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4年1月8日在沈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长 陈海波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13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稳增长、办全运、惠民生”等重点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攀升。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2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01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70亿元,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222.2亿元,增长15%。
——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由上年的47.1%提高到50.9%;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比重由43.4%提高到44.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由53.1%上升到53.9%。
——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市容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5%和1.5%。
——全运筹办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完成沈阳赛区场馆建设、赛事组织、大型活动、运行保障、安全保卫等工作,充分展示了沈阳良好的城市风貌。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支出实现489.7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5.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934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4610元,增长12%。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强化经济运行组织调度,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深入开展“双进双解”活动,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和质量效益提升。
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深入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加快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和配套区建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3750亿元,增长14%。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现代建筑等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显,米其林轮胎新工厂、五洲龙新能源汽车等项目投产,华晨宝马新工厂二期、上通北盛三期等项目试生产,华晨宝马发动机、沃得农机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全市汽车整车产量突破100万辆,手机产量突破3000万部。沈阳汽车城、铁西滨河新城、于洪永安新城等重点园区建设加快,美国安博、澳大利亚嘉民、新加坡普洛斯、意大利维龙等世界工业地产5强企业落户沈阳,25个重点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实现7500亿元,沈飞、沈鼓等重点骨干企业保持较快增长,一批重大装备国产化实现新突破。
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实现3129.7亿元,增长8%。香格里拉酒店、君悦酒店、奥体万达广场、亿丰不夜城等项目竣工营业,乐天世界、华强商业金融中心、宝能环球金融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金廊中央商务区功能进一步提升。浑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中兴大厦、商业城等大型商业企业和五爱市场、二手车市场等专业市场积极开展网上营销,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全国10强电商企业入驻沈阳。加快传统商业街区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开展延时服务,夜间经济更加活跃。加快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新增浙商银行等35家金融和投融资机构,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正式运营。物流、会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粮食总产量实现82.1亿斤,创历史新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建设,全市新开工规模以上农事项目117个,新建改造设施农业9.5万亩,高效特色农业稳定在300万亩以上,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提高到75.5%。县域工业不断壮大,法库辉山乳业婴幼儿配方奶粉加工项目建成投产,新民玖龙纸业项目加快建设,新增辽中有色金属、新民灯饰灯具2个百亿产业集群。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步伐加快,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
新兴产业加快发展。IC装备产业位列全国三甲,新松机器人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东软、先锋、天久、易迅、晨讯等5家企业跻身中国软件业百强,全市软件服务业收入实现1300亿元。国家大学科技城、泗水科技城、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建设步伐加快。高档数控机床、重型燃气轮机等重大专项实现新突破,搭载I5系统的ETC数控车床实现量产,首台高性能12英寸pECVD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加大城乡建设管理力度,城市功能环境得到提升
以筹办全运会为契机,加大城乡建设管理力度,城市功能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年城建投资完成400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四环快速路全线通车,南二环快速路、三环高速路、伯官桥、北海高架桥等路桥建设改造竣工通车,整修261条主次干道,维修改造60条小街小巷,新建改造维修农村公路929.9公里。地铁9号线、10号线开工建设,浑南现代有轨电车试运营,桃仙机场T3航站楼、沈阳北站南广场、沈阳站东广场等重点工程投入使用。黄河大街北出口排水系统、三好排水泵站及配套工程基本完成,供热管网互联工程启动实施,康平燃气工程竣工送气,城市运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大力实施“青山工程”,全面开展城乡绿化,棋盘山、卧龙湖生态保护利用稳步推进。大力实施“碧水工程”,辽河、浑河、蒲河等重点流域治理扎实推进,实施封井压采,地下水资源保护得到加强。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制定出台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电厂脱硝改造、企业“煤改气”、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治理等专项工程积极推进。南部污水处理厂通水运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0%。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东北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法库经济开发区成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开展“清洁沈阳”活动,加大拆违治乱力度,加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强交通组织管理,新建97处公共停车场和10处行人过街设施,新增更新公交车1000辆,更新出租车3000辆,新开调整公交线路20条,沈阳获批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推进“数字沈阳”建设,规范设置公共信息标志,城市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以综合配套改革为统领,着力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迈出坚实步伐,沈阳经济区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专项方案获得国家批准,我市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验收,大东区获批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于洪区成为年度全国十大改革区(县)。机床、东药、沈鼓、北方重工等重点国有企业改革扎实推进,大型骨干企业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取得积极进展。实行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新办法,国资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沈机股份完成定向增发,辉山乳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为65.8%。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等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整合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大力推进向市场、向社会、向下级政府放权,发展软环境进一步优化。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8.2亿美元,实际到位内资1757亿元,进出口总额实现141.1亿美元,新签超千万美元境外工程项目35个。沈阳综合保税区加快建设,营口港法库陆港启动运营,辉山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开通沈阳至新加坡等6条国际及地区航线,沈阳成为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市、韩国大田市结为友好城市。
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东陵区(浑南新区)与棋盘山旅游开发区合并,为加快建设沈抚新城和加强棋盘山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快城际连接带建设,中心城市聚集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认真做好“十二运”筹备工作,沈阳赛区服务保障任务圆满完成全面完成沈阳赛区各项承办任务,为办成一届文明节俭、热烈精彩、开创新风的体育盛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筹办工作和赛事组织扎实有序。高水平推进浑南新城和全运村建设,高质量完成25个市属场馆和17个市、区两级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改造。圆满完成火炬传递、开闭幕式及沈阳赛区各项赛事的组织保障工作,实现了“零事故、零差错、零失误”目标。全运期间,共接待国内外嘉宾万余人,为运动员、教练员、技术官员、媒体记者等宾客提供参观游览、公交出行等便利服务,赢得了各方赞誉。
城市运行保障高效有力。实施全运场馆周边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开通公交专线、循环班线,组织各类车辆3.3万台次,全力做好水、电、气、通信等各项公共服务,为赛事成功举办提供了重要保障。
出色完成安保工作。强化治安综合治理,严查严管食品药品安全,采取前端安检、驻地安保等有力措施,有效保证了各项赛事和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了“平安全运”目标。
三年来,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参与全运、奉献全运,洒下了辛勤汗水。全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们这座城市赢得了荣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五)加大民生工作力度,社会更加稳定和谐
着眼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11件35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出台全民创业援助行动三年计划实施方案,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全部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全市实名制就业21万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年人均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280元。提高最低工资、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标准,启动新农合大病保险,取消医疗救助最大封顶限额和定点医院限制。新增100个社区日间照料站,新增养老床位7000张,市养老服务中心二期主体完工。完成100个社区和4707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沈阳盲文图书馆和无障碍影院投入使用。完成保障性住房3.89万套,改造农村危房3608户,实施节能暖房工程408万平方米,新建改造76个菜市场,解决了1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减少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2万余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出台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意见,调整完善中考制度,建立学前教育奖补机制,改扩建50所幼儿园,改造建设100所学校操场和14所特殊教育学校,和平区、铁西区成为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完成新民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启动康平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得到缓解。繁荣艺术精品创作,发展多元化演出市场,实施艺术惠民工程,新编历史京剧《将军道》获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奖,沈阳评剧院被评为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社区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运作模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国工业博物馆全部开放。建成一批市民休闲健身场所,开放104所中小学体育设施,全民健身掀起新热潮。
社会管理不断加强。出台加强社区建设若干意见,改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圆满完成第十一届村委会换届。加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稳步推进“平安沈阳”建设。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应对H7N9禽流感疫情。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升。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依法行政,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改进工作作风,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国防动员、人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双拥创建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国家安全、保密、统计、审计、物价、工商行政管理、参事、宗教、侨务、贸促、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气象、防震减灾、档案、修志、文史、人口与计划生育、红十字会和慈善事业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沈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中、省直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沈阳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还不够快,城市建设管理精细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到位,保障改善民生任务依然繁重。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是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三大目标”、统筹推进“五大任务”,突出抓好深化改革、稳定增长、改善民生、优化环境等重点工作,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努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今年,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定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强化经济运行组织协调,努力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突出抓好以290个市级重点项目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继续开展“双进双解”活动,及时提供各项服务,确保招商项目早日落地开工、在建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项目储备和跟踪落实,为未来发展积蓄后劲。
着力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瞄准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深入推进工业“五项工程”,实施创新驱动,深化两化融合,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加快装备制造业三大聚集区、两大配套区建设,提升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及功能部件、电力电气、通用及专用机械、现代建筑、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手机等优势产业发展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示范城市。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重视和关心中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解决多元融资、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困难。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铁西、浑南、沈北三大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培育壮大民用航空、IC装备、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重点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地产,吸引配套企业加速集聚,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服务业。围绕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和物流、信息、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促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支持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和平金融街和皇姑北站北等金融集聚区发展,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快东北金融后援基地建设。加快沈阳国际物流港等7大物流集中发展区建设,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推进浑南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引进和设立区域性营运中心、结算中心,努力打造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积极引进大型商贸综合体项目,加快国际会展商贸城建设,办好制博会等品牌展会。推进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开发特色旅游资源,促进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继续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金廊建设步伐,努力打造高端中央商务区。推动太原街、中街等传统商业街区业态升级,大力发展夜间经济,积极培育健康养老、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建20万亩粮油高产综合示范区,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工建设80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辉山乳业集团建设世界级企业。抓好蒲河生态经济带、沈康现代农业示范带、环城都市农业产业带建设,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生态友好型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步伐。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县域工业,不断壮大产业集群。推进“新网工程”建设,促进城乡市场有效衔接。加快县城和新城新市镇基础设施、市政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产业、人口聚集功能。
