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浓墨重彩绘锦绣——基础设施建设纪实
浓墨重彩绘锦绣
——麻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肖丹 通讯员 雷国荣
一条条宽阔平整的公路蜿蜒伸展,纵横山乡;一个个山塘水库修葺一新,星罗棋布;独具苗乡特色的高楼,热闹非凡的广场,如一个个跃动的音符,谱写着经济腾飞、和谐发展的序曲,让人强烈感受到该县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所取得的卓然成效。
近年来,麻阳县立足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宜居环境,坚持基础先行,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了城乡基础条件,推动了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新城镇: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夜幕下的福寿广场,微风拂面,灯火阑珊。每当夕阳西下,远近的居民都会来到这里,开始一天忙碌之外的休闲。而这,只是麻阳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麻阳按照‘改造城北、提升城南、开发城东’的总体思路发展县城,从空间、功能、形象、特色四个方面进行定位,突出抓好专业规划设施,创新建管思路,科学经营城市,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城东新区建设进展顺利,县城防洪堤二三期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青少年文体中心、苗乡风雨桥、城南停车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竣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县城面积扩大到7.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5%,比五年前增长8个百分点。人均住房面积达29平方米,县城人均道路面积7.6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4%。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
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投入资金近5亿元,相继对县城主干道及人行道实施改造亮化工程,改造总面积34万平方米;修建了绕城公路、城东滨江大道、城南沿江大道;对老城区背街小巷5.6万平方米道路全面实施了硬化改造;建设锦江广场、商业步行街、青少年文体活动中心等文化商业公共建筑,着力打造锦江新城、水岸明珠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完成了县城2.8公里污水管道建设;对县城强电弱电全面进行线路改造,实现了县城主次干道两边管线入地;对老城区自来水管网实施了全面改造。同时,麻阳还加强对市容秩序管理实行突击机制与长效机制相结合,摊贩管理规范有序;对城区实行全天候保洁,垃圾处理率达100%。
今年,麻阳又投入近2亿元,启动了一批重点市政工程建设,目前,代远大道建设、城东滨江大道二期、市民广场、沿江大道、劳动服务综合大楼等工程设有序推进。“必须以大气魄、大手笔推进城镇布局调整、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改善城镇面貌,提升城镇品位,巩固省级卫生县城成果,争
创国家卫生城市。”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县长彭平安向记者描绘未来麻阳县城建设的蓝图,“不出三年,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将是另一个全新的麻阳县城。”
新动力:推进路水电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条条宽阔平整的公路叩开了曾经紧锁的山门;一股股甘甜洁净的自来水流入了万千百姓家;一盏盏电灯点亮了乡村山寨群众的新生活„„在如今的麻阳苗乡,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引擎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麻阳是后发展山区县,过去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为打破交通“瓶颈”、实现后发赶超,一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突出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的大交通建设热潮,很快在苗乡大地掀起。
一个集公路、铁路、水运于一体的立体现代交通网络,正在麻阳形成。目前,包茂高速公路吉怀麻阳段建设、209国道改造工程顺利实施;308省道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城东新区至兰村二级公路和吕家坪大桥两条干线公路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00万元;拖冲至张家界公路改造工程即将上马开工。与此同时,大桥江至文昌阁和板栗树至燕子岩24公里通乡公路改造任务全面完成;长潭大桥接线工程和跃马寨大桥竣工通车,黄泥溪大桥开工建设。完成通畅工程建设70公里,农村客运(招呼)站26个。
“十一五”期间,麻阳县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9.29亿元,全县23个乡镇全部通水泥(沥青)公路,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92%,通达率达99%。铁路总里程在全市各县(市、区)稳坐“头把交椅”,通铁路乡镇由4个增加到12个,渝怀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麻阳县上三区不通铁路的历史,渝怀铁路复线建成后,将成为连接大西南的铁路大动脉。麻阳交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公路交通“四纵八横”公路网络初步成形。渝怀铁路、焦柳铁路在麻阳境内穿越而过。
随着209国道改造工程年内完工和吉怀高速公路明年竣工通车,再加上渝怀铁路复线建设即将上马,制约麻阳发展的交通“瓶颈”将实现历史性突破,麻阳必将融入怀化半小时经济圈,加速鹤、中、洪、芷、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承接周边城市更多的经济辐射。
以农田水利、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三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城市防洪、小水电开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水环境治理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五大重点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去年省、市冬春水利会议在该县召开,成功争取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县。投入资金4000 多万元,先后实施了黄土溪中型水库和阴山、宝库岭等27 座重点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
