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沪打工、经商、生活,作为上海的“四大产业基地”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底,的外来务工人口达到了123817人,其中女劳动力56780人,外来妇女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引起了区妇联的关注。今年6月,区妇联对区内外来女性生存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此次调查在10个街镇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8份,有效问卷298份。在此基础上,区妇联还通过与基层妇女干部座谈、与外来女性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外来务工女性的
基本状况 群体特征 1.年纪轻
298份问卷中,30岁以下者占%,30-34岁占%,35岁及以上者只占%。这些女性来自于全国21个省市,多数已经结婚生子。
2.受教育程度不高 被调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148人,占%;高中文化程度112人,占%;大专文化程度27人,占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13人,占%。
3.就业领域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服务业
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有148人在工厂做工,占%;%的人从事服务业;%个体经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做生意;17%的人进入管理层,成为外来务工女性中的佼佼者;%的人处于失业状态。生存状况
外来务工女性在的总体状况可以说是工作辛苦,但生活充满了希望。她们到 的目的很明确,即改变在家乡的生存状态,希望能有更美满的生活。%的女性为了赚钱养家,缓解贫困而远离故土;%的人是出来学一技之长,以图日后回家乡或在外地立足;%的人是为了创业;另有%的女性有的为了开阔视野,有的为了投靠丈夫,有的则为了婚嫁等原因来到。
外来务工女性到后,多数人认为在的生活虽然比较辛苦,但比家乡好,可以赚到钱。247位被调查者满意或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愿意或非常愿意融入到的女性群体中,共同建设国际汽车城。此次调查显示,的生活对外来女性而言,是挑战与希望并存。
1.工作问题是当务之急
因为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外来女性在找工作普遍不容易。她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工作,问卷显示,36%的人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的人通过企业招工,%的人自我推荐,%的人通过劳动部门。找到工作之后,她们又面临
新的问题:工作不稳定。从她们找工作的渠道看,半数左右的女性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找到工作的,随时有被解雇的可能,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女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休息日不稳定。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没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制度,%的外来女性每天工作9-12小时,45%的女性每月只休息四天或是更少。收入偏低。15%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人收入500-1000元,%的人月收入在1000-1500元,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合法权益不能充分保障。在有工作的女性中,仍有%的人没签或只签了口头合同,一些企业不愿意与外来雇工签订合同,而被雇女性也认为签了合同没用,或者签合同约束打工自由,更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要以与用人单位签合同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居住情况不容乐观
外来女性是赤手空拳来到的,工作赚来的钱既要维持个人生活,又要资助家乡 的父母或家庭,虽然%的女性,收入除了以上用途之外,还可以略有盈余,但用来购买住房的钱对她们而言还是天文数字,所以,除了用人单位提供宿舍外,%的外来女性租房,因为房租相对其收入偏高,她们能够负担的住房都比较简陋,面积小,卫生条件也差。3.生活内容偏于枯燥
外来女性在主要与老乡交往,可以说游离子当地女性生活之外。业余时间,%的人选择看电视,%的人选择看书读报,%的人选择会友聊天。她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一部分人对的发展不关心,%的人不知道将建成上海国际汽车城。遇到困难和麻烦时,首先找老乡帮助,最后才是妇联及有关政府部门。外来务工女性的需求状况 1.希望帮助解决各种困难
外来女性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到,不仅把作为可以谋生存的地方,更作为一块可以实现梦想的淘金之地。她们有着不同的需要。通过此次调查,外来女性
最希望社会、组织或个人出面帮助她们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归纳了外来女性遇到的困难,依次排列如下:工作问题%:收入偏低%;住房困难9%;子女教育问题6%;受歧视%。另外,没有一技之长,生活找不到方向,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与当地女性深入沟通存在困难等,都是外来女性生活的障碍。
在最希望妇联或政府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调查中,我们也就外来女性的需求作了排序:公平待遇%;医疗保险52%;就业%;文化生活%;子女教育28%;婚姻家庭%。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以上两组排序,可以看出,外来女性把高级需求——尊重需求摆在第一位,而把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放在了第二、第三的位置。虽然就业是她们在异乡生存遇到的最大困难,但她们最注重的是平等和保障。现实生活中,受到歧视只占很小的比例,可是她们却非常重视这个问
题,可见要求之强烈。
2.希望融入当地女性群体中
