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网络店铺经营现状分析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5篇)

时间:2019-05-12 18:1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国内网络店铺经营现状分析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国内网络店铺经营现状分析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篇:当前国内网络店铺经营现状分析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国内网络店铺经营现状分析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调查对象:网上经营商店(下称网店)

二、调查内容:网店经营可行性分析及经营措施

三、调查方法:实地考察兼网上调研

四、具体内容:

经过最近一段时间专门对淘宝网上店铺以及相关网上店铺经营资讯的关注,经过分析,我本人对目前国内网上店铺(主要是淘宝网店)的经营状态得出的结论如下:

(一)网店经营大环境

首先从淘宝网来看,淘宝网络针对网上交易的管理越来越正规,专业,致使国内的网络交易正走向一种良性的经营(如支付宝的推出,消费者协会的推出,为商家提供的专业培训等等)

近两年网上开店网上交易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网上店铺的数量每天都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网上交易金额也是年年突破新高,尤其在08年,网络交易迎来了国内网上交易诞生以来飞速发展的一年,网上店铺注册数量,以及令大家吃惊的交易数字,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实体经济,而网络交易却出奇的活跃起来,就拿刚刚结束的圣诞、元旦两大节日的消费来看,07年此段时间网上交易金额是2亿,而08年却整整是翻了一翻,4个亿!这个数字,这个速度真是令人惊讶!就在全球经济如此萎靡的时期,淘宝网络交易却创造了这样的历史,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网络购物时代真的到来了!

(二)网络店铺经营

以淘宝网店天鹅纵横为例

背景:天鹅纵横成立于2002年,时间上走在了国内几乎所有网络店铺的前面,同事开创性的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裂帛”,懂行的人一看就清楚这家店应该是一个服装方面的专业人士所做,从其品牌定位,品牌主配色,品牌文化,品牌经营来看,无不体现着她的专业,后来听已经做了两年网上服饰店铺经营的朋友说,这家店铺已经是一个有50几名员工的公司了

我对这家店铺的优点进行了总结:

1、经营自有品牌(非常有远见的决策)

2、品牌定位清晰,非常具有自身特色(我个人认为受重群体相对窄了点,但也正因为窄才体现了它的特色,个人建议此品牌可以着手开发国外市场)

3、价位定得比较明智(低-中-高),既考虑到了当前网店顾客的消费能力,同时也兼顾了自己的利润。我个人认为此种店铺的利润率应该在40-50%左右;当然有待请服装业内的朋友给出专业意见。

4、网店经营方面体现得比较好从会员顾客、VIP顾客、定期举办的活动、品牌文化、倡导的生活方式、网店服务(此点只从网上部门设置及相关职责做参考,未与其发生过实质性的商品交易)网络提前告之等方面都体现了此家店铺的专业及细心(这些正是实体品牌服装店运作的专业手法;都是我想体现在我梦想的店铺中的,看来自己还是落后了,得想出更有特色的)

(三)网店赚钱与赔钱、赚多与赚少

1、从搜集的一些网店资讯里了解到,有一部分网店是赚钱的,但同时并未把其他的网店定义为赔钱的,但我认为如果没有赚钱,那肯定就是赔钱的了,因为开家网上店铺需要投入精力去思考,需要投入时间去研究去管理,也需要投入财力去进货(当然也有不用进货的)所以这些都是成本。我的观点就是,网上店铺的经营除了赚钱的就是赔钱的,不存在不赔不赚的情况,因为我认为时间和精力以及热情的投入是不可去衡量的2、对于赚多与赚少,黄金二八原则,我想在这里仍然适用,而且我认为店与店之间盈利的差距像国际奢侈品与国内服装品牌间盈利的差距一样的大,前两天在一家卖调理内衣的网店(湖北)通告里看到,“在上个星期一周交易额淘宝网的排名里本店排第几交易额是***。。。)一周16万多的交易额,放到实体商店也是令人艳羡的数字。

(四)我个人对目前网络店铺经营状况看法如下

1、网上店铺发展迅速,每天都有令人不可思议之多的店铺注册加入,但经过最近的细心收集也使我了解到,一般一位店家都会在淘宝上有2-3家的店铺,所以我认为在淘宝网公布其注册的店铺数量时也必须要把这部分“水份”考虑进去吧

2、网络交易已基本成熟,淘宝网的运作和管理都有很大的提高,注意服务,注重信誉已经成为店铺经营者自身生存的根本

3、从相关信息里反映,目前网上卖得最好的还是电子商务产品,其次还有服饰等等但是这一比例每年都在发生变化;与此同时虽然商务产品的销售数量和销售额比较高,但算其利润却比不上排在其后的服饰产领域了

4、自我感觉网上服饰经营这块,上海 杭州 广州 深圳的店铺和国内实体店经营的状况差

不多,整体的要好于其他的地方,当然其他省市也有一些做得不错的店铺,但相比起来毕竟是少得多,而这个差别主要就体现在店铺的定位、店铺装修、图片拍摄等方面;但另一个方面我也看到沿海店铺的进货渠道还是有先天优势的5、店铺特色化经营是店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这方面我非常欣赏的是一位在上海做网店经营的男士,他用他的智慧为他自己换来了每月五万元的收入;还有一个是朋友推荐给我的店铺,名字叫“钻石小鸟”,在网上看了这家女店主的一席话,我想至少有两个点值得在以后自己的店铺里去借鉴,第一、用一些单价便宜的小件商品为自己快速赚取信誉度;第二、尽可能多的发表些相关的文章,到不同的网站或论坛里去发表,这样可以给我的网店做免费的宣传。“取别人之长,补已之短”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话是值得后人去把他继续流传下去的6、目前网上经营男装的店铺相对还是比较少的女人和孩子的钱好赚的道理在这里同样被店家铭记于心了,但我相信网上男装的销售在一定时间内必将会迅速发展起来

7、网上销售已经开始出现自有品牌,网上品牌经营的时代必将到来,它是网上店铺经营的必然方向,有心的店家要上心了(服装饰品等领域)

