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广告公司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广告公司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前言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被访广告公司所在地分布
本次调查的被访广告公司所在地分布于26省(自治区/直辖市)、46市,总体来说可以根据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广告公司比例较大,占总样本量的74.7%;中部地区广告公司占13.9%;西部地区广告公司占11.4%。具体而言,在本次调查的总体样本中,以北京地区广告公司居多,占总量的19.3%;其次是广东地区,调查媒体数量达17.5%:第三是上海地区,其比例为14.5%。
二、被访广告公司业务类型
本次调查对象类型分布中,以综合代理广告公司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68.1%;其次为创意设计公司和媒体策划购买/销售公司,占总样本量的13.3%、12.7%;咨询企划公司和公关公司的比例分别为
3.6%、1.8%。其它主要是节目制作公司。
三、被访广告公司属性
1.国际性方面
从国际属性看,多数被访广告公司者是本土广告公司,占到总样本量的88%,跨国公司只有12%。
2.独立性方面
在公司独立性方面,除了85.4%的独立公司,还有9.6%的企业下属公司和5.1%的媒体下设公司。
四、被访广告公司规模
按营业额进行广告公司规模分类:公司规模 公司2003年营业额 数百分比小型公司 1000万以下(不含1000万)52 45.2中型公司 1000万 10000万(不含10000万)41 35.7大型公司 10000万以上 22 19.1合计 115 100(有效样本数:115;缺失样本数:51;总计样本数:166)为便于做交互分析,从而更明确的了解规模不同的广告公司在经营上的差异,本报告按2003年营业额将所有参与调查公司进行大中小的分类。标准如下:小型公司:2003年营业额少于1000万;中型公司:2003年营业额在1000万到1亿之间(含1000万,不含1亿);大型公司:2003年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其中,营业额在1000万以下的小型公司最多,占45.2%;营业额在1000万—1亿之间的中型广告公司占35.7%;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公司占19.1%。广告公司运营态势篇
一、营业额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放缓
继2003年广告营业总额突破千亿大关以来,2004年中国广告业获得了更加广阔、长足的发展。据预测,2004年我国广告经营额有望突破1200亿元。004年广告公司生态研究结果印证了这一良好发展态势——广告公司营业额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并且与2003年相比,增长趋势更为明显。调查中56.7%的被访广告公司2004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与2003年同期相比保持增长,比2003年营业额同期增长的比例提升了5.3%。此外,有33.6%的被访公司2004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与2003年持平,比2003年增长了近13个百分点。相应地,营业额下
降的广告公司比例由2003年上半年的25.4%下降到2004年上半年的9.7%。与此同时,2004年广告公司生态研究表明,虽然广告公司营业额总体增长趋势较为明显,但增长幅度有所放缓。如2004年上半年营业额增长的被访广告公司的增幅均值为35%,比2003年被访公司均值38.3%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
二、总体营业利润持续走低,整合媒体资源趋势增强
营业利润摊薄是近几年我国广告公司普遍遭遇的生存瓶颈,在过去的一年中,这一现象依然明显。2004年广告公司生态研究数据表明,被访广告公司的税后纯利润普遍较低。如表2-2-1所示,2003年被访公司税后纯利润的平均值为348.8万元。同时,比较利润的具体分布情况,超过半数(51.1%)的被访广告公司税后纯利润在0-100万元之间。此外,分布在101-500万元之间的被访公司占总样本量的30%,利润超过500万元的比例仅为15.6%。表2-2-1 被访广告公司2003年税后纯利润情况 2003午税后纯利润 最小值 最大值平均值万元-31.91 50000 348.8