(二)提高城乡建设管理水平
坚持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以加强精细化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启动二环快速路二期、迎宾路高架桥、怒江北街三环公铁桥、云龙湖跨浑河桥、陵园街三环连接线建设和南北二干线快速路建设前期工作,续建谟家堡跨三环桥、东望街延长线、昆山东路延长线,加快地铁9号线、10号线和2号线北延线建设,推进地铁4号线和沈阳至新民、沈阳至辽中城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推进沈彰连接线改扩建、沈铁2号公路建设,启动京沈客专铁路建设。开工建设辽中绕城环线工程。实施沈阳北站北广场改造,加快新沈阳南站枢纽建设。实施浑河城市段南北两岸堤防工程,完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改造20个泵站,改造市区60处积水点,启动方家栏地区雨污分流工程。加快输水管道、配水管网等工程建设,实现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一期90万吨供水目标,启动131万吨供水工程。推进大型热源建设和供热管网互联工程,加强地下管网建设、改造与管理。
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实施区域一体高效供热、气化沈阳、工业企业治理、城市抑尘、绿色交通、管理减排增效、大气监控预警等7项工程,积极采取措施,强化雾霾天气应对。巩固提升辽河、浑河、蒲河生态化治理成果,实施棋盘山秀湖综合环境整治,加强康平卧龙湖生态保护利用,启动细河、满堂河截污工程。推进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回收再利用,实施西部25万吨/日污水处理、祝家1000吨/日污泥处置、老虎冲垃圾渗沥液处理等项目,启动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完成三、四环沿线生态绿带和城区100条主要街路行道树补植。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完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提高市、县(市)两级财政投入比重,确保“一市三县”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稳定运行。完成全年节能减排任务。
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加大市政设施养护力度,打造50条高标准保洁精品街路。加快停车场、过街设施建设,继续更新公交车辆,积极创建“公交都市”。巩固提升机场、火车站、长途客运站、旅游风景区等窗口地区环境面貌,拆除违章建筑,规范广告牌匾,整治占道经营,开展历史文物挂牌及引导标识建设工作。继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
(三)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以改革增动力、增活力,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
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努力在行政体制、国有企业、非公经济、统筹城乡区域、金融体制、科技创新体制、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十个方面改革取得新突破。加快铁西区、东陵区(浑南新区)两化融合示范区建设,推进10大类公共服务平台、20户重点企业示范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区。全面启动优化金融生态改革试验,深入开展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推进大型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主辅分离,健全国有企业监管考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扩大市场准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启动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发挥于洪统筹城乡发展、苏家屯新型城镇化、法库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发展等改革的示范作用,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
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校院所为依托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协同创新。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大领军人才和研发团队引进力度,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对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和知名工业地产企业的招商力度,鼓励支持大企业(集团)在沈阳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实现利用外资和吸引内资稳定增长。进一步提升沈阳综合保税区功能,加快出口基地建设。扶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和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以沈抚、沈辽鞍海等城际连接带建设为重点,携手周边城市共同推动沈阳经济区一体化。
(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投入,继续为城乡群众办好一批实事,让全市人民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拓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渠道,全市实名制就业20万人。深入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复转军人创业能力,不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继续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推行集体合同制度,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启动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工作。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助学、养老等专项救助标准。探索多渠道养老保障和服务方式,推动老龄事业健康发展。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落实《沈阳市残疾人保障条例》,出台特殊贫困残疾人群体救助帮扶政策。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完成保障性住房2.37万套,改造21片零星棚户区和774户农村危房。实施650万平方米节能暖房工程,加强供热旧管网改造,提升供热服务水平。加强居民小区供水内网改造,继续实施法库新城及经济开发区给水配套工程,完成18.2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改造任务。改善提升100个旧住宅小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旧住宅小区管理水平,完善新建住宅小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新开调整10条公交线路,建设80处公交站务室、140处环卫工人休息室。继续整修小街小巷,改扩建500公里农村公路,新建150公里自然村之间柏油路,让城乡居民出行更便捷。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建设,继续实施百所幼儿园、百所义务教育学校提升工程,提高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支持在沈高校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辽中、法库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快市一院二期、儿童医院二期、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升专科医院诊疗水平。实施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改扩建市老年人大学和市少儿图书馆,新建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市妇女会馆,启动建设盛京博物馆,市艺术大厦、盛京文化艺术中心和宋雨桂艺术馆年内投入使用。完成万柳塘公园、八一公园、怒江公园景观提升及设施维修改造,开工建设舍利塔盛京碑林公园。建设15处市民休闲广场、18个乡镇文化站和117处农村社区文体广场,建成市全民健身室外运动广场,推动全运场馆加速向市民开放。
努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大农村社区服务设施改造力度,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建设,强化电梯等公共设施规范管理和安全监察,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着力构建长效监管机制,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继续深化双拥共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
(五)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以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公共决策群众参与制度,确保各项决策体现民意、符合实际。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加大政务公开力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提案。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大力实施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市、区县(市)、乡镇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评机制和绩效管理体系,建立规范合理的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和发展后劲,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反“四风”、转作风,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恪守为民之责,坚持求真务实,把精力用在干事业上。要直面矛盾,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真抓实干,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新业绩。
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增强制度约束力。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强化行政权力运行监督,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务员要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克己奉公,勤勉尽责,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公仆。
各位代表,2014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努力把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推向新阶段!
第二篇: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19日沈阳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沈阳市市长 李英杰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06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6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继续坚持“工业立市”方针,紧紧围绕“两个不低于”和“三大目标”,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圆满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我市“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482.5亿元,增长16.5%,创14年来最高增幅;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90.3亿元,再攀新高,增长3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48.7亿元,增长14.6%,为5年来最高增速;
——实际利用外资实现30.4亿美元,增长43.4%,首次突破30亿美元;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3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2%,已经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236.4亿元,增长30.3%,连续6年保持30%以上速度增长;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1.4元,增长15.4%,是11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12元,增长13.1%,连续保持较快增长。
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继续名列前茅。
过去的一年,是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年;是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果,对外影响不断扩大的一年;是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综合实力和服务功能迅速提高的一年;是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和谐沈阳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也是全市人民努力拼搏,对未来更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一年!
(一)工业快速健康发展,整体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去年,全市工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29.3亿元,增长32.5%,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跃居第7位。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实现利税178亿元,增长51%,利润71亿元,增长6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0%,提高11.4个百分点,历史性地扭转了长期以来我市工业利润与利税增幅低于产值增幅的局面。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开工项目创历史新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94.3亿元,增长36.1%。新开工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370个,化工集团50万吨CPP等20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为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647亿元,增长46.7%。汽车产量达到26.7万辆,增长92.7%。华晨金杯、特变电工等骨干企业产值增幅均达50%以上。铁西区装备制造业核心地位进一步突出。机床、沈鼓等重点企业完成搬迁改造,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开发了96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产品。以盾构机等产品为主的地铁装备产业化步伐加快,填补了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空白。
工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全面启动了356平方公里细河经济区的开发建设,橡胶工业园等一批化工和冶金项目入驻。合署办公后的沈北新区发展势头强劲,玉米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欧盟经济开发区、满融开发区、航空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展开。承载未来工业发展的“东汽、西重、南高、北农”格局基本形成。
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24户重点国有企业和227户国有中小企业转制任务基本完成。国有企业不良债权和股权回购等难点问题取得突破。
实践证明,我们坚持“工业立市”,一手抓项目开发、一手抓空间拓展的发展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巨大的成效日益凸显,进一步增强了全市人民加快工业全面振兴的信心。
(二)“开放年”活动成果丰硕,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世界园艺博览会盛况空前,累计接待游客1268万人次,总收入达4亿元。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极大地提高了沈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沈阳精神”,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
利用外资强劲增长,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实际调资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0个。对内招商成效显著,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805个,调入资金536亿元。
进出口贸易稳步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49.5亿美元,其中出口26.5亿美元,增长20%。企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14个境外投资项目得到商务部批准。沈阳出口加工区正式封关运作,成为我市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
对外交往日益活跃。去年,继世园会、“制博会”和“韩国周”之后,全市又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中国风险投资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众多国内外嘉宾莅临沈阳。包括利比里亚总统、芬兰总理在内的重要外宾万余人相继来访。全年新开7条国际航线,空港旅客吞吐量达到530万人次。开放的沈阳正在走向世界。
(三)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农业生产在遭遇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仍获得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319.5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3.5万吨、44.8万吨、22万吨。
县域经济发展迅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46.7亿元,增长40.1%。新上产业集群项目605个,康平电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000余家,34万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占农户总数的42%,初步形成了以粮、菜、畜、禽和林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质、高效、特色经济作物面积增长20%,占农作物总面积的36%。新建富民经济小区534个,“一村一业、一乡一业”迅速发展,为经济区建设创造了条件。
加大了农村扶贫工作力度,筹集资金1亿元,新上扶贫开发项目275个。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14.2万人。
去年,是我市农村公路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共投入6.1亿元,修建了县、乡、村三级公路1012公里。推广沼气等新型能源,开展“绿色村庄”活动,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
(四)第三产业日益繁荣,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拓展
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209.6亿元,增长13.1%。
城乡市场购销两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型商业设施和城乡便民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方便了人民群众生活。
“金廊”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新引进项目19个,卓展购物中心等1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都市中央走廊形象初步形成。
物流、金融、会展等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物流企业达3100家,引进了日本邮船、德国TDS等国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000亿元,贷款余额2600亿元,分别增长8.2%和10.4%。新加坡大华银行、日本北海道银行和香港东亚银行相继落户。全年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46项,交易额908亿元。
成功举办了“国际旅游节”、“第二届中国清文化节”等大型节会活动。接待国内外游客4553万人次,增长30.1%,创历史新高。
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我市房地产市场投资、销售、房价等主要指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综合评价中名列第一。
