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服务业至今没有准确的法律界定,一般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第三产业,它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5908万元,同比增长11.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74854万元,增长幅度13.5%,第三产业总体水平和产业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和改善。在这些繁荣与稳定后面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服务业女性工作者,她们的生存状况无疑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我县服务业女性的生存状况
据统计,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974510人,女性467379人,占总人口的48%;全县从业人员37615人,女性从业人员占44.5%。本次调查走访包括销售、餐饮、娱乐、家政等10个行业53人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0份。调查显示,我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一)服务技能提高,待遇有所增加。2007年以来,通过县“阳光工程”和劳动部门的免费或优惠收费的技能培训,全县近约5000名下岗女性和女农民分别在6所技能学校参加了电脑操作、电子电工、农产品加工、、缝纫等不同专业的培训。她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再次上岗后的工资待遇也有增加。
(二)社会保险加力,保障有所增强。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惠民政策的落实,桃源县各项社会保险积极推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启动后,农民和居民的参保率分别达85%和95%,被调查的服务业女性参加这两项保险率达100%,还有部分条件较好的家庭加入商业保险,生活得到极大的保障。
(三)法律意识增强,维权能力提升。近几年,桃源县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法律宣传活动,人们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也日益提升。大多数调查者对自己在劳动中的报酬、休假、培训等权利都很了解。2004年,原丰彩超市桃源店的27名(女性23名)员工,因不满雇用方单方面强行解除合同,到法院联合起诉,2006年6月20日,领到了32528元的赔偿金。在案件的劳动仲裁、一审、二审和执行程序中,他们发现代理人非法扣除其执行款后,又及时到县司法机关反映情况,经过调查,相关单位对代理人的不法行为进行了处理,并如数退还了他们的执行款。
虽然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总体较好,并朝良性方向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工资待遇偏低,稳定程度不高。调查显示,服务业女性月平均工资为700元左右。其中,个体女性业主收入最高,达800——1200元,营业厅前台收银员为700——900元,最低收入者为餐饮、娱乐业,仅为500元左右。80%调查者的工资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50%,在物价上涨的今天,既要负担子女,又要赡养老人,生活还是比较拮据。工资待遇偏低引发了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大,为了追求较高工资而跳槽到不同的岗位,造成其工作稳定程度不高。调查者中,在同一岗位就业达5年的为零,两年以上的仅占28%。
(二)政策缺乏刚性,业主逃避责任。调查发现,部分业主不承担女职工孕期保护,招工避开女职工生育年龄段,少数被调查者表示其产假工资无保障,一些企业未参加生育保险,更无力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落实生育待遇。她们与雇主之间服务协议不规范,权责不明确,少数没有签订服务协议和劳动合同,导致双方发生争议和纠纷。而政策法规对企业与业主如何执行缺乏刚性措施和制裁。
(三)自身素质欠缺,无力改变现状。服务业女性基本上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自身素质存在缺陷。一缺文化,普遍只具有初中文化,高中文化或职专文化的为数不多。二缺技能,具有一技之长的服务行业女性比例不大。三缺法律知识,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或者知之甚少,对于企业和业主的违法行为置若罔闻,漠然置之,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二、改善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综合素质,拓展职业能力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女性的技能培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途径,引导服务行业女性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奋发图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一是抓好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劳动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和维权能力培训。更大力度的组织妇女参加阳光工程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各种技能培训,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举办妇女知识学习班。二是抓好在岗培训。企业应依托社区和培训学校定期开展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或深层次的加强培训,在服务行业女性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她们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三是抓好更新知识和更新技能的培训。对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女性,企业应创造条件让其深造,使其逐步成为技术骨干或能手。
(二)维护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加强普法宣传。政府、妇联、工会和相关单位要适时开展向女职工权益法律知识的普及宣讲活动。主动开展面向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明确其不履行法定责任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赔偿责任,构建与雇佣者之间和谐的劳动关系。二要畅通维权渠道。要充分发挥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在维护女职工劳动权益方面的主体作用,要督促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及女职工委员会并积极开展工作。当女职工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妇联、工会等组织应积极主动介入,依法维护受损女职工的权益。
