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康熙之道
康熙之道
——读《康熙大帝》有感
因为敬佩康熙,利用寒假我认真阅读了《康熙大帝》。通过阅读,我对康熙的一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其中康熙的成人之道、读书之道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一、成人之道
康熙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八年的皇子生活,遭受了孤独避痘(天花)、皇父忽视、八岁失父、九岁丧母这四个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不幸。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固然使人痛苦,却增强人的意志;福,固然使人快乐,却腐蚀人的精神。康熙幼年的种种挫折,培养了他坚强勇敢,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奠定了他成大业的基础。正所谓:挫折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同康熙相比,我们的生活境遇要好很多。从出生到现在一帆风顺的我们享受父母给予的一切“阳光”,却很少能得到挫折带来的财富——坚强。还记得5.12地震中的孩子们吗?地震使他们失去了朝夕相处的亲人,地震摧毁了曾经美好的家园,地震甚至使他们健全的肢体变得残疾,但他们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毅然坚强地活了下来。在社会上好心人积极捐款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政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高考的机会和活下来的勇气;在同龄人的帮助下,他们获得了永生不忘的友情和失去的亲情。坚强会使他们以后在多大的困难的情况下都不会
屈服。但是,我们呢?有这种精神?有这种力量吗?
就拿我来说吧。一次期中考试没考好,老师和家长都很关心地问我原因,帮我分析错误,使我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决心要在期末创出佳绩。经过认真的复习和调整,这次期末考试竟取得了年级第二的好成绩!这使我懂得了:挫折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使人聪慧,使人思辨,使人成熟,使人坚强。我们要学会很好地运用挫折的价值。
二、读书之道
康熙是一位读书学习型的皇帝。“朝于斯,夕于斯”的终身学习是康熙帝养心、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法宝。康熙少年好学,中年苦学,盛年博学,老年通学的四个阶段在欣然、愤然、敬然、陶然四种境界中有了贵恒久、贵思悟、贵知行、贵著述这四点经验。举个例子,康熙的读书,每篇新文,都要念、背120遍,篇篇成诵,意思融通。他常常深夜读书,直至天亮,后来竟苦读累的吐血!
也许我们做不到一篇文章读、诵120遍;也许我们做不到深夜读书直至天亮;也许我们做不到苦读直至吐血,但我们至少应热爱读书,端正自己的态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康熙的读书之道,让我明白:圣人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其关键在于两个字——志学。如果一个人立志于学,一以贯之,成贤成圣,谁能阻挡?
“书不贵多而贵精,学必由博而致约。”书只有读到废寝忘食时,才能体会到书中真正的味道。但我们常常是一本书读了一遍,知道了大意,就放弃它,再去寻找别的书来读,那么,对于这本书来说,就
没有得到它的旨趣。记得去年暑假,我发奋读了五本书,当读完向妈妈自豪地宣布时,妈妈问这几本书讲了什么?给了你什么启示?我一下蒙了,仔细回想,就连书的大意都不知道了。甚至连主人公的名字、性格特点都分不清。“云云啊,你要记住,读书不要求快,不要求多,重要的是精读。慢慢看,这样才能体会到知识的真谛。”
《康熙大帝》中的康熙之道也就是人生之道。他的成人之道、读书之道更是让我陷入沉思: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的人格品质和他对待事情的准备、态度和解决。一步一步的成功,其结果也必定是成功。同样,对于现在我们来说,成功就是好成绩,好习惯,好未来,这需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记着,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时刻为成功准备着。
第二篇:“康熙”观后感
“康熙”观后感
这个暑假我一直在看《百家讲坛》,让我影响最深刻的是康熙的那一段。看完后,我了解到了他在那个时代的许许多多的丰功伟绩。其中他对他的皇子,皇孙们的教育让我感到佩服。康熙让他的皇子,皇孙们二点多钟就起床,三点便开始到尚书房上课。一直到晚上七点钟放学。而且康熙还要来尚书房亲自观察。可见康熙皇帝对儿孙们的教育格外关注。
其实,那些皇子们不用学习也照样享受荣华富贵,但是康熙却没有这样做,让他们读书。果然,他的三子成了着名的学者,四子就是精通政治的雍正皇帝,孙子是流芳百世的乾隆皇帝,这和康熙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更重要的是,康熙让他们3点上课7点放学,一天16小时都在学习,除了吃饭外没有休息。而我们早上8点上课,下午5点放学,中间还有午休。可以这样说,如果这些皇子生在现在还这样做的话,哪个博士后考不上啊!