(一)媒介策划购买销售公司的利润相对较高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类广告公司群落都在积极寻找自己的机会点和生存地带,由于细分市场环境、供需状态、内部竞争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类型广告公司的发展局势也有所不同。2004年广告公司生态研究数据显示,媒介策划购买/销售公司的盈利现状相对而言较为良好。媒介策划购买/销售公司2003年的税后纯利润均值最大,达到664.6万元。而综合代理公司及创意设计制作公司等其它类型的广告公司利润均值相对较低。
案例:杭州某中小型媒介销售公司。被访者认为,对于代理公司来说,因为存在零代理等现象,利润摊薄的问题可能会大一些。该公司属媒体销售公司,可以保证一定的利润率,虽然业内也有一定的价格战存在,但该公司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公司扣除必要的运营成本外,其他经营所得都可以算是盈利。
(二)“媒介广告代理及销售”在广告公司的主营服务中排名上升 比较2003年与2004年被访广告公司的主营业务排名,可以发现,“媒介广告代理及销售”业务的排名有所提升。如表2-2-2所示,2004年“媒介广告代理及销售”在主营业务中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相应地,“媒介计划”业务的排名滑落出前五名。表2-2-2 2003年与2004年被访广告公司主营业务排名比较 排名 公司主营业务
2003年 2004年
1广告创意 广告策划 2广告策划 广告创意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 4媒介计划 媒介广告代理及销售 5媒介购买 媒介购买
附:限选三项。2003年有效样本数:188;2004年有效样本数:153)案例1:广东某本土广告公司。被访者认为,目前百分之六、七十的广告公司都处于和该公司相同的利润微薄的状态,因此该公司希望开发新的利润空间,不再与其他广告公司争夺同一杯羹。目前该公司正努力向专业媒体的独家代理发展,力求以媒体资源优势打造竞争力,现已独家代理一些专业杂志。
案例2:上海某知名传播公司。该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通过制
作节目产品,成为内容提供商,以卖内容为主营业务。目前该媒体已经开始进军宽带、收费电视和电影等领域,并陆续展开构筑自身节目播出平台的工作,确保营业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虽然目前节目制作公司层出不穷,但该公司凭借独特的媒介资源已然占据垄断地位,当公司达到垄断规模以后,营业额自然就会增长。
广告公司生态研究表明,整合媒体资源成为广告公司提高利润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以媒体为主要业务的公司。部分广告公司通过争夺媒体资源、开发自有媒体等方式展开媒体代理、媒体销售业务,维持了相对可观的营业利润,在危机四伏的广告行业中独领风骚。
第二篇:中国广告公司生存状况调查报告(锐阳广告)
中国广告公司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说明:本报告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域、不同业务类型、不同属性及不同规模的近170家广告公司进行了问卷调查,结合一定量的深度访谈,试图从广告公司基本运营状况、与广告主及媒体的合作关系、同业竞争策略等层面考察在中国的广告公司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报告由三篇内容构成,《广告公司运营态势篇》、《广告公司合作关系篇》、《广告公司竞争策略篇》。
前言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被访广告公司所在地分布
本次调查的被访广告公司所在地分布于26省(自治区/直辖市)、46市,总体来说可以根据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广告公司比例较大,占总样本量的74.7%;中部地区广告公司占13.9%;西部地区广告公司占11.4%。具体而言,在本次调查的总体样本中,以北京地区广告公司居多,占总量的19.3%;其次是广东地区,调查媒体数量达17.5%:第三是上海地区,其比例为14.5%。
二、被访广告公司业务类型
本次调查对象类型分布中,以综合代理广告公司居多,所占比例分别为68.1%;其次为创意设计公司和媒体策划购买/销售公司,占总样本量的13.3%、12.7%;咨询企划公司和公关公司的比例分别为
3.6%、1.8%。其它主要是节目制作公司。
三、被访广告公司属性
1.国际性方面
从国际属性看,多数被访广告公司者是本土广告公司,占到总样本量的88%,跨国公司只有12%。
2.独立性方面
在公司独立性方面,除了85.4%的独立公司,还有9.6%的企业下属公司和5.1%的媒体下设公司。