(三)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违法惩戒力度。要建立以政府劳动监察部门、妇联、工会为主体,有关部门参与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机构,定期对用人单位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是检查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逐步建立有效监督的长效机制和网络体系,并与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通过开展联合调查、开设维权热线等方式,加大对用人单位侵权行为的监督力度和惩戒力度,加大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为服务业女性建立起坚强的维权壁垒。
第二篇:关于老年女性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关于老年女性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管理学院A09行政1班付高翔090901101)
【内容摘要】
我国现将60岁以上的人定为老年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男女性别预期寿命的差别,老年妇女在老年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老年妇女是一个沉默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农村老龄妇女的生存状态更是值得关注。农村老年妇女群体已没有理由被忽略,应当成为老年人口中需要引起特别关注的领域。
【前言】
随着各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老龄女性化已成为一个普遍的世界趋势。关注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是解决老龄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由于城乡的生活差异,农村老年妇女尤为需要关注。因此,我们跟随老师深入小区和村庄进行实地调查。此次调查的地区是舟山市文昌社区。队伍总人数有5人,任命一名组长,负责本队的调查。这次的调查分若干地区。我们小组被分配到文昌社区东湾新村,通过数日的调查,我们对问卷进行回收整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从该次调查中我们更加了解对老年女性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农村老年女性。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文昌社区老年女性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所谓家庭养老,即以家庭为单位,由家庭成员主要是年轻子女或孙子女赡养年老家庭成员的养老方式。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三个方面。在我们统计中有95%的老年女性是和子女家人住在一起,有5%是独自生活。
一、农村老年女性养老状况
农村老年妇女与城市老年妇女的重大差异是她们无工薪,没有退休年龄的规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不能享受退休金待遇,生活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农村女性老人一般比农村男性老人更贫穷,更容易患慢性病,也更容易受到歧视和忽略。
1.居住状况
调查中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女性也出现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子女吃住都在一起,与子女相互依存,继续发挥自己的劳动力。在几乎所有的地方,女性的寿命要长于男性。农村老年妇女相对农村老年男性来说,在发挥“余热”方面工作量更大,时间更长。她们退居生产二线后,更多地承担了照顾孙辈、料理家务的责任,多在家里为子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调查中有85%的农村老年妇女,负责洗衣、做饭、喂养牲畜等工作,十分辛苦。即使到了高龄,也有不少农村老年妇女向子女继续提供帮助,调查中几乎有一半70岁以上的女性老人还在帮助子女看家。
另外一种农村老年女性养老方式就是和子女分开居住。在我们的调查中,有60%的农村老年女性和子女分户居住。除非有重疾,一般情况下她们生活自理。而在这种方式下又有两种,一种是老人自己有劳动能力,靠自己的老师收入来养活自己,另一种是老人靠子女提供的口粮和生活零用钱生活。这种分开居住但又互相联系的生活方式为大多数农村家庭采用。老年父母家庭与成年子女家庭,同住一个地区,相距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老人独自生活,一般是老俩口都健在,一旦丧偶或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时,就会和子女合居一起,复归家庭供养组合方式。
2.生活来源
调查中,99%的农村老年妇女靠家庭赡养或老伴的退休金或自己劳动获得,集体供养及入住敬老院养老的老人仅占1%。这除了表明居家养老的巨大优势外,人到了老年后,恋家、爱家,更乐意在家庭养老,这也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有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劳动能力薄弱的女性由子女提供口粮和经济补助。大部分靠子女养老,由子女、直系亲戚对老年人给予经济上的供给,并予以生活上的照顾与精神上的慰藉;有的给人打工、种菜、当保姆、捡破烂或做杂工获取少量报酬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她们往往节衣缩食,把开支压到最底线,很少购买食品和添置衣物;少部分老年女性依靠退休金、低保金、以前的积蓄、配偶的退休金等生活。
3.医疗状况
这时本次调查的重点,农村妇女中只有少部分人生病会去医院就医,这很小一部分是靠退休金或配偶退休金生活的人,经济来源较稳定,很少需要子女提供经济支持,甚至在经济上可以支持子女的人才能享有的,绝大部分人吃不起药,看不起病,如果生病了只能用身体硬扛,自己买点药吃,能拖则拖,所以往往延误病情,一些发展缓慢的恶性疾病发现时已到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机会。在调查中发现只有5%的农村老年女性参加了养老保险,有一部分参加了医疗保险,10%的人没有参加任何保险。另外,85%的家庭年收入都在10万以下,投保意识还没有加强。
4、文化生活状况:
80%的老年妇女因经济条件、身体条件和活动范围的局限,没有条件参与广泛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消遣,她们的生活大多是做家务、看电视、打牌、与人闲聊、照顾孙辈,那些家庭经济较困难者还要为生存打拼,忙于生活中的琐碎事情,根本无暇顾及文化生活,最多是劳累了一天回家看看电视,更有甚者连看电视的精力也没有了,因生活的困苦、身体上慢性疾病的折磨,她们的交际范围一般均局限于家庭成员和左邻右舍,少部分人还受到儿子或媳妇的暴力打骂,谈不上精神消费。还有一部分丧偶、多病和生活特殊困难的老年妇女,孤独苦闷,精神空虚,往往向宗教寻求寄托。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老年女性的基本生活有保障,对现状还是满意的。由于生活水准提高,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生活温饱不成问题。调查中,80%的农村老年妇女对现状表示满意。她们都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对三年困难时期也记忆犹新,只要儿女对自己不打不骂,满足她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她们就对现在有饭吃有衣穿的日子感到满足。
1、农村老年妇女生活拮据
老年妇女因身体等因素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只能从事一些辅助性劳动,经济收入低,她们普遍年轻时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占半数以上,基本上没有养老保险,无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权,在家中处于被供养的被动地位,经济来源主要靠丈夫或子女。由此她们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较低,个人物质消费常常无法满足,生活十分节俭,总是把个人开支压到最底线,更谈不上精神消费。平时除了基本生活必需品以外,别的物品基本不会买。
2、身体常受慢性疾病困扰
人到了60岁以上,因身体功能逐渐退化和生活沧桑,她们普遍感到反应差,劳动能力下降,往往患有一种或各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病大多无法根治,所以需常年服药,身体好的有一两种轻微疾病,而身体不好的往往多种疾病缠身。农村老年妇女大多经济收入低,无医保而舍不得花钱看病,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3、生活寂寞,精神生活空乏
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经商和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她们有的留在家中种田看家,有的暂时无条件随子女进城生活,有的则因不能适应城市生活
而选择在农村独居,她们大多生活孤独,文化生活仅限在看看电视、打打牌,而相当部分老年妇女因丧偶或生活困难,孤独苦闷,精神空虚,往往向宗教寻求寄托。调查中有90%的老年女性的娱乐活动仅仅就是看电视,少数会偶尔锻炼身体。娱乐活动是相当匮乏的。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有些地方采取了行政或法律手段巩固和强化家庭养老,规定了有赡养义务的人对年老体弱的父母,每年供应基本口粮、食油、藕煤、每月零用钱的数额。在家庭供养老人出现困难,而社会化养老制度又未形成的情况下,以社会舆论的力量强化养老尊老的习俗,这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针对以上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重视老年女性的生活和医疗保障及娱乐活动。
1、各村干部带头,强化村养老功能
目前大多数老年妇女仍在家养老,各村干部可以牵头,定期走访老年女性家庭,送去慰问与关怀,同时,也可以成立一些队伍,呼吁青少年加入到老年服务的队伍中去。提高村委会的重视程度,并且增强组织力度。组织相关的文化娱乐活动,满足老年女性的文化娱乐需求,增加经费投入,可以向单位和社会成功人士募捐,让老年女性可以享受到养老服务。
2、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家庭和社会氛围
以家庭这一传统的阵地为抓手,从每个家庭细胞开始,一点一滴传播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三八妇女节和重阳节等时机,举办特色活动,比如 “敬老好儿女”、“好儿媳”等特色活动,大力提倡敬母、爱母、助母的社会风尚,督促儿女们细心、周到地照顾老人,大力提倡以赡养孝敬老人为荣,以虐待遗弃老人为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敬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3营造农村老年工作的和谐氛围
村干部可以与文化部门、老龄委携手,积极引导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充实农村老年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可以送戏进村,满足广大农村老人的文化需求。另外,可以呼吁城市医疗工作者尤其是女性医疗工作者送健康下乡,为农村老年妇女免费检查身体,联系乡(镇)卫生院,为老年妇女在治疗费用上给予优惠等。
第三篇: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
报告
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服务业至今没有准确的法律界定,一般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第三产业,它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5908万元,同比增长%,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74854万元,增长幅度%,第三产业总体水平和产业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和改善。在这些繁荣与稳定后面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服务业女性工作者,她们的生存状况无疑是我们关注 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我县服务业女性的生存状况
据统计,末,全县总人口974510人,女性467379人,占总人口的48%;全县从业人员37615人,女性从业人员占%。本次调查走访包括销售、餐饮、娱乐、家政等10个行业53人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0份。调查显示,我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服务技能提高,待遇有所增加。以来,通过县“阳光工程”和劳动部门的免费或优惠收费的技能培训,全县近约5000名下岗女性和女农民分别在6所技能学校参加了电脑操作、电子电工、农产品加工、安全生产、缝纫等不同专业的培训。她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再次上岗后的工资待遇也有增加。社会保险加力,保障有所增强。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惠民政策的落实,桃源县各项社会保险积极推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