8、网上服饰销售分三块来看

第一、卖散货的服装店

也就是所谓的外单服饰,我个人觉得这块市场会长期存在,目前淘宝网上做服饰类销售的应该说有绝大多数的店都是以这种情况在运营的,所以竞争会非常的激烈,那么如果想赚钱想做此版块经营模式店铺的领军人物,关键所在就要看,第一是货品,首先货品要是迎合市场的需要的,其次在进货渠道环节要有相对低成本的优势;此外第三就是店主的经营运作了,相信宣传做好了,服务做好了,此店铺就会脱颖而出;

第二、今年迅速火起来的海外代购业务

基于当前的经济形式,相信这种网络经营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必将会在网上经营上分上一杯羹,但是否将长期存在,我想这还要看以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贸易方面的发展情形决定,但我本人认为,这块业务的利润比较透明,利润空间也基本比较固定(收取商品购买价格10%-20%的费用)当然竞争将会是异常激烈的,其长远出路还是未知的第三、只做网上销售的自有品牌的出现

相比前两种经营情况,做自有品牌的店铺无疑其产品在网上成了名副其实的“独一无二”,所以在竞争方面相比其他两种经营都会小得多,利润的空间也更具有自控性,再加之08年里淘宝网对此种自创品牌自我研发的店铺的大力扶持,相信以后我国的网上购物必将会是以自主品牌为主要的经营状态。

五、调查结果

做好一家网店经营,必须要做好一下三个方面:

1、定位(店铺定位、产品定位、品牌文化等等)

在定位方面,我觉得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也是前期做网上店铺需要特别思考的问题。店铺风格定位,这里又包括了店铺的产品定位、价格定位、对消费群体的定位、店铺装修风格定位、产品图片拍摄的定位、品牌文化的定位等等(备注:我个人认为网店里的服饰产品做无牌的要比做有牌的好做---搜索时不容易搜到卖同款衣服的卖家)

网页设计成功关键。专家认为,对首次尝试网上开店的创业者来说,不妨选择加盟的方式,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熟悉网上交易的游戏规则,同时依托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壮大。但要注意,知名商务网站往往拥有成千上万家店铺,同类商品的竞争异常激烈,因此新开张的店铺在商品、网页设计、名称等方面一定要有独特性,才能脱颖而出。而对打算自建商务网站者来说,一切从零开始,没有成熟的客户群体、销售渠道和营销模式,同时还要面临一大堆技术问题,因此难度较大。前期一般都会有段“冷藏期”,创业者必须要有耐心,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2、企划宣传(店内活动 其他宣传方式 途径等等)

再好的产品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宣传,那么他也不会是一个真正的好产品

企划宣传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在店铺内的企划宣传;第二就是在店铺以外的其他所有领域的宣传,有可能是参加淘宝网定期推出的促销活动,也有可能是加入一些相关的论坛去发贴子做宣传、还有可能是在相关的时尚网站、时尚杂志上直接做宣传等等,总之要针对自己店铺的情况做对路的宣传,当然这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的摸索,但相信只要用心肯定会找到适合自己店铺的宣传方式(备注:1月21日从《环球时报》上看到名为“精英博客:大品牌的宣传新宠”这篇文章,更让我觉得博客这个宣传渠道是可行的,也更应该重点的去了解,客观分析,做出准确、系统的宣传方案)

3、服务(网上与顾客的交流 商品的包装 快递的速度 后期投诉建议的处理及回复等)通过以上调查研究,我认为如果想经营好一家网上店铺,做好以上三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谁能想到的更多做到的更细谁就会是那个成功者。

第二篇:国内金融资产交易所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金融资产交易所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自从2009年金融资产交易所的概念和形态推出以来,各地都开始积极推动当地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建设,并以此作为建设金融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其中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和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最具典型特色。

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在筹建之初采用“一个市场、四个板块”的战略布局,下设信贷资产板块、金融国资板块、私募股权资产板块和信托资产板块四大业务板块,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原有金融企业国有资产交易和不良资产交易业务基础上,积极探索信贷资产交易、信托资产交易、私募股权资产交易等创新业务。

2010年底开始,限于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的重点业务——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几乎停滞。同时,金融国资业务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业务,偶发性强,波动性大。因此,2011年以来,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在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和金融国资业务这两大基础业务尚无形成可观交易量。

有鉴于此,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以金融产品创新抵御政策变化等因素带来的风险,2011年上半年推出了委托债权投资计划产品,创造了巨大的交易量。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通过产品的不断创新,丰富交易所各类金融产品,逐渐摆脱金融国资业务的瓶颈。

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由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和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共同出资组建,该交易所自成立起来,凭借股东资源开展传统的金融国资业务和不良资产处理业务,但不良资产处理业务并非主流金融业务,所占金融资产总比很小,且规模不断萎缩,因此交易量不佳。

2011年以来,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一直努力突破传统业务的局限,逐步开展产品创新,从最初的不良金融资产交易、信贷资产交易、国有资产转让,到现在的信托、保险、基金、租赁、项目融资等多品种、多层次的金融资产交易业务。

从下图的统计数据对比来看,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交易业务已经成为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主干业务。

从北京金融资产交易所和天津金融资产交易所这两家典型金融资产交易所的业务发展策略和成功转型的经验来看,未来我国金融资产交易所在金融市场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下,必将回归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义,最终摆脱产权交易机构的烙印和业务瓶颈。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鉴于金融产品交易机制和业务发展的创新要求,未来我国金融资产交易所的建设将更多更快地引入专业的筹备建设和运营管理团队,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贡献浓墨一笔。

第三篇:我国建筑行业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业当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业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徐 佩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0812学号0820701226

【摘 要】同中国国民经济领域所有其他行业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建筑业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扩张状态,本文将从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成就,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三个方面来论述这种扩张态势下中国建筑行业发展的现状,同时深入分析当前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提出美好展望。