外来务工女性在调查中表现出对妇联的厚望,希望妇联能把她们作为女性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与当地女性同样的活动,如:就业培训、素质教育、文化娱乐活动、维权宣传等等约20余种。她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展示自身才能才艺的表现欲,%的人希望妇联能帮助她们融入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融入当地女性群体,不受歧视和排斥。
改善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与对策 外来女性是外来人口中的一部分,她们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来人口的整体状况。因此,只有在改善外来人口整体状况的大局下才能实现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根本性改变。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可以作出一些努力。1.转变观念,关注并充分认识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农村城市化
进程中出现的正常状况,虽然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同时也给城市建设输送了生力军,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他们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设者。同样,的外来人口包括外来女性也是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部门、组织及社会都需要从这个高度正确认识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识外来人口对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正确洞察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这一现象的积极内涵,消除对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女性的歧视、漠然。排斥,要首先从观念上接纳她们,把她们视为城市的一部分,平等对待;继而在制定政策,规则时统筹考虑,把她们纳入社会整体。
在外来女性中树立先进典型、成功典型,适时。适度地给予她们荣誉.奖励。致力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女性的文明社会氛围,不仅可以极大鼓舞外来女性对的认同,也可以促使消除对外来女性的部分偏见。在这方面,我区外来人口
比较集中的江桥镇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今年,江桥镇的外来媳李桂花,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江桥镇妇联还成立了外来女性联谊会,把优秀的外来女性组织起来,开座谈会、组织参观、与本地女性进行联谊等,充分尊重、接纳了这些外来女性,使她们的心更齐,贡献的劲更足。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外来女性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口向,她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发展与发展的密切联系。这些经验,可以在区外来女性较多的街镇推广,甚至在区级层面上借鉴:扩大目前区巾帼联谊会中外来女性的比例,在开展妇女工作时,把外来女性与当地女性一样看待、平等对待,从而更全面地实现妇女的跨越式发展。
2.加强制度管理,积极维护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女性的合法权益 我们要完善由公安、劳动、司法,教育。卫生等各司其职,协通配合、互动交流的管理网络,形成各方参与,齐抓共管 的有效格局,建立完整的外来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力度,争取做到无遗漏,全掌握,同时,要转变防范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重新审查并修正已制定的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在修订和新制定关于管理外来人口的法律法规时,应注意增补外来人口可以享有的合法权益,可以享受的政府服务.政府及管理机关应承担的责任,有关单位应负有的义务等条款,使外来人口的权益和可享服务有法可依,逐步改变现在外来人口的义务与责任过多而权利与利益过少的局面。一要保障劳动权益。本次调查显示,外来女性的劳动权益保障是一个弱项。她们大多在个私企业工作,企业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外来职工购买保险、超负荷加班加点,不按法定标准支付加班费、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需要加大执法督察力度,监督企业及用人单位及时发放工资、保障各项权利。此外,对女性而言,还存在着“四期”保护得不到落实、孕期被解雇
等劳动权益受侵害现象。妇联可以充分发挥督促、协调、监督的作用,保障外来女性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二要加大社保力度,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统筹管理的路子。享受医疗保险,是外来人口在远离家乡时的美好希求。他们的工资收入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因而迫使他们不能生病,许多人不到非不得已,不到医院看病,健康状况堪忧。针对女性,妇联可以尝试建立“外来女性流动服务中心”,开设“妇健快车”,以外来女性较多的镇为基点,定点定时为外来女工提供有关妇女健康。职业健康。劳动权益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妇科普查也可以更多地涉及外来女性。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外来女性的综合素质
提高外来女性的素质要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抓。一是重点提高外来女性的就业技能。就业是改变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关键,我区的就业技能培训、“网上行”
培训已经包括了一部分的外来人口,应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二是以提高外来女性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团结凝聚外来女性,丰富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使她们融入我区的社会发展中,共同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