量。特别是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启动后,农民和居民的参保率分别达85%和95%,被调查的服务业女性参加这两项保险率达100%,还有部分条件较好的家庭加入商业保险,生活得到极大的保障。法律意识增强,维权能力提升。近几年,桃源县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法律宣传活动,人们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也日益提升。大多数调查者对自己在劳动中的报酬、休假、培训等权利都很了解。,原丰彩超市桃源店的27名员工,因不满雇用方单方面强行解除合同,到法院联合起诉,6月20日,领到了32528元的赔偿金。在案件的劳动仲裁、一审、二审和执行程序中,他们发现代理人非法扣除其执行款后,又及时到县司法机关反映情况,经过调查,相关单位对代理人的不法行为进行了处理,并如数退还了他们的执行款。
虽然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总体较好,并
朝良性方向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工资待遇偏低,稳定程度不高。调查显示,服务业女性月平均工资为700元左右。其中,个体女性业主收入最高,达800——1200元,营业厅前台收银员为700——900元,最低收入者为餐饮、娱乐业,仅为500元左右。80%调查者的工资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50%,在物价上涨的今天,既要负担子女,又要赡养老人,生活还是比较拮据。工资待遇偏低引发了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大,为了追求较高工资而跳槽到不同的岗位,造成其工作稳定程度不高。调查者中,在同一岗位就业达5年的为零,两年以上的仅占28%。
政策缺乏刚性,业主逃避责任。调查发现,部分业主不承担女职工孕期保护,招工避开女职工生育年龄段,少数被调查者表示其产假工资无保障,一些企业未参加生育保险,更无力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落实生育待遇。她们与
雇主之间服务协议不规范,权责不明确,少数没有签订服务协议和劳动合同,导致双方发生争议和纠纷。而政策法规对企业与业主如何执行缺乏刚性措施和制裁。
自身素质欠缺,无力改变现状。服务业女性基本上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自身素质存在缺陷。一缺文化,普遍只具有初中文化,高中文化或职专文化的为数不多。二缺技能,具有一技之长的服务行业女性比例不大。三缺法律知识,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或者知之甚少,对于企业和业主的违法行为置若罔闻,漠然置之,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二、改善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几点建议:
提高综合素质,拓展职业能力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女性的技能培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途径,引导服务行业女性树立
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奋发图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一是抓好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劳动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和维权能力培训。更大力度的组织妇女参加阳光工程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各种技能培训,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举办妇女知识学习班。二是抓好在岗培训。企业应依托社区和培训学校定期开展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或深层次的加强培训,在服务行业女性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她们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三是抓好更新知识和更新技能的培训。对有潜力、有培养前途的女性,企业应创造条件让其深造,使其逐步成为技术骨干或能手。
维护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加强普法宣传。政府、妇联、工会和相关单位要适时开展向女职工权益法律知识的普及宣讲活动。主动开展面向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明确其不履行法定责任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
赔偿责任,构建与雇佣者之间和谐的劳动关系。二要畅通维权渠道。要充分发挥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在维护女职工劳动权益方面的主体作用,要督促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及女职工委员会并积极开展工作。当女职工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妇联、工会等组织应积极主动介入,依法维护受损女职工的权益。
建立长效机制,加大违法惩戒力度。要建立以政府劳动监察部门、妇联、工会为主体,有关部门参与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机构,定期对用人单位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是检查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签订及履行情况,逐步建立有效监督的长效机制和网络体系,并与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通过开展联合调查、开设维权热线等方式,加大对用人单位侵权行为的监督力度和惩戒力度,加大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为服务业女性建立起坚强的维权壁垒。
第四篇:离婚女性生存状况
离婚女性生存状况亟需引起高度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婚姻观念的逐步转变,近年来,离婚率在我国不断攀升,据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万对,比2012年增长12.8%,粗离婚率为2.6‰,比上年增加0.3个千分点。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离婚率连续第10年递增。
在离婚率逐年攀升的背后,越来越多的离异妇女陷入生存困境。在婚姻生活中,不少女性承担着家务劳动、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还有不少人为了家庭放弃个人发展的宝贵机会。而一旦婚姻关系破裂,一方面女性往往在房产、财产的分割上不具优势,另一方面更多女性承担子女的抚养权,加之年龄的增长、知识能力的不足等原因,使得离异女性在求职、再婚的道路上走得越发艰难,不少离婚妇女表示“离婚后生活更加艰难”。