2010 年,以被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为契机,投入1600 万元,重点建设锦和、郭公坪、文昌阁、拖冲4 个示范项目区,改造山塘156 口,新建和改造溪河坝53 处,改造电灌设备18 处261.57 千瓦,干支渠配套124 条175.66 千米,田间渠道改造367 条203.17 千米,新建和改造渠系建设物15 处。
近3年内,该县投入9455 万元实施了黄土溪中型水库扩容、县城防洪堤二、三期工程,新建了高村镇漫水村、锦和镇、吕家坪镇等堤防工程6073 米,实现
保护区面积10.3平方公里,防洪标准由原来的5 至10 年一遇提高到了20 至50 年一遇。
与此同时,电力基础建设不断改善,电力保障能力大大增强。新建成110千伏变电站1座,形成了110千伏电压等级为龙头,35千伏网络为骨干,覆盖全县的供电网络,实现了户户通电。今年6月,该县又启动了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对进一步增强供电可靠性、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大力实施锦江流域小水电梯级开发,铜信溪、江口、锦江等电站顺利投产发电,全县小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力度加大,成功实现县电力公司由省公司代管,争取上级投入6200万元正在实施农网改造,农村用电户将逐步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新展望: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宜居环境
2011年,又一个盛世华章的节点。在中国共产党麻阳苗族自治县第五次代表大会把“着力突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今后五年麻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该县县委书记胡佳武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今后五年,我们将始终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打基础、增后劲的战略举措来抓,力争通过五年的奋斗,努力实现城乡面貌的大改观。”
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的蓝图已然绘就。
——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坚持走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相结合的道路,着力构建“两水四岸、三区融合”的城市格局,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强规划和建筑风貌控制,致力将县城打造成“文化底蕴深厚、山水风光秀美、建筑特色鲜明、生态环境宜居”的特色精品城镇。重点开发城东新区,迅速启动行政中心建设,抓好滨江大道、市民广场、民俗风情园和锦江新城二、三期等项目建设;切实抓好城区防洪堤、城东城西路网、管道燃气、苗族文化长廊、民族风情街等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木场弄等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抓好文明山森林公园建设,建好绿溪口滚水坝,推进锦江河、毫洛溪沿江风光带建设,打造靓丽山水景观。
——着力改善城乡基础条件。突出“交通先行”。支持包茂高速、渝怀铁路复线建设,实施300公里“通畅”和450公里交通维修改造工程建设,推动道路等级升级,力争把308省道升级为国道,把吕家坪、江口墟到芷江隐溪和江口墟、锦和至铜仁漾头等4条县道升级为省道;尽快建好大桥江—文昌阁、拖冲—芷江五郎溪、和平溪—辰溪大水田等公路,全面完成县内外断头公路连接;完成锦江吕家坪大桥、江口大桥等3座交通主桥建设和78座农村渡改桥工程,逐步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为骨干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县城防洪堤封闭圈和锦和镇防洪堤建设;规划实施黄土溪水库扩容升级工程,完成小(Ⅰ)型、重点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上型水库整体防洪抗旱能力;完成豪洛溪、滑石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实施舒家村、大桥江、兰里等乡镇的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建设一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着力解决1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小流域农业生态工程等土地治理项目。加快电网建设,尽早建设县电力调度中心和县城220
千伏变电站,不断优化电源供应、输送、配置体系,突破工业用电瓶颈,加快推进农网改造步伐,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加强通信盲区基站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加快电子政务网、科技信息网等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建制镇和边贸集镇建设步伐,增强经济带动能力。大力实施“三乡十村”新农村示范带建设,逐步推行村庄规划审批制度,有序引导农民建房。大力实施村容整治工程,抓好“三清五改”工作,积极推广垃圾处理和污水净化处理,逐步实现农民居住环境净化、绿化和美化。继续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切实抓好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保护名木古树,搞好“三边”绿化。
第二篇:临沭县郑山街道浓墨重彩绘民生
临沭县郑山街道浓墨重彩绘民生
笔者在临沭县郑山街道中心敬老院看到,40多间住房干净整洁,房内衣柜、沙发、电视、大功能热水器等生活用品齐全,娱乐室内几位老人正悠闲地玩着扑克,看着电视„„这是该街道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郑山街道以关注民生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使群众困有所解、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展开了一幅和谐社会画卷。
爱心救助弱势群体。街道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逐步建立起扶贫济困的长效工作机制。街道投资300余万元建起高标准敬老院和专门的服务办公楼,已集中供养五保老人55人,分散供养45人,投资15万元免费为残疾人购买轮椅100辆,安装假肢21例,安配矫形器10例,购买残疾人用品200件,为851名重病、残疾、特困户办理了农村低保,实现低保覆盖率29.6%;班子领导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利用“春节”、“七一”、“中秋”和“重阳”等节假日,对特困户、老党员进行走访慰问,给他们送去了大米、面粉、猪肉和慰问金,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决心解决百姓“三难”。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着力解决“看病难”问题。目前,街道建成了18个行政村的标准化卫生室,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2.93万人,参保率达到99%;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足额落实困难学生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并组建了一支“爱心妈妈”队伍,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有力地解决了“上学难”问题。目前,全街道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及初中适龄入学率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大力推进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今年街道以推进干线公路的整治为重点,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队伍,定期对村村通道路路肩进行维护、清扫路面,保持道路的畅通和整洁。今年新硬化路面50000多平方米,栽植各类绿化苗木4.6万余株,安装路灯280余盏,购置垃圾箱70多个,建立垃圾收集池18个,清除各类垃圾600多吨,切实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第三篇:文县改善教育基础设施纪实