由此事可见,康熙不仅是一个世人敬佩的好皇帝,也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好父亲,好爷爷。
第三篇:康熙词典
浅析《康熙字典》的出版状况
一. 出版物名称:
中文名:康熙字典
二. 出版参与者:
在康熙皇帝的旨意之下,由总纂官张玉书、陈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绍霄、史夔、周起渭、陈世儒等合力完成。原作者:陈廷敬、张玉书等编,王引之等校订
三. 出版社:
紫禁城武英殿
四. 出版时间:
该书的编撰工作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1),出版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历时六年,因此书名叫《康熙字典》。
五. 出版物纸质介绍:
纸本分为开化纸和太史连纸两种。
六. 版本介绍:
《康熙字典》的版本非常多,有康熙内府刻本,也就是所说的武英殿版本。康熙内府刻本多是内廷赏赐用的,装订非常豪华,民间很少见到。此外还有道光七年的内府重刊本、其他木刻本,以及清末出现的石印本、铅印本、影印本。清末上海同文书局增篆石印本是发行量最大、最流行的一种版本。
《康熙字典》最早的版本是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武英殿版,此为官刻祖本,全40册,最为珍贵。此版本开本阔大,版式铺陈、行格疏朗,印纸莹洁,装帧考究。其版框尺寸为19.5厘米×14厘米,每页8行,每行12字,字体为演变的明代仿宋字,舒展圆秀,极见神采。
乾隆年间,由于武英殿原刻仍在使用,印行的字典虽为后印本,但质量仍然很好,较少有劣本出现,有些还足以称为上乘珍籍。
道光年间的《康熙字典》出现一个重要版本,即道光十一年(1831年)王引之校改本。鉴于《康熙字典》在使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训诂学家王引之奉命对其逐条考证,共改正讹误2558条,理应较为完善,可惜坊间多不愿做大的改动,仍以康熙内府刻本翻制,或加以前言后叙以此冒充王引之校改本。
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坊间和私家翻刻、翻印成风,版本杂乱,印制质量良莠不齐。但这毕竟是较早些版本,目前露市的相对较少,仍属稀有,有些印制精良的版本亦应珍视。
现今较为易见的《康熙字典》则多为光绪、民国期间的版本。这其中除因年代较近外,最直接原因是当时国际上先进的石版印刷技术的出现,省去了繁琐的雕版程序,且能根据需要随意放大缩小,上海也及时与世界接轨,故促使《康熙字典》一类珍籍得以方便印行。
还有一常见的光绪版,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点石斋以“久敬斋”藏《康熙字典》为底本的石版本。
民国期间,《康熙字典》的出版与当时的政治背景颇有关联。民国政府早期曾明令禁用清政府学部教科书和其他书类。故当时一些大的书局在重印《康熙字典》时都不能公开以“康熙字典”题名。民国二年(1913年)上海锦章书局刊印的“康熙字典”题名《新订增篆字典》(全6册)。民国十六年(1927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的“康熙字典”题名为《增篆中华字典》,但在首册扉页印有“民国十六年春月修正康熙字典”字样。这里似乎微妙地传达了“禁令”已见松动的信息。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时,该广益书局则可以堂而皇之地影印刊行殿版《康熙字典》了。此版本分软、硬两种封面,共四册,同以上所有版本不同的是,其一改线装为洋装(现代装法),用纸也是机制的,已与现代无异了。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教育和学术研究的需要,《康熙字典》也曾以多种版本形式印行。
康熙字典》自问世以来,版本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有100多种,现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一)四十二卷,康熙五十五年武英殿本,以地支分十二集,每集三卷,冠
以“总目”、“检字”、“辨似”、“考异”,尾附“补遗”、“备考”。后世之本皆出于此。
(二)四十二卷,道光十一年武英殿本,王引之校改本。
(三)四十三卷本,即康熙五十五年武英殿本+《字典考证》。
(四)道光殿本影印本+《字典考证》+《康熙字典考异正误》。