【关键词】建筑业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发展成就机遇和挑战 Abstract: With the Chinese national economy and all other industri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xperience of a high-speed development process, construction the industry continued expansion is always in the state,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chievements,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three aspects t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expansion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z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struction forward looking good.Key words: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status development trend;development achievement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同中国国民经济领域所有其他行业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业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建筑业全行业始终处于持续扩张状态,这种扩张的态势不仅仅表现在行业销售额的持续扩张,也表现在从业人数的持续增加,以及行业内资质以上公司数量的持续增长。建筑业行业拥有并不断孕育出产值百亿的超大型企业。资金和劳动力保持持续流入,新公司的不断涌现,这些似乎都标志着建筑业行业经济发展势头的茁壮、旺盛,以及经济界对这种势头的认同。中国建筑业产业的现实状况究竟是什么样的?它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成为行业内日益关注的问题。

建筑业当前的发展状况

1发展成就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工程建设成就辉煌。建筑业完成了一系列设计理念超前、结构造型复杂、科技含量高、使用要求高、施工难度大、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完成了上百亿平方米的住宅建筑,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做出了突出贡献。

产业规模创历史新高。2010年,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95206亿元,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6451亿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9547亿元;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1196亿元。“十一五”期间,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6%,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6.5%,全国工程监理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33.7%,均超过“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数据摘自《建筑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6%左右,2010年达到6.6%。建筑业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4000万人以上,成为大量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不断加强。(数据摘自《建筑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集体、民营建筑经济的崛起。集体建筑经济, 包括通过产权制度改革而形成的集体经济, 也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由公有控肌的股份制经济和广大职工投资人股的股份合作经济。它是劳动者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民有民营经济。它已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本经济, 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公有制实现形成。建筑业的集体经济, 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 无论在容纳劳动就业、在完成建筑总产值, 还是在创造经济效益方面, 均在行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建筑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30%以上;2010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922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344亿美元。(数据摘自《建筑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

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效明显。许多大型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管理体系,重视工程技术标准规范的研究,突出核心技术攻关,设计、建造能力显著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大型工业设施设计建造与安装、大跨径长距离桥梁建造、高速铁路、大体积混凝土筑坝、钢结构施工、特高压输电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

监管机制逐步健全。政府部门出台了建筑市场监管、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标准定额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文件,监管机制逐步健全,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工程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2主要问题

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建筑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发展模式粗放,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管理手段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量大,碳排放量突出;多数企业科技研发投入较低,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缺乏,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建设单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规避招标、虚假招标、任意压缩工期、恶意压价、不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等情况较为普遍;建筑企业出卖、出借资质,围标、串标、转包、违法分包情况依然突出;建设工程各方主体责任不落实,有些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生产投入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有些监理企业不认真履行法定职责,部分注册人员执业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建筑业人才匾乏。目前, 在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口3400多万中有2300多万是农民工, 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加之,近年来企业效益大多不理想, 人才外流严重, 庸才增多。

技术开发资金投人少。我国企业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仅占销售额的0.3-0.5%, 而发达国家一般占5-9%左右, 有的超过10% , 一般企业也达3%。

制度上尚未形成良性创新机制。以技术创新为例,我国建筑业的技术贡献率仅为25-35%, 而发达国家为70-80%;国家每年专利受权6万余件, 但形成生产能力的仅1万多件, 大约有80%的专利技术被闲置。这主要由于目前技术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学和政府机构里, 企业虽说是创新主体, 但却缺乏一流技术创新人才。长期以来, 没有有效机制解决科研和生产两层皮的问题, 导致社会智力、物力等资源的大量浪费。

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无论是总体还是个体, 无论在技术、管理,还是在资产规模上, 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竞争力都很弱, 这与建筑市场国际化趋势很不适应。我国建筑企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 走出低利润率的境况。故与国外建筑企业相比, 我国公司无论在资产规模、营业收人、劳动生产率, 还有是获利能力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政府监管有待加强。建筑市场、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和工程造价等法规制度还不完善,建筑业发展相关政策不配套;监管手段有待改进,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诚实守信的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

3面临的挑战

建筑业也面临高、大、难、新工程增加,各类业主对设计、建造水平和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节能减排外部约束加大,高素质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不足,技术工人短缺,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加剧等严峻挑战。

首先, 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着与更多承包商在平等条件下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我国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已持续多年, 包括像中建总公司这样的大型建筑企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序的工程任务不足的窘境。其原因同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内建筑业无序状态有密切联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 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在目前的国内市场并不强烈, 因为我们建筑业在对外开放上是比较谨慎的。加人世贸组织后, 数以千计国际大承包商将涌人国内, 国内建筑企业的竞争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其次, 中国建筑企业将面临着自身国际竞争实力强的挑战。缺乏名牌企业是我国建筑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的一具原因, 在资金实力上, 国外一些大建筑企业不光自身有较强的资金实力,而且有着成熟的融资经验和较宽的融资渠道。由于国外建筑企业的竞争力还表现在技术开发能力和管理水平上, 而且中国多是依靠劳务分得市场竞争, 既使撇开其他方面不说, 单就技术竞争而言, 我国建筑业已明显处于劣势。目前我国的一些国际资金贷款项目及一些大型的总承包项目许多被外企抢走,就是竞争力不强的表现。

最后, 中国建筑企业面临国际惯例的挑战。近来年, 全球业主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希望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使得建筑产品和生产过程的确定性不断提高。与此同时, 业主希望简化产品购买的组织,而又不损害其利益, 由此产生了许多创新的项目建设模式。而多年以来中国建筑业在对外开放上一直采取谨慎态度, 不熟悉国际承包市场的经营方式和国际惯例。人后世, 就会留下许多空白, 导致自我保护能为很弱, 如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失衡, 合同执行过程不会利用国际惯例和合同赋予的正索赔权利保护自己, 在非已责任造成的情况下, 不能据理力争等。这些必然影响中国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

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1全球化和地域化

建筑, 是人类把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结合起来, 经过建造活动, 而创造的具有艺术成分的各种建筑物和构筑物。即建筑既包括人的建造活动, 又包括建造活动的成果——建筑物和构筑物。建筑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必须进行的物质生产和艺术创作活动。由于全球信息网的建立和使用, 由于世界交通的高速与便捷, 由于世界经济科技的一体化,往日庞大的地球变成今日的“地球村”, 各国的建筑文化、科技、艺术的交流、合作、渗透、融合、影响、趋同, 从而出现全球化的趋势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种全球化趋势一方面使我们了解和学到发达国家先进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从而提高我们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水平;另