文县改善教育基础设施纪实
近年来,文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
办学条件,使全县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立足县情,科学定位谋发展
全县城乡400所中小学和教学点的大部分校舍因年久失修,加上近年来连续遭受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学校校舍设施严重损毁,校舍危房面积居高不下,山区孩子“上
学难”成为不争的事实,基础设施滞后成为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瓶颈”。
2001年以来,面对穷县办大教育的县情,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教育发展思路,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探索新形势
下贫困山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路子。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全
县教学质量分析会议》,这次会议成为文县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启动实施了各
级领导和部门联校帮校制度,制定并实施了《文县中小学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教育管理提
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关于规范教师教学工作的要求》、《文县中小学师德规范及考核暂行规
定》,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上市、赴省、进京”争取各类教育项目,大力改善
办学条件。教育发展的春天已降临古老的阴平大地。
争取项目,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2001年以来,县委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积极“上市、赴省、进京”争取各类
教育项目,先后争取了“普九攻坚”、“危改工程”和香港“苗圃行动”、“ 欧盟项目”、等项目支
持,累计争取资金达到11271.1万元。强大的资金保障促进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目前,全县共新建砖混结构教育工程124幢,新建砖木结构学校21所,维修学校80
所,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维修面积2.9万平方米。
与时俱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程度,标志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程度。2001年以来,县委、政府
抢抓机遇,先后争取信息技术教育项目1005.2万元。共建计算机教室19个,建起卫星地面
接收站25座,电教室45个,语音室3个,中国教育宽带数字接收设备26套,卫星数字收
视系统197套;配置计算机教室的学校14所,网站1个,各种教学光盘4000余盘,投影仪
38台,幻灯机40台,34寸彩电454台,DVD454台。目前,全县有条件的学校均开设了信
息技术教学课程,实现了与中国教育宽带网联通,利用网上教育资源服务于教学。
固本强基,建立教师学习资源中心
教师是教育教学任务的承担者,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建立了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5个,配发图书17577册,教学光盘1425张,计算机
30台,DVD、34英寸彩色电视、卫星接受系统、打印机15台(套),大小会议桌、书柜136
张,数码照相机15台,数码摄像机1台,科桌凳836套,设备配套总资金140.3万元。一
个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承担全县各级教师的业务培训,为新课程改革服务的教师资源网络
初步形成。(刘二银)
编辑:简小娟
第四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稳步发展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调研报告
赵雨 刘艳丽 张丽娟 赵妍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2004 年以来的连续六个中央1号文件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均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从2010年国家又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在重点支持农林水利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显著增加了对农村水、路、气、电、房建设等民生工程及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因此,在2010年初,由行政学院几名教师组成调研组,深入白城地区镇赉县、通榆县、大安市、洮南市等县市,对白城地区各县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
农村基础设施与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历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可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六小工程”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十五”期间,在继续搞好大江大河治理和开展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的同时,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投资始终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努力做到了“一个调整、三个倾斜”。“一个调整”是:不断调整投资结构,努力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三个倾斜”是:一是坚持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项目倾斜。