四、被访广告公司规模
按营业额进行广告公司规模分类:公司规模 公司2003年营业额 数百分比小型公司 1000万以下(不含1000万)52 45.2中型公司 1000万 10000万(不含10000万)41 35.7大型公司 10000万以上 22 19.1合计 115 100(有效样本数:115;缺失样本数:51;总计样本数:166)为便于做交互分析,从而更明确的了解规模不同的广告公司在经营上的差异,本报告按2003年营业额将所有参与调查公司进行大中小的分类。标准如下:小型公司:2003年营业额少于1000万;中型公司:2003年营业额在1000万到1亿之间(含1000万,不含1亿);大型公司:2003年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含1亿)。其中,营业额在1000万以下的小型公司最多,占45.2%;营业额在1000万—1亿之间的中型广告公司占35.7%;营业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公司占19.1%。广告公司运营态势篇
一、营业额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放缓
继2003年广告营业总额突破千亿大关以来,2004年中国广告业获得了更加广阔、长足的发展。据预测,2004年我国广告经营额有望突
破1200亿元。004年广告公司生态研究结果印证了这一良好发展态势——广告公司营业额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并且与2003年相比,增长趋势更为明显。调查中56.7%的被访广告公司2004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与2003年同期相比保持增长,比2003年营业额同期增长的比例提升了5.3%。此外,有33.6%的被访公司2004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与2003年持平,比2003年增长了近13个百分点。相应地,营业额下降的广告公司比例由2003年上半年的25.4%下降到2004年上半年的9.7%。与此同时,2004年广告公司生态研究表明,虽然广告公司营业额总体增长趋势较为明显,但增长幅度有所放缓。如2004年上半年营业额增长的被访广告公司的增幅均值为35%,比2003年被访公司均值38.3%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
二、总体营业利润持续走低,整合媒体资源趋势增强
营业利润摊薄是近几年我国广告公司普遍遭遇的生存瓶颈,在过去的一年中,这一现象依然明显。2004年广告公司生态研究数据表明,被访广告公司的税后纯利润普遍较低。如表2-2-1所示,2003年被访公司税后纯利润的平均值为348.8万元。同时,比较利润的具体分布情况,超过半数(51.1%)的被访广告公司税后纯利润在0-100万元之间。此外,分布在101-500万元之间的被访公司占总样本量的30%,利润超过500万元的比例仅为15.6%。表2-2-1 被访广告公司2003年税后纯利润情况 2003午税后纯利润 最小值 最大值平均值万元-31.91 50000 348.8
(一)媒介策划购买销售公司的利润相对较高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各类广告公司群落都在积极寻找自己的机会点和生存地带,由于细分市场环境、供需状态、内部竞争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类型广告公司的发展局势也有所不同。2004年广告公司生态研究数据显示,媒介策划购买/销售公司的盈利现状相对而言较为良好。媒介策划购买/销售公司2003年的税后纯利润均值最大,达到664.6万元。而综合代理公司及创意设计制作公司等其它类型的广告公司利润均值相对较低。
案例:杭州某中小型媒介销售公司。被访者认为,对于代理公司来说,因为存在零代理等现象,利润摊薄的问题可能会大一些。该公司属媒体销售公司,可以保证一定的利润率,虽然业内也有一定的价格战存在,但该公司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大,公司扣除必要的运营成本外,其他经营所得都可以算是盈利。
(二)“媒介广告代理及销售”在广告公司的主营服务中排名上升 比较2003年与2004年被访广告公司的主营业务排名,可以发现,“媒介广告代理及销售”业务的排名有所提升。如表2-2-2所示,2004年“媒介广告代理及销售”在主营业务中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相应地,“媒介计划”业务的排名滑落出前五名。表2-2-2 2003年与2004年被访广告公司主营业务排名比较 排名 公司主营业务
2003年 2004年
1广告创意 广告策划 2广告策划 广告创意 3设计制作 设计制作 4媒介计划 媒介广告代理及销售 5媒介购买 媒介购买