一方面也对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和本土建筑有极大冲击,使一些地方的建筑失掉民族和地域特色。但由于建筑具有历史性、连续性、民族性、地域性特征, 全球化的浪潮是不可能使它们完全消失的。特别是中国本土建筑有许多具有很高科技和艺术价值的东西,既不可能被全球化浪潮淹没, 我们自己也不能随便抛弃。建筑既有全球化趋势, 又有地域化或本土化趋势, 二者同时存在。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两种发展趋势, 我们就容易迷失方向。无论传统的建筑, 还是外国的建筑, 都不能毫无选择的加以套用。主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在分析、选择、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创造出既有民族形式、地方特色, 又有世界先进水平、时代特征的新建筑来。

2大型化和多元化

随着人地矛盾加剧、土地资源稀缺;社会生产、生活对大型建筑的需求;加之建筑科技的进步, 人们建造出一幢幢体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设备齐全的建筑来。这些建筑往往能容纳几万到十几万人在其中生活、工作、娱乐。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建筑就是一个小城市, 而城市则是一个大建筑。这是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建筑体量大型化趋势的同时, 建筑形式、风格、艺术倾向也日益多元化。这是改革开放以来,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建筑文化上的反映;也是国外建筑理论、风格、流派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表现;同时也是建筑师们解放思想、百花齐放、勇于创新的结果。现在我国大中城市出现了不少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艺术倾向不同的公共建筑, 这对改变我国城市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不良形象有重大作用。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建筑艺术风格多元化趋势必然会更加明显强劲。在建筑设计领域,建筑家们努力从生物形体中寻找原型和灵感, 从而创造出许多优秀的建筑结构形式来, 如薄壳结构, 就是对动物壳体的研究与模仿。经过千百万年的进化的千姿百态的生物, 是建筑师创作的一个重要源泉。这种“仿生建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3工业化和自动化

我国当前建筑业的总的技术状况, 是处在工业化过程中。与此同时, 前工业社会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与信息社会的少数高新技术应用同时并存。根据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它的发展将需要先后完成以下几个任务。首先, 是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作业, 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其次, 是继续完成建筑(重点是居住建筑)的工业化任务(即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生产), 这就要完成建筑技术体系和建筑部品体系的集成;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制定标准化、模数化的规范。建筑工业化生产, 可以大大提高施工速度, 缩短工期;减少现场施工作业;提高现场文明施工程度, 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 是把信息技术引入施工过程, 实现施工组织信息化, 工作流程科学化,技术管理规范化。第四, 是自动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 加快建筑机器人研究使用步伐, 让机器人去完成施工中的脏活、重活、危险活。4高强化和优质化

材料是建设的基础。新材料的品种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上世纪末我国建材发展很快,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很落后。不少地方还在使用实心粘土砖, 这不仅破坏农田、影响生态环境, 而且也增加建筑自重。由于实现下一步战略目标的需要, 我国建设仍将大规模地进行, 建筑材料也将会因此继续得到发展。发展的趋势将是结构材料高强化, 功能材料优质化,新材料的广泛使用。

5生态化和节能化

随着传统工农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 资源的消耗, 城市的扩展,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此外, 城市污水、垃圾、噪声污染也很严重。由于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技术落后、量大面广更使我国污染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城乡同时受到污染⋯⋯。于是“可持

续发展”、“生态城市”、“生态建筑”或“绿色建筑”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这就是生态化趋势出现的大背景。它们也是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绿色化的要求越来越明确、越来越严格。中央提出建设节能省地型建筑, 原来是节能省地型住宅, 节能省地型公共建筑, 现在统称为节能省地型建筑。这关系到建筑业转变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 涉及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由建筑业来影响到整个国家, 就是说绿色建筑甚至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 全局性的问题, 是每一个企业、行业不可回避的大问题。是工作的重点。公认的绿色建筑的基本含义有三个组成部分, 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整个建筑的活动, 乃至建筑物存在的整个周期都要尽量好的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 资源包括能源。最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第二个重要概念就是整个建筑活动, 以及建筑物的全寿命周期内尽量减少环境的负担, 尽量少的污染环境, 保持环境, 这是第二个组成部分。第三个组成部分, 建筑物不是回到草房子的时代, 草房子是绿色的, 它也不污染, 而我们要的建筑物是要人性化的, 能够为人提供更好地生存、生活空间的这么一个建筑物, 最后要实现建筑与大自然的共融。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很低的, 和国际上发达国家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讲, 我国要不改变增长方式是走不通的。所以, 推进绿色建筑是中国必须要做的。

6智能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向建筑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早在1984 年美国康乃狄格州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办公大楼,随后, 美国、日本、欧洲等国相继掀起了建造智能化建筑的热潮。同时, 智能化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陆续出现。我国的智能建筑的建设始于1990 年, 已建成的号称“智能建筑”的大厦不下数百座。其中较成功的智能建筑是上海博物馆, 不仅国内领先, 而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认为智能建筑迅速崛起, 标志建筑跨入一个新时代, 建筑智能化在时间上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空间上应分为不同层次, 不应只是一个模式;智能建筑也必然是一个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或绿色建筑。建筑智能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 应努力把更多的高新技术应用到建筑中来, 为祖国和人民设计和建造更多的智能建筑来。

结 语

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 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生产部门。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较高的水平, 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WTO 过渡期结束, 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 我国建筑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 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增强活力, 实现新发展。另一方面根据行政许可法和建筑市场发展的要求,改革和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 改进并规范招投标规则。建立全国联网的工程建设信用体系, 实施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建立健全企业自律、政府监管、专家咨询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勘察设计质量安全保障机制。重点加强政府投资工程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依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确保建筑工人作业安全, 对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负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在行业管理、行业自律、行业发展,以及反映会员诉求, 维护会员利益等方面的作用。