4.规范希望学校教育,保障外来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外来女性的烦恼和需求之一。目前我区共有希望学校46所,其中,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江桥镇最多,有11所,在校生约8600多人。今年,我区对希望学校进行了整顿,1 2 下一页
第二篇: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沪打工、经商、生活,##作为上海的“四大产业基地”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2年底,##的外来务工人口达到了123817人,其中女劳动力56780人,外来妇女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引起了##区妇联的关注。今年6月,区妇联对区内外来女性生存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此次调查在10个街镇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8份,有效问卷298份。在此基础上,区妇联还通过与基层妇女干部座谈、与外来女性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
外来务工女性的基本状况
(一)群体特征
1.年纪轻
298份问卷中,30岁以下者占68.1%,30-34岁占22.5%,35岁及以上者只占9.4%。这些女性来自于全国21个省市,多数已经结婚生子。
2.受教育程度不高
被调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148人,占49.7%;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112人,占37.6%;大专文化程度27人,占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13人,占3.7%。
3.就业领域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服务业
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有148人在工厂做工,占49.7%;14.3%的人从事服务业;10.7%个体经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做生意;17%的人进入管理层,成为外来务工女性中的佼佼者;8.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
(二)生存状况
外来务工女性在##的总体状况可以说是工作辛苦,但生活充满了希望。她们到##的目的很明确,即改变在家乡的生存状态,希望能有更美满的生活。46.7%的女性为了赚钱养家,缓解贫困而远离故土;22.7%的人是出来学一技之长,以图日后回家乡或在外地立足;17.7%的人是为了创业;另有12.9%的女性有的为了开阔视野,有的为了投靠丈夫,有的则为了婚嫁等原因来到##。
外来务工女性到##后,多数人认为在##的生活虽然比较辛苦,但比家乡好,可以赚到钱。247位被调查者满意或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愿意或非常愿意融入到##的女性群体中,共同建设国际汽车城。此次调查显示,##的生活对外来女性而言,是挑战与希望并存。
1.工作问题是当务之急
因为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外来女性在##找工作普遍不容易。她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工作,问卷显示,36%的人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32.3%的人通过企业招工,14.3%的人自我推荐,17.4%的人通过劳动部门。找到工作之后,她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工作不稳定。从她们找工作的渠道看,半数左右的女性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找到工作的,随时有被解雇的可能,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女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休息日不稳定。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没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制度,42.6%的外来女性每天工作9-12小时,45%的女性每月只休息四天或是更少。收入偏低。15%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2.7%的人收入500-1000元,17.3%的人月收入在1000-1500元,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4.7%。合法权益不能充分保障。在有工作的女性中,仍有45.5%的人没签或只签了口头合同,一些企业不愿意与外来雇工签订合同,而被雇女性也认为签了合同没用,或者签合同约束打工自由,更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要以与用人单位签合同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2.居住情况不容乐观
外来女性是赤手空拳来到##的,工作赚来的钱既要维持个人生活,又要资助家乡的父母或家庭,虽然60.7%的女性,收入除了以上用途之外,还可以略有盈余,但用来购买住房的钱对她们而言还是天文数字,所以,除了用人单位提供宿舍外,63.3%的外来女性租房,因为房租相对其收入偏高,她们能够负担的住房都比较简陋,面积小,卫生条件也差。
3.生活内容偏于枯燥
外来女性在##主要与老乡交往,可以说游离子当地女性生活之外。业余时间,45.7%的人选择看电视,29.7%的人选择看书读报,17.7%的人选择会友聊天。她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一部分人对##的发展不关心,31.7%的人不知道##将建成上海国际汽车城。遇到困难和麻烦时,首先找老乡帮助,最后才是妇联及有关政府部门。
外来务工女性的需求状况
1.希望帮助解决各种困难
外来女性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到##,不仅把##作为可以谋生存的地方,更作为一块可以实现梦想的淘金之地。她们有着不同的需要。通过此次调查,外来女性最希望社会、组织或个人出面帮助她们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归纳了外来女性遇到的困难(本项调查为多项选择),依次排列如下:工作问题32.3%:收入偏低9.3%;住房困难9%;子女教育问题6%;受歧视3.7%。
另外,没有一技之长,生活找不到方向,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与当地女性深入沟通存在困难等,都是外来女性生活的障碍。