(五)道光殿本标点整理本。以道光殿本为基础,参校别本。
(六)《〈康熙字典〉通解》,道光殿本为底本,作了校勘。
(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简化字、横排版,1997。
(八)现代检索注音对照,中国档案珍藏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
(九)康熙字典,中华书局,2004-6-1。
(十)康熙字典(上下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0-1。
(十一)《康熙字典》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1。
(十二)现代制作的电子版
《康熙字典》电子版有3种。上海书同文康熙字典、台湾汉珍、北京中易。
七. 后续修订:
《康熙字典》完成后,仅在清道光七年(1827年)修订过一次,由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奉旨校勘,共订正了书中错误2588条。
在《康熙字典》面世的近300年中,仅有日本学者渡部温和我国著名学者王力对其发表过勘校专著,共进行了万余条校勘。
2008年4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完成《康熙字典》300年来的第二次修订,以王引之校订本为底本,在渡部温和王力两学者的校勘基础上,利用Unicode国际标准中的58000个字符,在字形方面首次对《康熙字典》中13000多个字头进行了共计两万多项增补和修订,并针对其原有的47043个字头,逐字进行了异体字的字际关联工作,使这部修订版同时可作为异体字字典使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康熙字典》修订版共收录汉字57557个,比《汉语大字典》多收录约3000字。此外,原书中数千个有音无义或有义无音的字,通过此次修订校勘首次得到解释或注音。与修订同步进行了《康熙字典》数字化,使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横排方式,对每个字除保留传统反切法注音外还标注了现代汉
语拼音,并在文中加入标点以消除缺乏句读带来的阅读障碍。通过数据光盘,读者只需输入简体字,就能准确检索到该字的古字以及它出现在《康熙字典》原书中的位置,方便了研究者使用。
八. 出版价值及影响:
《康熙字典》问世后,社会影响巨大。它的文字、音义、书证被广泛引用,它的体例也成为了后世出版字书的蓝本。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康熙字典》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716年成书的《康熙字典》收字四万七千零四十二个,是历代字书的集大成之作,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要。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收字最多、规模最大、价值最高、影响最广的大型汉语字典,是中国辞书史上的一座丰碑,对中国辞书编纂史具重大意义。收字宏富,收字量超过以前任何字书;音切、字义和例证搜罗较丰富,注有出处;注意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和词义的辨析;对以前的字书既有承继,亦有发展。
参考这本字典能协助资讯科技界去编制中日韩越统一表意文字及统一码字体,有助现代出版业及电脑字型发展。
第四篇:《康熙王朝》观后感
新闻二班0801403014王 剑 夕
那个王朝 那些事
——《康熙王朝》的伏笔
我是一个不喜欢历史的人,这一点让我在写这篇文章时,纠结了很久。因为《康熙王朝》我只听说过,并没有看过,甚至没有去了解过。最恐怖的是,我的历史一团糟,我连康熙的基本资料都不了解。所以,我只能去恶补,上课看完一遍以后,我回去又认真地再看一遍,这样我才敢动手写这篇文章。
《康熙王朝》,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电视剧。准确来讲,是支持多于批评吧。喜爱之人,大多为陈道明的演技所折服;而批判之人,则是对其中漏洞百出的历史问题感到愤慨。举个例子:第二集中,孝庄对索尼说了一句:“有我孝庄在,这天塌不下来。”懂点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孝庄”是大玉儿死后,康熙封她的谥号。一个人活着时,如何称自己的谥号呢?