建筑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产业结构优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设计中积极采用节能、环保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确保新建工厂和技术改造后的企业都能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筑业要为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 张纯红新世纪我国建筑的发展趋势[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3)

[3] 郭慧锋中国建筑市场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究[J]建筑经济 2007,12

[4] 桂立平建筑市场发展趋势与挑战[J]施工企业管理 2002,4

[5] 高洪亮中国建筑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J]房地产业 2007,8

[6] 孙瑞君浅谈我国建筑企业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5(22)

[7] 杨茂川论建筑的时代性兼我国建筑的发展趋势[J]江南大学学报 2003,8

[8] 赵延喜潘文胜南京建筑市场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研究[J]建筑经济 2008,4(306)

第四篇:当前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现状

1.近十年来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发展历程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的图书消费市场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图书市场平稳发展,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

1994年是中国图书出版业深化图书发行体制最重要的一年,从这一年开始,图书业发展的目标就是逐步培养和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图书市场。特别是1994年广州购书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一种新的图书市场体制的形成。

近十年来,从图书种数和新出版图书种数的总量和增长率来看,中国图书市场保持着平稳的增长速度[详见《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1996—2005)],增长比率基本上保持在10%左右。图书的品种从1995年的101.38千种,增长到2004年的208.24千种。图书的纯销售金额从1996年266.60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86.20亿元,这一现象意味着图书市场越来越细分,定位越来越具体,图书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从出版社的发展方面来看,图书出版社的数量变化不大[详见《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1996—2005)],2005年比1995年只增加了41家;从1995年到2005年,中国图书的总印张、总定价、用纸量等指标也相应地增长,其中2003年的种类增幅最大,达11.4%;总印数2000年的增幅最大(达14.2%),而2002年增幅较显著(8.9%);2002年总定价(增幅8.9%)和总印数(14.1%)都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这也说明总印张和总定价增长率的偏离度逐步趋于一致,表明价格因素在总定价中的作用日趋减弱,总定价越来越受到实物增长而不是价格增长的左右。与此同时,总印张和总定价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偏离度也在逐步收敛。这表明中国图书出版产业从宏观而言不仅处于不断增长的良好态势之中,而且其增长水平同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的相关程度也越来越高[陈昕,《中国图书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研究》。

(2)图书市场经历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短缺经济宣告结束,大部分消费品供过于求。从1995年开始,我国的图书种类呈上升趋势,1979年我国的图书种数仅为17212种,到了1995年已经达到101381种,此后图书种数呈

急剧上升趋势,到2004年底,我国图书出版全行业期末库存41.64亿册,金额为449.13亿元,当年全行业纯销售486.20亿元。从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图书业库存量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主要被库存品占用,销售增加缓慢,而买方有较充足的选择余地,整个图书市场呈现出买方市场的特点。

从现行图书市场和发展的情况来看,图书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原因主要有纸张供应充裕、印刷方式的改变、图书内容的多样化等。2004年我国图书出版定价总金额比上一年增长5.5%,而总印数比上一年减少3.8%,图书总量并无增长,图书价格普遍上涨。由于读者消费能力不足,过高的图书价格没有得到控制,但在流通领域被打压,于是出现了在出版环节书价上涨和在流通环节新书打折的怪现象。整个图书业呈现出价格上涨与打折销售并存的现象,表现为“滞胀”型买方市场特征。

其次,我国图书买方市场正处于初级阶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与发达国家绝对的、全面性的图书买方市场不同,中国目前的图书市场是相对的、不完全的买方市场[贺剑峰,《我国图书买方市场的特征及对策研究》,载《出版科学》,2001(4)]。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出版的现代化,使得图书的总种类相应增加,但是我国出版业的经营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图书市场结构与读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图书的产量大大超过了人们的读书需求,显得供过于求。

(3)网络通讯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图书消费方式

互联网和传播媒体的革新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一项专门对145名女性购书行为的调查显示:通过阅读报纸上的书评、书讯购书的占25%,通过网络获取有关信息的占31%,电视、广播推广占14%[杨静,《网络获取信息,书店完成购买———北京女性读者图书消费情况调查》,载《出版参考》,2006(7)]。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另一项调查显示: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七年间增长了6.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40%[徐升国,《我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又有重要变化》,载《出版发行研究》,2006(5)]。电子图书的发展给图书出版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力地促进图书出版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方式。1998年我国第一家大型网上书店———上海书城开业,1999年北京图书大厦电子商务网站正式开通,特别是近十年来不少民营网上书店也争先恐后地开张,图书网络营销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电子图书的诞生与发展,并且满足了各大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对于电子图书,82%的被调查者称“熟悉eBook这个字

眼”,61%曾经阅读过电子图书中的文章,31%在电脑上看过电子图书,15%购买过电子图书[《电子图书消费者调查摘要》。

2.当前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

在图书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定价过高。近几年来由于图书的定价呈开放状态,特别是1993年后全国实行图书出版单位根据成本和发行数量自行定价的政策后,全国图书价格居高不下。对目前图书的价格,有82.2%的人表示基本可以接受,9.8%的人表示完全可以接受,而有8%的人表示不能接受。虽然大部分人能够接受现时的图书价格,但还是有76.7%的市民认为图书价格“较贵”和“有些贵”,只有23.3%的人认为价格不贵[《图书消费调查统计:市民认为书价“有点贵”》,另一项调查显示:82.27%的人认为“现在图书价格过高,难以承受”,仅有17.73%的人认为书价适中,可以承受。“书价偏低”一说,答者比例为0[傅才武、李国东,《武汉高知群体图书消费的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

(2)各地区图书市场开发不平衡,基层图书市场相对低迷。全国图书市场的发展呈不平衡局面,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图书市场比较活跃,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图书市场则处于低迷状态。地市级图书市场的开发程度不高,与省会城市相比,下属市县级的图书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存在着市场规模小、品种不齐全、发行与批发链条过长。特别是农村图书市场的规模就显得更为薄弱:2003年,全国出版图书19万种,“三农”读物仅4100种,才占总量的2.1%;2004年和2005年,“三农”图书选题品种分别占选题总数的3.7%、3.3%;农民读书率1999年为54.9%,2003年跌至45.3%[黄嗣,《我国当前农村图书市场特征简析》,载《出版发行研究》,2006(5)]。