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本溪-辽阳-辽中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区内高速公路网络日趋完善。劳动力、人才、产权交易和旅游等共同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制博会”、“韩国周”已成为七城市招商引资的共同平台。
(五)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建设和管理水平实现新飞跃
去年,城市建设和管理经受住了世园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的检验,跃上一个新台阶。全年城建完成投资155亿元,增长26%。
以拓展“四大发展空间”为重点,加快了“沈西工业走廊”、沈北新区、棋盘山旅游风景区、大浑南地区规划建设步伐,提高了城市未来发展的承载能力。
沈西、沈北开发大道和胜利南大街等主要道路全面建成通车,建设了兴华公铁地道桥等10座桥梁,沈康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启动,进一步完善了全市交通网络体系。地铁1、2号线和奥体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0天。对浑河、南北运河环城水系进行治理,完成了细河源头24公里城市段清淤工程。建设完善了西部、北部和仙女河污水处理厂,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3%。
以办好世园会为契机,对重点广场、街道进行了高水平绿化、美化、亮化,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知荣明耻,文明出行”活动,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
(六)科技创新取得突破进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全面启动
以去年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市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开始由结构调整向自主创新转变。
科技创新“六大突破”取得显著进展。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500亿元,增长36%;取得科技成果3185项,增长36%。镗铣加工中心等6种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一年新创名牌数量超过历年累计总和。
浑南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带规划建设,进一步拓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9家、科技型企业1135家,孵化面积达到90万平方米,成立投融资机构9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500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的科技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研发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企业共投入研发资金23亿元,是历年投入最大的一年。航发科技、远大铝业等重点骨干企业加快了产学研合作步伐。东软集团的软件和数字医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档数控机床等13个重大科技专项进入实施阶段。搭建了高水平的动漫产业等技术服务平台,启动了东北亚软件基地、东北亚农业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等对外合作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为推动沈阳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生工程扎实推进
全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在全国率先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全市106所中小学进行综合改革,加大教师交流力度,促进了教育公平。新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20所,在农村中小学实施远程教育,覆盖率达100%。6所万人职业学校建设进展顺利,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已投入使用。
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新建和改扩建364个基层文化活动场所,以广场文化为主的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成功举办了第六届沈阳艺术节。沈阳京剧院进入全国重点京剧院团行列,沈阳金融博物馆建成开馆,提高了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投入3000万元为1124个社区安装了健身器材。国内一流、可容纳万人的沈水湾健身乐园投入使用。我市运动队在省十运会创造了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项第一的纪录。
去年,是我市出台惠民政策最多、财政投入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市财政投入43.8亿元,重点用于就业、社保、低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帮扶困难群体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
加大了就业安臵工作力度。新增就业15万人,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至少一人稳定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1%。
社保扩面工作取得新进展,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大幅增长。将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
加大了社会救助投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城市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标准,70万企业退休职工平均养老金每月提高了155元。对城乡困难群体实施“两节”期间临时救助。对全市31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学生和城镇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增至210万人,参合率提高到91.6%。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全面实施城市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对6.1万户棚户区住宅进行了拆迁改造。市政府确定的为城乡群众办好24件实事任务全面完成。
(八)坚持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全市各级政府认真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市政府坚持按季度向市人大和市政协报告、通报工作。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61件,政协委员提案796件,办复率达100%。市政府向市人大提报了《沈阳市安全生产条例》等8件立法草案,出台了《沈阳市中小学用地保护规定》等16件政府规章。认真实施《行政监察法》,深入开展行政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
各级信访部门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处理工作。
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严厉打击了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渗透破坏活动,确保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增强了市民的安全感。
此外,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审计、物价、参事、民族、宗教、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侨务、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气象、民兵、预备役、双拥、防震减灾、人防、档案、修志、文史、残联、红十字会和老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着沈城740万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为沈阳发展作出无私奉献、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各族人民致以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参与沈阳发展建设的中央和省在沈单位、驻沈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在沈工作的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和薄弱环节。一是抓第三产业发展力度不够,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有待于进一步转变。三是外贸依存度较低,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政府职能有待于进一步转变,一些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办事效率不高,全市发展软环境仍需改善。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7年政府工作安排
2007年是我市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三大目标”的关键之年。在新的一年里,全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国内城市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竞相发展,地区间竞争日趋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把全市发展臵于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去审视,放在省委、省政府对沈阳提出的发展要求上去谋划,站在城市功能新的发展定位上去思考。
要继续围绕实现“三大目标”和完成“两个不低于”任务,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把项目建设和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超常思维实现超常发展,使经济总量和综合竞争力跃上新台阶,力争在全省率先进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行列,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今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战略发展机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年”活动为主线,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继续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劲势头,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把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努力构建和谐沈阳。
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6.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
(一)以“创新年”活动为主线,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全面落实市科技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城市任务,以科技创新和环境创新为核心,带动社会全方位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强化对企业经济规模、运行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考核。全面推进厂办集体企业改革。继续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及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创新工作方式,努力降低投资商务综合成本,营造宜于创业和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围绕科技创新“六大突破”,加快创新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值实现2100亿元,增长40%。浑南新区要发挥全市科技创新的龙头作用,重点抓好芯片、数字医疗等重点项目和产业,加快软件服务业、动漫产业发展,积极申办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步伐,提高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加快推进与中科院等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重型装备等30个产业技术平台。要在培育和引进创新型企业群体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培育年销售额超30亿元的科技领航型企业2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3000家。引进国内外人才1万人次、技术团队200个。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把孵化体系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快标准厂房等创新设施建设,确保新增孵化面积110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3000家,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国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20家,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的支持力度。
全面启动工业“2111”创新工程,提升工业整体发展水平。以设施农业等六种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农业创新步伐。提高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
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1.09吨标准煤,下降4.5%。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实施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面积要达到1500万平方米。全面推行保温苯板等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加快推进中水回用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
(二)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保持工业快速发展势头
继续大力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
集中力量抓好重大项目和产业集群建设,全年必保新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500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4个。各区、县(市)至少引进一个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突出抓好一批产值过百亿的重大项目。汽车零部件等3个产业集群要实现百亿产出。
铁西区、浑南新区、沈北新区、细河经济区及欧盟经济开发区要在引进重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浑南新区要加快发展速度,向全国先进开发区行列迈进;沈北新区要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区;细河经济区要加快建设步伐,早出形象。全面加快满融开发区、胡台新城开发区、航空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
继续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着力引进装备制造业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北方重工等一批骨干企业的搬迁改造。支持机床集团等10家企业的国际并购,组建输变电等12个成套设备公司,培育高性能机器人等5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产品。加快14大类重大专项产业化步伐,争取数控机床、IC装备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
(三)加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进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把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实现我市全面振兴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要以县域经济为载体,以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为重点,加快向全国“百强县”目标迈进。今年,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财政收入增长30%。
突出抓好经济区建设。以发展“一村一业、一乡一业乃至一县一业”为突破口,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经济区建设上取得新的成效。全市专业村要达到400个,特色产业区达到33个,初步建成10个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县域经济要有新突破。继续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工业增加值不低于上年增长水平。确保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新开工产业集群项目500个,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高效作物面积增加到4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增加到135万亩。畜牧业占农业比重提高到55%。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新建富民经济小区400个。建立150个农民科技研修基地,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8万人。继续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力度,投入资金1亿元,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村农民收入水平。大力改善农村环境。深入开展“绿色村庄”活动,“五一”前累计完成植树3000万株。修路进村,形成覆盖全市村庄的道路网络。引入市场机制,搞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试点。
(四)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今年,全市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快建设东北区域商贸金融中心。
继续优化商业布局,进一步加大对太原街、中街、长江街、西塔和东城等中心商贸区和22条商业街改造建设力度,培育滑翔等十大区域商贸中心。培育一批大型品牌市场,加速业态提升。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商业项目400个。
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全面推进物流分拨、采购中心以及物流地区总部建设,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20个,引进国内外大型知名物流企业10个。
增强区域金融服务能力。加快金融商贸开发区建设,尽快完成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工作。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融资租赁等新型金融业务。加大外资银行引进力度,年内引进3家外资银行和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重点推进3户企业境外上市。
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开发,调整住宅供应结构,保持市场活力,加大房贷投放力度,确保全年住房按揭贷款累计投放80亿元。加快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发展传媒、发行、演艺和创意等文化产业。推出精品剧目,开拓演出市场。逐步提高文化、体育产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
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发挥后世园会效应,加强旅游资源开发,推进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比上年增加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0%。精心筹划各种展会,加快会展业发展。
着力推进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务必在道路交通、通讯、物流、金融服务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经济区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实施沈阳和营口港的铁路、公路、管路对接,连通沈阳与周边城市开发区道路,实现区内经济互动发展。依托沈阳保税物流园区、桃仙空港和营口港在沈设臵的陆港,加快经济区物流基地一体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与其他城市共享024区号资源。加快市商业银行重组和跨区域经营。