当然,这些都是跟我的主题不相关的旁支。就这次作业的主题,我总归该讲点隐喻、象征之类的东西。康熙——年少登基,十四岁亲政,智擒鳌拜,裁撤三藩,三征葛尔丹,收复台湾。这样一个光照列祖列宗的皇帝,小时候也是一样的与众不同。
开片就是小时候的玄烨在太监们的伺候下,在湖面上滑冰,看上去很开心,也很“春风得意”,呼喝着奴才们。可是,联系康熙亲政后一系列的大动作,不难知道,康熙的帝王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开片的场景,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这象征着康熙的“如履薄冰”——在他的前半段帝王生涯中,一路征战,小心翼翼地应付内忧外患。
紧接着,我们的“孝庄”太后出现了,伴随着孝庄的出现,让我感觉到这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女人是怎样的魅力与魄力。孝庄一边修剪着花花草草,一边对着佟妃说:“你呀,别看这些花开得茂盛,那也是盛极初衰啊。”又说:“你看,那盆花多好看啊,今儿好看,明儿好看,今儿比明儿好看,一天比一天好看。”这盛极初衰的“花”想必就是在暗示董鄂妃命不久矣。染上天花的董鄂妃果真熬不过病魔,撒手归去,也带走了顺治。而这盆“一天比一天好看”的“花”,或许是指佟妃,也或许是说孝庄自己。因为随着顺治的皈依佛门,玄烨的登基,佟妃顺理成章地成了皇太后。没执掌到凤印,当个皇太后也不错。而孝庄也因辅助-1-
玄烨,开启了康熙盛世,流芳百世。作为一个古代的女人,能做到这个份上,确属不易。孝庄,她修剪的是花草,又不仅仅是花草。在这个王朝,顺治管理着朝廷,孝庄“修剪”着后宫。她明里暗里地对这些后宫中的“花花草草”提点、打压着,她修剪得越来越顺手。
董鄂妃咳嗽着出场了,她的身上,带着浓重的封建女性的奴性。她是依附着顺治而生,她重复着说自己一生的遗憾——没有给顺治留下一个皇子。或许她只是单纯想“认子冲邪”,她想要活下去,因为她拥有顺治的宠爱,她不想就这么去了„„
廷试——试出了玄烨的才华,试出了顺治的储君人选,更试出了玄烨的未来。睡在龙椅上,并且让龙椅因他而动。这是自前明皇帝起就未移动过的龙椅,却为了玄烨,打破了这个规矩。或许,是“天之神器”的威力;或许,是“天上星星、地上龙脉”的灵力,总之,这样做,暗示得不能再明显了,玄烨——就是大清王朝第三代接班人。
玄烨说,汉人的文化也是天言。这无疑让顺治帝很恼火,可是,玄烨说的难道真的就没有道理,显然不是。恰恰相反,正因为玄烨的话掷地有声,玄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行森刮目相看,也让顺治下了立储之心。“满汉”,这是一对矛盾又共生的存在。如何才能处理好?我想,玄烨在这里已经思考着,唯有满汉文化的交融,才能真正让人民享受到安定与幸福。这也是康熙生涯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本西方一衲子,奈何落入帝王家”。这是顺治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最后踏入佛门的根源。行森大师说:“皇上只因尘缘未了„„”好一句“尘缘未了”,这唯一的尘缘就是暗指董鄂妃吧。而随着董鄂妃的仙逝,果然,顺治帝了绝尘缘,皈依佛门了。君权与神权的双重统治,天子是“天之神器”,是神的代表,他的权力就是天在行驶权力。顺治帝说自己“前世真的是一名僧人”,那他就真的是了。他就可以借由这点,不管整个大清王朝,遁入佛门。有人质疑,可是没有人敢真的做出什么。这是“神意”,更是“圣意”。
“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苏麻喇姑——用一首诗赢得了孝庄的赞赏,也用这首诗开始了自己不同凡响的人生。是梅就非雪。这就是她人生的写照。她不仅仅是一个宫女,她代表了更多,象征了更多,矛盾
得也更多。《康熙来了》中对苏麻喇姑的误读是比较多的,但是苏麻喇姑的确是康熙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吸引后人关注的女人。她既是康熙的宫女,却又像姐姐那样爱护着、照顾着康熙。在缺失母爱、父爱的童年中,是苏麻喇姑不离不弃,始终陪伴在康熙身边,给他最忠心的关爱。
玄烨得了天花,佟妃跪求佛祖,孝庄耻笑她骗佛祖:“有些事是注定的前世因缘,求是求不来的。”孝庄应是不喜这位佟妃的。前两集中,就有几次直接说到佟妃就是一直想当皇后,而此处更是暗语,告诉佟妃,她这辈子是没有这个命得,因为上辈子没有修来这个因缘。虽然后来佟妃当上了皇太后,烜赫一时,但还是应了孝庄的话“求是求不来的”,她果真没有皇后的命。
虽说,这部剧中有太多历史的硬伤,可是仍然不妨碍这部电视剧成为大众喜爱的对象。想必,除了演员的演技外,剧情的设置也是有其一定的吸引力。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看片子时喜欢不停地猜剧情。这样容易搞得看的过程中没有一点惊喜。《康熙来了》也不落窠臼,尽管只看了几集,剧情还是被我一一猜想了出来,惊喜少了很多。其实,就个人而言,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视剧。但是,受众喜欢这一类气势恢宏的史诗类电视,那么,就让《XX王朝》飞一会儿吧!