在最希望妇联或政府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多项选择)调查中,我们也就外来女性的需求作了排序:公平待遇68.7%;医疗保险52%;就业46.3%;文化生活39.3%;子女教育28%;婚姻家庭5.7%。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以上两组排序,可以看出,外来女性把高级需求——尊重需求摆在第一位,而把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放在了第二、第三的位置。虽然就业是她们在异乡生存遇到的最大困难,但她们最注重的是平等和保障。现实生活中,受到歧视只占很小的比例,可是她们却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可见要求之强烈。
2.希望融入当地女性群体中
外来务工女性在调查中表现出对妇联的厚望,希望妇联能把她们作为女性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与当地女性同样的活动,如:就业培训、素质教育(69人)、文化娱乐活动(40人)、维权宣传(22人)等等约20余种。她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参
与欲、展示自身才能才艺的表现欲,67.9%的人希望妇联能帮助她们融入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融入当地女性群体,不受歧视和排斥。
改善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思考与对策
外来女性是外来人口中的一部分,她们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来人口的整体状况。因此,只有在改善外来人口整体状况的大局下才能实现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根本性改变。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可以作出一些努力。
1.转变观念,关注并充分认识外来人口的重要作用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正常状况,虽然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同时也给城市建设输送了生力军,为城市带来了活力。他们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建设者。同样,##的外来人口包括外来女性也是建设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一支重要力量,政府部门、组织及社会都需要从这个高度正确认识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识外来人口对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正确洞察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这一现象的积极内涵,消除对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女性的歧视、漠然。排斥,要首先从观念上接纳她们,把她们视为城市的一部分,平等对待;继而在制定政策,规则时统筹考虑,把她们纳入社会整体。
在外来女性中树立先进典型、成功典型,适时。适度地给予她们荣誉.奖励。致力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女性的文明社会氛围,不仅可以极大鼓舞外来女性对##的认同,也可以促使消除对外来女性的部分偏见。在这方面,我区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江桥镇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今年,江桥镇的外来媳李桂花,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江桥镇妇联还成立了外来女性联谊会,把优秀的外来女性组织起来,开座谈会、组织参观、与本地女性进行联谊等,充分尊重、接纳了这些外来女性,使她们的心更齐,贡献##的劲更足。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外来女性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口向,她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发展与##发展的密切联系。这些经验,可以在区外来女性较多的街镇推广,甚至在区级层面上借鉴:扩大目前区巾帼联谊会中外来女性的比例,在开展妇女工作时,把外来女性与当地女性一样看待、平等对待,从而更全面地实现妇女的跨越式发展。
2.加强制度管理,积极维护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女性的合法权益
我们要完善由公安、劳动、司法,教育。卫生等各司其职,协通配合、互动交流的管理网络,形成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有效格局,建立完整的外来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力度,争取做到无遗漏,全掌握,同时,要转变防范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重新审查并修正已制定的一些不合理的法律,法规,在修订和新制定关于管理外来人口的法律法规时,应注意增补外来人口可以享有的合法权益,可以享受的政府服务.政府及管理机关应承担的责任,有关单位应负有的义务等条款,使外来人口的权益和可享服务有法可依,逐步改变现在外来人口的义务与责任过多而权利与利益过少的局面。
一要保障劳动权益。本次调查显示,外来女性的劳动权益保障是一个弱项。她们大多在个私企业工作,企业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外来职工购买保险、超负荷加班加点,不按法定标准支付加班费、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等现象还时有发生,这需要加大执法督察力度,监督企业及用人单位及时发放工资、保障各项权利。此外,对女性而言,还存在着“四期”保护得不到落实、孕期被解雇等劳动权益受侵害现象。妇联可以充分发挥督促、协调、监督的作用,保障外来女性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要加大社保力度,积极探索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统筹管理的路子。享受医疗保险,是外来人口在远离家乡时的美好希求。他们的工资收入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因而迫使他们不能生病,许多人不到非不得已,不到医院看病,健康状况堪忧。针对女性,妇联可以尝试建立“外来女性流动服务中心”,开设“妇健快车”,以外来女性较多的镇为基点,定点定时为外来女工提供有关妇女健康。职业健康。劳动权益等方面的咨询与服务。妇科普查也可以更多地涉及外来女性。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外来女性的综合素质