而在离婚妇女中,农村离婚妇女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她们有着农民和妇女的双重身份,一旦婚姻破裂,作为“外来人”,她们极少有人能够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而由于受农村“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的传统观念影响,即使她们户口迁移回娘家,也很难享有继承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取得宅基地权和享受农村低保的权利,不少农村离异妇女因此无家可归而被迫进城入务工。但进城后,在就业择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她们又一次陷入尴尬境地。学历低又缺乏一技之长的她们往往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低收入
第五篇:关于XX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调研报告
服务业至今没有准确的法律界定,一般是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第三产业,它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2007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5908万元,同比增长11.1%,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274854万元,增长幅度13.5%,第三产业总体水平和产业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和改善
。在这些繁荣与稳定后面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服务业女性工作者,她们的生存状况无疑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我县服务业女性的生存状况
据统计,2007年末,全县总人口974510人,女性467379人,占总人口的48%;全县从业人员37615人,女性从业人员占44.5%。本次调查走访包括销售、餐饮、娱乐、家政等10个行业53人次,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80份。调查显示,我县服务业女性生存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一)服务技能提高,待遇有所增加。2007年以来,通过县“阳光工程”和劳动部门的免费或优惠收费的技能培训,全县近约5000名下岗女性和女农民分别在6所技能学校参加了电脑操作、电子电工、农产品加工、安全生产、缝纫等不同专业的培训。她们学到了一技之长,就业能力明显提高,再次上岗后的工资待遇也有增加。
(二)社会保险加力,保障有所增强。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惠民政策的落实,桃源县各项社会保险积极推进,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启动后,农民和居民的参保率分别达85%和95%,被调查的服务业女性参加这两项保险率达100%,还有部分条件较好的家庭加入商业保险,生活得到极大的保障。
(三)法律意识增强,维权能力提升。近几年,桃源县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法律宣传活动,人们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提高,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也日益提升。大多数调查者对自己在劳动中的报酬、休假、培训等权利都很了解。2004年,原丰彩超市桃源店的27名(女性23名)员工,因不满雇用方单方面强行解除合同,到法院联合起诉,2006年6月20日,领到了32528元的赔偿金。在案件的劳动仲裁、一审、二审和执行程序中,他们发现代理人非法扣除其执行款后,又及时到县司法机关反映情况,经过调查,相关单位对代理人的不法行为进行了处理,并如数退还了他们的执行款。
虽然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总体较好,并朝良性方向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工资待遇偏低,稳定程度不高。调查显示,服务业女性月平均工资为700元左右。其中,个体女性业主收入最高,达800——1200元,营业厅前台收银员为700——900元,最低收入者为餐饮、娱乐业,仅为500元左右。80%调查者的工资收入占到家庭收入的50%,在物价上涨的今天,既要负担子女,又要赡养老人,生活还是比较拮据。工资待遇偏低引发了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大,为了追求较高工资而跳槽到不同的岗位,造成其工作稳定程度不高。调查者中,在同一岗位就业达5年的为零,两年以上的仅占28%。
(二)政策缺乏刚性,业主逃避责任。调查发现,部分业主不承担女职工孕期保护,招工避开女职工生育年龄段,少数被调查者表示其产假工资无保障,一些企业未参加生育保险,更无力按照《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落实生育待遇。她们与雇主之间服务协议不规范,权责不明确,少数没有签订服务协议和劳动合同,导致双方发生争议和纠纷。而政策法规对企业与业主如何执行缺乏刚性措施和制裁。
(三)自身素质欠缺,无力改变现状。服务业女性基本上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自身素质存在缺陷。一缺文化,普遍只具有初中文化,高中文化或职专文化的为数不多。二缺技能,具有一技之长的服务行业女性比例不大。三缺法律知识,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一知半解或者知之甚少,对于企业和业主的违法行为置若罔闻,漠然置之,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二、改善服务业女性生存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综合素质,拓展职业能力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女性的技能培训,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途径,引导服务行业女性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奋发图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一是抓好岗前培训。主要包括劳动技能培训、法律知识培训和维权能力培训。更大力度的组织妇女参加阳光工程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各种技能培训,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举办妇女知识学习班。二是抓好在岗培训。企业应依托社区和培训学校定期开展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或深层次的加强培训,在服务行业女性中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激发她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她们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