第五篇:《康熙传》读后感
《康熙传》有感
康熙大帝,即爱新觉罗·玄烨,是历史山上在位最长的一位皇帝,也是我认为在众多皇帝中最有风度的一位男皇帝,而当我读了《康熙传》这本史书后,对康熙的崇敬之情更是油然而生……
首先他的风度表现在“孝”字上。玄烨8岁丧父,10岁丧母,是祖母孝庄皇太后一手带大的。祖母很是宠爱这个小孙儿,更是注重他的成长。玄烨还不到5岁,孝庄就派侍女苏麻喇姑专门教他满语。此外,玄烨的“饮食,动履,语言,”都以帝王的标准,皆有规矩。太皇太后呕心沥血地辅佐和培育他,提醒他行走坐卧应当如何有规矩;叮咛他何为人君,如何行政用人,治国平天下···可以说是玄烨最亲,最敬重的人,所以祖孙二人的感情特别深厚。在孝庄晚年,玄烨经常会陪她去汤泉修养。有一次,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小路泥泞,马车很不好走。为了皇阿奶的安全,玄烨跳下马车,亲自推车。他脚曼在泥土中,雨水打在脸上,一步一滑地吃力走着,孝庄看着很是心疼要他还是上来吧,但玄烨却已坚定了信念,就这样一直推到了汤泉地。这时,有人悄悄地告诉他,皇后和他视为掌上明珠的唯一嫡子——年仅2岁的小阿哥承祜突然病亡。闻这一噩耗,玄烨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多日情绪低沉,郁闷难解。但为了让祖母安心疗养,他始终不敢告诉孝庄,脸上也没露出丝毫痛苦。玄烨对祖母的孝心与敬重十分深刻,体贴。在祖母面前,丝毫感觉不到他是一位皇帝,没有架势,没有尊贵,只有一片热枕的孝心,纯朴的情意。作为一个皇帝,这是非常难得的!
其次,康熙帝的风度便体现于他的“节俭”。他认为,良好的社会风气的树立是保证民生安定的重要前提。所以,康熙本人就是这样一个勤俭朴素的人。一个外国
人看到了康熙个人日常生活曾写下这样的感受。他说:“中国皇帝或者因为他拥有无穷的财富,或者因为他疆土的广阔富饶,说他是一位最有势力的君主也许是没有人反对的。尽管是这样,他真正用于自己身上的一切远远谈不上奢侈。就其个人有关的方面看,那种恬淡素朴简直是没有先例的。除了循例供奉的东西外,他毫无奢求,他满足于最普通的菜肴,从未有过丝毫的过度,他的淡薄超过了人们所能想象的程度……他的衣着除了几件宫廷常见的过冬黑豹皮袄,雨天毡制外套(在中国视为最粗制的服装),夏天的麻布短褂外,就剩几件最平常,最普通的丝绸衣服……总之,在它周围的一切,人们丝毫感觉不到那种其他亚洲君主处处都要摆出来的穷奢极侈的排场。”这就是那个外国人对中国皇帝康熙的评价。是的,康熙不为个人妄费分文,完全是处于贤明地节约,以便把金钱用于的国真正的需要。他深信君主的威信和真正伟大应当较少的借助于外在的豪华,而更多的是在与他道德的光辉。我想这样的伟大是很多皇帝做不到的!