提高外来女性的素质要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抓。一是重点提高外来女性的就业技能。就业是改变外来女性生存状况的关键,我区的就业技能培训、“网上行”培训已经包括了一部分的外来人口,应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力度。二是以提高外来女性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团结凝聚外来女性,丰富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条件使她们融入我区的社会发展中,共同创造和谐幸福的生活。
4.规范希望学校教育,保障外来儿童受教育的权利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外来女性的烦恼和需求之一。目前我区共有希望学校46所,其中,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江桥镇最多,有11所,在校生约8600多人。今年,我区对希望学校进行了整顿,撤消了一些不合格、不正规的学校。目前的46所学校可以说各方面的条件都相对较好。但是与公立学校相比,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师待遇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加上学生随着父母工作变换而不断转学,使学校教学质量很难保证。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希望小学,逐步实施正规、有效的教育,加大政府对希望小学的管理力度和投入程度,加强对其教学质量的考核,将出台的有关各项法规落到实处。
5.以适度人口规模为原则,加强对外来人口导入的综合调控
##区目前的外来流动人口在常住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大,达33%左右。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良好发展以及上海国际汽车城带来的商机,还会有更多的外来人口涌入##。而目前在##的外来劳动力人口素质较低,我们需要有意识地采取适当措施引进有一定素质的外来劳动力,适度控制外来人口的规模,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篇:某区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随着上海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来沪打工、经商、生活,##作为上海的“四大产业基地”之一,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2年底,##的外来务工人口达到了12381 7人,其中女劳动力 56780人,外来妇女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在##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引起了##区妇联的关注。今年6月,区妇联对区内外来女性生存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此次调查在10个街镇进行,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8份,有效问卷298份。在此基础上,区妇联还通过与基层妇女干部座谈、与外来女性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外来务工女性的基本状况(一)群体特征1.年纪轻298份问卷中,30岁以下者占 68.1%,30-34岁占22.5%,35岁及以上者只占9.4%。这些女性来自于全国21个省市,多数已经结婚生子。2.受教育程度不高被调查者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148人,占49.7%;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112人,占37.6%;大专文化程度27人,占9%;大学以上文化程度13人,占3.7%。3.就业领域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服务业因为受教育程度偏低,有148人在工厂做工,占49.7%;14.3%的人从事服务业;10.7%个体经商,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做生意;17%的人进入管理层,成为外来务工女性中的佼佼者;8.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二)生存状况外来务工女性在##的总体状况可以说是工作辛苦,但生活充满了希望。她们到##的目的很明确,即改变在家乡的生存状态,希望能有更美满的生活。46.7%的女性为了赚钱养家,缓解贫困而远离故土;22.7%的人是出来学一技之长,以图日后回家乡或在外地立足;17.7%的人是为了创业;另有 12.9%的女性有的为了开阔视野,有的为了投靠丈夫,有的则为了婚嫁等原因来到##。外来务工女性到##后,多数人认为在##的生活虽然比较辛苦,但比家乡好,可以赚到钱。247位被调查者满意或比较满意现在的生活,愿意或非常愿意融入到##的女性群体中,共同建设国际汽车城。此次调查显示,##的生活对外来女性而言,是挑战与希望并存。1.工作问题是当务之急因为自身素质的限制及就业形势的严峻,外来女性在##找工作普遍不容易。她们通过各种渠道找工作,问卷显示,36%的人是通过老乡朋友介绍,32.3%的人通过企业招工,1 4.3%的人自我推荐,17.4%的人通过劳动部门。找到工作之后,她们又面临新的问题:工作不稳定。从她们找工作的渠道看,半数左右的女性是通过非正规渠道找到工作的,随时有被解雇的可能,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女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休息日不稳定。调查显示.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没有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制度,42.6%的外来女性每天工作9-12小时,45%的女性每月只休息四天或是更少。收入偏低。15%的人月收入在500元以下,52.7%的人收入500-1000元,17.3%的人月收入在1000-1500元,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4.7%。合法权益不能充分保障。在有工作的女性中,仍有45.5%的人没签或只签了口头合同,一些企业不愿意与外来雇工签订合同,而被雇女性也认为签了合同没用,或者签合同约束打工自由,更有一部分人不知道要以与用人单位签合同来维护自己的权益。2.