附:限选三项。2003年有效样本数:188;2004年有效样本数:153)
案例1:广东某本土广告公司。被访者认为,目前百分之六、七十的广告公司都处于和该公司相同的利润微薄的状态,因此该公司希望开发新的利润空间,不再与其他广告公司争夺同一杯羹。目前该公司正努力向专业媒体的独家代理发展,力求以媒体资源优势打造竞争力,现已独家代理一些专业杂志。
案例2:上海某知名传播公司。该公司的竞争优势在于,通过制作节目产品,成为内容提供商,以卖内容为主营业务。目前该媒体已经开始进军宽带、收费电视和电影等领域,并陆续展开构筑自身节目播出平台的工作,确保营业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虽然目前节目制作公司层出不穷,但该公司凭借独特的媒介资源已然占据垄断地位,当公司达到垄断规模以后,营业额自然就会增长。
广告公司生态研究表明,整合媒体资源成为广告公司提高利润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以媒体为主要业务的公司。部分广告公司通过争夺媒体资源、开发自有媒体等方式展开媒体代理、媒体销售业务,维持了相对可观的营业利润,在危机四伏的广告行业中独领风骚。
第三篇: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注:本次调查由《生命时报》社主办,搜狐健康、人民网健康频道、环球网协办,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本专题内饼状图数据截止于2008年2月19日。
各大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肿瘤医院、中国康复医学中心、北京回龙观医院、湖北省中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南京鼓楼医院、南京鼓楼儿童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多家全国著名医院的党办及宣传部门。
在填写调查的医生中:
按职称分:
住院医师:496人; 主治医师:418人; 副主任医师:193人; 主任医师:49人;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1人;其他
按医院等级分:
三级特等 0人; 三级甲等 575人; 三级乙等 116人; 三级丙等 6人; 二级甲等 342人;
二级乙等 47人; 二级丙等 5人; 一级甲等 42人; 一级乙等 7人; 一级丙等 2人;
私人诊所或民营 22人;
综合:您觉得目前自己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自身发展的前景21518%
b.工作压力14512%
c.收入问题27023%
d.家庭关系101%
e.身体每况愈下303%
f.没有享受生活的时间18115%
g.医患关系32428%
1、关于“社会地位”:
您周边的大多数人如何评价医生这个职业(医生的回答)
a.白衣天使,很光荣535%
b.很好的选择15013%
c.还可以41335%
d.费力不讨好,没意思55947%
2、关于“劳动强度”:
平均每个工作日在单位的时间
a.小于等于8小时797%
b.8-10小时52745%
c.10-12小时38733%
d.多于12小时18416%
每周的工作时间是
a.小于等于40小时444%
b.50-60小时38433%
c.60-70小时34029%
d.70-80小时22819%
e.多于80小时18115%
您平均多长时间轮值一个夜班
a.2-3天21118%
b.4-5天64555%
c.6-7天22619%
d.8-9天303%
e.多于10天656%
大多数工作日,中午是否可以休息
a.休息一个半小时34329%
b.休息半个小时46139%
c.不能休息,连续工作37332%
身体状况:每天下班后
a.感觉还不错645%
b.有些疲劳65756%
c.非常疲劳45639%
午饭怎样解决
a.午饭时间从容吃饭16814%
第四篇: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精选)
中国尘肺病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报告(2014)节选
看到或参与政府或医院宣传尘肺病治疗知识情况
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
文化程度
所调查的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受教育在初中及以下的占97.8%,其中又以小学为主(56.7%),有11.9%没有接受过教育。只有很少几个人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2.2%)。2012年国家统计局农民工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农民工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4.3%,初中文化程度占60.5%。本次调查的尘肺病农民工和非尘肺病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从事工作类型