(五)以迎奥运为契机,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城市建设要以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品位为重点,高起点规划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年城建投资185亿元。
加快推进以“三大中心”为主的一批功能性、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奥体中心主体工程年内要全部完工,国际会展中心要加快建设步伐,艺术中心要尽早启动建设。加快“金廊”建设,年内规划展示馆等10个项目交付使用。加快地铁1、2号线建设,完成机场路扩建工程,尽快启动苏桃公路建设。推进浑河三好桥、南阳湖大桥工程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五爱街过浑河隧道。启动“沈西工业走廊”出海通道及京沈、沈大、沈丹高速公路联络线建设,进一步完善“四大发展空间”交通基础设施。
加大浑河南北滩地10公里景观带和百里运河综合改造力度,实施浑河、细河、蒲河、丁香湖及南北运河环城水系建设和水质改善工程,全市水面积率达到6.88%,形成环境优美的城市滨水休闲空间。
全面完成浑河南岸38.4公里的堤内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2.14平方公里。做好原动物园地区等精品绿地建设。在机关、学校、社区等单位开展建设“绿色庭院”活动,新建100块城区街头绿地。
加强城市污水治理。实施污水处理建设工程和辉山明渠、七二四明渠整治工程。控制大气污染,大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20天以上。
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巩固市容环境整治成果。做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检准备工作。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对外开放第一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继续保持沈阳对外开放强劲势头。实际利用外资实现35.5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31亿美元。加大招商力度,明确招商重点,创新招商方式。以引进世界500强和企业地区总部为重点,积极引进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继续加大对内招商步伐,确保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1800个。
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大力引进出口加工型项目,做好向国家申报“装备制造出口创新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工作,积极承接国外软件外包和服务外包业务,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重点推进20户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支持企业对外工程承包,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做好“制博会”、“韩国周”等大型活动的组织创新,申请并办好“中国创新城市国际论坛”、“中国东北亚经济发展与合作会议”、“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博览会”等重大国际活动。
进一步做好对外友好往来工作,邀请更多的外国政要来访,争取更多的国家在沈设立领事馆。新开通5条国际航线,把沈阳建成东北地区航空枢纽港。
(七)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沈阳
把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继续加大投入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全年新增就业15万人。进一步加强就业援助工作,重点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稳定就业。落实好“4050”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进一步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缴费率。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家庭租房和采暖补贴发放工作。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稳定的社会劳动关系,进一步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支持慈善事业发展。
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改造建设6所市属重点医院。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和覆盖率达到100%。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达到92%以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加强乡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采取有力措施支持驻沈大学和科研院所发展。加快推进万人职业学校建设,市金融学校年内要投入使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新建2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继续做好扶困助学工作,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做好历史文化遗址的修缮、保护工作。恢复建设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陈列馆等一批专题博物馆。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精心办好奥足测试赛,在全市开展迎奥运系列活动。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做好重大疫情的监控和防范工作;完善食品监管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打击严重犯罪,降低发案率、提高破案率;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坚决遏制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屯建设。不断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
今年继续为城乡群众办好20件实事。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健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和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建立新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机制。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下放管理权限,全面简化审批程序,不断提高审批效率。要切实转变和改进工作作风,杜绝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等现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坚决遏制文山会海和滥检查评比活动,进一步减轻基层和企业负担,从根本上改善全市发展软环境。政府各部门要克服狭隘的部门利益和本位主义,摒弃陈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主动自觉地为全市发展大局服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敢于面对挑战,敢于承担责任,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工作。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严格公务员管理,提高公务员行政能力。加强公务员勤政廉政教育,加大行政监察和对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建设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各位代表,同志们,沈阳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振兴,强市富民,是全市人民共同的心愿和期盼。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一定不负人民的重托和厚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努力拼搏,乘势而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2018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8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新增国际产能合作项目40个,全面取缔地条钢生产企业,处置“僵尸企业”84户。出台“13+9”房地产新政,强化分类施策,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稳房价、去库存取得实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推动企业债务风险处置,超额完成政府化债任务。着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为企业减负73亿元。服务业、农业、教育、资源环境等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国资国企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国企改革和国资平台建设联动推进、精干主体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步推进、“一企一策”和整体改革政策措施配套推进、加强国企党建和强化国资监管协同推进。市领导一对
一、点对点推进重点国企改革,机床集团综合改革成为国家试点,沈鼓集团等6户重点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属国企整体减亏15亿元。“3+1+N”国有资本运营架构初步形成,金控、城投、产投、资产管理公司等国资平台投入运营。出台国资监管清单,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现集中统一监管。“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不断完善,市场化选聘经理层等制度启动实施。62户国企“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多规合一”改革取得重要成果。坚持统筹规划、规划统筹,强化战略引领和规划管控,促进了项目主导向规划主导转变。沈阳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启动新一版总体规划编制改革试点,一张蓝图实现规划区全覆盖,“多规合一”平台市、区(县市)两级全面贯通。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整合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执法职能。完成土地管理体制转轨,实现规划、储备、出让、分配、存量盘活“五个统筹”。加快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证、房产证“两证合一”。全面启动供排污一体化大水务改革,着力破解“多龙治水”难题。(三)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坚持“项目为王”,强化创新驱动,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实施重大项目领导全程包保,重点项目督查督办,切实解决规划、征拆、配套等受阻问题,推进制造业、服务业、环保、交通、能源等9大工程包亿元以上项目631个,完成投资1280亿元。米其林轮胎扩产、盛京金融广场等项目加快建设,华晨宝马新大东工厂、东北世贸广场等项目投产运营。创新创业日益活跃。构建“1+4”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启动实施“1123工程”,极限尺寸纳米金属材料等490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292家,总量跃居东北首位。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在沈布局,沈阳科技条件平台投入使用,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达到106家。建立市长与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复制中关村“6+4”政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不断深化,东北科技大市场投入运营,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6.4%。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出台24条人才新政,扎实开展“三引三回”活动,人才回流趋势明显,呈现出“春暖燕归来”的积极变化!军民融合不断深化。产业联盟单位达到117家,增材制造、旋翼无人机等一批前沿技术实现军转民,民参军企业突破100家2018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2018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皇姑、浑南、沈北等园区加快建设,明日宇航、和世泰等项目顺利推进。航天十二院军民融合中心、航天科技软件测评中心、国家保密科技测评中心落户沈阳,中国军民融合门户网上线运行。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新增个转企2601户、规上限上企业727户。设立1亿元小微企业流动性债权基金,应急转贷资金扩大到10亿元,小微双创资金投入提高51%,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建成8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5个中小微企业创业(辅导)基地,新增40项省定“专精特新”产品。社会资本加快进入金融、医疗、健康等领域,辽宁振兴银行获批开业,辽宁民营投资集团注册成立,沈阳积水潭医院、东北国际医院投入运营。(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坚持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培育增量、做优存量,我市成为国家首批转型升级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机器人、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8.6%、12.5%、8.2%、11.6%。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创新平台溢出效应不断增强,新松智慧产业园投入运营,泰克南P2006T通用飞机实现量产,壮龙多旋翼飞行器等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首个12英寸半导体薄膜设备生产基地投产,国家眼基因库落户沈阳,华晨宝马新能源电池PACK工厂竣工投产。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聚集企业130余家,建成东软云、华为云、浪潮云等多个云平台,沈阳加速向云城市迈进。传统制造业加快升级。出台和落实产业转型、智能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实施149个智能升级、170个工业技改、21个工业节能项目,机床集团、沈鼓集团、特变沈变、北方重工等重点企业的高端产品占比均超过50%,利源轨道地铁车辆出口印度尼西亚。东软、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入选工信部首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东北首个“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增金融及金融服务机构44家,15家企业“新三板”挂牌,84家企业辽股交挂牌2018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文章2018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启动建设,熊猫馆、七星海世界等项目建成开放,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3.1%。举办各类展会405项,交易额增长10.1%。沈阳铁路综合货场等物流园区投入运营,浑南电商示范基地进入全国三甲,建成小笨鸟、聚贸、五爱等跨境电商平台,全市限上企业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7.4%。国际软件园跻身全国最佳科技服务园区十强。开展“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促进实体零售业逐步回暖。农业结构加快调整。调减玉米种植18.3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19.3万亩,设施农业达到27.6万亩,高效特色作物达到176万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6个亿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64个休闲农业项目,培育新型经营主体947家、农村电商200家,创建14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法库县成为国家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土地确权登记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改革通过省级验收。(五)推动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开放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自贸试验区推出200条政策清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开展“证照分离”和集报集缴通关改革,开通审批绿色通道,注册企业达到1.4万户。中德装备园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园区,中德开、中德发正式运营,落地项目171个。沈阳港重组工作有序推进。口岸功能不断完善,进口商品指定口岸增加到4类。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扩大。举办正和岛全球创新大集、中国沈阳投资与贸易对接会等经贸洽谈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4.1%,实际到位内资增长12.8%。推行进口直通、出口直放政策,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15.9%。引导企业入驻境外合作园区,全市对外投资实现3.6亿美元。区域合作呈现新局面。积极落实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与鞍山、抚顺、本溪、辽阳签署共同行动计划。建立京沈对口合作机制,举办高层会商、投资洽谈、展会推介、人才交流等活动百余项,推进京东商城、联东U谷、清华启迪、北京二商等合作项目139个。同时,与江苏、厦门、深圳、延安等省市达成合作项目107个。(六)推动城市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坚持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实施“治改提创”工程,促进城市内涵式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地铁2号线北延线投入试运行,4、9、10号线建设顺利实施。南北快速干道、北一路高架桥等快速路工程竣工通车,王家湾、云龙湖大桥以及五爱、富民互通立交投入使用,改造交通堵点18处,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实施“一河两岸”提升工程,郎朗钢琴广场、云飏阁、国际马拉松赛道等市民休闲设施建成开放2018年沈阳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工作总结。我市老城区第一条综合管廊投入使用。着力补齐城市运行短板。统筹实施老旧管网改造,完成供水内网1048公里、燃气管网197公里、供热管网250.1公里。实施26项电力工程,解决部分地区电网严重过载、用电紧张问题。老旧住宅电梯维修更新计划全面完成,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以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八小”行业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市容环境进一步改善。公交都市加快建设,公交分担率和乘车舒适度不断提高。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取得显著成效。实施科学治霾、精准治霾、协同治霾、铁腕治霾,建立监测监控网络、污染源解析系统和应急响应体系,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散煤、扬尘、秸秆焚烧管控治理,拆除燃煤锅炉1115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3.14万辆,完成型煤替代6197户,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6天,各项指标均创下2013年国家新标准实施以来的最好水平WiseMedia 建立河长制,启动“一河一策”治理管护试点。强化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大辛垃圾场渗沥液处置项目投入试运行,全市30个垃圾村全部完成整改。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我市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七)推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比重达到84.3%,人民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123456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第四篇:沈阳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沈阳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5日在沈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抓项目促调整,抓环境促提升,抓民生促和谐”等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00亿元,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20亿元,增长33.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0亿元,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417亿元,增长17%。