国内一般图书消费市场发展趋势

1、大众化向分众化发展

消费主体的大众化是指读者群没有明显的职业、教育背景、年龄和性别的划分,群体数量大,分布广泛,需求多。市场化的竞争使得读者学会了从庞大的图书市场中挑选自己想要的图书,这样的消费群体需要的是一个由特别需求构成的细分市场,这类消费群体有自己特殊的兴趣,对读书有特定的需求。读者是市场发展的最终裁决者,是大众化的消费群体。分众化的读者群体对图书出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图书出版理念应以市场和读

者为中心,消费者是图书出版和图书内容的决定者,要强调消费者需求对出版的引导作用;其次图书市场的开发要围绕着读者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特质来确立,由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教育、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不同,所以他们的消费目的和需求也不相同;要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图书价格要表现灵活,多种价格策略并存。2005年12月华中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对武汉四所高校高知群体调查显示出,不同的群体消费目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见表

1、表2):

表1:不同性别消费者购书品种

性别 消遣阅读 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查阅工具 课题研究

男9.1%33.4%9.7%11.9%16.7%女14.3%29.6%10.8%12.0%11.4%

表2:不同文化程度消费者购书目的学 历 消遣阅读 学习参考 教学参考 论文参考 课题研究

学 士 1.7%4.4%2.2%0.9%1.4%硕 士 21.5%51.4%10.2%16.8%17.5%博 士 1.9%8.5%6.6%5.5%6.8%博士后 0.1%1.2%1.5%1.5%2.0%

2.线性结构向网络结构发展

早期的书业市场分销模式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的图书发行分销体系,国有新华书店是唯一的发行者,其发行渠道覆盖全国,经过三级分销,可以到达基层的新华书店,即:出版社—省批销(发行所)—市批销—区、县门市店这样一种线形结构的分销体系。这种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分销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没有竞争、没有市场的时代,新华书店在图书销售总额上占有了绝对的优势。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民营书店的大量涌现,出现了民营渠道经营模式。同新华书店体系相比,民营渠道经销的主要是一般的大众书,它一般是从出版社批量进书,然后通过连锁书店分店、零售书店来销售图书,它与新华书店分销渠道没有显著的区别,也属于一种线形结构的分销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双向交流和通信的工具,已经成为网络营销产生的技术基础。网络结构的图书分销模式是指图书分销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使用网络及管理系

统,并促使图书分销过程中图书的流通、资金的流通以及信息流通的实现。

与传统的线形结构的流通渠道不同,网络分销渠道是网状的,呈现出以互联网站点为中心向四周发散式结构的渠道模式。传统图书分销渠道的决策更多考虑的是出版商、零售商和代理商,而网络的分销渠道涉及的是网络技术基础、银行以及物流配送等体系[杨赋立,《网络分销渠道的构成与结构分析》,载《商业时代》,2004(11)]。网络强大的通信能力改变了原有市场单一的分销体系,改变了图书市场环境和整个图书商品流通领域,可以这样说,网络结构的图书分销体系将会成为现代图书营销的主要形式。

3.单一产品模式向综合经营模式发展

图书市场的成熟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理念的变化而逐步实现的。纵观国内外成功图书经营理念,以细分的市场需求为指导,进行核心资源重组,从单一产品的经营模式到综合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图书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出版业已形成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发行、进出口、物资供销在内的行业体系。图书出版只是出版业大概念的一部分。贝塔斯曼集团是图书出版业综合经营的典范,它积累资本向其他领域扩张,从一个单一的图书印刷公司发展为涉及电视、广播、书友会、音乐俱乐部、电子商务、线上增值服务等多业务领域以及七个子集团的跨国传媒机构。

4.人工作业向信息技术化发展

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出版物编辑制作流程数字化,印制自动化,管理网络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图书营销体系的现代化。具体而言,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批发配送功能。即项目的主体功能,通过这一功能完成图书、音像制品批发配送的全部任务。

(2)仓储管理功能。将出版社的有效库存图书纳入仓储中心进行管理,一方面解决出版的仓储管理问题,同时也作为配送中心的备货随时进入市场。

(3)信息发布功能。作为大型的批发配送中心,出版社一方面接触出版,一方面接触零售,每天会有大量的积累,利用有利的条件可定期发布出版、市场信息。

(4)网络中心功能。由于计算机的联网运行,出版社已具备了网络中心的功能。

(5)市场预测功能。对于图书品种的动销分析和掌握的各种信息,可以定期进行市场预测,指导零售店的营销工作。

(王咏梅 陈 靖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闻来源:中国图书评论网 2007-06-15)

第五篇:国内二手车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专题

国内二手车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过去十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工业在中国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在拉动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拥堵、环保等严重问题。目前国内新车销售增长放缓,但二手车市场是蕴含巨大的机会,相信它对整个汽车产业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会产生一些影响。

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二手车市场的现状、二手车的发展前景以及国外二手车市场特点的简单分析,概括的提出我国二手车交易存在的问题与机会,为了更好的把握住机会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相关背景、二手车市场现状、市场特点、存在问题、发展前景、建议。

一、相关背景:

1、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我国人均GDP值已达到31438元。东南沿海地区和部分中心城市,大约有3.5亿以上的人口人均GDP值己超过四千美元,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在一些发达城市、东南沿海相当多的地区,人均GDP接近或达到六千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美元是汽车进入普通家庭的一个标志,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汽车就会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

2、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是以“出口、投资和消费”所谓的三驾马车,出口业绩取决于国外消费市场,而投资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国内经济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政府为保证经济增长,拉动内需所考虑的重要方向就是汽车消费,因此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汽车化进程不断加快,汽车消费需求旺盛,汽车保有量保持井喷式的增长。2006年至2010年,汽车保有量年均增加951万辆。2011年前8个月,汽车保有量增加983万辆,月均增加123万辆,高于去年同期月均113万辆的增量;其中,私人小型载客汽车增加781万辆,月均增加98万辆,占汽车增量的79.45%,是汽车实现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11年末,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57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872万辆,增长20.4%。