数据显示,尘肺病农民工目前仍在打工的占22.0%,干农活的占33.9%,在家做家务的占19.3%,在休息的占5.5%。大多数尘肺病农民工在家休养或做一些不是很繁重的工作。与尘肺病农民工相比,非尘肺病农民工目前在打工的占40.7%。
尘肺病农民工家庭经济状况
尘肺病农民工的家庭年平均收入只有10080.4元(人均2215元,远远低于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而年平均支出却是年均收入的两倍多,为24804.9元。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尘肺病农民工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在支出当中,看病是花费最多的,平均达到12364.8元。
在调查的尘肺病农民工中,家庭有存款的仅占4.3%,没有存款的家庭高达95.7%,还有近72%的人有欠债,没有欠债的人只有28%。而去世尘肺病农民工家庭情况更加糟糕,所调查的家庭没有一家有存款,75%的家庭有欠债,28.26%的家庭因患病变卖过家产。
尘肺病农民工从事高粉尘工作地点、工作类型及工作单位
尘肺病农民工从事高粉尘工作地主要是本市县以内(75.63%),有一部分是在外省市(14.94%)和不固定地点(8.51%)。从事高粉尘工作类型主要是矿山(88%)和工地(7%)。
在尘肺病农民工作的单位中,有80.73%是民营小企业,还有一部分民营大中型企业(7.8%)和国有大型企业(11.01%)。
有83.07%的尘肺病农民工在两个及以上单位从事过高粉尘工作;这其中有一部分(占总样本的15.35%)记不清已经工作过的单位数量,因此也计入两个及以上工作单位的情况。
尘肺病农民工从事高粉尘工作的防护措施
尘肺病农民工在工作中没有戴防护面具的占62.67%,戴一段时间的占25.34%,全程都戴防护面具的仅有11.31%,当问及干活时其他工人是否带防护面具时结果亦是如此。
在没有戴防护面具的尘肺病农民工中,74.16%的人回答用工单位没有提供,14.23%的人觉得戴不戴没关系,11.51%的人觉得难受和不方便。绝大多数人指出用工单位没有提供给工人防护面具,加之少部分人防护意识差,没有意识到防护面具的重要性,而防护面具本身也给工人带来不便,使得防护面具作为保护工人身体的工具没有被有效利用。
此外,工作单位的安全防护缺失。大多数工作单位没有向工人宣传粉尘的危害(83.41%),没有粉尘作业的安全规定(81%),没有检查工人是否戴面具(80.14%),大多数工作单位通过这样的方式掩盖了高粉尘对工人的危害。
尘肺病农民工从事高粉尘工作的劳动合同与工伤保险
劳动合同是员工与企业正式结成劳动关系的凭证,是保障员工权益的根本。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为41.3%。与全国农民工平均水平相比,尘肺病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仅为6.8%,93.2%的尘肺病农民工从来没有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就工伤保险来说,91.6%的尘肺病农民工从来没有过或者不清楚有没有工伤保险,仅有8.4%的尘肺病农民工办理过工伤保险。
农民工获得尘肺病治疗知识的途径很有限,有高达72.3%的人从来没有看到或参与政府部门或当地医院来宣传或介绍尘肺病治疗知识,偶尔见到过的和不时可以见到的加起来才只有21.3%。
第五篇:珠三角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珠三角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http://2010年07月07日09:17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6月26日,深圳,暴雨如注。这个一度承载中国经济和南下者梦想的新兴城市,似乎从不缺乏暴风雨的袭击。而长期以开放桥头堡和“代工王国”著称的珠三角,早已身处转型重压之下,风雨欲来。
二十多天前,由这里发轫的新一轮加薪潮、外迁潮和招商潮,开始在珠三角地区蔓延,并深度延伸至更广的范围。顷刻之间,这里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和漩涡。
一周以来,南下深圳、东莞等地,实地探访珠三角地区企业真实的生存现状。“加薪潮——外迁潮——招商潮”这一貌似严密的逻辑演进,究竟是否真如外界所推理?这一群中国最为活跃的民营企业群体,如今面临怎样的真实困惑与抉择?曾经作为“世界工厂”最为华丽和活跃“生产车间”的珠三角,前路何在?