——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8%,快于工业增速0.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5%,快于服务业增速0.5个百分点;“一市三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4.8%,快于全市增速12.2个百分点。
——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完成城建投资480亿元,增长20%。道路交通、电力能源、生态环保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城建设、老城改造同步提速。铁西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9个涉农区县(市)、开发区全部通过国家生态区县验收或技术核查。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5%和1.5%。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支出达到281亿元,增长24.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320元,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575元,增长15.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民生工程10件实事全面完成。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空间和项目建设,努力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着力做优发展空间,切实加强项目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空间建设向纵深推进。行政区划调整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各个区域竞相发展。浑南新城建设步伐加快,金廊工程全面提速,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对产业的承载力和项目的吸引力明显增强。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建设全面推进,19个新城新市镇成为吸引各方投资的新空间。
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开(复)工建设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2206个,完成投资3945.3亿元,分别增长15.3%和69.1%;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32个,完成投资2235.8亿元,分别增长31.7%和88.9%。260个重点项目和60个政府投资类项目进展良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有力,一批对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牵动力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为沈阳当前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升经济综合实力
坚持以增量调整经济结构,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增强工业经济实力。深入实施工业“五项工程”,加快装备制造业“三大聚集区”和“两大配套区”建设,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16万亿元,增长25.8%。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8户,机床集团销售收入跃升为全世界同行业首位。上通北盛(三期)、沃得产业园、海尔工业园、希杰生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米其林轮胎、三一重装综采成套设备等项目加快推进,华晨宝马新工厂、上通北盛商务车升级改造等项目实现投产。完成国内外并购项目17个。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实现千亿元产出,达到1030亿元。28个重点产业集群完成产值5055亿元,增长30%。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太原街都市商贸中心、北站金融商贸区等5个集聚区营业收入均突破百亿元。方特欢乐世界开园营业,华润万象城、龙之梦亚太城等大型城市综合体投入运营。华汇人寿保险、民生银行获准筹建,沈阳农村商业银行正式营业,全市分行分公司以上金融机构达到110家。沈阳国际物流港、沈北综合物流园、沈西制造业物流园等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成功举办制博会、糖酒会、广告节、农博会等各类展会,会展交易额增长12.8%,我市荣获“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称号。温泉旅游成为旅游业新亮点,棋盘山成为省级旅游集聚区,中国沈阳国际旅游节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63.3亿元,增长28.3%,接待国内外游客6200万人次。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推动县域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增长8倍,有力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0.6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新增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面积37.7万亩,新增“一乡一业”专业乡镇12个,开工建设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120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24个,培育农村产业带头人500名。新民玖龙纸业、辽中铸锻造、法库伊奈建筑、康平碳纤维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县域重点产业集群中有11个产值超百亿元。出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措施,“一市三县”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建立物联网、机器人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增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IC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重大科技专项实现新突破。沈鼓研制的20兆瓦电驱压缩机填补国内空白。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国家大学科技城、泗水科技城、航高基地、手机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加快建设,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完成1201亿元,增长19.3%。
(三)强化城市建设管理,大力改善城乡环境面貌
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抓住筹备全运会契机,全面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哈大客运专线主体完工,沈阳新南站交通枢纽建设和沈阳桃仙国际机场T3航站楼改扩建进展顺利,地铁2号线通车运营,沈本产业大道、沈彰开发大道(二期)、沈阜开发大道(二期)竣工通车,一、二、三、四环同时改造建设,启动建设跨浑河大桥3座,沈阳立体化交通网络骨架正在形成。辽中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建设。大伙房水库输水配套工程实现送水。西气东输工程开始向沈阳供气。
全运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浑南新城“三村三中心”及各类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加快建设,152公里道路具备通行条件,电力、热力、给水等管线铺设工程基本完成,综合管廊已完成17公里工程建设。各类场馆建设和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市区两级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带加快建设。市场开发、安全保障、城市宣传、来宾接待等各项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辽河沈阳段治理与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蒲河生态廊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百里环城水系改造加快推进。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完成146块重点街路绿地景观化改造,全市植树造林59.7万亩。实施重点企业锅炉脱硫改造,建成9座污水处理厂、4座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场。环境建设样板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完成《沈阳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开展18条城市出口路及铁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市容环境明显改观。新增和更新公交车辆800台。加大交通管理力度,全市道路交通事故率下降18.7%。实行市政、园林、市容、环卫“四合一”城市综合监管新模式,数字化城管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抓住综合配套改革启动实施的新机遇,不断拓宽改革领域,提高开放水平,努力创造加快发展的新优势。
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编制完成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沈阳成为国家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沈北新区、于洪区、苏家屯区分别成为省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示范区,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红梅集团完成重组,机床、沈鼓股份制改造进展顺利。支持企业上市融资,远大铝业、罕王控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蓝英自动化等3户企业获批上市。土地流转、林权制度等农村改革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目标全面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对全市贡献率不断提高,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5.7%。沈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成为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不断提高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力度,9户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新设立企业11家,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5亿美元,增长8.9%。沈阳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辉山畜禽加工基地成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韩国周、2011国际和平日纪念活动暨东北亚发展论坛等大型涉外活动成功举办。对内招商工作取得新进展,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11个,全市调入内资1210亿元,增长33%。外贸出口实现48亿美元,增长17.9%。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新签千万美元以上境外工程承包项目25个。
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大软环境建设工作力度,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和行政执法检查权,推出预约服务等10项新举措,国地税实行联合办税,开通“民声微博”,开展“局长接待日”活动,便企利民服务模式不断完善。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始终高度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积极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大创业扶持和就业培训力度,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全市新增实名制就业21.3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7万人。在全市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96%。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近40万人领取养老金。7.2万名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保险待遇和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由165元提高到230元。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新建示范性日间照料站100个,新增养老床位9300张。我市荣获“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市”和“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称号。完成保障性住房5.5万套,其中公共租赁住房3.99万套。综合改造702个弃管住宅区,惠及30万户居民。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28处,改造213处居民供水二次加压泵站,城乡居民饮水质量得到改善。完成“节能暖房工程”200万平方米,继续实施供暖管网改造和集中供热工程,供暖质量进一步提高。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快推进教育强市、教育强区县创建工作,完成50所幼儿园改扩建、5所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和100余所学校“校安工程”,提前两年完成“双高普九”任务。深入开展贫困助学工作,市民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开工建设市艺术中心,完成舍利塔北广场、锡伯族文化广场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改造建设,实施“二战盟军战俘营”和“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修复。艺术惠民工程扎实推进,艺术精品生产再创佳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完成7所市属重点医院改扩建工程,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增设户外健身器材4000余件,建成健身场地50处,市民拥有了更多的健身设施和休闲空间。
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积极构建治安防控新体系,打击刑事犯罪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市公安局被公安部荣记“清网行动”集体一等功。开展打假专项行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有效遏制了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加强物价监管,完善应急机制,保障了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力度,不断完善信访“沈阳模式”,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工作。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办复率达到100%。全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6件,发布实施政府规章11件。开展行政权力清权确权工作,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和效能监察,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国防动员、人防和民兵预备役建设进一步加强,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七连冠”。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人口与计划生育、国家安全、保密、统计、审计、参事、宗教、侨务、贸促、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商行政管理、气象、防灾减灾、档案、修志、文史、红十字会和慈善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沈阳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驻沈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中、省直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沈阳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总结过去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繁重;与承办“十二运”特别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相比,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保障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继续加大;按照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201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我市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第一年,是筹备“十二运”的关键一年,也是完成本届政府任期目标的最后一年。当前,尽管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但沈阳仍处于三大机遇叠加期。我们必须抢抓机遇、迎难而上,稳中求进、稳中求快,奋力推动沈阳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新步伐。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完成“五大任务”、实现“三大目标”、建设“实力沈阳、活力沈阳、宜居沈阳、文明沈阳、和谐沈阳”,突出抓好“深化改革、推进创新、提升文明、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分析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今年,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积极应对形势变化,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遇到的问题,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强化经济运行组织协调。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测,做好煤、电、油、运、水、气等生产要素协调保障,着力解决影响供需平衡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高度关注企业运行状况,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重视和关心中小微型企业发展,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解决贷款融资、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困难。
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新城新市镇项目、“十二运”项目、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坚持抢先抓早,围绕项目及时开(复)工,开辟绿色通道,提早做好审批及各项准备工作,确保项目按既定工期投资建设。加强对招商项目的跟踪落实,促进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在谈项目早日落地。
(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在发展中调结构,突出抓好产业集聚、产业提升、品牌塑造,着力打造领军企业,进一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努力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继续实施工业“五项工程”,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发挥“三大聚集区”和“两大配套区”引领作用,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成套化、集群化发展。支持机床、沈鼓、北方重工、远大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扩大规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级企业。全力抓好华晨宝马扩产、上通北盛(三期)、普利司通轮胎等汽车产业项目,加快建设重大型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富阳机床、特变电工输变电产业园等装备制造业项目,积极推进C系列飞机、Q400飞机大部件转包等航空产业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吸引配套企业加快集聚,进一步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丰厚度,大力培育千亿元产业集群。促进骨干企业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和销售集聚发展,建设铁西装备制造业大企业总部基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聚焦先进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城、泗水科技城、国际特种机床装备城、现代建筑产业园等重点园区及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壮大新兴产业规模。
