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春天是绿的,春天是朦胧的,春天也是活力四射的,生机勃勃的,她绿的鲜明,朦胧幽美活力中显出几分生气共同展示出春意盎然的多彩画,多么美的春!
这就是春,朦胧而又清晰。这就是春,给人清爽和愉悦。这就是春,隐约充满了希冀。
走进古诗中的雨
飘飘洒洒,淅淅沥沥,醉人的小雨跃动起灵动的舞姿。我独倚窗前,静听冷雨,记忆似乎开始变得缥缈,最终定格在古诗中的雨„„ 雨·杜甫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谁,凭栏远眺,锦官城内繁花似锦,好雨啊好雨,是你昨夜踏着轻快的步伐,唤醒了沉睡一冬的生灵么?
是的,春风和着细雨,对杨柳耳语一阵,杨柳就抽出了嫩芽;轻轻抚着小草嫩嫩的发梢,小草就轻轻地抽出了身子,抖一抖泥土,绿得那么羞涩;轻吻着花儿的脸,花儿的脸就红了。这一夜,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而这一切都细细无声。
雨·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谁,仰卧在潮湿冰冷的土炕上,身上搭着一条破败的棉絮,老朽之年,尚有一股豪气,为国家愿意付出一切。
那场雨,成就了他的梦,风雨交加,雷声轰鸣。睡眼朦胧中,仿佛回到了沙场,金戈铁马驰骋杀敌,冰冷的雨中仿佛带着敌人温热的血。他从梦中醒来才发现,雨还是雨,梦还是梦。
于是,他又翻过身去,在梦中继续他的金戈铁马。那场雨见证了一颗炽热的心。
“我(雨)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雨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文人墨客的心田。走进古诗中的雨,欣赏雨的诗情画意。走进古诗中的雨,感悟雨的自古多娇。走进古诗中的雨,品味雨的百年沧桑。
古诗中的作文之道
在中国数千年的灿烂辉煌的古典文学长河中,诗歌无疑是最璀璨瑰丽的一颗明珠。其涉及的社会生活之广泛、深入,对国家民族影响之深远、巨大,恐怕是世界其他民族所无法睥睨的。它为后世的我们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可资借鉴学习的知识,其中不乏作文之道。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宋代陆游告诫自己儿子的肺腑之言。无论作诗、写文章,若要笔底生花、文采斐然,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阅历,是行不通的。他还明确地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更是对自己文学创作活动的生动总结。想写什么事情,想抒什么情感,想议什么问题,缺乏实践的态度,没有设身处地的思考、研究过程,纸上谈兵,常常只会打擦边球。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宋朝陈与义的这两句诗,形象反映了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捕捉灵感?着名作家莫言说,我始终保持着一个好习惯,就是随身总带着一个小本和一支笔,随时把想到的、见到的可写的东西记下来。是呀,常常积累,时时做有准备的头脑,何须等到“安排句法”时的苦思冥想呢?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生活的积累是灵感不竭的源泉,是创作活动的土壤。要随时积累,做一个勤于观察、善于准备的人!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有了好的材料、好的题旨,还须有好的语言来表达。炼字的功夫,一向为中国文人注重,更有甚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如此煞费苦心,怎不令人感动!那么炼字的标准是什么呢?是不是生僻怪诞的才叫好?元好问说得好:“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能表达写作意趣的,即是最好的字眼。但生活语言与写作语言毕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语体,如实辑录生活语言,那只是一种记录而非艺术,对生活语言加以适当的再创作才是艺术。因此写作须讲求炼字,但也须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要善于炼字,做一个对语言精益求精的人!
“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清代的龚自珍不愧是文章大家,他善于从宏观上总结作文之道,明确要求写文章要结构明晰,主线分明,如秋天的乔树,枝是枝叶是叶;文章的主旨要鲜明有个性,充分表现自己的主张,不可穿新鞋走旧路、取新瓶装陈酒,人云亦云。他的文章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创作主张,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因此,要讲究谋篇布局表达个性,做一个独立思考、有大写人格的人!
艺术都有其相通之处,古诗中的这些道理,虽多就诗而言,但对于我们的作文同样有启示作用。把每一篇文章都当做诗一样作,那么每一篇文章便都会有一颗诗的灵魂!