资源争夺:激增的地方招商团队
珠三角的民营经济,是全国各地招商必争的目标
6月25日,深航大酒店,一个名为“二十城市招商推介暨项目对接洽谈会”收费性论坛上,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招商官员,占了压倒性多数。进行现场招商路演者,分别来自安徽蚌埠市、四川成都市、黑龙江省大庆市等八个城市。
路演仅仅是最基础的招商互动节目。在论坛午休时间,本报记者注意到,重庆为参会企业备下了一桌好酒好菜,浙江嘉兴安排的歌舞晚宴则已着手彩排。
有意向外扩展投资的企业在这里所受礼遇,用“殷勤”来形容并不过分。作为参会企业,深圳市南方创立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即在会后遭遇了轮番轰炸式游说。招商代表们使出浑身解数,竭力表现当地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人力成本优势、硬件设施,而底牌则是“政策优势”,包括地方财政税收返还、土地出让价格等。
这只是近期深圳招商潮的一朵浪花。在深圳街头,临近主干道的高端酒店,不论是大堂指示牌还是外墙电子显示屏,不间断更新变化的是各种各样的“某某省招商恳谈”或“某市某区与某商会联谊会”。名号繁杂的“产业对接会”、“招商恳谈会”,近期在深圳市区各大高档酒店里,如同走马灯一样喧嚣异常。
“地下活动”同样异常活跃。一段时期以来,不少城市的招商局或产业园,还有分工负责深圳招商项目的负责人,每日游走于深圳各种社交场所。“近期同行的‘会车’几率相当高。”某市商务局招商官员笑言,“甚至是中午刚一起吃过饭,下午在某个咖啡厅又撞上了。”
本报记者在深圳探访调查期间,亦偶遇几拨河南省各个级别的招商团队。
不仅政府,民企招商团队同样在这里聚集。在深圳偶遇的郑州西雅图创新产业园置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即冲着“外迁潮”而来。
新一轮的招商潮,直接推高了招商成本。深圳近期的酒店,不但不打折,还经常满房。论坛现场的5分钟路演,主办方的要价,就动辄上万块。
“因为深圳‘加薪’了,才让‘招商潮’显得格外热闹。”成都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项目官员曾颖透露玄机。在她看来,即便是没有加薪,珠三角地区的招商竞争强度,也是国内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
这位浸淫招商多年的政府官员有自己的一套“招商经”——北京多是央企或大型国企,一个公司的老总是无法决定投资的;而上海经济最为活跃的元素是外资企业,投资拍板的事往往在中国区搞不定;于是,珠三角的民营经济,是全国招商必争的目标。
实地探访:涨薪潮起与蔓延
由于沿海大量缺工已经引发了工人薪水上调,接下来更大面积的工人加薪将不可避免
来自各地招商团队的一个普遍看法是“加薪潮”的暴风骤雨,引发了这轮“招商潮”的前赴后继。
本报记者获悉,甚至有地方政府以红头文件的形式“催促”当地招商队伍南下。6月11日,河北省邢台市发出了一份工作简报,称珠三角地区加薪的连锁效应,将引起当地劳动力价格上涨,企业成本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产业的北迁,请各县(市区)抓住这一次机会派人南下招商,力争引进一批企业入驻。
外界闻风而动,而处于核心地带的深圳企业,其加薪潮的真实状况如何?
6月9日,深圳市政府宣布,从7月1日开始,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上调到1100元/月。此前特区内最低工资标准为1000元/月,特区外的宝安区、龙岗区,是当地加工制造业最密集的区域,其最低工资标准为900元/月。今年5月,深圳关内关外一体化方案获中央批复,意味着工资统一为1100元/月。
据本报记者调查,深圳、惠州、东莞等地的大部分制造企业已经给员工加薪。但是其中的大部分企业反馈,他们的加薪,并非像外界所知的,是由深圳市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或某家大企业的加薪而引发,早在此前,他们已经为员工上调工资,且高于最低工资水平,幅度约为8%。
深圳加工贸易协会会长、港商陈永汉表示,目前深圳加工贸易企业流水线上的工人,月基本工资在加薪后平均约为1180元,加上加班工资每月至少可收入2000多元。工厂的班长、组长、科长以及工程部技术工人等加薪幅度更大,最少都增加了500元。以前每年工人也加薪,但是幅度没今年大,大约为4%左右。
作为一家以油墨涂料为主业的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深赛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民,同样并不认可这轮加薪潮是由个别企业引起。早在政府宣布涨薪之前,该公司就已经完成了加薪。根据他的观察,珠三角地区的用工荒和产业升级所需,是加薪潮的根本原因。
“今年怪异的是,金融危机过后,订单呈报复性反弹,包括我们企业在内的不少玩具企业,订单已经排到了国庆节之后。”深圳市玩具协会副会长、皮皮熊董事长扈蓝天给用工荒导致薪水上涨以佐证,“订单太多,自然带来了用工紧张,现在用人确实不好招,只能提高员工薪水。”