3、我国二手车交易市场是随着市场经济和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国内汽车产业还处在相对混乱之中,产品在质量和价格上差异悬殊,而中国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中客观地排斥二手,宁愿花4万买个新夏利,也不愿花4万买个比新夏利各项性能强很多的二手车。当然,除了消费观念的主观因素外,二手车市场和操作不规范,也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新旧车销售比例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虽然目前旧车市场的规模还不能和新车市场相比,但是随着消费

观念的改变和二手车操作的不断规范,二手车交易在不断增长,完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取代新车市场的地位。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全国31个省市2009年1-12月全国共交易二手车333.86万辆,同比增长21.97%,二手车交易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5.66亿元,达到1488.32亿元,同比增长25.85%。2010年1-12月共交易376万多辆,同比增长12.85%,二手车市场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4、国外二手车交易十分火爆。在发达国家,车主基本上每三年换一辆车,如此高的换车频率,人人都买新车是不可取的。二手车由于其相对较高的性价比和低门槛成为了国外许多人的首选,既可以满足驾驶不同品牌的乐趣,又可以不增加过多的花销。据统计,目前美国、德国、瑞士、台湾地区和日本等二手车的销量分别是新车销量的3.5倍、2倍、2倍、2倍和1.4倍,其中美国旧车利润占利润总额的45%。瑞士首都日内瓦大约有165万人口,一般情况有26万辆二手车在市场上流通,年新车销售量约28万辆,二手车的销售量56万辆,二手车的销售量是新车销售量的2倍。德国是汽车生产大国,汽车的销售量很大。但德国的用户在购买第一辆车时,有三分之二的人首选的是二手车。

二、国外二手车市场特点

1、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方式多样化、交易手续简便化。从发达国家和发展国家情况看,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旧车作为一般商品进入市场,其销售多渠道,导致形成了品牌专卖、大型超市、连锁经营、旧车专营、旧车拍卖等并存的多元化经营体,其交易方式直接销售、代销、租赁(实物和融资)拍卖、置换等多样化,尽可能减少交易环节,使交易手续灵活简便,为消费者营造了购买旧车方便的消费环境。

2、旧车交易规范化售后服务标准。各国主要是通过制定法规和行业协会管理以及品牌汽车企业来确定经营者的资质资格,规范其交易行为。从发达国家看,通过技术质量认证,保证售出二手车的质量,2002年经过美国认证的二手车的销量上升46%。同时通过统一的服务标准,使购买旧车的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享受与新车销售相同的待遇。

3、信息现代化。车辆历史记录(包括换手记录与维修记录)健全,车辆从出厂到进行二手车交易,这期间发生的转手、维修都可以在特定的数据库中查到;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信息化程度越高,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实现旧车各种信息的查询,极大方便了旧车的交易。

4、行业组织作用突显。无论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国家看,政府基本上不干预旧车交易,行业协会在加强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发达国家旧车交易情况看,经济越发达,旧车交易越活跃,一方面可以促进新车的销售;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

5、税收、价格评估、二手车金融、保险等方面。从北美、欧州情况看,绝大部分国家在旧车交易中是按照购进销售之间的差价征税。

6、旧车销量大于新车的销量,旧车的利润大于新车。目前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国旧车销售促进新车销售,旧车的客户是新车潜在的客户。

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国外发达国家二手车市场之所以繁荣,都是由于背后有着强大的综合体系的支撑。这一强大的综合体系是由各种相对独立的体系如信用体系,检测体系、车况信息采集整体体系等等相互协作,共同组成的。在建立好以上的综合体系后,二手车金融服务市场与二手车保险市场就能得以顺利的发展,并反过来促进二手车市场的进一步繁荣。

三、国内二手车市场存在的问题

1、行业法规滞后,时效性不足。政策不健全,造成二手车市场管理水平难以提高,服务功能缺乏;二手车流通管理涉及工商、公安、环保、税务、交通等诸多方面的管理,使得交易过程的烦琐。

2、旧车交易中的诚信问题。对于买卖双方以及经纪公司、经纪人各自的行为约束,缺少法律依据。

3、由于我国基础设施落后,绝大部分尚未实现联网,因此个别地方未能有效的控制非法车辆流入市场。有相当一部分旧机动车售前未进行车况的技术检测,因此很难保证车辆的安全和环保要求。

4、新旧车经营权未放开,存在着不平等的竞争。

5、个别省市没有按照地区市场规划、汽车保有量以及地区消费市场需求情况建二手车市场,出现了同一城市多个市场。我国绝大部分有形市场仅限于为买卖双方提供集中交易场所,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但由于全国没有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交易发票和凭证,造成交易后的车辆产权不清晰和税收的流失。

6、目前北京、上海等部分城市推出了二手车售后服务的承诺,大部分二手车市场存在着售后服务无保证的情况。

7、在二手车市场引进拍卖营销方式时,按照《拍卖法》中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拍卖企业进入市场才能实现,否则无法开展。四、二手车市场的发展趋势:

1、随着新车销量增长放缓,厂家为保住销量,品牌竞争加剧;虽然受新车降价影响,二手经销商风险加大,一般来说,新车价格下降10%,同类车的二手车价格同步下降7%左右,有时甚至更高;同时新车降价,使得改善型需求销售增长,将使更多品牌的轿车流入二手车市场,丰富了

二手车市场车源、品种和质量,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另外,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已经开始实行限行、限购政策和排放标准;一些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使用中车辆将会被禁止驶入市中心,这些车将陆续进入二手车市场,从而丰富了车源。

2、随着汽车大范围普及,国内汽车消费观念正发生转变,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汽车定位已从身份象征逐渐回归其代步工具的本身,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得二手车交易的潜在客户群大大增加。