居住情况不容乐观外来女性是赤手空拳来到##的,工作赚来的钱既要维持个人生活,又要资助家乡的父母或家庭,虽然60.7%的女性,收入除了以上用途之外,还可以略有盈余,但用来购买住房的钱对她们而言还是天文数字,所以,除了用人单位提供宿舍外,63.3%的外来女性租房,因为房租相对其收入偏高,她们能够负担的住房都比较简陋,面积小,卫生条件也差。3.生活内容偏于枯燥外来女性在##主要与老乡交往,可以说游离子当地女性生活之外。业余时间,45.7%的人选择看电视,29.7%的人选择看书读报,17.7%的人选择会友聊天。她们的生活圈子相对封闭,一部分人对##的发展不关心,31.7%的人不知道##将建成上海国际汽车城。遇到困难和麻烦时,首先找老乡帮助,最后才是妇联及有关政府部门。外来务工女性的需求状况1.希望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外来女性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来到##,不仅把##作为可以谋生存的地方,更作为一块可以实现梦想的淘金之地。她们有着不同的需要。通过此次调查,外来女性最希望社会、组织或个人出面帮助她们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归纳了外来女性遇到的困难(本项调查为多项选择),依次排列如下:工作问题32.3%:收入偏低9.3%;住房困难9%;子女教育问题6%;受歧视3.7%。另外,没有一技之长,生活找不到方向,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与当地女性深入沟通存在困难等,都是外来女性生活的障碍。在最希望妇联或政府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多项选择)调查中,我们也就外来女性的需求作了排序:公平待遇68.7%;医疗保险52%;就业46.3%;文化生活39.3%;子女教育28%;婚姻家庭5.7%。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以上两组排序,可以看出,外来女性把高级需求——尊重需求摆在第一位,而把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放在了第二、第三的位置。虽然就业是她们在异乡生存遇到的最大困难,但她们最注重的是平等和保障。现实生活中,受到歧视只占很小的比例,可是她们却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可见要求之强烈。2.希望融入当地女性群体中外来务工女性在调查中表现出对妇联的厚望,希望妇联能把她们作为女性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与当地女性同样的活动,
第四篇:离婚女性生存状况
离婚女性生存状况亟需引起高度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婚姻观念的逐步转变,近年来,离婚率在我国不断攀升,据民政部发布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50万对,比2012年增长12.8%,粗离婚率为2.6‰,比上年增加0.3个千分点。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离婚率连续第10年递增。
在离婚率逐年攀升的背后,越来越多的离异妇女陷入生存困境。在婚姻生活中,不少女性承担着家务劳动、教育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还有不少人为了家庭放弃个人发展的宝贵机会。而一旦婚姻关系破裂,一方面女性往往在房产、财产的分割上不具优势,另一方面更多女性承担子女的抚养权,加之年龄的增长、知识能力的不足等原因,使得离异女性在求职、再婚的道路上走得越发艰难,不少离婚妇女表示“离婚后生活更加艰难”。
而在离婚妇女中,农村离婚妇女更是弱势中的弱势。她们有着农民和妇女的双重身份,一旦婚姻破裂,作为“外来人”,她们极少有人能够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而由于受农村“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的传统观念影响,即使她们户口迁移回娘家,也很难享有继承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取得宅基地权和享受农村低保的权利,不少农村离异妇女因此无家可归而被迫进城入务工。但进城后,在就业择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她们又一次陷入尴尬境地。学历低又缺乏一技之长的她们往往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低收入
第五篇:外来务工子女幸福感调查
外来务工子女幸福感调查 问题提出与研究的意义的目的 1.1问题提出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前进加快 了城市化进程、拉大了城市的框架、促进了人口结构的变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 初,我国各地均出现了大范围的人口流动的现象「创。到90年代,形成了巨大的民 工潮,且呈现出以家庭化流动新趋势,农民工人口流动由原来的单身外出打工变为 以夫妻为中心的全家外出。由此,许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也就 成为了城市生活的一员。进入21世纪以后,据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司统计,截至2009年,中国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H亿。
在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一一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数 外来务工子女大都是跟随父母从经济欠发达甚至落后的地方来到经济发达的城市。他们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一个是落后、封闭、思想传统,所能接触到的 事物很有限的乡村,而另一个却是发达、开放,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物的城市。面对如此多的差异,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如何呢?