而最让我钦佩的还是康熙的才智。在先帝病逝前曾委托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位大臣一同辅佐还未亲政的小皇帝玄烨。一开始,四个元老有事共同商议,齐心协力辅佐小皇帝。可当资望最高,位列班首的索尼一病逝后,鳌拜便开始滥用康熙皇帝的权威,胡作非为,愈益嚣张,专横跋扈,甚至就连比他行位高的遏必隆都要让他三分。眼看鳌拜的爵位一加再加,害死苏克萨哈,私自划分土地,欺君专权,威慑群臣,堵塞言路,根本不把孝庄太后和玄烨放在眼里。但朝廷的文武百官大都出于鳌拜门下。鳌拜“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康熙几乎成了傀儡。这一切,却是年轻有为的康熙化的无法忍受的,康熙清楚如若不除掉鳌拜,他就不能整肃朝纲,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旨意推行政务。于是,在康熙八年,也就是在玄烨16岁那年,经过他的反复思虑,他感到要想从鳌拜手中夺
回权力绝非易事。毕竟鳌拜是三朝元老,功赫显著,所有兵力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又是先帝精心挑选的辅佐大臣,经过多年的培植,私党盘根错节,他们已严密地控制着中央各个要害部门,针插不入,水泼不进。既然硬拼拼不赢,就只能智取了。于是聪明的玄烨用了古人的韬晦之计。他竭力装作酷爱戏耍,无意于正式的样子,精心选出一批年轻力壮的侍卫,天天和他们一起耍弄练习摔跤的一种布库戏。即使鳌拜上奏朝事,玄烨也从不回避。鳌拜屡见这种情景,真以为康熙年少幼稚,好耍武艺,还没有把心思用在政务上。从此,鳌拜“心意坦然”,他经常在宫中出出进进,从不戒备。一天,康熙觉得时机成熟了,遍布好阵,一切准备就绪,只见鳌拜旁若无人,大摇大摆地独个儿入朝上奏,康熙来了个冷不防,急用眼神暗示,蓦地小侍卫们一拥而上,擒住鳌拜。一时鳌拜被弄得晕头转向,当他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小侍卫们早已七手八脚迅速地把他捆绑起来了。之后康熙立即命议政王大臣等勘审鳌拜罪行。最终,经议政王大臣康亲王杰书等勘问议定鳌拜罪行三十款,应判死刑。但康熙对鳌拜结党专权一案的处理是十分通情达理,有策略的。当他看到鳌拜为救自己的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累累伤痕,油然萌生了怜悯之情,于是宽恕了鳌拜的罪行,改为终身监禁。在智斗和处理鳌拜专权案中,年轻的康熙皇帝已开始显示出机智,沉着,勇敢与正直的本色,更是让大臣们刮目相看。在他缔造为来的伟业中,终于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康熙即位的六十一年里,雄心勃勃的他以自己的智慧与勇气,果断与胆略在平定三藩,劲旅拒沙俄,御驾征漠西,驱逐准葛尔等事件中,依依得到了历练并且取得了胜利。真正实现了国家富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社会局面。也开创了自封建社会以来的最后一次盛世——“康乾盛世”。在小康熙8岁时的一次临朝,当这种官员的面,太皇太后问他有什么愿望,他的回答是:“惟愿天下定安,生
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而已。”赢得全体官员的一致颂扬。果然,还不到二十年,一幅盛世便展现在眼前。康熙帝统一了汉,满,蒙为一家;又广泛恩拢重视汉族有才的文人,几次举办科举考试;他还图强学习西术,使得中国的物理,数学等科技文化均得到了提提高和发展;和西方人进行文化友好往来……
康熙大帝一生勤俭朴素,爱抚人民。为国家的繁荣,百姓生活的安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风度,他的胆略,他的才智和他的学识以及他对帝国作出的一切将永远的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