古诗中的“炼字”艺术例说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下面就古诗的“炼字”艺术作一点简要介绍。
1、一字传情。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2、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3、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以动写静。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6、以乐衬哀。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7、一语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林升《题临安邸》)这两句表面上是说那些宴乐西湖流连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风而逍遥自得。实际上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炼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的是选择最恰当的字眼来表情达意,鉴赏时须根据诗意仔细琢磨体会,体会诗人的“炼字”艺术。
古诗中的秋
翻开诗集,我在里面寻找秋的影子,寻找那张熟悉的面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在夕阳夕下的时候,落日的余辉照射在山坡上,世界是那么的宁静,张开双臂,吸一口秋天的气息,凉凉的,很舒畅,使人忘却了夏的炎热。坐在树下,任凭秋风吹拂过脸颊,我仿佛看到秋天的银杏树,叶子就象一把把小玉扇,扇哪扇哪,扇走夏天的炎热,带来秋天的凉爽。眨一下眼睛,秋天的枫树便在眼前,叶子像似熊熊烈火,慢慢地从树上飘落下来,就像一枚枚邮票,一枚枚给大家送来秋的信息的邮票。
刷刷——刷,秋风吹着枯黄枯黄的树叶,把叶子吹得满天飞舞,它们落到地面上,埋进土里,漂浮在水面,落到屋顶上„„看到这,不禁想起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秋天的风也蛮调皮的嘛!
抬起头望着被秋风刷洗过的蓝天,一只只张翅飞翔的秋雁鸣叫着飞往南方,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诗句便浮现在脑海中,秋天的风多么善良,她告诉秋雁“秋天到了——秋天到了!”还亲自送它飞向南方,让它在残酷的严冬前逃过冬的扼杀。
秋,一个金黄的季节,但我却把“秋”认为是她的名字,“秋”她是一个小孩,一个淘气而又善良的小孩,她驱走夏,让人们脱离夏的煎熬;她埋葬落叶,让土地肥沃,让生命得到滋润;她送走雁,让它逃离冬的魔掌。
古诗中的四季
有诗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初春时节,细雨在夜里静悄悄的降落,睡梦中的人儿无知无觉。次日出门,惊喜地发现地上已长出绿茸茸的细草。描写的是大自然的无言独化,表现的却是诗人心灵无所牵挂的安详与淡泊,暗喻着这世间的不求名利从容宁静的那一群体。
春来草自青,与人无关。春天来了,草儿就葱茏起来,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世间万物,自生自长,循环往复,与人毫不相干。重要的是人心也不会执着于草青不青,草何时青。草,该青时自然便青了;春,该来时自然便来了,这一切都有造物主的安排。
其实,只要人们能以寻常无事的恬淡之心关照生机盎然的自然之景,就能从“春来草自青”中体会出人生的情趣,心灵境界一经拓展,整个人便极具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就不会睡时不肯睡,吃时不肯吃,百般需索了。
人既然能领悟时序代换万物荣枯的道理,那么又有什么放不下甩不脱的呢?一切都不系于心的人,又怎会固执拘泥,胸襟狭窄呢?只不过是一个物我两忘的境界罢了。
人要做的,无非就是在春天来临的时候,享受春光,沐浴春色,在顺应季节的变化中编织梦想的花篮,在淡淡的日子里以宁静的心灵领略生命的灿烂。
人这一生,就是自然界中一个生命的流程,无论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都得经历。哪怕你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里,哪怕你走着一段寸草不生的路,那也没关系,就当是在走一段夜路,拐弯时亮着的路灯突然灭了,你的眼前一片昏暗。此时你可以短暂停留,闭眼片刻,让你的眼睛做好暗适应的准备,当你睁开眼睛的时候,黑暗中的一切依然清晰可辨。你是不是就不会再感到慌张无助了呢?那就继续走吧!
当日子钻出黑漆漆的时空隧道,阳光依旧明媚,而你对生命充满了热爱。此时,你哪有时间去在意那些对你生活意义不大的东西?你哪有精力去管顾那些你势必要经历的苦痛和磨难?该来的就来,想去的就去,任由一切严寒霜雪奔生命而来,也任凭所有的和风细雨离生命而去。你只顾去快乐地读书,开心地助人,去把微笑送给爱你的每一个人吧!