二是坚持向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倾斜。三是坚持向农村社会事业倾斜。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明显滞后,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仍然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在增加。据吉林省农村基础设施调查综合汇总分析,目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一个需求是有关民生改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供给、污水处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处理、改厕、路灯亮化、通公共交通、电网改造、有线电视。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三)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
我们在调研中深深感到,如果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现代农业建设就无从谈起。特别是对白城地区来说,干旱是制约白城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我市是典型的风沙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1999年到2008年十年平均降水量下降为315.6毫米,干旱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由原来的“十年九旱”发展成“十年十旱”。全市1200多万亩耕地,半数以上缺乏井灌条件,依赖天然降水维持生产,受干旱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以玉米单产为例,1999年以来,10年间平均单产为715斤/亩,比全省低20.2%。以粮食总产为例,2006年全市粮食产量为48.7亿斤,2007年为36.7亿斤,2008年则达到63亿斤,年季间产量波动幅度超过10亿斤。持续的干旱,还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自然泡塘干涸,过境江河断流,土地碱化、沙化、荒漠化加剧,不但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给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农民增收大部分来自于农业,所以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更为紧迫。同时还必须看到,如果农村的交通、电力、供水等设施不首先改善,就很难有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繁荣兴旺;如果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首先搞好,就很难有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所以我们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长期薄弱的局面。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不足
目前,金融支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本来源,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问题。以2007年为例,全省各市(州)平均农业贷款额为36.3亿元,而我市仅为28.6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1%,其中仅有很少一部分投入到农村基础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同期投入资金相比,我市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明显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的不足意味着用于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偏小,并影响到我市部分偏远农村的电网改造、公路建设等项目的开展,也拉大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导致区域发展不协调,有时甚至会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等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进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债务包袱重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超前意识不强,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在存量上与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要求。另外,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卫生室、乡村卫生院的医疗条件比较差,需要进一步改善。部分农村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建设标准低,严重滞后于城市。还有就是古建文物、特色民居、古树、大树和成片林地也同样缺乏保护。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供需双方沟通不到位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属于程序“自上而下”的上级政府主导型,忽视了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意愿表达,加之农户分散经营利益的多元化趋向和对政府官员考核升迁的利益驱动,导致基层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上出现了重短期轻长期,重新建轻维护,重“硬”基础设施建设“轻”软件投入,重表面轻实效的“四重四轻”现象,农民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不能及时优先实施,不切实际的“花园城镇”、“样板农村”,却花样百出。
(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法制法规不健全