据了解,香港厂商会近期对“珠三角”企业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受访企业表示存在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在更多人看来,从今年春节后,由于沿海大量缺工已经引发了工人薪水上调,接下来更大面积的工人加薪将不可避免。
事实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方式将其价格压制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低价劳动力造就了珠三角“中国制造”的巨大竞争力和奇迹。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结束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一向被认为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廉价劳动力,现在正面临短缺。而随着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价格势必会被重估,而这一股浪潮已在珠三角等东南沿海一带“登陆”。
内外交加:“珠三角”再临困境
汇改、退税同时“动刀”,加工企业压力巨大
在珠三角内部面临涨薪压力的同时,外部的政策环境亦遭遇突变。
就在本报记者赶赴深圳等地调查的前几天,6月19日,央行宣布重启汇改。当时市场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弹性将有所增强,但大幅升值的可能性不大。
但到7月1日,作为人民币“官方”汇率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再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宣布重启汇改以来短短9个交易日,“官方认可”的人民币相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已达0.61%。两周来人民币的升值明显超出预期。
祸不单行。6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决定从今年7月15日起,取消406个税号的产品出口退税。此次取消出口退税的产品主要分成6大类,而此前,这些产品都享受5%到17%不等的出口退税率。
中国重启汇改和取消出口退税,使得珠三角地区的出口企业感受了阵阵寒意。
“虽然早有预想,但还是感到了压力。”东莞市外贸企业协会副秘书长黄新文告诉记者,央行宣布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2005年7月21日,当天人民币对美元就升值2.1%至8.11元,随后三年间,仅家具行业,广东倒闭企业就达3000家之多,至今心有余悸。
据黄新文估计,汇改、退税同时动刀,加工企业压力巨大。年初至今,劳动用工成本普遍上升了20%,利润点卡在3~5个百分点。此前企业普遍预计,币值上升5个百分点,可通过退税维持,现在看来,原有营收模式再也无法维持。
广州台协会长程丰原则透露,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珠三角的多数台企还能够忍受,但升幅达到5%,则会有很多出口型台资企业将陷入艰困状态。
据当地人士分析,一些低利润率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将会面临迅速下滑的局面,其中,服装和鞋类出口将可能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行业。
这意味着,对于珠三角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未来的一个趋势是,或者改换门庭将目标瞄准国内市场,或者坐待利润遭蚀。
外迁矛盾:精细的成本博弈
财税政策、主力客户外迁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对产业转移的巨大促进作用不容小觑
涨薪压力、财税政策变局等因素,究竟能否有足够的力量,来撬动珠三角企业的大量外迁?
一个时期以来,外界不少观点认为,涨薪潮直接造成了珠三角企业的外迁。但本报记者在珠三角的深入调查,却否定了上述观点。
不同产业领域的生产型企业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涨薪固然存在,但却绝非外界所揣测对诸多加工型企业是“致命打击”。扈蓝天告诉记者,此轮加薪,尚不及2007年珠三角那场用工荒接连两次加薪时的处境艰难。
深圳市深赛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民同样对本报记者表示,涨薪能在多大程度上刺激珠三角加工型企业“外迁”,是值得探究的问题。诸如他的企业,用工成本在生产综合成本之中所占比率,只有15%左右。
尽管涨薪并非核心因素,但外加财税政策、主力客户外迁等多种因素的叠加效应,对产业转移起的巨大促进作用却不容小觑。作为台商,已来郑州投资发展的西雅图台湾商会会长陈惠松对此剖析得一针见血:“珠三角等沿海不少企业向内陆迁移,涨薪和劳动力仅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出口利润趋薄和受阻使得这些企业将目光瞄准了庞大的内需市场,中国工业化正在经历一个由沿海到内地的趋势变化。”