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法库通航产业基地、康平高性能纤维新材料产业基地等重点园区,力争新民制药、辽中泵阀产业集群产值突破百亿元。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投入,实施滴灌节水农业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稳定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启动沈康高速公路沿线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特色农业,新增“一乡一业”专业乡镇10个,开工建设100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打造专业市场和名镇名村。加快县城、新城新市镇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新民新城、辽中近海新城、法库东湖新城、康平滨湖新城建设,积极发展县域房地产业,加快城中村、城边村改造,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发展服务业。扎实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和促进金融商贸开发区和金融街建设,努力打造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加快五洲国际工业博览城、中床国际物流、近海保税物流集中发展区等物流项目建设,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继续抓好制博会、汽博会、食博会等品牌展会,引进和创建新的品牌展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中街、东中街、太原街、长江街、南塔、五爱街等商业街区服务功能。加快金廊沿线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全运会前金廊呈现整体形象。推进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五洲建材城、北约克商务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新建改造一批便民市场。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包装推介一批传统美食、购物名店、特色街区,努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继续保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加快棋盘山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区建设,发挥华强文化产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继续引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扶持本地文化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挥高校作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培育发展影视传媒、动漫制作、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以清前文化、近代文化、工业文化和民族文化为重点,加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推进方城、北市、西塔和西关等地区综合改造,启动北运河历史观光带建设,力争中国工业博物馆主体完工、部分开馆。
(三)提高城乡环境建设管理水平
把加强城市建设管理与筹备全运会结合起来,努力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着力打造大通道、建设大枢纽、构建大交通。加强沈阳经济区交通走廊建设,沈阜开发大道、沈彰开发大道按计划完工,沈抚2号公路全线竣工通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0公里。推进沈阳站东、西广场改造,加快沈阳新南站交通枢纽、桃仙国际机场T3航站楼建设,完成北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改造工程。加快一、二、三、四环改造建设进度,启动建设二、三、四环连接线,改造一批桥梁和主干道,进一步提升路网通行能力。加快地铁1、2号线延长线建设,推进地铁4、9、10号线及市区与各县(市)之间轨道交通建设的前期工作。加速浑南新城现代有轨电车建设。做好中心城区停车场、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城乡电力设施规划,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努力提高电力供应能力。完善金廊配套设施,有序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实施“青山工程”,逐步修复山体生态环境。重点实施蒲河绿化、荒山绿化、沈西北阻沙带建设等城乡绿化工程,全市植树造林83.1万亩。实施辽河重度污染“摘帽”总攻行动,实现蒲河生态廊道三年建设目标。启动九龙河、白塔堡河、细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和“浑河西峡谷”建设,加快推进浑河两岸生态景观提升。实施百里环城水系改造,全面启动卧龙湖生态区保护与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雨污分流系统,实施污泥无害化处理。进一步提高农村垃圾处理水平,建设3座垃圾处理厂和28座垃圾转运站。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积极开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5%和1.5%。继续以示范工程推动环境样板城建设,力争生态市建设通过国家技术核查。
提升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国土、规划、交通、城管、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实行城市平面、立面和附属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大力推行公共信息标志标准化,打造一批标准化街路和精品街路。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继续更新公交车辆,扩大公交网络覆盖面,密切公交与地铁线路衔接,方便市民换乘。实施机场路、三环、四环等重点街路绿化,改造北陵、南湖等10个公园,继续实施小街小巷整修工程,加大拆除违章建筑力度。大力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以整洁、清新、优美的城市形象迎接“十二运”。
做好全运会筹备工作。加快浑南新城规划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华润电力浑南热电和大唐国际沈抚连接带热电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中央公园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绿化、水系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确保为“十二运”配套的重点工程按计划完工。加快“三村三中心”建设,高质量完成比赛场馆、训练场馆、备用场馆新建改造工程,超前谋划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市、区全民健身中心和健身带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制定完善交通保障、食品安全、气象服务、安全保卫等应急预案,加强实战演练。广泛开展迎全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增强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
努力开创改革新局面。紧紧抓住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的各项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抓好“两化”融合试点,大力推进铁西等5个试验区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典型企业和关键环节选取示范项目,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眼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发展院士工作站,建立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高新技术产业“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扩大国有骨干企业经营自主权,积极推进重点企业股份制改造和战略重组。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以沈抚同城化为重点,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进程。
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长效机制,强化城乡基础设施有效衔接,加快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城乡均等化步伐。深入开展金融创新,积极推进国家优化金融生态综合试验,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金融,促进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积极探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新机制和新模式,开展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土地利用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总结推广浑南、沈北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经验。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建设改革试点。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调入内资增长16%。大力抓好进出口工作,加快出口产品基地建设,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出口,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着力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外贸进出口额增长10%,不断提高沈阳经济外向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国际市场竞争发展。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认真解决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民生问题,继续为城乡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积极开发和稳定就业岗位,加大普惠制培训力度,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综合服务,确保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深入实施“双合同制”,全面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广泛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提高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水平,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住院报销比例,强化国有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后的管理和服务。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适时调整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城乡贫困群众的救助水平。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计划。加快市养老服务中心(二期)等大型养老机构及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站建设。不断完善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提升8个区域性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功能,推动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一市三县”全部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集中康复托管服务中心。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完成413个弃管住宅区综合改造,全面加强后续管理。全力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完成保障性住房3.68万套。继续推进集中供热和“节能暖房工程”建设,加快供暖管网改造。继续实施城市供水二次加压泵站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国家规划范围内的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开展教育强市、教育强区县创建活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和改扩建50所普惠制幼儿园,实施百所义务教育学校提升工程,推进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和职业教育国家试验区建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支持在沈高校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启动校车安全工程,规范农村地区校车管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市艺术中心建设,完善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文化设施功能,推进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建设,继续开展艺术惠民工程。支持群众性公益服务设施建设。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县(市)中心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设备水平。着力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扎实开展双拥模范城“八连冠”创建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社区标准化建设,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公众对社会管理的参与度。进一步强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公共安全事件监测预警预报和快速响应机制,加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设施建设。抓好“六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沈阳”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有效防范网络犯罪,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六)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越是经济形势复杂,越是工作任务繁重,越是要把政府自身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必须严格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和行政执法监督,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坚持依法办事,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工作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必须增强公信力和执行力。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公共政策群众参与制度,确保各项决策体现民意、符合实际。各级政府要在信用沈阳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一旦做出决定、决策,就必须一抓到底、实现目标,以实际行动兑现承诺、取信于民。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发扬事不过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作风,把心思花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在谋发展上、把功夫用在解难题上,直面矛盾、勇于担当,顾全大局、真抓实干。
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全面推进“五大系统”建设,增强制度约束力,努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加强对政府重点投资项目、重点资金支出的监管和跟踪审计,严厉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各级领导干部和全体公务员要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勤勉尽责,做人民满意的公仆。
各位代表,2012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满怀科学发展激情,坚定全面振兴信心,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开创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新局面!
累计造林137.2万亩,2012计划植树造林83.1万亩
第五篇:沈阳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沈阳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2月22日8:47)
2006年2月18日沈阳市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市长李英杰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2005年和“十五”时期政府工作简要回顾
2005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在沈阳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40亿元,同比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363.2亿元,增长4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15.1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81.5亿元,增长30.1%,连续五年保持30%以上的速度递增;财政支出完成250.9亿元,增长23.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98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50元,增长16.2%。
过去的一年,我们实现了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基本完成了世园会筹备工作,期盼多年的地铁工程终于开工建设。这些成果标志着沈阳各项事业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鼓舞着720万人民万众一心,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工业年”活动硕果累累,工业整体规模和水平大幅提升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288.6亿元,同比增长39.3%;实现工业增加值624.3亿元,增长40.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10.3亿元,增长76.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1.3%,同比提高9.4个百分点。
全市新开工建设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145个,总投资705亿元,当年已竣工投产的项目766个。项目全部达产后,创造工业总产值将超过1900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沈阳规模以上工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4年末的1836户增加到3033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由1999年的第13位上升到去年的第8位,这种良好的势头还在继续发展。
培育和引进“三个20”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项目和产业集群是沈阳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现已有8户企业和7个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的规划将会变成现实。
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最后攻坚战全面展开,24户重点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1350亿元,同比增长25%。
铁西区振兴速度加快,产业项目和城建项目齐头并进,一个新型工业基地的形象已经展现。
浑南新区发展势头良好,芯片项目和南部“金廊”项目的积极推进,标志着浑南开发进入了新阶段。
东部汽车产业集聚迈出新步伐,完成了上通北盛二期的腾迁,启动了德国国际工业园一期建设。
沈阳目前已基本形成东部汽车、西部重化、南部高新技术和北部农产品加工四大工业经济布局。
2005年沈阳工业的高速发展将载入史册。从此,沈阳工业完全摆脱徘徊与困境,结束了在副省级城市排位靠后的局面,沈阳工业终于挺起了自己的脊梁!