截至目前,研究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公平以及城市生活现状等内容 比较多。但其中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心理疾病等消极方面出发,很少有研究者从积 极的角度着手,尤其对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务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研究非常少,基本 上还是空白。这些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务工子女在不同的生活环境里是否能感受到 幸福呢?幸福的水平如何呢?他们与城市户籍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怎样的差异 呢?又如何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呢?带着这些问题,本研究尝试着选取呼市地区 部分小学(4一6年级)的外来务工子女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主观幸福感方面的调查 和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查找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建 议,以帮助他们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促进其身心更健康的发展。
Q石耳么夕.之土 v
r/I JLIJ IG1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为了使城市外来务工子女被试更具有代表性,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进行 研究,选取呼和浩特市地区赛罕区五所公立小学中的(4一6年级)共15个班570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570份,剔除无效问 卷3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40份,有效回收率为94.74%。经统计,拥有城市户籍 的(即属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赛罕区、玉泉区、回民区四区的户口)小学生共317 人,外来务工子女223人。3.2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学生的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级、是否是独生子女、住校情况、学业成绩、户籍所在地、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个人信息。第二部分是主观幸福感测量,使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感量表》。该量表是许
伯纳((Huebner E.S)于1994年编制,由田丽丽、刘旺于2005年修订,修订后的内 部一致性系数是0.90,两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6 `3}',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 系数0.824,表明该量表信度较好,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该量表用以测查中小学 生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和自我五个维度的生活满意度水平。量表 包括40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描述性句子,比如“我住的地方有很多有趣 的事。”要求被试者选择自己对每一描述的符合程度。问卷采用6点计分,从1到6 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多维学生生 活满意感量表》是儿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中非常成熟的一个测量工具,在 国内外研究中被广泛使用。3.3施测程序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利用学校心理班队会的时间,以自然班为单位进 行问卷调查。由研究者本人统一发放问卷并主持集体施测,统一解释指导语和注意 事项,现场填写,并当场回收。然后,剔除无效问卷,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分类、整理、统计。3.4数据统计处理
研究者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统计分析,统计方 法有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F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对五所小学中(4一6年级选取的540名小学生的主观幸 福感进行统计分析,描述统计结果如表4-6所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市户籍小 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均在4分以上,且生活满意度中各维度均值总分二24.170,表明 呼和浩特市小学4一6年级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外来务工人 员子女在多维生活满意度中自我满意度高于城市户籍小学生,而在家庭满意度、学 校满意度、朋友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这四个维度中满意度均低于城市户籍小学 生,总体来说,城市户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偏高。4.2外来务工子女与城市户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4.2.1本研究为了考查外来务工子女和城市户籍小学生在多维生活满意 度的差异比较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2: 表4-2外来务工人员了女与城市户籍小学生主观幸福感t检验 外来务工人员了女(N=223)城市户籍小学生(N=317)变量
M、可DM、可D M
SD
M
SD 家庭满意度 5.202 0.784
5.232
0.791-0.550 朋友满意度 4.745 0.755
4.866
0.705 一1.969 学校满意度 5.010 0.775
5.082
0.761 生活环境满意度 4.525 0.730
4.667
0.814-2.493 白我满意度 4.482 0.756
4.470
0.765 0.43 总分
23.964
2.748
24.315
2.647一1.492 注:=}p<0.05, M为平均值,SD为标准差
为了更直观的观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户籍小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差异,从不同的维度做均值比较如下:
从表4-2分析可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满意度与城市户籍小学生相比较 低,(23.964<24.315, t二一1.492;结合图4-1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满意 度(M=5.202, SD=0.784在问卷得分上同一般城市户籍小学生(M=5.232, SD=0.791)不存在显著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户籍小学生生活满意度均值比较,发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满意度得分低于城市户籍小学生,t二一0.550;外来务工人 员子女的朋友满意度(M=4.7449, SD=0.75545)在问卷得分上同一般城市户籍小学 生(M=4.8957, SD=0.74874存在显著差异,统计检验表明,城市户籍小学生的朋
友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t二一1.969, p<0.05;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的学校满意度(M=5.0101, SD=0.77504)在问卷得分上同一般城市户籍小学生(M=5.0759, SD=0.74214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满意 度得分低于城市户籍小学生,t二一128;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环境满意度(M=4.5252, SD=0.73022)在问卷得分上同一般城市户籍小学生
(M=4.6794, SD=0.81804)存在显著差异,统计检验表明,城市户籍小学生的生活 环境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t二一2.493, p<0.05;外来务工人员子 女的自我满意度(M=4.4817, SD=0.75606)在问卷得分上同一般城市户籍小学生(M=4.4791, SD=0.78673)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我满意 度得分高于城市户籍小学生,t=0.43 0 4.2.2学业成绩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本研究为了考查4-6年级小学生学业成绩是否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之间有关 系,于是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收集被试上个月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课的月 考,并取三科的平均分作为被试成绩。因为在主观幸福感方面采用了青少年多维生 活满意感量表,所以进行学业成绩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分析时,以学业成绩和具体生 活满意度进行相关分析。如表4-3所示:
由表4-3学业成绩与4-6年级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得出,学业成绩与具体生活满意度中的朋友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 呈非常显著正相关;学业成绩与家庭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考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户籍小学生在学业成绩方面的 差异,采用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4:
由表4-4数据可以看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业成绩平均值低于城市户籍小 学生(84.402<85.098, t二一0.412,但不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表4-2分析可得,外 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主观幸福感与城市户籍小学生相比较低
(23.964<24.315, t二一1.492,又因为呼和浩特市小学4一6年级小学生的主观幸福 感与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所以这足可以证明呼市4-6年级小学生的主观幸福 感越高其学业成绩就越高,反之主观幸福感越低其学业成绩就越低。4.3年级外来务工子女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从呼和浩特市小学五所学校中(4-6年级223名外来务工子女的性别、年级、进城时间、家庭所在地、校所在地、是否独生、是否住校、是否有固定住房、是否在小饭桌、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学业成绩等基本信息出 发,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4.3.9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观幸福感父亲文化程度差异显著性比较
父亲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会对外来务工子女有怎样的影响呢?本研究对外来务 工子女父亲文化程度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13:
本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外来务工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父亲文化程度 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0.805;从不同父亲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满 意度总分来看,父亲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生活满意度总分就越高;单因素方差 分析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主观幸福感在家庭满意度、朋友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各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具体考查外 来务工子女主观幸福感在父亲文化程度上的差异,进行了父亲文化程度的多重比较 发现,父亲不同文化程度对其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生活环境 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朋友满意度上,父亲学历是高中的外 来务工子女高于父亲学历在初中或初中以下外来务工子女,并存在显著性差异。4.3.1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主观幸福感母亲文化程度差异显著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