嫩色宜新雨,春来草自青。平静地接受生命的赐予,一定会有什么融入你的内心,一定会有什么在滋润你的生命,也一定没有什么能再次挡住你的去路。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不用刻意安排,不要执意等待,也如春暖花开一般,春的温馨会暖人的心,让爱在春天延续„„
古诗中的思乡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特别浓厚。上下几千年,从屈原的“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到余光中的悠悠“乡愁”,思乡始终是中国诗歌的一大主题。到了南朝隋唐时代,诗歌形式日臻完善,思乡诗更层出不穷。其中,南朝江总的微山亭赋韵,唐代王维的杂诗和岑参的逢入京使特别有代表性。
微山亭赋韵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的特色是“大中融小”而又“以小见大”。作者首先展开一片宏大的秋日清朗的天空来:但见南天一抹白云经不住带着丝丝凉意的北风的撩拨,悄然北逝;而一群北雁却为避寒秋而翩然南来。睹物生情,作者联想到自己。自己的故乡在辽远的北方,却为躲避战乱,寄居南朝,正如这南飞之雁;然游子思乡之情却因此而愈笃,如同北逝之云,可谓“身在南朝心在北”矣。一个“逐”字,说明思乡之切,欲逐南云而飞去,是主观上强烈的愿望,与下句“随”字相对照:“随”有被动无奈之意,写出他避乱南方的无可奈何。作者写的是秋景,南云飞逝,北雁南飞,都暗示北风已起,是“不写之写”,更写不尽凄凉。接着,笔锋一转,由大入小,写故乡篱下之菊,暗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写出对故乡闲适生活的眷恋。民间又有“重阳把酒就菊花”之俗,而今诗人却只能寄身天涯,两相对照,好不凄凉。“今日几花开?”一问将思恋情结发挥至极,将意象浓缩到极小,着意于花,实是于极小中见极大。一问之中饱含不尽情思,使小诗戛然而止,但余韵无穷。
王维的《杂诗》也是一首五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这是一个精致的小品,与此类似的还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等,都是借一事一景的生活片断抒发深沉的情怀。诗人截取了这样一个情景:故人从家乡来,诗人得知,喜不自禁,料他当知故乡之事,却不问家人,不问亲人,独独问起那窗下寒梅。看似不通,实则正是诗歌艺术剪裁的妙笔。所问琐事,读者自了,惟寒梅着花一事,说尽了诗人的细致,连这样的小事都问到了,可见他思乡之切。而寒梅一枝,暗香浮动,既添小诗之情趣,又表诗人之高洁。可以说“问梅”是一个十分别致的典型情节,成为了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绮窗前”、“着花未”更充满了生活情趣,衬出对故乡的不尽思念,“诗中蕴味,尽在其中”。
岑参的《逢入京使》是首七言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与前两首相比,岑参的这首诗显得悲戚而沉重。诗人已年届风烛,却还得驻守边关,他不再能有问菊问梅的闲情雅致。在一片苍茫的边塞风光下回望故园,但见长路漫漫无尽头,诗人老泪纵横,在泪眼蒙眬中看见京中来使,情不自禁,悲从中来,千言万语,亟须表达,却“马上相逢无纸笔”。“马上相逢”可见相逢之匆匆,“无纸笔”写出不尽的无奈之情,最后只能“传语报平安”。从古至今有多少分离与思念,却也有“鸿雁传书”、“鱼腹报信”之说,然而我们的诗人却为情势所迫,只得言语相传。“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离乡多年,有千言万语,而今却只能报一声平安,显得十分凄楚无奈。岑参是着名的边塞诗人,他将边塞诗的悲凉融入到悠悠乡愁之中,更加感人。
纵观这三首诗,以王维《杂诗》生活情趣最浓,浓浓的乡思中有一种乐观情绪。《微山亭赋韵》写秋意,略显凄凉,然而这两首又有一个共同点,即以花作结,以设问完篇。司马迁曾称赞屈原说: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此处“称物芳”更是为了表现思乡之情的纯洁。最后用设问,更延续了诗的意境神韵于言外,将绝句短小的不足弥补了起来。岑参的《逢入京使》则极写悲戚,以苍凉之泪浇胸中块垒,以平安之语体现思乡之切,一改前两首的含蓄,感情外露而深沉。然而,尽管这三首诗各具特色,却都以思乡这根红线一以贯之,动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是作者们不矫情,不造作,而以真情实意倾心投入的结果。
在古诗中沉醉
那绚丽如彩虹般的,那梦幻如魔术般的,那峻峭如高峰般的,是古诗,是我们身边的古诗,怀着一颗平静的心去细细体味,就会沉醉其中,沉醉于那美妙的古诗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国土遭元军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下岌岌可危,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虏,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军,犹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的遗憾自己没能在军事上获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如今路过了伶仃洋,触景生情,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痛苦和悲愤是难以名状的。最终,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己命运作出了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以死明志,以死报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风劲吹,雪花飞舞,忽然间宛如春风一夜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一向迎风招展的红旗却硬硬的垂落着,不能翻动,旗上的冰凌何等厚重,天气如此寒冷,一切都显示这是一个冰天雪地的世界。诗人和朋友分别时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真是依依不舍,“去时雪满天山路,”只见白茫茫一片,路也看不见,这一路可怎么走啊!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暮春时节,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时候,可是诗人赋予落花以生命和感情,花儿虽凋零但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它还要回到养育过它的泥土中去,化作春天的土壤,来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还乡就好像是花朵凋零,但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下一代的成长出力。古诗,是绚丽的,是梦幻的,是深厚的,令人沉醉其中,无尽的沉醉„„
古诗中的月
“月亮”是历代诗人写不完的永恒题材。像晋代: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唐代: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虽然同是写“月”,但月在诗中的功能却迥然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诗词中大概有三种。