(二)以筹备世园会为主线,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跃上新台阶
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从2004年9月申办成功到去年底,占地246公顷的“世博园”已经完成了四大主体建筑、100个展园、园区景观和商业设施等全部工程。配套基础设施、绿化工程和商业招商也已完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项目已经确定,并正在筹备演练。
在世园会筹备中,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展园的招展,创造了第一个奇迹;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又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创造了第二个奇迹;现在我们正在厉兵秣马,争取创造第三个奇迹,就是吸引1000万国内外宾客前来参观。这将真正实现全市人民的夙愿,“世界给沈阳一次机会,沈阳就一定能还世界一个奇迹!”
为了迎接世园会,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建设。
完成了大二环和青年大街改造等13项重点工程,整修小巷街路454条,道路改造面积达468万平方米,浑河胜利大桥建成通车。
去年共植树600万株,建设街头公共绿地100块,拆违建绿10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5%,绿地率达到35.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完成了占地达4.2平方公里、水面积3.1平方公里的丁香湖一期工程建设。城市水面积率已由2000年的2.43%提高到去年的4.68%。
新建扩建7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5万吨/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127万吨/日,污水处理率将达到81%。投资6亿元对76公里长的细河进行了全面改造。又拆除烟囱1011根、锅炉房606处,集中供热率达到83%;完成了735辆公交车和5180辆出租车的双燃料改装工作。去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7天,比上年增加16天。全长22公里的地铁1号线已于去年11月开工建设。
全市开展了市容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对80条主要街路和4个广场,实施了立体化整治,整治力度和效果前所未有,市容市貌大为改观。
(三)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城市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去年,我市制定出台14条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对外开放工作。
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901个,合同外资额61.2亿美元。目前已有44户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了63家企业,涌现出8英寸芯片、恒隆广场等一批投资额超亿美元的重大项目。此外,全市还有爱生药业等5户企业分别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香港资本市场上市,打破了我市多年来上市公司止步不前的局面。
在国家改变利用外资统计方法的情况下,全年实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占全省的60%以上,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现出口总额23.7亿美元,剔除三宝电脑特殊因素,同比增长29.7%。张士、浑南两个出口加工区和苏家屯保税物流中心的建设,将成为我市及周边城市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内陆港”。
法国总理拉法兰、朝鲜总理朴凤柱、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外国首脑相继来访;市领导会见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924批9750人次,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团组452批1800人次;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新党主席郁慕明专程访问我市。这些都表明沈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彰显。
新开通了沈阳经上海至伦敦等4条国际航线和伊尔库茨克至沈阳定期货运航线,使沈阳的国际航线总数达到23条,进一步确立了沈阳空港在东北地区的航空枢纽地位。桃仙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56万人次,同比增长9.8%;口岸出入境人数达到68.5万人次,增长15.9%。
先后举办了“荷兰日”等18项国际友好活动。沈阳已与国外50多个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城市关系。去年我们成功举办了一系列会展活动,中欧经贸高层会议、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第四届制博会和第四届韩国周等大型国际展会,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世界生产力大会的成功申办,将使沈阳大型国际活动达到新高峰。
一年来,全市共有689个招商团组、3457人次,分赴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的60多个重点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共引进规模以上内资项目1750个,已调入资金352亿元,年内竣工项目847个。
(四)县和郊区经济加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去年四县(市)和四郊区完成生产总值885.5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2.9亿元,增长58.9%;实现财政收入22.7亿元,增长24.4%。这些指标不仅全部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而且增幅居全省各县区前列。
去年,是沈阳历史上第三个农业丰收年,粮豆总产量完成342.7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0.4万吨、42.5万吨和21.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2%、12%和12.6%。
全市新上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300个,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600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118亿元。
市财政除每年支持4个县(市)各2000万元、2个郊区22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外,又为各县和郊区村镇规划建设补贴4000万元。去年全市将14亿元软贷款用于县和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县(市)和四郊区工业不断取得新突破,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19.8亿元,增长72.7%。县和郊区工业的迅速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县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辉山农业高新区发展势头强劲。去年新引进项目195个,建区四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
(五)第三产业日益繁荣,城市功能进一步拓展
南北“金廊”和浑河两岸的开发建设,开拓了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崭新空间。去年,北部“金廊”18个重点在建项目进展顺利,并有12个新推出的地块签订了开发意向;南部“金廊”有正大金茂中心等21个标志性建筑全部规划到位,将从今年起陆续开工建设。浑河两岸共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8个,以罗士圈地区为重点的浑河北岸滩地绿化工程、滩地中心广场建设、滩地体育休闲带建设、南二环道路改造已全面完成;新开工招商项目39个,总投资407.5亿元。长白地区和于洪新城开发正在加速推进,到去年末已落实项目63个。尤其是投资4.2亿元,完成了浑河南岸防洪大堤的建设,结束了浑南不设防的历史。
城乡商业购销两旺,新型商业业态不断发展。去年共引进500万元以上的商业项目517个,总投资额164亿元。
房地产投资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态势。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13.6亿元,同比增长20.7%;交易面积900万平方米,交易额3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和22%。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697亿元,贷款余额23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4.1%。继2004年韩国韩亚银行之后,去年又有韩国中小企业银行和日本东京三菱银行两家外资银行进入我市。
成功举办了中国沈阳国际冰雪节、清文化节和沈阳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旅游活动。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532.7万人次,同比增长24.2%。旅游总收入226.3亿元,增长24.8%。
去年4月,辽宁中部七城市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提出并着手推进了19项重点工作,由此拉开了沈阳经济区合作发展的序幕。
(六)坚持科学发展观,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200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100亿元,同比增长20%。
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档案馆都已全部完工并正式投入使用。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沈阳教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作出了在农村新建10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筹建6所万人规模的职业技术学校等决策。有39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已建成,22所初中改革试点校建设取得新成效。
我市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农民已达184.7万人,参合率高达88.12%。市、县财政投资2534万元改善了县医院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的设施条件,完善了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市、区两级财政安排4000万元预算资金,对城市特困居民实施医疗救助,现已有7208人享受大病医疗救助。多方筹集资金4300万元,加强了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和预防控制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继续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1029万元资金,为468个具备条件的社区安装了户外健身器材。在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获得奖牌总数列全省第一位。
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全市新增参保人员21.9万人,总计达到148万人,参保率和缴费率同比增长13%和20%;医保参保人员增加到192.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到117.2万人,在领失业保险金人员13.49万人;全市现有城市低保救助对象8.26万户、17.07万人;农村有4.5万户、8.62万贫困人口开始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全市实现实名制就业26.7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2亿元。
(七)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执政为民勤政廉政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市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季度向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和市政协主席会议通报工作。全年办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建议1138件,办理省、市政协委员提案814件,办复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98.8%。
2005年,市政府共向市人大提报《沈阳市节约能源条例》等7件地方性法规草案;出台了《沈阳市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办法》等13件政府规章;发布实施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禁止在浑河城区段捕鱼的通告》等15件政府通告。认真贯彻实施《行政监察法》和《行政许可法》,深入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工作,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86件;对我市15家主要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开展专项检查,共取消18项许可项目,清理出34项不符合许可法规定的收费项目,涉及资金3104万元。
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推进了政府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对全市31个国债项目的建设,90亿元国债资金的使用,以及95项市政府重大工程招投标等情况,深入开展了执法监察和行政效能监察。
全市各级信访部门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处理工作。去年共接待群众来访21万人次,受理群众来信1.1万件次,同比分别下降32%和30%。
公安机关坚持开展扫黑除恶,不断提高网格化巡逻的质量。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在上年较大幅度降低的基础上,又下降了9.6%,其中杀人、抢劫等八类主要案件下降13%,街面治安案件同比下降34.4%。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各级政府多次认真组织并开展安全大检查和整改工作,去年全市共发生各类消防和安全事故7863起,同比下降9.83%;各类事故死亡857人,下降4.73%;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97万元,下降29%。
去年,我们完成了年初确定的22件为城乡群众办实事任务。市政府集中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难点问题,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
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审计、物价、参事、民族、宗教、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侨务、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气象、民兵、预备役、双拥、防震减灾、人防、档案、修志、文史、残联、红十字会和老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果。去年,沈阳市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各位代表、同志们,2005年全市工作取得的成果,推动沈阳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跃上了新台阶,并由此决定了我们全面超额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
过去的五年,是沈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4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五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2.5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6倍。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按可比口径是2000年的3.8倍。“十五”时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到89.26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3.3倍。在去年全国百强城市评比中,沈阳名列第9位。这一切都充分表明,沈阳经济终于摆脱了低速徘徊的困境,进入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过去的五年,是沈阳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五年共投入城建资金433亿元,把昔日烟尘笼罩、缺水少绿、污水肆虐,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的沈阳,一跃改造成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一宫两陵”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广大市民,都会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座蓝天碧水、绿树成阴、路宽车畅、温馨和谐的现代大都市而感到骄傲。经过五年来全市人民的艰苦奋斗,沈阳终于摆脱了“慕、马大案”的恶劣影响,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我们五年为群众办实事120余件。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九五”末期的5850元提高到去年的10098元,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35元提高到5050元,年均增长10%;职工平均工资由6995元提高到16025元,年均增长18%;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7.4平方米提高到23.2平方米。特别是由于沈阳城市的升值,带动了房地产的升值,商品房平均价格由2000年的2546元/平方米提高到去年的3333元/平方米。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全市工作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励精图治、努力拼搏的结果,是720万沈阳人民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的结晶。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为沈阳发展作出有益奉献、付出辛勤劳动的全市各族人民致以亲切问候和崇高敬意!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参与沈阳发展建设的中央和省在沈单位、驻沈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在沈工作的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还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沈阳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还处于中下游水平;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尚没有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还需要做最后的攻坚;三是作为区域中心城市,沈阳对周边城市乃至东北地区的辐射力还不够;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对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将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2006年的重点工作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以振兴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沈阳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整合发展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做强主导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紧紧把握中央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到“十一五”末期,沈阳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二是加快建设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三是经济总量力争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集团”。