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类似《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监督制约办法》《农村基础建设公共招标实施办法》等配套的法律法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处于国家“大一统”的混乱模式,各级政府对那些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明确定位,也没有具体的规划,一味依赖上级拨款。加之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违法考核办法,拨款的“漏损率”过高,使用率不高,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压力。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认真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工作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科学规划,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规划既要立足当前,从实际出发,明确阶段性具体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又要着眼长远,体现前瞻性。在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针对今年春季降水少,抗旱形势严峻的实际,本着早动手、早安排、早行动的原则,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科学规划,迅速掀起了以打农田抗旱井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乡党委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向上争取到40万元的抗旱水源井配套资金,村民自发筹集20万元,乡党委拿出40万元,计划新打抗旱井110眼,增加农田灌溉面积4400亩。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为确保打井工作的有序进行,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在打井一线建立了现场指挥所。以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并安排一名副乡长级领导干部负责监管工作,对打井用的管材、滤料、井沙等各种材料严格把关,对各项技术指标进行跟踪监测检查,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价格、统一验收,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每一眼井,截至到4月末,所有抗旱水源井建设工作全部结束。正是由于德顺蒙古族乡乡党委把做好抗旱水源井工程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盼,高瞻远瞩,科学规划,才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所以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既要做到尽力而为,努力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去,又要坚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防止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既要突出建设重点,优先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又要始终注意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切实防止把新农村建设变成新村庄建设。
(二)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分类指导
各地新农村建设起点有高低、进程有快慢、特色也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白城地区是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传统农业区,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积累能力还比较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比较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到重要位置,同时协调推进其他各项建设,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新农村建设路子,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被农业部授予“2009年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的镇赉县,粮食生产实现“五连增”:产量由2005年的9.9亿斤,增长到2009年的15.3亿斤,平均年递增1亿多斤。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能够年年上新台阶,主要就是缘于镇赉县能够因地制宜,从本县实际出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镇赉县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和水,然而,滔滔南下的嫩江水,始终未能改变这个县大面积干旱的自然环境,大片土地盐碱化,大量的未利用耕地成了烫手山芋。长期实践证明,若引用江水开发水田,便可一举实现以稻治旱的多赢目的。为此,镇赉县制订了“双百规划”(百万亩水田和百万吨粮食)。2006年,贯穿镇赉县8个乡镇的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引嫩入白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给镇赉县实施“双百规划”提供了机遇。到2009年底,万亩示范种植获得理想收成,其中,轻盐碱地块平均亩产510公斤;中盐碱度的平均亩产423公斤;重盐碱度的平均亩产273公斤。137户示范种植户,共收获优质水稻175万公斤。所以,镇赉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分类指导方法,是他能够取得农业大丰收的重要物质保障。
(三)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和引导他们用辛勤的双手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白城地区地域广阔,各县市自然资源状况、地形地貌不同,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优先序、建设标准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广泛听取民意,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搞好引导服务,改变过去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层层压任务的做法,把政府支持与农民自觉自愿结合起来,由过去的“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组织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帮扶农村,鼓励和支持他们投资、投劳、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必须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也要按照存量适当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农村建设的投入,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企业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五)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开展新农村建设,亿万农民既是受益主体,又是主力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通过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辛勤的劳动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和谐农村。