一、表时间。《诗经·君子于役》中写“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归?”这句诗的意思是“丈夫被国君征去服役,将外出很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他重聚。”这里的“不日不月”意思是“不可以用日月计算”表时间长久。同样,陶潜的归园田居中有这样一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带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在这里指夜晚。
二、月还有烘托气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见欢》中“月如钩”两句写登楼所见的景色,抬头新月如钩,低头桐阴深锁,写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写作者夜泊秦淮河时所见景色。即寒凉的秦淮河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清冷的月色笼罩着沙滩,景物显得凄迷而冷寂。诗人先把人带到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中,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和感染。同时,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写也映衬出了作者凄凉感伤的心境。
三、“月”还有达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发感情是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段,但纵观千古,我最欣赏的还是李白对月的描写。月亮本是无情物,并不能表达任何感情,但李白却赋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传达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便是如此。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悬,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见面,但都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这一颗关注你的“愁心”寄给明月,让它时刻陪伴着你,随你直到偏僻的异乡。这里四处漫游的李白没有忘记贬谪途中的友人,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一颗诚挚之心,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一种问候之情。李白在这首诗中,对月的构思新奇,对月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美妙。难怪清代沈德潜在评论这两句诗时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杯’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飘逸的风格特点。
古诗中的离情别绪
自古以来,离愁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关于离愁的诗更是数不胜数,离乡之情,别友之情溢满了文化史。
身处异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色凄凉,作者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望着那轮皎洁的明月,思乡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自己在故乡的一切,不禁感到无尽的酸楚,只能对月空吟,留下这千古传颂的名句。
背景离乡,李月也曾吟诵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把自己对家乡的依恋转化为家乡水对自己的万里送别,构思何其巧妙,感情何甚强烈,铺案写下这传颂千古的名句。
与多年好友相别,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好友相交多年,而今日一别,却不知何时才能够再会,自然心生不舍,但诗人却以乐观的态度,抛开惜别之情,丝毫不会哭哭啼啼作儿女态,挥豪写下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
而面对离别,王维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情吐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山阳关无故人。”以叙述的口吻,传情的动作表达真挚的惜别之情,青青河畔,折柳相送,轻吟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句。
喜欢读古诗,体味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我仿佛经历了一次旅游,沉醉共中,甚至让我不想醒来。
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在“绿”字前面停下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就在这不经意间,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拿这一首《题李凝幽居》来说吧,这个敲字用的十分传神,正因有了这一个敲字,才更加反映出了当时的夜晚是多么安静,多么清幽。“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铺字形象的表现出了秋的夕阳是多么舒缓,轻柔,给人一种画面感,让人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就更是不用说了,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思图,让读者也不禁感到了一股股寒意。
徜徉在古诗的国度里,我不仅体会了炼字的重要性,还学会了如何来描绘一种意境,这也为我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对于人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歌时,我的眼前总会出现一轮圆月,那皎洁的月光环绕着我,仿佛为我笼上了一层薄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时,眼前又出现了另一番情景。婀娜多姿的荷花在红日的映照下更加娇艳,令人无限神往。“明日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诗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夜晚。稻香,蝉鸣,蛙叫,夏夜„„好美,好美。
一首首古诗,带我进入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与语文亲密接触,我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孩子投入到语文的怀抱,汲取着营养。使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让我感受到语文带来的乐趣,更让我领略到国学的博大精深。
语文,它无处不在,或许它本身就是一首诗吧!一首令人百读不厌,其乐无穷的诗。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同时也在细细品味语文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