为此,我们将主要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经济增长年均保持13%,力争达到1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5%,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20%。
———城市建设达到全国一流水准。为实现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蓝图,要按照重点空间和特色空间布局的要求,统筹规划完成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际会展中心等21个标志性重大项目建设。地铁一、二号线2010年要正式投入运营,适时开工建设三、四号线,初步形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保持在4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以上;城市水面积率达到1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提高到330天以上。力争各项指标接近“国家生态市”标准。
———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合理。坚持把“工业立市”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根本方针,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重大技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八大产业。到“十一五”末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要达到80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400亿元。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发展金融、中介、物流、旅游和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到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000亿元以上,将沈阳逐渐建成辐射东北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
———和谐沈阳建设达到新水平。到“十一五”末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体系、安全监管和保障体系,以及社会利益协调和纠纷调处机制,努力构建和谐沈阳。
2006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开放年”和“文化旅游年”。全市要坚持以对内对外开放为主线,突出工业立市和办好世园会两大重点,确保经济发展不低于上年实际增长水平,不低于沿海城市的平均增长水平,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财政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重新整合区域空间布局,继续大力推进工业发展
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仍然是紧紧抓住工业不放,做到不是“工业年”,胜似“工业年”。全年要再新开工建设1000个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投资总额8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25%以上。
要进一步整合区域发展空间。今年要全面启动以铁西区、于洪区、辽中县为轴线的沈西工业走廊的开发建设,一期要抓好50公里长的西部工业开发大道、装备制造业园区、化工园区和冶金园区的建设。要按照大浑南的设想,对浑河以南的浑南新区、东陵、苏家屯及和平的部分街区进行总体规划和开发建设,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新城区和新产业区。要统筹规划辉山农业高新区和新城子区的发展,全面启动沈北大开发。要全面启动棋盘山国际旅游区建设,完善总体规划,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中心服务区建设。
狠抓工业项目不动摇。继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面向国内外招商,以此加速沈阳吸纳集聚资本的速度。今年全市工业要力争引进外资项目550个,投资金额达到17亿美元。
继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
重点推进“三个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建设,使之成为沈阳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支持华晨、北盛、中顺等整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的建设和整合,加速壮大我市的汽车产业。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市属重点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工作。
要放开投资领域,放大发展空间,放手支持创业,今年将召开全市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大会,制定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今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要力争增长20%以上。
(二)深入开展好“文化旅游年”活动,举全市之力办好世园会
“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是沈阳建城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展会活动,是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的中心内容,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举全市之力,精心安排好各项活动,做到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将这次展会办成世界园艺博览史上最成功、最精彩的一届。
要在全市各行各业开展“喜迎世园会,文明在沈阳”为主题的教育竞赛活动。继续巩固百日环境综合整治的成果,精雕细刻地做好城市环境的美化和绿化,向世人充分展现鲜花锦簇的美丽沈城和沈阳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
以举办世园会为契机,促进旅游业更快地发展。今年来沈旅游人数要比去年增加450万人次,同比增长13%;全市旅游业收入要争取实现265亿元,增长17%。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县区工业化城市化步伐
要在城市总体发展框架中高起点地规划郊区和县的发展。四个郊区要分别纳入沈北大开发、大浑南、沈西工业走廊及东部旅游度假区的整体规划;四个县(市)要按照郊区进行规划。要做好重点新村镇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发展壮大新产业,加速实现城镇化。
必须坚持把建设大项目和产业集群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四郊四县(市)要在年内再引进和培育4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每个县要至少培育壮大2个龙头农业产业化项目。今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要稳定在550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80万吨以上。
继续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农民增收。要实施千村富民小区工程和开发式扶贫工程;继续安排资金,用于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今年要将3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化解10%的村级债务,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安置机制。
要充分发挥辉山农业高新区的龙头作用,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
(四)围绕建设区域商贸金融中心目标,大力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
加快南北“金廊”和浑河两岸的开发建设。要加大南部“金廊”建设力度,陆续启动奥体中心等21个项目,其中有7个项目将在年内完成主体工程,使“金廊”成为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和大都市形象的展示区。浑河两岸开发要充分利用滩地资源,通过广泛招商,加速建设,使其成为国内城市最长的水岸生态景观区。
加快对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加大太原街、中街、长江街、西塔等传统商业街区的改造力度,加快提升东城商业区功能水平,形成一批以新兴业态为主的特色商业街区。
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依托沈阳金融开发区,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金融网络体系建设,在现有5家外资银行的基础上,今年争取再引进2-3家外资银行进入我市。要进一步发展保险市场。继续推进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推进新型工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会展和房地产业。住房消费类贷款余额要争取突破400亿元。
(五)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拓展城市整体功能
要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奥体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和重大基础设施。今年城市建设计划投资150亿元,同比增长22%。
要抓好地铁一号线建设,年内争取开工二号线,尽快建成十字型地下轨道交通骨架。重点建设区域性的沈康、沈新、沈通等高速公路工程。在浑河上再建设两座桥梁,增加贯通城市南北的大通道。
继续实施以浑河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水系建设工程,建设亲水休闲区和公园,恢复和保护卧龙湖、西湖等湿地,构建环绕城市的生态水系。
全面启动实施生态城市建设。实施南北运河及蒲河的综合整治。要建成辉山明渠和浑南2座污水处理厂,整体改善辉山明渠、白塔堡河两岸的环境景观;改造城市排水
管网,关闭浑河两岸现有排污口,全市城区和“世博园”区域内的水质要全部达到国家四类标准。继续拆除一批烟囱和锅炉房,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力争提高到320天。
不断巩固和提高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建立完备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坚持建管结合,使城市管理达到国内一流水准。
(六)以“开放年”活动为主题,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坚持以引进重大外资项目为主导,努力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改进招商方式。以韩国、日本和港台地区为重点,同时强化对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招商引资。
认真解决外贸出口的瓶颈问题,出口总额要同比增长20%。沈阳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要在2007年前建成。
进一步增进对外友好交流与合作。继续邀请更多的外国首脑和世界知名企业 C EO来我市参观考察、洽谈贸易。举办好第五届制博会和“韩国周”等重大国际展会活动。要争取再开通5条国际航线,空港出入境人数要增长30%以上。
对内开放仍然以江、浙、闽、粤等地区为依托,重点引进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大企业和产业集群。
(七)实现科技教育事业新突破,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要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把科技强市作为促进沈阳振兴的核心战略。今年将召开全市科技大会。要进一步明确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市高新技术产值争取实现1380亿元,同比增长25.5%。
全面改造城区薄弱学校,在做好已经启动的46所初中和20所小学综合改革的基础上,再确定40所城区小学进行综合改革。在农村建设2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年内完成100名校长、1000名教师的校际交流任务。正式启动装备制造等6所重点职业学校建设,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输出基地,同时也为农村初中毕业生进入城市学习、就业打开通道。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支持在沈高校资源的整合。
(八)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努力建设和谐沈阳
要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增加公益性岗位,全年力争实现实名制就业23.87万人,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企业养老保险收缴比例由20%下降到19%。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抓紧制定统一规范的征地、拆迁补偿政策,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保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农村文化站和广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全力办好第六届沈阳艺术节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
要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建立完善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全力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的防控工作。要加大对食品和药品生产销售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卫生和生命安全。积极发展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今年要开展5-10项具有一定规模和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并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措施,营造政府、企业和市民诚信的良好环境,努力构建诚信沈阳。继续支持和发展残疾人事业。
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功能和水平。继续加强国防教育,不断深化双拥工作,争取沈阳连续第六次进入“全国双拥模范城市”行列。
要高度重视和抓好社会公共安全,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有效防止各类公共安全事故发生。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网格化”巡逻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建设平安沈阳。
市政府将继续大力为城乡群众办好24件实事。
(九)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民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重视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提高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提高行政审批的效率和质量。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不断提高机关公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强化执法监察和行政效能监察。坚持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各位代表、同志们,一个新的五年建设期开始了。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领导下,我们有“十五”期间打下的雄厚基础,有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奋力拼搏,有业已形成的良好发展态势,就一定能够再创辉煌,夺取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