然而,在趋势之外,这些企业眼下的现实处境却是两难境地:内迁,距离主力客户太远。不内迁,又面临用工和其他成本增加问题。当然,如果主力客户内迁,那是最理想的局面。
“内迁会比在深圳环境中节约劳动力、土地、生产要素成本等多方面成本。但是,每个老板脑子里装的第一意识,永远只有赚钱,而不是省钱。客户在哪里,供货商的生产车间就在哪里。而且,内迁还有政府环境不佳增加企业发展成本的风险。”刘国民的话,可谓代表了一部分企业的心态,“不过,大型的加工企业带头内迁,是加剧整个行业内迁的必要条件。”
调查中,记者发现,成本重压下,珠三角地区能够大块松动转移的产业,仍旧是医药、商贸、服装、鞋业、玩具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对而言,因涨薪或其他成本压力下的电子类的产业转移较难。)
据了解,2008年9月,深赛尔在河南信阳投建了生产基地,时至今日尚未全部建成。
不过如今随着主力客户的部分内迁,该基地建设开始加速。但即便如此,该企业仅仅是部分产能迁移,并未整体迁移,且信阳只被定义为分公司。
据调查,南方创力科技、帝光集团均是与电子科技产品加工相关的企业,且“已在外埠有发展项目,或正在筹备迁移”。但在记者采访中,两家企业的负责人对是否存有向中国北部地区渗透或对制造环节整体迁移的打算,均持否定态度。
“即便是做手机拼装的小贩(指小工厂),估计也不会乐于北迁。他在深圳跑一趟‘华强北’(深圳电子产品贸易市场),不但所有的零配件都可以买到,而且他组装的手机还可以顺利地卖掉。这是国内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比拟的优势。”成都驻深办的曾颖说。
事实上,客观而言,任何企业都不会盲目挪窝,决定企业外迁的,绝非仅仅是用工成本增高。企业是否挪窝,除用工成本,还须同时计较物流成本、上游产业及零部件配套成熟度、下游市场的就近性、栖身地的商业环境、市场秩序、法治水平、投融资条件、资金使用成本、人才集聚程度、政府服务能力等一系列复合因素,须作综合考量,才会慎重作出去留之策。
99度到100度:
谁是逼迁的真正稻草?
产业转移的真正原因,是珠三角“腾笼换鸟”产业布局政策的导向变化
事实上,在上述因素之外,对于更多企业而言,视为心头大患的则是另一个更为关键的逼迁因素。正是这一压力,直接导致了当地企业外迁转移的紧迫压力与实际需求——“腾笼换鸟”。深圳的企业普遍对本报反映,产业转移最为根本的核心,还是来自于珠三角“腾笼换鸟”这一产业布局政策的导向变化。
“腾笼换鸟”是中国经济大省广东2007年提出的对产业调整、升级的形象说法,即促使劳动密集型、低增值的传统制造业迁离珠三角,以“腾”出空间发展高增值产业。
扈蓝天的皮皮熊,是第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玩具品牌。记者赶到深圳的时候,她还在拟订与周口市商水县政府对接动漫产业园的项目方案。扈蓝天称,他们去商水投资建厂发展,原因在于中国现实之中的玩具代工企业,已经满足不了订单的需求。但是,她的主观倾向是在深圳附近设厂,她对深圳的发展环境很留恋。可深圳连年提升的高地价成本、高基础设施使用成本,乃至“加薪”,在其看来都是“腾笼换鸟”政策导向落地的手段。
“我们不想走,可是产业政策逼我们走。我认为,深圳将玩具业定义为传统型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赶走我们是非常不明智的。”扈蓝天对“腾笼换鸟”颇有微词,但亦无可奈何。
而深圳九同鑫投资总经理梁先平则认为,客观评判深圳产业政策导向变化,应该尊重它的发展历史。据梁的观察,深圳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得益于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经历的趋势性变化。
“首先是从大规模引进港资,到外资来源扩大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利用‘三来一补’企业的溢出效应,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梁先平看来,如今即将面临第三步,即以产品加工、贸易、科技成果、资金和其他资源为纽带,通过内地、深圳、海外“三点一线”的联合模式,共建出口加工基地,携手走向国际市场,使深圳和内地的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最终,从与香港建立“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关系,到共建世界级大都市。
梁认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来一补”企业,它们多是改革开放之初,进入中国内地的港资或台资代工型企业。因为只赚加工费,从而享受了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甚至只缴纳企业所得税而已。但是,30年后,这些企业的占地面积与赋税率已经是格格不入。更何况,它解决的不是深圳人口的就业问题,在内地采购的辅料,也是有限的。那么,呆在这里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但是不断增加的现实压力,却成为逼迫多数珠三角企业逐渐外迁的最后一根稻草。(来源:大河报)
本文转载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