3、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手车交易形式趋于多元化。为了开拓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种以品牌轿车销售为主体的二手车置换体系正在全国逐步形成。由于品牌二手车是汽车厂商直接向汽车经销商授权,并使用统一的店铺名称、标识、商标等从事二手车经营活动。因此,相对于传统二手车经营主体而言,品牌二手车相对更加规范有序,并且还能对所售出的车辆提供一定期限的售后保障。

2002年9月,上海通用开始着手打造出国内第一个二手车品牌——“诚新二手车”。2004年8月,上海大众在全国30个城市50个经销商开始进行“特选二手车”业务。2004年8月,全国13个城市的16家经销商成为首批开业的一汽大众认证二手车样板店。2004年9月,一汽大众在北京上海和广州正式启动奥迪“3A二手车”业务。2004年9月,东风雪铁龙二手车置换业务正式启动,并率先在成都的2个龙腾网点启动试点。2005年4月,广州本田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尝试开展二手车置换业务。截至到目前为止,国内主要汽车厂商基本都已将二手车经营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业务方向之一。

4、二手车市场固有格局正在被打破,截至到2004年底,全国已成立的旧机动车交易市场近500家。从布局上看,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二手车交易市场150余家,地级市市场总数为190余家,县级市市场总数为140余家。从规模上看,传统的旧机动车交易市场依然是二手车交易的绝对主体。但随着《汽车贸易政策》的出台,二手车拍卖公司、二手车连锁机构和汽车厂商等诸多经营主体纷纷加快扩张步伐,并开始陆续进入二手车领域。2005年4月,全球销量最大的二手车批发拍卖公司——美国Man-heim公司正式在上海成立了办事处。2005年6月25日,由上海协通与日本五大二手车销售公司之一的QUINLAND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全国首家二手车合资经营公司——上海协通二手车经营公司在上海国际汽车城正式挂牌开业。2005年6月29日,首家获许经营的全国性二手车经营网络——艾普二手车正式投入运营,脱胎于亚飞汽车的艾普二手车已在全国近百座城市建成130多家连锁店。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二手车交易必将得到更加长足的发展。就目前而言,用户对现有的二手车交易的规范性和有序性表示担忧,并对汽车厂商、汽车经销商和二手车评估机构

表现出很大程度的期望。

五、对我国二手车市场健康发展的合理建议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先进管理、先进技术、先进营销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二手车流通体系。

第一,引导品牌企业进入市场,培育专业经营企业。

第二,建立科学规范的鉴定评估体系。这种鉴定评估体系要实现在买卖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评估机构对车辆的性能、技术参数和质量状况等做出全面评估。实行评估收入与评估价格脱钩,保证评估鉴定工作的公平、公开和公正。

第三,改善交易方式。要加大不同品牌、不同区域内二手车的流通力度,新车经销企业应当与二手车经纪公司、拍卖公司等形成联盟关系,在二手车流通上形成合力。

第四,建立信息网络体系,简化交易手续,规范交易行为。建立二手车交易信息平台,提供市场交易信息,信息网络体系可提供汽车在使用过程中的基础信息查询。

第五,出台二手车振兴措施。相对于新车的众多优惠政策而言,二手车亟待国家进行鼓励扶持。

第六,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推动二手车市场发展。

六、结束语

二手车市场交易量的高峰与新车交易量的高峰存在着滞后性的特点,因为一辆新车处理成二手车的最佳时间是大约在使用4年后,在这个时候其汽车价值折旧是比较平均合理的,如果再使用的话,它的折旧的比例不是平均下去,而是逐年上升的,汽车价值折旧比前4年快得多。所以二手车市场交易量的高峰应该比新车交易量的高峰滞后大约4-5年。2009年在我国新车的销售达到了高峰,我们可以大胆的预测,到2013-2014,我国二手车的交易将引来第一个高峰。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二手车市场的交易量和规模也日益壮大,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逐渐突现出来,对二手车市场的关注也逐步加强。二手车的发展意义更是愈显重要,它影响着整个汽车产业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我国二手车市场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晚,存在许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但是近年来市场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国外市场的发展经验将成为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的指明灯,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市场现状,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的市场体系,成为我国二手车发展的一条有效而快速的途径。

感谢语

限于本人理论水平的局限,本文可能存在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评审专家给予指正。感谢东大职业学校各位老师给予的帮助和指导,谢谢。

参考文献:

[1] 贾贝利.我国二手车市场的经营模式[J].市场展望,2005 [2] 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周兴.二手车鉴定、评估与交易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张克明.汽车评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 苏兰君.现代市场营销能力培养与训练。——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下载当前国内网络店铺经营现状分析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国内网络店铺经营现状分析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国内血迹形态分析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众所周知,国外的血迹形态分析学科发展迅速,而且非常普及,在现场分析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可作为法庭的证据使用,而目前在我们国内血迹......

    国内园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

    国内市政园林工程行业预计至少还能保持十到二十年快速增长。日本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市政园林投资始终保持较快增速,直到1995年后城市化几乎陷入停滞,增速才放缓,借鉴日本的......

    国内停车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停车场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1.国内的停车场市场现状 近年来,在国内私家车迅速增长的情形下,一些大型城市面临“车多位少”的困境,停车场场地不够用,迫使很多车主把车直接停......

    国内投币洗衣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投币洗衣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所谓自助洗衣就是在设有自助洗衣设备的洗衣店(房)、洗衣吧内,用投币或者刷卡的方式,消费者自行选择洗涤方式(程序)和烘干方式(时间和温度),对衣服进行......

    分析化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化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分析化学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逐渐的显得至关重要,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力量的壮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自然资源的开发等各......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汽车市场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一、中国汽车市场大背景:汽车产业初具规模,国产中低挡车是主力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汽车产量实现两次突破,第一次是1992年突破百万辆大关。但......

    游戏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毕业论文

    毕 业 论 文 题 目游戏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姓 名 XXX 所在学院 XX学院 专业班级 XXX 学 号 XXX 指导教师 XXX 日 期 XXX 摘 要 自从计算机诞生之后,随着硬件飞速发展......

    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网络银行作为21世纪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其低廉的成本和广阔的前景,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刚刚起步,面临种种困难,我国在发展网络银行应采取......