一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增加投入,大力发展生产,培育农村新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提高收入水平,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突出建设重点和优先序,坚持把国家支持和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前提下,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三是要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为核心,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第五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监控,通过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方法,不断降低扬尘、减少土地利用,提高节能减排效率,项目重点实施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1.开展施工扬尘防治工作日常检查,开展项目施工扬尘防治工作的日常检查工作,明确检查工作任务与目标。
2.严格控制项目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源。对水泥、砂石、灰土、灰浆、灰膏、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等易产生扬尘污染的物料加以严格控制,切实开展蓝天工程。
3.施工现场扬尘治理做到“六必须、六不准”。即必须打围作业、必须硬化道路、必须设置冲洗设施、必须湿法作业、必须配齐保洁人员、必须定时清扫施工现场,不准车辆带泥出门、不准高空抛撒溅渣、不准现场搅拌混凝土、不准场地积水、不准现场焚烧废弃物、不准现场堆放未覆盖的裸土。确保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总体受控。
4.扬尘防治工作实施目标化管理。在项目对涉及扬尘问题的作业班组进行专项防止扬尘交底,将扬尘防治工作具体落实到操作层,并建立奖罚制度以推动施工扬尘污染控制过程。督促项目部与作业班组签定扬尘治理目标责任书,对扬尘防治工作实施目标化管理,具体要求如下:
(1)施工区域的围栏封闭。根据规划范围,确保整个施工区域与外界充分隔离,严格要求在建项目在施工大门口设置冲洗设备、沉淀池及排水沟,施工运输车辆、挖掘机械等驶出工地前必须清除泥土作防尘处理,严禁将泥土、尘土带出工地。
(2)施工场地的硬化处理。施工现场应平面布置要求做好主要道路、材料堆场、生活办公区域铺设混凝土路面工作,实行场地的硬化或绿化处理,确保无一处露土现象,以达到防尘控制要求。
(3)道路清扫扬尘污染的控制。安排保洁人员2名(佩戴标识)每日对施工现场的道路进行1—2次的清扫,清扫前对路面进行洒水。天气干燥或风力较大时,增加洒水频次,以保持路面的湿润。
(4)土方施工、堆放扬尘污染的控制。在土方开挖、回填施工中,主要采取淋水、降尘和防止车辆泥土外泄等措施。当雨天开挖、基坑回填时,应在施工临时通道上铺设麻袋。严格按挖土施工方案中所规定的挖土流程,堆土位置及车辆出入口线路进行指挥。加强对渣土运输车辆的车况检查,指派专人随机跟车监督,保证按规定线路行运,严禁偷倒、乱倒。在场地内堆放作回填使用土方应集中堆放。同时,在土方未干化之前,经表面整平压实后,用密目网进行覆盖。定时洒水维持湿润,以有效地控制扬尘。
(5)建筑材料扬尘污染的控制。①砂石设置专用池槽进行堆放,控制进料数量,做到随到随用,不大量囤积。堆放时做到堆积方正、底脚整齐干净,并将周边及上方拍平压实,砂石料如过于干燥,应及时进行洒水。②施工用的粘土砖、加气砌块必须在指定场地进行堆放。进场后及时进行洒水湿润,定时由专人对堆放场地进行清扫。③其他易飞扬物、细颗散体材料(如塑料泡沫、膨胀珍珠岩粉末等),必须进行严密的遮盖或存放在不透风的仓库内,运输车辆要有防止泄漏、飞扬装置,卸料时采取集中码放措施,以减少污染。
(6)脚手架清理、拆除扬尘污染的控制。在脚手架顶部设置喷雾装置,以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扬尘污染。脚手架设专人检查、维护,严禁擅自拆开。在使用期间应采取措施防止建筑材料、垃圾向外、向下散落。清理架体内的建筑垃圾和废料时,应采用洒水和吸尘措施,禁止直接掀翻、拍打底笆板。定期对沾上灰尘的密目网进行清洗,周期为2-3月一次,及时更换破损严重的密目网。拆除前,应先行清除脚手架中的杂物,并对积灰较多的密目网洒水湿润。
(7)混凝土、砂浆拌制扬尘污染的控制。在混凝土、砂浆搅拌操作间四周进行封闭围挡,以控制和减少水泥扬尘对大气造成的污染。袋装水泥设置封闭的库房进行堆放,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定时进行清扫,保持库内整洁,地面无积灰现象。如需露天存放应采取严密遮盖措施。装卸以及拌制作业时严格要求工人佩带口罩,做到轻搬轻放。混凝土、砂浆拌制时严格按石子(砂)→水泥→砂顺序进料,以控制和减少水泥扬尘。搅拌机储料池前应设置三面挡水,并做好排水沟、沉淀池,定期对沉淀池进行清理,减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源,施工现场全使用商品混凝土。
(8)木工机械作业扬尘污染的控制。木工加工棚落实责任制,指定作业场所环境保护责任人,负责木工棚的日常管理。保持木工棚的整洁,及时清理木屑、刨花和边角料,必要时进行洒水湿润后再清理,并装袋运至指定地点堆放,定期处置。
(9)道路清扫扬尘污染的控制。在施工现场主要道路边、生活区域内场地适当位置安装一些水龙头,使洒水皮管、洒水车能就近使用,便于操作。道路安排专人每日对施工现场的道路进行1-2次的清扫,清扫前需进行洒水湿润,天气干燥或风力较大时,增加洒水频次,以保持路面的湿润。所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粉尘经分类袋装后及时地投放到指定的地点。
(10)运输车辆扬尘污染的控制。运输建筑材料、垃圾和泥土等的车辆,在驶出建设施工现场之前,要加强防尘冲洗、遮蔽、清洁等工作,防止建筑垃圾、泥土的散落,污染道路和周边环境。冲洗车辆产生的泥浆水应通过二级沉淀达到排放标准后,方可排人城市公共管网。沉淀池派专人定期进行清理,一般为2-3天清理一次。
(11)砖槽切割加工作业扬尘污染的控制管线安装施工的砖墙沟槽切割,应采用湿作业法进行施工。装饰工程所用石材应优先组织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实施装配式施工,减少因石材切割、加工所造成的扬尘污染。现场石材切割加工应设置专用封闭式作业间,操作人员必须佩带防尘口罩,以降低或减少扬尘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体的危害。
(12)对涉及扬尘问题的作业班组进行专项防止扬尘交底,将扬尘防止工作具体落实到操作层,并建立奖罚措施。
(13)项目部与作业班组逐级签定扬尘治理目标责任书,对扬尘治理工作进行目标化管理。
5.沥青混合料实行集中场站搅拌设备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l6297--1996)中的一级标准的规定。搅拌场站必须设在离开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300m以外的下风向处,且不能采用开敞式或半封闭式沥青熬化作业。
6.积极开展社会舆论监督。发动群众参与监管,设立施工扬尘举报投诉电话,接受公众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污染的举报和投诉。对违规扬尘的工地项目名称、相关责任单位、处罚情况,可以通过网站、报纸、媒体等向社会曝光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